德州女孩Janet的台灣探索

牛仔褲、亮綠色羽絨背心以及毛線帽,突顯出Janet的自然率性。
丹尼爾
第56期
洛意如、林平

秋冬交接的午後,灰濛濛的台北天空飄著稀稀落落的雨──好一個喝下午茶的天氣。坐在東區一家白色裝潢的巧克力專賣店內一角,周遭流淌的是帶點寂寥的爵士音樂。顧盼間,瞥見玻璃門被推開,一位雙目明媚的高挑佳人翩然出現,笑容一燦便帶來冬陽般的和煦,霎時滿室生輝......

這個擁有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讓人眼前一亮的美麗佳人,為人熟知的英文名字叫Janet,中文姓名是謝怡芬。喜愛看旅遊節目的年輕人,也許包括五、六年級生,一定知道她。Janet在Discovery旅遊生活頻道擔任「瘋台灣」(Fun Taiwan)節目主持人,優異的表現讓她兩次入圍金鐘獎最佳綜合節目主持人。健康的咖啡膚色,英文、台語夾雜的特殊動人口白,加上開朗不做作的主持風格,讓人看過一次就印象深刻。

剛從代言活動趕回台北的Janet,牛仔褲、亮綠色羽絨背心以及頭戴毛線帽的裝扮,流露出她的自然率性。最近,Janet美麗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許多電視廣告裡,顯見她逐漸看漲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

Janet受到台灣觀眾喜歡有許多原因。就像目前走紅的年輕藝人王力宏、趙又廷等人一般,Janet也是移民至美國的台灣人第二代。在美國長大的她,稱自己是ABT(America-born Taiwanese)。當然,畢業於名校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光環也讓她備受矚目。如果說Janet是集知性與美麗於一身的媒體新寵,可能一點都不為過。

Janet的走紅,和頗受歡迎的旅遊節目「瘋台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介紹台灣的旅遊節目很多,但就像Janet的背景一般,這個節目有著活潑自然,同時又兼具美國風和台灣風的獨特氣息。

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女孩」,是否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創造出這樣的成績?閃耀的鎂光燈下,映照出的都是光亮的一面,但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艱辛? 

探索1:謝式家庭旅遊基因

Janet天生有一雙只要講到旅遊就會發亮的美麗眼睛。原來,這真的是源自相傳的「家族基因」,讓Janet用純真的眼光、真實的心去擁抱世界。

Janet表示,他們一家人都非常熱愛旅遊:「我們閒暇時間都花在旅遊,所以我們的朋友都覺得我們家很瘋狂。像我有可能星期四下午開車到佛羅里達玩三天回來,而我的朋友們週末大概就是在家玩電動。所以小時候朋友都以為我們家很有錢,因為週末我們就去滑雪或做甚麼旅遊。」別人家把錢花在shopping上,謝家則不買電視、不買電玩,錢都花在旅行上。直到現在,Janet美國的家都沒有第四台!更令人訝異的是,Janet居然從來沒有玩過任天堂!

Janet繼續舉例說明一家人如何地愛好旅遊:「我姊姊是律師,也很愛旅遊、到處跑,她的護照裡面至少有50個國家的印章。她四處住,從休斯頓到柏克萊、到華盛頓特區、到瑞士、到新加坡、到上海,現在在雪梨。因為旅遊的關係,她換了很多公司,所以她本來可以當到合夥人,但她選擇推掉,到另外一家公司去。她選擇生活、選擇不受金錢限制。阿嬤也很愛玩,她40歲的時候一個人跑到非洲去當義工。我媽媽現在在台灣到處玩,1月中要和我們一起到泰國錄影,接下來再自己到澳洲去玩,玩完要去美國,整年都已經排滿了。」

Janet說得眉飛色舞,也難怪她在「瘋台灣」節目裡,真的是玩得得心應手,因為「家學淵源」嘛!

從另一角度來說,這也看出Janet的家庭對她的影響極深。就像一般台灣家庭一樣,Janet的爸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Janet說:「就是非常東方人的想法。只要功課好,學甚麼都好,都很鼓勵的。學小提琴費用很高,但我父母在這方面很慷慨!」因此,聰慧的Janet擁有十八般武藝,包括小提琴、鋼琴、唱歌、跆拳道等樣樣皆通,其中擁有20多年的小提琴資歷最讓她自豪,小時候還曾受邀到白宮表演呢! 

探索2: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光環

在美國的華人小孩,多半都有優異的學業成績,Janet也不例外。她回憶起自己的在校表現:「我爸媽對我的成績會鼓勵,但沒要求說一定要全A。我覺得我功課是很妙的,我八年級之前成績其實算還可以而已,成績在A和B之間,在我那群華裔的朋友裡,算是很不好的,他們都是全A。而且我很愛玩,所以我都會參加一些籃球團體等校外活動。然而在八年級時,不知為何我整個都變了,突然我覺得功課真的很重要,之後就都是全A的成績。」

有個小故事,可以看出Janet的個性。有一次Janet的成績只有一科99分,其他都是100分。Janet很生氣,因為差點就可以得到全滿分。而那個「不圓滿」的99分是她拿手的小提琴課。Janet質問老師為何不是滿分?因為她是整個樂團的團長又是小提琴裡的第一名。老師回答說,他不覺得表演者是可以永遠完美的。

一般人大概會接受這樣合理的解釋吧?可是Janet聽了還是「很生氣」。理由是她雖然承認小提琴不可能拉得完美,「但,為何那個完美的指標就不是101?而100是很好的意思?」Janet俏皮地說:「但我再怎麼講都說服不了老師。還好我沒當律師。」

這個故事讓我們隱約瞭解到,除了要求完美外,Janet一旦認定某個觀點後,她會非常執著。

八年級以後成績都是A的Janet,理所當然地進入了美國明星大學──MIT麻省理工學院。頂著MIT高材生的光環,更增添她「高人一等」(身高以外)的氣勢。這可是很多台灣莘莘學子豔羨不已的。而在MIT,她還是每科都要求「最好」嗎?

Janet揭開答案:「我在我那群朋友裡面是最皮的,雖然不能說是最笨的,但我成績是最差的。MIT都是全美高中第一、二名進來的,我朋友真的、真的很聰明,所以我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不會跟他們compete(競爭),因為比不上他們,但是我會被他們inspire(激勵)。我看他們讀書會很專心一個小時,甚麼都不管,然後去玩一個小時。我以前都是一邊晃來晃去一邊讀書,所以我會跟他們學一些讀書的技巧。」

美國學生「競而不爭」的態度,很值得東方學生學習。Janet表示,環境真的很重要:「如果你的同學都是很認真的,你不認真就搭不起來,所以後來我就更認真一點。」

Janet話鋒一轉:「但是我還是很愛玩,所以他們也會被我帶動得很活潑。有時候我們會做一些很笨的事情,像是我們會規定說今天都不能脫鞋子,而那個鞋子是溜冰鞋。所以不管去哪裡都要穿著,上課就一起滑進教室,回家時上廁所還是穿著。哈哈!就是我會想出這些有的沒的,我們都玩得很開心。」Janet好玩且天真的本性在這段話中表露無遺。

除了「認真的態度」,Janet畢業後才發現,她在MIT的環境中學到的另一個態度是「開放的胸襟」。Janet在MIT的朋友包羅萬象:一個信回教的埃及人、一個天主教朋友、一個印度教朋友、一個一般新教徒,還有一個無神論者。Janet和他們每天聚在一起討論生活化的話題,例如回教徒朋友每個月有一天要禁食一個早上,大家也跟著他做;大家也跟著天主教朋友去看天主教教堂等。Janet認為那段時間讓她的好奇心變得更廣,生活態度也變得更開放。

也許有熟悉Janet的台灣讀者認為,Janet後來放棄醫學之路變成旅遊節目主持人是個很大的「轉彎」,然而回顧她的家庭以及學校生活,不難看出這樣的選擇似乎也頗「順理成章」。

那麼,是甚麼樣的機緣促成Janet回到台灣並且開啟了一片天地?

Janet坦承,大學之前,她覺得自己比較接近「拉丁文化」而非亞洲或台灣文化。因為Janet在美國南方德州長大,常跑南美洲:「我心裡一直覺得我是拉丁人,我到了大學一直都覺得跟拉丁文化比較接近,因為拉丁人很熱情、不害羞。又因為我跟其他華裔朋友不太一樣,我比他們高,他們都是可愛又嬌小的。我的朋友都笑我rotten banana(腐壞的香蕉,意指外黃內黑),外面是東方人裡面是墨西哥人,我那時聽了很開心,會講西班牙文是我很喜歡的事。」

到了大學快畢業時,Janet才開始探索自己的「根」。因為大學時室友是印度人,所以起初是對印度感興趣,慢慢開始對亞洲好奇。大學畢業後,Janet就真的跑到印度去:「那時就想說既然來到印度,那就順便去台灣看看,就這樣開始的。」 

探索3:與台灣開始對話

嚴格說來,Janet的母語是「台語」,因為阿嬤、爸爸、媽媽從小教她台語,但她卻不會讀中文、講中文。在「瘋台灣」節目中,看到酷似混血兒的Janet一會兒溜著流利的英語、一會兒又秀出道地的台語,顯現出一種特有的魅力。殊不知,剛回到台灣時,原以為精通台語的她,回到台灣來可以非常「優遊自得」,沒想到卻遭遇到很大的「文化衝擊」。

原來,第一次來台灣時的Janet,並不知道台北少有人講台語。她用台語開口問話,對方就會用國語回答。聽不懂中文的Janet很狐疑:「我明明講了一個你懂的語言,為何要回答我不懂的語言?」Janet非常沮喪,一直到現在,她認為自己講中文還是會「卡卡的」:「有很多我要表達的東西,還是很難講出來。我現在用中文解釋的時候,我的頭腦是用中文在想。所以,突然我想不起來我要用的中文字的時候,我英文也想不起來!因為我的思考是中文的,但講中文卡住時,英文也想不起來。」

即使有「語言障礙」,2001年Janet第一次來到台灣時,總算開始認識自己的「原鄉」。那時她在台灣榮民總醫院當救護人員、學中文、品嚐美食,還爬雪山、遊太魯閣、墾丁,玩得很高興。 

探索4:轉換跑道放棄醫學院

Janet第二次來台灣時,迎面而來的是人生重要的轉折。

那時她做了一個很大的選擇──放棄醫學院,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為一個成功的模特兒上。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要放棄人人羨慕的醫學生涯規劃,想來不是容易的抉擇,何況Janet從小就想當醫生。她談起這個從小根植在她心中的念頭:「我們家有很多動物,一隻豬、兩隻狗、三隻雞。在幼稚園的時候,看到一隻烏鴉受傷了,我就把牠帶回家,說爸爸你救牠,但烏鴉隔一天就死了。學校同學都知道我把牠帶回家,第二天我去學校的時候真的很不好意思,很難過,一直哭,因為我沒把牠救回來。所以我覺得從很小自己就喜歡救東西。」

難怪Janet在她最近發行的新書中談起她想做的20件事中,有一項就是「拯救一個人的生命」(Save a person's life.)。

Janet說:「放棄學醫的決定滿難的,我矛盾了很久。而且我進去的那個醫學院,我記得有100個人進去,因為醫學院很挑,全國只有100人進去。我看了旁邊的99人,都是和我一樣的路線,高中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考到醫學院。看每個人的生活都很平,每個人的想法都很平,每個人就是想醫生、醫生。我剛剛去了印度兩、三個月,阿根廷住一年,來台灣半年。突然回到這個每個人都是想醫學院、醫學院的環境,我突然覺得好像被關起來。雖然我想當醫生,但我突然覺得我在這個環境是被綁住的。」

這是否就好比已經在外飛翔的鳥兒,突然被關到籠裡就快樂不起來了?

此外,Janet當實在台灣拍的廣告很受歡迎,她形容好像「一個燈自另一邊亮起來」,她開始說服自己:「我想,我可不可以以後回來當醫生?可以,那時想三年後,我可以再回來,三年後我才25歲,不會太老。但如果我先讀醫學院再回來當模特兒,我想這是不可能的,我不可能唸完醫學院,然後說我要放棄,跑去當模特兒。我的一個想法就是,你試過,你就試了,雖然可能失敗,但至少你試了,而不是有一個機會你沒試,然後過了再後悔說自己沒去做。我的座右銘就是這樣,試了再說。」

就這樣,Janet開始面對人生的挑戰──從看到一盞亮起的燈到跌落面對低谷,再升起攀向高峰。 

探索4:從挫折中成長

就像許多人一樣,Janet的演藝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回首來時路,Janet顯然已經抓到一些癥結:「不管是當醫生還是拉小提琴,我很喜歡當soloist(獨奏者、主角)。我那時候很不喜歡在樂團,因為樂團有100個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就是很不喜歡。我就是很喜歡被注意,就是要大家看我,我也不知怎麼解釋,這就是我的個性。像我姊姊,她彈鋼琴彈得非常好,她當伴奏OK,不見得想當solo,她也沒有一直要被注意的慾望,所以我覺得這是我的一個缺點。就是我姐姐很容易接受自己,她可以好好地就做自己,可以不用一直尋求別人的讚美、認同;而我就是想要這個。比如說,有100人,99人說Janet妳很好,一個人說妳不好,我會一直盯著這個人,為甚麼你說我不好?我就會很在意這個人。明明99人都說很OK,因為這個人說不OK,我就會在心裡一直不高興,我覺得這樣不是那麼好。」

這段直爽的自我剖析,讓人清楚看見Janet具有當明星的天生特質──喜歡被注意、喜歡當主角。然而就像很多事情有一體的兩面,如果太過,可能就成為一種阻力,必須突破才能「破繭而出」。

現在的Janet顯然已經蛻變成長了:「應該是要接受你自己是誰,不應該太在意旁邊的人講甚麼或是怎麼看你。我覺得你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或是做你自己很愛做的事情,或是你愛自己的話,那樣應該是夠了。」

Janet不吝於分享那段在「低谷」徘徊的歲月:「我第二次來台灣、放棄醫學院,開始當模特兒的時候,因為之前我要當醫生的路線一直都是很正確的,我也很有自信我可以做到,我的自信是很高的。突然進入模特兒圈的時候,我受到很大的衝擊。我以前從來沒有化妝,我第一次畫眼線的反應是:好癢好癢!這方面我真的很不熟,我整個世界被連根拔起丟到空中,這環境我完全不熟悉。」

Janet描述,在一個大家就只是注重外表的環境,她的自信完全降了下去:「我旁邊的人每個都比我強,因為她們可能從小就是很愛漂亮,或是進模特兒圈很久了,我是突然有人推薦我很有模特兒潛力,所以突然被丟進這個環境。我所說的喜歡在人群中,是說在我可以控制的人群中,而模特兒圈,我覺得真的是lost(迷失)。那時候我才發現我真的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一有人說,你的眉毛要修,我就開始很介意我的眉毛!有人說我屁股很大,我就整天想著我的屁股......」

大家一定不相信,看起來樂觀開朗、無憂無慮的Janet,竟然因此得過憂鬱症,還試過各種方式的減肥法。Janet形容:「那段時間真的很不知道我是誰。」

但,也許冥冥中很多事情早已注定,這樣憂鬱的Janet竟然還是在台灣整整等待了四年,連她自己都無法解釋為何堅持留下來:「不是因為我很stubborn(頑固),我是那種試過某種東西之後,若不成或不行,我就會斷然放棄,我不會愛面子地堅持。所以我沒辦法解釋為甚麼,我就是覺得在台灣有一個東西我還沒做。」

Janet回憶起那時她在日記中寫著:I don't know what's holding me here, but here is something. (我不知道是甚麼因素把我留在這裡,但一定有甚麼原因。)

連美國的爸媽都頻頻催促她:「妳就回來嘛!」但Janet說就是奇怪地堅持著:「雖然我也去法國、印度一陣子,不是四年就一直待在台灣,但是就一直回來,something is calling me(有甚麼在呼喚著我)。有一天,我從法國回來台灣,我就對我自己說,好,已經四年了,我要回美國了,覺得時間到了......」

就在Janet決心要放棄時,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時就試鏡上了「瘋台灣」節目,彷彿事情一下走上了應有的軌道,Janet終於等到了她人生的轉捩點與契機。 

探索5:在「瘋台灣」中找回自己

Janet語氣轉為平靜:「剛開始主持『瘋台灣』的時候,雖然也不習慣主持,因為我從沒主持過,而且那個節目也不是很固定,因為說不定拍一季就沒了,所以那段時間也是被丟在另外一個環境,雖然不熟悉,但我很喜歡,比較符合我的興趣。這個環境的人從來也沒在乎過我的身材是怎樣或是我要不要化妝,也沒有規定說要怎麼穿。他們會說,你這些都不要管,你就是管你等一下要講甚麼,這就比較像讀書,比較要用到頭腦。」

因為擺對了位置,Janet原先當模特兒時失去的自信,漸漸地在當主持人中重新拾回。Janet語調又活潑了起來:「這真的是我,不是像當模特兒,每天妳只能不吃東西,那怎麼去準備啊?妳的工作就是一天不要吃東西,而我超愛吃的。所以做瘋台灣後,我專注在查資料、我要怎麼主持比較好,妳就會忘掉你沒辦法去控制的、妳沒辦法去調整的東西。」

如今,Janet建立起了自己的風格,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旅遊節目主持人。從2006年開始「瘋台灣」後,亮眼的表現讓她更進一步「瘋亞洲」,廣告代言更是一檔接一檔。30歲的Janet依然純真動人,但多了一份成熟與自信的嫵媚。

最近,Janet出了新書,從表情就可知道她真的很高興:「最近我很愛在我所有的文件上寫說Janet:TV host, author(電視主持人兼作家)!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完成的目標。我不管賣得怎樣,現在我手上有屬於自己的書,當然希望是賣得好啦,但能拿在手上說,this is my book!我就很得意、開心!」

隨時充滿活力,腳步停不下來的Janet談起未來的計畫同樣眉飛色舞:「我要不斷地去長大、進步。現在也已經在進行第二本書了,再下一個我希望是小提琴,我真的很想回到我在台上表演的情況,希望是今年,不見得是出一個專輯,至少有幾首歌,PO在Youtube上,主要是表演,讓它變成流行歌。再來是想拍電影,不是電視劇喔,我看的電視劇是比較三八的,我是三八啦,但我喜歡的是電影的三八,反正是我很想要拍電影,這是我下一個目標。」

祝福Janet,希望她繼續開心地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探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突破壽命限制有妙方
任何生命都有一定的壽命限制,古往今來,成為制約生命的一個死關。西方人對動物和人的壽命做了認真的研究。一種學說從生命的肺細胞分裂次數中推算,…
特區政府出手 香港樓市重挫
香港特區政府終於克服猶豫不決態度,下重手打壓香港樓市。 今年10月初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對樓市沒有出手,…
台北中華美食之旅
華人堪稱是「吃的民族」,所謂「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可見中華料理選材之豐富。除了選材,刀工、火候或調味,中華料理處處是學問。…
激發文化傳承的火花──「劉興欽漫畫博物館」散發魅力
劉興欽的漫畫遇到了內灣的在地文化,除了迸發出耀眼的商機,帶動內灣商圈發展外,在文化上還激發出甚麼火花? 「九讚頭文化協會」…
協助企業減碳 綠屋家居推「訂閱式家具」
面對「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
打造六千萬實驗室 義美捍衛食品安全
來到義美至少斥資六千萬元的食品安全研究室,首先得把鞋子用無塵套包好,才能再進入各實驗室的管制門內。 走進第一間全白牆面的實驗室,…
中國血汗工廠的末路──解析富士康N+1跳樓事件
由於開創了世界工業史上絕無僅有的12位員工連續跳樓的悲劇紀錄,有台灣首富之稱的郭台銘尷尬地站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
「功夫皇帝」李連杰尋找生命答案
從武術冠軍到「功夫皇帝」,再到今天的「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對於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答案。他在武術、電影、公益等領域的顯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