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杰配合魚池鄉行動圖書館,獎勵愛閱讀的小朋友吃刈包,為了讓小朋友能夠「趁熱吃」,他都帶著鍋具到現場現做。
共和國小提供
第76期
「刈包」是一種傳統美食,由福州小吃改良後傳至台灣,因外型好似老虎嘴巴咬著一塊肉,故俗稱「虎咬豬」。傳統刈包是以長橢圓扁型麵皮,包覆滷肉、花生、酸菜等食材,又被稱為「台灣漢堡」。
為因應現代人注重健康的需求,張人杰研發以紅茶醃製的山豬肉和荷包蛋代替油膩的滷肉,再將麵皮改為南瓜口味,果然頗受好評。
喜歡做善事的張人杰以刈包傳播愛心,諸多善行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配合魚池鄉行動圖書館,獎勵愛閱讀的小朋友吃刈包;為了讓小朋友能夠「趁熱吃」,他都是帶著鍋具到現場現做。張人杰說這麼做是要給偏鄉的孩子一點鼓勵:「說實在的,都會型學校的小孩衣食無缺,『吃刈包』不稀奇也不需要,但是偏遠地區的小孩缺乏物資,『吃刈包』是一件很新鮮的事,小孩很高興、很開心,因為他們要吃這個東西不容易,我們到現場去做感受很深,員工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魚池鄉圖書館館長黃幸珍表示:為了鼓勵學生閱讀,圖書館以行動圖書車將圖書裝箱載到到魚池鄉六個偏鄉小學,方便小朋友借閱,張人杰聽到有這個活動就主動提出要來共襄盛舉。
她感動地說:「張先生人很好,因為那幾個小學都滿遠的,早上6點多就要出門,趕在上課前請小朋友吃早餐。小朋友都好期待喔!也提高了借閱率。」後來透過學校統計,圖書館定期邀請閱讀效果好的或借閱率高的小朋友到圖書館當鄉長的小客人,請他們吃刈包,作為鼓勵閱讀的方式。
看到孩子吃了一個刈包就那麼高興,張人杰很心疼,因而有了一個念頭:要請南投地區偏鄉小學經濟弱勢的孩子吃刈包,他說:「只要學校辦活動有需要,跟我們聯絡,都很樂意去贊助。因為做刈包的人力不多,基本上人數不要超出一百人都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