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端午節 古代的公共衛生日

端午節 古代的公共衛生日
王嘉益
第89期
倪健哲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因為自黃曆五月開始,天氣漸漸炎熱,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開始盛行;而端午節當日更是最惡之日,不只有毒蟲病害,甚至還有許多鬼魅兵災纏身,家家戶戶皆懸掛菖蒲避邪……

端午節剛過,美味的粽子以及賽龍舟、佩戴香包等活動仍令人回味無窮。有關端午節的傳說不勝枚舉,而除了中小學歷史課本教授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其實它還是古代的「公共衛生日」。

百毒月最惡之日掛菖蒲以避邪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因為自黃曆五月開始,天氣漸漸炎熱,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開始盛行。而端午節後則正式進入夏天,因此端午節又稱「天中節」,此時陽光熾熱、氣候潮濕,瘴氣毒蟲活躍,各種傳染病也隨之到來。

正因為五月瘴癘四起,因此民間也流傳不少禁忌。漢朝時即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等俗諺,可見其運氣之惡。而端午節當日更是最惡之日,不只有毒蟲病害,甚至還有許多鬼魅兵災纏身,家家戶戶皆懸掛菖蒲避邪,因此端午節也稱「蒲節」。這天無論是做香包、掛百草、結五綵絲等,都是為了驅除這些看不到的禍害。

菖蒲、艾草 端午節必備藥草

為了驅蟲防害,古人以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山丹這五樣植物來去除毒害,又稱「天中五瑞」。其中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斬除不祥之劍,因此又稱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清代顧祿的地方風土小志《清嘉錄》中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同樣代表趨吉避凶的艾草,則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象徵身體健康,在藥用植物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針灸裡面的「灸」,即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材料。艾草與菖蒲同為端午節必備之藥草。

晉代《風土誌》記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也寫道:「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由此可知,因為艾草有其醫療效果,人們也一直相信它可以驅邪。

蘭花沐浴 蠲除毒氣

除了「天中五瑞」,蘭花也是消毒衛生的重要物品。儒學大典《大戴禮記》中關於農學曆法的《夏小正.五月》中記載:「蓄蘭,菽糜」,意指收集蘭花、穀物等。由書中所載「蓄蘭,為沐浴也」可知,中國古人從很久以前就知道以蘭花等香氣植物沐浴,藉以達到蠲除毒氣之效用。

南朝梁代的歲時節令紀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草……」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皆以蘭花沐浴,因此又稱「浴蘭節」。

各地風俗迥異 皆為祛病消災

在中國傳統民俗中,不同地方的人對於端午節的習俗各有不同,但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趨吉避凶、祛病消毒。

以下舉幾個例子:

山東臨清縣,端午時讓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女孩帶石榴花,並穿上母親手製的黃布鞋,在鞋面上以毛筆畫上五種毒蟲,象徵藉由屈原的墨跡殺死五種毒蟲。

河北省北京,通常在端午節之前蓄水,並禁忌在端午當日打井水,據說當日井水甚毒,需避。市井小販也在當天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這兩樣水果,全年將不會誤食蒼蠅,以保衛生。

江蘇省南京,端午當日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盒加了少許雄黃的清水,裡頭放入鵝眼錢兩枚,全家人皆以此水洗眼,稱「破火眼」,據說可預防眼疾。

山西省解州,端午節時男女皆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繫百索於頸部,象徵「為屈原縛蛟龍」。

端午節除了屈原的故事外,還有這麼多關於保健衛生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呢?歡度端午佳節,除了吃粽子、看龍舟賽,也別忘了戴香包、塗雄黃、掛菖蒲與艾草,以保佑身體健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企業充電站
給設計人的行銷課,設計思考工作營2021     設計不再只是做出好看的產品,更要具備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能力。…
連升5季 德經濟走入良性循環
2009年,德國陷入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德國統計局雖將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由-4.9%修正為-4.7%,…
豐源國小 全校都來說相聲
下課時分,台東縣豐源國小操場旁邊,兩位小女生你一言我一語、比手畫腳說著話,仔細一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咦!…
蛻變案例1──魔法: 夢想起飛, 老樹根木工坊變出教育樂園
在學校裡每當下課時,小朋友最喜歡衝到遊戲區玩溜滑梯、搖搖樂、翹翹板等。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些陪伴很多人度過快樂童年的遊樂器具,大部分都是…
民主是天性還是文化特權?
今年3月下旬,中國官方「新華網」突然轉載了一篇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的文章,題目是「西方民主並非人類普世價值」。…
新經濟2.0:再談經濟租
這兩個星期,我應朋友之邀,去為大學生講些投資的東西。自然地,內容包括壟斷、競爭、經濟租等概念。雖說這些東西不是甚麼新觀念,…
解讀青春密碼
殺人的是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舊片) 導演:楊德昌演員:張國柱、張震、…
在海天之間──澎湖行(下)
旅程中,問路,是家常便飯。 ▲馬公市鐵線里公共藝術造景。劉惠宜攝影 「阿婆,請問一下,聽說這裡是景點,請問是要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