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義美至少斥資六千萬元的食品安全研究室,首先得把鞋子用無塵套包好,才能再進入各實驗室的管制門內。
走進第一間全白牆面的實驗室,除了幾位身穿白袍的檢測人員和近百瓶的檢測樣品之外,最醒目的還是各式化學物質檢驗儀器。正對著門口的就是最近最紅的、能檢驗出塑化劑的「液相層析串連質譜儀」(LC/MS/MS)。
實驗室只是為了最後把關
戴副眼鏡、溫和斯文的食品安全研究室主任廖怡禎博士,指著像兩台大印表機的「液相層析串連質譜儀」笑道:「每年光是維修它,就大概要一百萬元。最近幾個月使用頻率最多了!」
由塑毒風暴談起食品安全檢驗,廖怡禎滔滔不絕:「其實實驗室是屬於最後把關的階段。化學物質真的非常多,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人會加甚麼東西。很多人常常以為,東西給你,你就能幫我檢測出來有沒有問題。其實是不可能的。檢測一定要有個目標,你知道你要檢測甚麼才分析得出來。」
原來一般人認為,食品安全檢驗能自動驗出所有具有毒性的化學物質,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是要先有檢驗目標才驗得出來!
「所以從一個食品業者的角度來講,管理買進來的原料就是最重要的。」廖怡禎說:「義美一直沒出甚麼問題,並不是我們有多神,而是公司本來就很注重食品安全,對原料的品質很要求,而且能不用添加物就不用。」
義美食品安全研究室有三大功能
那麼,義美的食品安全研究室主要負責甚麼工作呢?廖怡禎表示,食品安全研究室能檢驗出來的毒性物質很全面,包括三聚氰胺、黃麴毒素、抗生素、塑化劑、漂白劑、重金屬、防腐劑等一百五十多種化學物質。而研究室本身主要有三項功能:
一、針對購入原料的食品安全檢驗。這是最重要的功能。「新產品研發出來之後,產品研發部門就會針對產品所需要的原料進行安全性評估,去分析整個產品的製程,或是原物料進料過程中會有甚麼危險。例如豬肉就可能要小心寄生蟲、腐敗、動物用藥殘留等問題。這樣分析過一次就知道原物料、包裝材料進來之後該做甚麼檢驗,就可以對原料做出完善的把關。」
二、針對產品的食品安全檢驗。義美各工廠都有負責產品品質控管的人員,會依據各廠出產的不同產品來決定不同的食品檢測項目。各工廠會對產品做抽樣,送到研究室進行較複雜的檢驗工作。
三、搜尋並研究全世界各個食品安全相關議題,把新發現的毒性物質加入,成為新的檢測項目。對這一點,廖怡禎解釋:「最明顯的就是2008年爆發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我們在2007年就已經發現國外有相關報導,所以義美全部的產品早就經過篩選,在2008年時候當然就沒有甚麼問題。」
另外,2006年時,義美就已針對塑化劑進行檢測。「當時高志明總經理帶我們一起去拜訪發表相關研究的陽明大學陳美蓮教授,聽她說明要怎麼分析、檢驗塑化劑。之後我們就針對產品的包裝材料和食品製作現場用的手套做分析,避免不能用的材料和工具。」
「但是,不可能知道有人會把塑化劑加進原料裡,所以這部分就是要靠平常對原料的把關。」廖怡禎嚴肅地說。
期待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
對於震撼台灣的塑化劑事件,廖怡禎表示:「消費者喜歡便宜,賣廠或是通路也就要便宜,所以成本變成關鍵。很多廠商在成本考量下,被迫用便宜的原料。我們公司在這部分多了一分堅持。義美強調的就是料好實在,該用甚麼東西就要用。老董事長一直跟我們講『食品是老實人的生意』,該加甚麼東西就要加甚麼,不該加甚麼東西就不要加。」
經過塑化劑風波之後,台灣食品業的生態是否會有所不同?一位義美資深行銷主管表示,台灣的消費者的消費趨勢已經改變,一般人對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價格將不再是唯一的考量。
而消費趨勢的改變,是否會帶動業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的把關?還有待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