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Getty Images
第94期
倪健哲
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懂天文與數學,一生寫下不少科學技術的著作。然而他一直不曾間斷的研究卻是農業,生平最偉大的著作,是囊括所有農業知識的《農政全書》,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最近時常出現農民為權益抗爭的新聞,例如台灣苗栗的大埔事件,以及層出不窮的中國農民維權運動。政府的政策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總是有一段落差,農民始終處於弱勢。政商一向把焦點放在科技與工業上,以為財富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農為國本,食為民天」,如果沒有農業,即失去生存的能量,其他一切將毫無意義。

著名的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位居高官,又懂得天文與數學,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菁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是站在時代尖端的科技人才。但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他生平最偉大的原創著作,卻是囊括所有農業知識的《農政全書》,為亞洲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長於農村

徐光啟的先祖皆以務農為業,雖然祖父曾經商致富,但是到父親這一輩因家道中落又轉回務農。因此,徐光啟的少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

成長後的徐光啟,歷經各種官職,官位最高曾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同時還是上海地區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他參與過戰爭,是一名軍事家;與外國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數學典籍《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引進外國的天文觀測儀,修正曆法,並著作《簡平儀說》、《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夜晷圖說》等觀測解說書;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撰寫過農業相關書籍,如《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代園種竹圖說》、《宜墾令》、《農書草稿》等等。這些書成為日後編撰《農政全書》的基礎。

著書立說 為農業盡心力

徐光啟一生寫下不少科學技術的著作,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但是他一直不曾間斷的研究卻是農業。徐光啟曾說農業是「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或許是因為在農村長大,讓他瞭解農民辛苦工作卻不得要領的窘境,因此不管他的官位多高,或是調職何處,都會針對當地的農業問題做出解決方案。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一生對農業研究的總和,整部書包含農本三卷、田制二卷、農事六卷、水利九卷、農器四卷、樹藝六卷、蠶桑四卷、蠶桑廣類二卷、種植四卷、牧養一卷、製造一卷、荒政十八卷;共十二部六十卷,總計約五十萬字。從書目便可看出其範圍之廣泛,其中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關係,說明了徐光啟的治國概念──農業與政治並重的「農政思想」。他認為,農業才是真正的立國之本,沒有糧食,軍隊就無法駐紮陣地;沒有畜牧,就沒有良馬和肉食;沒有棉花,紡織業將大受影響……農業牽涉著國家發展的一切。

徐光啟不只是著書立說,也是一位行動家。他分析自春秋到元朝所記載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災,得到「最盛於夏秋之間」、「涸澤者蝗之原本也」的結論,同時研究蝗蟲的生活史,並進行細緻的觀察,提出防治辦法。

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

古代農民若是耕種無果,常會以「風土不服」為理由,但是徐光啟以實驗和改良推翻了「唯風土論」的說法。他會在當地開設實驗農場,引進外地作物,經過土質改良和堆肥的使用,種植出原本無法生長的高產值作物,提高當地農耕經濟。每當成功實驗出一項農耕技術時,他就會將經驗編寫成書,藉以推廣。這些農法至今依然受用,甚至很類似現代「有機農業」的概念,相當科學。

農業的相關知識林林總總,並不只有種植作物本身,農業災害、水利灌溉都是很根本的問題。而徐光啟在這些領域也下了不少功夫。《農政全書》中卷數最多的就是「荒政」,即農業災害的應對法,是古代農書中記載最詳細的備荒知識。他為了讓沒有水田的地方能夠種植水稻,做了許多水利方面的研究,甚至引進外國的技術,目的就是要讓全中國的作物種類達到平衡,讓糧食與經濟充足,免去來往運輸之勞。

徐光啟對於科學研究有著追根究底、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察地理,辨物宜,考之載記,訪之士人。」花費三年的時間編輯《農政全書》。在他離世之後,由文人陳子龍整理後代為發行。陳子龍在書中序言寫到:「總括農家諸書,理為一集,其生平所學,博究天人,而皆主於實用;至於農業,尤所用心,蓋以為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故嘗躬執耒耜之器,親嚐草木之味,隨時採集,兼之訪問,綴而成書。」

以上序文清楚描述徐光啟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反觀今日,農政官員與農民之間的距離,往往是因為官員不瞭解農民真正的需求,只在預算等表面問題上打轉所致。唯有像徐光啟一樣,認真研究適合當今環境的農法,正視「農政」之重要,為農民打造良好的農耕環境,才是解決根本問題之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企業充電站
給設計人的行銷課,設計思考工作營2021     設計不再只是做出好看的產品,更要具備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能力。…
連升5季 德經濟走入良性循環
2009年,德國陷入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德國統計局雖將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由-4.9%修正為-4.7%,…
豐源國小 全校都來說相聲
下課時分,台東縣豐源國小操場旁邊,兩位小女生你一言我一語、比手畫腳說著話,仔細一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咦!…
蛻變案例1──魔法: 夢想起飛, 老樹根木工坊變出教育樂園
在學校裡每當下課時,小朋友最喜歡衝到遊戲區玩溜滑梯、搖搖樂、翹翹板等。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些陪伴很多人度過快樂童年的遊樂器具,大部分都是…
民主是天性還是文化特權?
今年3月下旬,中國官方「新華網」突然轉載了一篇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的文章,題目是「西方民主並非人類普世價值」。…
新經濟2.0:再談經濟租
這兩個星期,我應朋友之邀,去為大學生講些投資的東西。自然地,內容包括壟斷、競爭、經濟租等概念。雖說這些東西不是甚麼新觀念,…
解讀青春密碼
殺人的是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舊片) 導演:楊德昌演員:張國柱、張震、…
在海天之間──澎湖行(下)
旅程中,問路,是家常便飯。 ▲馬公市鐵線里公共藝術造景。劉惠宜攝影 「阿婆,請問一下,聽說這裡是景點,請問是要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