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紙鳶綽約乘風舞

紙鳶綽約乘風舞
Getty Images
第99期
倪健哲
在中國傳統的體育民俗活動中,風箏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風箏早期被應用於軍事上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造紙業出現後,放飛紙鳶成為一種民俗活動;
如今,放風箏已深入民間,成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技藝與童玩。

秋天來臨,正是西風吹拂的時候。幾乎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到空曠的地方放風箏的經驗。看到風箏乘風越飛越高,心情彷彿也跟著飛揚起來。

在文學作品中,風箏以其迎風遨翔之姿,蘊含著一份獨特的美感;而風箏多變的造型,不但使它成為美麗的空中舞者,掛在家中牆上,也成能為裝飾居家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的體育民俗活動中,風箏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風箏起源於哪裡?是誰發明的?在過去它又有甚麼樣的用途呢?

墨子製作飛行的木鳥

風箏的由來有許多說法:有一說是,看見蜘蛛絲黏住一片落葉,因風吹而飛揚,於是聯想做出風箏;也有一說是,一位農夫在斗笠上繫上繩線怕被風吹走,結果在繫繩的過程中被風吹起,因此引發靈感。

以上都是屬於推測傳說,歷史上類似風箏原理的記載,最早應該是墨子的「木鳶(鷂)」了。相傳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曾設計一種以木片製成的鳥,《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一隻利用與氣流之間相對運動飛行的木鳥,可惜只飛了一天就損壞。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子「木鳶」的材質,《墨子.魯問》中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他將竹片代替木材,做成喜鵲的造型,改稱為「木鵲」,可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出現了紙和竹條製作的「紙鳶」。人們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繫上風笛,在空中飛舞時,強風通過風笛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發出像是箏弦的聲響,「風箏」即由此得名。

而一般我們所知道的風箏其實應該稱為「紙鳶」,它並不會發出聲音,只飛不鳴。

早期應用於軍事

風箏早期被應用於軍事上。傳說楚漢相爭時,垓下之戰終末,楚軍被漢軍圍困,張良派人以牛皮作風箏,上掛竹笛,迎風作響使其發出淒涼的笛聲,而漢軍則配合笛聲唱起楚歌,使楚軍士氣崩潰,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

到南北朝之後,風箏開始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記述,南朝梁武帝時爆發「侯景之亂」,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時,叛亂軍將梁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城牆被包圍,與外部完全斷絕。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以紙做鴉,將皇帝詔令繫在其中,趁西北風施放使其飛出城外向外求援,卻反被叛軍發現而射落,不久後城池遭到攻陷,梁朝就此滅亡。

除了可以傳送訊息之外,風箏還可以探查敵情。明代劉仲達《劉氏鴻書》中記載,公輸般製木鳶以窺宋城。木鳶用於三角定位測量信號、測量距離,以及風向測查,是一種氣象工具。漢代前,韓信攻打未央宮,就曾利用風箏來測量未央宮底下的地道距離。

民俗活動與童玩

造紙業出現後,紙鳶傳入民間,放風箏成為一種民俗活動。傳說古代人們在祭拜神靈時,會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放上天去,在飛到最高處時將弦線剪斷,使風箏飛向遙遠的天際,希望可使天聽,祈求百病全消。

宋朝時,放風箏風行民間,成為兒童的遊戲之一,由陸游詩作〈觀村童戲溪上〉:「竹馬踉蹡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即可窺知。清朝高鼎著作的〈村居〉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更說明了清朝放飛風箏的盛行。

宋代李石所著的《續博物志》中提及:「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可見後人除了用以鍛練身體、增加注意力外,放風箏甚至還能治病。

由傳統木鳶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風箏如今已深入民間,成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技藝與童玩。這薄薄的玩具與細線背後,是古人的日常趣味與豐厚智慧,更蘊含了對於天空的嚮往!如今,空中飛舞的大風箏、短小精巧的特技風箏以及各式各樣的風箏,成為我們記憶裡的美好時光,每一個小學生幾乎都曾在美勞課上用圖畫紙製作過風箏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企業充電站
給設計人的行銷課,設計思考工作營2021     設計不再只是做出好看的產品,更要具備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能力。…
連升5季 德經濟走入良性循環
2009年,德國陷入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德國統計局雖將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由-4.9%修正為-4.7%,…
豐源國小 全校都來說相聲
下課時分,台東縣豐源國小操場旁邊,兩位小女生你一言我一語、比手畫腳說著話,仔細一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咦!…
蛻變案例1──魔法: 夢想起飛, 老樹根木工坊變出教育樂園
在學校裡每當下課時,小朋友最喜歡衝到遊戲區玩溜滑梯、搖搖樂、翹翹板等。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些陪伴很多人度過快樂童年的遊樂器具,大部分都是…
民主是天性還是文化特權?
今年3月下旬,中國官方「新華網」突然轉載了一篇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的文章,題目是「西方民主並非人類普世價值」。…
新經濟2.0:再談經濟租
這兩個星期,我應朋友之邀,去為大學生講些投資的東西。自然地,內容包括壟斷、競爭、經濟租等概念。雖說這些東西不是甚麼新觀念,…
解讀青春密碼
殺人的是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舊片) 導演:楊德昌演員:張國柱、張震、…
在海天之間──澎湖行(下)
旅程中,問路,是家常便飯。 ▲馬公市鐵線里公共藝術造景。劉惠宜攝影 「阿婆,請問一下,聽說這裡是景點,請問是要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