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

看中港媒體 守護台灣新聞自由

中國境內的媒體,不論大小,都是官方主辦的,也是中共統治機器的一部分。圖為官媒報導新疆「砸搶燒」的畫面。Getty Images
中國境內的媒體,不論大小,都是官方主辦的,也是中共統治機器的一部分。圖為官媒報導新疆「砸搶燒」的畫面。Getty Images
第126期
歲月無聲

近半年來,開始發現真正的媒體存在與否,對一個社會,一個族群的重要性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

按照一般定義,媒體應具備如下功能:使社會有凝聚力、幫助構建公眾空間、滿足各種資訊需求、為社會提供反思的鏡子、充當社會的良知等。

中共喉舌

眾所周知,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能夠如實報導社會議題、事件的媒體,即使有,也不可能活得久。因為在中國境內的媒體,不論大小,都是官方主辦的,民眾最多只能搞搞網路報紙,電子報。

因為平面媒體以及電視、電台都是官方開辦的,而且也是中共統治機器的一部分,這些喉舌的內容基本就是傳達黨的聲音、黨的觀點、黨和政府的政績等。在涉及黨的時候,與其說它們是報導新聞,還不如說是執行各種政治任務準確些。

在天災或有重大人命傷亡的事件,那些媒體報導的主題幾乎全都是黨、政府、解放軍等怎樣救災、善後,取得這個、那個的成功;在政府希望向敵人施加壓力的時候,「媒體」便會出現煽動民眾抗議的評論文章、社論;假如某個議題是政府不希望成為關注點的,「媒體」會集體噤聲。

自焚中的西藏欲語無聲

2008年之後,西藏的情況一直令人關注,可是官方媒體除了播出一些「喇嘛打砸搶燒」的畫面,或把拉薩說成人民幸福感最強的城市之外,便沒有其他了。而在2012年,那據說人們幸福感最強的地方,卻出現密集的自焚抗議,國際媒體多有報導,可是中國官媒在最初卻是集體消音。藏人為甚麼要自焚?不提、不報。後來,不能無視了,便說那些自焚的人受到煽動、是心智不正常的人,甚至是恐怖分子。

同時,中國官媒又試圖重新把話題引導到中央政府發展西藏經濟等方面。而長年累月的宣傳,使不少中國內陸的人對西藏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產生了以下看法:

「藏人不用工作的,每月拿2,187元補貼,就轉轉經。把他們養起來,就像夏威夷土著,三代後他們必然滅絕。」

「藏人拿著全世界最好的福利,轉轉經,喝喝甜茶,還要鬧獨立,我一天不幹就沒錢,還有天理嗎?」

至於藏人自己的真正想法,只能在不受中國政府控制的新聞網站才有可能看到。只是,這樣的媒體網站在中國是很難看到的。結果就是,人們輕易看得到的「媒體」只要說在中共治下,西藏經濟怎樣、怎樣,拉薩人最幸福、藏人福利好,藏人就說甚麼都沒用了。結果,對中共的政策,他們採取了令人難過的抗議方式──自焚。

被和諧掉的台灣、香港

同為中國一部分的香港,以及中共想要統一的台灣,也成了中國宣傳機器的主角。對香港,中國媒體的宣傳是有中共背景的人士在香港設立的媒體機構進行的,而在台灣,則由親共商人如蔡衍明等逐一收購,並用作全力鼓吹中國台灣統一的「喉舌化媒體」。

香港

根據網上所得訊息,中共媒體針對香港的宣傳可以由以下見諸網路的文字反證:

「在內地的網站上,有不少嘲笑香港人的話語。比如說,香港人整天就知道跟中央要權要錢,生活已經那麼好了,還貪得無厭。有的憤青甚至還說,香港人拿雞蛋碰石頭,遲早『我們』要把香港幹掉,叫他們再囂張。」

「『香港人為甚麼要對胡錦濤示威?難道內地對香港還不夠好嗎?』這是我多年的疑問。如果不是內地,香港經濟早就不行了,香港人為甚麼還要對內地這麼反感?」

「你知道香港不交國稅嗎?你知道香港很多的公共服務比如國防,都是大陸在免費提供嗎?如果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就要收稅來維持,香港不過是占便宜了。」

從以上文字可見,香港在中共官媒筆下,是個「沒有中國內地,經濟早就完了」、「就知道跟中央要權要錢」、「公共服務由大陸在免費提供」、「占便宜」的城市。

一般人看了,相信了,也就真以為香港人吃的、喝的都是免費從中國大陸取得的。一些前港澳辦官員居然也把這樣的說法宣諸於口,比如前港澳辦主任魯平就說︰「沒有內地的支持,香港就會變成一座死城。他們知道每天喝的水從哪裡來的嗎?」

全然無視「東江水是港人真金白銀買回來的,比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的水價還要貴,這是純粹的商業行為,並非恩賜」;而且,「根據內地《瞭望東方週刊》去年底的報導,香港今年花在東江水的成本,約為每立方米4.32元,數倍於供給東莞的東江水價格0.5元,亦高於供給深圳的價格0.96元。」

一些中國大陸的網民其實也看穿了中共媒體的目的。

「有次有個大陸同學說大陸的春晚有周杰倫,目的在於顯示『中台一家親』。我問他,你覺得台灣人會看春晚嗎?他的答案是,中央台的目的是讓國內人相信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台灣人怎樣看,沒有人在乎。」

同理,鳳凰台欺騙的主要目標也是大陸人。「很多大陸人真以為鳳凰台等於『香港』記者。然後就每日在灌輸給大陸人,中央照顧香港東江水,香港人卻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等成班大陸憤青加入做幫凶去歧視香港人。然後香港人的反應越激烈,他的抹黑就越犀利,製造族群矛盾,分而治之。」

可見,受中共直接控制的所謂媒體,因為要服從黨的指示,為黨服務,對一些事情或淡化處理,或無限引伸,結果使得中國大陸的民眾難以真正理解香港和台灣人的想法,而香港以至台灣的中文媒體因為中共的影響而出現自我審查,對一些議題避而不提。這樣的「媒體」不僅無助三地民眾互相理解,甚至會造成民眾對立,遑論發揮其他功能了。

除了鳳凰網、《大公報》、《文匯報》這些直接受中共控制的「媒體」,香港境內的主要中文報紙其實也成了中共的一言堂。

台灣*

而由於台灣相對於香港還有一點自主空間,中共暫時只能以幕後收購,或由親共商人代辦的方式,收拾台灣的媒體。最新一宗引人關注的媒體併購是台灣的壹傳媒出售事件。

據報導,2009年起,黎智英在台灣籌辦壹電視,行政審批和市場環境均遭受困擾。在多次申請執照後,於2010年12月28日正式開播。壹電視立意打造電視先鋒,對內容進行了大膽的創意設計,在設備上更是不惜血本進行投入,並大量贈送民眾網路機上盒,以求突破困境。兩年下來,壹傳媒為了電視業務遭受約合人民幣14億元的損失,黎智英個人持股的身價則『紙上蒸發』上百億元。

由於虧損額鉅,黎智英最終決定出售壹傳媒。10月中旬,消息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聯同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和新加坡私募基金(盛傳幕後金主是旺旺中時集團總裁蔡衍明),將會斥資新台幣175億元,向黎智英收購壹傳媒所有台灣業務,包括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爽報》、壹電視。

此項交易引人憂慮,是因為蔡衍明的鮮明親共立場。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併購有線電視平台中嘉系統惹質疑,並掀起反對浪潮。因為蔡收購《中國時報》後,該媒體對大陸的批評有所收斂。

香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曾說:「香港回歸後,中共對香港媒體的統戰是公開化的,多數媒體已經淪陷,香港社會對此無奈,港人認命,最多唔睇你(不看你),但台灣唔同(不同),台灣有條件拒絕,捍衛新聞自由。」

知名學者余英時亦曾表示:「台灣好不容易才爭取到今天這一點點民主和自由的成果,體制雖已初具,基礎則尚未穩固。台灣知識人社群必須以維護民主、自由體制並促使它不斷成長,為最大的天職;稍有鬆懈,便必將落進中共的『統戰』謀略之中。『拒絕中時』和『五四座談』都是及時的『救亡』行動,足以將上述那一類商人和政客的原形展示出來,使廣大的台灣人民有普遍的警覺。」

自由媒體之必要

自由、獨立自主的媒體對捍衛民眾權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2012年10月中國寧波抗議興建化工廠的民眾在面對國內傳媒和國際媒體時截然相反的態度得到印證:

「近日,浙江鎮海全民反PX(對二甲苯)抗議示威活動,官媒不但未報導市民反PX的訴求,反而還發表文章批評有人破壞穩定。這一舉動引起抗議民眾的憤怒,高喊『寧波日報,胡說八道』口號並對該報社大樓『豎中指』,而外媒記者則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協助。」

一位寧波的大媽對外媒記者說:「你們不要走,你們走了他們又要打我們·······對此,我們都深感無奈,更多的,是心酸。」

這種態度的對比顯示,在民眾眼中,肩負黨的任務,專責傳達黨的聲音的「媒體」反映不了民情。中國民眾認為外媒比國內媒體可靠。

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現這種景況,顯示開放報禁、恢復新聞自由是應該早日實行;而台灣的傳媒如果因為親共商賈的控制而對某些議題消音,使台灣本有的新聞自由受蠶食,則是使人感到可惜的事。

希望民眾依靠外媒傳達真相的一幕,不會在台灣上演。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第29集: 既頑固又善變? 擅長謀劃的腹腦型人
「腹腦型」在亞洲國家比較罕見。不過,並不代表你從未見過這型人。在日本,有不少人都是屬於腹腦型的。在歐洲,以工藝嚴謹聞名的德國人,…
北京汽車限購令 引發車市震動
中國汽車在2008年的年銷量超過900萬輛。2009年在汽車消費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汽車銷量達到1,364萬輛,…
體質穩健 不懼市場波動 李育寬打造僑茂生命力
2011年6月,奢侈稅正式開跑,占台北市房地產成交量高達五成的「投資客」立刻縮手。仰賴房市交易量的仲介業者哀鴻遍野,十家有五家賠錢,…
195 國大團結 巴黎氣候協定抗暖化
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聲中,全球氣候峰會終於通過了由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氣候協議草案。…
經濟政策改弦易轍 英國製造業再出發
自1948年起,英國經濟就一直著力於金融服務業,倫敦因此建立起世界金融中心的稱號,但是其代價卻是製造業的沉淪。…
中國的司法之暗
4月上旬,兩篇報導再度讓世人看到了中國司法制度的黑暗。一篇報導是在中國大陸首次曝光的馬三家勞教所虐囚日記;…
美全球戰略布局 華為首當其衝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將正式對外宣布ISIS已被徹底擊敗,這表明美國超過17年的反恐戰爭即將落幕。但同時,…
聯合國的人權體制為何崩壞?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國際人權專家泰德‧皮克內(Ted Picc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