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甘薯生產合作社」理事長黃三榮表示,有機路歹走,堅持到底才能逆轉勝。
四、五年級生回憶當年物資貧乏年代,吃「番薯簽飯」果腹、農閒時「焢窯」,可說是再平常不過了。台語俚語也說:「時到時擔當,無米煮番薯湯。」意思是說,船到橋頭自然直,再壞就吃地瓜粥。
番薯,又稱地瓜、甘薯、甘藷、山芋等。這昔日窮人餬口的救命糧食,現在竟能讓年輕人一年賺進一桶金(一百萬)?
黃三榮異軍突起的「冠軍有機甘薯」,就像大地一聲雷般打響了知名度。
有機甘薯達人黃三榮(右)為年輕夥伴解說如何做好甘薯品質的檢查。
有機甘薯以「冠軍」品牌打進賣場
從事番薯栽種近四十年的「冠軍甘薯生產合作社」理事長黃三榮,最近花大錢做徵才看板。「土地、技術、資金、通路都具備了,就是缺人、缺人、缺人!」他解釋說,因為嚴重「缺人」,所以「講三次」,並強調,不需要經驗技術,只要肯吃苦肯打拚,他願意提供技術,輔導員工成為管理幹部或小農老闆,最終達到「月入十萬」的目標。
月入十萬?!地瓜這一般人看似不值錢、不重要的作物,為何能讓黃三榮誇下如此海口?不等聽者質疑,黃三榮繼續說明,他不僅掌握了生產高質量有機甘薯的技術,更打下了有效通路,因此才能誇口允諾「月入十萬」的銷售前景。
農民大多只懂得生產並仰賴盤商,沒有銷售通路,總是擔心豐收時「穀賤傷農」,又怕「菜蟲剝削」,一整年辛勞到頭來只是「做白工」。黃三榮認為,他的優勢就是以「冠軍」這個自有品牌直接打進賣場,不怕產品沒有去路,也不怕剝削。
在黃三榮的甘薯包裝場裡,堆高機進進出出,把剛從園區採收回來的甘薯堆疊近二層樓高;另一頭則有許多包裝人員忙著清洗、整理、檢查、分類與包裝。而他也穿梭其中,監控品質並指導如何挑選與檢查,適時做好「機會教育」。瀕臨彰濱海邊的小村鎮裡,竟然這麼熱鬧、忙碌,令人大開眼界。
黃三榮指著包裝好的成箱甘薯說:「這些地瓜等一下就要直接送到全聯或好市多賣場。」除了知名大賣場外,里仁、無毒之家等有機專賣店也是黃三榮的銷售據點。他信心滿滿地表示,「有機又平價」才能讓大眾真正享受到健康食物,而非少數人專屬。
有機甘薯園引潔淨地下水灌溉。
看到農藥會怕 轉做有機生產
從小跟著父親在番薯園裡打滾的黃三榮,一向採用慣行農法生產,原本並無「有機」生產的概念。然而,眼見食安風暴接續發生,黃三榮開始意識到大量使用化肥及農藥,對作物、對土地、對身體的影響與傷害。「看到鄰居噴農藥噴到上醫院吊點滴,突然間我看到農藥竟然會害怕……」
為了提供安心食材給消費者,也為了友善大地與企業永續經營,明知有機路難行,黃三榮還是下定決心「撩落去」。
沒想到,同樣是種番薯,從慣行農法轉到有機栽種,竟然也有「隔行如隔山」之嘆。從技術摸索到病蟲害防治,再加上養地要時間,黃三榮繳了很多學費。有機農業成本高管理不易,且生產出來的作物賣相差,黃三榮大嘆,光每個月的除草費就高達兩百萬元,產量還會少個三、四成,真的是吃力不討好。
有機路歹走 走到底才逆轉勝
更讓黃三榮痛心的是,一開始銷售時,接受度不高只好把有機產品當一般產品「賤賣」,卻被嫌賣相不佳;即使賣給有機專賣店,數量也不多,造成長達五、六年的虧損。
「以前賺的錢一下子花光光。父母反對、老婆翻臉、鄰居看笑話,直到近兩、三年才轉虧為盈。」黃三榮話聲未落,黃太太林心美接著半開玩笑半抱怨說:「他是打不死的蟑螂,走得很辛苦,當時虧到還得拿房子、土地去抵押貸款,差一點『某囝著要寄人飼』(台語,意指老婆小孩得讓別人養)!」
回首來時路,不改初衷的黃三榮苦笑說:「有機種下去,就會捨不得放棄,也不能放棄!」
冠軍農場的有機番薯栽種時間長達150天,比一般多30天。黃三榮表示,不要小看這30天,這期間澱粉質轉成果糖,番薯越甜越營養;但是相對的風險也越高,因為根莖類長在地下會出甚麼狀況不易察覺,且番薯越甜也越會吸引「偷吃的族群」。
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熬過黑夜就是黎明的到來,颱風過後又是晴空萬里,黃三榮開始享受甜蜜果實。如今,冠軍合作社經「環球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有機農產品驗證面積超過50公頃,有機番薯年產量約900公噸,包括黃皮黃肉的台農57號、紅皮紅肉的台農66號等營養成分與澱粉質不同的品種,一應俱全。
在台灣提起番薯產地,一般人最熟悉的莫過於南投的竹山鎮,雲林縣水林鄉則有「甘藷的故鄉」美名。如今,異軍突起的「冠軍有機甘薯」,就像大地一聲雷般打響了知名度。
黃三榮自豪表示,所有地瓜的問題他都能解決。早期人稱「番薯榮」的他,近年來多次受邀到國外示範觀摩,更有產官學界專家前來交流,「地瓜達人」的美名不脛而走,所生產的也是名副其實的「冠軍」甘藷。
冠軍農場以生物防治法驅除病蟲害。
黃三榮(後排右四)領軍的雜牌軍打出冠軍品牌。
有機甘薯打出知名度 雜糧乘勝追擊搶市場
開車「漫遊」於彰濱田野間,一畦畦植有防風圍籬的耕地不斷映入眼簾。雖稱不上一望無際,但阡陌縱橫交錯間,有的生意盎然、有的荒廢休耕,交織出台灣農業徘徊於十字路口的現況。
黃三榮在一大片四周皆有樹林隔離的地瓜田停了下來說道:「這是向台糖承租的土地,完全沒有鄰田汙染的困擾,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機良田。」類似這樣有隔離帶的良田有好幾塊,沙質地透氣性好,種甚麼都行,讓他可以有很好條件來經營露天有機農場。
相對於溫室或水耕栽培,露天有機農場的經營管理可謂難上加難。但是黃三榮認為,農業就是要與土壤、空氣、陽光、水接觸,越傳統越好。雖然採用生物防治法可以減少病蟲害,黃三榮還是笑說,「田鼠就無法避免,一定會來。牠吃剩下的才是我們採收的,這是有機的特色。」
有機甘薯打出知名度之後,黃三榮乘勝追擊廣徵各界菁英與契作農民,推出擁有「生產履歷」認證農產品,如山藥、胡蘿蔔、水稻、南瓜、玉米、番茄、馬鈴薯、白蘿蔔、小黃瓜、木瓜、茄子、青椒等,版圖越來越大。
以高壓水柱衝擊打鬆山藥旁土壤以採收長達一公尺山藥。
結合達人契作 專業領航加生產履歷把關
術業有專攻,各領域都有專家達人一起合作,不僅可以把市場做大,也能把產業做精。已成為番薯產業領頭羊的黃三榮表示,有機一定要自己管理,避免農民偷雞摸狗,壞了自己的信譽與品牌;契作則是透過層層生產履歷與資材管理來監控品質,達到農藥殘留符合法定標準。
擁有農作物生產履歷認證的身分證,已經是市場的趨勢與要求,黃三榮自是緊跟著時代腳步前進。
黃三榮選擇「多種雜糧契作」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同作物的輪種與休耕,可以增加地力。黃三榮舉例,休耕後的水稻第二期產量,可多達一成。他甚至與梨山、南投信義鄉等地區的農民合作種植高麗菜等作物,以「適時適地、分區分時」的耕種方式,調節不同時期與不同產地的蔬果。「要喝牛奶不必自己養牛,大家合作就可資源互補與利潤共享。這樣不僅可幫助契作農民開創業績,也可為消費者把關。」
黃三榮自我解嘲說,過去該賠的也賠了、該燒金紙的也燒了(台語,意指祈求上天保佑),該是收成的時候了。目前他經營管理的總契作面積,高達400公頃。
陪著黃三榮到冠軍合作社所屬耕地「巡田水」,不時見到老、中、青年齡層的夥伴頂著烈日於田間工作,連老闆、股東、幹部也都身先士卒,「我是領著雜牌軍,以雜糧打響冠軍名號。」黃三榮又是辛酸、又是驕傲地形容。
有十年種植經驗的「山藥達人」陳德慶表示,黃三榮提供土地與銷售通路,自己則專心負責技術生產與田間管理,打出無人能敵的「人參山藥」。他的山藥並非採用「塑膠管」來塑形及方便採收,而是直接種植在土壤裡,自由自在地往下延伸生長,充分吸收大地養分與精華。
看著農場裡的農民穿著青蛙裝,泡在水裡以高壓水柱小心翼翼地打鬆山藥旁土壤,為了不傷表皮,費了好大勁才採收出長達一公尺以上的山藥,不禁讓人嘖嘖稱奇。「這樣栽培的山藥營養成分高,味道又有點人參味。」陳德慶滿是自豪地說著「人參山藥」名稱的由來。
黃三榮期盼年輕人加入有機地瓜栽種,為農村打出生命力。
「滑世代」年輕人頂著酷暑清洗山藥。
有機甘薯達人黃三榮呼籲:有機是未來的趨勢,現在萬事俱備只欠人才,歡迎年輕人回鄉共創前途與錢途!
人親土親台灣親 青農打工不用遠渡重洋
今年剛從嘉南藥理大學畢業就投入黃三榮團隊的吳柏劭表示,「冠軍甘薯生產合作社」除提供優渥條件外,最主要是毫無藏私地把各種農業知識與技術傳給他們。他說:「我不怕苦,在這裡一定可以學得一技之長,我對台灣農業有信心!」
近幾年來,台灣有不少年輕人前往澳洲打工,雖然表面上薪資較高,兼可出國觀光、學習外文,但付出的勞力可能超過想像,也不一定能學到技術。已經晒得黝黑的吳柏劭也談道,與其在外受歧視、剝削,不如堅守人親土親的台灣發展。
農業人口老化以及從農勞動力的缺乏,正是台灣農業面臨的窘境。黃三榮認為問題的癥結在「薪水收入」,他相信只要讓年輕人看到前景,有錢賺、有信心後,有志青年一定可以打拚出一番天地。
「年輕人在台灣有機會、有希望後,又何必出國?不只年輕人不用出國,連我都不用去中國。」幾年前曾有人邀請黃三榮到中國開墾,只要他開口,土地、人力與資金無限度供應。但黃三榮不為所動。「前往中國投資短期看好,但技術被學走後就叫你走人。在台灣打拚卡實在,全力耕耘『有機』才是上上策。」他有信心台灣的農業不僅不會消失,甚至前景看好。
秉持著「老闆就是最勤勞員工」的理念,冠軍合作社徵才的條件十分優渥,除提供底薪保障,歷練二、三年養成後,則可升任幹部或股東,領取分紅;如果自行創業參與契作,合作社也會協助開發通路以穩定收入。
為何願意如此大膽投資人才?黃三榮提起讓他心痛的前車之鑑。由於台灣有農業不得使用外籍勞工的規定,幾年前他曾因人力不足誤用外勞而受罰。此後他謹記教訓不再違規,對人力的培養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對經營的態度也更加嚴謹,以維護辛苦建立之信譽。
目前冠軍合作社又在南台灣覓得一塊50公頃的土地,準備擴大版圖。「真正的有機不好搞,過去『舞豬舞狗』(台語,意指搞得人仰馬翻),總是個過程,經歷過了才知惜福。」
雖然傳統農業得看天吃飯,但黃三榮可不認為農業是所謂的夕陽產業。他滿懷希望地呼籲:「有機是未來的趨勢,現在萬事俱備只欠人才。歡迎年輕人回鄉,共創前途與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