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諾貝爾獎6大獎項得主
生理學或醫學獎
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愛爾蘭)、大村智(日本)、屠呦呦(中國)。
物理學獎
梶田隆章(日本)、麥唐納(Arthur B. McDonald,加拿大)。
化學獎
林達爾(Tomas Lindahl,瑞典)、莫德里奇(Paul Modrich,美國)、桑卡爾(Aziz Sancar,土耳其、美國)。
文學獎
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白俄羅斯)。
和平獎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突尼西亞)。
經濟學獎
迪頓(Angus Deaton,英國、美國)。
舉世關注的年度諾貝爾獎,10月初陸續公布,其中最受普世矚目的三個獎項──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獎,都於10月8日公布。其中,文學獎罕見地頒給了新聞從業者而非傳統文學家,由描寫後蘇聯時期及蘇聯解體後人民生活點滴的白俄羅斯記者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獲得。而和平獎得主,則並非由全球一致看好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或教宗方濟各獲得,而是由促使突尼西亞免於茉莉花革命後陷入內戰危機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奪魁。經濟獎因範疇遼闊,本就難以預測,英國學者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的出線也就無所稱奇。
文學獎:
超越新聞 標誌紀實文學新流派
出身於白俄羅斯這樣一個獨裁政權國家的亞歷塞維奇,畢業於明斯克大學(Minsk)新聞學系,她曾於數個地方報社擔任記者,後來在明斯克擔任尼曼文學雜誌的特派員。無懼於當局的恐嚇威脅,秉持記者良知的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敘事文學,撰寫了介於紀實和小說之間的《烏托邦之聲》(Voices of Utopia)系列作品,紀錄了蘇聯後期與後蘇聯時期各項重大事件,包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以及車諾比事故。亞歷塞維奇寫的不是歷史事件,而是當事人複雜情緒的新創文體,讓世人看見這些歷史事件映射出眾多情感世界,深化人們對整個時代的了解,也充分展現這個時代的痛苦與艱困。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辭中表彰亞歷塞維奇:「如音樂作曲般的複調敘事寫作,為當代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亞歷塞維奇以饒富情感的筆觸寫出有關二戰與車諾比核災的作品,早已蜚聲國際。她運用新聞寫作的技巧和文學的筆法,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透過目擊證人的話語記述這些恐懼,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多次囊括國際文學大獎。不過,她系列作品中的《鋅皮娃娃兵》(The Boysof Zinc,1990年)因解構了關於阿富汗戰爭的迷思,揭露當局急於掩蓋的真相,觸怒了軍方與共產黨,使得她在1992年遭受當局政治法庭的審判,後因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的抗議而中止。
亞歷塞維奇的獨立報導和批判風格,也讓她與1994年開始掌權的獨裁者亞歷山大.盧卡申柯(Alexander Lukashenko)關係不佳。在盧卡申科的長久統治下,亞歷塞維奇以俄語寫成充滿爭議的作品,因受到嚴格政治審查而未曾在祖國白俄羅斯出版。在遭受到長期打壓下,她不得不於2000年離開自己的國家,在接下來10年間曾輾轉居住在法國巴黎、瑞典哥德堡和德國柏林等地。
2011年,亞歷塞維奇回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但仍處處受到限制,她不能上電視、進電台受訪、與讀者自由交流,也不能自在地出版作品。得獎後,面對媒體詢問:「得獎後最想做甚麼事?」時,她一吐怨氣地說:「我最想知道,這下子魯卡申科(白俄羅斯總統)還有甚麼話好說?」
和平獎:
締造突尼西亞多元民主體制
今年和平獎呼聲最高的,莫過於打破歐洲緊閉大門、讓歐盟廣為接納難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以及去年也是和平獎熱門人選之一的教宗方濟各。最終揭曉的卻是突尼西亞的「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
獲得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突尼西亞的「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代表,從左上至右下為工貿暨手工藝代表、律師公會代表、人權聯盟代表、總工會代表。Getty Images
突尼西亞位於北非地中海濱,面積16萬3,610平方公里,人口近1,100萬,98%屬穆斯林,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民主風潮的起源地,也是風潮最盛6國(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巴林)之中,唯一民主轉型尚稱成功的國家,從修憲、國會選舉到總統選舉,表現可圈可點。然而,此一過程卻是驚濤駭浪,在強權垮台的政治真空期,複雜的教派紛爭與各方政治勢力的角逐,使得社會動亂日漸擴散,政治暗殺事件頻傳。
2013年7月,突國政壇因左派要人穆罕默德‧布拉米(Mohamed Brahmi)遇刺身亡而陷入反對黨抵制國會的危機,全國瀕臨內戰邊緣。為挽救此一危機,突尼西亞總工會(UGTT),突尼西亞工業、貿易及手工業聯盟(UTICA),突尼西亞人權聯盟(LTDH),以及突尼西亞律師公會等公民社會中的四個重要組織,聯手組成「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在充當調人與民主力量上扮演重要角色,成功地讓突尼西亞從伊斯蘭主義政府過渡到技術官僚組成的臨時政府。在籌備新大選的協商中主導對話,為跨政治立場與宗教信仰的公民、政黨與當局的和平對話鋪路,讓國家在短短幾年之內建立憲政體制、保障國民基本人權,使得突尼西亞不但是北非與中東「阿拉伯之春」的領先者,更是該運動中民主轉型最成功的國家。
和平獎委員會女主席費芙(Kaci Kullmann Five)說:「許多國家的民主奮鬥陷入停滯,但突尼西亞卻證明,只要放下自身利益,思考民眾與國家利益,民主奮鬥依然可能。」委員會對於該團體獲獎的頌辭是:「他們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對於締造突尼西亞的多元民主體制做出決定性的貢獻。」這項選擇顯然是希望為許多近年陷入嚴重動亂的穆斯林國家(例如敘利亞),建議一條實際可行的民主轉型道路。
突尼西亞的民主仍然脆弱,也正面臨許多政治、經濟與安全方面的挑戰,從近年幾場傷亡慘重的恐怖攻擊就可看出,其民主體制遭受的威脅並未消失,反動力量隨時會強烈反撲。新任的總統艾塞布西稱,此獎形同認可突尼西亞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選擇的「共識道路」,儘管在意識形態上存有歧見,但除了對話別無他法;突尼西亞總工會主席阿巴希說,希望和平獎能讓突國人團結面對目前面臨的首要與最重要挑戰──恐怖主義。
經濟獎:
剖析個人消費 引領總體經濟
2015年的諾貝爾經濟獎頒給見著於消費、貧窮與福利分析的英國學者迪頓。Getty Images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獎頒給見著於消費、貧窮與福利分析的英國學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經濟政策的設計目的在於提升福利、減少貧窮,人們首先必須了解個人的消費選擇。迪頓的研究詳盡探討了個人選擇與累積效應,在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領域影響深遠。
他備受推崇的三個研究核心成就,一是消費者在面對不同商品時如何分配花費。他並與同事米約翰‧爾鮑爾(John Muellbauer)於1980年共同開發估計不同商品需求的系統。
二是1990年針對社會收入中的消費與所得間的消長連結研究。該項研究清楚顯示個人資料的分析,是分析、解讀總體資料的關鍵,並成為當代總體經濟學廣泛採用的作法。
三是評估開發中經濟體生活水準與貧窮程度的研究成果。在家戶調查的協助下,這項研究起始於1990年,並延續長達數十年。他以個別家戶消費的水平來解析經濟發展背後機制的可靠性有多高。在比較不同時期與地區的貧窮狀況時,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貧窮與福利關係間重要的陷阱,也讓經濟學家了解如何巧妙運用家戶資料,以助於探討收入與熱量攝取關係、家庭中性別歧視狀況等議題。
經濟獎的頒發,讓10月5日展開的2015年「諾貝爾獎週」畫下句點。今年的諾獎很精采,相信也引發了世人對普世價值更深層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