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廟埕看到捏麵人攤車,幾塊錢就可以欣賞捏麵師傅的華麗技巧,拿到的玩偶還可以吃。這麼有趣的小玩具是許多台灣人的童年回憶。然而隨著時代變化,捏麵人已經消失於日常生活中,如今得在觀光景點才能看到。
不過在彰化縣的溪湖小鎮有一個家族,即使經過歲月流轉,仍堅守於捏麵崗位,誓言發揚捏麵文化──他們就是巫家。
巫家第一代巫旗軍(左)與第二代巫俊德(右)。葉俊宏攝影
巫家夫婦從看桌起家,鍛鍊一身捏麵功夫。葉俊宏攝影
天分+努力
鍛鍊出國寶級捏麵技法
第一代巫旗軍、巫陳蘇夫婦原本經營傳統糕餅店,在因緣巧合下認識一位來自唐山的捏麵師傅,傳授夫婦倆基本技法。雖然沒有完整的捏麵基礎,但巫家夫婦憑著對捏麵的熱情和細膩的觀察力,捏麵技藝日見成熟,在傳統廟會祭祀需要的「看桌」領域中逐漸打響名號。
之後巫旗軍常應邀到世界各地表演,讓外國人大開眼界,太太巫陳蘇也榮獲「薪傳獎」,成為國寶級人物。兩人的兒女在耳濡目染下學會捏麵技法,其中次子巫俊德技術青出於藍,擅長融合現代元素與傳統技法,是國內有名的捏麵講師與表演家,常到台灣各地開課或展演。
捏麵的變化無窮,讓人驚豔。巫家捏麵館提供
2004年成立捏麵文化館,保留捏麵作品,延續捏麵文化。
媽祖繞境是捏麵文化館的鎮館之寶。葉俊宏攝影
第二代接棒
成立捏麵文化館
巫家捏麵文化館的雛型,就是來自第二代巫俊德。現任巫家捏麵館館長的巫俊德說,當時成立文化館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捏麵的無限變化。於是2004年將工廠旁的土角厝買下,改建成展示區,展示巫陳蘇老太太和館長巫俊德的作品。其中媽祖遶境的大型場面是文化館的鎮館之寶,豐富生動的遶境隊伍,還吸引馬來西亞的華僑特地訂做一套,帶到當地展示。
巫俊德一邊說著當年和母親推廣捏麵技藝的回憶,只見他巧手一捏一揉,可愛的卡通動物立即成型,讓人不禁讚嘆捏麵的深奧與多變化。隨著時代變遷,巫家也將傳統捏麵材料改良,設計出容易保存、可搭配不同雕塑技法使用的黏土,方便向大眾推廣。
巫家捏麵館館長巫俊德,到處推廣捏麵文化,也會在館內進行捏麵表演。葉俊宏攝影
老展館新園區
第三代的轉型挑戰
如今,因應近年旅遊與文創風氣大盛,巫家年輕的第三代透過所學專業與無限創意,將傳統文化館進一步擴大整修,打造成親子同樂的觀光遊憩園區。第三代陳重錡說:「家族一起做事,難免會有爭吵,但是大家都是為了捏麵能夠繼續保存下去而努力,所以最後都會回到初衷,互相配合支持。」
在傳統技藝逐漸式微的現在,還能看見這樣三代同堂、一同為發揚傳統技藝齊心奮鬥的大家族,真是難能可貴!巫家捏麵文化館,不僅保存了珍貴的捏麵文化,更以身作則實現傳統文化中家族團結一心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