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府城從荷治、明鄭時期開始就是台灣的行政中心,安平古堡、赤崁樓、延平郡王祠、億載金城等古蹟,構築了台南歷史名城的地位。
走進台南,從老建築、生活風俗中,都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赤崁樓附近的新美街,在台南填海造陸之前,是上岸後第一條縱貫南北的熱鬧街道。隨著時光流逝,新美街成了一條連台南人都印象模糊的百年老街。但窄窄的巷弄間,卻仍保留了各種陳年的記憶。
走過新美街46號的店門,就能直接看到師傅正在手工製作榻榻米。王正宗攝影
位於新美街上的老字號──泉興榻榻米,創立於1947年,迄今已有將近70年的歷史。任何人只要走過新美街46號的店門前,絕對會停下腳步轉頭打探。因為,只要店門開著,一定有師傅在門口裁切、縫紉、製作榻榻米。許多人還會不自覺地慢慢靠近,近距離觀察那精巧、傳統的手工藝,聞聞那幽幽的藺草香。更幸運的,還有可能聽到90歲的創辦人阿公李金水和28歲的第三代老闆李宗勳,分享「榻榻米」那古往今來的歷史故事。
泉興榻榻米祖孫李金水、李宗勳的合影。王正宗翻攝
李金水阿公以嚴格的生活、訓練方式教育孫子李宗勳。王正宗翻攝
老店的傳承:
孫子意外掌舵 嚴格教育改變紈褲子弟
在日治時期與台灣光復初期,榻榻米對一般平民來說可是奢侈品。民國32年,16歲的李金水跟著日本師傅學藝三年四個月出師後,從僅僅五坪的狹小住家開始開業打拚,秉持日本工匠精神,純手工精心製作榻榻米。當時的員警月入約二十元,李金水憑著好手藝可以月入六、七十元,將四個子女全數培養到大學畢業,而且都有了穩定的職業與工作,包括教師、工程師以及事業有成的商人。
但自二十多年前開始,隨著產業外移,以及室內裝潢、寢具的多樣化,類似「泉興」這樣以傳統手工藝方式縫製榻榻米的店家越來越少。耗時耗力的「手工」榻榻米,傳承也日益困難。在第二代無人接手的情況下,泉興榻榻米以及七十多年的精巧手工藝,很可能將從台南老街中消失。
然而,或許是上蒼要保存這源自中國漢代、在盛唐傳入日本並發揚光大的蓆居文化,2007年時,已屆81歲高齡的李金水阿公,意外獲得了接班人。
李金水阿公的孫子李宗勳,6歲起就跟著台商父親前往大陸,自此12年所有的生活圈、朋友圈都在中國。唯一回台的時間,是每三年得辦理延長護照有效期的手續。難得一見的爺爺對李宗勳來說,幾乎像陌生人一樣,「就點點頭啊,很陌生……」
2007年,19歲的李宗勳在父親的要求下回台灣服兵役。沒想到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父親不再返回中國,他也只好回台落地生根。
李宗勳在中國學的是電腦與會計,在大陸時可以在兩、三天內打點好一家裝設200台電腦的網咖。即便如此,回台後所學還是與社會有很大的落差,加上學歷不被承認,常抱著電腦虛度光陰。
「反正你也找不到工作,乾脆去跟我爸爸學!」在叔叔的半逼迫下,李宗勳開始向81歲的爺爺學習。原以為爺爺一定格外疼惜孫兒,沒想到,手工製作榻榻米不僅辛苦,連爺爺的教育方式都讓他受不了。
原來,李金水將李宗勳視為紈褲子弟,對他進行嚴格的訓練,甚至打罵,在大庭廣眾下絲毫不留情面。「我跟爺爺有好幾次分分合合,一開始是睡覺問題,早上要求6點起床,晚上要求7點睡覺,中午還一定要午休。」
在中國大陸,曾經過著「搭計程車有人幫忙開門、24小時都有冷氣吹、生活自由不受拘束」的李宗勳,對吃飯、睡覺都嚴格要求的爺爺不斷抵抗,與之進行拉鋸戰。
「奇怪的是,這種教育一開始看到片面的都不好,但跟他生活久了之後,你會被感化、會被他影響到。」曾經被爺爺磨練到咬牙切齒的李宗勳,最後深刻體認到:「其實那是在矯正一個人的心。」
就這樣,傳統榻榻米日本師傅的精神,慢慢傳遞到李宗勳身上,原本一天只能做兩件榻榻米的他,現在35分鐘就可以完成一件。
李宗勳回憶當時客人看到年紀輕輕的他,總是以瞧不起的語氣問:「老闆沒來喔?我找老闆耶!」但當他圓滿完成案件時,滿滿的成就感跟感激的心,已經完全蓋過抱怨爺爺的心態。
李宗勳引進多元的藺草蓆面,圖中為自日本進口,可做8件榻榻米,一捆要價兩、三萬台幣的蓆面。王正宗攝影
泉興榻榻米提供各種東南亞、日本、台灣的藺草蓆面供顧客選擇,此外也有日本的和紙纖蓆面、PVC蓆面。王正宗攝影
各種花樣、紋路的滾邊。王正宗攝影
泉興榻榻米與熱情海產粥團隊共同設計的榻榻米相機包,在2015青年設計大賽中展出。李宗勳提供
泉興榻榻米與熱情海產粥團隊共同設計的榻榻米杯墊、書套,在2015青年設計大賽中展出。李宗勳提供
老店的變:
提供客戶多元化選擇 與文創商品合作
隨著經驗的累積,李宗勳除了製作之外,漸漸接觸許多日本的資訊並了解客戶的需求,開始有了經營方面的思考。他發現,榻榻米根本不是夕陽產業,「這市場明明就很大!」
榻榻米是由三個單元所組成──蓆面、滾邊與蓆底。蓆底就是稻草壓製成的榻榻米主體,而師傅的工作就是將蓆面縫合在蓆底上,然後再把滾邊縫合其上,以及做適當的裁切。
「我爺爺當初只有兩種蓆面、四種滾邊,而且蓆面用肉眼看還區分不了。他主要是仰賴精工。」但李宗勳說,其實光是天然的藺草,就有一百多種。
「不同的藺,它的草長、肥沃度、細緻度、觸感、色澤、香氣、耐重度、容不容易斷裂,通通都不一樣,梗的粗細不同也會影響耐久度,而梗的形狀也會影響用途。此外,蓆面裡的棉線、麻線不同,也都影響它的牢固性。」李宗勳舉例:圓心藺觸感比較柔順,適合居家;三角藺則適合摩擦力要求較大的場所,如摔角、空手道、武術等道館。
李宗勳發現,不同材料自然有不同的應用場所,他開始設法開發新的市場。他笑說:「我的開發商、原材料商很討厭我,用台語講叫做『變鬼變怪』,愛搞花樣!」但也因為李宗勳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這些原材料商看到了各種機會,所以也引進了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蓆面。「這八年來很多榻榻米,新的也出來了、復古的也出來了、中國風的也出來了,交易量反而往上升。」
不過,在變動的過程中,李宗勳跟爺爺李金水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例如一家知名集團旗下的酒店找上泉興,想訂製無邊式的榻榻米。因為無邊的榻榻米好幾塊擺在一起,視覺效果很適合放在歐風的裝潢中,看起來會產生地毯或巧拼的效果。但無邊式的技術很難,要折草、要有弧度,施力很難。
由於李宗勳尚未掌握相關技術,面對這張訂單,李金水反對接下。但李宗勳認為應該咬牙接:「我要有更多的選擇性,要去滿足客人的需求,才有辦法說你是一家『專賣店』。」
為此,李宗勳特地跑到台北學習,「有五、六間店,就去拜託他們讓我看。很厚臉皮去,這邊拍拍、那邊拍拍,看他們的半成品。」李宗勳也從日本買進很貴的軟化劑來折草,經過不斷的實驗、摸索,終於成功做出無邊式的榻榻米,順利完成訂單。
「我一開始也很怕,但做久了就是你的,真的是這樣。」如今,泉興已經可以因應絕大部分的顧客需求,「我能把榻榻米鑲在牆上、放在廚櫃門上,可以做出不同形狀,也能用無邊式的做出一片綠色的海的感覺,一片榻榻米草原。」李宗勳信心滿滿地說:「從一塊一千八到兩萬七的榻榻米,我都有。」
這就是70年的泉興老店在所謂的夕陽產業下仍能收入不斷翻倍的原因。從19歲第一次接觸到榻榻米手工藝,李宗勳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裡,除了保持傳統精工的手作方法,還透過開發多元化產品的方式,逐漸能應付顧客的各種需求,也將每月營業額從8萬元提升到最少30、40萬元,最好時還可超過120萬元。
2015年,李宗勳也與熱愛台南的學子們組成的「熱情海產粥」團隊合作,由泉興免費提供原材料、技術,讓學生以榻榻米做出各種文創商品,如榻榻米明信片、杯墊、相機包、書套等,創下全台第一個手工藝群眾募資成功的紀錄。
李宗勳認為手工製作榻榻米其實就是大型裁縫,圖為他示範縫製蓆頭、蓆尾。王正宗攝影
手工製作榻榻米所需要的器具,幾乎都是從日本進口。李宗勳提供
師傅製作榻榻米必備的工作台,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王正宗攝影
老店的不變:
傳承人類文化結晶
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李宗勳也沒有忘記哪些東西「絕對不能變」。製作榻榻米的機械設備一直在進步,幾乎已經到了可以完全淘汰傳統手工藝的地步。李宗勳具體描述採用機械、放棄手作的好處:「只需按個鈕、搬個東西,從A點搬到B點,就這樣,其他通通機器可以做。這樣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手工師傅一個人的工作,分給三個操作機器的工人還綽綽有餘。」
不過,一間榻榻米工廠如果採用機器,需要的就只是工人,而不是工匠。李宗勳很清楚這一點。「做工廠一定是關著門生產,看不到!給誰看?就不能像現在這樣開著門做生意,客人走過門口就可以看到。」
李宗勳認為機器生產的榻榻米其實是紅海市場,而自己做的是藍海。他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賣的是服務、賣的是品質、賣的是終生售後服務、賣的是人情味,我店裡把所有的原材料都攤給你看、攤給你選擇,告訴你怎麼辨識,告訴你這個產業的故事。你能學到知識、你能了解文化,我覺得這不是在做生意。」
自認是個感性而非理性的人的李宗勳,除了開發多元層次的商品之外,現在最感興趣的就是在保留文化的基礎上做教育:「如果一個顧客,站在店門口,看著師傅手作,聽著老闆講故事、講文化,花了兩個小時,其實是金錢買不到的。而那兩個小時我跟客人有說有笑,客人就算不買,我也得到成就感。」
泉興70年來位在新美街上的樣貌幾乎沒有改變,一樣是小小的坪數,一樣是來陣大雨就劈里啪啦作響的屋頂,「我們沒有裝潢,不是錢不夠,而是就想讓它這樣。我就是讓你看到最原始的樣貌,讓你看到粒粒皆辛苦的一面。」
而在時光的流轉中,作為第三代的李宗勳,用實力化解了和爺爺李金水的衝突與矛盾:「小時候,我不喜歡他,他不喜歡我。現在長大之後,爺爺只用短短的話說:『你跟我有緣啦,才來做這個。』……」
李宗勳立下心願:一定要讓新美街的藺草香,持續百年。
老店經營祕訣:
1. 不怕挑戰,以本業為基礎,滿足顧客多元的需求。
2. 堅守最核心的無形資產,如手作、文化、歷史、故事、教育。這是機器、科技以及大規模的量化生產所無法取代的。
泉興榻榻米
創設時間:1947年
創立者:李金水(祖父)
現在經營者:李宗勳(孫子)
技術承傳:69年
大事記:
1. 突破無邊式榻榻米製作技術,完成台南晶英酒店專案。
2. 與台南青年學子團隊「熱情海產粥」合作進行群眾募資,成為台灣手工藝界第一個募資成功的個案。原訂目標20萬,最後募到超過30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