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有豐富的吃文化,講究色香味俱全。《黃帝內經》提倡「治未病」,從養生中預防疾病,食療勝藥療。只要把握竅門,人體色身,在物質的色相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品味佳餚,享受人生又健康、輕身及延年。
即使生病了,《內經》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用以加強人體抗病作戰能力。並且治病用藥適可而止,餘邪就用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老天的天機藏在植物的彩色中,《內經》說:「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意即白色食物入肺益氣,紅色者養心活血,青色養肝藏血,黃色健脾益胃,黑色補腎壯水,現在流行的五行湯即由此而來。
凡物皆有靈性,食物的味道也有它各自獨特的風味和歸屬: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鹹入腎,甘入脾。《內經》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五味入五藏有個法度,偏好某種口味會出狀況,《內經》說:「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絶;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美食當前,還要看體質來品嚐,沒本錢的人,最好淺嘗則止,你吃食物,食物也吃你。《內經》告誡:「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有病的人,要注意避開食物的五行相剋,《內經》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味入五藏後,還能診斷疾病,《內經》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並說:「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生活在天地之間,受外在大自然的牽引,要達到天人合一,也要應四季變化而養生:春季以肝為首,萬物欣欣向榮,少酸多甘味;夏季以心為首,天氣多熱,多酸少鹹味,此時可冬病夏治;秋季以肺為首,為多事之秋,秋老虎肆虐,多潤少辛味;冬季以腎為首,風寒溼氣重,少鹹多苦味,溫熱厚味,補心固腎。
養生要按個人體質:陰陽、寒熱、虛實、氣血、痰及年齡,配合食物、四氣、寒熱、溫涼來選擇食物。最後《內經》告誡:「勿飽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實,氣不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淡。」這可給生機飲食者一個忠告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