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中國內憂甚於外患

中美貿易戰再次升級,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Fotolia
第194期
李正鑫

中美貿易戰再次升級。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8月份中國經濟運行情況,物價漲幅已連續擴大、上漲的預期也更強烈,令人產生中國經濟會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的擔憂。

美國總統川普9月17日拍板定案,宣布自9月2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稅率為10%的關稅,明年1月1日稅率將調升至25%。川普在發布新一輪關稅聲明中警告,若中國對美國農戶或產業採取報復行動,將立即訴諸第三個階段,另外對約2,670億美元進口商品徵收關稅。

 


中國憂心「停滯性通貨膨脹」

面對貿易戰步步緊逼,中國國內持悲觀態度者也日趨增多,官方正在研究對中國境內的美國公司展開新的報復。種種跡象表明,中美貿易戰將再度升級,其結果卻無法預料。

中美貿易戰升級,對相關行業投資前景、產業鏈,以及上、下游行業的影響難以估算。目前中國股市表現低迷,滬指行情不如十年前,惡夢般的走勢再度重現,這些都與投資者的悲觀情緒有關。相比之下,美國三大股指今年未跌反漲。

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3%,1至8月CPI累計上漲2.0%。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對媒體表示,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和蔬菜價格上漲比較多。但是他強調,停滯性通貨膨脹是不存在的。

停滯性通貨膨脹簡稱「滯脹」,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在總體經濟學中,指高通貨膨脹與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加大,消費疲軟、投資下滑,一旦外貿出口受到衝擊,那麼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將失去動力,中國經濟發生停滯性通脹的機率並非杞人憂天。

9月15日,《搜狐財經》發表專文〈滯脹來臨,普通民眾如何應對?〉,認為2018年中國實體經濟,大中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所面臨的現實截然不同。大企業受惠於行業壟斷、低成本融資等優勢,依然在擴張兼併;而中小企業則還在遭遇嚴格環保、收緊信用、規範稅收和社保等多重打擊,越發沒有經營活力。而上述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有典型的滯脹表現了,這是很麻煩的。

經濟發展停滯,伴隨通脹壓力和失業率的增加,這就是經濟滯脹。通常所指的嚴重的通脹,即CPI同比增長持續較長時間保持在5%以上。但現實中,當社會總體物價高漲,私營部門(個人及家庭)日常支出和信用負債增加,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或停滯時,就已經是陷入私營部門實際資產價值收縮的泥潭了。日本就一度陷入這類滯脹泥潭之中長達近30年之久,如今也沒有徹底擺脫。

中國經濟陷入滯脹泥潭,總體政策的干預將變得異常艱難。如果繼續積極減稅放寬貨幣流動性,很容易會加劇通脹的進一步發生。如果中國跟隨美國加息抑制通脹,又會對本來已經低迷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可謂左右兩難。

 

 

貿易戰升級 中國前首富喊話

9月17日,中國前首富、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在「2018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演講,發表了對現下經濟熱點問題的看法,同時他還表示,個人所得稅5,000人民幣的起徵點依然太低,工薪階層基本不徵個稅消費才拉動得起來。「下一步必須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拉動經濟的發展。」

綜合中國內地媒體報導,宗慶後認為,政府不應該再去擴大基建規模,現在機場越建越大,有的房子拆了再建、挖了再修,就在創造GDP,把錢都浪費掉了。要減少基建投資,把財政的收入用在老百姓上、民生上。

宗慶後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加班生產出來的產品,因為消費不足,在國內的市場無法消化,最後低價出口到發達國家。宗慶後說:「政府(應該)反思一下,如果把員工、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大家都有錢消費自己的產品,也不用過度出口來拉動經濟,也不會在世界上發生貿易摩擦。」

中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04%,稅收總的增幅為10.74%,企業所得稅增長11.3%,個人所得稅總的增幅18.6%,今年1到7月份個人所得稅徵收9,2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6%。

宗慶後說:「老百姓的收入確實在提高,但提高的相當一部分變成稅收又交給國家了,實際上收入並沒有增加……政府要過緊日子,少徵點稅,多分給老百姓一點,讓老百姓消費。表面看,國家稅收有點減少,但實際上稅基擴大了,稅收不僅不會減少而且會增加。」

復旦大學教授韋森也呼籲政府要重視企業和個人的稅負問題。韋森提出,在目前的中國經濟格局中,真正減稅要考慮降低增值稅稅率、企業所得稅和其他稅收的稅率。他說:「不降稅率,光喊口號,又有多大作用?」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現在可以買房子嗎?
1979年底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當時台灣有一些民眾急著辦移民,草草地把房產賣掉變現。有些一時拿不到綠卡的人,就先轉到南美洲的阿根廷或巴西,…
撫臺街洋樓的今與昔
記憶猶新的忠孝橋拆除工程,得以讓北門重見天日。然而與北門也有著同樣歷史淵源的,則是位在延平南路上的撫臺街洋樓。單向道的馬路與小巷,…
北京冬奧會 意外引爆中韓愛恨情仇
北京舉辦冬奧本來是要宣揚國威、營造大國形象,可是弄巧成拙,大外宣不成,反釀「八國聯軍」抗議,並意外化解了日本和韓國的多年恩怨,韓國群情激憤…
台灣第一家訂閱網媒 《有物報告》關鍵啟示錄
在現今網路「滑」時代,一篇專業嚴肅、沒有圖片、動輒八千字的超長文,不僅有人要看,還願意每個月固定花錢買。這不是甚麼天方夜譚,…
全球氣候變遷 每年15萬人遇害
  全球氣候變遷已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影響,小則花期失序、夏冬氣溫失常,大則颱風洪水大雪成災,甚至嚴重傷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誰舞漢家衣裳
「你可曾見我漢家衣裳,她飄舉翩躚像風一樣,卻丟失在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你可曾見我漢家衣裳,她溫柔沉靜像雲一樣,卻巧奪天工出自我的祖先炎黃。…
尊重是和睦相處的前提
這兩天(按:7月9、10日)又一次漢藏討論會在華盛頓DC舉行,我因另有行程而沒去參加。一位關注的朋友來電詢問,就此跟我探討起藏獨、台獨問題…
念故鄉
愈是深層的情感,愈難表達。於我,這種情感是鄉愁,因它跟了我三十年;是對父親的思念,因為有遺憾。 父親去世九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