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這一、二年的數位化,增加了不少年輕族群,加上數十年前已將所有展品都數位存檔、製成動畫,透過網路就能看到珍品。
透過極高倍數的攝影,觀賞者比親自去故宮看還清楚百倍,連印章、字句的一氣呵成都看得清楚極了,不若以前還要自己扛著小凳子上山、拿出望遠鏡,努力地貼著玻璃窗,在黑暗中把眼睛瞇成小小的,追蹤著名人下筆的氣息。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為紙本,十分脆弱,列為限制展覽,已經七年未曾公開展出,在2018年10月才又重新展出,彌足珍貴。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是唐朝「雙鉤填墨」的摹寫作品,「所以不是王羲之的真跡?」
答案是肯定的,但大家不要太失望,有興趣的讀者可上YouTube頻道,故宮有支拍攝何謂雙鉤填墨的影片,個人非常推薦,從這支影片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朝人如何重視王羲之的作品。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尺寸約是A3大小,是王羲之跟朋友報平安、問候朋友、年節送禮的紙條等生活瑣事而寫下的內容,因此頂多只有數十字。
〈平安帖〉
釋文:此粗平安。脩載(王羲之堂兄弟)來十餘╳。╳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由同增慨。
〈何如帖〉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大意:我是羲之,不知道你近日如何?抱歉這麼晚才回信,最近羲之身體受寒,正在休養,甚麼事都做不了,等我們有空再聊聊了。羲之。
〈奉橘帖〉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大意:奉送三百顆橘子,這可是未降霜前摘的,再也沒有了。
其中的〈平安帖〉多毀損,╳即是標示毀損的字。從其中也可以看出,東晉王氏是大家族,過年送禮一次就是三百顆橘子。王獻之後來也有〈送梨帖〉,雖然都是三百顆,但從動詞「奉」、「送」大概可猜出送禮對象不太一樣。
而東晉除了王氏,還有謝氏、郗氏、桓氏等家族,史上許多耳熟能詳的名人都出身世家。大家族對禮數十分重視,逢年過節迎來送往是常有的事情,因此王羲之送出三百枚橘子,應該不是送給朋友,而是送給某個有往來的家族。
讀者可能想問,為甚麼取名〈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這個名字當然不是王羲之本人取的,而是後人為了購買收藏或研究方便而為書帖作品取的名字。取名的原則一般都是取頭二字作為帖名,或容易辨識的內容作為題名,因此〈何如帖〉也稱為〈不審尊體帖〉。
當然也只有王羲之有這樣的地位,我們一般人寫個字條,朋友看過就扔紙桶裡了,哪還會仔仔細細地斟酌著紙上的一筆一畫呢?王羲之的書法生動靈巧,變化多端,堪稱行書典範,因此連一張隨手寫的便條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