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經濟
文⊙曾允盈
如果你住在台北,大概有聽過一家幾乎被視作「幽靈餐車」的師大分部臭豆腐,只有熟客吃得到。
店家採預約制,先加入LINE群組排隊,入夜後到水源快速道路附近某條小巷取餐。這台藍色小發財車每週只會出現兩天,沒有招牌,沒有價目表。10點之後整條巷道車輛稀少,兩旁沒有店面,只有被人群團團圍住的餐車亮著燈。
由於臭豆腐份數不多,沒有預約現場吃不到,「師大分部、臭豆腐、群組」甚至成為推薦關鍵字,預約成功的人,好像幸運中獎,現場忙著拍照上傳社群。
對顧客來說,地點不固定的行動餐車,就是如此神祕的存在;對餐車經營者而言,好處是來去自由,今天這個地點人潮不多,明天就能移動,可以不斷測試地點。只要料理夠好吃,能夠讓人驚豔,流動的特色反而讓人有種害怕錯過的心態,願意停留排隊,只要透過臉書、IG公布地點,愛好者就會追隨。
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台灣近幾年最受歡迎的創業類型,幾乎都與餐飲業相關,特色小吃店、中式餐飲、攤餐車名列前茅,主因民生所需,門檻也較低。以行動餐車為例,一台餐車經過改裝、添購設備,整裝上路約需50至60萬,確實比手搖飲、咖啡廳等低上許多。
這次封面故事報導開發精品咖啡餐車的「咖啡杯杯」、餐車名店「胖子修」、鹿港小吃「食食仔仔」。其中食食仔仔提到,餐車非常看「天」吃飯,是業者的共同心聲。備料時天氣晴朗,開車出去開始下大雨,就要有心理準備食材可能會浪費了。
此外檢舉問題層出不窮,停在紅線上、人潮太多影響環境、使用發電機噪音太大影響附近住戶等,都可能被檢舉,背後原因是攤餐車法規模糊的問題至今仍無法克服,加上各縣市自主管理,讓創業者無所適從。也因此不少餐車喜歡跟著市集跑,愛逛市集的受眾和餐車追隨者通常都喜歡嚐鮮,也能享受生活樂趣。
考慮行動餐車創業?本期封面故事報導不同類型、不同創業階段的餐車,分享其選擇和困境,各自有不同故事,提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