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在百花中被尊为「王者之香」,其超尘脱俗之美,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入诗入画、歌咏叹赏的对象。如今,兰花多为人工盆栽,成为凸显屋主品味的典雅摆饰或馈赠亲友时的高尚礼品,而兰花产业也成为一个热门的全球性产业。
台湾素有「蝴蝶兰王国」美称,农委会考虑国际市场现况、外销竞争力、产品供应链及提高农民收益等因素后,于2004年选定蝴蝶兰、芒果、台湾鲷及乌龙茶为台湾「四大外销旗舰农产品」。其中台湾蝴蝶兰位列四大旗舰之首,2008年外销的大苗超过2,000万株,赚取外汇高达20多亿美元,数量高居全球出口第一位,主要销往日本、美国、越南、韩国等国,在国际花卉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今年3月7日至16日,位居全球三大兰展之一的「台湾国际兰展」在台南县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盛大举行,吸引数千名外籍人士来台观摩与交易。就在兰展甫落幕之际,国内最知名的蝴蝶兰产业研究学者,国立中兴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系统工程研究室陈加忠教授,在其研究室的网页「BSE Lab」上,马上出现了一篇题为〈2009年台南兰展之后〉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2009年3月16日16:00,台南县立兰展的落幕,也代表台湾传统兰花产业一个阶段的结束。」
台湾传统兰花产业一个阶段的「结束」?兰展刚结束,势头正旺,台湾兰花产业不正是一片欣欣向荣、前景看好吗?这段文字究竟透露出甚么样的重要讯息?
陈加忠:台湾蝴蝶兰产业是「兴衰史」
位于台中市的国立中兴大学,其农学院向来执全台农业技术研究之牛耳。目前任教于农业暨自然资源学院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的陈加忠教授,从1994年起开始投入兰花产业的研究,十多年来,目睹了整个蝴蝶兰产业在台湾的成长与起伏。自2002年以来,陈加忠不定时但稳定地在其研究室的网页「BSE Lab」上写文章,内容包括兰花技术面、产业面的观察与资料收集,还有很多兰花研究的心得。
为了一探台湾兰花产业的究竟,秋高气爽时,记者造访了这位活力充沛的学者和行动家。陈加忠的研究室并无周休二日,全年只休息三天,周末还得开班,近期授课内容为「兰花量产工程」,把兰花生产技术研究成果与业者分享。
谈起为何会投入兰花产业的研究,陈加忠表示,是因为在80年代看到了荷兰人用温室生产大量的农作物,让这个面积小、人口多的国家能用很小的面积发展农业。陈加忠梦想在台湾也能广泛以温室栽培作物,让多出来的土地可以成为绿地,供大众休闲。因此,他先以蝴蝶兰为开始,踏出温室生产作物理想的第一步,若蝴蝶兰成功了,接着可以推出许多其他作物用温室量产。十几年来的投入与苦干,使他对现今台湾兰产具备了独到的见解。
陈加忠笑称自己对于台湾兰业的观点与其他人不同。的确,陈加忠在网页上指出了许多现今台湾兰业所必须面对的许多问题,相对于主流一片歌颂,陈加忠算是异数。
基于十多年的专业研究,陈加忠表示,若要写台湾兰业史,在2009年台南国际兰展后,可以确定这册史书的标题应该定名为「台湾蝴蝶兰产业兴衰史」而不是「台湾蝴蝶兰产业发展史」。
陈加忠进一步补充说明:「台南国际兰展即使代表台湾传统蝴蝶兰主流产业的结束,却并不代表台湾兰花产业的终结。在2009年3月16日之后,台湾兰花产业可以是另一种觉悟,另一个开始。」
陈加忠为何会把这个台湾官方封为「四大旗舰作物」之一的蝴蝶兰,在台湾有着十多年的产业演变定名为「兴衰史」?台湾兰业面临甚么挑战?2009年台南国际兰展为何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一个阶段的开始?
揭密1:
台湾兰业已是成熟败市,抑或还在草创阶段?
有别于一般人的刻板印象,陈加忠开宗明义说明,兰花产业在台湾还是属于「草创阶段」而非「成熟阶段」,因为大部分业者还停留在「趣味栽培」,而不是以「产业经营」方式栽种。于日本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兰展」与明年最后一届的「东京兰展」都是属于「趣味栽培」者的交流展出,趣味栽培者在展览中交换品种栽培心得,也提供各自的兰株让大家欣赏,展出的兰花多以新奇、稀有的品种为主,但却没有被大量购买的条件。陈加忠举例解释,在兰展上,外国客户发现一株中意的兰花,当场要下30万株的订单。但是这笔生意却做不成,因为栽培者做不出这些数量来。
产业经营和趣味栽培不一样,产业经营表示工业化的生产,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都要计算得很清楚。如欧洲每年举办一次的花卉展,展览中展出的花卉是商品,可以大量采购。由此可知「趣味栽培」与「产业」的差异究竟何在。
而一株蝴蝶兰的成长过程,必须历经四个分工阶段(见附表):瓶苗、小苗、中苗以及成苗(大苗与成花),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各阶段的专业培育者合力分担了长达二年半培育期所需要的土地、温室、人工等成本,分散了不同阶段的耗损风险。
台湾兰业5个演变阶段
日据时代──陈加忠把台湾兰业的演变回溯到日据时代。当时台湾举办了许多次兰展,使得许多医生与律师等收入较宽裕、较有闲暇时间的人士趋之若鹜。陈加忠举出当时的数据记载,在那个一位教师的月薪不过600元的时代,日本人曾以120万元购买一个兰花品种!于是在高价的驱动下,台湾累积了多种多样的兰花品种与民间丰富的栽培经验。
1990~1995年──陈加忠指出,在这段时间内,日本人来台湾寻找栽培兰花的代工者。从在烧瓶里的组织培养苗做起,然后拉出瓶苗改种成小苗、大苗。日本人发现台湾具备能力完成每一个不同的阶段,于是和台湾的兰花业者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直到现在,台湾出口到日本的种苗价格仍然是全世界最高。
在这段期间内,日本人将手上持有的兰花品种让台湾代工栽培,不仅让台湾吸收了日本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也丰富了台湾兰花品种的种类。
1995~2005年:有了先前累积的丰富品种,加上吸收了日本的栽培技术,台湾兰界开始拓展日本与美国的兰花市场。
2006~2007年:这是台湾兰业的转折点,也是一个不在预期之中的转折点。荷兰最大兰花公司Floricultura因为培养基遭受细菌污染,使得这个占欧洲蝴蝶兰一半产量的主要供货商生产量顿时跌落。当时各界都在猜测Floricultura何时会倒闭?如果Floricultura公司倒闭,欧洲就会出现5,000万的蝴蝶兰市场空缺,蝴蝶兰价格必然暴涨。
于是种苗供货商大量生产蝴蝶兰种苗,台湾兰业也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大量蝴蝶兰种苗销售到欧洲。在这段期间内台湾蝴蝶兰出口量大增,台湾兰业一时之间不可一世。
2007年~现在:Floricultura公司实时修复了培养基,使其停损点止血在500万株种苗的损失。然而市场上已生产太多的蝴蝶兰种苗,蝴蝶兰在国际市场上顿时价格大跌。荷兰因此将过多的生产量往世界各地运送,形成「种苗土石流」。这道土石流流到哪里就会造成那里的兰花市场崩盘。目前首当其冲的是丹麦,荷兰把过多的蝴蝶兰种苗丢向丹麦后,使得丹麦的兰花公司损失惨重。
陈加忠预测,蝴蝶兰种苗土石流下一个流向将是日本。台湾蝴蝶兰也会因为这样生产过剩,销售量大减。
台湾兰业面临的挑战
由上述说明可知,台湾兰业经过了2006、2007年偶然的暴利后,随即承受2007年起国际兰花市场供过于求的窘境,加上2008年下半全球掀起金融海啸,目前面临双重打击。台湾兰业在此冲击下暴露出基本结构的问题,陈加忠将其归为四个问题──技术、制度、观念与人才。
从技术层面来看,陈家忠认为,台湾兰业的「精准度不够」。举例而言,荷兰兰花公司在生产兰花的过程中,不论是在种苗栽培每平方米生产的数量、生长时间、温度、催梗以及开花等各方面的管控条件,都有精准的数据数据。台湾相形之下就显得大而化之,在实作上多年来也无法达到质量与量产的保证。
从制度层面来看,台湾兰业普遍不具备工业化的生产流程,缺少标准化、数据化的作业基础。陈加忠质疑,台湾的工商业早已具足了雄厚产业化作业流程的规范与经验,只是兰业却没把这套作业方式取材过来罢了。他认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但为何不这样做?陈加忠认为原因在于观念。
从观念的角度来切入,陈加忠认为台湾兰界不进行技术、制度上的提升,其关键在于业者不愿意这样做,觉得没有必要进行改进。这样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根据陈加忠的观察,从2004年以来,政府把蝴蝶兰定为台湾四大旗舰作物之后,政府、媒体不断大力吹捧台湾为蝴蝶兰王国、台湾蝴蝶兰产业世界第一,之后又遇到2006、2007年偶然的暴利,陶醉于神话机遇中的业者,普遍不认为自己有向上提升的必要。
即使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外销数量大减,但由于前几年累积的雄厚资本,使业者近两年的失血感受上没那么明显。但是陈加忠警告,国际市场经过了金融风暴的洗牌,留下的兰花公司必然是顶尖角色。
台湾业者是否准备好面对下一波挑战?是否能藉由这次国际市场严峻的挑战与冲击,真正进行技术、制度、观念的改革提升?陈加忠认为这才是台湾蝴蝶兰作为一个产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揭密2:
中国大陆兰花市场的光环系金耶?
一直以来,大陆市场都被炒作为台湾各产业未来所必须转移的所在地。随着所谓中国「大国崛起」议题的操作,只要是与中国市场牵扯到关系的产业,似乎就闪烁着光环,兰花产业也不例外。
中国大陆兰花产业近年来也被中共列为「科学农业」、「生技产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基于台湾蝴蝶兰每年庞大的出口营业额,频频以优惠的温室与土地项目,锁定向台湾兰界招手。
究竟中国大陆是否适合兰业发展?从产业的整体角度来看,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大陆是否会夺取台湾兰业的技术与外销市场,威胁到台湾兰产的发展与生存?从个别业者的立场来看,台湾兰业究竟应不应该西进?西进是否能够让台湾兰业取得更大的国际市场?
陈加忠直言不讳地说,以中国大陆作为生产基地外销国际市场,在技术上的确有可行性。可以中国大陆低价劳力为代工推展外销,或者是利用大陆多样的气候条件,培养试验适合各气候区的兰花品种,进而销售到不同气候区需求的国外市场。
但实际执行后中国大陆兰业却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外销无望。因为在当地生产的蝴蝶兰开花株不论在质量、式样或者品管方面,都无法达到欧、美、日市场要求的水平。
生鲜花卉的关键点:何时开花?
那以中国大陆的内销市场为目标,其可行性为何?陈加忠表示,中国大陆仍有许多内销市场有待开发,但关键在于蝴蝶兰产业不同于日用品,在中国大陆并非一年四季皆有需求。在中国大陆,蝴蝶兰主要作为年宵花,也就是在过年时节作为礼品赠送,那么市场就只有短暂的过年前8天到10天的时间。
但是蝴蝶兰不是工厂做出来的塑料花,更不是可以要它哪一天开花就哪一天开花。目前能够精准管控生产时间的兰花业者在两岸实属罕有,想要分到大陆内需市场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陈加忠举例说明,若以明年2月15日为年节开始,那么2月7日至14日间兰花就得准备好贩卖,倒推回去,蝴蝶兰大苗催花需5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在今年9月就得开始催花,让大苗抽出花梗来。
再往前推一个进程,2.5吋苗生长成为可抽花的大苗需要6个月时间,也就是说想要攻占年节市场,就必须在今年3月间准备好2.5吋的健康花苗。那么,依此类推,小苗生长成2.5吋苗需要4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去年11月小苗就得准备好。而组培苗成长为小苗需要5个月,如此一来,早在去年5月就得完成组培苗。
这个过程不但长,而且需要严谨精确的管控,才能够减少耗损,绝非想象中容易。早开的花没有市场,晚开的花也没有市场。陈加忠举今年年初中国大陆年宵花贩卖的情形为例,打算投入中国年节蝴蝶兰市场的总量据估计有5,000万株,但能把开花期成功地锁定在过年前8天到10天的花株,只有550万到600万数量。
至于内销市场方面,因为兰花对于中国大陆民众来说属于年节送礼所用,并非平常的观赏花。虽然蝴蝶曾经引起中国大陆民众的新奇感而赶搭了一波风潮,可是当一时的新奇感退去后,这项产品就不再流行。目前大陆最受欢迎的花卉早就不再是蝴蝶兰。
陈加忠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中国的最大城市,生活水平在大陆名列前茅,但近几年兰花在过年时节的销售数量却频频减少,说明中国民众不管消费能力如何,也不会购买兰花作为过年的赠礼。
由此可知,兰花在大陆风潮已是「明日黄花」。
揭密3:
台湾兰业是否应该西进大陆?
蝴蝶兰在中国外销无望,内销又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兰业是否应该西进大陆?时常往返于两岸兰业的陈加忠提出了他的忠告。
如果把政治因素考虑进去,台湾兰业西进就更不可行。陈教授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位在北京的台商朋友,建立起自己的基地后,开始赚钱了,中共的官员们就开始觊觎于他,命令限期搬离,接收他辛苦建立的成果。最后这位朋友不得已,只好到外地再重新建立基地。又花了5年的时间,经营上轨道后,同样又被中共官员命令他今年12月搬走,权利丝毫不受保障。
陈加忠说他会劝兰界的台商朋友别到大陆投资,因为即使技术上可以提升、生产流程可以改善得很精准,有机会透过各方面生产能力的改良而赚钱,但自身的权利在政治上完全不受保障。面对「官僚集团」,不赚钱便罢,台商赚钱后才是麻烦的开始。
其实,在「BSE Lab」的网页上,陈加忠也曾提及之前中国大陆某地成立花卉专业区,中国方面有人看重他的专业,邀请他去负责这个专业区的规划。虽然陈加忠知道中国方面或许会重视他的意见,他也可以藉此一展抱负,但是,这样对台湾没有好处,也无法使中国大陆基层的农民获利,所以他拒绝了这项邀请。
那么,西进中国大陆的兰界台商是否有投资成功的案例呢?陈加忠表示,他所知道的兰花公司,只有两家真正赚钱。但这两家公司都非常低调,外界并不知道其营收情况,甚至以为那只是普通的公司,所以尚未遭到觊觎者的侵害。这二家业者都是走外销路线,利用三角贸易把外销的收入透过欧洲与日本汇入台湾的账户,让在中国的公司不管从规模或帐户收支上,看起来都极不显眼。
如果产业移转到大陆并不能真正赚钱,西进的风潮又如何形成的呢?
陈加忠指出,不只是兰花产业,台湾其他农产品业者也是一样,投资大陆的优势在于其便宜的劳力与土地,但这只能减低生产成本。若业者不能在质量与技术上有所提升,不愿意下功夫精益求精,那就只能西进大陆,在降低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上竞争。但由于在台湾无法自我提升、没有自己的技术研究群,等到各方面技术被大陆学走了,自己的优势将不再,随时可被大陆业者所取代。
陈加忠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比喻,与其比较石头大小,还不如把自己转变成为钻石。因为不管石头多大,其价值都无法与一颗小小的钻石相比。
揭密4:
台湾兰业的优势 vs. 荷兰兰业的破绽
在2007年夏天,《商业周刊》曾以封面专题报导了台湾兰业与荷兰兰业的差距,炸开了各界对台湾号称为蝴蝶兰王国的反思。根据报导,荷兰10年前蝴蝶兰生产业者不到10家,其他花卉转做蝴蝶兰到现在增加到百家,市占率达全球的一半,台湾则降至不到两成;荷兰栽培面积不到台湾一半,产量却多一倍,净利则高5倍,质量、育成率都远远地高出台湾;荷兰兰业育种者为市场计划生产,台湾则是趣味育种传统;荷兰是精准的产业、企业化经营,台湾是「差不多先生」的态度。
陈加忠表示,荷兰真正令人惧怕的是其200年的花卉产业历史与经验,相对于台湾只有十几年的花卉产业,荷兰人只是把其雄厚的产业经验转移到蝴蝶兰的经营上。陈加忠不断强调兰花产业的四大要素──技术、制度、观念与人才。他说:「荷兰其花卉产业早就有此基础,因此只要着手建立蝴蝶兰栽培技术,将此作物纳入原来的产业链,即可在全球布局。」
虽然陈加忠观察台湾兰业后认为处于「草创阶段」,但还是有其优势。陈加忠进一步说明,台湾的优势在于三方面──种原收集、育种能力与选种。
由于台湾兰花趣味栽培由来已久,从日据时代到今天,累积了许多品种,台湾兰花栽培者如同遍地的育种场,荷兰人开玩笑说,台湾有三百多个育种场与育种家,品种之丰富、育种能力之强让荷兰人难以望其项背。
陈加忠指出,对荷兰的兰花公司来讲,育种是件头痛的事,因为育种成本极高,但结果却极不确定。以荷兰最大兰花公司Floricultura来讲,有15个育种人员,每位领取的月薪高达一万欧元(近49万台币),但能否育出理想的品种是另外一回事。荷兰兰花公司得支付庞大的人事费用、建造许多温室,只为了一个不确定的育种结果,此乃荷兰兰业的心头之痛。试想,如果一家兰花公司手头有45个品种,每年品种毫无增加,长久不断生产下去,必然造成量多而价格大减。
但是,荷兰兰业在台湾找到了解决方案。台湾丰富的种源与育种能力,加上每年举办的兰展,把所有兰花的品种收集在一起,荷兰业者只要穿梭在大小兰展中,就可挑选中意的品种,少量购买回去做测试,一旦测试成功,便大量生产。
而台湾兰业选种能力不及荷兰,品种又大量被购买,现在所剩的优势在于育种快速。因此,陈教授预测,这样的优势可维持3到5年,台湾兰业是否能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做根本上的提升,成了未来能否与荷兰人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