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的合作與謊言的競爭 會導向錯誤的發展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系已經運作很久,長期下來在機制上做了很多調整,追求私人利益的經濟行為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於公益。Adobe Stock
第242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能夠進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能夠合作。但每個人的能力、想法以及利益並不相同,因此人類社會的合作,要有比螞蟻和蜜蜂更複雜的分工。在分工中如何分得更好並促成更多的發展和進步,則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靠競爭。良好的合作與競爭機制能使一個群體、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朝正確方向進步發展,而不良的合作與競爭機制則會導致退步甚至敗亡。

經濟和政治這兩個重要活動都有很多合作和競爭的問題,也都有很多做法和機制。由於經濟方面的做法大家較為熟知,而相關的機制也因長期發展而較為豐富,因此我們可以由經濟的合作與競爭經驗,來思考政治合作與競爭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

經濟和政治的「良性競爭」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系已經運作很久,長期下來在機制上做了很多調整,雖然仍有很多問題而不完美,但已有較多的規範或遊戲規則來限制有害的行為。因此追求私人利益的經濟行為,較常像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主張的那樣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於公益。相對地,政治領域的遊戲規則仍較不足,而使政治的合作與競爭較有可能導向對社會整體不利的發展。

經濟面常見的良性競爭是廠商生產品質更好的商品、研發更高效率及更少傷害的新技術、提供更多樣的產品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偏好,以及發展新產品來擴大和改善人們生活。政治面對應常見的良性競爭,是提出更好的政策並做更好的執行、提供更多樣的服務和政策來照顧更多人或滿足更多人的願望,以及領導新的思想和國家發展方向以使國家未來會更好。

經濟面的良性競爭帶給廠商更大的利潤和市占率,政治面的良性競爭也帶給政黨更多的選票和權力,因此人民對這些事情若有充分的了解,而表現在其購買和投票,廠商和政黨基於本身的利益,都可能願意從事良性的競爭。

經濟和政治的「惡性削價」

經濟面常見的另一種競爭是削價競爭。削價可能是技術改進或其他成本變動的合理表現,但也可能是廠商以偷工減料、採用不良或有害之原料和設計,甚至剝削勞工、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來降低成本,才得以削價競爭。

而在政治面的削價競爭,很常見的就是浮濫要求發放現金或其他利益給人民,不管財政能力而要求降稅,提出圖利部分民眾的錢坑法案,鼓吹泡沫經濟,開放外國廉價產品傾銷,不顧產業空洞化和失業問題而依廠商利益主張無限產業外移,犧牲國家安全和人民長期自由以換取敵國所給的利益,以及其他很多短期看似有人獲利但長期有害國家人民的政策主張。

經濟面惡性的削價競爭可由產品檢驗和勞工及環保規範來監督。政治面的惡性削價則常包裝在一些好聽的理由或理論之中,而且常有一部分可以得到私人利益的支持者,所以很多人不易了解其惡性削價的本質,甚至使本來不同意的政黨也加入削價競爭。《憲法》有立法院不得做增加政府支出之決議的限制,《公投法》有稅率不能拿來公投的規定,以減少政治上的削價競爭。但相對於經濟面,監督規範政治惡性削價競爭的遊戲規則及資訊仍然很不足,所以政治惡性削價仍是我國乃至其他國家常見的惡習,有賴人民自己和輿論明察,以及政黨和政治人物的良心。

經濟方面的合作很多,包括上下游產業乃至相同產業廠商之生產及研發合作。政治方面不同政黨和團體也可以相互支援和討論以使政策主張更為合適。執政者也可用李登輝總統時之國是會議或2001年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的方式,藉參與者的深入討論而建立對國家重大政策之共識。地方性或範圍較小的政策,也可用審議式民主的方法來建立共識。政治團體也可以調整某些僵化的堅持以包容更多看法稍有不同的人。這都是可以發展制度和擴大應用的良性合作。

 

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Adobe Stock

▲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Adobe Stock

 

經濟和政治的「有害合作」

但在經濟方面,惡性的合作或排除競爭之做法也很多。某個市場的大廠商可能運用其獨占力提高價格以剝削消費者,或者壓低價格把其他廠商逼出市場以降低競爭而提高其未來的獨占能力。而幾個較小的廠商也可能聯合、勾結或合併起來形成所謂聯合壟斷,以剝削消費者或相關廠商。獨占及聯合壟斷常會傷害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已開發國家都要設法制約,我國也有公平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督管制。

政治上可能有害的合作也很多,但它們有時也看似恰當或有利的合作,有時即使對社會可能不利,但基於政治自由的原則,並不能像有害的經濟勾結那樣立法來限制,更不能由也是政治競爭的當事者之一的政府來管制,所以需要輿論和人民來判斷和監督。

如果不同政治團體的理念相同,則它們可以合作以形成更大的力量,而使其理念得到更充分的討論以供人民選擇,應該會是良性的合作。但由於民主政治制度常以選票多寡做為取得權力的標準,因此政治上就常有理念不同甚至沒有理念的團體,為了贏得選舉以取得權力而合作。這樣的合作在取得權力之後,卻常為了政策意見不合甚至利益分配不能擺平,而又鬧分家,讓各項政策相互衝突或變來變去,或者使政策充滿妥協而非採取最好政策。內閣制國家由幾個理念不同的政黨組成聯合內閣,就常會出現這種局面。

即使理念相近,不同政治團體間的利益衝突也常使政治合作難以持續並對社會造成傷害,也可由經濟面的歷史來印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但要漲價就得減少並限制產量,哪個國家能在這有限的產量中分到較多,就可以分到較大利益,於是各國常為產量分配而爭吵,甚至違背約定而偷偷增產以得到更大利益。所以雖然有共同利益和目標,但因各國仍有自己的目標,使該組織的做法仍然常有極大變化,也常成為世界經濟動盪的重要因素。政治團體若沒有相同的理念,只為了贏得選舉這個短期利益而結合,後來就難免有很大的內部利益和意見衝突,而對國家社會不利。

台灣政治市場的「仇恨合作」

台灣政壇有個常見的口號叫「團結就是力量」,但若沒有相同理念,只為勝選而團結,後來必有利益分配和政策意見不同的衝突和分裂。政治團體要合作,要先弄清楚彼此的理念主張,並經討論而能相互調和與包容,同時也要有一套合理的權力與利益分配方式。如果只是為了勝選,甚至只是為了打敗基於不同理由的共同仇人而結合,權力和利益分配方式又像是在分贓,則必將造成未來內部的鬥爭、政策的混亂以及對國家人民的傷害。

仇恨在政治市場不只被當成某些合作的媒介,也常是競爭的工具,這現象在經濟市場比較少見。政治上在某些集團想以仇恨做為合作的媒介時,常會設法擴大仇恨其對手的人數,例如在對手的各種政策或主張中挑毛病批評,而挑起部分民眾的不滿和仇恨,即使這些批評之間自己互相矛盾,甚至錯誤或違背整體的利益也在所不惜。這種遍地烽火的焦土戰法,雖可增加仇恨對手的人數而有助於團結不同仇恨的人來得到勝選,但勝選之後這些不恰當的批評,也將被反過來用來批評自己和限制這集團的政策選擇空間。而基於不同仇恨的選民,也會提出不同或相互衝突的要求,使仇恨集團的政策混亂,最後常引起新的不滿和仇恨以致很快又失去支持者和執政權。有些國家可能在這種仇恨的競爭和輪替中,失去用良性競爭與合作可得到的發展和機會。

在當前假資訊和謊言泛濫的時代,它們已是製造仇恨的便宜工具。在經濟市場,假資訊和謊言受到相當嚴格的監督和管制;但在政治市場,它們卻已成為主要的競爭及合作或勾結方法。若社會和人民無法約束或明察,政治人物和團體也不自律,政治市場的競爭,很可能將對造謠說謊和製造仇恨者有利,而使國家失去和諧及正確的發展方向。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陳韋佑拜在陳錫煌(左)老師門下成為藝生,至今已邁入第九年。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做布袋戲,沒用啦!」陳韋佑的祖父陳峰煙中氣十足地說著六、七十年前的趣事,卻也不忘轉頭給金孫一句肺腑之言。陳韋佑曾是攝影師取景鹿港的小小模特兒,七、八歲的他站在板凳上操偶,氣勢十足。他記得,每次跟大人同台演出,阿公都會給他一疊鈔票,「我一直以為布袋戲是用來賺錢的。」

布袋戲,是台灣的敬神文化之一,過往廟方每年固定邀請布袋戲戲團盛大演出,從下午到晚上,廟埕人聲雜沓,涼水、肉圓等攤販各霸一角,夜幕低垂,民眾還流連忘返。當廟方備好宵夜,讓布袋戲團人員休息時,已是凌晨子時,人方四散。

一年365天,這麼熱鬧的日子並不多。

陳峰煙的父親陳木火本身也是藝師,能說會演,還會寫劇本,創立祥盛天掌中劇團,可惜遇到二戰末期,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演出機會幾乎是零。在陳峰煙接下劇團後,開始成為斜槓劇團——無演出的日子,原本載道具的牛車轉而幫農夫繳交公糧、把稻穀賣給碾米廠,直到今日。

陳峰煙後來受聘在台中教育大學社團任教,陳韋佑閒來無事,開車陪阿公去教書,看著精緻的動作,對掌中戲之美深深著迷,印象也隨之改觀。

 

「彰藝園」團長陳韋佑從小就能操偶。岳翔雲攝影

▲「彰藝園」團長陳韋佑從小就能操偶。岳翔雲攝影

 

不會口白 入門重新學習

他翻出家中古早的劇本,有看沒有懂,劇本上只有簡單提要,還有幾個人名,偶爾上面畫一個「X」,「就是這人要在這一幕歸西。」

祥盛天掌中劇團在1958年更名為「彰藝園掌中劇團」,是大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團,但從陳韋佑的父親與阿伯開始,就是「錄音班」,「我們出去就是一台貨車、二位演師,然後放錄音帶,不用開口。」他喜歡操偶,但因不會口白而稍有遺憾,「很多人都說布袋戲是夕陽產業,不會比現在更好了。」

因此,2015年當他看到陳錫煌大師招收藝生,立刻手刀報名。按照文資局規定,藝生一年學一齣戲,每年二次考試,共計四年。陳韋佑計畫除了學習口白之外,還要學習戲偶帽子的製作。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2。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南北派別不同 挫折多多

陳峰煙與陳錫煌相識,他特別為金孫打了個電話,希望金孫的藝生之路收穫滿滿;但第一個月,陳韋佑就受到不小的挫折,「我反覆聽錄影帶的四句聯,五十遍應該有,我還是聽不懂師父(陳錫煌)在講什麼。」

陳韋佑在彰化長大,母語就是台語,後來他才知道師父唸的是泉州腔,今日台灣除了北部布袋戲劇團,能聽到泉州腔的就是鹿港了,與一般台灣人講的台語不太相同。

他苦練泉州腔,心想搭配上自己的操偶技術,應該很快就能晉級過關。但考試時,評審一句:「你的前場跟後場搭不起來。」讓他一頭霧水。

經過詢問,他才知道,原來後場的鑼鼓師傅並不是來幫自己「配音」的,前場操偶師傅要聽鑼鼓點下在哪裡,跟著節奏發揮,類似京劇,所以才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說法;以前靠錄音帶「一演到底不斷片」的功夫,全然派不上用場。

四年後他通過文資局傳習藝生結業考後,陳韋佑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到家,2020年又報名傳藝中心「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成為駐團藝生,同樣由陳錫煌老師指導。陳韋佑的離家拜師學藝之路,到今年已堂堂邁入第九年。

 

陳韋佑祖父陳峰煙是彰化知名的布袋戲藝師。岳翔雲攝影

▲陳韋佑祖父陳峰煙是彰化知名的布袋戲藝師。岳翔雲攝影

 

跨界演出?這個嘛……

彰化市中正路上,每年中秋節大排長龍的「不二坊」生意依舊興隆,同在一條路上的「彰藝園」,外台戲依舊應接不暇。親朋好友知道陳韋佑回來,紛紛好奇要他露二手看看。彰化是金光布袋戲的天下,使用戲偶尺寸較大,而傳統布袋戲的尺寸較小,動作細緻,在他眼裡,可說各有優點。

但近幾年,許多廟方希望以傳統布袋戲形式演出,倒是讓陳韋佑頗感驚訝,「傳統布袋戲的戲偶情緒,是靠動作去演出來的。」因此師父老叮囑他基本功的重要性。

不過,除非坐在最前面,否則多數人都以「聽戲」為樂;民眾透過藝師的口白體會小生、小旦的談情說愛,丑角的逗趣,武將在戰場征伐的氣勢,因此,口白也左右了一齣戲的好與壞。陳韋佑因為個性內向,丑角是他認為最困難的角色,征戰戲、古冊戲則較為拿手。

現在劇團一半業務來自公部門,一半來自外台戲,看來前景不錯。未來能否靠演出自立自強?他的觀察是,有劇團能自立自強,但更多劇團都以第二個工作來支撐劇團營運,如「彰藝園」除了他,還有父親、二個弟弟共同經營;父親主業是經營工廠,弟弟也有自己的正職工作,演出時會來幫忙,「因為斜槓經營,我才有錢、有空到台北上課。」

 

陳韋佑(最後排右)至校園推動布袋戲文化,不遺餘力。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陳韋佑(最後排右)至校園推動布袋戲文化,不遺餘力。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藝文界現在流行跨界創新,陳韋佑直言,他沒有想太遠,「彰藝園」短期目標為培養觀眾,效仿阿祖、阿公以簡單、有趣的角色,搭配有趣的劇情演出,讓布袋戲的美重新走入民眾的心中。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陳冠霖目前已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主演藝師。陳冠霖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趙匡胤如果在台北,就要講文言文,去中南部的話,他就會改講白話文。」大夥哈哈笑之後,陳冠霖接著嘆道,「現在的孩子都不講台語了,只能先從操偶教起。」

他從小因想學布袋戲而自行「禁足」多年,學成後,卻看到下一代的台語已不輪轉,連普通台語都不太會講,何況是聽懂傳統布袋戲的文言文?但他對布袋戲的熱情,依然不減。

 

沒有大人督促,陳冠霖從小就投身布袋戲的練習,樂此不疲。吳長益攝影

▲沒有大人督促,陳冠霖從小就投身布袋戲的練習,樂此不疲。吳長益攝影

 

《西遊記》陪伴長大的童年

大稻埕在清朝已是人文薈萃之地,當今廟宇仍保留許多本土文化,陳冠霖在這裡長大,經常看到迎來送往的場面,每遇迎神賽會,更是一路跟隨觀賞。國小,他興沖沖地加入布袋戲社,專心操偶——很難想像,當小朋友蜂擁衝到操場盪鞦韆、打籃球,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卻正襟危坐地在位子上自己練習表演《西遊記》,孫悟空是他最喜歡的角色。上了國中,同學玩電腦,他還是在玩布袋戲。

國中雖因考試而中斷布袋戲的學習,但他仍喜歡收集戲偶,只要月考一百分,媽媽就讓他買戲偶過癮。媽媽見他真心喜歡,還會帶他去看歌仔戲,或買霹靂布袋戲素還真的卡帶,讓他聽個過癮。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現場演出。趙郁誠攝影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現場演出。趙郁誠攝影

 

國中學藝並進 光明正大玩戲偶

由於陳冠霖買戲偶毫不猶豫,買到攤位老闆都認識他,後來更告知他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在台北偶戲館開課,陳冠霖馬上報名,每週六下午就去偶戲館上課。

他操偶的技術被老師注意到,陳錫煌告訴他,一週一個下午,只能學到皮毛,要他有空就去自己家裡練習。正好老師家住得不遠,因而促成了這段師徒情緣,「老師那邊的環境很好,我有空就去那邊,我媽也很放心。」

從國中開始,陳冠霖可以說是走上了布袋戲的專業藝師之路,每週六固定在台北偶戲館上課,每週四晚上去陳錫煌家中上到8點,又接著去慶安社區上到晚上10點,整整五年,沒有其他娛樂,他不以為苦,還樂在其中。

師父見他學得用心,也傾囊相授,例如:小旦走路要練一個月,拿腳、抓腳擺裙,各練二個月,搖扇、寫字、磨墨要三個月,一年後才學到小旦梳頭髮。

陳冠霖不管身處何地,吃飯看電視,手上必有一尊戲偶,練習各種動作,被大家戲稱「過動兒」。

 

陳冠霖(左)在北市士林雙溪國小兼課,教授布袋戲。曾允盈攝影

▲陳冠霖(左)在北市士林雙溪國小兼課,教授布袋戲。曾允盈攝影

 

祖師爺照顧 工作穩定到今日

布袋戲劇團這個行業的祖師爺是西秦王爺,但師父陳錫煌也會供奉田都元帥,什麼道理?他不知道;陳冠霖自己則像台灣人敬神一樣,都會燒香默禱。他開玩笑說,大概是祖師爺看自己很認真,都沒有出去玩,所以工作穩定,連買股票都有小賺。

陳冠霖從學習第一齣戲《判官審石頭》到可以擔任主演,時間超過五年,現在他已經學了二十齣戲,腦中有許多劇情、口白,可以自行成串發揮,不再需要腳本。他個性活潑,詮釋丑角相當到位,隨口說出幾個笑話,台下觀眾就笑成一片,讓他很有成就感。

如今,刻苦勤學的他已經成為主演藝師,只要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演出,多半由他掛帥,還擔任解說,台風穩健而風趣,頗有大將之風。

 

陳冠霖認為應讓孩子先喜歡布袋戲,培養小小觀眾的興趣。曾允盈攝影

▲陳冠霖認為應讓孩子先喜歡布袋戲,培養小小觀眾的興趣。曾允盈攝影

 

該說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清領時代,布袋戲跟著唐山客來到台灣,唱泉州腔、吟文言詩詞,小生、小旦講求優雅,口白帶有京劇曲韻,才能在神明前演出。

不過,這也使陳冠霖看到傳承的危機——優美的文言文已遠離民眾生活,「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陳錫煌一脈相承的是原汁原味的泉州布袋戲,但泉州腔加上文言文,布袋戲發展只能侷限在北部小眾,殊為可惜。

陳冠霖現在也在小學教社團,看著孩子講台語好似講英文,心中感慨萬千。雖然他也喜愛京劇,但隨著台語人口越來越少,有必要時,布袋戲偶也只能講白話文。或許這就是與時俱進吧!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2020年11月,李奕賢參與《魔笛》的跨界演出。李奕賢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是富二代,可以少奮鬥二十年,但大樹底下不一定好乘涼,個中滋味李奕賢最清楚。從阿祖李天祿創立「亦宛然」掌中劇團,傳給阿公李傳燦經營,伯公陳錫煌(從母姓)78歲時另立新團,再到李奕賢,是第四代。

 

李奕賢(右)和陳冠霖(左)都是陳錫煌的藝生,經常同台演出。吳長益攝影

▲李奕賢(右)和陳冠霖(左)都是陳錫煌的藝生,經常同台演出。吳長益攝影

 

家族長輩李天祿、陳錫煌、李傳燦,三位大師對台灣布袋戲技藝的保存、發揚,功不可沒,但盛名是光環?是壓力?「阿祖如果是十分,我⋯⋯大概二分吧。」李奕賢說得謙虛但真摯。撇開別人的期待不談,他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一股壓力。2022年,事前就已放下他人可能的褒貶全力以赴,他帶領「亦宛然」榮獲「青年金掌獎」最佳團隊獎,李奕賢用實力繼續為家族爭光。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吳長益攝影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吳長益攝影

 

大時代下的布袋戲人生

日治時期,李天祿誕生在布袋戲世家,7歲上私塾學習漢文、寫書法,奠定良好國學底子——這也是為什麼在國民政府遷台後,講台語的他能融入文言文、京劇鑼鼓再創布袋戲高峰的原因之一。

李天祿的父親許金木為「華陽台」布袋戲劇團團長,向布袋戲藝師許金水學藝,許金水與其師父陳婆為台、閩知名的南管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由父親親授,刻苦學習,年僅22歲,即創立「亦宛然」。

當時,台灣鄉紳在林獻堂帶領下,努力爭取設立台灣議會,實施地方自治,屢次失敗。但本土文化活動在殖民政府默許下,於日本侵華之前,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氣勢。此時的布袋戲配樂,則從南管之外,又出現了北管配樂,適合武戲,也極受民眾喜愛。

1933年,高齡86的陳婆渡海來台,與李天祿同台演出,於大稻埕轟動一時。不管時代變遷如何劇烈,「亦宛然」至今仍維持南管布袋戲的演出方式。

李奕賢曾看過阿祖的錄影帶,他分析,李天祿的口白像吹笛人的音樂,讓人不斷地想聽下去;而伯公陳錫煌則承傳文戲的細膩身段,如:小生開扇、小旦梳髮,活靈活現;阿公李傳燦則擅演武戲,且製作衣帽的手上功夫極巧。

日夜與布袋戲為伍,是真愛嗎?

從小,李奕賢起床不一定會見到家人,但一定會看到戲偶。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對他而言,很難斷定對布袋戲到底是不是真愛?直到小學五年級加入布袋戲社,他才體會到演出的趣味,也因此往前場藝師發展。

但李奕賢從小習慣講國語,連腳本都要注音加上英文拼音,才唸得出來,讓阿祖嘆道,家中怎麼會出一個「外省小孩」?加上「亦宛然」的布袋戲口白以泉州音為主,難上加難。而阿公在他國中時過世,能問的人就更少;直到成為伯公陳錫煌的藝生,李奕賢才有機會「正音」,他經常讀劇本給伯公聽,學習泉州音的唸法。

「布袋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動作跟動作之間的『氣口』。」例如點頭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擺動的幅度與速度快慢所帶出的細微感受,讓每次演出傳達的情緒也不同,這是李奕賢認為最難學到家之處。

 

李奕賢練就一身好功夫,卻謙稱只有阿祖李天祿的二成功力。亦宛然提供

▲李奕賢練就一身好功夫,卻謙稱只有阿祖李天祿的二成功力。亦宛然提供

 

盛名光環下找尋自我

要接阿祖、阿公的衣缽,李奕賢早早就有「品牌」意識——自己的行為就是代表阿祖、阿公的名聲,不能任性、不能放飛自我,當然也不能有太多的自己。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不小,又想到自己連阿祖、阿公的本事,都學不到三成,曾經難過得想改走他路,以免讓大家失望。

然而,面對最熟悉的戲偶,他不知如何道別,也很難說服自己瀟灑離去。但如何在阿祖、阿公創造的光環中定位自己,是他多年來不斷思考的課題。

阿祖李天祿逆境中的乘風破浪

1970年代,電影、電視當道,加上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發展受限,「亦宛然」也因此而沉寂多年。1980年代,李天祿受邀在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電影中客串演出,與生俱來的生命滄桑,讓電影更加畫龍點睛。然而,「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能演百萬兵」卻成了壓箱寶。

此時,李天祿的法國學生班任旅(Jean-Luc Penso)學成回到法國,設立「小宛然」布袋戲劇團,1982年在巴黎首次演出《西遊記》。李天祿並不認為外國人不能學布袋戲,還督促班任旅演出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奧德賽》,並多次赴法指導,不是口白,而是導演方法;法國政府特別頒予李天祿「騎士榮譽勳章」的最高榮譽。

或許在國外開枝散葉,這不會是傳統布袋戲的新市場,但不同世代、人群的融合,就是創新的可能。

 

李奕賢指導三芝國小布袋戲社團。吳長益攝影

▲李奕賢指導三芝國小布袋戲社團。吳長益攝影

 

校園巡迴演出 培養新觀眾

歷經南管、京劇、北管、歌仔戲等不同年代,不管在哪個時空演出,布袋戲都有娛樂兼教化的功用。身為第四代的李奕賢也經常思考,在台語式微的年代,布袋戲如何有新的面目?有藝師開始嘗試與現代劇場合作,或改編西方歌劇。李奕賢目前的看法是,「亦宛然」為傳統戲班,與崑曲、日本能劇一樣,操偶、音樂、口白、情節,都難以更動。或者說,要如何更動,才能延續如此優雅的文化?

他坦承,真的很難,光是戲偶上台是否要改掉「亮相」?大家的看法都不相同。

藝術,不是在窠臼中傳承,而是跟著時代往前推進,李奕賢只能先巡迴校園演出兼推廣,「我跑校園推廣的里程數,可以環台N次了。」當孩子看著布袋戲,露出純真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動力。

與上一代相比,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較願意一起推廣布袋戲。李奕賢認為,這是有利於布袋戲發展的微型生態圈。他感謝老藝師願意傾囊相授,而他也邊跑邊學,邊學邊做,「伯公說,多學點,沒有什麼不能學的。」至於定位,就留給後人吧。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陳建霖將手工自製而成的賴清德副總統布袋戲偶贈送給賴副總統本人。陳建霖提供
第242期
曾允盈

一邊熟練地雕刻布袋戲偶頭,三兩下就看出了輪廓,一邊用流利的台語說:「下次我想要刻自己。」今年27歲的青年藝師陳建霖靦腆笑著,曾有機緣雕刻副總統賴清德的頭像,三天的時間刀出的模樣,入木三分,神情活靈活現。

 

陳建霖雕刻技術純熟,副總統賴清德頭像看來唯妙唯肖。陳建霖提供

▲陳建霖雕刻技術純熟,副總統賴清德頭像看來唯妙唯肖。陳建霖提供

 

雕刻縫紉自小摸索

從小就喜歡看布袋戲,3歲時把玩戲偶的畫面還保留著,說不上原因,就是情有獨鍾。國中的時候想,沒錢買就自己做,陳建霖到永樂市場買布,從帽子、衣服的針線活開始,用黏土捏偶頭,接著開始學習用木頭雕刻,就這樣摸索完成一尊布袋戲偶。

 

「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與自製的布袋戲偶。黃昱攝影

▲「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與自製的布袋戲偶。黃昱攝影

 

不同身分有不同扮相,戲偶呈現出的工藝細膩精緻。陳建霖曾經做過一尊《西遊記》的龜丞相,他在戲偶上裝一個烏龜殼,龜殼用報紙糊成,就這樣突發奇想,卻也有幾分相像,看起來十分討喜。

備好戲偶和道具,陳建霖也喜歡在前場表演。前場藝師如何能吸引人,全在細微末節之間,口白與掌上工夫必須兼修。

「可能是祖師爺賞飯吃吧!」阿公、阿嬤都講台語,幼稚園前生活中全是台語,對陳建霖來說,口白的揣摩比較有靈感。「演戲的過程中,演師必須先做人物設定,想像每個角色講話的口音,會講出什麼話來,才能幫他配音。」所以即使是同一個角色,每位演師也能賦予不同的靈魂。傳統表演中,一齣戲的十幾個角色,幾乎全是同一人配音。

揣摩掌上工夫

和老師陳錫煌首面之緣,是2003年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當時老師六、日都有演出,彩樓裡,老師演出的《飛劍奇俠》,就這樣烙印在腦海。那時聽不懂文言的四念白,長大後才知道是出場詩,讓他印象深刻。

於是他時時看戲,揣摩動作,18歲左右,開始到大龍峒陳錫煌老師府邸學習。

大師有教無類,只要願意學,就大方不藏私傳授所有。「老師注重身段,注重掌上功夫,傳統戲偶不像電視布袋戲,眼睛會眨。情緒除了演師表現,得用身段交代。」包括生、旦、淨、丑、雜的出台、亮相,整理衣冠、走台步,再到細膩的斟酒、舉杯,小生搖扇,小旦梳頭,戲偶的動作必須宛然如人。

「老師『請尪仔』(操偶)很好看。」請尪仔最重要的,是了解每個角色的個性和神態。陳建霖提到:「戲偶出場會有亮相,把單手張開到耳後,頭再迅速轉向觀眾,動作很細膩。」亮相的動作,可說是藝師們一輩子的功課。「我都會去找老師學習,也會給老師看新的劇本,老師發現沒有到位的地方,會立刻指正。我記得有次練踢腳,就踢了一個小時。」

 

完整的布袋戲偶陳建霖能自己製作。黃昱攝影

完整的布袋戲偶陳建霖能自己製作2。黃昱攝影

▲完整的布袋戲偶陳建霖能自己製作。黃昱攝影

 

傳統如何找出新市場

陳錫煌的技藝就是傳統藝術的化身,藝生們學之不盡,「但是他也很鼓勵我們去嘗試不同的東西,有時候師父會說,這個戲文是拖時間的,現在不用這樣演,建議我們怎麼改。」

就讀宜蘭大學時,校內沒有布袋戲社團,於是陳建霖開始跑台大布袋戲社,觀摩其他學校怎麼進行社課,終於在大四創立宜蘭大學偶蘭天成布袋戲研習社。畢業後到高師大念研究所,依然南、北兩地跑,回宜蘭大學指導學生。只是學校社團輪替頻繁,每年都會面臨找新社員的困難,「所以更要想辦法融入新東西,目的是保留它、延續它。」

 

雷音劇坊演出《鯽仔魚娶親》。趙郁誠攝影

▲雷音劇坊演出《鯽仔魚娶親》。趙郁誠攝影

 

2020年成立「雷音劇坊」之後,陳建霖想讓布袋戲被更多年輕人看見,必須注入新的元素。「傳統是我們的根,一定要保留,但也會從歌仔戲、台灣唸謠裡找靈感。」因此雷音除了演出過往的劇本,也會譜寫新劇,《鯽仔魚娶親》就是從台灣童謠〈西北雨直直落〉敷演出來的劇本,傳統與創意兼具。

 

陳建霖演出《鯽仔魚娶親》時,為觀眾介紹布袋戲。趙郁誠攝影

▲陳建霖演出《鯽仔魚娶親》時,為觀眾介紹布袋戲。趙郁誠攝影

 

布袋戲是一生志業

2021年入圍第15屆金掌獎及第3屆青年金掌獎,2022年雷音劇坊以《鯽仔魚娶親》一劇獲得第16 屆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開始嶄露頭角。陳建霖心懷感激,稱獲獎過程曲折,如果沒有團員同好,一定辦不到。之所以取名雷音,「雷」相傳是戲曲祖師田都元帥的姓氏,音則是藝界行話「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後場音樂。感念祖師爺之外,更期許劇團可以如雷音一般響徹雲霄。

布袋戲曾經演遍大街小巷,興盛熱鬧,如今歷經時光淘洗,榮景不再,如果以布袋戲為業,家人也會感到擔憂。「布袋戲對我來說不一定是事業,但卻是志業!」陳建霖十分守護自己的愛好,卻也想得明白,布袋戲不一定作為生計,卻是想一生奉獻的事。

所幸這一輩中,年輕藝師們互相幫忙,熱愛傳統布袋戲的初衷依然,精緻優雅的技藝,得以在一雙雙熱情的掌中發揚延續。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雷音劇坊」自行創編的《鯽仔魚娶親》,榮獲了2022年第16屆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雷音劇坊提供
第242期
陳平

每年黃曆二月初二,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大管家「土地公」的誕辰,也是民俗中的「頭牙」或稱「龍抬頭」的吉日。每到這天,各土地公廟前依例請來布袋戲團前來扮仙祈福。即使台灣早已脫離農村社會,擺下盛大謝神儀典熱鬧一番,依舊是善男信女心中的大事。

 

黃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各土地公廟前依例請來布袋戲團前來扮仙祈福。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黃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各土地公廟前依例請來布袋戲團前來扮仙祈福。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一口說出千古事」

此時只聞台上鑼鼓喧天,戲偶飛天鑽地,好不熱鬧!然而,在社會環境丕變與人才凋零的今日,傳統布袋戲團前場演師加上後場樂師現場演出的畫面已不多見,時下布袋戲演出的音效、口白多半都是事先預錄,只留台上二位操偶師支撐大局。雖然對神明的心意依舊,台下卻少了扶老攜幼的觀眾以及小販湊熱鬧的人聲鼎沸,徒留神明獨納信眾與廟方的一片誠意。

布袋戲的式微,宮廟戲台前不再有熙熙攘攘的觀眾是現實寫照。然而,這個最能代表台灣傳統文化的藝術表演,卻在近年來重新走入大眾視野,有逐漸翻轉向上的趨勢。除了民間學者專家的提倡外,政府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2009年起,開始逐年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重要傳統工藝」,並開展對該項藝能或技藝傳習教學的資助,各類「藝生」由此而生。

 

1993年5月22日,侯孝賢(中)和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右二)法國舉行的第46屆坎城中合影。Getty Images

▲1993年5月22日,侯孝賢(中)和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右二)法國舉行的第46屆坎城中合影。Getty Images

 

其中,「傳統布袋戲」門類,最廣為人知的,當屬當年還客串侯孝賢電影如《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等的李天祿大師。李天祿之子、現年已92高壽的陳錫煌老先生,目前則是台灣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肯定頭銜的全方位藝師,主要由他帶領年輕一代,重拾傳統布袋戲的輝煌。

此外,雲林縣政府也於2007年開始,在素有「布袋戲故鄉」的虎尾鎮,舉辦有布袋戲界奧斯卡獎之稱的「金掌獎」活動,以鼓勵布袋戲表演藝術。2022年,成軍甫兩年的「雷音劇坊」自行創編的《鯽仔魚娶親》,榮獲了第16屆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令人驚訝的是,雷音劇坊的主演群――陳建霖、李奕賢、陳冠霖、陳韋佑等四人,都是老藝師陳錫煌的藝生或學生,不僅個個年輕,更是都可獨當一面的一時之選。

「十指弄成百萬兵」

其中,27歲的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2021年即榮獲第15屆「金掌獎」、第3屆「青年金掌獎」雙入圍;28歲的李奕賢是國寶藝師李天祿曾孫、「亦宛然」第四代傳人,另於2022年榮獲第4屆「青年金掌獎」最佳團隊獎;27歲的陳冠霖目前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接班主演藝師;38歲的陳韋佑則是彰化「彰藝園掌中劇團」第四代團長,並曾於2020年榮獲第2屆「青年金掌獎」最佳主演獎。

他們四人皆鍾情於傳統布袋戲,目前也都分別在中、小學,甚至大學社團教學,以傳承傳統布袋戲為己任。從這些優秀的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台灣傳統布袋戲的新希望。在現今科技業掛帥的台灣,他們為什麼會投注心力在這個貌似夕陽的產業?這四位年輕傳統布袋戲藝師的心路歷程,值得我們品味。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地方戲劇。Adobe Stock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地方戲劇。Adobe Stock

 

布袋戲小百科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地方戲劇,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緊密關聯。

布袋戲的歷史相當久遠,中國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

18世紀時,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布袋戲分為室外演出的「野台戲」與在劇院演出的「內台戲」。其中,野台戲是戲班應邀請到各地演出,後來漸漸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目的的表演,布景較為簡單,演出人員也較少。

台灣布袋戲早年多從大陸漳州、泉州流傳過來,由於保留了一百多年沒被破壞的社會架構及傳統語言(河洛語),提供了布袋戲良好的研究與展演環境。在台灣,因布偶大小,大致可分為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傳統的布袋戲偶尺寸較小,不到三十公分高,金光戲戲偶高約三十公分,電視霹靂布袋戲偶則大到七、八十公分。

1750年代,大量漢族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口白較則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

1920年代,以武俠戲為主的布袋戲逐漸在民間發展,與先前傳統布袋戲主要的不同,在於劇情上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如《七俠五義》、《小五義》等。因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的展現,故稱為劍俠戲。

戰後的1950年代,金光布袋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1960年代初期,電影戲院演出布袋戲相當普遍,但野台金光布袋戲仍是鄉村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

1970年,黃俊雄主演的內台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於台灣無線電視台演出,口白、劇情俱佳,曾締造全台灣97%的超高電視收視率。1980年代中期,黃俊雄之子黃文擇與黃強華在接續了父親黃俊雄《雲州大儒俠》系列以後,開創了聲名大噪的霹靂布袋戲。

 

 

相關文章: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去蕪存菁 學習亞馬遜的提案方法

▲學習製作吸睛的PowerPoint成為「想要說服他人」的必備技能。但2009年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卻在公司內禁用PowerPoint簡報。Adobe Stock
第242期
星出版提供
從1990年PowerPoint第一個Windows版本發行以來,全世界從校園、非營利組織、政府機關到所有大小企業,幾乎所有的報告、簡報、提案,都少不了PowerPoint的身影。學習製作吸睛的PowerPoint成為「想要說服他人」的必備技能。
但在PowerPoint還在風行的當下,2009年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卻在公司內禁用PowerPoint簡報,規定以1頁或6頁的商業文件取而代之。究竟這樣的商業文件有何好處?這本《amazon絕對思考》有深入的介紹。
《amazon絕對思考》是在日本亞馬遜工作十年,從草創期到成長期皆擔任高層職務的星健一,以他實際的參與和觀察,整理出亞馬遜的發展戰略、經營哲學、工作文化以及做事方法。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amazon絕對思考

書名:amazon絕對思考

作者:星健一

譯者:游韻馨

出版社:星出版

類別:領導力、領導者、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企劃

出版日期:2023年1月5日

 

亞馬遜簡報禁用PowerPoint一事,早已傳遍業界。關於貝佐斯禁用PowerPoint的原因,公司內部流傳很多版本,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是與外部顧問公司有關的故事。

話說亞馬遜剛成立的時候,貝佐斯委託顧問公司提案,希望能夠建立服務的基礎架構。顧問公司使出渾身解數製作PowerPoint,簡報展示宛如高級連環畫劇的視覺效果,卻沒有具體方案,貝佐斯因此勃然大怒。

通常,一般人使用PowerPoint做簡報,只會在檔案上簡單列出重點,然後靠口頭說明補充細節。有的人會插入大量精美圖表或用動畫輔助,然而簡報結束後回頭看,卻發現重點全都是口頭報告,資料上卻沒寫太多,令人「一頭霧水」。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在公司內禁用PowerPoint簡報,規定以1頁或6頁的商業文件取而代之。Adobe Stock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在公司內禁用PowerPoint簡報,規定以1頁或6頁的商業文件取而代之。Adobe Stock

 

商業文件以1頁或6頁形式寫成

亞馬遜內部的商業文件,必須以1頁或6頁A4篇幅的「敘事形式」寫成,用「說故事」來傳達你想說的話。

基本上,在公司內部提出的報告書等文件資料,要簡潔地統整在1頁裡。如果是年度預算書或大型企劃提案,則統整在6頁裡。如果需要列出詳細的數據或補充資料,則「附件」頁數不拘。

在6頁文件的會議上,一開始的15~20分鐘,會先讓所有成員閱讀文件內容。在安靜無聲的會議室裡,所有人專注閱讀文件,氣氛顯得十分嚴謹。

接著,出席者會根據每一頁的內容向提案者提出質疑,提案者必須一一回答問題,再根據大家的反饋或建議進行討論。基本上,與會成員會一直追根究底提出問題。提案者必須事先掌握並理解這項提案的所有細節,才能夠有條理地回答所有問題,同時要具備說明能力和說服力,才能讓與會者對企劃案產生共鳴。

2009年,亞馬遜開始徹底實行1頁與6頁企劃案規定,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學會整理自己的思緒,在固定格式中建構自己的論述主旨,並捨棄無謂的細枝末節。

內部文件的五個目的

亞馬遜要求員工撰寫上述的文件,並且經過一連串討論過程的目的如下:

①效率化:事先讓所有人看過企劃案,取得必要資訊後,能立刻開始討論。既可縮短會議時間,又能做出好的結論。

②提升問題與討論的品質:所有人獲得相同資訊,可以深化提問內容,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明確討論方向。

③維持現場的公平性:會用震撼性投影片做簡報的人很容易引人注目。若統一以書面文件做簡報,所有與會者都能公平地說明自己的想法,讓人更容易理解提案者的創意與戰略。

④戰略性思考:撰寫文章的過程,有助於提案者根據數據和事實思考,可以詳細說明來龍去脈,以說故事的方式傳達。PowerPoint容易流於表面事實或基礎數據,無法深入說明。

⑤記錄過去的想法與決議事項:有些成員因故無法出席會議,新聞稿形式的企劃書可以讓他們輕鬆掌握企劃內容。將來若是想要再次確認當時決定這件事的背景原因,新聞稿是最有用的文件,也方便搜尋保存。

貝佐斯要求的高度文章力

貝佐斯對文章的品質要求很高,他認為:「完整的構句比較難寫。每個句子都包含動詞,每個段落都有主題句。沒有清晰思路的話,不可能以敘事架構寫出一份六頁書面文件。」

那有沒有什麼規則與格式可以遵循呢?我分享一些重點。

書面文件的製作規則

基本規則

①檢查與校訂過程

用字與文法絕對不能出錯,是寫作基本,出錯會降低可信度,也容易讓與會者分心。因此,提案者必須不斷檢查與訂正,然後再請同事或上司複查。這個過程會讓提案者有新的發現,可以提升文件品質。

②按照格式寫

書面文件第一段一定要表達明確的目的,清楚說明提案原因。這份文件的目的是要做出結論?還是深入挖掘企劃案或程式的某個面向?目的不同,必要元素自然也不一樣。

③內容簡潔

先問自己想對與會者說什麼?主題旨趣是否明確?文件不要包含冗贅的詞彙、文句與段落。

④不用模糊不清的字句

模糊不清的字詞沒有重點,盡可能以資料或數據闡述。例如,應該避免使用像是以下的英文單字:should, might, could, often, generally, usually, probably, significant, better, worse, soon, some, most, fewer, faster, slower, higher, lower, many, few, completely, clearly……

這些單字都沒有明確說出具體差異。關鍵是要舉出實際數據,讓人一看就知道與競爭對手相比少多少或快多少。我曾因為使用「significant」(顯著、重要)這個字,被人細問:「為什麼你提的○○很重要?」

與內容有關的規則

①為與會者而寫

首先,請思考誰會看這份書面文件?相關與會者對這件事情了解多少?對與會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你希望與會者做決定,你給的資訊是否足夠?

②文章開頭最重要

文章開頭第一段,決定整份文件給人的印象,因此文句一定要正確,意思一定要明確。

③架構完整

再三確認內容是否夠精簡?論點是否清晰?各段落的主題是否完整?是否基於具體數據做出結論?解決對策的提案,有沒有任何問題?

④理由明確

書面文件一定要建構明確的故事。統整提問、背景、分析與結論,清楚呈現。去除主觀的想像,清楚、客觀地呈現提案的理由。

⑤為何這次的提案很重要?

利用數據佐證這次企劃案的重要性能為事業帶來多少好處。

⑥提案的目標族群是?

清楚說明誰是這次提案的受惠者。

⑦何時可以實施?

若會議會提到企劃案的實施時期,請務必在企劃案中說明清楚。明確的規劃時程,表現出提案者的認真程度。

⑧適當使用圖表

使用表格、圖表或圖示時,一定要再三確認是否恰當。若要使用圖表,請先自問這是說明數據的最好方式嗎?如果要用圖表,請用長條圖,不用圓餅圖。人類可以一眼看出長度,但無法立刻準確比較角度與面積。此外,距離遠近會影響立體圖的正確性,因此避免使用立體圖。

關於簡報過程

①會議進行時

書面文件的提案者,也就是會議主持人,必須掌控全場。會議一開始要明確傳達開會目的,例如: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做決定」或「請求上級核可」,如果還有其他目的,也要說明清楚。與會者是否能夠做出決定,達成開會目的,就是提案者的責任。

②承認錯誤

假設有人提出錯誤,要大方承認。從錯誤中學習,避免犯相同錯誤才是最重要的。

③接受批評,學習教訓

與會者會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有些意見很嚴厲,主持人一定要做筆記。雖然沒必要跟進所有發言,但要抱持開放的態度,檢視自己寫的內容。

文件格式範例

亞馬遜每種書面文件都有制式的構成要素,可以從中了解亞馬遜的書面文件追求的重點。

• 1頁文件

提出「Progress Report」(進度報告)時,要包含:

– Introduction(緒論、統整、結論)

– Overview of Plan(計畫概要)

– Review of Progress(進展狀況)

– Changes in Plan Since Last Update(從上一次報告後的更動與變化)

– Overview of Risks(風險概要)

– Next Steps(後續步驟)

• 6頁文件

提出「Project Proposal」(企劃案)時,要包含:

Part 1: Press Release 1 pager(一頁新聞稿)

Part 2: Main Document 6 pager(六頁主文件),說明:

– Introduction(緒論、統整、結論)

– Customer Need(顧客需求)

– Market Opportunity(市場商機)

– Business Case(業務案例)

– Risks(風險)

– Estimate of Effort(概算的開發時期)

– Timeline(上市行程表)

– Resources Required(需要的資源)

Part 3: Q&A(設定問答集)

Part 4: Appendices(附錄)

Part 5: Financial Model(財務模式、損益表試算)

 

(以上節選自《amazon絕對思考》第6章〈Still Day One──保持第一天心態〉第226頁~第238頁)

引領黑色養生潮 詠統「黑蒜」讓您「勝蒜在握」

▲詠統總經理張雅萍。岳翔雲攝影
第242期
岳翔雲
蒜頭也能當禮品?「送禮送健康」已成疫情期間主流。詠統生技獨創的「黑蒜」萃取技術,讓蒜頭轉為如碳焙烏梅般酸甜軟嫩,還研發出比雞精更好入喉的「黑蒜精」養生飲品。熬過艱辛與蛻變,詠統「黑鑽」產業已然成形。

大蒜(蒜頭)素有「窮人的靈芝」之稱,是上天賜予的天然禮物。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已詳細記載了大蒜的應用方式與功用;2002年美國《時代》(TIME)雜誌也曾將大蒜評選為對人體有益的10大食物之一。

蒜頭的營養價值古今中外都受到肯定,也是廚房料理中「提味」不可或缺的食材。但是蒜頭再香、再刺激,多半也只是被認定為一級農產品,尚未登上大雅之堂。

 

歡迎蒞臨莿桐地標:蒜頭香味傳台灣。岳翔雲攝影

▲歡迎蒞臨莿桐地標:蒜頭香味傳台灣。岳翔雲攝影

 

「白蒜」的悲歌與「黑蒜」的神祕力量

雲林縣素有台灣「農業首都」的美稱,驅車行駛雲林地區,水稻、地瓜、高麗菜等各種農作物相襯其間。來到莿桐鄉,「蒜頭香味傳台灣」的標示牌醒目可見,彷彿「嗆聲」莿桐鄉就是台灣蒜頭最重要與最大的生產區。莿桐農會總幹事張鈺萱講到蒜頭時就表示:「莿桐說了算(蒜)!」可見莿桐人的驕傲與霸氣。

 

莿桐是台灣最大最重要蒜頭產區。岳翔雲攝影

▲莿桐是台灣最大最重要蒜頭產區。岳翔雲攝影

 

然而,這幾年雲林縣除了「白蒜」(即蒜頭)外,還竄出了讓人刮目相看、且賣得嚇嚇叫的「黑蒜」。食用大蒜就有很多好處,為什麼會有「黑蒜」?黑蒜和白蒜究竟有何不同?

以生產「黑蒜」聞名的詠統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雅萍表示,蒜頭高溫烹煮後,營養成分會被破壞,且生食的辛臭味會讓人「難以啟齒」,「黑蒜」剛好可以克服這兩大困擾。

談到創業的初心,張雅萍首先就想起小時候阿嬤告誡她的話:「以後種田毋湯種蒜頭!」因為,「蒜頭價格若好,捨不得自己吃;價格一旦不好,又不能當飯吃。」一語道破農人看天吃飯的悲哀。

因此,很多農民在政府鼓勵下從事農產品的二級、三級加工,除了可以調節產量與保存期限,還可增加附加價值。家裡種大蒜的張雅萍心想:一直都是廚房配角的蒜頭,有沒有可能也走上這條路?

一次出遊日本,張雅萍偶然在旅程中品嚐了「像蜜餞般好吃」的黑蒜,讓她驚豔不已!原來蒜頭不但沒有記憶中的嗆辣,還能這麼順口好吃,開啟了她對蒜頭多元性的想像。

黑蒜不只顛覆了張雅萍的味蕾,「營養價值」更超越了她的認知。從小陪著蒜頭長大的張雅萍,竟然不知蒜頭黑化萃取後具有極高的「抗氧化」功能。此神祕功效讓她從此一頭栽進了黑蒜的世界。

 

張雅萍2011年毅然引進日本黑蒜生物科技,投資廠房設備進行生產。岳翔雲攝影

▲張雅萍2011年毅然引進日本黑蒜生物科技,投資廠房設備進行生產。岳翔雲攝影

 

「黑蒜」像蜜餞 搖身變「黑鑽」

2011年,張雅萍毅然引進日本黑蒜生物科技,進而投資高達六千萬的廠房設備進行生產。既然投入「食品業」,家族成員卻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張雅萍因而報考嘉義大學,取得食品科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還與中研院、金門大學合作研發,設法將黑蒜的價值提升。

不同於一般工廠用「高溫速成」萃取法導致破壞營養價值,詠統生技堅持採用成本高,但能鎖住營養的100天「低溫熟成」技術,生蒜由乳白轉變成黑色的過程中,蒜頭本身的蛋白質會轉換成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而且小分子化容易被人體吸收。根據檢測,黑蒜含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為生蒜的6倍。

 

詠統的黑蒜萃取技術,降低了原本嗆辣的蒜味,轉為如碳焙烏梅般的天然酸甜。詠統提供

▲詠統的黑蒜萃取技術,降低了原本嗆辣的蒜味,轉為如碳焙烏梅般的天然酸甜。詠統提供

 

詠統獨創的黑蒜萃取技術,不僅降低了原本嗆辣的蒜味,轉為如碳焙烏梅般的天然酸甜,軟嫩順口;且黑蒜頭直接撥開即可食用,比白蒜與糖炒栗子簡單許多,連小孩、老人都很容易食用。此外,詠統還研發出以全果萃取技術,提取黑蒜精華製成比雞精更好入喉的「黑蒜精」養生飲品,並向大眾推廣。熬過艱辛與蛻變,詠統「黑鑽」產業已然成形。

 

詠統「勝蒜在握」與新開發「多果多酵素」。詠統提供

▲詠統「勝蒜在握」與新開發「多果多酵素」。詠統提供

 

詠統黑蒜的驕傲 自然無化學添加 

透過黑蒜、黑蒜精,張雅萍為蒜頭創造更大價值,公司也不希望蒜農只能看天吃飯,因此霸氣地與蒜農簽訂長期契作,保證收購價格、保障蒜農生計;同時推廣產地證明、產銷履歷,以及通過無農藥、無重金屬殘留檢測,讓產品安心有保障。

研發過程中,詠統更秉持信念:「要自己敢吃才能賣,不能添加任何化學品。」蒜頭明明「很有味道」,要淡化、轉化,還要賦予新味道,對研發團隊來說,自然是一大挑戰。詠統團隊絞盡腦汁研發獨門祕技,研發出可直接食用的黑蒜與黑蒜精,「無添加」也成為張雅萍的驕傲。

更難得的是,為了永續經營且為後代留下更好資源,詠統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選擇優良品種,「全台灣所有的蒜農,包括做蒜頭的公司、合作社,很少人在乎,但詠統非常堅持為台灣蒜頭做保種、育種的動作。所以我們的來源是非常安全、非常健康的。」張雅萍選擇孤獨但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總經理張雅萍從小與蒜頭一起長大。岳翔雲攝影

▲總經理張雅萍從小與蒜頭一起長大。岳翔雲攝影

 

廚房配角變營養主角 「最臭女人」背後有心酸

張雅萍表示,黑蒜含有人體所需胺基酸、維生素、鐵、鋅及多酚類物質,經常食用可益氣補精、養顏美容、促進健康。難怪日本著名醫學家佐佐木甚一教授視黑蒜為「未來健康食品的導火線」。

談到推廣蒜頭,張雅萍卻不免語帶心酸與無奈。她表示,大家一聽到「蒜」,就想到它的辛嗆味,避之唯恐不及;小姐們更是表示「吃了就不用約會了」。早年從事蒜頭生產的她出門時,總覺得身上有異味而被排斥與自卑,自嘲為「最臭的女人」。

跟隨張雅萍來到撥蒜現場,濃濃辛嗆味道果然撲鼻而來,讓人眼睛有點張不開,甚至不禁「潸然淚下」。張雅萍發現黑蒜的價值後,決定改變蒜業人員宿命,「滿衣櫃的漂亮衣服都穿不出去,對一個女人是多大的打擊!」張雅萍說,「我覺得很難過,但我有一個使命感,我要讓更多人能夠接受它,讓你吃了之後、身體機能轉換之後,自然散發的就是不一樣的味道。」

從「最臭女人」轉變為「散發女人味的女人」,張雅萍一語雙關、幽默地訴說她對「黑蒜」事業的期許與使命感。

 

詠統產品已經成功外銷中國、東南亞。岳翔雲攝影

▲詠統產品已經成功外銷中國、東南亞。岳翔雲攝影

 

為了讓人了解白蒜與黑蒜差異,張雅萍到處參展擺攤,有時為了兼顧公司營運以及照顧小孩,即使遠赴國外參展也經常一日來回。做為「班機的紅眼常客」,她笑說:「還好有黑蒜精補充體力,不然這哪受得了?」雖然蠟燭兩頭燒,但是一步一步走過來,再回頭看都值得了。目前詠統生技的黑蒜已經成功外銷中國、東南亞,嗆辣的付出終獲得於甜蜜的果實。

 

詠統總經理張雅萍希望黑蒜能照顧更多國人的健康。岳翔雲攝影

▲詠統總經理張雅萍希望黑蒜能照顧更多國人的健康。岳翔雲攝影

 

引領黑色養生潮 詠統勝「蒜」在握

從創業的艱辛到持續成長,詠統黑蒜產品獲得雲林好物、國家品牌玉山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可說實至名歸。

現今上班族多有喝咖啡習慣,藉此「提神」,一天不喝幾杯都不行,花費也不少。然而工作勞累除了休息,也需要營養品來補給。張雅萍特別推薦「黑蒜精」隨時給力,讓食用者「勝蒜在握」,迎接每天的挑戰。

此外,美味與營養無法兼顧的時代已經過去,黑蒜料理不僅健康且具有獨特風味,「黑蒜宴」如今已蔚為風潮。2016年的總統國宴中,就採用詠統黑蒜製作料理,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特產就此躋身國宴殿堂。

張雅萍不以此成就為滿足:「我們繼續開發黑蒜相關產品,包括益生菌、酵素也做膠囊,讓它更方便食用。」

近三年的疫情,促使社會大眾認識到最好的防疫,就是增加自己的免疫力,「送禮送健康」已成疫情期間的主流與溫馨關心的表現,詠統精緻簡約的設計,配上富有創意的命名——「勝蒜在握」,讓送禮更大方。

展望未來,張雅萍希望更多的青農回鄉一起打拼,「讓黑蒜從配角變成營養品主角。」張雅萍發下豪語,要讓黑蒜照顧更多國人的健康,進而行銷全球。

創業不踩雷 呂育融會計師解密眉角

▲台灣創業風氣盛行,許多滿懷創意與夢想的朋友在走上創業這條路時,究竟應該注意哪些事項?Adobe Stock
第242期
採訪⊙蕭硯駿、王安慈 整理⊙王安慈

俗話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身為創業者更加是如此,公司的金流、數字就如同我們的健康檢查報告一樣,能夠反映出現有的、隱藏的問題,也唯有對公司的營運數字瞭如指掌,才能更妥善地制定出企業的目標與經營計畫,並且即時導正經營的方向。

 

長福會計師事務所呂育融副所長。呂育融提供

▲長福會計師事務所呂育融副所長。呂育融提供

 

台灣創業風氣盛行,許多人從一人開始奮鬥「校長兼撞鐘」,或是一家子共同打拼。也因為是一個人或者一家人,也無所謂加班費、職責劃分等制度。然而,一旦業務成長到一定程度,開始聘請員工、逐漸走向公司化經營時,才發現原先打拼時的運營方式必須適度調整,才能夠符合當前相關法規。

對於創業者多半都會遇到的問題,熟悉台灣中小企業事務的「長福會計師事務所」呂育融會計師,提供了專業且極具參考價值的觀察與建議。以下即為訪談內容的重點整理:

● 創業到底應該準備多少錢?

許多滿懷創意與夢想的朋友在走上創業這條路時,最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到底該準備多少錢作為資本呢?有些人一邊做著正職工作、一邊兼著創業,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還有正職的薪水輔助,不至於有太多的金錢周轉壓力。然而,一但要將「創的業」轉為正職,在營業、淨利等金流都尚未穩定前,究竟要拿出多少資本來做為創業基金,才能平穩地度過創業初期的風風雨雨,這就是個學問了。

一般來說,創業基金有個基本的穩健公式:

(原料貨物成本+租金+員工薪資+水電+利息+生活費)× 6個月,

即為創業初期所應該準備的基金。

其中,原料貨物成本,視所屬行業的不同而有所變動。例如麵包店,那麼在這一項目中,原料貨物成本就會是製作麵包的所需成本,包含麵粉、糖、小蘇打粉、奶油等;如果是販售專業知識類的行業,例如家庭教師、顧問等,那麼其原料貨物成本就會是,時間成本、個人知識進修成本、治裝費、必要的交際費等。

租金項目,顧名思義就是創業工作所需的場域租金。還有員工薪水、每月水電、借貸產生的利息費用,以及維持日常生活一家溫飽所需的生活費。這些項目加總起來,再乘以6個月,大致上足以維持多數創業所需的啟動基金。

至於為什麼是6個月?如果你的這份新創的業,能夠走過初期6個月,沒有出現客源不穩定、生手員工總是出狀況、產品配合市場的微調等等各式危機,那麼也差不多逐漸站穩腳步。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一般民眾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如果安然走過初期6個月,恭喜你,就快要脫離那失敗的90%了!

● 如何籌措創業資金?

按照創業穩健公式得出來的創業基金,也不是一筆小數字,畢竟那可是相當於一次性地拿出公司及個人6個月所需的費用。那麼如果拿不出這筆錢,難道我這輩子就與創業無緣了嗎?

政府其實有一些管道,提供有志之士創業借貸,幫助創業者跨過這個最先的門檻,包含青創貸款、微型創業鳳凰貸款、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簡稱SBIR)、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這些都是合法且安全的資金來源。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向銀行借款、政府申請補助的手續實在繁瑣,不如我跟親戚朋友先借一筆吧,等公司設立登記完成再還給對方就好。千萬小心,這麼做就觸犯了《公司法》第九條!是會有牢獄之災以及罰金的喔!

此外,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創業者們一定要謹記在心,錢借來是為了讓你能夠賺更多錢,也就是錢生錢的概念,而不是為了讓公司苟延殘喘的再多活一天,借貸應該是幫助創業之路蒸蒸日上,而不是成為另一個重擔。

● 營業登記、稅籍登記很重要

有些時候會在報紙上看到某某名店被舉報漏開發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台灣,如果被歸類為小規模營業人,是不需開發票的。要特別注意的是,只要有營業的事實,就必須到國稅局辦理「營業登記」,許多的早餐店、麵攤等,因收入未達一定門檻,只要平均每個月銷售額小於新台幣20萬元,在辦理營業登記後,就可以在辦理「稅籍登記」時,申請免用統一發票。

所謂的「稅籍登記」就是供報繳營業稅之用,不論申請公司或行號皆需向國稅局申請稅籍登記。國稅局會依據營業規模、營業額大小,核定使用統一發票(大店戶)、或查定課稅(小店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辦理稅籍登記後,房屋稅和地價稅會變成營業用的算法,因此經營者在計算成本時,亦須當心。

現在透過網路平台的線上交易越來越頻繁,網路銷售的營業或稅籍登記,與實體又有何不同呢?基本上,在一般的網拍,也就是無實體店面、於網路平台銷售貨物或勞務,並且單月銷售額低於營業稅課稅門檻(銷售貨物門檻8萬元,勞務則是4萬元)者,可暫免登記營業稅籍、免課營業稅,其營利所得,是採取併入個人年度綜合所得額的申報方式。

今(2023)年起實施網路銷售的稅籍登記新規定,新增加了「網域名稱及網路位址」及「會員帳號」,並且應在明顯的位置揭露「營業人名稱」及「統一編號」,營業人需注意在稅籍應登記事項、網站揭露資訊、網路平台營業人收費憑證等部分,要依新制規定辦理,於4月30日前完成變更,否則可處1,500元至1.5萬元罰鍰。

● 聘僱員工千萬注意《勞基法》

曾經有新聞報導,某女子抓住了多數早餐店業者不太懂《勞基法》的這個漏洞,故意應徵了上百家的早餐店,並在錄取後使用惡劣的手段讓自己「被開除」,接著再對這些前東家,以不遵守《勞基法》的理由來提告。

法律是要保障弱勢者的,但當被不肖之人錯誤利用時,也會成為一把利刃。因此,經營者們務必要懂《勞基法》,勿因店小而不為。《勞基法》有許多細節,例如到職日就需有勞健保、需有出勤表、勞資會議、明定加班規定等,並且在解職員工時,也須遵守最後手段性原則,也就是評估員工的狀況,幫助他適應工作、轉換工作,真的沒步了,才可以解僱員工。這些都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黑字倒閉」指公司明明看似有營業收入、有利潤,卻仍然有資金的困難,終致倒閉。Adobe Stock

▲「黑字倒閉」指公司明明看似有營業收入、有利潤,卻仍然有資金的困難,終致倒閉。Adobe Stock

 

● 魔鬼藏在細節裡,什麼是「黑字倒閉」?

看到客人源源不絕,一般最直接的想法,就等同於現金不斷入帳,翻譯過來就是「賺錢」的意思。但是為什麼有些店家,看似賺錢卻仍然難逃倒閉的命運呢?魔鬼藏在財報裡,那是因為,「現金」並不等於「利潤」。

在會計上,我們會稱上述狀況為「黑字倒閉」。黑字,是會計的專有名詞,也就是說,在公司獲利時,財報上的視覺顯示是以黑色字來標註的,而黑字倒閉,意即公司明明看似有營業收入、有利潤,卻仍然有資金的困難,終致倒閉。當現金入帳時,必須先扣除經營上的許多成本、支出,例如進貨成本、店租、員工薪資、以及利息費用,最後剩餘的才是真正的利潤、真正的「有賺錢」。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帳面上賺錢,但是卻還沒真的現金入袋,意即「應收帳款」很多、然而現金短少。在這種情況下,也很容易使得公司因為現金不足而周轉不靈,產生倒閉的風險。

創業的眉眉角角實在是很多,有許多與法規息息相關,想要在經營中不踩雷,除了專注於本業之外,不斷獲取相關新知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中,如果能多方的向專業人士請益,是避免損失的最佳選擇。(本文搜尋Podcast《沒事不要創業》可收聽完整節目)

 

 

呂育融會計師小檔案

學歷:輔仁大學會計系碩士、台北大學會計系學士

現職:長福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主要專長:企業審計、金流糾紛查核、勞資契約

經歷:

・109-110中科管理局營業稅標案

・地方型SBIR補助核銷審查

・珠寶公司合併案

・營造公司業務侵占查核案

・太陽能公司股東糾紛代行監察權

・社區管委會財務金流審查

・兆勁科技內控審查

・擬定售電平台計畫

・網路銷售漏銷案協談

・擬定勞動契約、工作規則

開創數位教學平台 姚舒嚴翻轉「機器人教學」

▲覓謎爾執行長姚舒嚴。趙郁誠攝影
第242期
楊戎真
從事機器人教學十來年,姚舒嚴一路從槓桿原理、齒輪、輪軸,教學到電子電路、數據分析、影像辨識,教過的學生則從4歲到銀髮族。教學原本是專業也是興趣,幾年下來已然成為責任,也是一場他翻轉機器人教學的角力。

談起「機器人」(Robot),一般人一定有無限的想像。不論是科幻電影或遊戲,還是現實生活的工業與服務應用,機器人已經有多元的發展。但說到有人在推廣「機器人教育」,很多人可能就感到陌生了。

挺拔的個子、瘦削的身形,散發著溫文儒雅的氣息,30歲的「覓謎爾機器人教育中心」執行長姚舒嚴,帶著大男孩的靦腆,卻已經走出一條不同以往的教學之路。覓謎爾主要營業項目包括:機器人課程教學、師資培訓,以及與相關單位、機構合作,開發各領域的應用與需求,例如與長庚大學合作開發的失智老人照顧機器人。

在發展還不夠完善,存在著亂象的機器人課程領域,姚舒嚴建構了一個突破師資限制的平台,不僅有助機器人教學的推廣以及在當前領域的運用,課程甚至已成功推廣至海外。

 

幾年下來,覓謎爾陪育了不少青年學子在機器人領域有所造就。趙郁誠攝影

▲幾年下來,覓謎爾陪育了不少青年學子在機器人領域有所造就。趙郁誠攝影

 

與機器人教學結緣

來到覓謎爾辦公室,牆上貼著不少姚舒嚴參加機器人比賽以及他帶領學生參賽的獎狀。數年浸淫在機器人的教學,培養了不少學生參與比賽得名,讓學生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

姚舒嚴表示,覓謎爾(Mimir)是北歐神話裡的智慧之神,取名「覓謎爾」,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寓意。他希望學生可以借助這些課程的引導,即便沒有基礎,也可以更有效率地學習,培養出更多擁有機器人專長的人才後,讓機器人得以應用在更多領域。

機器人的運用確實遠比我們想像得廣泛,姚舒嚴笑著談起一個「捕蜂」的案例,因為蜂窩在高樓外牆,捕蜂人員必須從室內往外探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在長桿前端安裝可遙控的夾斷、噴灑、包網等工具,配上電路在末端進行控制,以降低作業中的危險性。這便是「機器人」可發揮作用的時刻。

大學就讀資訊工程的姚舒嚴,大一時在導師的引導下,參與了不少機器人比賽;大二便開始做機器人教學,不少家教學生來自不同的生長環境與行業類別,「很大一部分家長可能是傳統產業,他們希望孩子未來承襲衣缽,所以必須先培養小朋友的興趣和專業能力。」姚舒嚴成為這些學生的啟蒙者,帶著他們發展出對機器人的興趣,也可逐漸深入父執輩的專業。

 

帶著學生參賽,姚舒嚴希望學生能增長見聞。覓謎爾提供

▲帶著學生參賽,姚舒嚴希望學生能增長見聞。覓謎爾提供

 

從家教走向補習班

姚舒嚴家教的口碑逐漸傳開,甚至有一些學生從林口到桃園市區來上課。姚舒嚴有了拓展的想法:「如果只在這一個點,能跑的學生還是比較少,補習班本身有一定的學生數,如果可以跟補習班合作,就可以從中找學生來進行授課。」

他展開了補習班的陌生拜訪,「大家一看是年輕人,教的又是他們聽不懂的東西,也不知道怎麼驗證教得好不好。」雖然辛苦,但在堅持不懈下,終於有補習班願意開課。隨著課程越開越多,姚舒嚴開始分身乏術,便找了其他人一起配合,開始培養自己的團隊。初期授課時,團隊夥伴便跟在身旁,手把手帶領他們成長。

與補習班配合後,姚舒嚴累積了不同於家教的經驗,過程中也曾「遇人不淑」。大三時曾經與做機器人教育課程的公司配合過,約一年後的一個上午,當他來到配合的社團準備授課時,老闆卻早一步進到教室,叫他不用來了,剩下的課都不用教。

當時的姚舒嚴一頭霧水,一大早8點的課,老闆特地從台北趕過來,只為了跟他說:「你不用來了!」這一記悶棍讓他莫名所以。後來得知,是老闆與配合的補習班之間因教具清點不清,間接對他產生誤解。

雖然當天下午誤會就澄清,老闆還特地傳訊息邀請他帶一個即將參加比賽的班,然而這一過程,讓姚舒嚴對自己的職涯規劃有了另一層思考。他自覺教課盡心盡力,教材、教案都自己編,但自己努力的付出並未被看到與尊重,只要一有什麼狀況,就可能不問緣由直接辭退。他因此萌生自行創業的想法。

 

大學階段,姚舒嚴(右一)參加柔道社還身兼社長,把社團從原本乙等的評鑑拉到優等。覓謎爾提供

▲大學階段,姚舒嚴(右一)參加柔道社還身兼社長,把社團從原本乙等的評鑑拉到優等。覓謎爾提供

 

廣伸觸角培養跨領域能力

對於自己年紀輕輕便創業,且能度過新創公司的前5年,姚舒嚴認為與父母的教養不無關係。小時候父母總是告訴他,「18歲以後就不養了!」聽到這樣的話,起初他總是笑笑沒當一回事,畢竟時間還很遙遠。不料18歲剛從高中畢業,母親就直接告訴他要獨立自主了,學費、生活費得靠自己掙。

生活中,父母也盡可能讓他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水管壞了,直接手把手教我怎麼去更換。」雖然比多數同齡人更早獨立,姚舒嚴並不覺得辛苦。他笑著說,「也許是理工腦,覺得解決問題是正常的。」他甚至認為就工程師而言,如果寫了一段程式沒有出問題,「一定是我還沒找到那個問題在哪裡。」

此外,大量的學習也讓姚舒嚴成為跨領域的人才,不但大三時便修完了所需的學分,還修了各種與所學差異很大的課程,如土木系的3D建模、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修圖軟體Photoshop,甚至還修了縫紉課。這些都成為他創業後的技能,例如自行開發機器人教學的模具、自行設計推廣課程的行銷傳單等。

大學階段,除了打工、修課,姚舒嚴還參加了三個社團:登山社、電腦研究社與柔道社。其中柔道社還身兼社長,把社團從原本乙等的評鑑拉到優等。這些經歷都會成為未來的能量:「我學過柔道,所以在機器人比賽的時候,就會教我的機器人柔道的招式去摔其他的機器人,就會與其他機器人的格鬥方式不一樣,不只是揮拳。」

攻讀博士學位時,姚舒嚴從資訊工程轉為電機所,使得他在機器人領域有更好的軟硬體整合能力。「每個產業都有痛點跟它的Know-how(專業知識),因為我學過很多東西,就會把它們融入到我的工作內容上。」本就擅長撰寫程式,姚舒嚴透過電路與軟體,讓機器人能做出不少動作。例如以樂高作為機器人教學的基礎零件,組裝好的作品變化多端,學生堆疊作品,他也堆疊著自己的創業路。

 

在桃園市政府舉行的交流會上,覓謎爾的展位吸引數位部長唐鳳的駐足。覓謎爾提供

▲在桃園市政府舉行的交流會上,覓謎爾的展位吸引數位部長唐鳳的駐足。覓謎爾提供

 

從教學走向責任

2017年,尚在博士班就讀的姚舒嚴,投入多年積蓄成立了覓謎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除了經常要帶著一大箱機器人教具,騎著摩托車到各地授課,還要掌握公司進度與狀況,同時寫論文,辛苦不在話下。

由於主題過於新穎,初期業務的推廣不如預期,多數家長、補習班並未將其列為考量。姚舒嚴坦言,自己做系統、教案都不是問題,但把課程推銷出去卻非所長。當時接洽的補習班,大約只有15%到20%得以進行到第二階段面談,其中能辦說明會的也只有60%。

直到教育部將科技課綱納入國、高中教程,機器人課程從才藝進入升學體系,家長、補習班才逐漸重視起來,加速了課程的推廣。目前與姚舒嚴合作的教室有上百家,並與大學合作培訓師資,課程也推展到美國、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透過電路與程式的控制,讓機器人活動起來。趙郁誠攝影

▲透過電路與程式的控制,讓機器人活動起來。趙郁誠攝影

 

在教學過程中,姚舒嚴有很深的感觸。創業之初,原本只是希望機器人的課程可以增加學生解決問題、運算思維、邏輯的能力,沒想到逐漸成為一種責任,「我們帶過滿多的小朋友,可能本身有過動、自閉或亞斯伯格症,在帶的過程中會看到他的進步,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舞。」

油然而生的責任感,更堅定姚舒嚴的意志:「既然教了他,就必須讓他有成長,不管是影響他的課業或是學習能力、興趣,都希望透過這些方式,讓他找到自己獨特的學習模式。」

 

為了解決師資問題,姚舒嚴開發平台,讓虛擬老師授課。覓謎爾提供

▲為了解決師資問題,姚舒嚴開發平台,讓虛擬老師授課。覓謎爾提供

 

翻轉傳統機器人教學

隨著機器人教學的深入,姚舒嚴也看到「師資」養成的不易。「學生的學習並不會達到老師傳授的100%。培訓一個老師,他可能學會教材、教案其中的八成;他再教學生,學生也學了八成,實際上學生學到的只是原先教案量的64%。」他認為這樣的狀況不符成本效益,也限制了拓展能力。

姚舒嚴因此著手開發數位平台,採用虛擬教師直接對學生進行教學,再培訓一些老師在課堂中起到中間潤滑的作用,「學生從虛擬教師學到80%,實體老師在旁加一些補充、引導,讓這80%加一點、加一點,加到90%、100%,這樣子的學習模式才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在覓謎爾的機器人課堂上,學生透過行動載具或電腦設備,登入系統觀看虛擬老師授課,並進行實物操作,「每個人的步驟、進度是分開來的,學生做得快、做得慢,都沒有關系,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完成。」教室裡的老師會在學生之間不斷走動,跟學生互動,在遇到問題時引導他解決問題。

這樣的教學方式,解決了師資培育的問題,也使得覓謎爾得以推廣到海外。姚舒嚴說明,「不管是海外還是台灣,都是利用這一套系統,我們才能夠保證學生學習的狀況,也才可以在短時間內培育一批老師,而且還是當地人,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

 

由於自身創業的經歷,姚舒嚴鼓勵現在的年輕人要斜槓,尤其是與自身專業跨領域越大的學習越好。趙郁誠攝影

▲由於自身創業的經歷,姚舒嚴鼓勵現在的年輕人要斜槓,尤其是與自身專業跨領域越大的學習越好。趙郁誠攝影

 

由於自身創業的經歷,姚舒嚴鼓勵現在的年輕人要斜槓,尤其是與自身專業跨領域越大的學習越好,因為一般公司對這些具有跨領域能力的人才,需求很大,「你不知道這兩個東西會有什麼關聯,你去嘗試把不同領域的技能融合在一起,一定有某一個點可以對得上,它就是你的特色。因為其他人沒有同時學過,他不知道中間會發生什麼狀況。」

看來,創意無限的姚舒嚴,未來還會繼續斜槓下去。

 

 

姚舒嚴小檔案

學歷:

・中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碩士

現職:

・Mimir覓謎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覓謎爾機器人教育中心執行長

經歷:

・AI智慧產業架構創辦人

・大中華產業協會高級顧問

・大中華產業聯盟全球智慧城市代表

・WMA世界微商聯盟專業顧問

・桃園自造者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