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櫥窗

第211期
整理☉曾允盈
每月推薦讀者新創投資、管理實務、電子商務、行銷業務、財經資訊等領域之實用課程與論壇資訊。

未來語音科技浪潮下的品牌行銷策略

未來語音科技浪潮下的品牌行銷策略

隨著AI語音科技的普及,對於個人或企業品牌來說,語音趨勢是未來不可輕忽的發展重點。語音的高效率、對話體驗、情感連結、搜尋便捷、串接物聯網等特性,都將為品牌行銷帶來新的可能性。本次邀請到VOISS創辦人曾國瑋,分享語音科技的趨勢與應用,及如何利用AI語音服務打造個人或企業的品牌行銷策略。適合對象為對語音科技的趨勢與應用有興趣的人、從事品牌行銷或經營個人品牌的人、想認識跨領域專業人士的朋友、喜歡學習的朋友。

時間:2020年5月14日 19:30~21:30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30號8樓之2(北歐大廈) 報名費:團報優惠票400元,一般學習票500元,防疫直播票300元。

 

顧客經營學:分眾溝通術

顧客經營學:分眾溝通術

本課程有助於企業突破升級收費僵局,重新檢視與顧客關係。課程讓你懂得顧客關係管理,讓熟客消費更多,讓新客更樂意上門。個案邀請Color C'ode凱莉小姐創辦人蔡莉屏,分享「品牌OMO精準行銷」,如何經營老顧客,營造品牌歸屬感;「VeryBuy非常勸敗」流量增長暨運營資深經理劉婷心談「互動設計」,分享創造情境,讓顧客主動與你拉近距離;

時間:2020年5月20日 10:00~16:15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 報名費:早鳥票4,000元,一般票4,500,三人以上團報3,700元。

 

數位時代浪潮下的品牌與公關經營

數位時代浪潮下的品牌與公關經營

市面上非常難得的品牌公關經營課程,因為多數行銷人並不會將自己的心法教授給業界人士。網路數位時代,企業無論是要提升正面的形象、增加商譽價值,或是處理企業危機,品牌公關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課程邀請唐源駿教授多年在品牌公關操作的實務心得。唐源駿為捷思整合行銷總經理、合鞋號創辦人,公開演講與培訓課程百場以上。課程目標為學習數位時代的公關經營模式、快速掌握品牌的市場定位、有助於精準擬定品牌公關策略。

時間:2020年6月3日 18:40~21:3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495號9樓之3(聯聖教室) 報名費:2,500元。

來自美國的「祈禱」

丹尼爾攝影
第211期
陳荷
來自瑞士的台灣女婿阿丹,在台灣定居已超過十年的時間。如今遷居美國紐約州。在台期間,他幾乎跑遍台灣大大小小山區與美景,甚至連金門、蘭嶼也都踏遍。阿丹認為台灣的山真的很美。他打算在這些旅途之後出版一本攝影集讓世界看到台灣之美。

眾所周知,紐約州是美國武漢肺炎的重災區。截至4月25日,全美確診案例超過88萬,死亡逾5萬;其中紐約州病例就有26萬,死亡逾2萬。 一般人也許不曉得,美國是一個基督信仰堅定的國家。早在3月15日,川普總統就宣布當天為「全國祈禱日」,呼籲全民為肺炎災難向上帝祈禱,並說:「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必然克服這一威脅。」4月10日「耶穌受難日」當天,川普再度鼓勵人們祈求上帝幫助他們打敗冠狀病毒這個隱形敵人。

來自美國的「祈禱」

身在紐約州的阿丹,帶來了當地的第一手觀察。在紐約州橘縣(Orange County)的一處戶外草坪上,人們亮出了斗大的「祈禱」(PRAY)標語牌,彷彿宣示著險峻疫情中,美國人在信仰支持下的堅定團結。

零接觸!防疫啟動新商機

零接觸!防疫啟動新商機
第211期 2020年5月5日

三改變與二堅持

文⊙曾允盈

2007年創立的《看》雜誌,是一個13歲的紙本品牌。面對數位閱讀時代的浪潮、網路內容免費的衝擊,我們和多數同業一樣處於媒體產業轉型階段。由於現今大部分讀者依附於社群平台,習慣讓臉書決定自己的閱讀內容,《看》雜誌和多數媒體一樣,在摸索中期待能找到更多喜歡自己的目標族群,有效回應讀者資訊的缺口。

上一期的看編輯,和讀者分享新官網(www.watchinese.com)上線的消息,歷時超過半年的時間,《看》官網有三項改變與二項堅持:

三項改變

一、多次出版,多元平台。《看》每月出版一本完整的紙本雜誌,挑選當月重要新聞和採訪報導付梓。未來將爭取更多元的管道,也就是在線上、線下整合的媒體時代,必須將同樣的題材,在不同平台多次出版,甚而可能有不同的標題和報導內容。

二、優化使用者體驗。新官網的標的,在於提供線上讀者更好的使用者體驗,讓大家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內容。流程優化、視覺簡約,數位報導有同等的良好品質,才能讓造訪者留下好印象。

三、搭建深度關係。小眾媒體如何和讀者搭建深度關係,首先必定要「內容精準」。我們將推出線上專屬內容,敬請讀者期待。

二項堅持

一、獨立媒體。《看》創辦人為經濟學者,邀請多位台灣與海外知名經濟學專家,提供深度的台灣、中國以及世界政經現況分析。我們相信專欄作家能和讀者「一起看見未來」的曙光。 《看》也始終秉持獨立經營的模式,不靠財團,沒有包袱,獨立發聲。2017年成立「GOODS好東西」電商平台,嚴選優質廠商合作行銷推廣,讓好產品能和好客人相遇。

二、專業寫作。《看》致力於回歸媒體本應有的「求真」、「良善」文化,並恪守新聞「編業分離」準則,內文形式的採訪報導和付費製作的商業廣告,向來有清楚分野。 在此世事紛擾、資訊爆炸,幾乎每天都有震撼消息的時代,網路本是雙面刃,最終檢視的還是人心的良知良能。願與讀者共勉。

封面故事

看台灣

旅人視野來自美國的「祈禱」陳荷
活動櫥窗活動櫥窗整理☉曾允盈

看中國

看世界

看論壇

GOODS

看生活

邊走邊看小孩堤防風車群 感受荷蘭永不止息的風文、攝影⊙賴宛琳
週六徹夜談春風化雨劉惠宜

看雜誌第211期

NT$128

零接觸!防疫啟動新商機

武漢病毒疫情蔓延全球,人與人的日常接觸,一夕間竟成為高風險的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避免接觸人群、支持遠端服務的企業,因應疫情衍生出的六大商機──防駭客、上雲端、宅商務、躲疫情、自學習、自娛樂,成為少數逆勢抗跌的指標,受惠產業橫跨各個領域。

==============================

零接觸上班:遠距工作、時間管理App、雲端視訊大熱門 ☉曾允盈 零接觸學習:知識型商品線上化 Hahow業績爆發 ☉楊戎真 宅在家消費:外送、居家娛樂、電商物流話題正熱 ☉曾允盈

韓國瑜擬缺席電視罷免說明會 罷韓提案人呼籲「直球對決」

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投票將於6月6日舉行,首面罷韓投票宣傳看板4月25日在市區吊掛上線,頗為醒目。(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傳媒 方泠卉

罷韓提案法定領銜人陳冠榮認為,韓國瑜這次面對的是55萬高雄市民連署的罷免民意,罷韓民調顯示同意者超過五成,韓打算不參加電視說明會,且透過幕僚向媒體放話,是意圖透過操作以降低議題關注程度。

高雄市長韓國瑜人生中的第二次被罷免案將於6月6日舉行,在此之前他須依法參與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但近韓人士表示,韓國瑜擬不參加。罷韓提案法定領銜人陳冠榮醫師週二(4月28日)質疑說,韓國瑜的行為顯見他一貫不願意接受民意檢驗的態度,輕蔑的以踐踏民主的方式拒絕面對,希望他能直球對決(意指直接面對問題)。

陳冠榮認為,韓國瑜這次面對的是55萬高雄市民連署的罷免民意,罷韓民調顯示同意者超過五成,韓打算不參加電視說明會,且透過幕僚向媒體放話,是意圖透過操作以降低議題關注程度。

26年前,韓國瑜擔任立委時曾因「擁核」被提案罷免,但後來因投票率太低而未通過。這次韓國瑜能否再度挺過罷免風暴,外界高度關注。

高雄市新聞局長鄭照新28日迴應媒體說,市長與市府團隊目前傾向以防疫為重、不參加電視說明會,對於陳冠榮的說法,他們予以尊重但不評論。

韓國瑜所屬的國民黨要如何協助化解罷韓危機?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週一在臺中出席第4屆「Hit Fin Tech」金融科技產業高峰會前受訪表示,他以平常心看待,將份內工作做好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

依照公職人員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實施辦法第86條相關規定指出,公辦電視說明會至少應舉辦1場,但經領銜人及被罷免人雙方同意下不辦理者,應予免辦。至於被罷免當事人擬不參加公辦電視說明會,和罷韓團體不同調,最後辦與不辦,依據選罷法規定應交予選務單位討論。

此前,陳冠榮曾表示,罷韓團體希望電視罷免說明會最好能舉辦三場,以說清楚罷韓理由,讓市民瞭解。

依照罷免流程,被罷免人韓國瑜須於4月30日前提出答辯書,且內容依規定不得超過1萬字。中選會表示,收到答辯書後會依法處理,並將於5月5日進行相關公告。

路透社指北京干預香港司法獨立 港終院法官澄清

路透社4月14日報導,香港的司法獨立性正遭到北京當局的攻擊。圖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raddocktm, CC-BY-SA-3.0)
看傳媒 林靈

受訪的三名資深法官認為,作為香港自由基石的司法獨立權,正為生存而戰。該報導引述法官和律師證詞,表示目前確有跡象表明北京正試圖限制香港法院「對核心憲制事務進行裁決的權力」。

路透社日前訪問3位香港資深法官,他們認為香港的司法獨立正受到北京領導人的打擊,是自1997年移交主權以來對法治的最大威脅。報導一出引發輿論關注,香港法律界選委隨後發表聯合宣告,呼籲中央要尊重香港《基本法》。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15日發表宣告,強調他從未感受到中國大陸機關干預香港的司法獨立。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於週三(15)日發表宣告,指自2010年擔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以來,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從未在任何時間遇到或感受到內地機關,以任何形式就香港司法獨立(包括委任法官的事宜)作出干預,強調司法獨立受《基本法》保障,並是香港法治的重要一環。

馬道立上述宣告是迴應路透社14日的一篇報導,該篇報導援引三位要求匿名的「香港最高級別法官表示,香港司法系統的獨立性「正受到北京領導層的攻擊」,這是自1997年香港移交主權以來對法治的最大威脅。其中一人表示,擔心北京正在失去耐性,嘗試尋找收緊的方法。

3人認為,作為香港自由基石的司法獨立權,正為生存而戰。該報導引述法官和律師證詞,表示目前確有跡象表明北京正試圖限制香港法院「對核心憲制事務進行裁決的權力」。

報導一出,引來各方關注。法律界選委隨即發表宣告,呼籲中央要尊重香港基本法,避免作出任何可能會被視作干預或削弱香港司法獨立的行為或言論。宣告指出,中央政府的自我剋制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的重要基礎。該宣告由30名法律界選委連署、釋出,包括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資深大律師陳景生、公民黨主席樑家傑及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等。

據新頭殼報導,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主管香港司法機構,地位崇高,首席法官過往少有公開評論政治事件或相關報導。此次大動作對媒體報導內容闢謠,顯見其內容已引起法律界諸多討論。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發言人說,北京中央政府一再明確表示,將繼續貫徹一國兩制原則,又補充說北京致力維護《基本法》。至於中國內地當局並沒有迴應路透社的相關提問。

經授權轉載於「看新聞VCT NEWS」(連結)

香港中聯辦人事地震 副主任楊健無預警遭免職

香港中聯辦人事再異動。中國國務院15日宣佈,免去香港中聯辦副主任楊健的職務。今年1月,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才被免職。圖為知名作家金庸過世後,楊健2018年11月12日前往悼唁。(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傳媒 林靈

今年1月,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突然被免職,由時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駱惠寧接任。當時外界認為應是北京當局對中聯辦針對去年「反送中」抗議示威的應變措施感到不滿。如今就連副主任楊健也無預警遭免職,許多媒體認為兩者間可能有關聯。

中國國務院週三(15日)宣佈一批人事異動令,其中包括擔任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副主任的楊健被免職。今年1月,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才剛剛被免職,儘管官方稱楊健已到了副部級退休年齡,但真正的免職原因仍令外界猜測不斷。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1歲的楊健是江西安福人。於1984至1996年從新華社江西分社記者一直做到代社長、黨委副書記。從2007年至2012年開始擔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電局長、黨組書記、黨組副書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等職。2013年,就任中聯辦副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楊建是今年以來第二位遭免職的中聯辦官員。今年1月,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被免職,由時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駱惠寧接任。王志民於2017年出任中聯辦主任一職,是任期最短的中聯辦主任。其任期內香港爆發主權移交後最大的政治危機:2019年6月起,香港爆發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草案的運動直到現在仍未平息,反送中運動中警民衝突及港府處理事件的強硬態度導致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

BBC援引評論認為,反送中運動的曠日持續以及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敗是北京決定換人的關鍵原因。而且中聯辦換人表明,北京把握不準處理香港問題的時機,總是慢一拍。

如今就連副主任楊健也無預警遭免職,許多媒體認為兩者間可能有關聯。但也有不少媒體認為,現年61歲的楊健已超過中央規定的副部長級任職年齡界限,所以此次免職屬於正常的人事調整。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省部級副職幹部一般退休年齡是65歲,但通常在60歲以後會安排人大、政協等「二線」職位,而楊健現為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聯辦一共有7名副主任,楊健被免職後,目前仍有6名副主任。

經授權轉載於「看新聞VCT NEWS」(連結)

外媒披露中國教育部檔案:與COVID-19病毒起源論文須經3層審查才能投稿

美國有線電視臺CNN披露,在中國撰寫的COVID-19病毒來源的論文需要經上至國務院的3層檢查才可以向學術期刊投稿。圖為COVID-19病毒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傳媒 白新宇

檔案內容顯示,有關「Covid-19」病毒起源的論文,首先要由各大學的「學術委員會」稽核,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稽核,最後由國務院工作組審查。待國務院工作組通過後,論文才能向各學術期刊投稿。

COVID-19病毒源頭問題一直備受輿論關注,美中還因此爆發了大規模「口水戰」。外媒近日報導,中國官方明文下令「嚴格控管」有關「Covid-19」病毒起源的論文,規定相關論文須接受最高為中國國務院層級的3層審查,只有全數通過後才能投稿發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中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日前釋出的指導檔案中,明確提到「關於追溯「Covid-19」病毒起源的學術論文,必須嚴格控管」。

這一檔案於4月10日出現在上海復旦大學網站。之後,科學技術司承辦人對CNN表示這一檔案屬實,並指這是不公開的「內部檔案」。不久,復旦大學便將這份檔案從網站上撤下。

檔案內容顯示,有關「Covid-19」病毒起源的論文,首先要由各大學的「學術委員會」稽核,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稽核,最後由國務院工作組審查。待國務院工作組通過後,論文才能向各學術期刊投稿。

報導稱,至於其他與「Covid-19」病毒疾病有關的論文,也須通過各大學「學術委員會」審查。至於審查標準,則是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發表時機」是否妥當。

源自中共武漢的疫情至今席捲全球近200多個國家或地區,尤其給歐洲和美國各地造成了嚴重傷亡,而COVID-19病毒來自何處,至今仍無定論。

今年2月27日中國防疫專家鍾南山丟擲了「(病毒)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的說法,引發爭議。法廣援引華裔學者黎蝸藤表示,這個說法值得商榷,並強調科學家宜慎言。網路輿論則質疑鍾南山此番說法是將病毒來源的「鍋」甩給外國。

今年3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發問:零號病人是什麼時候在美國出現的?可能是美軍把疫情帶到了武漢。美國要透明!要公開資料!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美國福克斯新聞及彭博社刊發文章說,中國官員力推美國傳播病毒的陰謀論,中國正在發起危險的運動要在COVID-19問題上抹黑美國。

美國國務院就此事立即召見了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向中方提出了「嚴厲的抗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為此給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打電話,警告中共「勿散播虛假訊息和荒誕謠言」,美國總統川普更直接公開將此病毒稱為「中國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3月23日崔天凱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HBO的新聞節目Axios採訪時,認為美軍傳播病毒的說法是「瘋狂的」,崔天凱稱,調查病毒來源是科學家該做的工作,而不是外交官。

彭博社稱,中共官員在國際上公開駁斥對方,是很罕見的,因為共產黨員以「堅持黨的官方路線」而聞名,不管內部多大分歧,對外要通過保持一致來「維護黨的形象」。這也凸顯中共內部的嚴重分歧。

經授權轉載於「看新聞VCT NEWS」(連結)

搶攻素食六百億商機 詹姆士素麵單周狂賣六萬包

知名廚師詹姆士推出全素茄燒湯麵,上市一周旋即熱銷近六萬包。
第0期
編輯部

台灣美食聞名全球,根據CNN報導指出,台北市為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素食城市之一。茹素者基於個人健康、環境保護以及動物福利等原因,選擇素食型態的飲食生活,在台灣的茹素人口比例更超過14%規模(約330萬人)。

有別以往乾拌麵向來主打葷食口味,本次戰場延伸至素食版圖,知名廚師詹姆士推出首款不辣麵品的茄燒湯麵,其中「堅持三不策略」,不加人工甘味劑、不加動物萃取成分以及不加防腐劑,以純素天然食材打動消費者味蕾,搶攻商機上看600億元的素食新勢力。

有鑑於疫情延燒,民眾減少外出用餐頻率,為了在家方便解決三餐,泡麵、即食拌麵便成了防疫食品熱門清單之一。

全素茄燒湯麵甫上市一周旋即熱銷近六萬包,網友齊聲喊讚:「好滋味讓我們一家四口一口接一口;打開醬包會以為是牛肉麵湯頭,煮了後在嘴裡的味道跟聞到的牛肉麵湯頭又不一樣,入口是茄味,好美味!」更相繼向詹姆士敲碗喊話,希望推出茄燒醬。「非常適合當作鍋底煮,尤其不辣的部分,很適合小孩。」

乾拌麵市場百家爭鳴,每個月約有5至10款新品問世。知名命理師雨揚居士也趁勢推出素食蔬食者接受度高的開運麵系列,期望獲得滿滿飽足感,補充正能量。其中,又以招財麵選用優質白芝麻,慢火焙炒、研磨,搭配獨特麵體增加口感,淋上日式甘醇醬油,最後加入花椒,提升整體風味層次。

疫情期間,民眾為了排解無法外出的鬱悶感,在家精進廚藝療癒身心、慰勞五臟廟,即食拌麵作為入門檻必備料理,共創台灣此波驚人「疫」外商機。

「發哨人」艾芬失聯後拍片「報平安」 無國界記者早前關注其近況

中國《人物》雜誌3月刊長篇專訪文章「發哨子的人」,內容詳細記錄武漢肺炎(Covid-19)病毒從剛開始被發現,再到院方與當局下令隱瞞,導致疫情大爆發的過程。(圖片來源:推特)
看傳媒

 

艾芬是武漢中心醫院最早接觸COVID-19病患並將疫情上報給醫院的醫生。中國《人物》雜誌3月刊長篇專訪文章「發哨子的人」,受訪主角正是艾芬。4月13日,艾芬在自己的微博釋出一則自拍的視訊,疑似迴應失聯傳聞。

被視為COVID-19疫情「發哨人」的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失聯已2周。無國界記者組織近日公開呼籲,中國政府說明艾芬的近況。4月13日,艾芬在自己的微博釋出一則自拍的視訊,只見她站在醫院門口,表示目前正常工作,感謝大家的關心,疑似迴應失聯傳聞,但還是有網民透過艾芬的面部表情覺察出不對勁。

週一(13日),被稱作COVID-19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的同事、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自己微博上釋出視訊,她說:「大家下午好,現在是2020年4月13號下午2點半鐘,今天天氣很好,陽光明媚,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關心。我目前在正常的工作,我現在站在我們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的門口,來錄這段視訊。希望大家放心,我現在一切都很好。謝謝大家。」

艾芬是武漢中心醫院最早接觸COVID-19病患並將疫情上報給醫院的醫生。中國《人物》雜誌3月刊長篇專訪文章「發哨子的人」,受訪主角正是艾芬。她是李文亮發出的「SARS冠狀病毒」檢測報告照片的拍照人。她還將檢測報告中的「SARS冠狀病毒、綠膿假單胞菌」等字樣畫上紅圈,傳給自己的同學以及醫生群組,希望他們注意防範。

艾芬也因此於1月2日被醫院監察科約談,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厲斥責,她甚至被要求不準再提肺炎的事情,哪怕是自己的丈夫也不能透露。這篇專訪隨即被刪,引發全球華人創意無限,用日語、韓語、希伯來語、火星文、文言文多種文體創作文章,規避中國網監部門的審查。

艾芬在接受專訪後有網民擔心她會因這篇文章被清算。澳大利亞著名新聞節目《60分鐘》3月29日的報導稱,「發哨人」艾芬醫生已失聯,下落不明。

如今艾芬自拍視訊報平安,吸引關心其安全的網民紛紛留言表示「平安就好」、「一定要注意身體」。不過也有人質疑,在短短的33秒的視訊裡,艾芬醫生竟然眨眼有31次?而且完全沒有給人感覺自然和放鬆,眼神中有點焦慮,有種在完成任務的感覺,不像是在自拍。

無國界記者發聲明關心艾芬下落

 

據美國之音13日報導,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表宣告指出,澳洲電視時事節目「60分鐘」率先披露艾芬失蹤,顯然是因為是她接受人民日報旗下雜誌「人物」採訪時,批評了官方審查疫情通報的結果。

 

宣告表示,艾芬受訪而在3月10日出刊的這期雜誌,很快從書報攤被撤了下來,採訪內容也在雜誌官網被刪除。然而,已被網友複製的內容,則被其他網友繼續傳播,但艾芬的家人及同事擔心她因為這篇文章被捕。

這項宣告提到,自由亞洲電臺也證實無法聯絡上她。雖然她的微博帳號依然活躍,也釋出了幾條看似令人安心的訊息,但真實性受到置疑,因為中國警方經常強迫被拘留者透露他們的帳號密碼。

宣告敦促中國政府儘快說明艾芬的近況。

經授權轉載於「看新聞VCT NEWS」(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