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全球政經形勢 研擬2024投資策略

▲通膨、利率、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經濟表現及投資策略。Adobe Stock
第255期
唐新元

全球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全球經濟冷熱不均。如果想讓個人財富保值和增值,或最低達到抵禦通貨膨脹目的,以下是根據全球政治與經濟形勢的評估所推演出的投資模擬。

現在已是2024年5月,全球經濟仍處於不明朗狀態,但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較高。在各國央行大約兩年時間不斷升息下,高通膨已經有所回落。各國主要央行會紛紛降息,美國聯準會大概最快會在6月降息25個基點。

在政治方面,如果美國聯準會不降息,通膨頑固、利率攀高對經濟不利,會影響美國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之路。因此,拜登政府會對聯準會施加壓力。而美國前總統川普和拜登將在11月再次競選總統,若是拜登連任,目前政策不會有太大變化,如果川普再次成為總統,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 貿易變化

美國和其他大型經濟體的貿易出現任何緊張態勢,都可能震動全球股市。歐盟政策制定者擔心,川普可能對拜登暫停的歐洲鋼鐵和鋁重新徵收進口關稅,或者將注意力轉向汽車領域、歐盟對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限制。

川普表示,他將考慮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60%關稅,再加上更嚴格的關稅執行,可能使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多達0.7%。

● 美國股市

投資者們預計,無論誰選上美國總統,美國股市很可能在今年底前表現積極,但美股並非不會經歷坎坷。預計拜登將繼續關注再生能源,川普更有可能取消電動汽車補貼並專注於延長減稅。

如果川普開始對一些國家或領域實施包括關稅在內等強硬手段,可能削弱美元,加劇通膨,導致債券收益率上升和投資減少。

● 防守策略標的

川普的潛在回歸可能加劇歐洲建立更強大軍事能力的緊迫性,從而為過去三年國防股價值翻倍的漲勢增添動力。

俄羅斯於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使防禦策略標的變成了熱門交易。若川普當選,可能讓俄烏休戰,歐洲為了重振經濟,可能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再次向其購買能源,避免過度依賴美國和中東,或在川普當政時期不與俄羅斯交惡。

亞洲方面,由於實施《港版國安法》等因素,香港不再是國際金融中心,外資從中國大陸撤出後,也會從香港撤離部分資金,轉到新加坡等國家;日本經濟好轉,日本央行結束負利率政策且升息;東南亞地區受這些影響,經濟和金融會有收益。

根據以上情況,選擇哪些投資標的比較好?以下是風險承受能力為中低等級的投資策略:

1.分散投資: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分散投資於不同資產類別、地區和行業,以降低風險。

2.關注長期:不要試圖預測短期市場波動,專注於長期投資目標,並定期進行投資組合調整。

3.保持流動性:投資於流動性較高的資產,需要時才可輕鬆變現。

● 具體投資標

1.債券:投資高評級債券,如美國國債、投資級公司債券等,以獲得穩定收益和較低風險。也可以考慮存續期5年或以下的短期債券,償還本金的時限較短,並能提早再投資,需要承擔的不確定因素較少。

2.股票:投資醫療保健、公用事業和必需消費品等,在經濟衰退時期的表現相對較好;投資高股息股票,以獲得穩定收入;投資大型成熟公司,具有較強的獲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3.其他資產:黃金等貴金屬可作為對抗通膨的工具,在經濟不確定時期也可以作為避險資產,但黃金價格已在高點,不要投入所有資金。如果利率上升,會使黃金的持有成本增加。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美元走強會使黃金價格受到壓力。

另外,還可以考慮投資房地產,能提供穩定的租金收入和長期資本增值。

● 風險管理

要定期監控投資組合,根據市場情況調整,並使用停損策略以限制損失,不要投資在不了解的資產。投資前要有充分的調查研究,了解投資標的之風險和收益,不要將所有資金都用於投資,應留下一部分用於應急。

最後,說一下比特幣。比特幣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是否適合投資取決於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和對價格的預期。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很大,過去15個月,其價格曾一度超過7萬美元,也曾下跌至2萬美元以下。更多的風險在於未來發展仍不明朗,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不一,監管環境可能影響比特幣價格。

批左傾猶太精英 挺以色列生存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至今難分難解。Adobe Stock
第255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音樂節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並綁架二百多人後,以色列進攻加薩地區,要剷除哈馬斯恐怖主義集團。此舉在美國左、右派中引起很大爭議:

在支持民主黨的左派陣營中,拜登政府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但很多更左傾的民主黨支持者卻力挺巴勒斯坦,甚至支持哈馬斯。他們因不滿拜登政府支持以色列而喊出今年總統大選「不選擇」(不投拜登,也不選川普)。

在保守派共和黨這邊,以往傳統都是支持以色列的。但這次也出現分歧,甚至在華人保守派中間:一派力挺以色列,譴責哈馬斯襲擊音樂節屠殺平民的恐怖主義行為;另一派則因為痛恨猶太人的左傾,而去支持了巴勒斯坦,痛批以色列。

左派民主黨就加薩衝突分裂成兩大派可以理解,因民主黨一向左傾,他們中很多人本來就支持巴勒斯坦。但拜登政府卻必須支持以色列,因為無論從選票、競選資金、媒體支持等,都不敢得罪在美國的猶太人,這個群體在上述三方面都占據重要位置。

左傾猶太人是共產黨的幫凶

而保守派內部分成兩大派,則比較複雜:反以色列的,主要因猶太人精英群體的左傾近年越來越嚴重,於是其左傾歷史也更被討論。保守派中一批人因為痛恨左傾猶太人(尤其是左瘋帶來的一系列惡果)而不僅失去支持以色列的熱情,甚至產生反感和厭惡。

早在2006年,我就寫過〈為什麼多數猶太人「左傾」〉一文,分析左傾給人類帶來的重大災難。在人類歷史上,曾蔓延半個地球的共產主義血腥災禍得到左傾猶太人的巨大推動。或者可以說,如果沒有大量左傾猶太人的參與,共產主義最初在俄國沒法那麼迅速地興起。根據研究這個問題的專家、加州柏克萊大學尤里‧斯萊茲金(Yuri Slezkine)教授的數字顯示,列寧建立蘇維埃時,當時猶太人僅占俄國人口1.8%,但在布爾什維克的中央委員會中猶太人占了45%,是猶太人在人口中比例的25倍!在俄國共產黨的最高決策機構中,幾乎一半是猶太人。可以說列寧們的黨天下最早是由猶太人主導建立的。

共產黨用暴力奪取政權,主要靠槍桿子。當時列寧、史達林的紅軍軍官中,40%是猶太人!共產黨最初奪取天下,是靠猶太人的軍官們打出來的。

1935年時,史達林的祕密警察組織「契卡」(Cheka(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全俄肅反委員會),克格勃(KGB,俄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身)中的骨幹38.5%是猶太人。當時蘇維埃政權的各級幹部中,猶太人占了高達41.7%!被視為紅軍之父的托洛斯基(Lev Davidovich Trotsky)是猶太人,俄國共產黨中執會主席斯維爾德諾夫(Yakov Sverdlov)是猶太人,「契卡」主席捷爾任斯基(Felix Dzerzhinsky)是猶太人,共產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Grigory Zinoviev)是猶太人,莫斯科蘇維埃主席加米涅夫(Lev Kamenev)是猶太人。這個名單很長……更不必說,創建共產主義理論的馬克思、恩格斯也都是猶太人。

全球受共產主義毒害的大國主要是俄國和中國,列寧、史達林的共產革命啟發了毛澤東們,中國才有了共產黨興起,最後建立了同樣的暴政。根子是在俄國,在列寧、史達林和左傾猶太人知識分子們。

大重置是共產主義的極權思路

今天很多保守派,包括一些華人痛恨猶太人,就是痛恨這種左傾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共產革命導致全球一億多人死亡!更有十多億人被共產主義奴役,悲慘至極!

今天,相當一大批左傾猶太精英不僅沒有反省這段歷史,痛改前非,反而仍繼續左傾,甚至變本加厲。比如鼓吹世界「大重置」(Great Reset,要對世界全盤改造)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史瓦布(Klaus Schwab)是猶太人;用幾億美金支持拜登、干預美國總統大選的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是猶太人;到處煽風點火、動用巨額資金支持各種左瘋組織的投機商人索羅斯(George Soros)是猶太人。猶太人不僅掌控華爾街,有報導說他們甚至掌控全球五分之四的西方報紙等媒體。猶太精英們不僅全力支持左派政黨,顛覆傳統文化,甚至支持孩子變性、煽動黑人鬥爭白人的所謂「覺醒文化」、力挺各種高舉「政治正確」牌坊的左瘋運動等。據統計,從1916年美國有大選紀錄以來,過去一百多年中的所有總統大選,保守派的共和黨沒有一次得到超過半數的猶太人選票,多數猶太人把選票投給了左翼民主黨。這是為什麼相當一批保守派痛恨猶太人,有些甚至痛恨到支持滅掉以色列這個國家。

整體否定猶太人,從邏輯到理性到感性都是錯的

但是,因為痛恨左傾猶太精英,由此就痛恨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到挺哈馬斯的程度,則是大錯特錯。道理很簡單,以色列是猶太人最多的國家,但絕不是所有猶太人都是左傾分子。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就會有各種想法和立場。猶太人裡也有很多右派、保守派,甚至是右派重要理論的創始人。比如俄裔美國右派思想家和小說家安‧蘭德(Ayn Rand)就是猶太人;當今美國保守派媒體大將班傑明‧夏皮羅(Benjamin Shapiro)就是猶太人,更有許許多多普通猶太人支持保守主義價值。所以,僅憑常識,把猶太人(或任何一個人種)作為整體全部否定,就一定是錯的。

退一萬步說,即使(即使!)全部猶太人都左傾,也不能否定以色列。因為不管猶太人多麼左傾,它仍在思想範疇,是想法和立場的不同。而哈馬斯是率先用武力、暴力屠殺以色列人(幾乎都是猶太人)。對思想,不能用暴力剷除,而應該思想對思想。對思想,不可用行政手段封嘴,更不可用肉體消滅的殘忍手段。而像哈馬斯這種恐怖主義組織,率先濫殺無辜平民,手段殘忍卑劣(綁架人質絕不可容忍)。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支持民主國家以色列,剷除哈馬斯這個暴力集團。支持以色列,不等於支持全球左傾猶太精英,而是支持九百萬以色列人民在那個地區的生存權力。而哈馬斯們,包括很多巴勒斯坦人(82%支持哈馬斯),他們不讓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存在,要滅掉這個國家,甚至種族滅絕猶太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不管左傾猶太精英對世界造成多大損害,都不應否定以色列這個中東唯一真正民主國家的生存。圖為耶路撒冷住宅區飄揚的以色列國旗。Adobe Stock

▲不管左傾猶太精英對世界造成多大損害,都不應否定以色列這個中東唯一真正民主國家的生存。圖為耶路撒冷住宅區飄揚的以色列國旗。Adobe Stock

 

所以,對猶太人的左傾,以色列的國家生存,這兩個問題不能混淆,必須分清。對左傾猶太精英應該痛批,讓更多世人知道左傾對人類的巨大禍害。但不管左傾猶太精英對世界有過,並正在造成多大損害,都不應該否定以色列(這個中東唯一真正民主國家)的生存。

批判左傾猶太精英不等於反猶太人整體。有一小批人,反猶反到支持種族滅絕的希特勒的程度,這不僅是錯誤,而且是促使左傾猶太人群體更壯大的觸媒和根基。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暴行,導致二戰後鮮少有人再敢指責猶太精英的左傾問題,動輒被冠以「反猶」帽子,這是過去這些年來左傾猶太精英更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不必說,世人皆知,猶太文化塑造了一個特殊的種族,越被打壓其生存能力越強。所以,反猶、反以色列生存其實等於間接支持了全球左傾猶太人的勢力。這是一個二律背反(Antinomy),仔細想想吧。

所以,在加薩軍事行動持續之際,批評左傾的猶太精英,同時力挺民主的以色列(對抗哈馬斯恐怖分子),才是符合邏輯常識的選擇。

全球化逾30年 回首再看「趨同論」

▲全球化的宣導者賦予其美好的政治願景,即要按照美、英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模式改造世界發展中國家。Adobe Stock
第255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

最近西方國家陸續指出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形成嚴重的「中國衝擊2.0」,導致世界經濟總體平衡遇到嚴重困難,其中最受指責的是電動汽車。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4月3日訪問中國時,特別提醒中國:「不要再依賴出口支撐疲軟的經濟,要想辦法提振國內消費市場,西方國家都受不了中國廉價商品的衝擊。」世界輿論重點關注葉倫對中國的指責,完全沒注意到更重要的一點:「生產過剩」理論是社會主義陣營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計畫經濟派對資本主義陣營的指責,葉倫這一說法實蘊含1990年代初至今的全球滄海桑田之變:全球化以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資本主義陣營全面勝利開始,在推進過程中兩類國家有趨同之勢。

全球化之初的預言:兩種制度的趨同

全球化剛開始,西方學界就有人重提荷蘭經濟學家、1969年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揚‧廷貝亨(Jan Tinbergen)的「趨同論」(Convergence Thesis,或稱「聚合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歷史的發展進程將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差異減少,原因在於兩種制度都向計畫與市場相結合的體制發展、在於兩種制度都走向「混合所有制」、在於兩種制度下的收入分配體制和差異趨向同一。差異減少到一定程度,兩種制度完全融合為一種最優的社會制度。

當時人們的爭議在於:趨同論混淆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整個世界最終是趨同為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也值得存疑。人們認為讓資本主義趨同於社會主義,是對歷史的反動;讓社會主義趨同於資本主義,可以通過全球化達成,這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5年試驗期中,美國要求中國合規,所有制當中,要加大私有制的比例;還要中國經濟達到市場化標準,才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換言之,要求中國的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趨同,最後變為資本主義。

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至今還未獲美國及歐盟主要國家承認,葉倫對中國「生產過剩」的指責,所用語言則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概念。馬克思傾畢生之力而寫就的《資本論》,主要批判資本主義並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論證過程如下:資本內在的衝動是追求利潤,因而必須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導致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強力反抗;對外則導致全球尋找市場與資源,當市場擴張跟不上生產擴張之時,就會出現產品過剩;生產過剩的危機就是資本主義最大且不可避免的危機,內外合力,必將導致資本主義滅亡。

世界社會主義者認為計畫經濟優於市場經濟之處,就在於由國家控制的計畫經濟,很好地解決了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因此,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殊產物──計畫經濟的設計者沒想到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問題是物質短缺,到了1980年代,終於有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János Kornai)的《短缺經濟學》(Economics of Shortage)問世。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帶來的貧困與物質短缺,與西方極度豐裕的物質供應形成鮮明的對比。1970年代末,中國被西方征服,主要原因並非意識形態的力量,更多是西方經濟帶來的豐裕生活。中國開啟改革開放,後來被美國吸納加入全球化,其前提就是中國拋棄了計畫經濟並開始市場化改革。中國國家計畫委員會成立於1954年9月,那是中國全面學習蘇聯政治經濟體制之時;1990年撤銷,則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之日。

全球化的本質仍然是為西方大資本尋找市場與資源

以美國做為「第一推手」的全球化,其目的就是要為西方大資本尋找新的投資之地與商品市場,本質上與舊殖民時代大英帝國全球尋找資源與市場相同,解決自身的生產過剩危機。但全球化的宣導者為了賦予全球化與大殖民時代不同的意義,除了與殖民擴張相類似的經濟全球化之外,還賦予其美好的政治願景,即要按照美、英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模式改造世界發展中國家。當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提出與國際接軌時,世界為之歡呼,都認為將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納入全球化是個極大的勝利,成功地讓中國承接了西方視如「雞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事過20多年,西方才發現結果並不如意:中國雖然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既不肯接受西方的普世價值與三權分立的民選政治,又不肯停留在全球化初中期給定的角色(為全球提供附加值很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還通過非法途徑竊取智慧財產權發展「中國製造2025」政策,成為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這是2016年美國川普政府對華發動的貿易戰的主要原因。

中國政府被迫悄悄將「中國製造2025」規劃雪藏,成立了規模為210億美元的「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對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和電力裝備這三個領域、曾被「中國製造2025」計畫列為重點的10個尖端行業進行投資。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朱民曾在2023年11月總結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從『投資+住房+出口』驅動轉變為『內需+製造業+碳中和驅動』。」「製造業+碳中和」,就是指綠能產品,備受西方指責與警惕的「新三樣」就是這類產品的主要構成部分。2024年1月8日,《彭博社》發表〈中國力爭成為世界「亞馬遜經濟」〉一文,其中提到美國一位大投資商於2023年在北京與一位中國政策制定者會面,後者表示:「中國希望成為各國的亞馬遜──亞馬遜是萬能商店,中國希望成為『萬能製造』國家。」

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鋰電池等西方本想壟斷的綠能產業中,中國產品因性價比具有極大優勢,這讓美國,尤其是德、法等國感受到極大壓力。認為這是「中國衝擊2.0」,將使全球化從「幸福的全球化」變成「競爭性的全球化」,破壞了全球經濟的宏觀再平衡。這就是中國「生產過剩」說的由來。

「生產過剩」概念被西方使用背後的滄桑之變

資本主義從產生以來,就因強大的生產力製造出本國無法消化的過剩產品(今天名之曰「過剩產能」),存在著向外擴張尋找市場與資源的衝動。這種擴張有過兩輪:第一輪從工業革命開始直到1960年代,以大英帝國為主角歐洲國家緊隨的殖民主義擴張,目的是向全球尋找市場並獲取本土沒有的各種資源,後遭遇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與拉美國家反殖民主義的鬥爭而壽終正寢;第二輪則是199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是西方跨國公司需要尋找市場與投資寶地,並培養廉價生活用品的製造基地(因為本土勞動力成本太高,生產鞋、帽、衣服、玩具等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已經無利可圖),中國成為中高端製造業大國應該是自選動作。

全球化引以自傲的是資本、商品、人員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WTO、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為全球化服務的組織工具。葉倫批評中國生產過剩,要中國限制生產,並將出口導向型經濟改變為內需型,實際上違背美歐資本主義奉行數百年的自由貿易原則。這是美國製造業嚴重缺乏熟練技工且勞工成本太高,無法與中國製造競爭的情況下,為了保護本國政府投資的太陽能產業的一種未經深思熟慮的一種說辭。這個很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概念脫口而出,說明新馬克思主義在美國教育系統的影響至深至巨。

 

全球化的宣導者賦予其美好的政治願景,即要按照美、英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模式改造世界發展中國家。Adobe Stock

▲全球化的宣導者賦予其美好的政治願景,即要按照美、英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模式改造世界發展中國家。Adobe Stock

 

全球化30餘年,中美兩國的現狀表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種制度確實有趨同之勢──至少在經濟制度與官僚主義方面有趨同之勢,但二者卻未能如廷貝亨所願那樣「完全融合為一種最優的社會制度」。如今,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未獲承認,而「資本主義堡壘」美國的財政部長開始用計畫經濟思維考慮限制他國產品過度供給。這讓我想起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和平共處──從痛苦的過去到較好的未來》(Capitalism, Communism, and Coexistence: From the Bitter Past to a Better Prospect)中的結論,這位經濟學家敏銳地看到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官僚主義都在增長,他曾說過一段名言:「正是在這裡,發達資本主義與發達社會主義有趨同之勢──明確地說,我們雙方應該認識到,在這個星球上可以有兩種經濟制度。」

「入不敷出」成常態 香港沉淪難復常

▲自從實施《港版國安法》以後,已經迫使市民大量流亡海外,入不敷出已經成為香港常態。圖為2024年3月17日,香港大坑西村懸掛著「慘」字橫幅。Getty Images
第255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自從實施《港版國安法》以後,已經迫使市民大量流亡海外;然而當局還覺得不過癮,從而繼續加碼,再根據《基本法》第23條的《港版國安法》具體立法,以便面面俱到,讓「反中亂港」分子插翅難逃,各個束手就擒。然而東方之珠並非人人得以宰殺的「東方之豬」,一下把過去的光芒全部抹黑也太丟臉,所以北京當局也指示香港土共必須有新思維:就是在抹黑的同時,也要製造一些光芒,顯示黨中央的英明領導與自身的「偶係得嘅」(我是可以的啊)。所以特區政府不惜花巨資幾乎每天搞活動,舉辦盛事,吸引市民快快樂樂的花錢。

香港內部消費疲軟成為常態

根據香港政府的「盛事年表」,2024年3月22日起至4月底最少有34個大型項目舉行,包括賽事、會議、展覽、藝術博覽等,其中3月27日舉行第二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邀請全球家族辦公室相關的國際知名講者到香港。國泰航空預計商務客來港需求會持續強勁,酒吧業也預計一系列高峰論壇可帶動高端消費群,加上其他連串盛事,預料生意可增長20%。然而普通市民又如何?這才是政府最需要關注的。

今年3月29日到4月1日,是香港的復活節假期,4月4日是清明節假期,特區政府絞盡腦汁,一是希望香港人留在香港消費,二是外地人來香港消費,以便刺激香港經濟的內部消費。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入不敷出」已經成為香港常態,香港內部消費疲軟也就成為常態。

3月28日是復活節假期的前一天,有人已經偷步出境旅遊,根據入境處統計,這天有58萬5千人次出境;3月29日是假期第一天,這天出境人數是68萬1千人次,機場與各個口岸人頭洶湧;3月30日出境還有43萬8千人次。如果將出境與入境、香港人與非香港人分開來看,30日截至晚上9時,香港有91萬7千人次出入境,出境約54萬人次,當中43萬8千為香港居民;入境人次約37萬6千,其中13萬為內地及其他訪客。入境處數字顯示,29日共116萬6千人次出入境,當中出境有79萬6千人次,港人占整體出境人次近九成,有近70萬人次;入境則有37萬人次,其中10萬1千為內地及其他訪客。若從3月28日起計,截至4月1日晚9時累計有約227萬港人出境,約49萬8千名訪客入境,兩者相差逾177萬人次,出入境比例超過4:1。

 

香港入出境情況明顯「入不敷出」。主因中國內地觀光客減少,且香港人需要外出換換環境。香港內部消費疲軟也就成為常態。Adobe Stock

▲香港入出境情況明顯「入不敷出」。主因中國內地觀光客減少,且香港人需要外出換換環境。香港內部消費疲軟也就成為常態。Adobe Stock

 

兩者相較,明顯是入不敷出。主要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內地並無復活節假期,自然少人來;二是香港太沉悶,香港人需要外出換換環境。

內地成為香港熱門旅遊點

今年清明節中國有3天假期(4月4至6日),截至4月4日晚9時,香港內地客入境人次超過15萬,較前個週六多約4萬5千;離境港人則有27萬3千人次。即使有些香港人要回內地「拜山」(掃墓),仍然是入不敷出。香港750萬人口,動輒數十萬人上下離開香港,數字相當驚人。

如今出境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北上。不止是「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也包括許多二、三線城市。湖南省會長沙就去了許多港客令當地人頗為驚訝,橫掃了當地的美食。這些港客回香港時更是左手拉箱子,右手提買來的各式土特產包裹。

內地現在成為香港的熱門旅遊點,與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有關。因為通縮,物品價格便宜;員工怕失業,所以服務態度也大為改善,因此對香港人增加吸引力。至於政治環境,本來中國比香港差許多,然而如今改變了,因為香港2019年「反送中」運動有一、二百萬人的遊行示威,所以香港土共把多數香港人視為仇敵,即使沒有被開庭審理,也覺得大部分是與他們為敵的「黃絲」(香港坊間對香港民主運動、香港民主派、「支持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黃絲帶人士」的簡稱),言語之間不乏恐嚇威脅;反之這些香港人到了中國,成為大受歡迎的金主。這兩項比較,許多香港人情願北上度過假期。

香港經濟刺激不了

香港商家早已摸透這種心態,所以對假日的消費毫無信心,甚至趁假期宣布店家「執笠」(結束營業)。15年歷史、位於灣仔合和中心(曾經一度是香港第一高樓)的「薈軒酒樓」,以及逾40年歷史的土瓜灣平民牛扒房「哥登堡餐廳」就是例子。哥登堡老闆說,香港欠缺消費氣氛,每逢假日生意反而更差,期望港人能自救,「香港人真係要齊心,自己救番香港,多點留港消費。」薈軒負責人則說數月前已決定結業不再續約,他指目前生意較疫情期間更差,跌二至三成,暫不會開新酒樓,「飲食業這樣困難,怎樣做都死。」

當年門庭若市還禁止拍照的尖沙咀廣東道(名店街),香港的媒體記者前去觀察,只見市面冷清,絕大部分名店毋須排隊便可入內;還有的商場推出泊車優惠,其中海港城及時代廣場分別推出5小時及2小時免費泊車優惠,若在場內消費指定金額,可獲額外免費泊車時數。K11 MUSEA商場人流也比較稀疏,商場外安排香港舞蹈團表演,一度吸引近百人圍觀。前來香港的大陸客,也多表示並非來消費採購,與往日已經大相逕庭,加上許多不願留宿,因此刺激不了香港經濟。即使再開放多幾個地區可以來香港自由行,收效也不會大。

如何面對這個困局?由於港人北上消費已經蔚然成風,因此2023年年底,有機構建議政府考慮徵收陸地的去離境稅,每人徵收25港元。然而此舉對中國的消費不利,怕惹怒北大人,所以這雜音很快被湮滅。財政司長陳茂波則於網誌表示,香港首季經濟整體保持平穩增長,不同地區或目標客群定位不同的商店或食肆,生意恢復程度有較大差異。他指業界面對訪港旅客消費模式改變,以及「部分港人增加北上消費等帶來的影響,減弱了對前景的信心」。他除了舉辦「盛事」,也沒有其他辦法。然而這些「盛事」對市民有多少吸引力?香港正在沉淪,這些盛事救得了嗎?

股市崩盤了嗎?放輕鬆

▲2024年4月19日,台積電舉行第二季度的法說會的次日,台灣股市重挫54元,拖累加權指數收盤暴跌774.08點,創下史上最高單日跌點。Adobe Stock
第255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台北股市這幾天大幅震盪,我已經不只一次被投資朋友問:「是不是崩盤了?該怎麼辦才好?」當然,筆者沒有預測股市的能力,更無法像股市明燈一般,指引他們買進賣出。但對於這些朋友的投資心理與投資哲學,倒是有幾句話要說。至少,先請他們放輕鬆。

股市的最弱環

首先,股市沒有神人。大家都一樣,不知道未來會怎麼走。對於未來,頂多就是合理的猜測而已,因此人言人殊。投資人一般也都了解這個道理,輕鬆看待各家投顧、券商的市場研究與預測。但在市場劇烈波動時,投資人的損益變動非常大。有時候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不知何時才能脫困的無力感,與大自然災難沒有兩樣。所以投資人希望有人有預測能力,帶領大家避開凶險。

但相對上這也顯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投資人的投資部位,超過了他所能承擔的範圍。手上完全沒有股票的人,對股市漲跌根本不在乎;如果你的股票不多,就算崩盤,影響其實也有限,不用緊張。只有當你將過多的資金投入股市,遠超過你的負荷能力,股市漲跌才會對你產生莫大壓力。而在龐大壓力之下,人很少能做理性判斷。

投資人為什麼會將投資部位擴大到超出自己承擔範圍?當然是以為股市長期多頭,不會大跌,所以可以大膽布局。有的人槓桿操作,動用衍生性商品;有的人融資買進;有的人甚至拿房子去抵押借款。這些人,很不幸地,就是股市的最弱一環。當股市大幅修正,進行壓力測試,首先出局的就是他們。

股市在短線上可以視為一個弱肉強食的「零和遊戲」,這些人被淘汰出局所蒙受的損失,終將被倖存者所分食。這也是為什麼穩健型投資人,雖然投資標的、投資策略、投資方法都平凡無奇,卻可以長期獲得良好報酬的原因之一。在零和遊戲裡,只要不犯錯,就可以從犯錯者的損失中獲利。

低買高賣的信仰

但還有一些人,明明投資部位並不是很大,卻也跟著恐慌。看到股市跌了數百點,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種投資人可能比前面那種還多。他們對股票下跌的容忍能力很低,卻偏偏非常關心股市。頻頻查看行情之後,就會忍不住進出,而每一次的買進賣出,總免不了風險,甚至犯錯。

就算投資人成功地在崩盤之前及早賣出,但股票賣出之後,他手上的現金何時再「逢低買進」成了新的問題。請相信我,「逢低買進」的問題不會比「高檔賣出」簡單。弄得不好,變成「高買低賣」的也是大有人在。筆者並非尖酸刻薄。有一種反向交易策略,就是建立在大多數人的短線交易總是虧損的假設上:如果你沒有特殊內線,只靠公開訊息做投機交易,結果是失敗居多。於是,這一派的理論認為,投機交易的祕訣就是適時採用和大眾相反的觀點。

話說回來,不論正向或反向交易,我一向不鼓勵按照股市漲跌去操作、去買進賣出。我們應該回歸投資的本質: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好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就這麼簡單。但大多數投資人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做股票就是買進賣出,賺錢就是靠低買高賣。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幾乎成為一種信仰,很難改變。我許多的好朋友就是如此,儘管他們學養俱豐,也認真研究,卻無法跳脫低買高賣的信仰。他們很難相信,認真研究操作股票的結果,竟然不如「買了以後就不去管它」。

還是有少數的幸運兒,從經驗中覺醒。我們知道,股票在除權配股之後會產生不滿一千股的零股。早年零股交易不是很方便,很多人懶得處理,索性放著,然後就忘了。直到若干年後心血來潮,整理這些零股,才驚覺有些竟然獲利率驚人。那些當年被認為沒有繼續持有價值的股票,有些是漲不動的大牛股,有些是產業已經成熟的老公司,長期持有竟然有如此的報酬率!而這當中經過了多少次的股市泡沫與崩盤!然後才覺悟,原來投資的本質不是低買高賣、也不是抓市場趨勢,或是和市場對作。

小實驗改變你的投資信仰

我們的投資行為,總是在點點滴滴的經驗中不斷地測試修正。多年前筆者曾讀到一本書《小賭注:如何從小發現中產生突破性想法》(Little Bets: How Breakthrough Ideas Emerge from Small Discoveries,尚無中文版),作者希姆斯(Peter Sims)為史丹佛商學教授,以知名商界案例,提倡用小規模實驗,獲得關鍵創意思維。

 

股市沒有天選之人,沒有人在進入股市之前就有必勝絕技。Adobe Stock

▲股市沒有天選之人,沒有人在進入股市之前就有必勝絕技。Adobe Stock

 

投資又何嘗不是如此?股市沒有天選之人,沒有人在進入股市之前就有必勝絕技。但你應該進行各種小規模的投資實驗,從實際經驗中不斷修正,逐漸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

投資人如果想要實驗,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拿出一小筆資金另外開戶,買進如台灣50市值型ETF(Exchange Traded Fund,指數股票型基金),或是5檔以上的龍頭股,只要適度分散即可,金額不居,可以都是零股,然後忘了這個戶頭。

總之,管他是不是崩盤,放輕鬆就是了。你越緊張就越容易失去理性,於是越容易犯錯。

電價調整最須注意的是「時機」

▲最近電價上漲,電價不可能永遠不上漲。基於效率和公平的理由,絕大部分專家和人民都認為電價長期而言必須反映成本。Adobe Stock
第255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最近電價上漲,有不少人批評說這可能會傷害低收入戶和小型企業,也有人批評說會引起其他物價的上漲甚至通貨膨脹。這些現象確實可能存在,但電價不可能為了避免這些現象而永遠不上漲。基於效率和公平的理由,絕大部分專家和人民都認為電價長期而言必須反映成本,政府即使為了保障弱勢生活等理由而對他們補貼電費,通常也是做有限金額或比例的補貼,因此電力成本持續上升時,電價遲早仍要上漲。有人負擔不起及引起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只能用其他方法來解決,永遠不漲電價不是辦法。而其他方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漲價時機的選擇,因為有些時機漲價可能造成的傷害比較小。要討論各項電價上漲政策,要看其「時機」是否恰當,而不是凡漲價就只會批評說會傷害弱勢及引起通膨。

考量「保護弱勢」

先從保護弱勢的角度來看,電價上漲會增加弱勢家庭的生活成本,而在他們生活愈困難時,同樣用電成本的增加所造成的痛苦會愈大,這就暗示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薪資停滯、其他生活成本上漲不少時,電價上漲會造成弱勢者較大的困難。若沒有配套辦法,如發給消費券或低收入津貼等政策來補救,這些時候就較不宜調漲電價。過去幾年疫情期間,政府忍受台電虧損而不隨成本上升調漲電價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當時有不少人因為疫情而有較大的生活壓力,現在疫情已緩和,景氣也回溫,可能較宜於調整。

小型企業的問題也類似,但可能更敏感。因為電價上漲若使家庭生活成本增加a%,就可能使他們能享用的東西減少a%或受到a%的傷害。而電價上漲占成本的比例只要大於小企業的利潤率,小企業即可能因而變成虧本難以繼續經營。所以電價上漲時機要更注意當時小企業的處境,包括景氣、利潤率、成本能否轉嫁到售價,乃至滙率和其他物價的變化。2008年馬政府油電雙漲政策就是在全球景氣正在下降之際,所以受到批評。而油價上漲更選在下班時間之前宣布,使人民搶在漲價前加油以致造成大亂,則是更細節的時機錯誤(請參閱:陳博志,〈油價的經濟學不是只有反映成本〉,《看》雜誌第18期,2008年8月本專欄)。

電價上漲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更為複雜,而時機的選擇也更為重要。電費在不少產業是重要的成本,電價上漲使不少產業的售價可能至少部分反應成本而上漲,而這又會引發另一批產業成本和售價的上漲。這些價格很可能會隨電價上漲的現象,也會引發人們對整體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而可能進一步引發通貨膨脹的動態作用。

如果電價上漲時恰好已有較高的通貨膨脹預期心理,廠商也較容易把上漲的成本轉嫁到售價上,甚至漲更多,則電價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就較高,實際發生的物價上漲率也可能高於只反應電力成本時應該造成的物價上漲。所以電價比較不宜在通膨預期心理較高或較易被觸動的時機調漲,以免其帶動物價上漲的作用被放大。

考量「通膨預期」

話這樣講好像很簡單,但實際政策判斷並不容易,因為這裡有些利弊相互衝突的情況。景氣不好時較不會引起通膨預期和物價過度上漲的現象,但因為成本不易轉嫁到售價,對弱勢企業的傷害可能較大。而在景氣好而通膨預期高時,若暫時凍結電價,很多人仍知道電價將來遲早要漲,並把可能漲幅加到對物價上漲率的預期之中,使凍漲的效果不大。

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的經驗就是一個慘痛的歷史。當時國際景氣很好,很多物價快速上漲,我國有鉅額的出超而國內資金充斥。政府擔心油電和其他公用事業價格上漲,會帶動更大的通膨預期及實際物價上漲,因此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各種政府控制的價格都凍漲。然而當時國內外物價上漲的壓力已非這項善意政策所能抵擋,不少人把這些凍漲價格解凍時可能帶來的物價上漲,放到通膨的預期心理之中,所以物價上漲的壓力難以降低。

但實際上還沒上漲的那些價格,卻使人們有更多的購買力在各種產品和不動產形成更大的需求壓力,甚至也使某些出口品暫時有偏高的國際競爭力,而造成更多的出超、貨幣供給,以及薪資和其他價格上漲的壓力。於是到次年春節政府讓各種凍漲的價格解凍時,其他產品和工資已上漲超過原本該有的程度。解凍之後更又因為成本的反應而帶來進一步的物價上漲。結果1973年和1974合計,我國的物價上漲率是全球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產品國際競爭力因而下降,再加上能源危機之後的全球不景氣,使台灣遭遇二戰後少有的經濟衰退。但政府當時把衰退的原因全推給能源危機和國際不景氣,所以這些經驗一般人並不太了解。所幸2023年的全球通膨遠低於第一次能源危機,而且經濟也不太景氣,台灣也只凍漲電價,所以並沒有造成像1973年那樣的不良後果。

 

雖然影響電價調整時機的因素相當複雜,很難在文章或法令中訂出明確的計算公式,但執政者和論政者並不難選擇較好或至少避開太不恰當的時機。Adobe Stock

▲雖然影響電價調整時機的因素相當複雜,很難在文章或法令中訂出明確的計算公式,但執政者和論政者並不難選擇較好或至少避開太不恰當的時機。Adobe Stock

 

考量「國際成本」

電價上漲另一個時機問題是國際發電原料成本的變化。國際成本上升理應反應為電價上漲。但若電價馬上跟著上漲而帶動相關物價上漲之後國際成本卻大幅回跌,則我們即使馬上也讓電價回跌,原先漲電價時被帶上來的各種物價,卻可能因為價格的向下僵固性而不容易回跌,因而可能使物價變成不必要地上漲過多。這就有可能使我國物價上漲率高於外國,甚至降低國際競爭力。因此當國際成本如原油價格上漲時,若我們研判它不久之後會回跌,則可能不宜讓國內油電價格馬上跟著上漲。但國際成本的未來變化並不易預判,所以電價要不要或要等多久用什麼速度來反應成本,也不是有簡單答案的政策。

雖然影響電價調整時機的因素相當複雜,很難在文章或法令中訂出明確的計算公式,但本文目的就是要提醒執政者和論政者,只要一直留意前述各種因素,並不難選擇較好或至少避開太不恰當的時機。若有人不考慮這些時機的因素,而只因為電價上漲會使生活成本、生產成本,以及價格上升就直接反對上漲,恐怕不適合當決策者甚至評論者。電價和大部分政策一樣,不可能只有利沒有弊,也不太可能沒有不確定的因素,決策者要有能力在利弊的可能性和時機中做判斷和選擇,評論者也要就這些判斷做評論。

趁機「重啟核電」?

至於有些人說若不反核電或重啟核電乃至核四就不必漲價,則是一種混水摸魚的說法。即使一直有固定數量的核電而且其成本不變,其他發電成本上升時,電價一樣要上漲。而重啟核電是爭議極大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到的事,所以和現在電價是否該上漲也是無關的,即使將來要再用更多核電,依現在的成本來看,電價遲早仍應上漲。何況核電除了有很大的風險且廢料無法處理,是否像擁核者說的那樣較為便宜,國內外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這議題很專業而複雜,在本文乃至最近電價問題的眾多討論中都沒辦法詳細說明。擁核者在這時候來推銷核電,也可能是利用人們正在煩惱電價上漲的時機,來使人忽略或沒空討論核電的真實成本及風險,因而能混水摸魚而吸引一些人支持核電。就這點而言,他們倒是找對了宣傳的時機。

資誠攜手櫃買中心,推動越南臺商回臺上櫃

櫃買越南招商研討會合照。資誠提供
編輯部

在櫃買中心率隊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富邦證券及建業律師事務所前進越南進行招商,日前深入越南的臺商大本營同奈省及平陽省舉辦「企業全球化布局新紀元,前進臺灣資本市場研討會」,吸引三十餘家有意來臺上櫃的臺商與會交流,並就實地走訪越南臺商企業,剖析現階段越南臺商來臺上櫃的優勢及契機,提供企業相關的建議作法,協助海外臺商更了解臺灣資本市場的獨特優勢以及上櫃的最新趨勢。

櫃買中心總經理李愛玲致詞時表示,越南臺商因地緣政治產業鏈重組產生機會之同時,又面對更多市場參與者之競爭,在此情況下,多有招募優秀人才、擴增產能、技術升級或永續轉型的需求,如何尋找有效的外部資源以維持自身競爭力,臺灣資本市場將是理想的奧援,透過櫃買市場提供合理的本益比與活絡的市場週轉率,可有效率的募集資金,另可提升企業知名度與公司價值、吸引優秀人才,協助越南臺商掌握機會及因應挑戰。櫃買中心主板市場已有821家企業掛牌,海外第一上櫃公司計有29家,其中11家之營運地含括東南亞地區,而越南是海外臺商主要聚落國家,當地臺商發展多已有一定規模,具備來臺上櫃潛力,期許不久的將來能陸續看到來自越南的優質臺商成為櫃買家族成員。

掌握回臺上櫃契機  優化臺商體質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徐聖忠致詞時表示,臺灣資本市場具備國際競爭優勢,能夠「把產業做好、把企業做大」。企業透過成功上櫃可獲得資金挹注,並提升公司知名度與延攬優秀人才,藉此奠定長期營運的基石,達到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徐聖忠進一步分析,企業成功上櫃的關鍵為經營者的決定、股東的支持以及找到可靠的合作夥伴,資誠多年來已成功輔導多家企業成功IPO,未來亦將持續致力於推動多元產業進入資本市場,讓企業透過IPO立足臺灣、放眼世界,並接軌國際,厚植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派駐越南代表執業會計師陳以謙指出,根據PwC Taiwan《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對臺灣企業來說,越南的重要性依然位居第五名,且近五年投資越南的件數仍持續上升,成長幅度備受矚目,即使疫情衝擊仍無法忽視臺商對越南的積極布局,顯示越南為臺商在東南亞地區重要的貿易及生產據點。

陳以謙分析,未來企業的製造地點會從集中化走向分散化,會更貼近目標市場,隨著供應鏈的調整,伴隨著而來的競爭壓力勢必會更高。越南臺商企業先天已贏在起跑點,具有當地龐大的市場及完整供應鏈利基,未來強化企業競爭力,轉型甚至併購都是企業要面臨的課題,如果能解決技術及人才問題,會讓整個企業脫胎換骨,越南臺商可掌握契機回臺灣上櫃,優化企業體質。

臺商須重新思考全球化布局轉型策略、ESG永續投資關鍵議題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會計師吳松源分享,根據PwC Taiwan《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有45%全球企業領袖及76%臺灣企業領袖認為,企業需在十年內轉型,才能維持獲利。企業領袖認知到氣候變遷對企業和社會的長期影響,超過九成的全球(91%)、臺灣(92%)企業領袖均表示企業正進行減碳。吳松源在說明會中,以「企業永續-回臺上櫃契機」為題,探討企業如何以經營轉型策略推動淨零轉型,以及早為進入資本市場做準備。

陳以謙指出,東南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競爭者的技術更新快速,越南將會是全球矚目的潛力市場。臺商需要取得新資金及新技術以達成產業升級,且企業轉型的過程需要優秀人才。上櫃對企業而言,是一個吸引越南及臺灣兩地人才、產業升級及企業轉型的重要轉折點,上櫃所帶來的知名度進而提升聘用人才之優勢,融合兩地人才,加上更加完善獎酬計劃之激勵,及再籌資所帶來之資金等,多管齊下,可支持公司順利招募優秀人才並一舉解決資金問題,達到企業轉型及產業升級之策略目標。

陳以謙建議,越南臺商進行全球化跨國布局時,應密切關注未來發展,仔細考量境外控股公司的投資策略,以適切規劃控股架構與營運架構,充分掌握公司上櫃契機,優化企業體質,朝向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從伴手禮走向生活甜點 千層酥品牌Smille開拓年輕客群

▲位於松菸的Smille門市綠意盎然,彷彿置身公園。葉俊宏攝影
第255期
楊戎真

位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廠A7」的建築裡,「Smille微笑蜜樂」偌大的門市猶如一座小公園,綠意盎然的植物、供人小憩的長椅,在靜謐的氛圍中與來來往往的人群結緣,延續著微熱山丘「對人善待、與人共好」的核心理念。

「我們希望到我們每一個門市的消費者,都能夠擁有很開心的片刻,很享受跟我們接觸的時光。」微熱山丘執行長施宏漳如此期許。

店內的玻璃櫃裡,一條條名為「蜜樂酥」的甜點,上面裝飾著不同口味的水果,除了微熱山丘主打的土產鳳梨,還有台灣特產的南投山蕉,以及日本青森的紅玉蘋果等,空氣中瀰漫著現烤甜點的香氣,酥皮與水果香化在口中帶點酸甜的滋味。也許,這便是施宏漳口中形容的「開心的片刻」。

 

施宏漳表示,蜜樂酥的開發採用了「神農嘗百草」的方式。葉俊宏攝影

▲施宏漳表示,蜜樂酥的開發採用了「神農嘗百草」的方式。葉俊宏攝影

 

疫情觸發》從「微熱山丘」到「微笑蜜樂」

為何不延用為人熟知的土鳳梨酥「微熱山丘」品牌,而是另創品牌,並推出不一樣的商品?施宏漳表示,過去也曾嘗試過將鳳梨酥做成小包裝,但很難改變鳳梨酥在消費者心中既定的伴手禮印象。此外,生活甜點的開店模式,與伴手禮的目的性消費也有很大差異。消費者會驅車一、二個小時去買伴手禮,但生活甜點是一種隨機的,必須要在消費者經常出入的地方,不經意地與之相遇,這樣的店必須開很多,讓購買有方便性。

COVID-19疫情的危機,更觸發了微熱山丘的反思。施宏漳表示,儘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想著:除了鳳梨酥伴手禮,微熱山丘還能夠做什麼?可是當生意一帆風順時,根本沒有那麼大的勇氣與決心再去走另外一條路。但當疫情重創伴手禮產業,就不得不認真思考,還能夠再發展什麼與原本的商品互補?

 

蜜樂酥是一款「以水果做基底的生活甜點」。圖為百香莓果蜜樂酥。微熱山丘提供

▲蜜樂酥是一款「以水果做基底的生活甜點」。圖為百香莓果蜜樂酥。微熱山丘提供

 

1.以水果做基底

2020年,公司內部年輕、熱情的員工組成專案團隊,撥出時間發想新品牌,但直到2023年11月才開第一家店。施宏漳說明,因為同仁都不是專家,所以用「神農嘗百草」的方式,先設想:產品要賣給誰?可能在一個什麼樣的範圍?然後把範圍內所有市面上的東西全部找回來,一一過濾,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與差異性。

施宏漳指出,微熱山丘雖然做的是烘焙產品,但更大的投資和核心競爭力反而是在「水果處理的技術」,以及十多年來與數百位果農長期合作所打下的基礎。因此過程中不斷地找新資訊,來回討論、推翻、重新再來,才終於將方向確立為「以水果做基底的生活甜點」。

 

每一條25公分的U形造型,非常考驗製作的技術。葉俊宏攝影

▲每一條25公分的U形造型,非常考驗製作的技術。葉俊宏攝影

 

2.定調千層酥

至於甜點為什麼選千層酥為承載,施宏漳表示,「千層酥是法式甜點,在消費者心中有相對較高的質感,但我們希望讓它有機會走入生活日常,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品嘗帶來好心情的甜點。」千層酥烘烤過後會變形,每一個做出來的形狀會有差異,Smille則挑戰讓千層酥維持U型的外觀。

 

蜜樂酥U型的造形,從側面看猶如微笑上揚的嘴型。微熱山丘提供

蜜樂酥U型的造形,從側面看猶如微笑上揚的嘴型。微熱山丘提供

▲蜜樂酥U型的造形,從側面看猶如微笑上揚的嘴型。微熱山丘提供

 

3.微笑的外型

至於千層酥要呈現出什麼樣的外型,也做過數百種的設計想像。直到有一天,「25公分長的U型」提案出現,從側面看猶如一個笑臉,既符合品牌slogan「Smille Anywhere, Smile Anytime」微笑的訴求,也有現代感,適合年輕目標客群(TA)的設定。

施宏漳說明,「微熱山丘」主打伴手禮市場,主要集中在40歲到60歲,較有年節或商務拜訪需求的客群;「Smille微笑蜜樂」生活甜點則定調在大約25歲到40歲之間,想要隨時自己享受一下的相對年輕族群。

層層考量後,「蜜樂酥」在千呼萬喚中登場,品牌定名「Smille」,取自微熱山丘SunnyHills的S,以及法文「千」(mille),隱含了「微笑」(smile)的寓意。施宏漳說:「我們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生活當中,有了Smille的存在,能有一個好的環境,讓更多的人能夠對自己好一點。」

 

相較微熱山丘,Smille更為「年輕活潑」,並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葉俊宏攝影

▲相較微熱山丘,Smille更為「年輕活潑」,並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葉俊宏攝影

 

從「微熱山丘」(SunnyHills)到「微笑蜜樂」(Smille),兩品牌互相映襯,品牌精神相同,但由於客群不同,做法上有很大的差異。Smille更為「年輕活潑」,並帶點冒險的意味,在門市展現、包裝設計、基礎調性與元素上皆有所不同。Smille更強調人與人的接觸,客群設定在「非目的客」,因此透過一個開放的製作空間,直接與客人面對面解說或服務,讓消費者快速了解產品與品牌的意義。

 

透過三個策展櫃,讓消費者更了解微熱山丘以及Smille產品的製作與原料來源。葉俊宏攝影

▲透過三個策展櫃,讓消費者更了解微熱山丘以及Smille產品的製作與原料來源。葉俊宏攝影

 

施宏漳強調,Smille承襲了微熱山丘「對人善待、與人共好」的理念,產品面依循的準則是真實、美味、工藝,不僅用料真實、好吃,還要看起來賞心悅目。門市則營造自然、放鬆的氛圍,就像在綠地或公園旁,消費者買了之後可就近野餐,享受一個短暫、輕鬆的片刻。松菸門市除了現做的甜點、悠閒的場域,現場也布置了關於產品原料、製作的策展櫃,與消費者溝通品牌理念。

 

Smille強調現場製作,因此需要相對大的櫃位與製作空間。葉俊宏攝影

▲Smille強調現場製作,因此需要相對大的櫃位與製作空間。葉俊宏攝影

 

布局未來》以開100家店為目標

大勢底定後,Smille以開100家店為目標開始布局。施宏漳表明,既然是生活甜點,就必須要在消費者容易購買的地方,也許某個午後在街邊偶遇Smille香味四溢的門市,能夠帶來一點幸福感,所以需要的店數就非常多。

此外,門市採用「現烤現做」的模式,必須非常有效率,因此在成立第一家店建立供應鏈模式的時候,所有的操作、設計、門市的做法、成本的考量,都用100家店的規模來做規劃,以避免做到一半,因為店數的成長,迫使原先設計原則必須重新改過的窘境。

2023年11月於松菸落地第一家店,第二家店於2024年3月底進駐高雄駁二特區,拓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未來,Smille希望以創造水果更多可能性的精神到海外設點,並與當地的農產結合。施宏漳指出,不應該到人家的地方,就只是去做人家的生意,而應該與在地的農業配合,把台灣的做法帶過去。

 

施宏漳表示,有心、有熱情的時候,無論從微熱山丘到Smille,常常心裡很渴望的時候,貴人就會出現。葉俊宏攝影

▲施宏漳表示,有心、有熱情的時候,無論從微熱山丘到Smille,常常心裡很渴望的時候,貴人就會出現。葉俊宏攝影

 

順風順水》有心有熱情,自有貴人相助

談到微熱山丘一路的發展,施宏漳表示,疫情前一直順風順水,Smille彷彿也承襲了微熱山丘的好運道。

由於Smille創建時恰逢疫情,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以投入品牌發展,只能依靠自家員工的熱情。然而,新品牌從產品開發、市場定位、設計、命名,到整個店成立,涉及很多專業,需要花時間一點一點突破,例如:如何克服千層酥的技術,達到每一根一模一樣的理想?這些技術必須尋找專家協助,那個專家在哪裡?

「當你有心、有熱情的時候,無論從微熱山丘到Smille,我們都看到一個現象,常常心裡很渴望的時候,貴人就會出現。」施宏漳舉例,在Smille卡關時,便有新加坡的品牌顧問提供了國際化的視野,給予台灣較少接觸到的商品與市場資料,從外國人的觀點提供很多涵蓋甜點樣貌的新想法,包括:法國、歐洲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以及品牌的見解,拓展了工作人員對甜點的想像以及品牌的認知。

此外,由於Smille與微熱山丘客群有所不同,除了門市設計不同,服務流程也必然不同。而當時恰好有一位台大創新中心的老師,正帶領一群學生做專案,便協助Smille把服務流程建立起來。當一切就緒,苦於找不到開店地點時,也恰好遇到松菸改建、釋放空間的訊息。

雖然當前的模式是否足以發展成100家門市,或成功複製到海外,都有待市場的檢驗,但回顧過往點點滴滴,施宏漳心中充滿無限感恩。或許,微熱山丘的「好運道」,正是台灣殷實企業「自助天助」的最佳寫照。

 

 

 

相關文章:

對人善待、與人共好 「微熱山丘」為品牌建立三大柱石

對人善待、與人共好 「微熱山丘」為品牌建立三大柱石

▲工整的長條造型,土產鳳梨入餡,讓微熱山丘的鳳梨酥在市場上獨樹一格。微熱山丘提供
第255期
楊戎真

垂直的線條、工整扎實的方塊、酸甜濃郁的內餡,「微熱山丘」堪稱台灣鳳梨酥最具盛名的品牌,猶如在鳳梨酥紅海市場上,一顆激起千層浪的巨石。

 

微熱山丘執行長施宏漳。葉俊宏攝影

▲微熱山丘執行長施宏漳。葉俊宏攝影

 

「微熱山丘」成立於2008年,2009年產品問世。執行長施宏漳表示,儘管剛開始不懂得做品牌,且過程中如履薄冰,但微熱山丘的發展迅速且蓬勃。而這樣的聲勢,竟起源於「一場美麗的意外」。

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原是為了幫弟弟、也就是現任董事長許勝銘在家鄉創業,在糕點行家叔叔藍沙鐘的協助下,有別於市面上的鳳梨酥多半以冬瓜入餡,改以南投八卦山盛產的土產鳳梨為餡料,加上獨特的長條狀外形,使得商品極具辨識度,在鳳梨酥伴手禮市場上獨樹一格。

施宏漳表示,當初品牌顧問給的心法是「徹頭徹尾的差異化」。這句話被微熱山丘奉為圭臬,不論商品的生產、形狀、包裝,乃至銷售,都以此為準則。

但是「如何差異化」卻是一大難題。微熱山丘採行「逆向」思考操作,「就是先去看別人怎麼做,別人做的我們就不要做。」熱門的網路行銷方式,如:買關鍵字、上臉書或Google廣告;傳統的宣傳方式,如:上電視、報紙、雜誌廣告,乃至配合旅行社把客人帶來等做法,微熱山丘都不做。

施宏漳指出,微熱山丘的策略非常專注:「就先把產品搞好,然後把它大量送出去,親朋好友覺得好,他會再送給他的親朋好友。」這種產品力所帶來的「口碑效應」,猶如漣漪迅速擴散,讓消費者不遠千里驅車上八卦山購買。

 

微熱山丘位於八卦山上鄉下的三合院門市。微熱山丘提供

▲微熱山丘位於八卦山上鄉下的三合院門市。微熱山丘提供

 

客人上門了,在八卦山那片微熱的山丘上,連店面都還沒有的鄉下三合院裡,主人熱情地「奉茶」,就在創辦人家的客廳裡,招待客人坐下來,開始泡茶聊天,「聊完了以後,客人想要買,就把東西拿出來結帳。」

 

奉茶是微熱山丘門市一大特點。微熱山丘提供

▲奉茶是微熱山丘門市一大特點。微熱山丘提供

 

核心理念》對人善待、與人共好

由於慕名而來的顧客絡繹不絕,在消費者反覆建議下,微熱山丘2010年在台北民生東路上成立了民生公園門市,「奉茶」的心意也在這裡傳承,「客人來提貨,在包裝過程當中為了讓他們坐下來休息一下,就把南投三合院鄉下人招待客人坐下來泡茶的心力,同樣搬到民生公園門市。」

 

微熱山丘2010年在台北民生東路上成立了民生公園門市。微熱山丘提供

▲微熱山丘2010年在台北民生東路上成立了民生公園門市。微熱山丘提供

 

很快地,桃園機場、101大樓、新光三越、高雄也陸續設立了門市。儘管在體驗門市中,同樣保有三合院裡為客人奉茶的熱情,銷售上卻低調且內斂,櫃位往往退居一隅,將大部分的空間保留給客人,「我們完全不打擾,讓客人自己在一個很舒服的空間裡,去體會或享受他自己的那段時光。」

 

在Smille的松菸門市,微熱山丘的櫃位依舊低調的偎身一隅。葉俊宏攝影

▲在Smille的松菸門市,微熱山丘的櫃位依舊低調的偎身一隅。葉俊宏攝影

 

施宏漳強調,「對人善待、與人共好」是微熱山丘的核心理念,「人都值得被善待,被善待以後,開心了,後面的生意就水到渠成。」也因此,微熱山丘的門市人員不需為營業額負責,「最重要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就是客人走進門市,讓他開開心心地離開。」

「對人善待、與人共好」的理念不只展現在銷售自家商品上,施宏漳表示,微熱山丘鼎盛時期,一個週末就有一、二萬的遊客湧入小小的南投三合院,周邊道路湧入許多攤販,綿延幾百公尺,對左鄰右舍造成不小的影響。

為了與大家共好,微熱山丘順勢打造了村民市集,讓路邊的攤販不必再承受刮風下雨,「有一個好的地方,讓他們可以去銷售產品,那就是對地方的回饋。」

 

與農民契作,保證收購價格,共享微熱山丘成長的利益。微熱山丘提供

▲與農民契作,保證收購價格,共享微熱山丘成長的利益。微熱山丘提供

 

而採用當地土產鳳梨做原料,也相當於照顧在地農民。「過去市場價錢高高低低,農民賺的是辛苦錢,甚至賠錢。」微熱山丘透過契作方式,保證收購價格,讓農民獲取固定利潤,保障其生活,讓左鄰右舍共享微熱山丘成長的利益。

 

微熱山丘中秋限定的鳳梨奶黃月餅、紅玉蘋果月餅。微熱山丘提供

▲微熱山丘中秋限定的鳳梨奶黃月餅、紅玉蘋果月餅。微熱山丘提供

 

疫情衝擊》搶進中秋節市場突圍

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前,微熱山丘年營收已達10億元,鳳梨酥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伴手禮,總產值也迅速從數十億飆到二、三百億。然而,如日中天的盛況在疫情發生後急轉直下,「營業額瞬間掉到只剩下兩成!」但畢竟是大環境的關係,施宏漳心想:「何妨暫時休息一下,讓員工上課、訓練,做一些內部討論,看將來要怎麼發展。」

然而,暫時的休養逐漸轉變成財務的壓力,更可怕的是,整個公司士氣低迷,員工不知何去何從,「我們驚覺,那才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沒錢,可以再去借,可是士氣的消沉,對一個公司會產生長期的影響,即使生意再回來,很可能整個團隊已經不再那麼健康了。」

施宏漳認為應該做點事情,改變這一切。當時盤點可行的做法,包括:主動打電話給客人,或者做產品組合、折扣等,但他坦言效果有限,「因為根本沒有客人。」

2019年疫情前,微熱山丘首次推出月餅商品,儘管並未積極促銷,依舊有4萬盒的銷量,且消費者反饋不俗,月餅又是剛性需求,成為突圍的重要關鍵。盤點了2020年的財務狀況,加上鳳梨酥原有的基礎,要達到不裁員、不減薪,損益兩平,施宏漳估計大概需要達成12萬盒的月餅銷量。為此,微熱山丘採取了積極行動:

 

為了銷售月餅,員工自主做網頁推廣。網頁擷圖

▲為了銷售月餅,員工自主做網頁推廣。網頁擷圖

 

1.員工總動員

欲將月餅銷量從4萬盒增加到12萬盒,談何容易。施宏漳與創辦人許銘仁,親自與所有部門的員工溝通,誠懇表達公司面臨的狀況,需要全體員工動起來,「我們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把月餅行銷出去!」

這番操作,一開始卻把員工嚇得不輕。施宏漳笑道:「微熱山丘品牌的調性,比較低調、內斂,多年來走進來、留下來的員工,大概也都是這種類型。所以一談到要去賣月餅,大家都很驚嚇。」

所幸,基於對企業的鍾愛,員工還是願意下場自救,為了促銷月餅各顯神通,找親朋好友推廣,互相討論、學習用什麼辦法。有人一輩子沒有參加過同學會,開始在參加同學會;有人回家找爸媽幫忙……

施宏漳說,還有些員工化身自媒體,在社群上發揮創意吸引關注。一位同仁自創「月餅找我」一頁式網站,自己申請網域、架網站,把潛能都激發出來。公司則提供大量樣品,讓大家帶回去給親朋好友試吃。期間公司也做了一件印有「月餅找我」字樣的T恤,在不同場合曝光,吸引關注與創造話題。

 

所有員工戮力銷售月餅,公司得以度過疫情危機。微熱山丘提供

▲所有員工戮力銷售月餅,公司得以度過疫情危機。微熱山丘提供

 

創辦人、執行長更是以身作則,動用自己的人脈推廣月餅。當兩人分別接到訂單後,大大鼓舞了士氣,一些同事也開始接著喊:今天拿到50個訂單、拿到100個訂單……引爆點就出來了!施宏漳十分感慨:「原來這件事情是會發生的!大家就更有積極的勇氣往下推,互相影響,形成一股力道。」

 

微熱山丘開發的新產品「山丘芭娜娜」香蕉餅乾。微熱山丘提供

▲微熱山丘開發的新產品「山丘芭娜娜」香蕉餅乾。微熱山丘提供

 

2.積極接觸企業客戶

除了員工總動員,微熱山丘也開始主動接洽企業,透過福委會,提供客製化的服務。當企業戶想要選品時,微熱山丘就前往做說明、展售,諸多方式都是過去沒有使用過的。透過這樣的努力,2020年微熱山丘總共賣出去16萬盒月餅,不但安然度過危機,員工們年底還領了0.8個月的年終獎金。

其後的兩年,微熱山丘除趁著中秋節銷售月餅外,也開始把鳳梨酥、蘋果酥,以及後來發展的香蕉餅乾,做更多的包裝以因應中秋送禮檔期,原本因為疫情大幅度下滑的營收得以稍作修補,安然度過創業後的第一個危機。

 

疫情後,微熱山丘推出Smille品牌,拓展生活甜點市場,為企業另立一隻腳。葉俊宏攝影

▲疫情後,微熱山丘推出Smille品牌,拓展生活甜點市場,為企業另立一隻腳。葉俊宏攝影

 

三足鼎立》新創「Smille」品牌、打造「釀青山園區」

雖然,微熱山丘沒有任何一位員工因為疫情被裁員或減薪,公司也沒有變賣資產,算是相當幸運,卻也讓經營者看到伴手禮市場的脆弱──企業不能僅依靠一隻腳站立。因此,微熱山丘開始開發「生活甜點」,創立新品牌「Smille微笑蜜樂」,並於2023年11月進駐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為微熱山丘立下另一隻腳。

除新建品牌,微熱山丘還進一步著手打造位於南投的「釀青山園區」,包括:工廠建置、造景、造園,以及商業設施,預計2025年中旬完工,與微熱山丘、Smille三足鼎立。

施宏漳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微熱山丘並沒有一個地方能讓消費者真正體驗:這一個品牌的產品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員工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工作的?唯有在「釀青山」,消費者能待較長的時間好好體會微熱山丘一直以來想傳達的精神。

 

施宏漳很慶幸微熱山丘在初期便確立了「對人善待、與人共好」的核心信念。葉俊宏攝影

▲施宏漳很慶幸微熱山丘在初期便確立了「對人善待、與人共好」的核心信念。葉俊宏攝影

 

微熱山丘的關鍵成功因素

施宏漳很慶幸微熱山丘在初期便確立了「對人善待、與人共好」的核心信念,回想這十多年來的創業之路,過程中每個重大決斷都會據此理念評估。他語重心長地說:「維繫公司經營和品牌經營的過程當中,常常會碰到很多的問題與抉擇,沒有這樣的核心信念,往往就會被生意所帶領。然後因為生意的帶領,就會做出一些違反品牌原定理想的決定,團隊也可能因為這樣,導致有理想性的員工慢慢的離開。」

他舉例,過去曾有人願意提供鳳梨的原料,甚至代工生產鳳梨酥,成本降低非常多,「純粹從利益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引進這樣的原料、這樣的東西,但是回到我們相信的信念,這永遠都不是一個選擇。」

施宏漳認為,利益的結合是一時的,信念才能讓品牌長存,「核心信念才是這個品牌很重要、很基礎的DNA,它能維繫這個品牌走得更長、更遠。在疫情最困難的時候,也因為有相信這些核心信念的人在一起,才有辦法在困難的時候,攜手協助公司度過難關。」

 

 

 

相關文章:

從伴手禮走向生活甜點 千層酥品牌Smille開拓年輕客群

別讓負面想法控制你的生活!

▲我們很多人經歷了同樣的事件,或者同時在同一個地點,卻對世界有完全不同的體驗。Adobe Stock
第255期
大好書屋提供
我們的大腦,每天會產生超過6萬個念頭,大腦幾乎是每分每秒都在被不同的念頭占據。而這些念頭中,高達80%是負面的。
但為什麼有些人做同樣的事情,可以感到正面、樂觀、平靜、愉悅,但另一些人卻感到負面、悲觀、痛苦、悲傷?究竟我們的感受是從何而來?如何才能擺脫負能量干擾?
《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一書,被翻譯成31種以上的語言,上市5個月銷量逾60,000冊,榮登亞馬遜(Amazon)「自助情緒管理類」排名第一暢銷書。作者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提出一套觀念與步驟,協助人們突破自身的思維與條件去認識真實的自我,並擺脫心理和情感方面的痛苦。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或思考模式,或許可以嘗試實踐。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

書名: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

作者: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

譯者:黃意然

出版社:大好書屋

類別:心理勵志、思考、自我實現、情緒管理

出版日期:2024年4月3日

 

====================================================

 

「環顧周遭的人很聰明,審視自己內心的人很有智慧。」——馬紹納‧迪里瓦約

我們生活在思想的世界,而非現實當中。席尼‧班克斯曾經說過:「思想並非現實;然而我們的現實是透過思想創造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對世界的感知中,而且,即使是近在身邊的人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感知。

舉例來說,你可能坐在咖啡店裡,面對四分之一人生的存在危機,壓力大到快發瘋;在其他人似乎都過得很好的時候,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做什麼,而你隔壁的人正一面愉快地享受剛泡好的飲料,一面平靜地觀察人群。你們兩人在同一間咖啡店,聞著同樣的香氣,周圍是同樣的陌生人,但是你們兩人眼中的世界卻天差地別。我們很多人經歷了同樣的事件,或者,同時在同一個地點,卻對世界有完全不同的體驗。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生活在思想而非現實的世界裡。假如你走到一百個人面前,詢問每一個人金錢對他們的意義,你認為你會得到多少不同的答案?將近一百種答案!

金錢在理論上是同樣的東西,但是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金錢可能代表時間、自由、機會、安全、內心的平靜,或者也可能代表邪惡、貪婪,以及導致人們犯罪的原因。我暫時不打算討論哪一個對或哪一個錯(提示:答案沒有對錯,不過那是另一章的內容)。

這概念的另一個實例是:假如你調查一百個人,詢問每一個人對我們現任總統的看法,你認為你會得到多少不同的答案?

即使我們談的是同一個人,我們還是會得到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因為大多數人都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感知中。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或是說想法),決定了我們最終對這件事的感受。那個意義或想法就是我們從此看待生活的濾鏡,因為這樣,我們生活在對現實的感知中,而不是現實本身。現實是發生的事件,沒有意義、想法,也沒有任何解讀。

我們賦予事件的任何意義或想法,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就是如此產生的。我們對生活的體驗,也就是這樣從內而外創造出來的。

讓我們覺得一件事情好或不好的,不是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解讀。這就是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可能比第一世界國家的人要來得幸福,而第一世界國家的人可能比第三世界國家的人要來得痛苦。我們的感受並不是來自外在事件,而是出於我們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因此,我們感受到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假設你非常討厭自己的工作,這份工作給你帶來莫大的壓力、焦慮和沮喪,讓你連踏入上班的大樓都感到痛苦,光是想到工作就會滿肚子火。當你想到工作時,正和家人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節目,但一思考到對工作的想法時就會感到憤怒──其他人都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只有你不開心。

在這一刻,儘管發生的是同一件事,但是你家中的其他人卻和你有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雖說你其實並沒有在工作,但光是想到工作,就對現實產生完全不同的感知。

倘若真是外在事件造成我們內心的感受,那麼每次你在客廳裡,和家人一起看有趣的電視節目時,都應該會感到快樂滿足,但事實並非如此。

現在,你可能會說,你之所以有這種感受只是因為有個外在事件,也就是你的工作,使你感到緊張焦慮。對於這點,我想問一個問題:每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有完全相同的感受?

兩個不同的人可以做一模一樣的工作,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工作體驗。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最棒的經驗和夢寐以求的工作,對另一個人來說,卻可能是最可怕的噩夢和活生生的地獄。這兩人之間唯一的區別是他們對工作的看法,這決定了他們最終對工作的感受。

現在,我們回到最初假設你討厭工作的情境,還記得當你想到工作時,帶給你多大的壓力、焦慮和沮喪嗎?

我們來做個簡短的假想實驗,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假如沒有討厭工作的念頭,你會是什麼樣的人?

花一分鐘看看你會想到什麼,直到你想出來為止。

如果你不過度思考,真正讓答案從內心浮現出來,一旦沒有討厭工作的念頭,你很可能會感到快樂、平靜、自由和輕鬆。

少了我們平常對特定事件或事物的思考,我們對這事或物的體驗就會徹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是活在思想而非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對現實的感知,是透過自己的思維從內而外創造出來的。有了這個新的認識,你就找到了我們所有人類心理痛苦的原因……

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的念頭。

現在,先別把這本書扔到房間另一頭並點火燒掉,我並不是說這一切都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而它不是真實的。我們對現實的感知非常真實,我們會感受到自己所想的,而我們的感覺很真實。這是完全不可否認的。不過,在我們開始明白現實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之前,我們的念頭看起來也好像是不可避免、無法改變的現實。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感受到的只是自己腦中所想的,那麼,我們就知道可以藉由改變想法來改變感受。因此,只要知道生活體驗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就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體驗。倘若這是真的,那麼,我們只需要一個念頭就能擁有不同的體驗,而且透過無念頭的狀態隨時改變整個生活。

簡而言之,當我們停止思考的那一刻,就是幸福的開端。

(以上節選自《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第2章〈看見所有痛苦的根源〉第20頁~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