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課題,財會數位化,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財報雲
財報雲(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莊皓翔)

不少人一聽到「會計」這個名詞,便會直覺認為這是很困難、複雜的學科,甚至直呼「我大學時會計被當,重修才過的」現在則完全不懂,只記得借方、貸方而已。然而,會計不但是公司的基礎設施,也是共通語言。這語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小至個人紀錄平時的收入及支出、購買股票尋找標的,大到企業檢視經營狀況,因此這語言,就像學英語永遠不嫌早一樣,可是光會計相關詞彙本身就很難理解,更別提這些詞彙之間的關係。

數位轉型評估重點

公司的設立、營運、檢視及發展一切均需仰賴會計這語言對內及對外溝通。會計唯有透過數位化才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提供更準確和即時的財會資訊,以下內容可作為會計數位化的評估重點:

一、使用會計系統

選擇適合公司的會計記帳系統,可以大大簡化記帳程序,能夠幫助財會人員更高效地處理日常會計工作。

二、建立數位憑證管理系統

將原始憑證和會計憑證數位化,並建立結構化的檔案管理系統,能夠提高原始憑證存取的效率,減少紙張的使用,同時提高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三、自動化財會流程

利用自動化工具,來加速財會流程處理,如發票處理、報銷管理、薪資計算等,可以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並減少錯誤。

四、使用數據分析工具

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和商業智能平台,可以將財會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報表和圖表,幫助財會人員更好地理解數據,發現潛在的趨勢和模式,從而做出更明智的營運決策。

當以上條件都相符時,代表公司會計已經邁入轉型一大步了,若還沒開始,那就使用「財報雲」。透過數位化及雲端技術讓記帳簡易可靠、隨時隨地都可完成。當做好會計的基本功「記帳」時,財報雲就會在符合相關基礎下,產生對應報表;同時原始憑證透過雲端技術,可隨時查找存取並減少繁瑣庶務工作,提升財會人員應有之價值。

透過專業工具協助企業主完成數位轉型

「財報雲」為加強公司數據營運分析特別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合作,舉辦講座介紹「CFO Insight 財稅智慧雲」透過結合「數位工具」與「財稅專業顧問人才」的數位解決方案,包含一站式財稅管理平台、視覺化觀測站以及專業財稅顧問等幫助更了解公司經營面上癥結點,提升公司競爭力。

台美首次深科技新創交流,助力雙方科技發展能量

經濟部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合作辦理臺美深科技新創交流活動大合照。經濟部提供
編輯部
【發布時間:2024年4月10日】

經濟部攜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於4月9日起為期2天在南港辦理一系列「臺美深科技新創交流活動」,邀請雙方加速器及新創企業一同參與,分享在深科技領域的創新合作與挑戰。

深科技在全球創新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突破性的科學發現與先進技術,應用於再生能源、半導體、量子資訊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這些創新將有望帶來變革性影響,為社會最迫切的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1

「臺美深科技新創交流活動」經濟部陳正祺政務次長致詞。經濟部提供

經濟部陳正祺政務次長表示,深科技一直是臺灣經濟發展及關注重點,透過跨部會攜手合作,並結合產學能量提供完整的發展資源,包含加速器培育、技術驗證與實證場域,及搭配國發基金與民間創投資源,協助推動深科技技術成果產業化及實現商業價值。

本次活動邀請50位臺美加速器及新創共同參與,透過兩天新創交流工作坊,聚焦於「探索深科技」與「邁向全球舞臺」兩大主題,並分成6場論壇,探討雙方可共享的政策資源與機制、深科技新創發展的關鍵成功因素、女性深科技創業的優勢與困難,以及如何透過雙方合作加速創新科技國際化等。在工作坊結束後,美方成員也參訪工研院、企業、林口新創園,瞭解臺灣深科技產業能量。

美方期許透過此次交流瞭解臺灣科技產業及新創生態圈態樣,建立與臺灣科技及新創產業人脈網絡;我方期透過本次工作坊汲取新創拓展美國市場經驗、瞭解美方深科技發展計畫及加速器資源,加速臺灣新創赴美發展;同時臺美雙方也將透過此次工作坊交流的成果,作為未來推動雙邊政策合作的參考。

此次活動亦是延續「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雙方建立合作機制,分享業者經商所需資訊、邀請雙方業者及官方共同參與中小企業對話,以增加臺美中小企業的貿易、投資及合作機會,未來經濟部將持續與美方新創生態系交流合作,協助我國新創拓展美國市場及鏈結資金人脈。

烹飪路上我陪你!勤億蛋品科技贊助莘莘學子烹飪比賽

好品質的雞蛋有助於烹調及菜品呈現。勤億蛋品科技提供
編輯部
【發布時間:2024年4月10日】

由勞動部舉辦「第54屆全國技能競賽」之中餐烹飪職類,於3月29日精彩落幕,參賽選手為全國高中職學校及大專院校餐飲科系學生等,作為一年一度展現技職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的重要平台,每年皆吸引各職類好手同場競技。

勤億蛋品科技以「愛惜每個人,珍惜台灣」為企業信念,不僅長期幫助弱勢群體,對於莘莘學子的支持也不遺餘力,本次競賽更是積極提供「是好機能蛋」與「冷藏殺菌蛋白液」商品贊助。勤億蛋品科技董事長室經理古昕平表示:「比賽不僅僅是一場競爭,更是一個展示才華和努力的舞台,勤億相當重視人才,也珍惜每次產學合作的機會。希望透過這次的合作,支持更多年輕人往夢想的目標前進,創造台灣技能發展的互利共榮。」

1

第54屆全國技能競賽中餐烹飪職類共吸引約112名選手參賽,參賽的學生表示:「食材選擇及應用是我們必備的專業技能之一,使用台灣優良的新鮮蛋品,除了保留雞蛋營養價值,更提高菜色的品質與觀感。」現場評審也認為,使用勤億蛋品的生鮮雞蛋製作香煎蛋餃,蛋香濃郁沒有蛋腥味,選用切好菊花刀紋路的魚球,沾裹蛋液後油炸,色澤金黃漂亮,搭配各種醬汁更能激發出料理的美感與美味,並能提升菜餚層次和豐富度,另外還有酥炸芋丸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料理。

勤億嚴選優質穀物飼料,再添加獨家營養配方,含植物性葉黃素、靈芝多醣體、納豆菌等多種珍貴營養素,藉由供應雞隻最優質的飼料,進而產出高品質的「是好機能蛋」。更引進全台最新的連續式殺菌設備,從清洗、打蛋、殺菌、包裝全程自動化一氣呵成,並採用與鮮乳同級的新鮮屋,提供符合歐美日標準的殺菌液蛋產品,為食品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看雜誌第254期

NT$128

電子書救市?出版業轉機與商機

2024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參觀人次回到疫情前水準,達55萬人次。可喜的是,各大電子書閱讀器的型號上,盡是「Sold Out」標籤。電子書,到底是科技業,還是出版業?與實體書關係又是如何?出版社會如何看待它?值得關注。

===============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謝平平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謝平平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謝平平

kobo、Pubu、Hyread 搶占電子閱讀兵家之地     ⊙謝平平

如何看電子書?使用者經驗分享     ⊙謝平平

洄瀾美展首獎《加多雙筷》 天各一方 夢裡才能「回家」

▲《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
第254期
文、攝影⊙哲君

報端一隅,花蓮藝術界盛事「2023洄瀾美展」國際徵件,於去年底公布審查結果: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以藝術計畫《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洄瀾獎」。

令人訝異的是,他領獎時竟以「面具」示人,史無前例。

一個黃色的笑臉面具背後暗藏什麼樣的故事,足以感動所有評審,在豐富多元的各類媒材創作激烈競爭中勝出?不僅獨得50萬元獎金,作品還獲花蓮縣文化局永久典藏。走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覽現場,我尋求答案。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洄瀾美展」展場。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洄瀾美展」展場。

 

我很想去你的家 吃一頓久違了的家常便飯

原來,不能以真面目示人,vawongsir是有苦衷的。

近幾年,香港政治局勢動盪。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後,原來任教於中學視覺藝術科的vawongsir,因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被裁定失去教職,2022年6月被迫流亡台灣。隻身漂泊異國,陌生的土地、風景、人群,孤獨的日子、孤獨的餐桌和孤獨的「家」……每逢佳節倍思親,沉重的節日尤其令人難受。

 

以畫換飯,vawongsir回饋一張全家福畫,作為答謝。

▲以畫換飯,vawongsir回饋一張全家福畫,作為答謝。

 

當情緒陷入低谷時,朋友鼓勵他勇敢踏出來,嘗試去接觸、探索、了解、擁抱台灣。於是,2023年初,他發起《加多雙筷》藝術計畫,徵求網友邀請他到家裡做客、用餐,「我很想家。我很想去你的家,吃一頓久違了的家常便飯,可以嗎?」以畫換飯,他願回饋一張全家福畫,作為答謝。

台灣人會排斥香港人嗎?許多觀光客都說台灣最美的是「風景和人」,台灣人民熱情善良,還好vawongsir的隱憂並沒有成真。一年來,他造訪五十多個家庭,都受到盛情的款待。點點滴滴,讓他感受到台灣敦厚友善的社會文化,體會到滿滿的家庭溫暖。

有些家庭為了讓vawongsir吃到「香港的味道」,特地用心為他準備了香港菜式。如:李錦記蠔油調味的芥蘭、蒜頭蛤蠣雞湯、炸魚等,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黯然銷魂飯」。他說這也是香港電影《食神》中,影星周星馳為參加「食神最終大賽」所製作的「叉燒煎蛋飯」,滿滿家鄉味。香港電影亦成為台灣人認識香港的一個重要媒介。

 

《加多雙筷》展場展示台灣民眾送給vawongsir的禮物。

▲《加多雙筷》展場展示台灣民眾送給vawongsir的禮物。

 

時代的重大事件 透過藝術轉成存在的力量

每一次做客,vawongsir都會問接待的台灣家庭:害怕中共會武統台灣嗎?大部分台灣人都覺得「不可能」。vawongsir在日記中寫道:「2019前香港人也沒辦法想像《國安法》後的香港,一個完善了選舉制度的香港、一個『美麗新香港』。『美麗新香港』一詞很美麗,就如戒嚴時期的『健康寫實主義』一樣那麼『健康』,但究竟與真實的情況有多大的落差呢?」

花蓮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評審委員的核心精神在於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創作理念和技術是否完美融合,由於《加多雙筷》具有生命的真誠與藝術的創意,把時代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透過藝術行動轉化成為他存在的力量,獲得評審委員一致推崇。」

遺憾的是,就在得知作品進入決審時,vawongsir的母親離世了。此生,再盼不到一家團圓!悲傷不已的父親把母親常用的餐具寄來台灣,陪著他繼續此項計畫。

 

vawongsir和母親共度的每一餐飯,都留存在記憶深處。

▲vawongsir和母親共度的每一餐飯,都留存在記憶深處。

 

vawongsir將35張全家福數位繪畫、5則日記、各家送他的禮物和母親用過的碗筷一併參展。代表母親和他共度的每一餐飯,都留存在記憶深處。而歷經艱苦的生命印記所獲得的獎項,他要獻給成為天使的母親。

 

無邊無盡的鄉愁,回不去的1949。

▲無邊無盡的鄉愁,回不去的1949。圖為花蓮美崙介壽新村壁畫。

 

1949的時代悲劇 有一種漂泊叫做「落地生根」

天下遊子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但每個「回家」的故事卻不盡相同。回家路迢迢、有家歸不得、回家後人事全非,或連家都灰飛煙滅……

我在天上的父親,也有一個再也回不了的家。那是翻騰在中國近代苦難的巨浪中,隨著洶湧澎湃的波濤落腳台灣,無邊無盡的鄉愁,回不去的1949。

從1937年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烽火連天。無數軍人拋頭顱、灑熱血,經歷大大小小戰役。運氣好的躲過槍林彈雨大難不死,最終在戰火威脅下倉皇撤離。兵荒馬亂中,集結不同因素參軍的各路人馬,多的是隻身渡海,無法與家人聯繫的青壯年軍人。當時大家都堅信過幾年即可返鄉,無論陌生土地上遭遇多少艱辛,心裡總是滿懷盼望。然而,一年一年過去……

每到過年,當大家沉浸在喜慶歡樂的氣氛中,滿懷心事的父親總是獨自去看海。即使從花蓮遙望太平洋的彼岸並非他思思念念的故土,卻也勾起無限懷想與惆悵。

他將家鄉一座青山當作姊姊的名字,把家鄉的簡稱鑲嵌入我的名字裡。他總是告訴我們家鄉在哪兒,不能忘記、不能忘記。直到生命的盡頭,病榻上最後的叮嚀還是家鄉的名字。

可是,父親啊!他鄉早已作故鄉,我們這些孩子卻是出生於台灣。我知道我是炎黃子孫,數千年傳統中華文化是涵養我成長茁壯的養分,但是,共產黨還在掌權,我還在等待中國民主自由的空氣。

隔開兩岸人民的,不只是波瀾壯闊的台灣海峽。兩岸開放探親後,回去的老兵們團圓了嗎?年邁的舅舅幾年前也曾經籌畫探親之旅,想要一圓外公來不及返鄉的遺憾,卻在最後一步急踩煞車。因為終於認清對岸親戚想獲取的並非親情,而是金錢。

 

花蓮美崙山腳的「大陳故事館」。

▲花蓮美崙山腳的「大陳故事館」。

 

大陳島撤退滄桑 哪兒能買到1955的回程票

曾經探訪過花蓮美崙山腳的大陳一村、大陳二村,在「大陳故事館」內認識大陳島撤退的歷史。1955,對世居中國失守的最後一塊領土——大陳島民而言,無異於飄零過洋的1949。

1955年1月19日,位於浙江沿岸的一江山島失守。中共步步逼近,位在浙江中部台州灣東南方的大陳列島岌岌可危。國民政府緊急啟動「金剛計畫」撤離全島軍民,僅僅數天內要整裝行囊渡海。措手不及的大陳島民其實只是抱著暫時避難的心情,因為政府說「一個禮拜」就要回來,誰又料得到一別即是天涯,台灣成為此後安身立命的另一個故鄉……

 

「大陳故事館」內的標示的大陳島與台灣關係位置地圖。

▲「大陳故事館」內的標示的大陳島與台灣關係位置地圖。

 

開放探親以後,迫切希望尋根的大陳人帶著滿腔思念回家,卻赫然發現島嶼已被摧殘得面目全非,連祖墳都被破壞、挖除,哪裡還有魂牽夢繫的家園?

我在一處民宿前見到三張以典雅中國結飾懸掛於屋簷的木製大車票,非常醒目,其中一張是「大陳山站到台灣島站」的單程車票。白浪滔滔,哪兒可以買到1955的回程票?

 

民國44年(1955年)2月9日,大陳島軍民在中美聯合艦隊的協助下移防撤退。公有領域

▲民國44年(1955年)2月9日,大陳島軍民在中美聯合艦隊的協助下移防撤退。公有領域

 

時代悲劇下倉皇逃難的艱苦,是烙印在身上的歷史印記。有人覺得是傳承的使命,有人卻覺得沉重,不願回顧父祖輩戰亂時代的國仇家恨。

 

盼望所有流浪異鄉的遊子都能夠自在擁抱故土,能夠「回家」。圖為花蓮美崙大陳村的壁畫。

▲盼望所有流浪異鄉的遊子都能夠自在擁抱故土,能夠「回家」。圖為花蓮美崙介壽新村壁畫。

 

祈願2024新氣象 流浪異鄉的遊子都能回家

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了。《香港國安法》迫使香港出現移民潮,許多香港人選擇移民到語言相通、文化相似、物價較低、人民友善的台灣,希望仍能保有「暢所欲言,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生活環境。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融合的社會,包括:外省人、閩南人、原住民、客家人、大陳人、新住民,以及越來越多的香港人等。從1949、1955到2020香港人的血淚斑斑,殷鑑不遠,中共從來沒有放棄「武統台灣」。那麼,台灣島上的我們一旦「有事」,四面汪洋,還能逃到哪兒去呢?

同島一命。從vawongsir《加多雙筷》的展覽和父祖輩的回憶故事中,更讓我深刻體會到認清中共本質,珍惜與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重要。祈願2024新氣象,危機中有轉機,更盼望所有流浪異鄉的遊子都能夠自在擁抱故土,能夠「回家」。

從台東史前館國寶玉器 看新石器時代的台灣文化交流

▲史前館大廳展出重要古物與國寶。
第254期
文、攝影⊙謝平平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台灣史前文化、原民文化為主要研究、典藏,館區除了台東市主館之外,還有台東、台南二處分館——卑南遺址公園、南科考古館,二處分館附近均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文物,而主館則典藏有文化部核定之「國寶」級文物,包括:人獸形玉玦、玉管、喇叭形手環、鈴形玉串飾、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等,讓今人得以窺見史前台灣的生活型態。

------

台灣史前文化遺址小檔案

大坌坑文化:距今7,000年至4,700年,遺址分布在台北芝山岩、台中安和、台南善化與歸仁、高雄林園、台東長濱、澎湖。

牛罵頭文化:距今3,500年至4,500年,台中清水。

卑南文化:距今3,500年至2,300年,花蓮、台東。

營埔文化:距今3,500年至2,000年,遺址分布在台中海線、南投、埔里、集集、竹山、彰化、雲林等,部分遺址與牛罵頭文化相疊上、下層。

大馬璘文化:距今3,600年至1,000年,南投埔里。

三和文化:距今2,300年前至1,000年,台東。

番仔園文化:距今2,000年至400年,分布在大肚台地、八卦台地、苗栗等地。

大邱園文化:距今2,000年至400年,分布在南投民間、水里、竹山、魚池。

------

 

民眾參觀史前館國寶文物。

▲民眾參觀史前館國寶文物。

 

台灣最大史前遺址:卑南遺址

「史前」意指尚未出現文字的年代,台灣東部有舊石器、新石器至鐵器時代的遺跡,年代約距今5,000年至1,000多年,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鐵器等,學者通常從陶器紋樣、墓葬出土文物區分不同斷代、民族。

1969年,台東長濱的八仙山遺址被發現,標注了台灣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生活。

1976年,因台東車站動土開工而被發現的「卑南遺址」,面積達100公頃,也包括三和文化遺址、舊香遺址,範圍有花蓮馬太鞍溪、秀姑巒溪、台東台地與山坡地、太麻里溪口等處,是環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晚期、鐵器時代。

「卑南文化」推估年代約距今3,500至2,300年左右,晚於大坌坑文化、牛罵頭文化,接續的是「三和文化」與舊香蘭遺址,年代推估為距今2,300年前至1,000年左右。

2013年,颱風來襲、大浪沖刷,舊香蘭遺址被發現,其不同於位於山坡的三和文化層,舊香蘭位於太麻里溪海口附近,是考古界中相當罕見的遺址,其後又陸續發現上多良、下多良等遺址。

舊香蘭遺址出土有爐渣、火燒土層堆積、散落玻璃珠、鐵器等,學者推估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接軌金屬器時代的遺址。該處遺址還發現有文物青銅鈴鐺的砂岩鑄模,證明台灣在史前時代已能自製金屬器,而非早期推論來自外來民族的交換或餽贈。

 

台東史前館模擬台灣史前社會人類生活樣貌。

▲台東史前館模擬台灣史前社會人類生活樣貌。

 

史前流動的島嶼文化

史前館副研究員葉美珍表示,全台都有遺址,但有趣的是,位於新北的十三行遺址竟與舊香蘭遺址都出土了排灣族三寶之一「青銅刀柄」文物。她據此推測,史前台灣居民的生活是流動的,因而帶動文化流動。

再看台北芝山岩、圓山遺址也出土有台灣玉製成的玉器,花蓮豐田出產的台灣玉,是如何抵達北部的呢?

而舊香蘭遺址則出土有漢朝的五銖錢、與菲律賓相似的厚胎陶器。葉美珍指出,海邊聚落可能較易接受外來民族的物資與技術,除了不可能在地製造的五銖錢,該處還出土數量龐大的海相文物,如:可補獵大白鯊的鹿角製單棘魚槍頭、鐵製魚鉤、魚槍,還有許多大白鯊牙齒。

學者推測,福建、廣東沿海善於航海的族群或南島族群,藉海流抵達台灣東岸,年代估計在漢、唐前後。

而在卑南遺址的三和文化層、舊香蘭文化也有不同族群文化相融的跡象。

葉美珍認為,三和文化人可能是外來族群,從卑南遺址慢慢往南移動,因他們的墓葬習俗為土坑葬,晚期才採用石板棺葬;而舊香蘭遺址的人們則一直使用石板棺墓葬,但其中卻出土了三和文化的陶器。

她表示,卑南遺址上的文化時代久遠,且有斷點,並不好將直接與在地原住民劃上等號,但不可否認的,卑南遺址中的元素,如人形印紋,在現今「泛排灣族」(卑南、排灣、魯凱)文化中,可看到類似圖樣。

 

國寶「人獸形玉玦」。

▲國寶「人獸形玉玦」。

 

雙人玉玦頭頂台灣雲豹?

史前館典藏之五件玉器國寶,有四件出土於卑南遺址的墓葬文物,由文化部於2012年認定為「國寶」級文物,此四件國寶紋路細緻,讓人相信當時應有高度工藝技術,推斷是比石斧、陶器更進步的文化。

其中的「人獸形玉玦」也成為史前館館徽圖案,由台灣閃玉鏤雕而成,圖案為雙人頭頂一隻尾巴捲起的貓科動物——學者推測為台灣雲豹。

該玉玦不只在卑南遺址發現,北部芝山岩、南科考古館附近都有,但玉器薄、做工較差,最精緻者當屬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年代約與中國的戰國時代、漢朝同期,但當時中國出土的玉器器型已能規格化製作,學者認為工匠可能是依據草樣製作,而卑南遺址則是工匠自行發揮。

葉美珍根據出土文物,提出「頭頂的貓科動物才是重點」的觀點。她表示,卑南遺址不只出土一件雙人獸形玉玦,也有單人形式的玉玦,部分也頭頂貓科動物;若以出土數量而論,以雙人獸形玉玦為多。此外,卑南遺址出土的圓形玉玦,其上也有立起的貓科動物,部分具象、部分抽象。

而該玉玦僅出現在台灣,其他國家沒有類似圖案,使此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國寶「玉管」,直徑約1.23公分。

▲國寶「玉管」,直徑約1.23公分。

 

30公分長玉管可能為織布者桂冠?

史前無珍珠奶茶,為何卑南遺址會出土長達30公分的玉管?其實,不只卑南遺址有,中國浙江的貴族墓葬、東亞也曾出土過玉管,長度約10公分左右,也有更短的管珠。台灣卑南遺址出土的30公分長玉管可說獨一無二,直徑約在1至1.23公分左右。

葉美珍解釋,「史前」並不一定是落後、原始的生活狀態,尤其織布一直是人類的重要工作,花樣繁複展現人類智慧,布料多寡更是財富象徵。因此,服飾在史前文化通常都被當成身分表徵。

而生活在卑南遺址的該處族群已能織就30公分窄幅布,技術可說相當精湛,織布工具應該很多,但目前僅出土陶紡輪——單面錐狀突出、輪中穿孔之圓形器物,作為撚紗之用。

葉美珍表示,自己思考玉管用途多年,15公分長的玉管可做服飾複合裝飾,但30公分長的玉管是否為擅織布者的桂冠?史前館曾與花蓮玉器工坊合作,以現代化工具製作15公分長的玉管,光是要鑽透頭尾就耗時許久,因此長玉管極可能不是給一般人使用。

她推測,卑南遺址或許已有金屬鑽頭,只是沒有保存下來,因數百年前的鐵器現今都已嚴重風化,但三和文化依然保存了鐵器,因此,此說也不無可能。

 

國寶「喇叭形玉環」。

▲國寶「喇叭形玉環」。

 

喇叭形玉環、玉鈴技藝高超

而史前館的國寶級文物喇叭形玉環、玉鈴應為墓葬主人的飾物,尤其後者是將台灣閃玉切割為小塊,慢慢琢磨成5、6公釐見方的玉珠,其上有可穿線的小孔。

葉美珍表示,從中國夏朝到戰國時期,都有出土玉環,但卑南遺址出土的玉環轉折弧度較大,推測大約是距今3,800年至2,800年左右的文物。

 

國寶「鈴形玉串飾」。

國寶「鈴形玉串飾」。

▲國寶「鈴形玉串飾」。

 

台灣史前玉鈴在墾丁附近遺址、卑南遺址都有出土。前者尺寸較大,出土位置在頸部,後者尺寸較小,多與喇叭形手環共同出土。葉美珍表示,1980年學界搶救卑南遺址時,玉鈴還戴在頭骨上,推估年代約距今三、四千年前。史前社會如w何將玉石切割成小塊玉,再琢磨成玉鈴,並予以穿洞,現代人已經無法想像。

而花岡山文化蛙型玉飾是史前館唯一非出土於墓葬區的國寶。花岡山文化位於花蓮鹽寮,存續時間與卑南文化相當。葉美珍解釋,一般玉器扁平狀為多,但此蛙形玉飾雕刻相當立體,近期又再出土相關玉飾。

如果讀者有機會到史前館,可在一樓大廳觀賞五件國寶,一旁為史前人類生活樣貌模型。從學生時代就參與卑南遺址搶救的葉美珍建議,除了本館,設立在卑南遺址附近的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約30公頃,現地保留二、三千年前人類的生活樣貌,包括房舍與陶器,千萬不可錯過。卑南文化公園之遊客中心為日本建築師內藤廣設計之木構建築,也非常值得一遊。

大溪風情:鳳飛飛故事館、木藝館與老街

▲遠眺雄偉壯麗的巴洛克風格「大溪橋」。
第254期
文、攝影⊙鄭之喬

湖光山色的大溪,是桃園縣知名的旅遊景點,觀光資源相當豐富。「大溪老街」周邊串連許多古蹟、商號、寺廟、街角館等,加上各式台灣傳統古早味小吃、童玩,呈現豐富多采的迷人樣貌。

 

鳳飛飛的親筆簽名海報。

▲鳳飛飛的親筆簽名海報。

 

勤奮堅毅、樸實善良 永遠的巨星鳳飛飛

連日陰雨,心情七上八下中,按原定計畫抵達大溪。步出桃園客運終點「大溪總站」,拐個彎,第一站來到「鳳飛飛故事館」,探索大溪女兒、永遠的巨星——「國民天后」鳳飛飛,燦爛精彩的演藝生涯全紀錄。

鳳飛飛,本名林秋鸞,1953年出生於大溪。由於出身貧困,自律甚嚴,在艱苦的環境中勤奮向上,不斷挑戰、超越自我。出道四十餘年,歌藝超群,發行專輯唱片或合輯超過上百張,獲獎無數,紅透台灣歌壇半邊天。

 

「鳳飛飛」三個青色斜體字,是取自鳳飛飛的《就是溜溜的她》專輯唱片字型的故事館標準字。

▲「鳳飛飛」三個青色斜體字,是取自鳳飛飛的《就是溜溜的她》專輯唱片字型的故事館標準字。

 

台灣著名作家、創意才子詹宏志曾說:「台灣人心目中的台灣,可能是:城隍廟、擔仔麵、魚丸湯和鳳飛飛……」很多人也都說:「無法想像台灣如果沒有鳳飛飛,會是什麼樣子?」

故事館入口處大型白色招牌上,姿態優美的「鳳飛飛」三個青色斜體字,是取自鳳飛飛的《就是溜溜的她》專輯唱片字型的標準字,讓人一看就有神采飛揚的感覺。

 

為鳳飛飛量身打造的「唱歌的女孩」形象公仔,是遊客合影、打卡的熱門景點。

▲為鳳飛飛量身打造的「唱歌的女孩」形象公仔,是遊客合影、打卡的熱門景點。

 

名列桃園市歷史建築的「鳳飛飛故事館」,約興建於1937年,原為日本時代「大溪郡役所警察課長官舍」。這是一棟黑瓦斜頂、樣式古樸的日式建築,屋況保存良好。廣場上,為鳳飛飛量身打造的「唱歌的女孩」形象公仔十分吸睛,是遊客合影、打卡的熱門景點。

 

「鳳飛飛故事館」供遊客緬懷一代巨星。

▲「鳳飛飛故事館」供遊客緬懷一代巨星。

 

故事館內燈光柔和,氣氛溫馨,笑容可掬的導覽志工招呼著來訪的遊客。全館分為「台灣人的鳳飛飛」——飛飛報報區、鳳飛飛大事記、唱片區,和「我的鳳飛飛」——鳳迷收藏室,以不同主題展示鳳飛飛一生珍貴的各項文物,包括:唱片、獎牌、雜誌、電影海報、新聞報導和影片等,也記錄了台灣早期的流行音樂史料,還可以掃描QR code來欣賞鳳飛飛的影音故事。

細細瀏覽豐富的典藏,尤其是鳳飛飛與歌迷如家人般互動的小故事,在在令人感動。鳳飛飛對待歌迷像鄰家大姐姐,毫無巨星架式。她每年寄新年賀卡,甚至親筆寫生日卡給歌迷;也曾錄音喊話,鼓勵車禍昏迷的歌迷;還在演唱會後台親自安慰罹癌的歌迷,為其加油、祈福……

卓越的歌藝固然是璀璨奪目的桂冠,最教人緬懷的卻是鳳飛飛樸實善良、溫暖療癒、真誠關懷歌迷所展現的群眾魅力,以及激勵人心的奮鬥歷程。

1980年,鳳飛飛在歌唱生涯如日中天時卸下明星光環,遠嫁香港。隨著年歲漸長,清亮高亢的嗓音不再。不輕易低頭的她咬緊牙關,重新鍛鍊自己,努力突破,終於在2003年重回最愛的舞台,此後,大約每隔兩年在台灣舉辦一次個人巡迴演唱會,吸引大批「鳳迷」攜家帶眷進場,盛況空前。

2012年1月3日,鳳飛飛和先生一樣因為肺癌離世。貼心的她深怕影響歌迷過年的情緒,特別交代等後事辦妥,過完元宵節之後再公布消息。臨終前,鳳飛飛留給歌迷一段話:「我這一生,過得快樂,活得精彩,感謝陪著我一起走過這段精彩歲月的彩虹姊妹兄弟們,沒來得及唱的歌,下輩子再唱給您們聽!」如今,海內外廣大「鳳迷」只當鳳姐遠行,依舊想念她的丰采。

老城風華凝聚記憶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大溪是桃園縣最早發展的地方,清朝乾隆時期漢人即來此開墾。大溪多山林,以大漢溪得名,自清代以來河運發達,商貿活動盛行,是木材、樟腦和茶葉等物資轉運的樞紐,其後發展為木藝重鎮,至今仍保留許多木器產業、歷史古蹟和民俗文化。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共有11座主要館舍,包括:老城區鳳飛飛故事館附近的木博館群,以及月眉地區的李騰芳古宅等。換言之,來到大溪,遊人就如同漫步於一整座凝聚著歲月記憶、老城風華的博物館小鎮了。

由於是週末造訪,幸運的我得以參加木博館例假日或國定假日才舉辦的導覽活動,跟著導覽老師的腳步認識大溪的歷史、文化,收穫甚豐。

 

適逢10月,「大溪歷史館」旗海飄揚,兩隻有稜有角的造型鹿守護在側。

▲適逢10月,「大溪歷史館」旗海飄揚,兩隻有稜有角的造型鹿守護在側。

 

● 大溪歷史館

「大溪歷史館」原本是「大溪警察局宿舍群」,一排四戶,故稱為「四連棟」,是木博館「大溪人‧生活與歷史」常設展場地。去年光輝10月,廣場旗海飄揚,兩隻有稜有角的造型鹿守護在側。導覽老師指著一旁蒼翠挺拔的唐竹說:「竹子和鹿在一起具有美好寓意,取其台語諧音為『得祿』。還有松樹和鶴在一起,也有台語諧音『尚好』的涵義。」

 

「藝師館」大門口一副對聯「藝乃滋靈甘露水,師為傳世文明根」。

▲「藝師館」大門口一副對聯「藝乃滋靈甘露水,師為傳世文明根」。

 

● 藝師館

「藝師館」是一棟雙併日式房舍。日據時代為單身警察宿舍,戰後由蔣公的侍從居住,目前則為大溪木藝職人的展示空間。大門口一副對聯「藝乃滋靈甘露水,師為傳世文明根」,顯露出不凡格局。

 

「六廿四故事館」是日治時期的米倉,也曾作為護衛蔣公行館的憲兵隊宿舍。

▲「六廿四故事館」是日治時期的米倉,也曾作為護衛蔣公行館的憲兵隊宿舍。

 

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是「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

▲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是「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

 

● 六廿四故事館

「六廿四故事館」是日治時期的米倉,也曾作為護衛蔣公行館的憲兵隊宿舍,其後又成為大溪農會的食鹽、肥料倉庫。館內面積寬廣,以保存、推廣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慶典」為核心,策劃相關展示和動態展演活動。「六廿四」(黃曆6月24日)正是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也是「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誠屬地方一大盛事。

 

「工藝基地」是黑瓦搭配水藍外牆的六連棟等三棟歷史建築。

▲「工藝基地」是黑瓦搭配水藍外牆的六連棟等三棟歷史建築。

 

「工藝交流館」目前作為生活工藝展示場所。

▲「工藝交流館」目前作為生活工藝展示場所。

 

● 工藝基地、工藝交流館

「工藝基地」和「工藝交流館」建於1901年,日治時期做為大嵙崁(大溪古名)支廳、大溪郡役所,戰後則為大溪警察局宿舍。

「工藝基地」是黑瓦搭配水藍外牆的六連棟等三棟歷史建築活化後,作為工藝教室、木工場、工藝師駐村空間等使用,成為培育木藝、漆藝人才的搖籃。「工藝交流館」的特色則是警察宿舍群中,唯一一座結合寄棟式和切妻式屋頂的建築,目前作為生活工藝展示場所。

 

大溪武德殿的特色為屋頂是「入母屋造」,正脊兩端的「螭吻」具唐代建築風格。

▲大溪武德殿的特色為屋頂是「入母屋造」,正脊兩端的「螭吻」具唐代建築風格。

 

● 武德殿

台灣在日治時期有70座以上的武德殿,是日本政府推廣日本武士道,供警察和青年子弟練習柔道、劍道的建築。大溪武德殿的特色為屋頂是「入母屋造」(類似中式歇山頂),以洋式大木桁架支撐,正脊兩端的「螭吻」具唐代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武德殿使用的日式鬼瓦。

 

「木家具館」為展現大溪木藝匠師技藝的空間。

▲「木家具館」為展現大溪木藝匠師技藝的空間。

 

● 木家具館、木生活館

「木家具館」是日本時代公會堂洋館,與之相鄰的「木生活館」則是公會堂和館。所謂「公會堂」類似於當時的活動中心,西式的磚造洋館建築是集會、議事、宴會等用地,日式的木造和館則作為住宿、藝文教育之用。

「木家具館」旁綠草如茵,矗立著5公尺高的蔣公紀念銅像。館內提供蔣夫人喜歡穿著的傳統旗袍租借,遊客可以穿著逛大溪、拍美照。

 

公會堂和館後來轉為蔣公行館,蔣公逝世後,又改為「總統蔣公紀念堂」。

▲公會堂和館後來轉為蔣公行館,蔣公逝世後,又改為「總統蔣公紀念堂」。

 

公會堂和館後來轉為蔣公行館,是蔣公夫婦休憩、接待外賓的場所,蔣公逝世後改為「總統蔣公紀念堂」。目前這兩座館舍都作為木博館典藏和大溪特色家具主題特展場地,並作為提供大溪木藝匠師展現技藝的空間。

 

「壹號館」是2015年木博館第一棟修繕完成的公有館。

▲「壹號館」是2015年木博館第一棟修繕完成的公有館。

 

超可愛的「木博喵」歡迎遊客蒞臨。

▲超可愛的「木博喵」歡迎遊客蒞臨。

 

● 壹號館

最後一站來到超過百年歷史的日式平房建築「壹號館」。此處原為大溪國小日籍校長宿舍,也是2015年木博館第一棟修繕完成的公有館,故稱為「壹號館」,目前是木博館的資訊中心。一進門就看見超可愛的「木博喵」歡迎遊客蒞臨,館內還設有許多新奇有趣的裝置介紹大溪的文史故事,讓人深切感受到大溪人推廣觀光的用心。

 

「大溪中正公園」綠蔭處處、鳥語花香。

▲「大溪中正公園」綠蔭處處、鳥語花香。

 

● 大溪中正公園

導覽老師告訴我們:「大溪鎮是河階地形,月眉地區為一階,此處是二階,慈湖則為第三階。」我從「鳳飛飛故事館」一路逛木博館景點,是由高處往下走的緩坡,而「壹號館」對面綠蔭處處、鳥語花香的「大溪中正公園」,居高臨下,視野極佳,漫步其中,稍作歇息,甚感舒暢。

 

「大溪中正公園」的蔣公勛業浮雕。

▲「大溪中正公園」的蔣公勛業浮雕。

 

園區內建置有蔣公馬上英姿銅像和勛業浮雕,亦有階梯和透明景觀電梯可以連接到雄偉壯麗的巴洛克風格「大溪橋」,尤其晚上光雕閃耀,絢麗奪目,堪稱絕佳夜景。

 

融合巴洛克式華麗、精美與閩南傳統裝飾圖案的百年商號風采。

▲融合巴洛克式華麗、精美與閩南傳統裝飾圖案的百年商號風采。

 

鳳飛飛故居紅磚牆上笑容滿面的鳳飛飛相片。

▲鳳飛飛故居紅磚牆上笑容滿面的鳳飛飛相片。

 

 

歷史建築特色小吃 大溪老街回味無窮

順著普濟路前行,經過造型搶眼的哥德式教堂建築「大溪長老教會」,「大溪老街」就在眼前。兩旁聚集琳瑯滿目的各式攤販,吃、喝、玩樂一應俱全,令人目不暇給。飢腸轆轆的我顧不得覓食,在混合著撲鼻香味的洶湧人潮中找尋和平老街「福仁宮」旁邊「草店尾」的鳳飛飛故居。

 

鳳飛飛幼時和玩伴嬉戲的「迷宮巷」。

▲鳳飛飛幼時和玩伴嬉戲的「迷宮巷」。

 

就在細細雨絲飄落的當下,我進入僻靜小巷。七彎八拐,在土角厝、石板牆中穿梭,見到鳳飛飛幼時和玩伴嬉戲的「迷宮巷」──果然也把自己搞丟了!幸好在荒涼巷弄中出現一位當地住戶,詢問後很快就找到故居紅磚牆上笑容滿面的鳳飛飛相片,以及介紹鳳飛飛故事的標示牌。透過手機App照相功能,還能體驗穿越時空的驚喜合照呢!

 

大溪老街繁華熱鬧。

▲大溪老街繁華熱鬧。

 

走回繁華熱鬧的老街,感受兩側街道融合巴洛克式華麗、精美風格與閩南傳統裝飾圖案的百年商號風采,和豆干、豆花、碗粿、花生糖等諸多台灣古早味美食互相激盪出的大溪特色。

老街保留了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大溪居民集合公部門的力量,共同守護日漸衰落的建築群,努力復原、活化、推廣古蹟,讓老街再現生機。回溯古樸城鎮的身世,彷彿閱讀了祖輩墾荒拓土的艱辛歲月,感動滿懷。

評估天氣和體力狀況,當天捨棄了經由月眉古道前往李騰芳古宅聆聽下午場導覽的方案。來大溪,值得探索之處太多,半日遊絕對不夠!意猶未盡,來不及遊覽的景點,就留待下次細細品味了。

富含Omega-3 紫蘇油號稱「田裡的魚油」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Omega-3、Omega-6,人體無法自行產生;Omega-9則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人體可以自主生成。Adobe Stock
第254期
曾允盈

大家都知道魚油含有Omega-3,還有氨基酸、維生素和大量優質蛋白。其中Omega-3跟Omega-6、Omega-9,都是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首選是深海魚油。Adobe Stock

▲Omega-3首選是深海魚油。Adobe Stock

 

珍貴的Omega-3

「飽和脂肪酸」如豬油、奶油,攝取過量容易造成負擔。而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分為兩個類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Omega-3、Omega-6,人體無法自行產生,必須透過飲食攝取。Omega-9則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人體可以自主生成。

不飽和脂肪酸好處多,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促進血管健康、調節身體代謝功能等。

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Omega-3與Omega-6的攝取最佳比例為1:1,但是Omega-6常存在加工食品內,現代人通常攝取過量,時常外食的人,比例會到1:10,甚至更大。

比例失調的原因,不外乎三種油脂裡面,飲食來源最稀少、最難補充的就是Omega-3。

Omega-3是人體必要的脂肪酸,可以轉化為DHA、ALA和EPA,其中DHA和EPA在健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減少身體不正常的發炎,直接影響心臟、腦部、眼睛、神經系統和腎臟的正常運作。

 

植物油中,紫蘇油Omega-3的含量也高得驚人。黃昱攝影

▲植物油中,紫蘇油Omega-3的含量也高得驚人。黃昱攝影

 

Omega-3從哪裡吸收?首選是深海魚油,以魚眼窩含量最高。素食者或不太喜歡吃魚的人,也能從植物攝取ALA,獲取Omega-3脂肪酸,堅果、核桃、蕎麥、大豆是不錯的選擇。植物油包括:紫蘇油、亞麻籽油,Omega-3含量也高得驚人。

 

植物油中排名第一的紫蘇油,Omega-3含量高達50%~70%,是目前發現天然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黃昱攝影

▲植物油中排名第一的紫蘇油,Omega-3含量高達50%~70%,是目前發現天然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黃昱攝影

 

紫蘇油高營養價值

植物油中排名第一的紫蘇油,Omega-3含量高達50%~70%,是目前發現天然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最高的。

紫蘇油是從紫蘇的成熟種子中獲得油脂,紫蘇油的脂質高達 40%,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的天然好油。

雖然紫蘇油不是唯一富含Omega-3的植物油,但是和一般植物油相比,紫蘇油的Omega-6含量較低,僅有約13%~15%,可以避免補充Omega-3的同時,攝取過量Omega-6,導致血液凝固異常等副作用。

 

高品質的冷壓初榨紫蘇油,色澤金黃,口感清爽。Adobe Stock

▲高品質的冷壓初榨紫蘇油,色澤金黃,口感清爽。Adobe Stock

 

不適合高溫烹調

高品質的冷壓初榨紫蘇油,色澤金黃,口感清爽。

由於發煙點約170至200度,不適合高溫快炒。正確的使用方式,是涼拌、入湯,把紫蘇油當成佐料。

紫蘇油有效期限約一年半,就算還沒開封,也有可能慢慢變質。因此在選購時,建議挑選小容量,可以在2個月內使用完畢的產品。

此外,紫蘇油一定要放冷藏。紫蘇油不像香油,會產生能夠防止腐敗的芝麻酚,想要避免變質,應該低溫保存。

 

紫蘇是少見藥、食兩用的經濟植物,顏色有原本的紫色與變種的綠色紫蘇。Adobe Stock

▲紫蘇是少見藥、食兩用的經濟植物,顏色有原本的紫色與變種的綠色紫蘇。Adobe Stock

 

兩千年歷史的紫蘇

優質的植物油,古人早就知道。

紫蘇是少見藥、食兩用的經濟植物,顏色有原本的紫色與變種的綠色紫蘇。在韓國、中國都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日本、越南等地也能追溯相當久遠,是使用歷史悠久的食療蔬菜,安全性很高。

紫蘇全身都是寶,葉、梗、種子、根部都有功效,性味皆屬辛溫,原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宋朝引進中國。中國歷史上的醫經、藥論中,早有很多紫蘇醫用的記載,如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傳統中紫蘇也可以解寒毒,常用於海鮮,如:螃蟹、魚、蝦的調味,以平衡海鮮的寒氣,也能預防食物中毒。

近年來,紫蘇油在日本被當成珍貴的食用油,是預防過敏的超級食物,稱為「田裡的魚油」。

古代中醫如何看見人體經絡?

▲中醫的經絡學說,使現代科技望塵莫及。Adobe Stock
第254期
輕舟

中醫的經絡學說,如同「百慕達」現象,被列為當今科學之謎。

經,指經脈,猶如直通的徑路,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指絡脈,猶如網路,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乃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於臟腑,外布於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系統有三方面的功能:生理方面,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的功能;病理方面,有抗禦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防治疾病方面,有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功能。二千多年前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幾十年來,很多科學家對經絡進行了各種研究,發現人體有14條隱性經絡感傳線,幾乎在每個人身上的位置都相同,而且與古人標示的經絡完全吻合。

除了《黃帝內經》,其他一些非醫學著作也對經絡有零星記載。但是,古人如何發現醫學上只能隱約測出的經絡,而且穴位標示得那麼清楚?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詳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並引用宋代著名道士張伯端(號紫陽真人)的《八脈經》,曰:「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張伯端乃道家真人,創立了內丹學奇經八脈理論,他的真氣通八脈觀點是內家導引修煉的理論基礎,他創立的奇經八脈的巡行路線既細緻又精準。

經絡肉眼看不到,在人體解剖中也無法發現。李時珍提到的「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就是說修煉者用天眼才能看到體內的經絡,一般人做不到,醫學儀器也無法檢測。有朝一日當經絡之謎被破解時,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將不可避免。

外星人真的來到地球了?

▲有人說,外星人很早就已經來到了地球,但目前這僅是傳言。Adobe Stock
第254期
青蓮

外星人一直是人類的熱門話題。有人說,外星人很早就已經來到了地球,但目前這僅是傳言。然而,2024年元旦,一場外星人光臨美國邁阿密購物中心的事件卻炸翻了網路。

2024年1月1日,美國邁阿密購物中心(Bayside Marketplace Mall)突然亂成一團,人群四處逃竄,不一會警笛大作,數十輛警車呼嘯而來,上百名員警將購物中心團團圍住,空中還出現了黑色軍用直升機,現場氛圍非常緊張,顯然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警方事後解釋,有將近50餘名青少年聚集在該購物中心,他們燃放煙火、爆竹,同時發生了打鬥事件。這場聲勢浩大的意見事件,結果就是逮捕了4個人,然後結案了。但網路上出現的影片卻與警方的說辭完全不同。

 

有關人類目擊外星人的傳聞一直都存在,但無法坐實。Adobe Stock

▲有關人類目擊外星人的傳聞一直都存在,但無法坐實。Adobe Stock

 

目擊者:看到了外星人

很多人發文聲稱,他們當時就在現場,民眾恐慌逃竄是因為「看到了外星人」。從網路影片模糊的畫面中可以看到,一些身高約3公尺且透明的生物,在警車和大樓之間行走穿梭。

但警方很快就闢謠說,當天的事件跟外星人完全沒有關係,網路上瘋傳的所謂高達3公尺的外星人只不過是一種誤認。針對警方的說法,有目擊者表示,「要揭示真相,絕不沉默」。

一位自稱當時在現場目擊了整個過程的網友MO在X平台貼文,詳述了事件的經過。他說,事發當時,他就在該購物中心,政府在撒謊,沒有孩子打架。每個人都開始驚慌失措,因為這些灰色的生物四處走動,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只是盯著你看,看著你移動。

瞬間消失又重現

MO說,這些外星人的身高大約有3公尺,走得很慢,還可以完全轉過頭來,似乎可以改變形體,就像沒有任何骨頭,可以用任何方式彎曲身體,他們沒有手指或腳,只有胳膊和腿。

這些外星人似乎也可以瞬間移動,但不是正常走動,而是消失了,然後迅速重新出現在其他地方。這使他們能夠穿過商場中的一些玻璃展示和牆壁。

MO說,他們似乎沒有攻擊性,也不像是想殺人,如果他們想殺人,沒有人能逃得掉。看來他們好像是迷路了,但似乎不害怕員警部隊,這些外星人一定覺得比起人類,自己要優越得多。

在這個過程中,MO曾試圖拍攝影片,但都無法順利拍攝下來,這些外星生物似乎有能力干擾人類的電子設備,加上警方也會仔細檢查現場人們的照片,否則不會輕易放行。

MO的話得到其他網友的驗證。有網友留言表示,警方的確在沒收所有照片和影片後,才允許人們離開現場。這似乎解釋了為何此事件會鬧這麼大、為何網路影片如此模糊,以及為何警方出面闢謠卻看不到商場內部影片的原因。

高大的生物

另外一位目擊者把當天的經歷發布在TikTok上,他說:「人們碰巧在那家購物中心,開始聽到外面的騷動。我的確聽到了槍擊聲,或者說可能是鞭炮聲。因為我對邁阿密不是很熟悉,所以不太敢確定那是什麼聲音,我發現人們開始瘋狂逃竄,我也不想問為什麼,只想跟著人群趕緊逃出去。」

「然後槍聲開始響起,我回頭看,我絕對不誇張地講,一個巨大的陰影,它是有實體的,但是又有很大的陰影,好像就朝著人們這個方向過來,好像在追趕人們。它一會兒消失,一會兒又出現了,出現之後就離人們更近了。然後我就聽到了更多槍聲,員警好像朝這個東西開槍了。」

還有網友發布據說是行車記錄器在現場捕捉到的影片,從影片中也可發現該生物十分高大。

網友發布的現場影片至少說明了警方對社會大眾隱瞞了一些事情的真相。那麼警方為何要這麼做呢?也許是怕引起更多的社會恐慌,畢竟如果外星人真實存在於地球上,此事一旦坐實且公諸於世,會引發何種結果,誰也不敢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