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有蛋!勤億蛋品科技推出定期配 兩種方案免運費不怕缺蛋

勤億蛋品科技推出保證有蛋的「是好亮葉黃素蛋定期配」方案,僅開放五百組會員名額。勤億蛋品科技
編輯部
【發布時間:2024年5月4日】

最近地震頻頻,加上即將迎來夏季的炙熱高溫,在在都影響著雞蛋產量,讓許多人開始擔心會再度發生缺蛋危機。但除了天候因素,其實每當禽流感發生時,也都是造成缺蛋的主因。在這麼多不確定的因素下,為了讓有大量雞蛋需求的企業客戶不受缺蛋影響,能持續有新鮮安心的雞蛋可使用,勤億蛋品科技去年提出「忠誠客戶、保證供貨」的方案,意外大受好評,而今年勤億聽見廣大消費族群的心聲,更推出「是好亮葉黃素蛋定期配」給一般消費者的方案,讓普羅大眾也不用擔心缺蛋問題,能天天吃好蛋!

勤億蛋品科技董事長室經理古昕平表示:「去年針對企業客戶保證有蛋的方案,讓許多消費者敲碗表示也需要,因此今年擴大給一般消費者,但還是有名額限制。」勤億針對一般消費者推出的「是好亮葉黃素蛋定期配」方案,首賣僅開放五百組會員,提供「14天定期配」及「30天定期配」兩方案供消費者自由選擇,每筆訂單為期六次,每次配送一組30顆,每組售價僅430元,無須額外加收運費,也不需一次付清,沒有綁約壓力,用定期扣款方式輕鬆支付。

由勤億專業冷藏車輛配送到府,既方便又能確保雞蛋鮮度與品質。定期購方案保證絕不缺蛋,而且提供的是加了葉黃素的「是好亮葉黃素蛋」,讓消費者每天都能安心吃好蛋。名額有限,享受不缺蛋動作要快!訂購及更多資訊請上勤億官方直營線上購物日初幸福牧場定期配頁面。

挺過花蓮7.2強震 我們會再度好起來!

▲2024年4月4日花蓮地震隔日,清水斷崖隧道上覆蓋著泥灰。餘震造成煙塵滾滾,引發海嘯警報。Getty Images
第255期
文、攝影⊙哲君

大災難來臨,總令人猝不及防!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波及全台。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32顆原子彈,落石、坍方、橋斷、屋毀、樓塌……花蓮瞬間成為孤島。

強震重創花蓮 滯留台北 心繫家園

那原本是一個美好的早晨。活力滿滿的我正在台北和兒子愉悅地享用美味早餐。忽然,眼前半圓形的吊燈開始搖擺,房子左右晃動,彷彿船隻隨著洶湧波濤擺盪。這震度的確不輕!兒子的室友尖聲驚叫,衝出房間。我和兒子倒是十分淡定,等它停,因為視地震為稀鬆平常的花蓮人一向處變不驚。不過,台北都搖成這樣了,花蓮呢?隱約感覺不祥。

果不其然,很快傳來北捷、台鐵、高鐵都停駛的消息,公路也因下清水橋整個坍塌、路基消失而中斷。我原定的行程一下子被打亂,家中狀況不明,歸心似箭。直到中午時分,確定北迴線多處路段坍方損壞、軌道挫曲,回不了家,才臨時邀約住在台北的阿姨聚會,並添購衣物,準備續留一晚。

台北的夜晚依舊美麗璀璨、人聲鼎沸。北、花兩個城市彷若兩個世界,彼此又有著絲絲相繫。想我故鄉的親友,此時仍在不時搖晃的餘震中驚魂未定、收拾善後;嚴重受創的大樓居民倉皇逃生,畢生心血成灰;還有不斷更新、增加的死亡、失聯、輕重傷人數……

當晚拖著疲憊的身心重返兒子住處,懷抱著對家園的牽掛,能有一方安穩之地休憩,心中充滿感恩。

 

傾斜45度的天王星大樓令人怵目驚心。

▲傾斜45度的天王星大樓令人怵目驚心。

 

世間無常 災情處處 幸與不幸 生死瞬間

這是自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後,25年以來台灣最大的地震。震央位在花蓮東部海域,深度只有15.5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全台有感,接連曝光的花蓮災情報導和影片,令人瞠目結舌。

 

北濱街「幸福時刻」早餐店被震到地面下。

▲北濱街「幸福時刻」早餐店被震到地面下。

 

蓮女中綜合大樓梁柱鋼筋扭曲外露、牆面嚴重剝落成危樓。

▲蓮女中綜合大樓梁柱鋼筋扭曲外露、牆面嚴重剝落成危樓。

 

華爾街大樓鋼筋裸露,牆壁破洞,房屋四處布滿掉落的石塊。

▲華爾街大樓鋼筋裸露,牆壁破洞,房屋四處布滿掉落的石塊。

 

 

花蓮港碼頭嚴重凸起或陷落,疑似油管破裂;花蓮女中綜合大樓梁柱鋼筋外露、牆面嚴重剝落成危樓;東華大學理工一館發生火警,D棟全毀;花蓮市多棟大樓牆壁破損、磁磚掉落、鐵門變形、樓梯扭曲……尤以幾秒內瞬間倒塌的北濱街「幸福時刻」早餐店和傾斜45度的天王星大樓最是怵目驚心。

地震當下,花蓮縣秀林鄉崇德地區大面積山崩。土黃色煙霧瀰漫,宛如海嘯襲來,行人狂奔、車輛疾駛逃命,場面驚悚。蘇花公路大量落石夾帶煙塵滾滾而下,險象環生,沿途汽、機車駕駛有的緊急掉頭保命、有的慘遭落石雨吞沒,生死一瞬間。

一對邊坡修復員夫婦正在台8線準備上工,妻子遭大量鋪天蓋地的石塊砸中,渾身是血倒地。丈夫衝上去抱住妻子,她已無法言語,不停流淚,倒在丈夫懷裡斷了氣。丈夫在靈堂哭喊:「為什麼死的不是我?」

雄偉壯麗的世界級美景太魯閣國家公園整片山壁剝落,60秒山谷變色。人車驚逃,卻無處可逃,幸運者緊急停在明隧道,受困待援。從砂卡礑步道到燕子口、九曲洞一路柔腸寸斷,幾乎都被巨石吞沒。著名景點無一倖免,長春祠大量土石堆積,布洛灣吊橋嚴重毀損,全區斷壁殘垣,一片廢墟。

獨遊花蓮的胡姓女子,地震發生前才在家人的LINE群組貼出砂卡礑步道美照,說天氣很好、陽光燦爛。孰料強震奪命,青春停格,不再燦爛。

失聯的游姓男子一家五口為了祭祖才回花蓮。親子同遊砂卡礑步道,也踏上不歸的黃泉路,遭巨石掩埋,8天後才全數尋獲,母親崩潰哭斷腸。

慈心基金會蘇姓女講師喜好山林,致力減塑,出遊都會帶上夾子、塑膠袋淨山。此次與親友共7人出遊,於得卡倫步道遭遇落石,面目全非,是大體修復最艱鉅的個案。

花蓮唯一的大樓罹難者,是第一時間從天王星大樓逃出,又返回救愛貓的花蓮高農康老師。同事說她熱心、善良又有愛心,重視生命,平時連菜蟲都會挑出來放生。不料重返大樓十多秒,樓就塌了。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悲慟不已。

一位天王星大樓受災戶對著採訪鏡頭哭訴:「大家都說活著就好,我什麼都沒有,要怎麼活下去?」驚慌失措的波斯頓國際雙語學校南非籍南度老師也一無所有,全部身分證件、提款卡、現金等,都來不及帶出來。

震災訊息不斷傳出、更新,每一則都牽動人心。強震不只震垮了房屋,也震碎許多災民和遇難家屬的心、希望、生活和人生。

 

傾斜的天王星大樓架上鋼梁支撐,開始拆除作業。

▲傾斜的天王星大樓架上鋼梁支撐,開始拆除作業。

 

天災無情 人間有愛 防災完善 復原迅速

同島一命。台灣人的堅韌團結與互助合作精神,在震災後表露無遺。各縣市搜救隊紛紛馳援,專業的搜救人員帶著搜救犬和破壞頂升等油壓電動工具,在飛沙走石的陡崖峭壁中,奮不顧身地拯救受困者。國軍官兵也全副武裝支援災區,全力救災。

搜救過程異常艱險,餘震不斷,所幸不時傳出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台泥合盛礦業59位受困員工收到空投物資後決定自救,循舊林道開路下山。礦山團隊同事也攜手熟悉當地地形的部落青年,憑藉長輩對山林的認識和智慧積極救援,終於全體脫困。

前任駐紐西蘭大使蔡爾晃的希臘籍女婿Dimitris Belbass與家人在白楊步道遇險,以隨身攜帶的繩索陸續救出11位受困民眾,被封為「希臘英雄」。他說:「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到四十多前的童軍誓言,要盡力幫助別人。」

花蓮縣政府立即開設地方應變中心,設立多處民眾避難收容所,善心機構和愛心人士提供的各項物資、食物持續湧入;各大醫院休假醫護人員迅速集結,啟動營救大量傷患機制,分秒必爭;傾斜的天王星大樓架上鋼梁支撐,開始拆除作業;花蓮縣建築師公會勘查受損房屋結構,分別張貼紅、黃單;災後補助、紓困、重建、安置等作業有序進行。

強震讓花蓮再度成為國際焦點。眾多外媒前來採訪,大讚台灣防災準備完善、防震教育出色、應變能力強大、災後復原迅速等,而且「台灣真的跟中國大陸不相同」,值得世界其他地區學習。

921大地震傷亡慘重,台灣政府痛定思痛,多次修訂建築規範,納入抗震要求,並大量翻修、加固老舊建築。用一次又一次震災的血淚換來搜救、復原工作的井然有序,盡力保障民眾的身家安全。

 

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時,雲門翠堤大樓被震垮。

▲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時,雲門翠堤大樓被震垮。

 

風光秀麗 天災頻仍 震災遠去 不會消失

美麗的臺灣島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推擠,產生隆起而形成的島嶼。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物種包羅萬象,花蓮更是大山大水、風光秀麗的觀光勝地。然而,特殊的地理環境同時潛藏地震、颱風頻仍的隱憂。

生為花蓮人,從小不得不練就與地震共存的本領。網友打趣道:「花蓮人遇到地震沒在跑的啦!衝到戶外的一定是外地人。如果連花蓮人都跑了,你還不趕快跑?」以花蓮人為指標,戲謔之中深藏多少無奈。

地震專家馬國鳳曾提醒,從2018年的0206花蓮地震開始,陸續發生很多群震,絕不能掉以輕心,慎防將來可能還會發生規模8的強震。

2018年2月6日花蓮6.0地震記憶猶新。深夜11點50分的天搖地動讓雲門翠堤大樓、統帥大飯店等4棟大樓被震垮、傾倒損毀。有人當場身亡、有人驚恐逃生,許多人整夜佇立寒風中不敢進屋,一夜之間數百人無家可歸。

2022年9月18日池上6.8強震,鄰近的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災情慘重。玉里超商、校舍倒塌;東里車站毀損;六十石山、赤柯山道路坍方,數百人受困;高寮大橋被震垮,多座橋梁斷裂、變形等。

震災會過去,卻不會消失。觀光客遇到地震可以趕緊返家,但對花蓮人而言,花蓮就是生存的根,家庭、親人、工作、生活……都與土地緊緊相連。除非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否則仍得與地震共存,活在「不知下一次大地震何時來」的不安中。

 

數月前,探勘得卡倫步道,為探訪大禮、大同部落做準備。

▲數月前,探勘得卡倫步道,為探訪大禮、大同部落做準備。

 

敬天重德 惜福行善 天佑花蓮 台灣加油

數月前,曾執教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西寶國小8年的同學帶我走花蓮縣秀林鄉「得卡倫步道」,為一起探訪大禮、大同部落做準備。如今,上蒼似乎將恩賜給花蓮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收回去了。早知如此,無論如何也要排出時間提早前往。然而,人生哪有「早知道」呢?

同學哀嘆自己彷彿成為〈桃花源記〉裡的時空旅人,回不去失去的地平線。但她沒有放棄希望:「一旦可以進入大禮、大同部落時,我會再進去。」

 

昔日從得卡倫步道觀景平台俯瞰立霧溪之美,留下難忘的回憶。

▲昔日從得卡倫步道觀景平台俯瞰立霧溪之美,留下難忘的回憶。

 

靜下心換個角度思考,充滿感恩。謝謝同學帶我先行探勘,得以俯瞰立霧溪之美,留下難忘的回憶。也謝謝太管處資深解說員茂耀當時贈與我一本他的精心著作——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解說叢書《到太魯閣走走》,書中詳盡介紹太魯閣周邊近30條步道的自然與人文,圖文並茂,供讀者按圖索驥。每一條步道,他都如數家珍,而今仙境已成絕境,更顯此書珍貴。天意如此,奈何!

與地震共存,是花蓮人,也是台灣人的宿命。慶幸地震沒有慢一天發生,因為清明節當天蘇花公路上必定塞滿了回鄉掃墓的車輛,而連續假期花蓮遊客眾多,特地前往太魯閣攬勝的人群必定不少,傷亡將無法想像。如同2018年發生的0206花蓮大地震,幸好不是發生在白天,否則倒塌的兩棟大樓附設餐廳內不知要添多少亡魂。冥冥之中,花蓮似乎還領受到上天的再次慈悲眷顧。

近年來,疫情、戰爭、天災、糧食危機等一一浮現,地球越來越不平靜。在不可預期的大災難前,渺小的人類如何安身立命?中華傳統文化遵循「天人合一」,或許,敬天重德、惜福行善能夠讓我們得到神佛庇護,化解或減輕災厄。

雖然花蓮觀光受挫無以復加,重建之路漫長,但一次又一次的傷痛讓我們更堅韌、更強壯。強震隔天深夜,花東縱管處在粉專溫馨發文:「花蓮受傷了,但我們會再度好起來的。約定好之後要再來玩喔!感謝不眠不休救災的夥伴們。」天佑花蓮,台灣加油!

魏德聖打造《BIG》 讓孩子拯救世界!

▲金馬獎名導演魏德聖最新力作《BIG》,佳評如潮,迄今打破影史上最高包場紀錄。BIG提供
第255期
楊秉芳

金馬獎導演魏德聖最新力作《BIG》,放映初期票房意外爆冷。但後續迴響廣大,佳評如潮,海內外觀眾和諸多名人口碑推薦,迄今打破影史上最高包場紀錄,4月4日重返大銀幕,感動延燒……

《台灣三部曲》觸礁 魏德聖絕望中找到救贖

魏德聖是有名的熱血導演,才華洋溢,屢獲大獎。2008年執導的《海角七號》,以5.3億元稱霸台灣國片票房;2011年執導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榮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全球票房高達8.8億元,讓台灣電影躍上國際,大放異彩。

充滿理想的魏德聖在2020年推動《台灣三部曲》的拍攝。計畫以1624年大航海時代為背景,拍攝台灣400年系列歷史電影,成本預計約45億。他啟動群眾募資超過1.2億元,並風風火火地和台南市政府簽定成本總預算135億的「台灣三部曲歷史文化園區BOT案」。

豈料COVID-19疫情風暴來襲,打亂所有節奏。工程延宕、外籍團隊進不來、資金卡關……苦撐到最後,不得不宣布停拍。魏德聖在長期壓力爆表、焦頭爛額的奔忙中瀕臨崩潰,甚至一度覺得人生絕望,走不下去。

當時,他想起早年拍攝一部紀錄片時,曾訪談一位因罹患骨癌而截肢的女大學生。女孩樂觀開朗,談起病房內孩子們的生活點滴,彷彿在講學校教室內所發生的事似的,並沒有想像中的沉重、灰暗,令他非常訝異。

魏德聖問:「孩子們會哭鬧嗎?」女孩回答:「會哭,因為很痛。但不會鬧,鬧也沒有用,只是讓照顧者更傷心、難過而已。」當提出「孩子們會不會因為忍受不住病痛,想說算了,我就去當天使好了」的疑問時,女孩停頓二、三秒,幽幽地說:「我進出兒癌病房好多次,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不想活的孩子。」這個答案令魏德聖十分動容。

兒癌病房並非人間煉獄,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每個孩子都想活下去,每個父母、醫護人員都在盡力搶救生命。這種反差讓魏德聖興起拍攝兒癌議題電影的念頭。於是,醞釀已久的想法,終於在心情跌至谷底時付諸實現,編劇過程又哭又笑,止不住的淚水竟然神奇地療癒了他那枯槁沮喪的心靈。

 

《海角七號》男女主角范逸臣、田中千繪睽違15年再度合作。BIG提供

▲《海角七號》男女主角范逸臣、田中千繪睽違15年再度合作。BIG提供

 

願望渺小卻從不放棄

魏德聖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導演,也很擅長拍攝群戲。《BIG》的21位主演者集結馬志翔、黃鐙輝、曾珮瑜、曾沛慈、陳博正,加上睽違15年再度合作的《海角七號》男、女主角范逸臣、田中千繪等,均為一時之選。以聚集在醫院兒癌6人病房「816」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們為主角,擴及6個不同社會階層、背景、信仰、婚姻關係的家庭。每一張病床的圍簾拉起來就是一個小家庭,小家庭組成大家庭,從一開始的摩擦、衝突到逆境中互相體諒、取暖、支持,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掙扎。

 

《BIG》的醫院場景色調乾淨明亮,營造溫馨的環境。圖為護理師帶領大家進行病房搬遷。BIG提供

▲《BIG》的醫院場景色調乾淨明亮,營造溫馨的環境。圖為護理師帶領大家進行病房搬遷。BIG提供

 

為了破除醫院沉重的氛圍,魏德聖在搭建的醫院場景中,特意選擇乾淨明亮的色調、自然柔和的採光,營造溫馨的環境。全劇人物線雖多,但敘事清晰、節奏明快,取景角度也很有張力,用幽默對話、可愛的童言童語、歡樂的音樂和舞蹈、熱鬧的聖誕晚會、奇幻的動物園旅程等,展現出病房內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以及親情、友情、愛情交織出的悲歡離合和生死血淚。

 

「816」的家庭互相取暖、支持,一起面對生命困境。圖為大家為病況惡化的源源加油打氣。BIG提供

▲「816」的家庭互相取暖、支持,一起面對生命困境。圖為大家為病況惡化的源源加油打氣。BIG提供

 

是的,生死血淚。孩子們的願望渺小,只想「活著」,從來不曾放棄希望。就算只有一個人,也要打贏這場戰爭。不過,醫學有局限,生命有盡頭,儘管電影主軸是關於「勇敢」的正面故事,但在現實情境中,孩子們卻有幸與不幸。

 

每一家演員父母在片場陪吃、陪玩和陪伴,負責「照顧自己的孩子」。圖為努拉一家人。BIG提供

▲每一家演員父母在片場陪吃、陪玩和陪伴,負責「照顧自己的孩子」。圖為努拉一家人。BIG提供

 

台灣首部結合真人和動畫的電影

說到電影的亮點,不得不稱讚魏德聖「識人」和「激發潛能」的功力深厚。拍片時,「小孩和動物」是最難駕馭的,偏偏這部電影都遇上了。魏德聖找小演員首重「外型」和「年齡」,但其中一位遍尋不到;戲分吃重的源源,因不願落髮而拒演;4歲的努拉沒有安全感,開拍後變得膽怯,要找媽媽;羅恆如果沒有定時吃飯、睡覺,就會「斷電」……問題一籮筐。每一家的演員父母只好在片場陪吃、陪玩和陪伴,負責「照顧自己的孩子」,拍攝到後期,水乳交融,每個家庭成員彷彿真的是一家人。

 

魏德聖對於小演員們的表現評價很好。圖左起為演員郭大睿、謝以樂、滕韋煦、黃之諾、鄭又菲、于卉喬。BIG提供

▲魏德聖對於小演員們的表現評價很好。圖左起為演員郭大睿、謝以樂、滕韋煦、黃之諾、鄭又菲、于卉喬。BIG提供

 

等待孩子發光、發熱的時間很長,但等待是值得的。魏德聖告訴孩子們:「拍這部電影很有意義,大人如果沒有你們就完成不了。」戲中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表現超乎預期,真情流露、觸動人心,甚至比大人更搶鏡,溫馴的紅毛猩猩也是畫龍點睛的焦點。

 

戲分吃重的源源曾因不願落髮而拒演《BIG》,最終同意剪掉留了9年的長髮。BIG提供

▲戲分吃重的源源曾因不願落髮而拒演《BIG》,最終同意剪掉留了9年的長髮。BIG提供

 

「816」病房中的孩子沒有時間悲傷,他們在病魔的虎視眈眈下奮鬥。繞不過去的醫療過程如何表現?在《台灣三部曲》面臨停拍的艱難時刻,為了轉換心情,魏德聖無意中翻閱到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動畫製作人鈴木敏夫的書,他靈光乍現,突然想到可以改拍為動畫。

於是,《BIG》找來日本動畫片《你的名字》的美術指導丹治匠,擔任動畫導演,召集台灣、日本、義大利三地頂尖動畫團隊聯合製作動畫,加上多年合作夥伴何國杰配樂,讓動畫與實體拍攝完美銜接。

 

珈農戰勝白血病,一家人喜極而泣。BIG提供

▲珈農戰勝白血病,一家人喜極而泣。BIG提供

 

魏德聖精心打造出台灣第一部結合真人和動畫的電影,成為另一大亮點和創舉。

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生死決鬥。動畫中依照孩子們特徵量身打造的角色設定,手拿特製的絕世武器,個個化身成英勇的戰士帥氣登場。他們士氣高昂,在活潑的進行曲中勇往直前,一起對抗大魔王和病魔大軍。「今天的遍體鱗傷,明日的勇士印記!」「吃飽了嗎?我們殺回去!」用無所畏懼的拼勁、意志力戰到最後。

從起點到終點,生命的輪迴是一個首尾呼應的圓。電影反映生死之間真實的人生,也致敬備極辛勞的醫護團隊。劇末意料之外的回馬槍,搭配輕柔的〈My Darling Child〉歌曲,呈現生命最初的感動、希望與期待,手法實在高明。

 

台灣第一位身障人士榮獲廣播金鐘獎的劉銘樂觀向上,積極突破各種阻礙,成立「混障綜藝團」。臉書擷圖

▲台灣第一位身障人士榮獲廣播金鐘獎的劉銘樂觀向上,積極突破各種阻礙,成立「混障綜藝團」。臉書擷圖

 

活著就是禮物 做自己生命的「BIG」

每個孩子都想要好好的活著。如果,活下來卻失去身體的某些部分,還能「好好的」活著嗎?我想到曾觀賞「混障綜藝團」演出所帶來的震撼。

台灣第一位榮獲廣播金鐘獎的身障人士劉銘,3歲時罹患小兒麻痺,連上下輪椅都要靠別人抱,為了生活吃盡苦頭。但他樂觀向上,積極突破各種阻礙,帶領跨越多重障礙的「混障綜藝團」團員呈現精彩才藝,傳遞「珍惜生命、突破困境」的人生觀。

團員中有將缺少五指的左手藏在口袋中20年的獨臂舞者王蜀蕎、最想「聽見孩子叫我爸爸」的聽語障鬥士陳濂僑、「不看我失去的,只看我擁有的」三指歌后蔡佩芙,以及揮舞斷臂彈琴、以雙膝著地跳舞,曾「騎改裝自行車環島18天、泳渡日月潭、攻頂台灣第一高峰玉山」的截肢鬥士郭韋齊等。好手、好腳、能聽、能說,看似平常,卻是某些人畢生仰望不得的夢想,但我們卻常常忘了珍惜與善用。

台灣18歲以下的兒童,一年約有500人罹癌,常見的有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等,5年存活率將近8成。兒癌議題並不討喜,也是一般人很不願意碰觸的話題。但《BIG》安慰了每一個曾經失去親人、健康、夢想的人,許多生活上的不如意、負面情緒、各種壓力都得到紓解,這也是很多觀眾呼朋引伴,一看再看的原因。

「816」為何變成「BIG」?原因很感人。魏德聖說:「每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是『BIG』,只是你可能會選擇退縮,逃避了你的位置。我很努力,我沒有逃,沒有逃開的人都是『BIG』。」

許多觀眾揪心吶喊:「為什麼魏德聖不能寫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他說:「這部電影不是在講死亡,而是重生。死亡不是結束,死亡的價值在證明一個人活得精不精彩。」「太多人害怕死亡,要害怕的是你活得怎麼樣。」

就如同魏德聖所言:「最小、最弱的孩子,他們的生命卻是最堅韌的。孩子擁抱生命的力量會影響大人、影響全世界。我這麼小、這麼弱,都能樂觀、努力、堅強的活著,以正面能量對抗病魔,你憑什麼說憂鬱、沮喪?憑什麼說會被環境擊垮?」

 

魏德聖的《BIG》,成功演繹每個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人物」。BIG提供

▲魏德聖的《BIG》,成功演繹每個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人物」。BIG提供

 

每個來到世間的生命都極其珍貴,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考驗來了,能躲到哪裡呢?無處可逃,那就迎戰吧!好手、好腳的人們沒有藉口可以放棄自己。勇敢面對,你就是「BIG」,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人物。

故宮看故宮 「皇家建築圖檔文獻」與「樣式雷」

▲「皇家建築圖檔文獻」展覽現場。謝平平攝影
第255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一提到中國古代的皇家建築,讀者的想像大約離不開華美氣派、金光閃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其背後體現的是該朝工藝與匠人巧思。康、雍、乾三朝可說是清以來最繁華安定的時期,建築、園林、陵寢等工程數量龐大,從圖面與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康熙一心勤政,意在遠離塵囂,至後世子孫方逐漸演變為浮誇、奢靡,一如《紅樓夢》中,元妃省親指責大觀園「奢華靡費」。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的「皇家建築圖檔文獻」就透露了這樣的氣氛。

 

乾隆盛京中路平面圖。

▲乾隆盛京中路平面圖。

 

做工仔細 賞罰分名

北京紫禁城為明成祖時所建,清朝沿用此地為帝后居所,位於瀋陽的盛京則成為陪都。在該展中可以見到直隸總督或內務府總管的奏摺內容,包括:探勘情況、木料清單、工程進度、發生問題、工程費用,甚至還有「工料錢糧分析清單」。

其中一位上奏的員外郎名為金輝,向乾隆皇帝報告河北正定(常山)隆興寺的大佛工程現況,這位員外郎曾因承辦某工程,其工程中的一隻金獅掉色,他不但要賠掉色的錢,還被重罰等同三年薪水的罰金,相當嚇人。在其中一份奏摺中,提到陵寢地宮進水,影響皇后梓棺,承辦人員接受重罰,但做事勤謹的工匠則不只是賞賜豐厚,甚至還能獲賜蟒袍。

 

排雲殿寶座圖樣。

▲排雲殿寶座圖樣。

 

其實,不只工程嚴謹,清宮規矩也相當多,服侍過慈禧太后的貼身大宮女何榮兒曾說過,宮女有一套無聲的溝通方法,職責劃分相當清楚,不論多小的事也得留心記上,也不能隨意出宮門。

嬪妃居所的宮女都如此戰戰兢兢,遑論涉及多人與巨大金額的工程了,但若皇帝無心細察或奸臣當道,掌權者中飽私囊,也非鮮事,如:乾隆時期的和珅、慈禧時代的李蓮英。

 

康親王府圖。

▲康親王府圖。

 

頤和園仁壽殿的圖紙

此次展覽中,也展出了其他親王王府的設計圖稿,包括:康熙皇帝堂兄康親王、康熙皇帝五子恆親王、豫親王多鐸二子信郡王。雖然部分親王頭銜通過世襲取得,但其宅院都有相當規模,且有尊卑之分。

 

頤和園仁壽殿「東配殿明間南逢松竹梅天然圓光花罩圖樣」,中間有文字標注。

▲頤和園仁壽殿「東配殿明間南逢松竹梅天然圓光花罩圖樣」,中間有文字標注。

 

「東配殿明間南逢松竹梅天然圓光花罩圖樣」的標注。謝平平攝影

▲「東配殿明間南逢松竹梅天然圓光花罩圖樣」的標注。謝平平攝影

 

慈禧太后耗費巨資修建的「頤和園」,在該展中也展出相關圖面。一入夏,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會在此居住、主政,直到黃曆八月左右才回紫禁城。其中的「仁壽殿」是接見文武百官、各國大使之處,展出圖面上標有尺寸、材料、圖案,如「東配殿明間南逢松竹梅天然圓光花罩圖樣」中的標注如下:

通寬一丈五尺六寸下寬一丈五尺五寸

通高一丈  厚四寸  下貫腳榫長一寸

圓光對徑六尺四寸 下杴花活高七寸

週圍本身大邊寬二寸五分外仔線寬五分

俱二面玲瓏大過橋

頤和園相關圖樣的具奏人都是雷思起(1826~1876年),他是負責整修頤和園的雷廷昌(1845~1907年)的父親,父子倆在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參與多項皇家陵墓、園林建築的興建與重建工程,也都位居「總設計師」的地位。

 

晚清「樣式雷」─東直門重檐角樓圖式。

▲晚清「樣式雷」─東直門重檐角樓圖式。

 

皇家建築中不可不識「樣式雷」

不過,雷家並不是從他們開始發跡的,在該展中可以看到,早在康熙年間,其先人雷發達(1619~1693年)與兒子雷金玉(1659~1729年)入京參與皇家修繕工程,落腳北京。而雷金玉也在參與「暢春園」木作工程時,獲康熙欽點進入內務府營造司任職。

 

晚清「樣式雷」─正陽門箭樓分位成搭圖式。

▲晚清「樣式雷」─正陽門箭樓分位成搭圖式。

 

營造司有「樣式房」負責勘查、繪製建築圖稿、製作燙樣(建築模型)與監工。雍正即位後,預備擴建「圓明園」,仿照康熙興建「暢春園」為理政、遊憩、燕居的皇家園林。雷金玉也因此被指定為樣式房「掌案」(總設計師),此時,他已63歲。

從暢春園開始,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避暑山莊等,都有雷家七代人的參與,因此「樣式雷」也成為一種美譽。雷獻彩是雷家最後一位「掌案」,因無子嗣,加上清帝退位,烽火連天,皇家建築不再,雷家消失在建築舞台上。

 

國立故宮博物院工程設計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對照現址

▲國立故宮博物院工程設計圖(上)與對照現址(下),建築體被賦予強烈古典建築外型,顯現出傳承我國文化藝術一脈相承的脈絡。

 

然而,清代皇家建築的古典風格卻在台灣延續下來,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山樓、「南海藝文園區」建築群、中國文化大學等,即是該展第三單元「現代台灣的古典建築」的內容。

該展面積雖然不大,但展品中最令人驚奇的是,圖面繁複,猶如工筆畫,其上標注的尺寸、花樣多為蠅頭小楷。此外,大臣奏摺的書跡也展現其不同個性,成為另一可觀之處。建議對古代大木工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帶上微距望遠鏡(短焦鏡),更能了解尺寸中的建築世界。最後,因展期即將結束,也建議讀者把握時間前往欣賞。

 

 

「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皇家建築圖檔文獻」展覽

日期: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5月19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3室

京劇大師李寶春 談世代交替的傳統戲曲美學

▲《孫臏與龐涓》由李寶春(右)飾孫臏,楊燕毅(左)飾龐涓。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第255期
謝平平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自成立以來,長年推動傳統戲曲文化,並邀請京劇大師李寶春自美來台擔任團長,成立「台北新劇團」共創好戲。未看過京劇或喜愛傳統武術、武打場面的讀者,可把握今年在台北、台中、高雄演出的大戲《孫臏與龐涓》,除故事精彩、情節緊湊,音樂、燈光、陣伐、唱腔與武打名場面等皆以傳統為本,兼而融入新意,與以往大有不同。該戲也是李寶春祖父李桂春、父親李少春曾演出的劇目,如今期盼能從李寶春大師口中收穫不同年齡層的戲曲美學觀。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台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大師李寶春。何宇軒攝影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台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大師李寶春。何宇軒攝影

 

《孫臏與龐涓》故事文本

戰國時代,孫臏(本名不詳)與龐涓為鬼谷子之徒,學習兵法。而後龐涓受到魏王重用,但忌憚孫臏智勇過人,於是將孫臏騙到魏國,陷害他受到臏刑(斷足)、黥刑(在臉上刺青),使其被視為罪人之流,無法與名士往來。

受此奇恥大辱,孫臏遂隱去本名,以罪刑之名「臏」行走世間。但他對兵法的高見與人性的了解,見過之人無不被他說服,最後被營救到齊國,成為齊國公子田忌的最佳軍師。

魏、齊強盛,龐涓與孫臏各自領軍,難免狹路相逢。一次,魏攻趙,孫臏圍魏救趙,龐涓趕忙回防,卻在桂陵被俘;第二次,魏軍攻韓,孫臏以「減灶」假象讓龐涓輕敵急追,在深入路窄的馬陵之地時,遭亂箭射死。

「台北新劇團」2024大戲《孫臏與龐涓》,由李寶春、楊燕毅分別飾演孫臏、龐涓,孔玥慈飾演龐妻,余季柔飾演仰慕孫臏的丫鬟蘭香。二位女性在傳統戲曲中本是站在夫君旁的配角,但在該劇中卻有幽微而關鍵的作用:龐妻深諳夫君對孫臏十分忌憚,於是耳邊吹風,促使龐涓痛下毒手;蘭香則以「死諫」提醒孫臏「你太信任他人」,使孫臏逃離龐涓圈套。

人性善惡翻騰不只在舞台上,也在唱腔裡。京劇一向強調字正腔圓,《孫臏與龐涓》除採用林鑫濤當年設計的唱腔,也融入現代歌曲旋律,以詮釋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心態。而龐涓管家、朝官等則以京白(北京話)來刻畫人的煽動、勢利等情緒。

但傳統戲曲的改動,常令許多戲迷難以接受,考慮到一板一眼的演出傳統戲曲,恐怕很難吸引年輕人,「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李寶春直嘆難度頗高。

 

台灣新生代演員孔玥慈(中)、余季柔(左)與李寶春(右一)演出《劉姥姥與王熙鳳》。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灣新生代演員孔玥慈(中)、余季柔(左)與李寶春(右一)演出《劉姥姥與王熙鳳》。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技術會過時 表演含金不過時

說到此處,京劇大師李寶春率直說道:「一部電影、一首歌,能捧紅一名演員、一名歌手成為大咖,說不羨慕嗎?挺羨慕!」他打趣道,傳統戲曲演員即使將戲服從新裝演成了舊服,觀看人數依舊有限。

他指出,技術會過時,但表演不會過時,因技術加上內涵,就能成為表演藝術,「那個動作為什麼要那麼設計?它有一個為什麼?還有一個『我要怎麼表現』的原因。」戲曲演員刻苦訓練的基本功,如何轉換為含金量高的表演藝術,需要年輕世代多思考。

例 如:雜耍演員站在九張椅子上,觀眾鼓掌叫好;京劇演員一張椅子、一張桌子拿頂,也能讓觀眾沸騰。李寶春表示,戲曲演員在舞台上不只有技術,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人物的內心情感,才能牽動觀眾的心。

「技術少了精神內涵,那就只是技術,從技術走到藝術需要一個過程,當然首先基本功得練紮實。」他說,自己年輕時也從傻唱、賣力氣,到開始能感受人物心情、吸取老師教戲精華後,演過一個又一個角色,才奠基了深厚基礎。

李寶春以父親、知名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1919~1975年)為例表示,父親有許多經典名作至今仍是戲曲標竿,「他(戲)不過時,他是在表演。」

 

台北新劇團的演出加入現代舞台美學。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北新劇團的演出加入現代舞台美學。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李少春《野豬林》成為經典之因

《野豬林》講述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取材自《水滸傳》,有許多演出版本,至今戲曲界仍以李少春版本為主。李寶春分析該戲不過時,是因「拿來我用」的精神,「他用話劇的手法,融化觀眾了解的能力。」

當年,承襲余派的李少春與「話劇皇帝」石揮(1915~1957年)交情甚篤,經常一起切磋表演藝術,導演謝晉(1923~2008年)告訴李寶春,李少春很少將自己拘在老戲班的圈圈當中,而是吸收許多新知,再融入演出,因此每次演出都吸引藝術工作者前來觀賞。

 

京劇大師李寶春邊說邊演示。何宇軒攝影

▲京劇大師李寶春邊說邊演示。何宇軒攝影

 

李寶春記得,父親天天在家練習,看看念白(韻白)、京白(普通話)如何融合在表演中,「最後,父親說不能用京白,因為接不上唱腔,情緒也融不在一塊。後來改為半京、半韻,唱念一套。」

斯人已逝,李寶春承襲了父親的精神,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在傳統戲曲上有許多創新,如改編西方歌劇名著、京崑同戲等,他很喜歡「新老戲」一詞,新為吸收,老是繼承,在繼承基礎上,融合新的東西,正是新老戲的精神。

李寶春期待,《孫臏與龐涓》可繼續演出,保留至未來,也理解大環境的改變帶來不同的生活樣貌,台北新劇團努力走出一條路來,至於能走多久,他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台北新劇團」演出資訊:

2024年5月31日(五)19:30,新編大型京劇史詩《孫臏與龐涓》

2024年6月1日(六)14:30,重裝三國文武大戲《渭南之戰》

2024年6月2日(日)14:30,新戲林立老戲屹立《天霸拜山》、《打韓昌》、《鍘美案》

夏日輕食 讓沙拉美味升級的6種方法

▲炎炎夏日,輕食正對味。消暑的沙拉,向來是夏季料理首選。Adobe Stock
第255期
曾允盈

炎炎夏日,輕食正對味。消暑的沙拉,向來是夏季料理首選。

但是如果口味一成不變,太過單調,端上餐桌容易讓人興趣缺缺。其實,對喜歡料理的人來說,沙拉是最多變的餐點之一,只要為沙拉增添新意,也能整體提升料理的豐富與獨特。讓美味升級,不妨從食材與調味著手,簡單的沙拉也能成為菜單上的亮點。

 

把各式堅果灑在沙拉上,可以增添風味和口感。黃昱攝影

▲把各式堅果灑在沙拉上,可以增添風味和口感。黃昱攝影

 

1.添加堅果或麵包丁,口感加倍

把各式堅果或麵包丁放在鍋中煎烤後,灑在沙拉上,可以增添風味和口感。綜合口味的果乾與堅果,吃起來有多種變化,不需擔心每一口味道相同,很快就吃膩。

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也是蛋白質、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麵包丁的扎實口感,又與沙拉的脆口互相搭配,吃起來層次相當豐富。

 

地中海料理普遍顏色鮮豔,只要把櫛瓜、甜椒和茄子稍微炙烤,焦香的香氣和色澤,就能為沙拉帶來異國情調。Adobe Stock

▲地中海料理普遍顏色鮮豔,只要把櫛瓜、甜椒和茄子稍微炙烤,焦香的香氣和色澤,就能為沙拉帶來異國情調。Adobe Stock

 

2.添加地中海風味,視覺繽紛

自製沙拉也能吃到地中海風味,地中海料理普遍顏色鮮豔,只要把櫛瓜、甜椒和茄子稍微炙烤,焦香的香氣和色澤,就能為沙拉帶來異國情調。不僅如此,視覺上飽和繽紛的各種蔬菜,在沙拉碗中跳躍,又可增加食物的樂趣。

想像地中海輕鬆休閒、充滿海港氣息的用餐情境,一邊吃著沙拉,心情也繽紛起來。

 

紫蘇油是涼拌好油,提升沙拉風味的同時,還能補充營養成分。黃昱攝影

▲紫蘇油是涼拌好油,提升沙拉風味的同時,還能補充營養成分。黃昱攝影

 

3.淋上紫蘇油,健康美味

近年話題熱度扶搖直上的紫蘇油,因為發煙點低,不適合高溫熱炒,相當建議淋在沙拉上食用。紫蘇油含有豐富的Omega-3,是「素食的深海魚油」,可以滋潤皮膚、抗發炎,仔細品嘗還能吃到種子的淡淡香氣,味道也不顯得太過沉重。

紫蘇油是涼拌好油,在提升沙拉風味的同時,還能補充營養成分,越吃心情越輕鬆。

 

水果中的鳳梨、小番茄放在煎鍋或烤箱中炙烤後,是搭配沙拉不錯的選擇。Adobe Stock

▲水果中的鳳梨、小番茄放在煎鍋或烤箱中炙烤後,是搭配沙拉不錯的選擇。Adobe Stock

 

4.炙烤當季水果,溫熱食用

新鮮水果甜酸滋味濃,可以豐富口感,向來是沙拉中的人氣王。如果有時間,可以嘗試將水果放在煎鍋或烤箱中炙烤,溫熱的水果與清爽的蔬菜一起食用,增添沙拉的層次。

水果中的鳳梨、小番茄是搭配沙拉不錯的選擇,只是切記炙烤水果,時間不要太長,避免水果烤太久軟化或過乾,失去剛剛好的果實原味。

 

鮮蝦、中卷川燙後放涼,搭配泰式醬料,就是鮮美重口味的泰式沙拉,炎夏不可或缺。Adobe Stock

▲鮮蝦、中卷川燙後放涼,搭配泰式醬料,就是鮮美重口味的泰式沙拉,炎夏不可或缺。Adobe Stock

 

5.擠上檸檬,營造亞洲風情

泰式沙拉又酸又辣,夏天吃起來特別開胃。想要營造泰式風情,可以把雞肉絲或雞肉塊放在沙拉上,搭配醬油、糖、辣椒、九層塔和檸檬汁調製而成的酸辣醬汁,喜歡魚露可再增添少許。

要吃得再豐盛一些,可以把鮮蝦、中卷汆燙後放涼,搭配泰式醬料,就是鮮美重口味的泰式沙拉,炎夏不可或缺。

 

春季正是台灣梅子盛產的季節,梅子油醋醬搭配任何口味的沙拉,立刻提升風味。Adobe Stock

▲春季正是台灣梅子盛產的季節,梅子油醋醬搭配任何口味的沙拉,立刻提升風味。Adobe Stock

 

6.梅子當季,台式油醋醬自己調

春季正是台灣梅子盛產的季節,梅子油醋醬搭配任何口味的沙拉,立刻提升風味。將橄欖油、蒜碎、梅子汁、胡椒粉、鹽、梅子果肉攪拌均勻,即可成為提味解膩的道地台式口味梅子油醋醬。

運用當季梅子,製成酸甜滋味的醬料,不僅可以搭配沙拉,淋上油炸料理、海鮮、水煮肉類,也相當清爽開胃。

「新災變論之父」證明大洪水真實存在

▲研究顯示,美國哥倫比亞高原的乾瀑布和峽谷地形,是被大洪水沖刷、撕裂的結果。Adobe Stock
第255期
青蓮

美國地質學家布雷茨(J Harlen Bretz)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憑藉著一個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應該具有的勇氣和態度,不懼質疑、不懼失敗,鍥而不捨地證明神話中的「史前大洪水」確實發生過。

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哥倫比亞高原上,分布著幾百個乾瀑布。在中部沙漠地帶的一個乾瀑布,如果有水的話,會有尼加拉瀑布10倍那麼大。不僅如此,在這片土地上還有:奇怪的乾峽谷、像摩天大樓那麼高的礫石堆、容得下一個城市的洞穴,以及其他古怪的東西。特別是在華盛頓州東南部,農田和峽谷好像是被切碎了又拼湊在一起的感覺,當地農民把它們稱為「疤痕地」。

對地質學家來說,這種疤痕地就是像謎一般的存在著。1909年,布雷茨是一名高中老師,某次他華盛頓大學參觀哥倫比亞高原的地圖,他發現,在高原的昆西盆地(Quincy Basin)西面有一個巨大的乾瀑布,墜入一個數百英尺深的峽谷,峽谷下面就是哥倫比亞河。但是,高原上哪有那麼多的水?這個乾瀑布當年又是怎麼形成的?布雷茨就問當時在旁邊的老師,但這位老師卻說不知道。

為了解乾瀑布 改行研究地質

這一個巨大的乾瀑布引起了布雷茨的興趣,為了找到答案,他決定改行研究地質,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地質學博士學位。1922年畢業後,布雷茨返回華盛頓,開始探訪這片神祕的高原。

經過半年的實地考察,布雷茨得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哥倫比亞高原的疤痕是因為一場地球歷史上罕見的、災難性的大規模洪水造成的,洪水撕裂了土壤和岩石,在幾天之內雕刻出這些峽谷和瀑布。

1923年,布雷茨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還拿出了一張自己繪製的詳細地圖,地圖上顯示了洪水沖刷高原之後形成的溝渠和河道。他說,這些河道只能由快速而猛烈的洪水雕刻而造成。

有人提出異議,如果真有大洪水的話,為什麼只有哥倫比亞高原才有這種地貌,但其他地方沒有呢?布雷茨說,那是因為形成哥倫比亞高原的玄武岩比較脆弱,一場大規模的洪水就可以迅速撕裂岩石,在一夜之間形成一個大峽谷。

可惜這個「大洪水理論」剛被提出來就被地質學界否決了,因為這讓人想到了《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難道神創世的故事是真的?不,這是科學界萬萬無法承認的。

1927年,布雷茨受邀到華盛頓特區演講。演講中,他向台下的專家們推演了一場大規模的洪水如何覆蓋了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地區,並匯集在一個臨時的湖泊中,然後像溢出浴缸的水一樣瀉入哥倫比亞河峽谷的場景。但布雷茨無法解釋這場大洪水是怎麼產生的,所以專家們依然沒有被他說服,布雷茨的「大洪水理論」就被擱置了。直到另外一位地質學家帕迪(Joseph Pardee)的出現。

大洪水的可能來源

1940年6月18日,帕迪在西雅圖的會議上發表論文指出,1萬8,000年到1萬3,000年前,在最後一個大冰河時期末期,隨著氣候變暖,位於蒙大拿州的米蘇拉冰川湖(Lake Missoula)的水位開始上升,最終導致2,000英尺高的冰壩崩潰,大約500立方英里的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奔瀉而出,而這些水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就是外面的荒地,也就是哥倫比亞高原。這就是席捲哥倫比亞高原的大洪水。

之後其他地質學家也陸續發現了這場大洪水的許多證據。布雷茨也用了30年時間陸續發表了30篇論文來支持他的理論。1965年終於出現了轉機,「國際第四紀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Boulder)召開會議,還組織大家去考察哥倫比亞盆地,隔日該協會就發了電報給布雷茨,「我們現在都是災變論者。」

被譽為「新災變論之父」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1972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布第一張地球彩色衛星圖片,清楚顯示了哥倫比亞高原的疤痕狀溝渠,竟然跟布雷茨在1920年代手工繪製的地圖完全相同,地質學界因此震驚了。

1979年,已經96歲的布雷茨終於用一生的努力等到了一個圓滿結局。美國地質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彭羅斯獎章(Penrose Medal)。頒獎詞中說,雖然布雷茨的大洪水論一直存在爭議,然而NASA的照片「為這場史前災難的範圍和性質提供了明確的證據」。

布雷茨從那時起就被人們推崇為一位尊重事實、反對教條主義、有遠見的人,更被譽為「新災變論之父」。布雷茨留給世界的也許不只是一種學說,還有面對質疑時,一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應該具有的勇氣和態度。

科學研究:UFO穿越另外空間抵達地球

▲科學家認為,外星人搭乘的UFO可能是行經額外維度的空間而抵達地球的。Adobe Stock
第255期
王君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勒布(Avi Loeb)表示,外星人搭乘的不明飛行物(UFO)可能是行經額外維度的空間而抵達地球的,目前地球上的科學家正在試圖解開這些空間謎團。

外星訪客走在「隱藏的空間」

勒布以研究外星生命而聞名於世,他相信外星訪客可能行走在「隱藏的空間」,如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簡稱CERN)的科學家正在試圖以該組織的「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揭開這些空間。

這個被稱為「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的粒子加速器能夠用接近光速的速度來讓質子束於軌道中運行,並重建類似宇宙大爆炸的條件,以利於科學家可以進一步了解物質與宇宙是如何生成的。

CERN的科學家使用了大型強子對撞機,試圖偵測6個額外維度時空,同時尋找特定的粒子,作為這些空間存在的證據。

勒布在以「超自然UFO聯繫」(The Paranormal UFO Connection)為題的新紀錄片中表示,外星文明開發能夠穿越不同空間的技術,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時間了。

勒布稱,外星人使用「量子重力」(Quantum Gravity)技術,在「捲曲」的空間中行進,而人類只能夠借由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粒子加速器才可以偵測到這些空間。

揭開「額外維度」的空間

這位哈佛大學教授表示,若外星人利用這樣的技術來抵達地球,會讓人們驚訝不已,因為地球並沒有這樣的東西。他舉例,就好像穴居人到了倫敦這樣的城市或者歐洲時,看到了那裡所有的科技裝置。

勒布解釋,人們在大約一個世紀之前發現了「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現今人們運用的最先進技術,比如網路與人工智慧(AI)都是基於對量子力學的認知而發展出來的。不過,這個學習過程並不完整,在現代物理學中仍然還有一些主要的未解之謎。

勒布說,過去幾十年以來,理論物理學的主流觀點認為,只有在「額外維度」的空間裡,量子力學與重力才能夠統一。

他提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可以看到三維空間,可是其他維度的空間則是捲曲的,除非用極高能量發射出粒子,否則就無法偵測到這些空間。如果有其他維度的空間存在,那麼人們會將自己熟悉的事實延伸至那些空間。人們能夠想像,在三維空間之外的生活將會更加不同與有趣。

大型強子對撞機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的一處地下隧道內,這個隧道的直徑是3公尺,貫穿了瑞士和法國邊境。

科學家2012年借由此裝置偵測到了暱稱是「上帝粒子」(God Particle)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這也是科學家想要了解宇宙如何運行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粒子。

水母狀UFO現身伊拉克美軍基地

日前美國調查記者科貝爾(Jeremy Corbell)和克納普(George Knapp)公布了水母狀的不明飛行物(UFO)於美軍駐伊拉克基地上空飛行的畫面,引人注目。

2024年1月9日,這兩名多年來調查UFO目擊事件的記者在YouTube網站分享這段畫面。該不明飛行物呈現的形狀類似水母,並以同等速度在一處軍事基地上空朝向某一個方向飛行。

他們在YouTube網站稱,這段畫面是在2018年10月的某天晚上於美軍駐伊拉克一處聯合作戰基地拍攝的。畫面中,這個來歷不明的UFO被美軍官員判定是「不明異常現象」(Unidentified Anomalous Phenomena,簡稱UAP)。

他們提及,這個UFO飛越了敏感的軍事設施及一處水域,之後沉入該水域。大約17分鐘之後,它又自水中冒出來,隨後就突然用極快的速度飛出畫面之外。

他們指稱,該UFO已展現了跨越不同媒介的能力。該「異常航空載具」(Anomalous Aerial Vehicle)的來源、意圖與能力仍然不明;該UFO展現了低度觀察性(Low Observability),且無法用夜視裝置觀測,似乎具有干擾光學攝影儀器的能力。這段畫面是以紅外線熱影像法所拍攝的。

1月11日科貝爾也在社交媒體平台X(原稱推特)分享一張靜止的畫面截圖,其呈現狀似枝形吊燈的UFO。科貝爾說,該畫面是利用紅外線熱影像法於波斯灣(Persian Gulf)拍攝的,但具體拍攝時間不詳。

伊朗大規模攻擊以色列 中東大戰開打?

▲伊朗在4月13日對以色列發動了超過300架無人機和飛彈的大規模攻擊,這是伊朗有史以來第一次從本土發動對以色列的攻擊。Getty Images
第255期
哨子先生

伊朗在4月13日對以色列發動了超過300架無人機和飛彈的大規模攻擊,這是伊朗有史以來第一次從本土發動對以色列的攻擊。消息一出,國際都非常擔心,中東大戰是否因此開打?

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13日當天總計有超過300多架無人機和飛彈射向以色列本土,規模之大為過去罕見。不過以色列與美國都表示,此次攻擊在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和盟友協助下,有「99%都被防空系統攔截防禦」,除了一名孩童受傷之外,並無傳出其他傷亡。

一場精心設計的失敗作戰?

伊朗13日的攻擊主要是為報復4月1日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炸死了伊朗革命衛隊的指揮官札赫迪(Mohammad Reza Zahedi)。當時以色列的空襲讓伊朗全國都相當憤怒,伊朗政府也面臨國內、外觀望其是否回擊的決策壓力。雖然國際間不希望局勢繼續升級,但國內以及周邊國家則希望伊朗給以色列「一點顏色瞧瞧」。

當時各界都擔心,伊朗的攻擊將可能會觸發一連串的軍事報復行動,甚至會吸引更多區域力量參與到這場衝突中。

沒想到,就在伊朗發動攻擊後沒多久,以色列和美方皆出面澄清沒有特別嚴重的損害,並高調讚揚此次攻擊能平安落幕,是美、以雙方防空系統戰略的完美示範。而伊朗也在射完飛彈後直接表態不會再進行下一波襲擊,只警告以色列不要回擊,以及要求美國不可插手。

雙方看來是忽然互毆一拳,卻又摸摸鼻子各自回家,沒打算繼續拉高事態。

以往,伊朗都以扶植周邊國家,例如:敘利亞、伊拉克,或是伊斯蘭恐怖組織,如:哈瑪斯、真主黨等,在以色列周邊伺機而動。這次突然大張旗鼓,強硬地從本土反擊,被國際專家認為,其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失敗作戰」,一方面讓伊朗保有中東強國的顏面,一方面也能避免局勢被趁虛而入,更加混亂,最棒的是,能順利給以色列和自己一個台階下。因為就在月初,以色列執政黨正面臨國內龐大批評聲浪,認為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以哈衝突中表現不佳,不僅遲遲未救出人質,還讓加薩戰線不斷拉長。如今伊朗的煙花式突襲,剛好轉移以色列輿論焦點,稍微拯救瀕臨谷底的執政支持度。

以色列「疑」反擊 雙方反應外界霧裡看花

就在各界以為衝突即將落幕之時,4月19日凌晨,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Isfahan)附近傳出爆炸聲響,國際媒體第一時間採取美方匿名說法,認定是以色列「發射飛彈」,不過美國官方自始至終並沒有出來證實這個消息,只有以色列媒體承認軍方採取「有限度」打擊,作為回應伊朗13日的攻擊。

伊斯法罕是伊朗進行核武開發計畫的設施地點,這裡遇襲,讓情況十分敏感。不過伊朗方面隨即表示,確實有擊落數架無人機,但強力「否認」遭到飛彈攻擊,表示媒體的消息不完全正確,並聲稱所有軍事設施、核武設施都安然無恙,表示伊斯法罕氣氛平靜,一切如常,明顯試圖淡化這場報復攻擊。

就連一度關閉的主要機場,也在短短幾小時後恢復起降,國營電視台也刻意播放伊斯法罕的市容,證明人民生活如常。甚至伊朗當局乾脆直接表明這個攻擊來自「內部滲透」,不是出自以色列,因此沒必要報復,也沒有任何反制以色列的計畫,極力避免引發區域戰爭。以色列對這樣的說法也不予置評。

自從2023年10月7日以哈衝突爆發以來,伊朗在中東各地支持的武裝團體便屢屢攻擊以色列。不過直到4月,伊朗和以色列的針鋒相對才真正白熱化。就在以色列反擊的前一天,伊朗外交部長阿布杜拉希安(Hossein Amir-Abdollahian)才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警告以色列,若對伊朗進行任何攻擊將會「後悔」。

然而當衝突真的發生後,雙方卻對此不承認也不否認,曖昧且低調的態度,反讓外界更霧裡看花。

中東專家:以色列已達到警告目的

既然當事者都不願意把事情鬧大,周邊國家似乎也沒有太多出場的必要,歐盟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僅呼籲雙方克制,不要讓緊張情勢升高。阿聯酋外交部於4月19日也發布聲明,表達對地區緊張局勢的擔憂,呼籲「最大限度克制」,以免造成嚴重影響。

而美國白宮也不願意評論這起事件,只有多家美國媒體報導,華府確實已預先接獲以色列攻擊的通知,但不替這項行動背書,也未介入。

對於伊朗事後極力低調處理衝突,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駐中東記者班卡爾(Alistair Bunkall)分析,以色列此次的小規模突襲可能已成功達到預設的三個目的:一是「恢復威懾」,對伊朗跨過紅線的舉動表達立場;二是特意攻擊伊朗無人機製造基地,作為13日發動無人機攻擊的報復,並證明精準打擊的實力;三則是向伊朗領導層傳達,以色列有能力在伊朗境內進行深入打擊,而且伊朗軍方看來毫無應變能力,以此警告伊朗:別想再進一步生事。

 

伊朗4月13日發動對以色列的攻擊,英、美事後聯合宣布對伊朗軍用無人機計畫祭出大規模制裁措施。Adobe Stock

▲伊朗4月13日發動對以色列的攻擊,英、美事後聯合宣布對伊朗軍用無人機計畫祭出大規模制裁措施。Adobe Stock

 

就在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幾個小時前,英、美也剛聯合宣布對伊朗軍用無人機計畫祭出大規模制裁措施。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聲明,華府的制裁鎖定16人和2家公司,他們涉及伊朗的「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UAV)計畫,以及用於4月13日攻擊以色列的無人機零組件。英國政府隨後也宣布制裁7名個人與6家公司。美國總統拜登發布聲明指出:「這次制裁目標鎖定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朗國防部,以及與伊朗政府飛彈和無人機計畫有關的領導人和實體。」

究竟這樣一連串的制裁和圍堵,以及以色列警告意味濃厚的突襲,能否暫時讓已相當緊繃的中東局勢稍微降溫呢?一切都還需要繼續密切觀察,想必這也是美國近日最不敢掉以輕心的外交難題。

房產崩盤效應 產能過剩將拖垮中國經濟

▲中國因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持續拖累中國經濟。Adobe Stock
第255期
哨子先生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4月4日抵達中國,開啟為期六天的訪問行程,主要議題在商討美中如何合作為全球帶來金融穩定與經濟平衡成長。不過其中最被討論的,仍然是出發前葉倫已多次公開提到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

房市低迷的持續拖累中國經濟

中國的產能過剩從2023年開始已在國內造成影響,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4年1月公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一年少了2.3%,是連續第二年下降。財經媒體《彭博》分析,中國因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跌,又碰上國內外需求疲軟,中國企業正面臨著雙重壓力。

《彭博》說,儘管中國2023年達成5%的保守成長目標,但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持續拖累中國經濟,預期的疫後繁榮沒有實現。即使北京推出各項振興經濟措施,但因財政壓力,已沒有能力像以往一樣,推動大規模刺激計畫來刺激工業和建設系統,整體市場利潤只能往下走。

其中水泥、鋼鐵尤為淒慘,被國內網友戲稱為2023年度「慘」業。過去30年,水泥業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下需求大增,但也因為全國各地大小水泥廠林立,導致市場長期供過於求。從2022年開始,疫情導致需求疲軟,加上煤炭價格高及環保降耗壓力增強等因素影響,水泥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行業效益持續下行。此時又遇到房產市場崩潰,相關產業鏈緊縮,大型基礎建設放緩,中國水泥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水泥價格一路崩跌,止都止不住。為了搶市場,各家招數盡出,這讓全年水泥價格一直處在「低度震盪」的狀態,但這樣的做法,又使得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水泥行業因此成了惡性循環、利潤微薄的悲慘行業。

業內人士計算,如果按照目前中國水泥市場的相關規模數據推估,未來5年中國水泥業會有近20萬人失業。而且最可怕的是,不管是國內外專家,都認為中國的經濟危機還沒觸底,意思就是現在的失業推論還只是「樂觀」情況下的結果。

美國投資管理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2月發的一份報告中警告,中國房地產危機還遠遠未觸底,房價的向下調整只進行了一半。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高盛分析師在2月發布的報告是以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教訓為經驗,表示房地產市場一旦惡化,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觸底。以此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房地產危機才剛剛走到一半,未來數年內,中國房市的價格、新房開工規模及新房銷售將進一步下降。

報告說:「就目前情況來看,開始於2021年年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依然看不到盡頭。」而且該報告以美國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的人口狀況、收入水平、職位空缺和其他指標與中國現況相比,認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狀況更嚴峻。

樓市銷售慘淡不見盡頭

野村證券(Nomura)分析師一份研究報告中同樣認為:「沒有跡象表明房地產行業的基本面已經觸底。」中原地產的地產研究部也預測,2024年中國房地產會更加低迷,房價下跌遠未觸底,甚至不可能在2024年觸底。

中國樓市銷售情況慘淡,各地政府皆設法搶救。杭州市3月14日宣布,全面開放市內二手樓限購,不再審核買家資格,意味全國買家都可在當地不限房數置產,並且調整增值稅免徵年限,統一調整為兩年。在這之前,廣東省廣州、上海和蘇州都同樣取消了限購政策,鼓勵民眾多多買房。網友評論,就連南方第一大城市杭州都頂不住,可見整個南方沿海城市的房市有多淒慘。以前杭州的房子是有錢也買不到,現在不一樣了,到處可見空屋、空城,幾十層樓的房子就這樣孤立在荒野上。網友說:「就算取消限購,有人敢買嗎?」民眾購買意願不高,房產供應卻持續增加,勢必會繼續拖累市場,在其產業鏈上的鋼鐵、水泥產業等,又怎麼可能不被影響。

不只水泥產業,台灣財經專家謝金河於1月發表一篇名為〈中國產能外溢效應將獵殺全球〉的文章,解釋未來全球經濟正因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而被拖累。

謝金河說,過去三十年,美國號召全球投資中國,來自全世界的資金投入中國至少2.7兆美元,後來在美中角力下,美國再度號召全球移動生產基地,供應鏈移轉,也牽動未來產業版圖。接下來中國經濟會往下調整,中國在扮演世界工廠的時代,各大產業產能全開,現在需求轉弱,很多產業不但未減產,而且產能全開。他呼籲企業應該遠離中國,因為這一連串的「殺戮」才剛開始,而有的產業可能會一直向下,看不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