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臉譜

陳鴛鴦巧手妝點生活

海邊撿拾的貝殼、貝殼沙,加上創意就是一幅畫/陳鴛鴦巧手妝點生活/親身實踐,生活處處皆藝術/動動手、動動腦,阿公阿媽緊閉的心扉敞開了
海邊撿拾的貝殼、貝殼沙,加上創意就是一幅畫。
曾漢東
第1期
余立琴
一顆水餃帶來的幸福滋味,
開啟了陳鴛鴦從烹飪、花藝到燭藝的學習之路,
她的創作,在塑膠杯、石子、小貝殼中尋找靈感,
她教學,是為了散播幸福快樂。

去年,在宜蘭民間藝師陳鴛鴦的蠟燭藝術個展上,第一次看到用冰蝕成幻夢奇景的冰蠟;燒熔海沙,散發亮麗光澤的沙蠟;以貝殼、乾燥花映襯出如畫般的板蠟;及晶亮逗趣的球蠟,令我眼界大開。

今天,懷著尋寶的心情踏進陳鴛鴦藝術教室,目光旋即被一盆組合盆栽吸引。花器內隨意擺置著漂流木,大小不一的石蓮花環繞生長,貝殼、小石子亂中有序點綴其間,原用於盛裝咖啡的麻布袋包覆著花器。生活中尋常的東西都成了可創作的媒材,經由她匠心獨具的布置,古樸中逸散著雅致氣息。

讚嘆她的巧思之餘,我漫步瀏覽,映入眼簾的盡是石板、瓦礫、貝殼沙等天然素材,歷經大自然的洗禮後,在陳鴛鴦的巧手妝點下,腐朽化神奇,無不煥發著生命色彩。

蠟燭加漂流木,多特別的藝術組合啊!陳鴛鴦似乎洞悉了我的心思,微笑地說:「藝術都是相通的,它們無所不在於生活中。」

烹飪、插花、燭藝,進修路上努力行

陳鴛鴦和藝術的不解之緣,源於包給家人品嚐的第一顆餃子。沒有強求、不需汲汲營營,冥冥中似有一股力量,有序地為她安排了這一切學習。

生長在宜蘭縣壯圍鄉的農村,家境困苦,年節拜拜才有肉吃。有一天同學請她吃水餃,那從未品嚐過的美味令她念念不忘,於是她嘗試利用拜過的雞肉包成餃子請家人品嚐。家人的讚賞讓她了解,不一定要有高貴的食材,只要用心,料理也可以成為色、香、味俱全的一門藝術。

與此同時,她也代表就讀的頭城家商家政科,參加烹飪比賽,年年參賽,年年得獎。得獎,給了她更上層樓的動力,她學習了多種料理課程,對法式料理的擺盤、裝飾藝術,印象特別深刻。

高職畢業後,陳鴛鴦到台北叔叔的公司上班,接觸到許多新的事物。她想,自己學歷不高,為了豐富專業知識、增廣見聞,她決定從薪水中提撥一部分作為進修基金。

每天上下班時,大樓樓下外商公司大廳擺飾的美麗盆花,一直深深吸引著陳鴛鴦。因著這份喜愛,1986年起她開始學習東洋花插花藝術,並於1993年取得花藝師執照。同年,她舉家搬回宜蘭,隔年開班授課。

授課並未讓她停下學習的腳步,從東洋花至歐式花,從插花藝術至組合盆栽,進修的路上,她從未懈怠。2001年至今,她跟隨瑞士花藝大師Peter Hess學習歐式花,在插花的基礎結構上,溶蠟做成配件。為了更全面了解蠟燭的特性、運用及製作技巧,她再次拜師,學習蠟燭藝術。

就在陳鴛鴦學習蠟燭藝術的同時,童年中因為停電時滴蠟作畫,點五滴就成一朵梅花,再點幾滴可以做成小狗、小豬的美麗記憶鮮明起來,她將其融和蠟燭藝術創作,並進一步與擅長的烹飪、插花、組合盆栽藝術,加上大自然賦予及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素材,發展成深具個人特色、獨樹一幟的藝術創作。

從含苞到凋謝,

尊重生命的每個過程

「不一定要有高貴的素材、不必具備非常專業的知識,藝術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應該讓每個人都可以動手去做,從中感受創作的樂趣與幸福。」幼年時候為家人做創意料理帶來的幸福與快樂,長養成時刻為他人著想的性格,同時也成為陳鴛鴦以藝術散播幸福的原動力。

她開班教授烹飪、插花、組合盆栽、蠟燭等藝術,並應邀至社區、學校、養護院分享生活美學,更將幸福廣傳、溫暖分送。

從學習藝術到教學分享,陳鴛鴦感受到藝術帶給人精神上的昇華,讓生命成長。她說,日本東洋花藝讓她學到了尊重生命的精神。「東洋花型態優雅,選擇花材插花時,得依循植物的生長姿態,選剪需要的部分,不可以亂剪,用不到的就隨便丟棄。」她微笑地說,花的美,不只在它盛開時,插花要欣賞花從含苞到凋謝的任何階段。「花就像人一樣,你要尊重它生命的每個過程。」

教學相長,陳鴛鴦十分珍惜和學生的緣分,並開心分享他們的創意。去年蠟燭藝術個展後,陳鴛鴦培訓了一些老師,有教學的機會,她會盡量讓學生們去發揮,並希望這些教師也能繼續創作,「因為教學,大家才會動腦去想,去運用他學過的東西;才會持續創作,不斷成長。」因為無私,她得到了同樣美好的反饋,學生們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玩蠟燭、玩花藝,創作讓孩子成長

陳鴛鴦的一雙兒女阿學和ㄚㄚ,從小就喜歡在媽媽的工作室中打轉玩耍,耳濡目染之下,也對藝術產生了興趣。假日時,全家人經常一起到海邊撿拾貝殼、小石子,互相交流創意,共同溶蠟創作,其樂融融。陳鴛鴦說,孩子們在創作中自然懂得做事要按部就班,先擬訂計畫,自我實踐與檢討改進。因為藝術,她可以當個自在的媽媽。

阿學就讀國小一、二年級時,陳鴛鴦利用每週一次四十分鐘的晨光時間,義務到學校指導學童創作,玩蠟燭、玩花藝。其間,最令她難忘的是,有位反應慢、動作慢,得花好久時間才說得出一句話的小孩,因為喜歡創作而找回自信,後來會不時主動問她作品好不好看。還有一位利用樹皮作山水畫的小朋友,在她一句「好漂亮」的鼓勵下,本來作品都是交差了事的他,從此以後,每次都會用盡全力認真表現。

指導學童創作的過程中,她不忘教導其人格的養成:「課程結束要把桌上的東西收拾乾淨才可以離開。」同一組學生中,如有人要先行離去,陳鴛鴦會機會教育,告訴他們那是自私的表現:「學習不只是自己學得很棒就好,要有維護團體、多為他人著想的心。」

動動手、動動腦,阿公阿媽緊閉的心扉敞開了

分享竹林養護院阿公阿媽創作的喜悅,是陳鴛鴦最感動的教學經驗。一年以來,每逢星期一,她都會到院裡教他們DIY。今天又是與大家一同玩花藝的時間,陳鴛鴦滿懷歡喜前往,一想到這短短一小時的相聚時光,是鮮有機會接觸外界的阿公阿媽們整個星期的期待,手提著思樂冰的她不禁加快了腳步。

與其說教學,不如說與家人玩遊戲。有得吃又有得玩,阿公阿媽們笑逐顏開,直說吃完冰,杯子還可以當花器,真不賴。閒聊中,阿公阿媽緊閉的心扉敞開了,塵封已久的熱情隱然浮現,有人對鴛鴦老師噓寒問暖,有人讚美鴛鴦老師好漂亮,有人已迫不及待拿起思樂冰的空杯子躍躍欲試。

雖是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素材,做些簡單動動手動動腦的花藝、蠟燭DIY,曾經的滄桑似乎在創作中灰飛煙滅,他們不但因而肯定了自己,也找到了與晚輩共同的話題。陳鴛鴦說,有一次看到一個坐輪椅的阿公,驟然忘我地站起來走到桌邊拿材料,令她分外感動。她說:「雖然經費有限,但有些東西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在時間許可下,如果他們需要,我很願意繼續付出。」

親身實踐,生活處處皆藝術

阿公阿媽熱衷學習的表現,讓陳鴛鴦更加深信,只要想創作,不分年齡,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陪孩子逛街時,看到可愛的小玩意兒,陳鴛鴦及孩子們會如獲至寶,把它們拿來當成溶蠟創作的外模材料;她在撿到的貝殼中插花或種上植物,賦予其生命;帶孩子做飯糰時,會加入蠟球技巧,把飯糰做成生動逗趣的動物形狀。生活也因此充滿歡笑與驚喜。

一早,已有人在陳鴛鴦家門口擺放一束束的枯枝、乾燥花,陳鴛鴦不覺地會心一笑,她知道這是學生送來的「禮物」。「謝謝你,正好派上用場……」

生活中處處皆是藝術,大自然即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陳鴛鴦不落窠臼的生活創意讓我印象深刻。「藝術不就是一門可以帶給人幸福的生活美學嗎?」我想,陳鴛鴦正親身實踐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野孩子的教堂
車子馳過鄭豐喜圖書館,遇紅綠燈右轉200公尺左右,就在馬路的左側,寂寞地守候著地層下陷區口湖子民的天主堂,不僅僅是滿院荒煙蔓草、…
美致力發展高鐵 啟動金80億
高速火車已經在歐洲和亞洲行駛多年,但美國除了華盛頓和波士頓之間的路線外,仍然到處跑著陳舊而慢騰騰的火車。不過,這種局面馬上就要改變了。…
爸媽,這不公平!!
經濟學家常關心的議題之一是「跨世代的流動性」。在一個社會當中,如果一個年輕人的教育和所得,很大程度是被父母的背景所決定的,…
「吃到飽」的典範移轉
不知是否巧合,上期提到「吃到飽文化」,之後便陸續有幾位朋友和我談到這個話題。這是個有趣且發人深省的話題。 無所不在的吃到飽文化 在台灣,…
五大招 搶救變調的陸客觀光
香港在去年(2014)曾發生幾波激烈的「驅蝗」行動,抗議團體將陸客比為「蝗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限縮陸客赴港人數,遊行過程中與親政府、…
肺腫瘤不見了
已半年不見的病人來診所看腰部扭傷,述說他跑一趟烏龍醫院的事給我聽:每天凌晨3點得起床,趕去果菜市場,批水果來賣;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了,…
台灣經濟2016利多不多,端看出口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葉俊宏攝影 2016年開春以來,全球股市表現疲軟、中國大陸股市大跌,台灣則出口連續衰退,…
美麗芳鄰
人,莫不希望擁有人間的美事,諸如事業、錢財、家庭美滿等。愈欠缺的愈渴求,愈追求卻又愈感匱乏。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大約總是很上得了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