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美食節目大行其道,介紹了各地的小吃美食,頗投向來嘴饞挑剔的貪吃鬼所好,也讓出去玩的人們多了一項出去玩的理由。說真的在下也是這類節目的愛好者,從這些節目當中也有許多收穫,只要看到美味小吃,就開始勤做小筆記,出去玩的時候,總會刻意留些胃口給這些美食。
有些美食也確實是當地口耳相傳的美味,滋味好得讓人想念,此類的店家或小攤也確實是名符其實的饞蟲聖地,當地人氣也是紅不讓。筆者永遠相信「先問人後問路」,美味指南要問當地人,這個原則在較重傳統的中南部區域,從台中、彰化、員林、雲林、嘉義到台南、高雄,可信度都可以達到九成。
原本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美食資訊無可厚非,這樣店家生意昌隆也是美事。不過在美食節目或雜誌推波助瀾下,拿指南索驥的觀光客也多了,原本生意就不錯的店家變得忙不過來,原本親切鄉土的待客之道也變得淡薄了。本地人也對此抱怨連連,以前可以隨到隨吃的小店,現在居然都要大排長龍。有家我吃了數十年的鹹水意麵店,在被某位美食節目介紹後大紅,從此買一碗麵要等20分鐘以上,老闆更是忙到像陀螺,一家子都笑不出來。老顧客也只好把吃點心的時間提前,面對老闆歉意的眼神跟連聲歹勢,也不知該說甚麼。
原本不打廣告的店家,現在門口都紛紛張貼雜誌介紹跟紅布條,內容無外是感謝某某電視台採訪,或者是美食介紹。做生意總要做點行銷,這倒是無可厚非,以前對此還感到有點新鮮,但幾次槓龜的經驗下來,就漸漸明瞭,紅布條跟雜誌登載的參考性原來並不是這麼高。從錯誤的經驗中學到的教訓最珍貴,現在遇到這種店,我都會再觀察或打聽一下,當然也有不少的情形是嘆口氣走過去。
太過浮濫的美食介紹是貪吃鬼的詐騙集團,不少製作節目或雜誌的公司為了衝收視率或銷售量(或者要收店家的廣告費),根本沒有做好功課就去採訪或報導,當然其中有些店家或小攤還是不錯,但是魚目混珠的也不少。遇到的話,感覺還真的挺不幸的,像蛤蜊湯裡吃到臭掉的蛤仔,既嘔又不甘心,只好當花錢消災。
偶爾遇到需要大排長龍的店家,我就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說不定又可以發現新的平民美味;憂的是怕排上半天又槓到烏龜。依據經驗是一半一半,這樣的報酬率應該還不算差。舉例來說,新竹城隍廟的潤餅就很值得排隊去吃。其實有幾點可以觀察,如果平日生意就好到要排隊的店家,大部分都屬實力派;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佐以觀察店家備料跟廚師的手法,判斷上也八九不離十。實力堅強的店家廣告打得少,用料扎實,廚師手法乾淨俐落(因為生意好到沒空慢慢做),殘羹剩料少。這就是下港人說的做口碑的標準,在地人喜歡也覺得好的食物,錯誤機率應該很低。
不過如果一條街上有同性質的二家以上店家,這可能就不太好判斷,因為有時候未必是生意好的店家會比較好吃,可能是觀光客跟在地人口味不同的關係。這一點筆者在吃彰化肉圓時頗有意會。當地人愛吃的涼肉圓確實好吃,但是頗不合一般人愛吃熱肉圓的習慣。
採訪者對於食物的主觀看法,或許會與我們吃東西的口味有落差,不過怎麼說都應該是自己覺得好吃最重要,有時候人云亦云並沒有必要,別人的話有時參考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