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薄的餅皮,容納著數種餡料,「潤餅」不只是一種台灣小吃,對許多家庭而言,是一種熱鬧的時刻。圓桌上放著一盤又一盤的餡料,取一張薄透的餅皮,各取所愛。總是什麼都想夾一點,裹成「澎湃」的一捲潤餅,卻往往弄得餅破餡漏,但依舊吃得津津有味,伴隨著味覺的回憶總是特別深刻。
在台灣每逢冬至、尾牙、春節,以至清明,各地都有吃潤餅的習俗,北部人多在尾牙、過年前吃,南部人則在清明時節享用。不同家庭沿襲祖輩的傳承,吃潤餅的時機跟著節日走。潤餅有著「團圓」的寓意,包裹的餡料不同,代表著一方水土的文化,蘊藏著古人食養的智慧。讓我們在大口咬下潤餅的同時,識其來由,了解潤餅背後的小故事。
潤餅的前身:起源春秋戰國的「五辛盤」
相傳潤餅的前身,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五辛盤」習俗,古時候人們習慣在溼熱的春日,以蔥、青蒜、韭菜、香菜(芫荽)、蕓薹等五種辛味的蔬菜祭祀春神,並在祭典過後食用五辛。乍暖還寒的春天,伴隨著不穩定的雨季,吃點辛味的食物有助於去除伏氣,排解悶熱感,這可說是古人配合節氣而行的養生智慧。
在立春這天食用象徵春天的食物,即為「咬春」,故五辛盤也稱之為「春盤」。然而帶有濃烈辛味的蔬菜並不好直接入口,於是漸漸演變為以麵餅包裹後食用,稱之為「春餅」,即為「春捲」與「潤餅」的前身。我們可以從古人的文字記載中窺知一二,唐朝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立春〉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開頭即點出在春天準備細嫩鮮蔬的春盤習俗,而顯貴人家的春盤備製得如白玉般精美。唐代《四時寶鏡》中記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蘆菔指蘿蔔,由此可知當時備春盤、吃春餅的傳統。
南宋詩人方岳亦有〈春盤〉的詩作,詩中描寫的春盤用料豐富,有蘿蔔、蔞蒿、蔊菜、韭菜等時蔬,甚至還加入了豬肉薄片。「擎將碧脆捲月明,嚼出宮商帶詩馥」,詩中的「碧脆」即指捲著春蔬的餅,將花花綠綠的蔬菜包裹於餅中,食用時咀嚼出清脆的聲響都帶著詩意呢!
春餅隨著朝朝代代不斷演繹,到了元、明、清代,則可找到將春盤的食材,包裹成春捲油炸著吃的紀錄。隨著中原數度戰亂,北人大舉南遷入閩避難,而演變出吃潤餅的習俗。如今我們一般指稱的潤餅,為流行於閩南文化的一種飲食,在中國主要流傳於福建的泉州、漳州、廈門,以及廣東的潮汕地區,隨著移民又傳至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餡料也因地制宜,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在中國與東南亞一帶的閩南民系地區,都能找到與潤餅相似的料理。
▲潤餅的作法雖然簡單,卻非常細工,其難度在於備料的繁瑣,從餅皮到內餡,各種食材獨立烹調後再組合起來。
台灣潤餅包什麼?「北溼南乾」各有所好
潤餅的作法雖然簡單,卻非常細工,其難度在於備料的繁瑣,從餅皮到內餡,各種食材獨立烹調後再組合起來,裹成一捲鼓脹飽滿、包裹了數十種餡料的捲餅。這也是潤餅最讓人驚喜的地方,看似樸實無華的外表,一口咬下卻能感受口感交錯、鹹甜諧和的豐富滋味。
▲潤餅看似樸實無華的外表,裡頭卻包裹了數十種餡料,一口咬下即能感受口感交錯、鹹甜諧和的豐富滋味。
首先來談談潤餅皮是怎麼做出來的。將麵粉與水混合,攪打成細滑帶有筋道的麵團後,傳統的作法會以手抓取麵團,在平鍋上畫圓旋烙,動作俐落迅速,於鍋面拭上薄薄一層麵團,隨著加熱當麵團逐漸成形翹起後,即可輕鬆剝取下一張輕盈的餅皮。透薄的潤餅皮帶有韌性,柔軟Q彈極具包覆力。
在台灣北部與南部的潤餅有些微的不同,在餡料的部分有所謂的「北溼南乾」的說法。這是因為北部潤餅包裹的蔬菜以川燙為主,溼潤帶著水分,水煮的高麗菜、豆芽菜是基本盤,配上紅糟肉片,佐以豆干絲、豆腐絲、蛋酥等配料增添口感。通常台灣的潤餅還會放入一樣帶辛味的蔬菜,像是最常見的香菜,或是蒜苗、韭菜也有人偏愛,最後加上畫龍點睛的花生粉,捲成圓筒狀即完成。每一口都嘗得出蔬菜的鮮甜,口感鬆軟的豆干絲、豆腐絲等配料夾雜其中,香甜的花生粉時不時地竄上味蕾,與外層微帶嚼勁的餅皮融合成柔軟細緻的層次感。
南部潤餅的蔬菜則多為拌炒,豆芽菜燙過再炒,油炒紅蘿蔔絲,各種餡料先分別炒過再包,肉類多為香腸或是滷肉,配料除了基本的豆干、雞蛋絲以外,還有香菇、蝦仁,在台南、嘉義一帶甚至會包入油麵來增加飽足感。除此之外,在潤餅裡包入皇帝豆也是台南獨有的特色,據傳這起源於鄭成功時期,台南人將皇帝豆象徵皇帝,食用皇帝豆帶有高貴的寓意。
在中南部某些地區會在潤餅裡包入一樣較鮮為人知的食材「滸苔」,這源自廈門的飲食文化。滸苔是一種生長在沿海潮間帶的綠色藻類,臨海的廈門人會將滸苔拌炒至酥脆後包入潤餅,而如今也有人會以海苔取代滸苔包之。南部潤餅還有一最大亮點,就是會在花生粉中拌入糖粉,因此整體口味甜中帶鹹,用料更顯「澎湃」多元。
在台灣許多家庭也都有自己的潤餅食譜,大氣的烏魚子、油脂豐腴的三層肉、醬香的鴨肉片都各有所好,包什麼料隨心所欲,最可貴的是體驗一起包潤餅的時光,滿足口腹又充滿趣味性。
▲宜蘭小吃「花生捲冰淇淋」,在潤餅皮中包入冰品,看似突發異想的組合,卻譜出甜而不膩的清爽滋味。
潤餅的另類詮釋:宜蘭小吃「花生捲冰淇淋」
在台灣還有一種由潤餅演變而來的美食,那就是宜蘭經典小吃「花生捲冰淇淋」,在薄薄的潤餅皮上,灑上滿滿的花生糖粉,再加上幾球冰淇淋,最後添上幾片香菜做收尾,包裹成一捲甜食,看似突發異想的組合,卻譜出甜而不膩的清爽滋味。
雖名「花生捲冰淇淋」,但正統的作法採用的冰品並非乳化的「冰淇淋」,而是「叭噗冰」,為台灣早期盛行的古早冰品。當時販賣叭噗冰的阿伯,會用三輪車載著冰桶到處跑,並按壓一種橡皮喇叭,發出「叭噗、叭噗」的聲響來通知人們他的到來。公園樹下、街頭巷尾都是「叭噗」出沒的地點,童年時期在炎炎夏日裡,吃上一支叭噗冰,是清甜又消暑的回憶。
叭噗冰的製作與現今的冰淇淋不同,冰淇淋是由牛奶、奶油、糖和其他配料混合後,透過乳化作用使水分與脂肪均勻融合,藉此塑造細緻滑順的口感;而叭噗冰在製作上會使用澱粉,將原料經過熬煮後,加入木薯粉勾芡使質地黏稠。這與透過乳脂乳化的冰淇淋在質地上不太一樣,叭噗冰多了一種Q度,口感滑潤帶有彈性。而加入澱粉還有一項優點,能減緩冰品融化的速度,以克服早期冷凍設備不發達的問題。
另一項花生捲冰淇淋中的要角「花生糖粉」,是由飽含花生與麥芽糖的花生糖磚鉋製而成,我們會看見販售花生捲冰淇淋的攤商,使用一只長方型的鉋刀,在巨大的花生糖磚上擼來擼去,來回多次。關於這只鉋刀有個小故事,由於花生糖磚含有的糖分,容易在鉋製時造成沾黏,使糖粉堵塞刃口。因此當時台灣的製鉋師傅,特意做了改良,加大了鉋刀的刃口,使鉋製過程更為順暢,同時加寬了膛口,方便盛裝鉋下的花生糖粉,發展出專門用來鉋製花生糖磚的「花生糖鉋」,就為了能順利地取得滿滿的花生糖粉呢!
我們從花生捲冰淇淋組成的元素來觀察,潤餅皮、叭噗冰、花生糖粉與香菜,是不是與潤餅有些異曲同工之妙?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將包裹的各式餡料換成了冰品。這個發想是誰最先想出的已難以考究,雖然有說法認為花生捲冰淇淋是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將花生糖、春捲、芋頭冰結合而成的產物。
「晨星出版社」的《呷小吃,知台味》一書中提到,花生捲冰淇淋的發揚光大,與宜蘭老字號冰品店「阿宗芋冰城」有著很大的關連。1992年,阿宗芋冰城的第二代黃志安,在接手家業後生意卻不盡理想,當時泡沫紅茶盛行,人們飲食習慣隨之改變,對於叭噗冰漸漸失去興趣。黃志安在偶然間品嘗到了當時還未普及的花生捲冰淇淋後,靈機一動,說服與其批冰販賣的叭噗攤商,到廟口、風景區等人潮景點販售花生捲冰淇淋,因而使得更多人認識了這項特色小吃,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宜蘭的經典美食。
花生捲冰淇淋延續了潤餅柔軟帶韌性的口感,同樣具有豐富多變的滋味,咀嚼時能感受花生糖粉的顆粒感,香濃的花生香氣夾雜著絲絲甜分,與冰涼清甜的叭噗冰相互襯托,不同的甜味細密交融,層層堆疊形成完美平衡。加上神來一筆的香菜,更將味覺層次加以點綴,使這款甜口味的潤餅,成為宜蘭一年四季各大景點的必吃美食。但可別因為吃起來爽口就毫無節制,花生捲冰淇淋的熱量可是不容小覷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