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調理機

▲蘋果瑪芬。
第230期
文、攝影☉劉惠宜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不斷企求「改變」,基於對現況的不滿,或想要精益求精。改變,與上進畫上等號。不確定的是,在經過十個改變之後,就百分之百優於先前的版本。人要洗心革面地改變,談何容易。名人偉人傳記讓人自慚形穢,小說電影裡的好康與奇遇怎麼就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作文題目「改變人生的一句話」,學生時代很會寫。如今,改變我人生的不是高談闊論的大道理,而是──食物調理機。它只是讓我有好東西吃。

當我看到胡蘿蔔汁教學影片裡不用濾渣的神奇,這成了我的第一道飲品。接著把冷凍莓果拿來打一打,果實裡的籽也打碎,不成問題。

我滿懷期待地把堅果倒進調理杯,灑上一點鹽。五十秒後,倒出來的是溫熱流動的堅果醬!舔一舔它濃厚香醇的滋味,心花啵啵啵地一朵朵綻放。再把堅果醬塗上發酵了十五小時、酒香四溢的歐式麵包,配上浸泡一夜、一分鐘打製完成的杏仁飲──啊,原來一個人在家也可以玩得這麼高興、高貴!

我好好地坐在餐桌旁,望著眼前的食物、精潔的器皿,才發現:我很少善待自己。我可以為朋友、為家人嚴謹執行食譜,端出一道道佳餚,但我卻不會這樣招待自己,即使有值得慶祝的事或是當我需要安慰。

 

蔓越莓歐式核桃麵包。

▲蔓越莓歐式核桃麵包。

 

突發奇想將堅果醬加上無糖純可可粉,做成巧克力堅果醬。把麵粉、奶油、蛋與牛奶放進調理杯,拌成麵糊,煎個可麗餅。淺麥色的奶香餅皮抹上巧克力醬,放上蘋果、腰果、蔓越莓乾,捲起這片五彩繽紛,咬一口,向自己賠不是。

食譜上的材料,並不總是買得到,例如搜遍各大購物網,獨缺南瓜派香料。雖然它的味道可用肉桂粉頂一下,但我真好奇,當這欽定的香料灑下去,點石成金的光芒會不會讓我倒退三步。人說自助天助,這樁懸案在cookie的協助下破案,瀏覽網頁時跳出的文章揭開了南瓜派香料的成分及混合比例。像一位煉金術士,我循線悉心調製,把它加到蘋果瑪芬裡──是不是天作之合,真正相處就知道了。

烘烤時從烤箱裡飄出的香味,沁入五臟六腑,好像在香氛泳池裡自由式裸泳,每個毛細孔在溫暖香甜裡奢侈地深呼吸。陽光下水花四濺,耀眼晶亮無法直視,迸射著點石成金的光芒。

猶記得鮮奶油總是打不發的黯淡歲月,沒想到這台調理機也能輕易「打發」這項差事。我將打好的鮮奶油與現磨花生醬、煉乳混合,看能不能變出冰淇淋。忐忑不安地打開冷凍庫,挖一口嚐嚐……我搖搖頭,嘆口氣:

難怪英文會用decadent來形容無法自拔的美味。

我躺在沙發上幻想著以後一球賣八十,兩球一百五的發財歲月,慶幸當初立志要改變生活、練「斷、捨、離」的功夫時,沒把烘焙給離了,如今家裡還多個新成員。攪拌杯裡成分不同,比例不同,或是相同成分不同比例,迎接的就是一場場萬花筒般的奇遇。生活裡元素不同,占比不同,也能打造出其不意的嶄新生活。勇於嘗試、發明創新的愛玩天性,在廚房裡不受任何壓抑,開朗自信也在鍋碗瓢盆兒裡找回來。

這不是業配文。

狂風山口 馬駝鹿山環線Day3(上)

▲風之山口營地看不到別德馬冰河和對岸的山頭,只能看到雪山從小山丘的後方緩緩升起。
第230期
文、攝影⊙方世宇
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接續上期)

因為帳棚不夠穩固的緣故,我和別隊的兩個法國人睡在破舊的風之山口營地小屋裡。早上起床發現食物袋被老鼠咬了幾個洞,裝燕麥還有麵包的袋子都破了,即使放在背包裡還是難以倖免⋯⋯我們只能自嘲這裡的老鼠應該相當的「有機」。

 

路過湛藍的小水潭,美不勝收。

▲路過湛藍的小水潭,美不勝收。

 

因為早晚外頭都很冷,我們和幾個法國人都在小屋裡的桌子吃早餐。吃完早餐後,和昨天差不多時間,早上10點多拔營出發。

 

被美景包圍。

▲被美景包圍。

 

逐漸看到別德馬冰河。

▲逐漸看到別德馬冰河。

 

馬駝鹿山環線(Vuelta al Huemul/Huemul Circuit)第三天,從風之山口營地(Campamento Paso del Viento)出發,沿著別德馬冰河(Glaciar Viedma)的東緣往南走,爬上海拔1,023公尺的馬駝鹿山口(Paso Huemul),後方還是別德馬冰河,前方則是別德馬湖(Lago Viedma),然後一路下到別德馬湖畔的蜂巢灣營地(Campamento Bahía de Hornos)紮營。

 

今天的路線,其實路跡算明顯。

▲今天的路線,其實路跡算明顯。

 

我們一路沿著別德馬冰河的東緣走。

▲我們一路沿著別德馬冰河的東緣走。

 

剛開始的步道相當好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整片的別德馬冰河再度出現在右手邊(西邊),而回頭向北看去,是一排完全被白雪覆蓋的山峰。我們一路沿著別德馬冰河的東緣往南走,經過了峽谷、濕草原,然後是山壁,旁邊是懸崖。

 

通過一大片濕草原。

▲通過一大片濕草原。

 

上坡似乎永無止盡,因為角度的關係,每次以為到達高點時,後面還藏著上坡。

▲上坡似乎永無止盡,因為角度的關係,每次以為到達高點時,後面還藏著上坡。

 

接著背對冰河開始攀爬布滿大石塊的大斜坡,上坡似乎永無止境。從冰河吹來的風勢越來越強,背著大背包很容易失去重心,常常要停下來稍作等待。原本以為歷經昨天的艱辛,今天可以稍微輕鬆一點了,結果根本沒有這回事。

 

剛開始的步道相當好走,草坡和石路都沒什麼難度。

▲剛開始的步道相當好走,草坡和石路都沒什麼難度。

 

抵達馬駝鹿山口的時候已經下午3點多。

▲抵達馬駝鹿山口的時候已經下午3點多。

 

好不容易經過5個小時左右,終於爬到了今天的最高點,海拔1,023公尺的馬駝鹿山口。後方還是別德馬冰河,前方則是別德馬湖。冰河逆時針繞了馬駝鹿山口半圈,我們切西瓜通過山口。

此時已經下午3點多,我們往下走了一點,找個沒有風的地方坐下來休息吃午餐。(未完待續)

風味點綴 香草小盆栽

第230期
文☉李士霆 圖☉Adobe Stock
小小的窗台綠意綻放,形形色色的葉片香氣撲鼻,種植「香草」不只賞心悅目,最大的樂趣莫過於享受收成,用親手栽種的香草料理入菜,為生活增添風味!

香草,是許多人栽培居家盆栽的熱門選擇。看著小小的窗台上,綻放的叢叢綠意,感受形形色色的葉片間,撲鼻的青草香。賞心悅目之餘,最大的樂趣莫過於享受收成,香草不只看得到、聞得到,還能入菜「嚐」得到!

 

香草植物

 

英國廣播公司「BBC Lifestyle」頻道的料理節目,很能引人對栽植香草心生嚮往。看著技藝精湛的廚師,一邊解說著做菜步驟,一邊以華麗的刀工分解食材,偌大的料理台上,放置了幾盆茂盛的香草盆栽,需要時隨時都能摘取新鮮嫩葉。不一會兒功夫,外觀精美、外加香草點綴的菜餚就能端上桌。

自己種植香草,不但實用又能享受居家園藝的樂趣,在每天例行的澆灌與養護中,收穫著生活的充實感。隨著修剪打理的一撫一過,雙手也染上了香草淡淡香氣,光聞著心情就特別好!

每種香草都有其獨特的風情,從學習種植到採收品嚐,整個過程都令人著迷不已。以下就介紹4種常見的香草植物與其在料理上的簡單應用,給有意嘗試香草培植的朋友做參考,一起用香草為生活增添風味吧!

 

羅勒的香氣滲入米飯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

▲羅勒的香氣滲入米飯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

 

羅勒(Basil)

談起羅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羅勒是不是就是九層塔?其實正確地說,九層塔是羅勒的一個品種,而羅勒家族種類繁多,常見的還有甜羅勒、檸檬羅勒、紫羅勒、泰國羅勒、聖羅勒等品種。

義大利料理中使用的為「甜羅勒」,葉片圓潤,葉面微微下垂,與九層塔尖尖的葉貌很不一樣。味道上甜羅勒較清爽宜人,九層塔則較為濃烈。

羅勒除了做成青醬外,在翻炒料理中做調味也很適合,簡單搭配雞肉或海鮮做成炒飯,快速又容易製作,羅勒的香氣滲入米飯的滋味更讓人回味無窮。

 

義大利料理中使用「甜羅勒」,葉片圓潤,葉面微微下垂。

▲義大利料理中使用「甜羅勒」,葉片圓潤,葉面微微下垂。

 

培植特點

羅勒多為一年生植物,但也有多年生品種。喜歡日照充足的環境,尤其夏天長得特別快,香氣也會較為濃郁。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種植最為適宜,保持土壤濕潤但也不要過度。

當羅勒長出花芽時,養分會被花吸收,葉子因而變得瘦小、質地變硬,如果此時仍希望能採收到柔軟嫩葉,就要適時地修剪,甚至剪掉花芽。

 

佛卡夏麵包是使用迷迭香的經典食譜。

▲迷迭香細細的主枝上密布細長的葉片,蘊含的精油量高,香氣持久強烈。

 

迷迭香(Rosemary)

迷迭香,外型像一隻隻毛茸茸的綠色觸手,細細的主枝上密布細長的葉片,蘊含的精油量高,因而香氣持久強烈,輕輕搓揉葉片,就能在手上留下氣味。依其植株形狀主要分為兩大類:主幹向上生長的「直立品種」,與枝條貼地面生長的「匍匐品種」。

迷迭香可為料理增添香氣,在烘烤肉類或蔬菜時,加入迷迭香能讓味道更豐富。除此特別推薦用於製作麵包,在麵團中加入切碎的迷迭香葉片,讓香氣融入麵粉中,如著名的佛卡夏(Focaccia)麵包,就是使用迷迭香的經典食譜。

 

迷迭香細細的主枝上密布細長的葉片,蘊含的精油量高,香氣持久強烈。

▲佛卡夏麵包是使用迷迭香的經典食譜。

 

培植特點

迷迭香為多年生植物,具有堅韌的耐旱特性,在貧瘠的土壤上也能適應良好,充足的日照能孕育出濃烈的香氣。宜保持種植環境的通風性,否則容易造成葉片枯黑,出現這種情況,可以透過修剪枝葉確保通風。

 

奧勒岡非常適合與番茄、起士搭配的菜餚,做成義大利菜的紅醬實用性最高。

▲奧勒岡非常適合與番茄、起士搭配的菜餚,做成義大利菜的紅醬實用性最高。

 

奧勒岡(Oregano)

奧勒岡外型可愛,矩圓狀或心型的葉片對生,四葉層層堆疊,宛如朵朵盛開的綠色小花。奧勒岡品種豐富,義大利奧勒岡、希臘奧勒岡香氣濃郁,是料理常使用的品種;黃金奧勒岡、肯特奧勒岡則多用於園藝栽培。

奧勒岡又名「披薩草」,清香中帶有辛辣味,非常適合與番茄、起士搭配的菜餚,做成義大利菜的紅醬實用性最高,用於義大利麵醬汁或是燉肉料理都很對味,能幫助肉類去腥提味。也常與檸檬一起做成醬料,如酸甜的墨西哥莎莎醬。

 

奧勒岡四葉層層堆疊,宛如朵朵盛開的綠色小花。

▲奧勒岡四葉層層堆疊,宛如朵朵盛開的綠色小花。

 

培植特點

奧勒岡為多年生植物,具匍匐性,修剪枝葉可避免過於橫向生長。與大部分的香草植物一樣,需要充足的日照與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土壤中混入小碎石能幫助排水。其生命力強,耐旱的特性切勿過度澆水,建議等土壤表面變乾後再補充水分。

 

將蒔蘿葉切碎與馬鈴薯一起蒸煮,再加入奶油或美乃滋、粗鹽調味,就能做出 口感柔滑、層次豐富的「蒔蘿馬鈴薯」。

▲將蒔蘿葉切碎與馬鈴薯一起蒸煮,再加入奶油或美乃滋、粗鹽調味,就能做出 口感柔滑、層次豐富的「蒔蘿馬鈴薯」。

 

蒔蘿(Dill)

蒔蘿直立的莖桿上,有著如羽毛般延伸的尖細葉片,綠嫩的色彩特別美麗。常被誤認為茴香,兩者雖然外型相似,但茴香氣味較甜,蒔蘿在味道上則有較明顯的辛香味。

蒔蘿最著名的料理方式,就是與魚類烹調,可使肉質變的滑嫩順口,亦能除去腥味,常與鮭魚、奶油烹飪製成歐風料理。在此特別推薦「蒔蘿馬鈴薯」:將蒔蘿葉切碎與馬鈴薯一起蒸煮,再加入奶油或美乃滋、粗鹽調味,就能做出口感柔滑、層次豐富的綿密滋味!

 

蒔蘿直立的莖桿上,有著如羽毛般延伸的尖細葉片,綠嫩的色彩特別美麗。

▲蒔蘿直立的莖桿上,有著如羽毛般延伸的尖細葉片,綠嫩的色彩特別美麗。

 

培植特點

蒔蘿為一年生植物,性喜陽光但不耐熱,因此建議於秋季種植。因為根部容易受損不適移植,一開始栽種時最好採露天或植於容量較深的花盆裡。須留意土壤的保水性,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較能保持濕潤又避免積水。

近百泛歐亞語言源自古中國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從現代日語、韓語、土耳其語到蒙古語的泛歐亞語系,可能都源自大約九千年前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早期農民。Adobe Stock
第230期
藍月

來自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韓國、俄羅斯、荷蘭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2021年11月10日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泛歐亞語系的五個群體——日本人、朝鮮人、通古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的語言,「已經顯示出可靠的核心證據」源自一個共同祖先。

研究人員針對泛歐亞語系98種語言的250種詞彙概念設計了數據庫,找出了與農耕相關的核心傳承詞彙,繪出了一張語言族譜。結果顯示,這一語系的源頭可以追溯到9181年前新石器時代住在中國遼河流域、種植小米的農民,包括遼寧、吉林和內蒙三地。他們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逐漸遷移到東北亞廣大地區,並跨過海洋到達日本群島。

研究者還從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255處考古遺址中,發現陶器、石製工具、動植物遺骸等遺蹟之間的相似性,以及由269種古代農作物遺存樣本的產生年代得出結論:這些族群在西元前1300年左右來到朝鮮半島,並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從那裡遷到日本。

此前學術界一直認為:泛歐亞語系語言使用者之間沒有基因關聯。科學家們通過分析23具出土遺骸的基因,將其與現存的9500年前生活在東亞和北亞的人類基因數據,以及今天這一地區居民的基因進行比照,結果證實:日本和朝鮮半島居民的祖先來自西遼河流域。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考古語言學者馬丁‧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說:「人類歷史科學向我們表明,所有語言、文化和民族的歷史都是一種擴展互動和混合的歷史。」

全球性能源危機正逼近人類

▲全球如今籠罩在能源危機中。Adobe Stock
第230期
青蓮

印度神童阿南德曾在2021年9月21日的預言中說,木星連續遭到小行星撞擊,會加重地球的負面能量。而木星對應的是中國,極端氣候危機、能源危機、供應鏈危機等經濟威脅,會由中國開始進而擴散至全球。

 

中國2021年9月下旬以後「拉閘限電」成了網路熱門詞,大部分地區斷電限產。Adobe Stock

▲中國2021年9月下旬以後「拉閘限電」成了網路熱門詞,大部分地區斷電限產。Adobe Stock

 

中國電力危機

在中國,2021年9月下旬以後,「拉閘限電」成了網路熱門詞,大部分地區斷電限產。不但企業被限電停產,居民區用電也受到影響。甚至因無預警拉電,造成企業高爐煤氣中毒事故,讓依靠機器維持生命的病人突然面臨生命危險。更多離不開電的生計被迫中斷,無數人損失慘重。

業內人士指,中國限電限產的主因是近年來的國內供給側改革,加上澳洲與蒙古、印尼等國煤炭出口減少,導致中國國內煤炭供給不足、煤炭價格上漲,電力緊張。

中國搞所謂的供給側改革,限制並關閉了大量的煤礦。面對嚴重的煤炭供給危機,2021年 10月初,山西和內蒙古要求所在地的二百多個煤礦開始擴大產能。但暴雨引發的巨大洪災,令山西六十多個煤礦被關閉。

隨著冬季來臨,能源危機進一步加重。美國信貸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在一份報告中說:「中國的電力削減,將給經濟帶來壓力,拖累2022年的GDP增長。隨著生產和供應鏈的中斷,GDP預測的難度也將增加。」

全球石油危機

伴隨煤炭危機而來的,還有人類生產生活的另一大能源支柱──石油危機。根據媒體報導,2021年10月18日,布蘭特原油期貨一度站上每桶86美元的,為2018年10月來最高。這說明,當前石油危機已經處於極度劇烈的程度,石油供應已經早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致使全球能源價格混亂,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石油,除了是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燃油原料外,更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一瓶500毫升的純凈水,從發現水源,到經過開採、淨化、裝瓶、運輸等環節,一共需要消耗167毫升的石油。很多食物的保鮮、染色以及調味,還有我們常嚼的口香糖,都有石油產品的參與。用於糧食作物生產的化肥、殺蟲劑等也都來自石油。如果算上食品生產間接消耗的石油,人一生要「吃」掉551公斤的石油。如果按全球70億人口計算,將吃掉38萬570億公斤石油。

石油還是製作化妝品、紡織品的重要原料,有的化妝品石油含量高達80%。而人類穿著的衣物,所有標籤上有滌綸、腈綸、錦綸標識的紡織產品,都來自石油。在紡織行業所使用的纖維中,化學纖維占了四分之三。而90%以上的化學纖維產品,都依賴於石油。還有洗滌用品,如洗滌劑、洗髮水、沐浴乳、肥皂等等,都含有石油的衍生物,都是石油製品。

被廣泛應用於工農業、國防、交通和日常生活中,製作鞋子、體育用具、輪胎、電線電纜等物品的合成橡膠,其主要原料就是石油。

現代醫藥的進步,也和石油化工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除了耗材和包裝使用的塑料,藥品本身的原料,有許多也是從石油製取而來的。還有義肢、人造器官、醫用X光片及其處理溶液等等,都是石油製品。

另外,各種機器使用的潤滑油、潤滑脂等,裡面的成分大部分也是石油煉製的基礎油。如果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出現,對地球上的人類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目前,受能源危機影響最大的是美國、歐洲、中國、印度等以依靠進口為首的能源消費國。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也導致這些國家的能源危機不斷加劇。如果再遇到冷冬,能源供給將更是雪上加霜。

一場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已然逼近人類。

病毒仍在變種 世界還在改變

▲隨著病毒不斷變種,人們除了對抗疫情,也得發展出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Adobe Stock
第230期
東方

美國感恩節(11月的第4個星期四)後的星期五,是一年當中零售業表現最好的一天,俗稱黑色星期五,因為美國的感恩節如同中國的中秋節,家人團圓吃感恩節大餐,第二天家人們結伴到商店購物,這是年底節日季節的開始,引領購物高峰。但是今年跟以往不同,再次印證了多事之秋的說法。其實人類社會早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只不過這是一個漸進過程,身在廬山中,不知真面目,直到量變漸漸積累到質變,人們才發現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

11月26日,也就是2021年的黑色星期五,華爾街道瓊斯工業指數狂洩900點,跌幅2.5%,原油價格更是跌掉13%,為什麼投資市場嚇成這樣?因為出現了來自南非的Omicron變種病毒。華爾街害怕的不是疫情擴散會有更多人死亡,而是政府反應過度,又開始封城、禁足、限制商業活動。一部分歐洲國家因為確診人數攀升,已經恢復了部分禁足令。

病毒不斷變種的背後?

Omicron變種病毒可怕嗎?它更容易傳染,也能避開人體已經產生的抗體反應,但過去的每一個變種病毒都是這樣,將來還會有新的變種,也是一樣。過去出現過加州的Epsilon、巴西的Gamma、南非的Beta,這些變種都沒有造成讓衛生專家們害怕的情形,後來印度的Delta的確帶來更多的確診和死亡人數。

經過了幾乎兩年的防疫,人們對新冠病毒COVID-19已經有了更深入、更廣泛的認識,疫苗接種也普及到相當程度了,治療藥物的臨床實驗也證明相當有效了。但是拜登政府11月下旬跟進其他政府,宣布對南非和其他7個國家的航班禁飛入境,其政治因素多於科學因素,以免日後被人指罵做得不夠。中斷旅遊沒有擋住COVID-19,也沒能擋住Alpha、Delta,以及Omicron在比利時出現,或許會在歐洲擴散,說不定已經進入美國本土,各國若是重新封鎖、封城、禁足,這是投資市場最害怕的。

其實,現代人的觀念離傳統價值越來越遠是更可怕的事,這一趨勢早就開始了,疫情期間更是加速。中國結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出現「剩女、剩男」,美國也一樣。去年美國1,000個單身人口中,只有33人結婚,生育率也降到一個女子一生只生1.64個孩子,達有史以來最低點,要保持人口不變,生育率得保持在2.1才行。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消費方式。在疫情當中,單身美國人想成家的比例上升了2個百分點,但是18~55歲人口中,想生孩子的比例下降。歷史上,教育程度低的、收入低的人口更願意生孩子,現在這部分人口想生孩子的熱情也在降溫。分析顯示,有信仰的人最願意組建家庭,在疫情中更突出,結婚意願上升了8個百分點,但生孩子的意願小幅度下跌,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願意生孩子的比例下跌了11個百分點。

政治傾向不同也有影響。美國共和黨人願意結婚的比例增加了5個百分點,民主黨人增加了3個百分點,但獨立派人士下降了4個百分點。但在生兒育女上的差別就大了,共和黨人願意生孩子的上升了1個百分點,民主黨人卻下降了12個百分點,獨立派人士下降了11個百分點。包括蓋洛普在內的民意調查都得出同樣結論,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疫情中更容易泰然自若。

現今社會問題的背後?

過去的社會學家們研究社會,往往著重於人追求什麼而得不到帶來的痛苦,例如:追求不到金錢、名譽、快樂、權力等。而今天人們面臨的社會問題是缺乏生活的動力,不知道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何在。從表面上看,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在消退,例如:去年離婚率降到50年以來最低點;少女未婚先孕降到90年以來最低點;非婚生子女比例從2008年以來開始下降;墮胎比例較197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允許墮胎時都低。但是這些現象的背後顯現出來的是缺乏生活意義的結果:離婚少了,是因為結婚的人少了;死於車禍的青少年少了,是因為願意拿駕照的青少年少了;少女未婚先孕的減少,因為談戀愛的少了,整體的社交活動在減少。

換句話說,現在的人生活越來越沒意思,傳統的、正常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以不可逆轉的方向發生改變,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希望、激情,這種現象在歐美、亞洲都有,傳統的社會構架:家庭、信仰、傳統的價值取向的吸引力逐漸消失,年輕人不知道怎樣構建未來的生活。其實,不只是年輕人,好像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從生兒育女到換工作、換職業都不願意冒險。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深層問題。

展望2022年中國經濟 習近平險中求「穩」

▲中國若爆發經濟危機,習近平恐將面臨黨內人士嚴酷挑戰。Adobe Stock
第230期
金雨森

中共中央在2021年12月10日發布經濟工作會議聲明,要求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連提25次「穩」字。中共喊經濟要「穩」,這背後隱藏的意思,就是代表經濟工作面臨很大風險,變數大,不得不謹慎應對。

 

中共中央要求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背後隱藏的意思,就是代表經濟工作面臨很大風險。Adobe Stock

▲中共中央要求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背後隱藏的意思,就是代表經濟工作面臨很大風險。Adobe Stock

 

經濟壓力大 報告提25次「穩」

該會議聲明指出,中國當前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外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確定,並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為了應對「三重壓力」,該會議指示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也就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及「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尤其是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20大)預訂於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該會議聲明說,「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

但少說了一句,這也是習近平的大事,如果經濟出亂子,就是在給習近平打破10年任期之路添麻煩,所以哪個官員搗亂,很可能就被打入大牢了。但就怕地方政府及官員為了自保,灌水數據,報喜不報憂,甚至做假帳,那麼浮出台的經濟風險可能只有冰山一角。

缺晶片、缺電、缺櫃、缺工又缺糧

果不其然,會議隔天的12月1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就在中國經濟年會上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缺晶片、缺電、缺櫃、缺工」四缺,前財長樓繼偉現場斥責官方統計數據沒有反映這四缺問題,反讓顯示的指標都「非常好」,忽略了經濟風險問題。

據中國媒體指出,汽車產業晶片短缺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限電停電未來5年內還會反覆發生,短期內貨櫃一櫃難求問題難解,更不用提中國年輕人早就不願到工廠做一線或技術工了,種種跡象顯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經動搖。

更震驚外界的是,習近平接著在隔天親自講了還有一缺,這第五缺就登在中國《人民日報》12月12日的頭版,標題為:〈那麼糧食怎麼辦?〉。這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提問,《人民日報》引述習近平的話:「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是北糧南調。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種糧食,要麼建養殖場,要麼是種花卉果木。」

這頭版標題一下,也證實了之前外界對中國「糧荒」的揣測,不管是因氣候不佳歉收,還是連年大量糧田改耕種經濟作物或變成建地,總之,能確定的是大量向美國進口肉品、穀物,甚至向印度買米已經不管用了,糧食危機燒到中共已經推動節約糧食的「光盤行動」,指示餐飲業者提供「小份菜」、「小份飯」,並鼓勵舉報「餐飲浪費行為」。

房地產危機延燒

除了以上「五缺」需要穩住,2022年中共還需要強力穩住的就是房市泡沫。房地產曾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20年住宅建設投資占GDP高達8%左右。如今中國房價腰斬出售,樓市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2021年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恒大集團」的破產危機恐怕將在2022年持續延燒。

前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表示,爆發經濟不穩的導火線可能是房地產業泡沫的破裂。賀鏗向路透社表示,商品房庫存量大,空房率不低於20%,且房地產債務多,與銀行和地方政府又有牽連,要解決危機爆發難度高。

房地產債務問題可能還會繼續波及相關產業,如鋼鐵、水泥業。據路透社2021年12月19日報導,因為建築活動收縮減少,鋼鐵需求下跌,導致鋼鐵減產及相關產業活動力開始停緩。家電產品生產也受影響,家電行業每月冰箱產量從2021年5月到11月已逐步下降。

經濟不穩恐危及習近平「20大」

各界都在關注中共能否穩中求進,能否順利應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解決五缺問題,以及阻止房地產危機蔓延。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外國機構大致上都預估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將落在5%左右,且紛紛中國經濟2022年的形勢比2021年嚴峻,對房市、消費及出口不振的預期都較悲觀。

《華爾街日報》亞洲主編納撒尼爾‧塔普林(Nathaniel Taplin)則持較稍微樂觀的態度。塔普林表示,雖然不排除2022年中國經濟爆發全面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但考量習近平為了10月將召開的20大做準備,將會努力排除一切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所以比較可能的發展是,中國經濟2022年起頭可能比較糟,但預期之後會逐漸恢復。

總而言之,對習近平而言,2022年任期將滿10年,本應該是要下台並選出下屆中共領導人的時候,但習近平想要終身制,2022年將決定是否能順利「連任」。中國若爆發經濟危機,習近平恐將面臨黨內人士嚴酷挑戰,嚴重的話甚至會發生「政變」。

2021年中國公務人員被砍15%至25%的薪水,台灣反而加薪4%。中國的經濟已經在走向谷底,想要反彈回升,不能再靠炒房產、蓋大樓,而是該思考如何活絡生產要素,鼓勵民企發展,啟動改革開放2.0。

全盤西化?還是日本化?

▲日本人的價值觀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即各自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敬業、忠誠,秩序、信賴等。Adobe Stock
第230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胡適當年提出中國要「全盤西化」,遭舊勢力圍攻,最後他妥協改為「充分世界化」。胡適用「全盤」這種絕對化的詞句,其實是「取法乎上得其中」;高喊要去天邊,能走到半空就超級好了。但「充分世界化」就有問題了,「西方」這個概念有清晰的界限,指西方民主國家和西方文明。而「世界」涵蓋所有國家,難道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充分世界化包括充分中國化,不僅等於沒說,也毫無意義,世界五花八門,文明的和野蠻的,學誰?但這是胡適當時在舊勢力圍攻下的無奈之舉,情有可原。

如果今天胡適仍在,再提「全盤西化」也有嚴重問題,因西方已變質。2006年我曾撰文〈兩個西方,你選擇哪個?〉西方有針鋒相對的左、右派分野,代表兩種不同的價值,你要學哪個?怎麼能全盤?

胡適對這個問題也無法回答,因他對西方左右派問題不清楚,他的全部文章都沒涉及過這個議題。一般來說,只要不清楚,就自然偏左。胡適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時的老師約翰‧杜威(John Dewey)就是個左派。

美國正處於空前的危機

現在西方左派勢力越來越大,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前景不樂觀。一是左派掌控媒體,雖然過去也如此,但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現在不同了,新科技大老闆基本都是左派,他們掌控了推特、臉書、谷歌、YouTube等主要社交平台,不符合他們左派意識形態的,動輒就遭封號,被封嘴。連擁有八千萬粉絲的堂堂美國總統川普的推特都被他們封掉。二是左派掌控了學校,從孩子開始就洗腦灌輸左翼毒素;三是左派掌控了好萊塢,製造大量左翼宣傳影視,潤物細無聲地毒化無數觀眾。僅這三項,就足以摧毀一個保守主義社會。美國正面臨空前的危機!

縱觀全球民主國家,大國只有日本,仍是保守主義價值主導其社會。而且在可見的將來,都沒有像美國這樣被左派全面控制的可能性。所以我在日本參加保守派「櫻電視」節目,被問到對中國前途看法時,毫不猶豫地說,胡適當年提出全盤西化,現在我提出「全盤日本化」,中國要全面學習日本,再談學習美國。因為必須首先像日本這樣保守主義價值占上風,再談其他。

我之前寫了五篇專欄,都是談日本的長處,華文世界應借鑑之地。談到日本的教育(從小熏陶保守主義價值觀),日語的敬語(塑造人一生的禮貌文化),獨特的國民性等。其實日本的最大長處可用四字概括:常識常理,日本人以這四字哲學想問題、看問題、處理問題;也就是不走極端,遵循傳統以來可以行得通的常規常理。如果一個社會以常識常理為準繩,基本上會是健康、穩定、秩序、祥和的。而西方左派的最大問題,也是明顯特徵,就是不按常識常理,甚至挑戰、踐踏人類幾千年積攢的正向經驗和常規。

為什麼西方忽略日本文明?

今天的日本是一個很成功的文明社會,但為什麼不被西方重視和借鑑,甚至被有意忽略,甚至貶低?左派當然不會喜歡日本,他們嘲笑日本人是螞蟻,只知道工作,不知享受。其實是西方左派不願看到日本是保守主義社會,人們按部就班工作,像美國作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菊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中描繪的,日本人的價值觀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即各自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敬業、忠誠,秩序、信賴等。西方左派不喜歡安分,因為他們熱衷以自由名義放縱、出格,我行我素,自我中心,我的意願可以高於傳統,高於法規。法國「紅五月」街頭暴戾,美國「黑命貴」打砸搶燒,是他們的經典。

那麼西方的右派應該欣賞日本了吧?也不盡然,因為西方保守派多是基督徒,他們認為日本沒有宗教,不信耶穌基督。日本的成功對伊斯蘭教社會、基督教社會都是一個重大挑戰:日本不是基督教社會,更不是伊斯蘭國家,但比所有伊斯蘭、基督教國家都更有秩序、法治、文明,而且其經濟實力和繁榮程度也是有目共睹!其整體文明度現在已遠超過左瘋主導的美國!

在我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之一是英國當代歷史學家保羅‧詹森(Paul Johnson)的那本《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該書痛批左派知識分子,全書最後一句話是:「任何時候我們必須首先記住知識分子慣常忘記的東西: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須處於第一位,一切專制主義中最壞的就是殘酷的思想專制。」日本人的最大長處是重視人本身,不熱衷虛幻、超現實的概念和極端的東西。有人說日本人比較實際。這個「實際」,不是國人那種功利的概念,而是凡事看重「常識常理」。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就廢除了佛教的國教地位,也沒有引進基督教,更沒有伊斯蘭,實行宗教多元化,人們要信什麼,「各得其所」,各隨己便。日本也有自己傳統的宗教:神道;日本各地都有「神社」,是國家設立,費用國家支付。但跟其他宗教的重大不同是:不允許神社人員宣教,也沒有教義;於是就沒有了各種借上帝名義自我發揮、甚至斂財的神棍,也沒有了各種教派之爭,也不存在「歪嘴和尚念錯經」的問題,因為沒有「經」。那麼神道的內容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傳統一路下來的忠、孝、禮、義、廉、恥等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平共處的常識價值,不少概念還是早期從中國引進的。人們到神社,是默默地用一種無形的至高無上的精神價值審度一下自己,淨化一下靈魂。天皇是神社的最高主導,但他不是耶穌也不是大主教。《菊與劍》中說,人們對天皇、對神社,就像美國人對國旗,是一種敬仰和尊敬。沒有教義和宣教的一種情懷,就等於是各自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理解,做自己的努力了。於是就沒有了「你必須信仰和服從我的上帝,否則你就下地獄」這種宗教之間的深仇大恨;於是日本人就把佛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裡面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都拿過來學一學,認為不好的,不理就是了。

宗教和道德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上天堂、不下地獄,還是為了在這個地球上更文明地、與其他人和平共處,走好本次人生?

對遠藤周作從不解到理解

很多年前讀日本基督教作家遠藤周作的代表作《沉默》時,很不解他對《聖經》的理解,因為他寫一位天主教神父被強迫腳踏耶穌畫像時(不踩就殺害他旁邊倒吊著的五名基督徒),最後他選擇踩聖像。他默禱的結果是,耶穌同意他這樣做,為救那幾個基督徒。在西方作品中,即使多少人被殺、自己被害,也要堅持信仰原則,怎麼能腳踏耶穌聖像呢?後來更多了解日本的文化和國民性,更多理解了遠藤周作:不管信什麼教,他還是日本人,他重視的是常識常理;或者說他把基督教「日本化」了。這點遠藤周作自己也有闡述,1986年他在台北參加基督教研討會時,就提出「西方基督教」和「日本基督教」,說西方基督教所表達的是父性的宗教:審判、定人罪的嚴厲宗教;日本基督教則加入佛教大乘等,是母性的慈悲宗教:透過聖母瑪麗亞所詮釋的赦罪宗教觀。這和日本人認為人死後就不再有罪的觀點一脈相通,而不是西方基督教的下地獄等。所以日本靖國神社有包括戰犯的名冊,被中國、韓國抗議,但在日本人那裡,人死後已無罪。明顯是不同文化和理解。這是後話。

包括對「性」的態度,日本也與西方很大不同。西方左派一邊縱容性放縱、穿著裸露、宣揚同性戀、變性自由,一邊又高調咋呼「Me Too」運動,男人多看女人一眼,甚至讚美她們漂亮都可能被指「性騷擾」,如果誰敢用中文那句「秀色可餐」,小心被左瘋告上法庭。左派就是左臉打右臉、一邊鼓勵、一邊道德審判的人格分裂症。而以基督徒為代表的保守派,對「性」和「墮胎」問題又限制到幾乎沒有寬容餘地,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A Romance)時代雖然不再,但規矩依舊(這是左派造反、全方位叛逆的原因之一)。

日本「性」其自然

而日本人又是不一樣。人所共知日本是色情大國;色情雜誌、色情場所到處都是,社會並不排斥。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從不高調宣揚「性」事。大街上女性都穿著得體,不像西方女人那麼暴露,同時很多女學生做性交易賺錢也沒人指責。日本女性被認為最順從男人(似乎受壓抑),但並沒看到日本女性有叛逆性的女權運動,更沒有萬事都要男女平等的瘋言瘋語。

至於同性戀、變性之類,也不提,也不理;不打、不罵、也不鼓勵,自生自滅都隨自己。總而言之,除了媒體渲染藝人的婚外戀、婚外性博眼球、賺錢之外,整個社會不關注別人下半身的私事兒。在一個既不渲染縱慾,又不排斥色情的日本,強暴率成為全球最低之一。如此做法是否是更符合人性的文明呢?

縱觀日本,在體制架構的硬體方面,日本學習了西方,成為穩定的民主國家。在社會軟體層面,日本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這個文化已經被事實證明,創造了一個真正文明、繁榮、祥和的社會。

對漢文化主導的台灣和中國,學習日本不僅更順理成章,也更正確。因為,學習日本,等於制度層面學習了西方(台灣已經做到了);在社會層面,在眾多社會議題上,學習日本就是拒絕西方左派思潮。拒絕左派,就是拒絕走通往地獄之路,對,就這麼嚴重。

日本文化中不少內容都源自中國,而中華文化中的很多正向價值和養分卻被各種獨裁專制給踐踏了。所以,學習日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恢復自己本身文化傳統的精華,不僅更容易,而且更正確。所以,學習日本,日本化,是吃一道集東西方優點為一身的榜樣套餐。日本人的一大特點是知道好壞,誰好學誰。華人小聰明一大堆,會不會有點誰好學誰的大智慧呢?

港共表演社會主義民主選舉醜劇

▲2021年12月19日,香港舉行了《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後的第一次選舉──立法會換屆選舉,也是一場只許「愛國者」參與的選舉。Getty Images
第230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台灣的四大議題公投12月18日舉行;12月19日香港舉行了《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後的第一次選舉。兩個活動日期相連是一個巧合,而正好美國召集的全球民主峰會閉幕不久,中共正在為「民主」而歇斯底里大發作,把自己裝扮成全球最民主的國家,因此也正好給全世界認識資本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比較。

國安法、選舉條例 徹底窒息香港民主

1990年通過的香港《基本法》規定了香港在2007年就要實施全民普選了。但是中共咬緊裡面所說的「循序漸進」而放慢腳步,引發香港民眾的不滿,刺激了占中運動、雨傘運動,乃至反送中運動的大爆發。北京無法用「民主」的手段解決問題而採用暴力鎮壓手段,這也符合中共「槍桿子出政權」的暴力本質。其後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修改《基本法》規定的本來已經很保守的選舉模式,也不顧什麼「循序漸進」而來個「大躍退」。

退也要有退的理由。過去中共最擅長的理由是「反革命罪」,現在與時俱進到「危害國家安全罪」,新瓶舊酒,還是中共的老一套。於是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實施《香港國安法》以後,北京與香港聯手修改選舉法。為了讓新《選舉條例》在已有的立法會通過,香港也利用這個《國安法》,進一步用不同罪名逮捕一批本土派與民主派議員,也逼一批議員離開香港流亡海外,於是在全國人大授權下,香港立法會在2021年5月底三讀通過了新的《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只有兩票反對。

不必詳述改了什麼內容,只要掌握幾個基本點就可以了解:

一、地方分區直接投票選舉議席由原來70席中占有35席,改為90席中只占有20席。

二、專業功能組別由原來70席中的35席改為90席中的30席,由符合28個(原來是29個)功能組別選民資格之團體或個人投票產生,但原先的個人票大部分改為團體票而容易控制。

三、上述兩者被壓縮後空出來的40席,另組選舉委員會功能組別插入,由1,488人組成的選委會內部選出。選舉委員會有1,500個席位,當中機構提名席位有156席、當然委員362席,選舉選出982席。當然委員就是指中共指定的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及有關全國性團體代表界。選委會本身又有5大界別共40個組別。

四、參選資格:須經過選委會提名、政府主導的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核通過確實是「愛國者」,方可參選;選委會人選的組成則由北京控制。

選委會原來在《基本法》裡只是選特首用的小圈子,現在還操控立法會選舉的生殺大權,而且可以直接成為立法會議員,簡直就是立法會的太上皇與中流砥柱!

原來《基本法》規定的選舉辦法已經對民主派取得半數以上議席設立結構性的障礙,那就是北京容易控制的,大部分由親共政治人物、工商界與專業人士組成的功能組別小圈子選舉的設置。但是哪裡想到由於中共與港共的倒行逆施,連工商界人士與中共的關係也漸行漸遠,遑論專業人士。所以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出現本土派與民主派取得近九成席位的情況,使中共膽戰心驚,認為是顛覆性行為,並且擔心蔓延到立法會選舉。從而以《國安法》強行修改《基本法》規定的《選舉條例》,亦即《香港國安法》的地位高過《基本法》!

可笑的愛國者遊戲

如此層層設障,再溫和的民主派也對這樣的選舉敬謝不敏。連最溫和的前民主黨主席、「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倡導者的劉慧卿也難以接受,認為民主派要有自己的尊嚴。因此執意要參加選舉的,除了個人私利,很難找到其他理由來解釋。

於是這場「社會主義民主」的選舉,只剩一堆「愛國者」自己在把玩。這比中國內地還有尾巴黨參與更加難看,因此又不斷拉攏若干傳統民主派人士報名參選,由選委會成員為他們提名打保票,否則其他愛國者也不會讓路。但是作為最大的民主派政黨民主黨還是拒絕參與充當中共社會主義民主的政治花瓶。至於表態躍躍欲試的多為邊緣人士或變節人士。為此,當局還放話,如果這些政黨不參與選舉,可能會強迫他們解散。原來社會主義民主是連不參加選舉的自由也沒有。

到選舉前三天的12月16日,惱羞成怒的北京當權者還出動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批判民主黨主席羅健熙不准民主黨出面支持候選人參選的行動,還下令民主黨必須清黨。這種明目張膽干預香港政黨的事情只有共產黨才做得出。難道香港民主黨是中共的附隨組織?難道這個政黨黨綱規定必須服從中共的領導?難道這個黨的活動經費是中共提供的?中共中央錯把香港民主黨當成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出這種洋相,說明習家軍水準之低令人難以置信。對12月19日的選舉,民調統計大概只有兩、三成選民會投票,因為太難看,所以當局使用恐嚇手段不許討論不投票或投白票的問題,將之定性為破壞《國安法》或《選舉條例》。流亡海外的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多個月前已經呼籲投白票而立即被廉政公署通緝,廉政公署又在12月18日(投票前一日)加碼通緝身在海外的羅冠聰等5人。他們罪名如下:

羅冠聰涉嫌於或約於12月3日藉公開活動作出非法行為,即在一個網上會議發言,煽惑他人在立法會選舉中不投票,違反《選舉條例》第27A(1)條,面對一項控罪。張崑陽、李家偉、劉珈汶及李軒朗涉藉公開活動作出非法行為,於12月16日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廣播4人之間討論,煽惑他人在立法會選舉不投票;張崑陽另涉於12月15日在兩個社交媒體專頁展示兩篇帖文,煽惑他人不投票。

看看這種罪名,豈不感到港共當局的幼稚可笑,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廉政公署本來是負責調查政府官員的貪汙違法行為,現在居然成為對付異議人士的專門機構,由此可見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墮落到什麼程度!

除了威脅必須投票,選舉那天,還有親共人士挨家挨戶敲門要人們去投票,至於中資企業命令屬下員工前去投票,早就是家常便飯,只是以前還命令必須投給親共的建制派人士,這次因為參選者都已經被認證為「愛國人士」而不必再強調這點了。此外也為投票人士提供方便進行拉攏,尤其是在投票那天,公共交通免費以鼓勵搭車去投票。然而一般票站離自己家並不遠,但是為了不辜負當局的好意,許多人搭車不是去投票,而是去旅遊,於是那天成為旅遊日,港九新界的旅遊景點人頭湧湧,包括離島,尤其是迪士尼樂園,有遊客說,那天是迪士尼開幕以來他所見到遊客最多的一天。

 

2021年12月20日星期一,中共黨媒《大公報》頭版。網路擷圖

▲2021年12月20日星期一,中共黨媒《大公報》頭版。網路擷圖

 

黨媒《大公報》的無恥頭版

然而直選議席投票率還是只有30.2%,上一屆的2016年則是58.28%,本屆創1991年香港有直選以來最低紀錄。但北京黨媒聲稱有百萬人站出來而歡呼勝利,表明「完善選舉」得到全民擁護。想當年一、兩百萬人站出來遊行反對送中修例,黨媒說還有六百萬人沒有站出來,怎麼現在只是舉手之勞的投票又不算那六百萬人?

小圈子的功能組別選舉,投票率也是三成左右,其中社會福利界只有18%,而上一屆則是83%。而上屆由民主派勝出的資訊科技界,在新選制下改為科技創新界,選民人數由逾1萬人銳減至73人,至9時半投票率近96%,僅3個選民無投票。12月20日,中共黨媒的《大公報》頭版通欄標題是〈投票率98%締歷史 市民擁護新選制〉,令人驚詫莫名,細看內容,原來是中共嫡系部隊的選委會一千多人的投票率98%而已。香港黨媒以偏概全,真是無恥之有。

選舉結果,20個直選議席全部由清一色親共人士當選;據初步統計,90個議席中只有原來是民主派大票倉的社會福利界選出一位前民主黨人士,其他全為建制派人士。這就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偉大勝利。以為中共會網開一面前去湊熱鬧要一口殘羹剩飯吃的變節人士,又碰了一鼻子灰自討沒趣,徹底喪失自己的人格。

南京大屠殺講課引發的走火爭議

▲近日海外中文媒體與社交媒體爭論南京大屠殺是否存在。圖為2019年12月13日中國舉辦的南京大屠殺82週年紀念日的紀念儀式。Getty Images
第230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2021年12月中旬,海外中文媒體與社交媒體在爭論南京大屠殺是否存在,尤其是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將國民政府時期的歷史事件當作中共陰謀,過程中展示的立場優先於事實,再次表明刻下部分中國人對中共的怨恨無處發洩,將一場本該聲討的中共管制言論事件,硬生生地變成了否定歷史的無厘頭事件,除了加劇社會仇恨,毫無益處。

 

南京大屠殺的受難者人數,估計約為30萬人。Getty Images

▲南京大屠殺的受難者人數,估計約為30萬人。Getty Images

 

史實辨誣成官家介入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講師宋庚一講課視頻有剪輯片與全本。全本是:宋庚一認為南京大屠殺是反人類罪;接著,宋庚一對當時的國民政府沒有在受難者親屬還活著的時候搞清楚受難者名字很遺憾,沒有具體的遇難者名字,就導致了數據的不同版本的出現,有三千的,有兩萬的,有七萬的,還有三十萬,五十萬等不同的數據。該老師覺得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失誤,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以至於讓日本右翼有了混淆事實的說詞。以上所言都沒有問題,但說到後來,「死的是誰,有名有姓的是誰,如果你沒有名沒有姓沒有身分證號,你這個30萬只是一個中國歷史小說寫作的一個概述」。視頻流播後,校方火速行動,將宋庚一開除。

宋庚一後面所言有兩處硬傷,一是她完全沒看相關研究的數字來源,二是當時中華民國並未實施身分證制度。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各種研究汗牛充棟,她至少在講授之前,應該認真做一些文本研究。但不管怎樣,這種史實辨誣,是中國學界能力與職責範圍之內的分內事,校方與官方介入均是控制言論,與美國左派的「取消文化」異曲同工。此時此刻,民間輿論的支持如果朝以下兩個方向進行:一、反對校方介入這種關於史實的爭論,對涉事教師實施懲罰;二、指責惡意告密者,打擊中國此刻政府鼓勵下流行的告密文化,應該說,這次事件對目前萬馬齊喑的局面會有好處。

但是,網上輿論被帶偏了,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即使在國際法庭對戰犯審判之後也一直存在爭議,但日本社會並未因此否定大屠殺的存在,只是對數字、統計範圍等存疑。宋庚一講課內容的兩處硬傷,都被辯護者當作真理。

三種社交媒體廣為流傳的謬論

謬論之一:南京大屠殺是中共的陰謀,從來不存在,是國共合作唯一成功的事件。

南京大屠殺發生於1937年12月,中共那時還避居延安,中華民國政府是唯一的合法政府,當時的數據整理工作,是由民間多家慈善機構參與,清點受難者屍體得出的數據。現有的資料,都是民國時期留下來的。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宅巍傾畢生之力研究南京大屠殺,特別是數據整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曾著專文論述此事,指出30萬之數來自於四條渠道:第一條渠道:慈善機構共收埋屍體19.8萬具,其中,世界紅字會南京分會收埋屍體43,123具;第二條渠道:市民群體共收埋屍體4.2萬餘具;第三條渠道:偽政權共收埋屍體1.6萬餘具;第四條渠道:日軍動用部隊毀屍滅跡約數萬具。

中共政權成立於1949年,從無任何史料證明中共當時派員參加了當時的屍體清點工作,當然也不存在國共合作。國民政府在這件事情上也根本沒有與中共合作的需要。

謬論之二:有名有姓的死者只有13,000餘人,為什麼不根據當時的身分證登記狀態還原姓名?沒有姓名就是假的。

這一謬傳來自於前述宋庚一那段話。推特上畫家張英俊@Michell25852120到我那裡留言:「戰爭前南京總人口50要(應是「萬」的誤寫),是有統計數據的。後陸續撤離,剩餘20萬,就算殺光了,還有10萬的缺口。更不用說被領事館收容保護的數萬民眾。當時國民政府都城身分證制度已經很成熟。」還貼出一張未寫明年月的《戶籍法實施細則》第四章國民身分證的復印件,證明南京大屠殺時期民國政府有完善的戶口登記與身分證制度。這位職業是畫家,幾乎重復了宋庚一的錯誤,不認真查研史料。

史實如下:南京大屠殺發生於1937年12月。「1946年」,國民政府修正公布後的《戶籍法》,同年6月,行政院頒布了《戶籍法施行細則》,對國民身分證的有關事項做出了具體規定——上傳的復印件應該就是這本細則中的一頁。1947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製作雙頁折疊式白色第一代身分證,發給18歲以上國民。2013年,中國網上曾登載過這條消息,登載之時,純粹是歷史發現,沒有政治因素。

也就是說,中華民國發身分證是南京大屠殺9年以後。因此,1937年南京居民沒有身分證檔案資料可查核,宋庚一這兩句話被不少人引伸為南屠根本不存在,沒有名字就沒有死人,就成了網上反共者的主流意見,他們不知道這事是自己的笑話,並且馬上就會被自己的立場絆倒。

國民政府自誕生開始就遭遇不斷的戰爭,人口死亡、逃逸、失蹤是經常發生之事,這種狀態下社會數據管理不善,戶籍登記不可能如今天一般完善,統計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依靠清點死難者屍體這種原始方法,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最可靠的辦法。就說中共治下兩次大事件,一次是三年大饑荒,死亡3,000萬人這個概數也是估計的,估計的方法是從各地地方誌中尋找1960年前後的人口數據對比,絕大多數人沒有留下名字。我的外公周兆璋,一位1949年前的祁東鄉紳,死於大饑荒,他就是無名死者。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另一事件是1989年六四屠殺,關於屠殺究竟死了多少人,這事迄今無定論,從幾百人到幾萬人不等。丁子霖發起「天安門母親」的這個群體在中共當局的嚴厲打壓下,歷盡艱辛地尋找六四遇難者,至今也只能找到202人。個別死難者家屬不願公布遇難親人的名字。每個大學都有學生花名冊,六四之後,哪些學生沒回來,應該能夠查清楚,但由於當局嚴厲管制,遂導致六四殉難者數量成謎。

如果按照這些極端政治反對者「死難者無名字就意味著沒死人」的邏輯,這兩件事情上他們將被自己的「立場優先」絆倒。

謬傳之三:日本已經全面否定南京大屠殺。

一些居住在日本的華人以權威口氣發表上述消息,並在我的推特下留言,說都是中國人素質低,連個像話的死人統計數據都拿不出來,向人毫無根據地索賠,已經被日本方面否定了。這話本身就錯得離譜,1955年3月,中共出台《中共中央關於對日政策和對日活動的方針和計畫》,其中規定:「聲明取消戰爭狀態和宣布日本免付賠款的時間不宜過早,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前不能正式解決,但我方願意解決該問題。」這表明中共已經做出放棄對日索賠的決定。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簡稱日本對華援助),是1979到2018年間由日本政府提供給中國政府的政府開發援助,主要資金來源於日本國民繳納的稅金,在日本看來就是種變相賠償。

我三次訪問日本,並在日本出版過六本書。我當然知道日本學界的絕大多數人沒有否定過南京大屠殺是否存在,維基百科「南京大屠殺」辭條上寫得清楚:研究大屠殺事件的日本學者「因秉持觀點與政治立場不同,不同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有不同的解讀與看法,其中死傷人數的部分,有二十萬以上、十多萬人、四萬、數千、數百乃至於完全否定者等各種說法」,並附有註解。

我在日本與一些學者討論過這事,雙方的共識是:南京大屠殺確實存在,有爭論的是數字問題。我當時說了,日本紀念廣島原子彈轟炸的受難同胞與中國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都是出於同一個目標:為了讓戰爭不再發生。唯一的區別是:日本是侵略者,中國是侵略的受害國,要反思的內容不同。

不辨歷史真實只按價值觀站隊,誰之錯?

一次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講課,引起如此軒然大波,濁浪滔天,原因非常複雜,主要有兩點:

一、中日這筆歷史帳弄成今天這樣,與中國政府的宣傳政府有關。中日關係不好時,日本侵華史成了時時必講的政治項目,要國民勿忘國恥。一旦中日關係解凍,就開始「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中日友誼源遠流長」,從唐代日本遣唐使、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弘傳佛法,到從「日本晁卿辭帝都」暢想出來的古人友誼,轟炸式宣傳。說過不要戰爭賠款,日本用援助方式替代,當局又不肯公開承認;每逢兩國之間發生不愉快,又利用民眾反日遊行玩國際怪罪遊戲。當局這種精神分裂式的宣傳,最後自然導致國民在對日問題上的嚴重精神分裂。

二、言論管制與現代人多不讀書的後果。南京大屠殺的專業研究著作與論文,日文、中文加起來汗牛充棟,普及本也有不少,維基百科辭條備列詳細,被網民如獲至寶引用的美國紀錄片主持人的四萬之說當然不在其列。只是一則網民多數不讀書,連千字文都不想花時間閱讀。我多次勸他們花半小時讀一下維基百科辭條相關介紹,但幾乎都願意碼字(即打字)發表無知見解與洩憤之言,沒人願意查閱。二則是如今中共言論管制與美國左派取消文化都在形成資訊高牆,網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資訊,是自動排斥不合自己意願的資訊。

宋庚一女士的講課,有正確的介紹(比如死亡人數的各種估算),也有罔顧歷史真實的評論(30萬是當時收埋屍體的數據,不是小說情節,也沒有身分證制度)。但只要校方、當局沒有如此迅速介入施以政治懲罰,讓學界自由討論,也讓宋庚一發言,就不會形成目前這種按價值觀站隊的惡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