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換三次總統 秘魯社會分裂何時能解?

秘魯國會17日選出國會議員薩加斯蒂(Francisco Sagasti)擔任臨時總統,這是秘魯從11月9日至今上任的第三位總統。
wikipedia/Ovruni
哨子先生

高雄人一年投三次票不荒謬,秘魯一週換三位總統,讓全世界都傻眼。

秘魯國會17日選出國會議員薩加斯蒂(Francisco Sagasti)擔任臨時總統,這是秘魯從11月9日至今上任的第三位總統,前一任臨時總統梅里諾(Manuel Merino)上任才5天就被迫辭職下台。

這有如荒謬喜劇的情節,起因於廣受愛戴的前任總統畢斯卡拉(Martin Vizcarra)遭受國會不公平的彈劾。2018年,畢斯卡拉以副總統之姿接替因貪腐下台的前總統。無黨派背景的他以反貪腐、限縮國會權力、取消議員豁免權等改革政策,廣受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民意基礎深厚。

但這樣的政策,同樣也引來既得利益階級不滿。自畢斯卡拉上任以來,總統和國會的關係一直相當緊張。2019年,因為提名大法官爭議,總統與國會槓上,畢斯卡拉宣布解散國會,國會則拒絕聽從命令,並擅自解除畢斯卡拉的總統職位。

該事件一度引發秘魯的憲政危機,抗議民眾包圍國會,反對解除畢斯卡拉的總統職務,原本宣布就任新總統的副總統見苗頭不對,也緊急宣布辭職。隨後在軍警以及國際輿論一面倒向畢斯卡拉的情況下,國會反對黨為主的陣營才乖乖解散,並於2020年1月重新選舉,結果反對黨大敗。

2020年11月初,秘魯國會臨時發起彈劾,聲稱掌握證據,指控總統畢斯卡拉在擔任地方首長時期,曾經收受逾60萬美元的回扣,並在法官尚未審理判決的情況下,9日火速通過彈劾,隔天由國會議長梅里諾接下臨時總統職務。

與其說彈劾,倒不如說是一場明目張膽的「政變」。

對於國會的控訴,畢斯卡拉嚴正否認,表示一切都是虛假指控,但仍坦然接受結果下台。然而,國會一方面指責總統貪腐,但自己也深陷貪腐風波,130位議員中有60位涉貪。加上今年疫情因素,秘魯經濟將近一年停滯不前,大多數民眾面臨食物短缺、繳不起房租等生存問題。國會卻在這時搞政變,讓民眾忿忿難平。

畢斯卡拉的下野,讓數以千計民眾走上首都利馬(Lima)與多個城市街頭遊行示威,抗議國會。「我們的國家已經被一群老鼠接管!」13日在法官對畢斯卡拉發出「限制出境令」後,民眾激昂的情緒再度被點燃,警民衝突在街頭持續上演,抗議者向警察投擲煙火和石頭,警察則回敬橡膠子彈和催淚彈驅散人群,最後造成至少27人受傷、2名年輕人死亡,民怨一發不可收拾。

在龐大輿論壓力下,甫上任的梅里諾15日宣布辭職,結束他5天短暫的總統之旅。國會迅速在16日選出新任臨時總統薩加斯蒂,薩加斯蒂屬於中間派紫黨(Morado Party),過去曾擔任世界銀行官員和工程師,今年首度當選國會議員,無明顯色彩的他被認為是目前秘魯政府過渡時期最適合的領導人選。薩加斯蒂將擔任臨時總統直到2021年7月,期間他必須帶領秘魯順利完成明年4月的國會大選。

國會結束投票後不久,薩加斯蒂走出國會大樓,向大樓外的民眾示意,首都多數民眾對薩加斯蒂的當選表示歡迎,暫時緩解秘魯的緊張局勢。

他在當選總統的首度發言中說:「今天不是慶祝的日子。」「我們無法回頭,我們沒辦法讓他們起死回生,但我們可以從國會和從行政部門開始行動,不要再讓類似事件發生。」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政治動盪、疫情導致的經濟重創,以及傷痕累累待修補的民心,薩加斯蒂的短期任務相當艱鉅。

《印花樂x米力》藝術家聯名系列 以浪漫文學打造平易近人風格生活

圖說:印花樂X米力再次聯手推出聯名系列
編輯部

印花樂x米力再續前緣,推出如童話詩篇般的聯名圖案

繼2017年合作後,印花樂與藝術家米力再次攜手合作,聯合打造2020年末如童話詩篇般溫暖、浪漫的生活美學。不同於2017年聯名系列,以台灣原生的黃相思樹、印花樂孕育根基的大稻埕為創作靈感;2020《印花樂x米力》藝術家聯名系列,皆來自於米力今年的最新創作, 有靈感來自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我是貓》的「黃花與無辜貓」、《小王子》中那朵令人嚮往的「玫瑰花」、以及《尋找幸福的青鳥》的「幸福白鴿」。三款聯名圖案,不僅帶有著米力插畫特有的溫暖色調、以及如寓言故事一般的浪漫情懷,希望藉由有時寧靜溫婉、有時可愛俏皮的印花元素,來療癒大家的內心。

印花樂聯名

圖說:小屋面紙套黃花與無辜貓布置於米力工作室。

印花樂聯名2

圖說:藝術掛簾幸福白鴿布置於米力工作室。

生活風格家為你打造平易近人的生活美學

米力除了以插畫家的身份被大眾所熟識外,更是帶領起台灣日系雜貨風潮的第一人, 本次聯名系列特別貼近米力的生活,從妝點居家生活、日常實用、衣著服飾等多個面向設計系列商品,其中以『買花袋』以及『藝術掛簾』最為吸睛,前者為了喜愛花藝的米力量身打造、後者為最實用的藝術品,希望透過布料平易近人的特性,讓大家隨著米力的腳步,一點一滴逐漸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美學。

推出線上訂製服務,讓居家佈置煥然一新

透過印花布製品,可以輕鬆變換居家佈置,不僅隨時可改變風格、還能打造視覺亮點,也因應著印花樂粉絲對居家生活的品味要求,印花樂 x米力》藝術家聯名系列上市,同步推出3款居家佈置組合,即日起在印花樂線上商店可輕鬆選購,讓米力溫暖的印花圖案點亮你的生活。

印花樂聯名款

圖說:使用印花樂訂製餐具畫具袋作畫的插畫家米力。

 

黃花與無辜貓

名為無辜貓的可愛黑貓,創作靈感來自於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我是貓》一書:「我是貓,沒有名字。」,是米力2020這一年最新的創作圖案,以各種俏皮姿態徜徉在花朵之間的牠,宛如是喜愛花藝的米力化身。

玫瑰花

小王子與他的玫瑰花,那獨一無二、令人嚮往的愛情,也是最燦爛絢麗的存在。不論在朝陽或是月光照耀下,它都依然如此美麗著!

幸福白鴿

「尋找青鳥就會找到幸福!」,在童話故事之外的我們,也在追尋著屬於自己的幸福,就讓代表著幸福、和平的白鴿,為我們捎來幸福的話語吧!

 

農業電商正夯 「設計」一段從產地到餐桌的最短距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農時鮮食 Eat Fresh!」新品發表。
編輯部

12月7日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農時鮮食 Eat Fresh!」新品發表,帶來十家台灣新創電農新品品牌。

電商,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推動在地食材的運用

隨著科技及宅配電子商務技術進步,「農業電商」因為貼近民生需求而成為關注焦點,網路購物亦發展至生鮮農產品,後疫情時代加速消費者增加在網路購買生鮮食品的趨勢,形成一股疫後消費的新商機。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農產電子商務包裝品牌輔導專案」已邁入第三年,協助輔導進入電子商務銷售的小農發展品牌,給予包裝設計改善。透過電子商務的傳播力量,將品牌故事及經營理念擴散至各地,促使品牌經營者,能發展多元通路,強化農產品供應鏈,提高農民收益。

設計研究院

圖說:津美妙餐廳為小農品牌,設計食譜同步的農情饗宴。

設計研究院

圖說:台灣設計研院輔導的電農新品牌「魚你守護」。

設計研究院

圖說:台灣設計研院輔導的電農新品牌「春禾奉狸」。

設計,讓小農更貼近消費者的生活,傳遞農產品質量與價值

電商既然是讓小農最接近消費者的新市場,更考驗品牌及設計的影響力。這次新品發表會有10個來自台灣設計研院輔導的電農新品上市,從專業栽種、養殖、初級加工、區域整合,設研院用設計陪伴小農跨出品牌的第一哩路,將設計導入品牌合作,媒合協助小農和設計公司合作,建立品牌與優化包裝設計。

設計導入電農品牌協作,除了美感,更要創意策略。西伯里設計協助台南青農,讓「幸福良食」社會企業,得以將背後81位平均70歲老農「青銀共農」的模式,得以具象化為「幸福千千歲」自有品牌,引發黑豆乳青銀共享食尚;圈點設計深入台灣最早的毛豆產區,協助台南市新市農會,創造一點都不胖的「三月半」鮮即食毛豆品牌,讓綠金農業也能滋潤在地市場;思渥品牌攜手辰農農產,催生頂級鳳梨品牌「HOUYI后羿」,一顆售價800元的鳳梨,從鳳梨頭吃到鳳梨尾,台灣滋味一點都不馬虎;點睛設計將循環設計落實在農業品牌實踐,結合「春禾奉狸」善用每一吋鳳梨皮肉的極致美味,更以鳳梨果皮纖維製作包裝,讓永續意念在消費者心中扎根。

另外,設計研發也深入採後流程、包裝與印刷,設研院也協助台南歸仁的青農品牌「歸農好棧」,改採OPP防霧袋蘆筍包裝,串聯農企業及電商通路跨產業合作,既降低商品損耗,也提升品牌形象、進軍新通路。

疫後生活大大增加了自煮比例,面對新的農業電商市場,設計不只要美,更要讓食材成為你家餐桌上的美味風景。設研院今年邀請津美妙餐廳創辦人之一的妙家庭廚房謝妙芬老師,為10個小農品牌,設計了食譜同步的10道農情饗宴,從產地到餐桌,設研院與農業及電商美味跨界,攜手農委會用設計挺好農業。

「透過網路平台將農產品由產地直送至消費者手上」已成為一種消費體驗及趨勢,產銷結構簡化,農民利潤相對提高,電子商務發展也牽動農業產銷鏈。農委會將持續輔導,期望透由設計與問題發掘,促進農民間與電商平台的合作,提升小農經濟。

 

 

https://www.dropbox.com/s/j6mbgq44auo6ha6/3min-20201206-2.mp4?dl=0

「農時鮮食 Eat Fresh!」推出十家農業電商品牌。

 

 

國美館「台展復刻」 再現日治時期台灣美術風貌

▲局部圖:郭雪湖〈新霽〉作品。國美館提供
第218期
謝平平

台灣歷經不同殖民時代,人才折翼,許多經典作品從此難見天日。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於今年投入「台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計畫,將1927至1943年之間的十六回台展、府展的圖錄重新出版,並策劃「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特展」,讓民眾一睹讓日人驚嘆的台灣經典作品。

1920年至1930年,是台灣文化人才輩出的年代。1927年首次舉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掀起了畫壇不小的漣漪,更是台灣進入另一個美術新時代的開端。

「台展」舉辦十回後,由「台灣總督府教育局」接續辦理,改稱「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一共六回。後因太平洋戰爭啟動之故,府展暫停辦理,台灣也進入嚴格控管物資年代,而當年發行的展覽圖錄也成為當年台灣美術風貌的重要紀錄。

文化部推出「前瞻基礎建設—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為早期藝術家建立檔案與文獻紀錄,國美館委由成功大學教授蕭瓊瑞進行蒐集與調查,今年3月出版《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

前輩藝術家的作品遺落各方,為籌劃「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國美館除自有收藏品,也向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李石樵美術館、郭雪湖基金會、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等借展。

展場規劃仿照當年的東洋畫部、西洋畫部展出,包括了中部藝術家首次入選台展的〈豐原一角〉,葉火城(1908~1993年)當年只有二十歲,該作描繪了其故鄉豐原景緻。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左)、策展人林明賢(右)共同開箱郭雪湖〈新霽〉作品。國美館提供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左)、策展人林明賢(右)共同開箱郭雪湖〈新霽〉作品。國美館提供

 

「台展三少年」之一的郭雪湖(1908~2012年)自然也在展出之列,國美館向北美館商借〈新霽〉,當時的郭雪湖不滿三十歲,但已名滿天下,他以細密風格繪製的風景,被稱為「雪湖派」。〈新霽〉在第五回台展獲得「台展賞」,描繪芝山岩風景,與〈圓山附近〉同為郭雪湖代表作。

 

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右)現任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將陳澄波素描冊〈松邨夕照〉贈予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左)。國美館提供

▲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右)現任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將陳澄波素描冊〈松邨夕照〉贈予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左)。國美館提供

 

此外,陳澄波(1895~1947年)油畫作品如〈西湖斷橋殘雪〉與素描筆記,也在展出之列,讓民眾有機會能一睹畫家手稿,體會其內心所思。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記錄藝術家永遠不及藝術家的凋零,而今從各大美術館商借的作品,使「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特展」更加豐富,除感謝美術界的支持,也期盼民間單位共同合作,成為推動台灣美術發展的典範。

 

 

 

「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特展」

展覽時間:2020年11月28日至2021年4月11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

《海邊走走》影評之二 尋獲垂憐之道

▲《海邊走走》電影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場景都是在「Hope Gap」礁岩的鏡頭。Adobe Stock
第218期
李智鳴

(續前期)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講述一位成年的兒子面對自己父母的離異經歷,內容取材自編導威廉.尼克森(William Nicholson)的親身故事,現在已年過七十的他就是當年的那位兒子,他直等到雙親去世之後才把這故事拍成電影。但電影並沒有偏重在威廉.尼克森以兒子的角度來看待整件事情,他試圖持平地呈現觸礁了的婚姻雙方的想法與狀態。

電影呈現出戰爭失敗後的慘烈撤退,沉重的傷者拖累了馬車,延誤了逃亡的速度,所以馬車夫會有意地讓馬車往崎嶇的路徑奔去,顛簸的道路會將傷者震出車外以減輕重量。遺留在路面上的傷者將逐漸挨凍、死去。一般人都會將此視為意外,沒有人回頭看。

父親在家門前立定,然後重複了這一句:「沒有人回頭看。」之後才邁步走向屋裡。

這是父親的起始。

從一個兒子回思父母分手的那個過程,電影《海邊走走》敘述的自然不只是那個過程,還得包括兒子對整件事情的理解與詮釋──讓慘劇遺落於地,不要回頭看!這雖然看來殘酷,為的卻是不讓大家一起死!這是兒子對父親的詮釋。

人間有萬種的無可奈何,拋開對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要去面對其中的一些。此時,人能如何度過?

「我曾經來過這裡」走過死亡幽谷

剛走進屋裡的父親聽見母親說了一句:「我曾經來過這裡(I have been here before)」。然後母親向不明所以的父親解釋說:「我應該為自己正在整理的詩文選集取這個名字。」意思是不管你經歷過什麼,都有人早你一步,化為文字。

當母親被父親猝然甩脫於地時,兒子努力陪伴著母親,以免她受凍而死。在母親逐漸回暖後,他協助母親建立了「我曾經來過這裡」的詩文網站,讓人們在不同的人生情境裡,比如「感覺寂寞」、「痛失愛人」、「婚姻瓦解」、「找尋希望」之類,得以搜尋前人相仿的經驗,在相關的詩文裡尋求慰藉或感動,汲取生命的力量。

這是導演(兒子)的心得,應該也是這部電影的初衷:所有的故事,即便飽含著眼淚與絕望,都能在昇華之後,成為後人的指路燈。一如電影最後,兒子總結自己對父母的情感時說:「你們已然老去,卻一如既往,在我的前方,在路的前頭。」

孩子們仰望著父母,為將來人生的風雨積累應對的記憶,「如果你走過了,我也知道我可以承受。」即便自己成長了,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父母仍在前頭向我們展示著。

走過了死亡幽谷,創造了「我曾經來過這裡」網站,意味著在導演的認知裡,自己的母親是偉大的,因為她成為更多人的母親──在前路模糊、彷徨失措,無力前行時,指引著後來者。所以兒子最後總結說:「一開始我想要拯救妳,但最終,我卻只能頌揚妳。我的母親,我生命最初的女人,我的溫暖和安慰,我的安全感,我的尊嚴。」

「Hope Gap」 希望的海角與缺口

電影第一個場景是在「Hope Gap」,那是兒子童年時的「希望角」海岸,幼小的他在礁岩中尋寶,從來不曾問過陪伴著自己的母親:「妳快樂嗎?」

電影最後,也是凌空俯視「Hope Gap」礁岩的鏡頭,由遠而近地緩緩掠過獨立在岩礁盡頭已然成年的兒子。此時,旁白是這樣說道:「握住我的手,我們再走一回那條老路,最後一次,然後,放手讓我獨立……」之後,鏡頭越過了礁岩,只剩無盡的粼波海洋。

當母親茫然立足在斷崖頂端(徘徊在自殺邊緣)時,兒子也是帶她前往「Hope Gap」,在這裡他請求母親,如果真的忍受不了這種疼痛,如果真的想要解脫,請事先告訴他,讓他有機會道別。

電影原名為「Hope Gap」,這不只是希望的海角,也是希望的缺口。這才是導演最終的觀點。

父親一直努力地成為母親希望的模樣,後來他放棄符合母親的希望,過著自己希望的生活,所以電影裡的父親是「沒有問題了」的狀態。有問題的是母親,她希望丈夫與自己一起經營婚姻,甚至從沒想過他會放棄,她的傷痛來自這希望的缺口如此巨大。而父母不能相伴終老,對子女來說難道不也是一個缺口?

最濃厚的不捨與祝福

隨口能引用詩文、機敏、言語犀利,卻又能理解他人的母親,怎麼能不讓文學氣質濃厚的導演(兒子)崇敬呢?他對她的尊敬與頌揚斷非虛言。也因此,他對母親也有著深深的不捨。

「以前有三個不快樂的人,現在只有一個。」當母親離開「快樂的兩個人」,走出父親與情人同居的屋子時,導演凌空撒下了垂憐的樂音,是莫札特《C小調彌撒曲》樂章之一「垂憐經」(Kyrie),「上主!請憐憫我們!」此時的母親在濱海的公路,在一直向前延伸的公路上駕著汽車。這是兒子對母親最濃厚的不捨與祝福。

他對母親的痛苦體會得如此深刻,以至於願意接受母親若真的承受不了而自殺的選擇,雖然他同時懇求她能走過這場痛苦:「如果你走不下去了,那我就知道這(人生)路程太艱難,痛苦太久長,我會知道最終是不快樂贏了。如果你能堅持繼續下去,那我就知道不管多糟,我也能堅持到底。」

雖然如此,但或者,他並不能真正理解她。所以在電影裡我們不能清晰地看到母親變化的歷程。

 

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內容取材自編導威廉.尼克森(William Nicholson)的親身故事。Getty Images

▲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內容取材自編導威廉.尼克森(William Nicholson)的親身故事。Getty Images

 

垂憐的盡頭:實踐愛

在對父親的總結時,兒子是這麼說的:「我的父親,是我生命最初的男人,我的良師和裁判。他是我確信自己將會成為的那種男人。」

在父親與母親的差異裡,最重要的是在信仰上。在兒子第一場回家的戲裡,導演就讓我們知道了這個差異,後來他還強化了這個差異的重要性。母親曾有一次要為兒子禱告,她問:「如果禱告有效的話,你是否會再度信神?」兒子搖頭反問:「如果禱告無效的話,你是否會放棄信仰?」

母親說自己不會,她很誠實地說,她試過了,她也希望自己能不相信。

後來母親成為生命線的志工,在一次電話輔導裡,導演讓母親對著電話那端企圖跳崖自殺的人說:「那看起來是垂直的,其實不然,有許多突起物,跳下去就會撞到。很不公平對吧?你知道還有什麼更不公平的嗎?如果你跟我有一樣的信仰的話,你的人生痛苦到你決定結束它,結果你才發現你會(因自殺)下地獄。」

雖然母親在路邊瀕臨凍死的危機中活了過來,但是我們不能真正了解活過來的因素何在。只是因為有兒子放假時回來陪伴嗎?又或是因為兒子的懇求?

導演說,他母親生前一直希望能夠知道他對這個婚姻的想法。但是,我猜想這位母親希望知道的並不是兒子是否站在自己這邊,而是母親能從兒子的看法裡看出他與神的距離。或許這是母親最大的期待:希望兒子再度信仰神。

當兒子以「父親戀愛了」來打消母親對父親復合的要求時,他就否定了母親對婚姻的認識,而這認識來自對神的信仰。他不能理解母親的信仰並不是在彌撒時念了十七遍的垂憐經;他並不理解神不是要我們因為愛了而結婚,而是要我們在婚姻裡去學習愛。

如果母親真的是因為兒子的一番話而堅強了求生的意志,那斷然不是因為兒子的懇求,而是因為母親對兒子的愛。愛是道路,在實踐愛的道路上,方能承受赤焰灼身之痛,方能寬容地殷殷等待著兒子再度回身,它也因此成為母親自贖之路。能夠多大地實踐「愛」,也標誌了一個生命的境界與高度,而這才是神要我們做的。

書香揉合咖啡香 在蔦屋書店沉醉美好時光

▲蔦屋書店南港店一樓手扶梯前呈現有如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的場景。
第218期
文、攝影☉楊櫻淑

在網路書店問世後,實體書店日漸式微。然而,實體書店的存在意義,或許不僅止於「買賣書籍」,其文化意味與歷史價值,除了成為人們的心靈寄託,在今日店家為求生存而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也慢慢開展出了另一片天地,例如來自日本的「蔦屋書店」。

 

書店對面(鏡中反射)是一大片綠意盎然的山林。

▲書店對面(鏡中反射)是一大片綠意盎然的山林。

 

全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

1983年,蔦屋書店創立於日本大阪府枚方市,而名為「蔦屋」的原因,則是取自創辦人增田宗昭的祖父所經營事業的「屋號」(在日本古代,一個家族根據自身的特色,如職業或所在地而取的名稱),可說承襲傳統又別具特色。

美國娛樂網站《FLAVORWIRE》曾於2013年初評選出「全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The 20 Most Beautiful Bookstores in the World),亞洲地區有四家書店獲選,其中一家是台北市東區的「好樣本事」書店,另一家則是日本東京的代官山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的經營團隊是「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簡稱CCC),旗下除了書店,另一個重點是影音出租,爾後也跨足文具雜貨、餐飲業等,如今其自我定位為各種生活面向的提案者。2017年蔦屋書店開啟海外展店計畫,首先選定台灣,第一家就是位於台北的「TSUTAYA BOOKSTORE 信義店」,TSUTAYA即為「蔦屋」的日文發音。接著松山站前店、內湖店、南港店陸續開幕,2018年前進台中,今年更進軍高雄。

 

甫於去年底開幕的「TSUTAYA BOOKSTORE 南港店」。

▲甫於去年底開幕的「TSUTAYA BOOKSTORE 南港店」。

 

全台最大的蔦屋書店

而甫於去年底開幕的「TSUTAYA BOOKSTORE 南港店」,是目前全台最大的蔦屋書店。首先從CITYLINK南港店A棟一樓搭乘手扶梯,抬頭一看,眼前是讓人忍不住驚呼的畫面:左手邊是一整面書牆,在嵌入上方的大片鏡子反射下,形成有如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的場景,是非常吸睛的入口,也總是引來無數訪客駐足拍照。喔對了,每逢開店時間前這裡都會出現大排長龍的奇觀,初次見到的人可能會以為是什麼名店推出限量商品呢。

 

路易莎的沙發區讓人一陷進去就不想離開。

▲路易莎的沙發區讓人一陷進去就不想離開。

 

來到二樓,台灣在地咖啡品牌「路易莎」的英文店名躍進視野……「咦,這裡不是書店嗎?」沒錯,此處的特色是書店結合咖啡店,打造出獨特的「Book & Cafe」:先找一個喜歡的位子,再點一杯飲料,就可以任意挑選最多三本書在位子上閱讀。這對書迷和咖啡控來說簡直是天堂呀!當然,小心別弄髒書籍,並請閱畢歸位。

 

「冰滴咖啡牆」是路易莎的亮點之一。

▲「冰滴咖啡牆」是路易莎的亮點之一。

 

有別於日本蔦屋書店攜手星巴克,台灣蔦屋書店選擇與路易莎合作,打造書香揉合咖啡香、別出心裁的閱讀體驗。全店以無論對書店和咖啡店來說都很適合的木質材料與色澤為基調,營造出令人感到療癒的氛圍,路易莎的櫃檯旁還有一面「冰滴咖啡牆」,可以看到咖啡一滴一滴注入咖啡壺的過程,是店內的亮點之一。

由於全店占地500坪,人們可以在寬廣的店內自在走動,尋覓中意的書籍或日式小物。單純看書或是與友人相約聊天,舒適的沙發區讓人一陷進去就不想離開。若是帶筆電來工作,那麼窗邊的座位區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窗外是一大片綠意盎然的山林,採光良好。

 

書店中央巨大的環狀書架區,右方則是親子閱讀區。

▲書店中央巨大的環狀書架區,右方則是親子閱讀區。

 

店內中央巨大的環狀書架區,有著一整圈附帶小桌子與飲料架的座位,是很貼心的設計。相當受歡迎的親子閱讀區,彷彿小山洞的空間裡有各式童書,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享受溫馨的共讀時光。而一應俱全的日本雜誌區,則提供喜歡收集贈品的哈日族挖寶。

 

療癒一下吧!圖為書店裡的台灣花草茶品牌「小草作」。

▲療癒一下吧!圖為書店裡的台灣花草茶品牌「小草作」。

 

累了,可以走到一旁逛逛特色店家,或是晃到外頭,在開闊的環境吹吹自然風、伸懶腰、呼吸新鮮空氣;餓了,也有供應日式餐點的「WIRED CHAYA 茶屋」;黃昏時分,這裡也是觀賞夕陽與晚霞的好地方。即使沒有任何目的,在蔦屋書店也能消磨一下午。

走在真理的道路上

▲馬偕紀念館。
第218期
文⊙劉惠宜 攝影⊙朱孝權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佇立在淡江中學內靜謐的馬偕墓園前,想起方才在馬偕紀念館所見到的一切,這位百年前與我沒有任何交集的外籍人士,讓我升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追慕。

馬偕博士來自蘇格蘭高地,他的家族在12世紀蘇格蘭獨立戰爭中,是國王不可或缺的力量。曾祖父亦曾參與滑鐵盧之役。承繼著武士的血脈,馬偕博士走了與先祖不同但同樣勇敢的道路,他漂洋過海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小島──台灣,一如他的父親當年從蘇格蘭遠赴加拿大開墾,父子倆皆在異國異地開創另一段嶄新的人生。

 

馬偕行醫照。翻攝自馬偕紀念館

▲馬偕行醫照。翻攝自馬偕紀念館

 

1875年,馬偕博士站在真理街,遙望著淡水河的波光粼粼與觀音山的停僮蔥翠,構思著自己理想中的居所。這位實踐家劍及履及地畫出了設計圖,選定一塊地,著手建設並親自督工。巡察工地時,他走著走著,在一磚一瓦裡,彷彿看到了父親當年篳路藍縷的身影。敲敲打打聲中,碧綠的埔頂上一座乳白的西班牙式洋樓漸漸成形。

同年,英國領事館的一場婚禮,格外引人注目:馬偕博士娶了五股女子張聰明為妻,成為首位迎娶台灣人的外籍宣教士。在神的面前,張女士呈上以毛筆書寫的結婚誓約:

「……以我自信,毫無阻礙。我望眾位眼前共悉,我張聰明,現配與你。……照律例,永為我丈夫。」

現在提到馬偕,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馬偕醫院。馬偕博士應用在多倫多與紐約所學,以檸檬汁加上奎寧,調製成「馬偕的白藥水」,替人治療牙疾。前前後後,他與學生總共聯手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想想當時這些牙齒堆成一座小山,眾人圍觀交頭接耳、嘖嘖稱奇的盛況!

 

馬偕紀念館廊道。

▲馬偕紀念館廊道。

 

1882年7月26日晚間,主持台北防務的孫開華提督盛裝出門,即將參加一場劃時代的教育盛事:牛津學堂在〈詩篇一百篇〉的歌聲中創立,在一千五百人的見證下,開啟了台灣的西式教育。兩年後,淡水女學堂設立,知識的光輝破天荒地照射著台灣女子純真的臉龐。教育的種子於焉發芽、茁壯,陸續設置的教育機構包括真理大學、台灣神學院與淡江中學。

除了醫療、教育領域的貢獻,另一項有趣的事是,蘿蔔、甘藍、花椰菜、胡蘿蔔、番茄、敏豆、甜菜、芹菜、蕪菁的種子,也是透過馬偕博士在台灣更為普及。農民們灑下這些花花綠綠的種子,一盤盤色澤鮮美的新奇菜餚端上了家人團坐的餐桌。

 

牧師樓庭園咖啡。

▲牧師樓庭園咖啡。

 

牧師樓前階梯。

▲牧師樓前階梯。

 

牧師樓前階梯。

▲牧師樓庭園咖啡一景。

 

「好豐富的人生啊!」我不禁讚嘆。要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人生飽滿度?在不同的領域、生活的不同層面造福社會,即便身死,芳澤長存──這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永生嗎?

馬偕博士在台將近三十年,1901年辭世,享年五十有八。臨終前撰歌: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你,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你。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

沒有人不希望能毫無遺憾地離世以及生前幸福長伴。行走於世,如何不辜負生命、創造一個滿意的人生?愛因斯坦認為,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這個想法與當道的自我主義大相逕庭。然而要怎樣才能不犧牲自我,或者胸懷大一點,成就自我的同時利益眾人,亦或心存利益他人,反倒成就了自己呢?

一位長我十餘歲的朋友,在歷經坎坷後,看世界的方式別樹一幟:

「人生有很多重要的道理,如果你早一天搞明白,就可以早一天幸福。其中最需要弄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

這個道理絕對勝讀十年書。當你徹底明白它後,你會活得非常坦然淡定。

這個世界是經不起細究的。如果細究起來,處處都是荒唐。」

 

綠意中的馬偕紀念館。

▲綠意中的馬偕紀念館。

 

每個人所依循的真理、處事原則不同,遭逢各異,如何詮釋世事也就不一而足。然而識別真假、本末,不錯放心神精力,這可是最值得研習的功課、最究竟的修持。因此保有信仰,不致在人生的起伏與意外裡失去方向,是件幸福的事。

記得中學就讀教會學校,住校六年。每天晚自習結束,這群關了一個晚上的小麻雀劈劈啪啪出籠,驚醒了打盹的校園。回宿舍前會經過二樓的小聖堂。我看有些同學會進去雙手交握抵著額頭,閉眼跪著。有的靜默,有的不知喃喃自語些什麼。我探探頭,有時也好奇地進去坐坐。外邊走廊上青春期女生吱吱喳喳未經馴化的天然聒噪,相較於一牆之隔內的安靜無聲,猶如古井外的嘩然大雨。

雖然曾因學校彌撒時搗蛋被罰站,吟唱詩歌時整個大禮堂內的莊重和諧,和緩了焦躁、沉靜了心靈的美好,卻自此留在了心底。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淡水真理街。

▲淡水真理街。

 

離開馬偕紀念館,經過牧師樓庭園咖啡,再度步上真理街。這個區域彷彿被置入時空膠囊,保有了獨立於喧騰之外的純樸古意。腳步不由得放慢,聲音不自覺變輕,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與陽光灑落的飛簷紅磚瓦舍,展開對話。

一陣風吹來,秋葉紛紛飄落,窸窸窣窣,像午後陽光裡的一陣雨,閃亮柔和。離枝的落葉繼續滋養花木。生命,從不止息。

聖誕不一樣!認識各國奇特的聖誕習俗

第218期
文☉楊櫻淑 圖☉Adobe Stock
又來到一年的尾聲,接踵而來的歲末節慶讓人不由得心情雀躍。說起年底的重頭戲,那就是聖誕節了,而世界各國有哪些特別的聖誕習俗呢?

原本是宗教節日的聖誕節,如今已成為兼具文化意義與促進商業活動的全球性慶典,從教會到市街、百貨等,盡皆瀰漫著歡樂溫馨的氣氛,家家戶戶團聚共享美食,彼此祝福。而關於聖誕節的民間習俗,除了寫聖誕卡、布置聖誕樹、代替聖誕老人彼此送聖誕禮物等,每個國家也有各自不同的有趣習俗。

 

日本:吃炸雞

日本:吃炸雞

「聖誕節吃炸雞!」沒錯,很妙吧。日本人在聖誕節吃炸雞,其實就像近年來台灣人在中秋節烤肉一般,兩者都是商業行銷的結果。而對日本人來說,炸雞的王道就屬「肯德基」了。

肯德基在1970年打進日本,於1974年12月展開聖誕節行銷,在推出豪華組合餐、強打電視廣告,並搭配知名歌手演唱聖誕歌等多管齊下的策略奏效後,「聖誕節=肯德基」的印象深植人心,每年12月23至25日,各地肯德基店門口都會出現排隊人潮,也屢屢創下營業額約占全年10%的驚人紀錄。至今40餘年,吃肯德基炸雞儼然成為日本獨有的聖誕文化。

 

英國:聽女王致詞

英國:聽女王致詞

每逢聖誕節,英國女王便會發表一年一度的聖誕致詞,這個傳統是在1932年由時任國王喬治五世開創,原本是透過廣播傳達給全英國人民,爾後因為電視愈來愈普及,1957年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首次在電視上進行。聖誕致詞的時間是每年12月25日下午3點,內容是女王為這一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總結,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

 

捷克:蘋果測運勢

捷克的「布拉格聖誕市集」名聞遐邇,而捷克人在平安夜有個傳統習俗是「預測運勢」:把一顆蘋果切開,如果馬上就看見蘋果核,表示明年會有好運。另外,未婚女性會將自己的鞋子拋向大門,若鞋尖朝向門口,代表會在明年出嫁。

 

瑞典:觀賞迪士尼節目

瑞典:觀賞迪士尼節目

1958年,美國的迪士尼頻道推出了聖誕節特別節目「From All of Us to All of You」,由米老鼠、「木偶奇遇記」的吉米尼蟋蟀和「小飛俠」的小精靈三個角色主持,穿插迪士尼的短篇卡通。瑞典於隔年開始年年播出這個節目,但是將名稱改為「唐老鴨和好朋友祝您聖誕快樂」(原文:Kalle Anka och hans vänner önskar God Jul)。

至今每年12月24日下午3點,瑞典人會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觀賞這個節目。雖然劇情都一樣,台詞簡直倒背如流,瑞典人還是不厭其煩地年年收看,已然內化為一種習俗。

 

紐西蘭、澳洲:夏日聖誕

紐西蘭、澳洲:夏日聖誕

小時候在聖誕卡上看到廣袤雪原上一整排姿態優美的針葉樹,以及有著紅色屋頂的可愛小屋,總是讓人對「白色聖誕」心生嚮往,然而位於南半球的紐西蘭與澳洲,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聖誕氛圍。

由於當地的聖誕節正值盛夏,因此標準配備並非毛衣、手套、圍巾,而是「墨鏡、短褲、拖鞋」,夏天的聖誕假期最適合去海邊玩水啦!還可以看到穿著泳裝的聖誕老人帶著衝浪板、到沙灘去吃露天烤肉的有趣景象。

 

冰島:鞋子收禮物

冰島的聖誕節是從每年的12月12日到隔年的1月6日,為什麼會這麼長?這是出於「13個聖誕老人」的傳說:13個聖誕老人會在平安夜前13天來到冰島,而從聖誕節當天開始逐一離開。

 

在這段期間,冰島的孩子們會把鞋子放在臥室的窗台上,希望從13個聖誕老人那裡收到禮物。那麼究竟能夠獲得什麼呢?答案揭曉:如果你是好孩子,就會收到糖果或巧克力,而如果你有點調皮搗蛋,則會收到一顆壞掉的馬鈴薯。

喜馬拉雅山是「無根之山」

▲擁有世界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脈底部竟然沒有山根,整座山浮在青藏高原上。Adobe Stock
第218期
藍月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部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藏語意為「雪的故鄉」。1994年,科學家們震驚地發現,擁有世界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脈,底部竟然沒有山根,整座山浮在青藏高原上。不僅如此,青藏高原的多個高大山脈都沒有山根,如岡底斯山、崑崙山等。

山根,在地質學上是指山脈在重力作用下穿透地殼,深入地球內部的根基,也是地球地幔的組成部分。據一般力學原理,山脈的體積越大越重,山根就會越大越深,這樣才能保證山脈的穩定性,實現受力的平衡。

喜馬拉雅山脈有多座山峰海拔超過8,000公尺,如此巨大的山脈,其重力完全可以穿透地幔,在地球深處埋入巨大山根。但令科學家費解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近年來,科學家對喜馬拉雅山沒有山根的原因進行了考證。在距今4至5億年前,青藏高原所屬的拉薩陸塊與其他陸地拼合,成為原始的古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數億年後,在上新世和第四紀接替的時代,青藏高原發生了劇烈的造山運動,開始大幅抬升。這一抬升過程到現在仍在繼續。或許因此青藏高原上的巨大山脈才無法形成自己的山根。

那麼,在沒有山根的情況下,青藏高原上漂浮著的巨大山脈如何保持平衡?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答案。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超寬頻大地電磁帶,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阿尼瑪卿山之下,存在一個面積約10至15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空間。

許多藏傳佛教的修習者和研究者認為,西藏神話的聖地──極樂之地「香巴拉」(Shambhala,或稱「香格里拉」Shangrila)是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地底,而西藏的大德喇嘛們世代看護着那極隱祕的入口。

時至今日,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仍然知之甚少,很多神祕現象無法用現代科學去解釋。也許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和角度來探索我們生活的這個家園。

高科技「附體」是進步還是退步?

▲機器控制人腦被稱為高科技「附體」,它與另外空間的邪靈控制人體的方法何其相似。Adobe Stock
第218期
青蓮

近代以來,西方科技爆炸式發展,美國科幻大片中,外星人想要藉由高科技控制人類的場景,已經不只是出現在電影裡。

「腦機介面」監視人腦

不久前,特斯拉(Tesla)電動汽車公司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稱,智慧手錶及手機已經是過時的技術,腦機介面技術(Neuralinks)才是未來的技術。

Neuralink是馬斯克旗下總部位於舊金山、於2016年創立的腦機介面公司,主要從事馬斯克所謂的「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開發,研發電腦與人腦融合的技術,向人腦植入也許未來能夠上傳下載思想的微型電極。

腦機對接裝置包括一個微型探頭,探頭上有三千多個電極,電極連接著比人髮還細的軟線路,用以監視一千個人腦神經元的活動。

馬斯克表示,他希望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可以很好地與人體進行共生,也就是把生物大腦與數據智慧「完美」結合。

2020年8月28日,馬斯克通過線上直播,展示了大腦被植入腦機介面設備的一隻小豬Gertrude,Gertrude腦部活動信號可以被立即讀取。

1987年,蘇格蘭作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在他的科幻小說首次描述神經織網。在小說裡,這是一種覆蓋人類大腦的未來神經網路,透過這個網路,人們可以對神經元進行編程,從而最終達到控制人體的作用。

高科技「附體」更可怕

人的思維被外來物體所控制,在中國人眼裡並不陌生。古代修煉界稱之為「附體」,民間又叫做「鬼上身」。被附體的人通常不再有人的正常思維和行為,不能辨別善惡是非,完全是魔或鬼的表現。

在傳統宗教中,認為人是神創造的,具有神性與人性,不可褻瀆。佛家講人身難得,輪迴千百年才能得到一個機會轉生成人,只有人才能聽聞佛法,在佛法中修煉,提升生命層次。修煉界有一句名言:「千年不得正法,也不修一日野狐禪。」隱喻人體難得,修煉人不能因為求正法不得,就以珍貴的人體去修煉歪門邪道。因為平行空間或另外空間的一些靈體,無時無刻不在覬覦著人體,只要人一念所求,就可能被魔靈附體,失去神性與人性,導致千萬年修來的人身毀於一旦。

機器控制人腦因而被稱為高科技「附體」,它與另外空間的邪靈控制人體的方法何其相似。事實上,它比傳統上僅限於修煉人的「附體」和民間極少數的「鬼上身」更可怕。現代人普遍迷信科學,當高科技以「造福人類」的幌子出現,它將引導人類走上怎樣的一條不歸路?

如果人的行動舉止、一思一念都被機器背後的力量控制,人將再也無法做回自己,神賜予給人的天性蕩然無存,將徹底淪為魔的工具,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一切,身在其中的人卻很難看清。

高科技帶來更多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將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欲望放大到了極限。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逐漸被拋棄,人類千萬年來對神的信仰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反智、反科學。這正是高科技背後神祕力量的最終目的──毀滅人類。

 

在美國電影《駭客任務》中,所有人都在一個機器控制的世界裡淪為電池而不自知。Adobe Stock

▲在美國電影《駭客任務》中,所有人都在一個機器控制的世界裡淪為電池而不自知。Adobe Stock

 

《駭客任務》不只是電影

在美國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所有人都在一個機器控制的世界裡淪為電池而不自知,只覺得生活安定,歲月靜好。而程式設計師尼歐(Neo)在有機會面臨繼續過這樣的生活或看清現實世界的抉擇時,最終選擇了後者,以「天選之子」的宿命,踏上為人類重獲信仰、自由而戰的生死之路。

事實證明,很多科幻小說、電影,幾乎都是對未來的預言。也許已經到了人類「看清現實」的時候了,遠離高科技「附體」,保住神創造的人身,留住上天賜予的人性,才是對未來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