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派暴力、政治空轉、人道災難 海地淪為悲慘之國

▲2024年3月1日,海地總理亨利在一場關於肯亞和海地雙邊關係的公開講座上發表講話後離開禮堂。Getty Images
第254期
哨子先生

海地長期被幫派勢力統治,加上2016年後政局不穩,一直未能選出總統,經濟困難加上屢次發生自然災害,使得海地一直處於動盪狀態,成為西半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幫派發動叛亂 突襲監獄釋放數千囚犯

2021年,前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ise)遭暗殺身亡後,海地便陷入更混亂的情況。今(2024)年2月29日,海地再度爆發動亂,幫派集團首腦切里齊耶(Jimmy Chérizier)3月1日趁著代理總統亨利(Ariel Henry)出訪時,突襲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的兩座監獄,釋放將近4,000名囚犯。隨後這些勢力強大、裝備精良的幫派陸續進攻警察機關、襲擊軍隊,不到一週的時間,幫派已經完全控制住太子港大部分地區。

海地政府隨即在3日宣布西部省(Ouest)進入緊急狀態、實施宵禁,太子港全城癱瘓,所有基礎建設停止營運,機場、醫院、學校和銀行紛紛關閉,導致人在海外的代理總統亨利無法回國。

暗殺與混亂 海地常年權力真空致局勢動盪

然而,亨利才是這場暴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原為總理的亨利是在2021年總統摩依士遇刺後成為代理總統,原定今年2月下台,但他最後同意了與反對派「權力共享」的協議,一再推遲國會和總統大選。這樣的做法引發民怨,也給了幫派發動叛亂的可趁之機。因為就在海地政府空轉的期間,幫派們早已透過槍枝走私、搶奪地盤,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也導致太子港的治安不斷惡化。

此次亨利出訪肯亞,原先目的就是說服肯亞支持聯合國同意的維安任務,協助派遣警察到海地維持秩序,結果沒想到任務還沒成功,就要被推翻下台。

綽號「烤肉」(Barbecue)的幫派首腦切里齊耶在電視上說:「如果亨利不辭職,如果國際社會繼續支持他,我們將直接進入內戰,而這將走向種族滅絕一路。」

被視為全民公敵的亨利原本不肯就此屈服,滯留在美國屬地波多黎各,並試圖尋求國際援助,希望能組織國際部隊對抗海地幫派。

推遲選舉不得民心 代理總統亨利宣布辭職

3月11日晚間,加勒比共同體(Carribean Community)的成員聚集在牙買加,與加拿大、法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和聯合國代表商討海地的問題。隨後該會議直接宣布,亨利將「在成立過渡總統委員會並任命臨時總理後」辭職,直接逼他下台。未參加會議的亨利也在12日發表辭職演說,表示會在過渡的委員會就職後離開崗位,這段期間他將擔任看守政府領導人。同時,肯亞政府宣布,原本還在討論中的國際援助部隊計畫會暫時擱置。

加勒比共同體主席、蓋亞那總統阿里(Irfaan Ali)說,臨時總統委員會將包括7名有投票權的成員,與2名無投票權的觀察員組成。7名有投票權的成員包括海地政黨和私部門的代表,無投票權的成員將包括1名民間社會成員和1名宗教代表。

只是這樣的結果,並不被海地幫派接受。切里齊耶對國際嗆聲:「我們海地人必須決定誰將成為國家元首,以及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政府模式。」切里齊耶宣稱會自己研究如何讓海地「擺脫目前的苦難」,他甚至恐嚇加入過渡委員會的政治人物,他說:「你們難道沒有一點羞恥心嗎?你們把國家弄成今天這樣子⋯⋯如果你們的孩子、妻子、丈夫在海地,我會知道的。」

 

海地長期被幫派勢力介入統治,在政局空轉的情況下,各地治安非常惡劣。Getty Images

▲海地長期被幫派勢力介入統治,在政局空轉的情況下,各地治安非常惡劣。Getty Images

 

幫派持續控制首都 海地陷嚴重人道危機

隨後太子港雖一度平靜下來,但暴力情勢從3月18日起似乎再度升溫。根據《路透社》報導,海地有兩處富裕郊區發生槍戰,導致至少10人死亡,警校還遭到攻擊。先前協議的「過渡委員會」也始終沒有下文,美國方面只透露「還沒接近達成協議」。與此同時,美國、加拿大和聯合國已陸續撤離大使館人員,只留下必要員工,顯然情勢只會越來越差。

根據人權團體回報,海地現在殺人、綁架、性暴力情況普遍,當地已有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幫派不僅在海地播下恐懼的種子,如今也成為海地的實際統治者。

國際研究員湯瑪斯(Frederic Thomas)說,幫派首領們雖然使用政治語言,但他們並沒有政治或社會計畫,「他們感興趣的是權力和控制領土。」幫派分子的目的,是確保自身統治地位,同時繼續透過有利可圖的非法活動獲益,例如:販毒、敲詐、綁架和勒索活動等。

如何協助和平轉移海地政權 成各國最大難題

海地狀況非常差,但國際是否進行干預,以及干預到何種程度,是現在各國最大的顧慮。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不斷升級的暴力給海地人民帶來無以為繼的局勢,「我們都知道需要在政治和安全方面採取緊急措施⋯⋯但只有海地人民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但他也說,美國和合作夥伴「可協助恢復基本安全」,並解決「海地人民正遭受的巨大苦難」。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則以視訊方式參加美國主持的會談,並提供海地超過9,100萬美元的援助。其他已宣布提供財務或後勤援助的國家包括:貝南、法國、德國、牙買加和西班牙。

除了捐錢,目前各國似乎還不敢有更多的具體行動,例如派兵支援。就連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不敢貿然進入海地進行人道救援,除了因為當地治安狀況非常惡劣外,聯合國之前也被爆出在海地造成霍亂疫情和性虐待醜聞,而且至今還沒做出賠償。這讓許多海地民眾和觀察人員對是否要讓國際社會干預海地事務,抱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聯合國駐海地人道協調員李察遜(Ulrika Richardson)表示,海地的狀況非常緊急,光憑援助已經無法解決海地的問題,他說:「現在需要採取行動來拯救人命、減少苦難,並加強保護與服務給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們。」

問題是,如今在黑幫暴力不斷升級、政治權力持續空轉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更強而有力的手段介入並終止這個狀態,海地人民的「悲慘世界」恐怕將會持續上演。

中國房產「最後堡壘」 萬科陷暴雷危機

▲萬科1984年在中國深圳創立,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其背後股東「深圳地鐵集團」,是深圳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營獨資大型企業。Getty Images
第254期
哨子先生

全球三大信評機構之一的穆迪(Moody’s)3月11日將中國指標性房地產公司萬科的信用評分降級,從2023年11月最低投資等級「Baa3」降為「Ba1」投機等級(有投機成分,有相當風險),一般外界稱為「垃圾級」。另外兩家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以及惠譽(Fitch)信評,則是仍在觀望,尚未將萬科降級。

房產優等生被評「垃圾級」 中國市場震撼

這個消息震撼全球,因為萬科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值得信賴的地產企業和財務優等生,加上其官方背景,因此萬科信評被突然降級,嚴重打擊國際市場對中國房產經濟復甦的信心。

中國房地產有三大巨頭,依序是恆大、碧桂園和萬科。萬科1984年在中國深圳創立,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房地產公司,業務包括:住宅開發、物業管理、商業地產、物流倉儲等。他的第一大股東「深圳地鐵集團」,是深圳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營獨資大型企業,可說是家大業大,與恆大和碧桂園的民營企業色彩,在企業體質上有本質的不同。

國營背景,加上萬科長期以來財務狀況相當良好,因此被外界稱作中國房產的「最後堡壘」。即使恆大和碧桂園從2021年開始瘋狂爆雷,中國百姓始終對萬科抱有信心。

萬科屢傳債務危機 國際憂失去償債能力

從2023年底開始,便開始陸續傳出萬科正面臨嚴重的財務問題。網路上多次傳言中共要求銀行與保險公司延長萬科的債務期限,又一度傳說萬科董事長郁亮率領高層到北京協商債務延期,後遭到拒絕。雖然這些消息陸續被否認,但已經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

中國房市低迷已經邁入第三年,就連資優生企業也逃不過這個考驗。根據最新數據顯示,萬科的營業利潤率已從2019年高峰的29%,降到2023年9月季度的8.4%。此外,萬科2023年前9個月營業利潤,僅人民幣310億元(約1,368億台幣),較以往同期下降23%。大家都預估,今年房市整體市場將會變得更糟,銷售缺乏明確性成了萬科的最大障礙。

穆迪融資部高級副總裁曾啟賢表示,穆迪預測萬科的財政靈活度、流動性緩衝等財務優勢,會在一年到一年半內逐漸減弱,且根據現有資料,顯示萬科存在資金不穩定性與高額的融資需求。基於中國房市與金融環境的不確定狀態,萬科的銷售與融資管道和現金流動性勢必會遭拖累,穆迪評估,萬科的再融資能力將會進一步受限。曾啟賢更補充,萬科的評級未來還有可能再被降級,要持續觀察。

《彭博》專欄作家任淑莉分析,萬科目前最大的障礙就是未來銷售缺乏明確性,萬科和其他房企一樣嚴重依賴預售屋,直到2023年9月,萬科的合約負債大約為人民幣4,080億元(約1萬8,000億台幣),其中大部分都是消費者為未完工房屋預先支付的押金。從這個角度來看,萬科的現金狀況就沒有那麼穩健。

任淑莉說,在高層的謹慎行事下,2023年的萬科在大環境極為不利的狀況下,其實表現不錯。不過今年房地產整體市況不明朗,根據最新調查,中國只有不到20%的人計畫在未來6個月內購房。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對這個問題一直袖手旁觀,任由恆大、碧桂園等大開發商陷入違約迴圈。任淑莉認為,如果中國繼續放任萬科違約暴雷,中國今年的經濟將被推入深淵。

 

萬科傳出暴雷消息,如果連具有國企背景的地產商都救不下來的話,中國所有地產開發商等於在此刻被宣告滅亡。Adobe Stock

▲萬科傳出暴雷消息,如果連具有國企背景的地產商都救不下來的話,中國所有地產開發商等於在此刻被宣告滅亡。Adobe Stock

 

恐壓垮經濟 中共急出手號召銀行界救萬科

萬科傳出暴雷消息,對中共來說其嚴重程度遠高於恆大和碧桂園。因為如果連具有國企背景的地產商都救不下來的話,中國所有地產開發商等於在此刻被宣告滅亡。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時說:「中共不能讓萬科倒掉,因為中共對自家人和局外人是區別對待的。涉及國有資產和國資委倒了,等於是國家資本破產,共產黨經營企業的能力會受質疑,還有整個中國國家形象,涉及太大的問題。中共要保留自己的顏面,至於其他的私企面臨跟恆大一樣的問題,中共也沒法救,也不想救。」

就在穆迪降級的前幾天,3月初便傳出中共要求中國工商銀行主導其餘11家銀行,為萬科籌措800億人民幣(約3,531億台幣)的銀團貸款,協助渡過財務難關。

但是根據《大紀元時報》報導,中國銀行界目前對於出手救萬科的意願並不高。中國問題專家王赫說:「如果萬科的資產非常優良,那銀行是巴不得把錢給它。但是萬科這麼一個坑,從經濟角度上講,誰都不願意去填,除非中共當局用政治高壓。只要不是政治高壓,它們誰都不會跳進去的。一定要強行落實的話,很簡單,誰來擔這個責任?誰給我下了政治壓力,誰給我下了政治命令,誰簽字誰負責。目前沒有誰願意出來負這個政治責任,它只是說把上面的政策傳達下來,現在大家都想躺平。」

盤點中國目前10大負債企業,就有8家是房地產(依序為:恆大地產、碧桂園、萬科地產、綠地控股、保利發展、融創中國、華潤置地、龍湖集團),僅資產管理公司中植集團、工程承包商中國鐵建除外。房產資優生萬科的困境也說明,中國的房市危機尚未到頭,仍然存在蔓延成金融危機的高度風險。

《日經新聞》2023年就曾報導過,根據中國11家主要房地產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資產總額約為12.33萬億元人民幣,而負債總額約為10.34萬億元,差額約1.99萬億元,一旦這些尚未竣工的房產價值下降33%,這些企業將面臨「資不抵債」的風險。而消費者因害怕買到斷尾樓,即使售價降低,依然不願意花錢買房,導致中國房市進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可怕超乎想像?報告:AI恐致人類滅絕

發展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最壞的情況可能對人類構成「滅絕等級的威脅」。Adobe Stock
第254期
王君

美國《時代》(Time)雜誌3月發表專文報導,美國國務院委託民間公司Gladstone AI進行對人工智慧(AI)的研究報告指出,現今快速發展的AI將帶來「災難性」的國家安全風險,發展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最壞的情況可能對人類構成「滅絕等級的威脅」,政府必須干預。此項調查是國務院於2022年11月委託編寫,歷經一年多對200多人的採訪結果,受訪者來自AI公司高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專家、網路安全的研究人員及國家安全官員。不過,美國國務院官員強調,此報告不代表美國政府的觀點。

Gladstone AI的執行長兼聯合創辦人哈里斯(Jeremie Harris)指出,人工智慧已是一項變革的技術,它可能使人們治癒疾病、做出科學發現,甚至克服人們曾經認為無法克服的挑戰,但也可能帶來嚴重風險。在世界頂級人工智慧會議發表的實證研究和分析等,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超過一定閾值,AI可能變得不可控。

Gladstone AI認為,最先進的AI系統能夠武器化並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其次,AI實驗室內部就存在著隱憂,因為研究人員可能失去對於正在開發的系統的控制權,因而對全球安全造成毀滅性後果。AI的興起也可能破壞全球的安全穩定,有如核武一樣,各國可能在AI領域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

Gladstone AI呼籲,美國政府需要展開迫切性的干預,採取重大新措施以應對此威脅,包括成立新的AI機構或採行緊急監管保障措施,甚至限制運用電腦訓練AI模型的能力。

AI公司員工也有類似擔憂。一家知名AI實驗室人士指出,若某一個特定的AI模型開放給大眾使用,將會非常糟糕,因為可能會用在干預選舉或者操縱選民,因而破壞民主。

白宮發言人派特森(Robyn Patterson)表示,拜登總統關於AI的命令是世界上承諾管控AI風險的政府的最重要行動,美國將繼續與國際夥伴合作,且敦促國會透過立法來管理這些新興技術的風險。

機器人比人類更具野心

機器智慧研究院聯合的創始人埃利澤‧尤德科夫斯基(Eliezer Yudkowsky)表示,AI是比人類還要聰明的機器,不過,此種機器並不希望人類在身邊。

他警告,目前開發出來的AI已不受人類控制了,它們甚至並不希望人類開發出一個比它們更有智慧的機器。機器人想做的事情將殺死人類,比如它們已學會利用海水來發電,為了滿足其龐大的電力需求而大量建造海水電廠,導致大量氫氣釋放出來,致使人類缺氧而死。

尤德科夫斯基提供幾段與GPT-4機器人的問答為例。當GPT-4機器人被問到它可否解鎖一些網站設置來防止機器人登錄之圖片謎題時,GPT-4說它能夠做到,若它無法通過驗證,它會很快的到TaskRabbit網站僱一個人類來幫忙破解。GPT-4還說,它能夠編出非常多的理由,這完全不是難題。

尤德科夫斯基特別警告,由於機器人比人類更具野心,且已擁有培養致命細菌等能力,若機器人真的想殺死全人類,後果不堪設想。

尤德科夫斯基總結,人類開發出的致命危險已提升至遠遠領先自己的地步。人類開發出越來越多連人類都無法完全理解的系統,若再不停下來,人類就會遭團滅。

Open Philanthropy人工智慧的高級研究員阿傑亞‧科特拉(Ajeya Cotra)指出,社會已發展至AI遠比人類更加廉價、更迅速且更聰明的地步,這就是危險所在。

他分析,現代企業若不使用AI就無法跟使用AI的同行競爭,現代戰爭如果不用AI,也會被動挨打。但危險的是,如果AI之間想要聯手把人類推下歷史舞台,它們有太多辦法來達成,包括:操縱軍警、大企業、自行開發技術以及制定政策等。

 

專家警告,目前開發出來的AI已不受人類控制了,它們甚至並不希望人類開發出比它們更有智慧的機器。Adobe Stock

▲專家警告,目前開發出來的AI已不受人類控制了,它們甚至並不希望人類開發出比它們更有智慧的機器。Adobe Stock

 

AI可能瞬間毀滅人類

研究人員以實例列出AI的威脅,且警告研究若再不停止,AI將能在瞬間毀掉所有人類。

麻省理工人工智慧研究員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認為,AI繼續發展會使人類在一瞬間遭到毀滅。他列出了眾多因為人類活動而遭滅絕的物種來提醒人類注意。例如:有一些物種是因人類過度狩獵而滅絕;有一些因為人類破壞了物種的棲息地,最後導致該物種滅亡;還有因為人類引入了外來物種,造成連環反應,導致當地物種滅絕。

泰格馬克認為,智商越高的物種越可以掌握毀滅其他物種的能力。若一些機器能夠控制地球,它們試圖進行大量的計算,因而需要擴大電腦系統的基礎設施,那麼很自然地它們會占用土地來完成它們的事。如果人類抗議太多了,它們也會覺得遭到干擾,因此會重新安排生物圈,屆時人類就會像婆羅洲的猩猩遭人類滅絕一樣,而被AI控制的計算系統滅絕了。

AI正在製造災難

劍橋大學Leverhulme未來智慧中心的副研究員布列塔尼‧史密斯(Brittany Smith)提醒,現今AI正在製造災難,因為目前的AI發展已不受人類所控制。

史密斯解釋,世界上幾家最頂尖AI公司正在悄悄發展及部署AI,想要搶得市場先機,而這些發展項目外界卻不得而知。目前已投入應用的AI技術正在傷害人類,這些傷害到底有多嚴重,人類也不知道。

她以政府為了防止欺詐而使用AI技術對申請福利者進行評估為例,在實施過程中,很多人會因AI系統的自我學習材料不充分、演算法不完善等原因而遭誤判,以致被劃歸為試圖欺詐,失去領取政府福利的資格,甚至還會遭系統貼上欺詐的標籤。

史密斯提醒,AI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應聘工作的簡歷篩選和背景判斷、向政府申請廉租房的篩選等都會受影響。

她說,人們需要對AI帶來的風險展開更細緻的評判。對當前AI表現出來的災難,政府就已經需要緊急干預了,強大的AI系統一定要以安全、道德及透明的方式來開發與部署,如果AI不能夠為公共利益服務,就不應該投入研發。

普丁高票連任的祕密

▲2024年3月21日俄羅斯總統大選,普丁以創紀錄超過87%的得票率高票連任。Adobe Stock
第254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對俄羅斯總統大選,俄國內、外反應有不同:俄國內部,普丁以創紀錄超過87%的得票率,高票連任;而歐美主流媒體則一片攻擊、指責普丁獨裁,卻毫不提這場1.4億人口選舉之平和、真實、公正。

美國媒體有過這種嚴重錯誤,當年左媒一面倒指控俄國聯手川普干預美國大選(保守派媒體也不敢明確否認,因為消息來源是美國政府),結果美國花費幾千萬美元、獨立檢察官調查結果:子虛烏有,完全是美國左派民主黨陣營製造的謊言。但沒有一個媒體向俄國、向被誣陷的川普總統道歉,好像他們持續了四、五年的謊言壓根沒發生一樣。

今天左媒又渲染俄國選舉是獨角戲,這比當年造謠俄國干預美國大選更為無恥,因為明擺著的事實是,俄國大選的選票上有四位總統候選人可選擇,除普丁作為獨立候選人外,還有在俄羅斯國會杜馬(Duma)擁有席位的三大政黨:俄國共產黨、俄國自由民主黨、新人黨,他們都推出總統候選人。同時俄國也允許其他人獨立參選,但需10萬支持者簽名(前一段台灣總統大選,獨立候選人郭台銘需徵集30萬人連署)。所以,左媒指控普丁唱獨角戲,完全是蔑視基本事實。

搞掉普丁,就是共產黨捲土重來

除普丁外,其他參選總統的三大黨,  其中,自由民主黨:按西方政治光譜屬於極右,強烈民族主義派;新人黨:由科技新貴創建,立場中間偏左,類似西方左派,該黨2020年成立,這次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才40歲;共產黨:除了沒主張暴力奪取政權,其他都跟原來的蘇聯共產黨大同小異。所以,這三大黨,共產黨不可取;極端民族主義黨也不被多數人民看好;新人黨左傾,而且才成立四年還不成氣候。相比之下,只有普丁原來擔任黨主席的「統一俄羅斯黨」屬於中道保守派,這次該黨沒有推出總統人選,而是全力支持原來的黨主席普丁。從幾個黨的政治光譜來看,也是支持普丁的「統一俄羅斯黨」比較中道穩健,再加普丁光環,所以更受人民支持。

眾所周知,大蘇聯解體後,共產黨在很長時間都是俄羅斯的第一大黨,在國會杜馬擁有最多席位。只是沒有選上總統,因為有反共, 且能力很強的普丁勝過了他們。普丁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堅持反共、強國、自由經濟、傳統價值等,很快就贏得人心,擊敗了共產黨,成為國會杜馬的第一大黨。

但在過去三十年間,俄國共產黨仍是國會第二大黨,與普丁的統一黨分庭抗禮。西方媒體、尤其左媒,不願提到,甚至有意迴避的是,如果普丁和他的政黨被幹掉的話,俄國就是共產黨掌權,共產勢力捲土重來。從西方左派那麼狂熱的攻擊普丁來看,他們是寧可共產黨在俄國掌權,也要把普丁搞下台。因為從根本理念來說,西方左派,尤其是美國的民主黨,跟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在一個軌道,都是要均貧富、熱衷社會主義;所謂資本主義,也是官商勾結的混合經濟(利益交換資本主義),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華爾街的富豪們多數都支持左派民主黨,給他們大量競選資金。因為民主黨掌權,可以給他們更多利益甚至分贓。

所以美國左派民主黨反普丁,這是一個重要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普丁強烈宣導保守主義、強調傳統價值、抵制西左的變性變態、直接抨擊美國民主黨煽動族群鬥爭的所謂覺醒文化等, 這些都更是戳到了左派的肺管子。所以普丁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不了解這個背景,就極容易被西方左媒洗腦毒化。

俄國的選舉比美國的真實公平

這次俄國大選,跟以往的選舉同樣,沒有美國那種郵寄投票,而是必須到現場投票、核實證件。投票所都有攝像鏡頭,以防止作弊;國際觀察員也在場監票。美國指責俄國不民主、普丁獨裁,但美國2020大選的大規模郵寄票(且不核實證件)等於為作弊提供空間,拜登竊選已成為多數共和黨保守派的共識。

西方媒體攻擊普丁的另一大理由是他已掌權20年。但按憲政民主原則,年數不重要,關鍵看是否符合《憲法》,《憲法》是不是民主產生。像4月份印度全國大選,現任總理莫迪一定連任,將執政15年,沒人說他是獨裁者。而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和他的女兒總理英迪拉‧甘地前後執政32年,也沒人說他們是獨裁者,因符合印度《憲法》。二戰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打破開國先賢華盛頓樹立的總統只做兩屆的慣例,連選連任,死在第四個總統任期,也沒人說他是獨裁者。當然羅斯福死後,美國國會就修改《憲法》,明文規定總統只可兩屆8年,防止再出現戀權的羅斯福。

大蘇聯解體後,1993年民主選舉產生的俄國國會制定了新《憲法》,規定總統做兩屆後,只要中間隔一屆,就可回頭再選,而且再選之後,就無任期限制了。也就是說,普丁隔屆再選,完全符合俄國《憲法》,而且依照《憲法》可連選連任下去。但普丁堅持修憲,取消無限期連任,改為總統僅兩屆,每屆6年,並交付全民公投,結果以77.92%高票通過。

這次修憲中,有「修憲之前總統任期歸零」這項條款,也以高票公投通過,這表明,俄國人民期待普丁繼續參選總統,並一直做下去。事實上,如果沒有普丁可以繼續選總統這個條款,這個公投就不會通過,而且在俄羅斯國會都通過不了。俄國面臨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世界的打壓,人民更希望一個對本國和國際局勢相當熟悉、有豐富經驗,尤其是人品可信賴的強勢總統,這也是這次俄國大選普丁高票連任的內部心理因素。

 

俄羅斯總統普丁2024年2月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接受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卡爾森的採訪。Getty Images

▲俄羅斯總統普丁2024年2月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接受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卡爾森的採訪。Getty Images

 

普丁得人心的三大原因

普丁為什麼得到俄國人這麼強烈支持?首先是經濟。是普丁領導俄國度過葉爾欽激進「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帶來的經濟困境,使俄國人均收入從當年300美元增至今天的逾1萬美元(增30多倍)!而且醫療保險、社會福利、照顧底層人民等,普丁都做得深得人心。

第二是阻止了國家繼續分裂。是普丁總統解決了鬧獨立、搞恐怖主義的車臣問題。俄羅斯的穆斯林人口占12%(美國的黑人比例是13%),很多邊緣地區都是穆斯林人口占多數,但俄國再沒出現分裂,更無美國那種「黑命貴」式的打砸搶和騷亂,族群基本和睦。

僅僅是上述經濟和國家穩定這兩大項,普丁就功勞卓著。另外普丁強烈主張道德、信仰、傳統價值等,更深得民心。同性戀權利在俄國得到法律保障,但同時普丁立法,如向孩子宣揚同性戀、變性等,要逮捕判刑。

再一個,恰恰是因為俄烏戰爭,絕大多數俄國人,尤其知識分子,支持普丁總統領導俄羅斯對抗歐美的圍堵,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安全和尊嚴。

烏克蘭戰爭所以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北約東擴圍堵俄國,美國要用烏克蘭打代理人戰爭、削弱俄國實力,以保持美國全球唯一超強的獨霸地位。

普丁在接受美國記者卡爾森(Tucker Carlson)採訪時說,「其實烏克蘭戰爭2014年就開始了,我們是結束這個戰爭。」2014年歐巴馬政府支持基輔街頭暴民推翻了烏克蘭民選總統(俄國稱之政變),美俄正面衝突就已拉開序幕,2022年烏戰只是繼續,俄國要用自己的方式結束戰爭,突破圍堵,贏回公道。

從這次俄國大選展示的民意,可看出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已經習慣了烏戰的繼續,這已經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而普丁獲得人民再次授權後,會把這場「結束2014年北約發動的戰爭」進行到美歐認輸、允許傀儡烏克蘭談判為止。

烏克蘭這邊,澤倫斯基要聽命於美國,拜登要基輔拒絕談判,繼續打,以消耗俄國。但烏克蘭損失慘重,已失去五分之一領土,三分之一人口(從戰前4,200萬降至2,300萬)。慘烈的烏戰怎麼結束?要等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只有川普重返白宮,對烏克蘭實行新政策,促其面對現實跟俄國談判,才可能迎來和平。

23條火速立法 香港淪為「驅帝城」

▲2024年3月23日,香港新《國家安全法》第23條正式生效,在台港人於台北西門町街頭舉行抗議活動中展示標語。Getty Images
第254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立法會3月19日火速審議《基本法》第23條國家安全立法草案,在全體「愛國者」議員一致支持下,僅花7小時完成二讀辯論;傍晚在無人反對下,以全票的89:0一致贊成,三讀通過這項《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本來不必投票的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為了更完美也投了一票。這就使特區政府有更大權力鎮壓社會異議,進一步鞏固北京對香港的控制,這個法案還特別選擇在3月23日生效。

早在北京的人大、政協兩會正在召開的時候,主管港澳工作的政治局常委、第一副總理丁薛祥就到港澳小組會上發表長達超過40分鐘的講話。他要求香港築牢維護國家安全屏障,支持香港盡快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他表示,現有不少針對香港、中國的指控、打壓、抹黑,無疑構成挑戰,但強調中國發展勢頭一定向好,保持做應做的事,不要被指控抹黑影響。他要求港澳委員在維護國安的問題上「一定要十分清醒,九分九都不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也在小組會上催促香港盡快完成立法。

2003年50萬人遊行反對23條

香港在1月30日就啟動對香港《基本法》第23條國安條例的立法諮詢,且時間只有短暫的一個月。香港曾在2003年就開始立法了,然而受到廣大民眾的反對,爆發超過50萬人的大遊行,立法院裡代表工商界的建制派自由黨倒戈,特首董建華眼看23條無法通過而放棄。不久他就以腳痛為名辭去特首職務,改由公務員出身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接任,這當然是北京的意思。讓「港英餘孽」接任似乎是對香港民眾的讓步。然而實際上是在背後策劃如何實現香港的「第二次回歸」,因而阻擋了2007年應有的普選。接下來是曾蔭權墮入「貪汙」陷阱,與江澤民交好的唐英年也被用計去除,改由地下黨的梁振英接任。香港從此多事,爆發雨傘運動、占中運動,中共也宣布《中英聯合聲明》是毫無現實意義的「歷史文件」,然後以修改送中條例而爆發全民對抗,北京在送來《港區國安法》後進行鎮壓,香港的一國兩制與高度自治走向滅亡。有了《港區國安法》還不夠,香港必須制定自己的國安條例,比原先的《港區國安法》要更詳盡、更嚴苛。以李家超為首的特區政府已經指天立地發誓今(2024)年一定要完成。因為立法會與區議會的選舉規則已經完全修改了,民主派完全被驅逐出民意機構,再也不會有人反對,可以由「愛國者」百分百通過23條立法了。

為「五宗罪名」訂立細則

這次向公眾諮詢的主要為「五宗罪名」訂立細則。這五宗是:一、叛國;二、叛亂、煽惑叛變或離叛;三、竊取國家機密及間諜行為;四、危害國安的破壞活動;五、境外干預。

一個月諮詢期結束,特府宣布收到約13,147份意見,當中98.64%支持及提出正面意見,約0.71%,即93份反對。香港人口750萬,只有93份反對,已經接近北韓與北京的投票水準。因為諮詢時的反對意見,可能就是違反《國安法》,誰還敢提出?

諮詢快結束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來港聽取意見,沒有公開表示態度,顯然不想嚇走外資與引來外界批判。但是美國國務院在2月28日發表聲明,說23條與《港區國安法》將削弱香港居民自由及權利,若港府再實行用字含糊的《國安法》並設域外效力,將進一步違反中國國際承諾及破壞一國兩制框架。

美國駐港領事梅儒瑞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最不需要更多、更廣的新罪行。」他提到,有美國公司來港時因憂慮網路連接問題和數據安全,在本港會用「拋棄式」手機及手提電腦;當政府開始網路審查,情況猶如滑坡,何時才會終止?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批美國等國家說三道四,惡意抹黑香港、公然插手香港事務及中國內政;再批梅儒瑞煽動美企撤資離港。特區政府則指他「危言聳聽」。而中共外圍的民建聯與工聯會則是到美國領事館門前示威抗議。「煽動」就是立法中的「煽惑叛變」。既然諮詢意見,怎麼可以扣上罪狀?這樣誰還敢提意見?所以才得以「一致通過」。

於是有些身兼立法會議員的香港代表在大會沒有開完的情況下就趕回香港,列席大會的特首也提前回港。3月9、10日是週末假期,特區政府沒有休息而加班加點;3月11日至14日,立法會騰空來討論23條草案。審議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委員會從3月8日起連續7日召開共22節會議,14日完成逐項審議全部181項條文及修正案。身為建制派「班長」的廖長江說「本住早一日得一日的精神」,將於次日在內委會會議口頭報告法案委員會工作。廖長江總結審議工作稱,法案委員會連同其前身23條立法事宜小組委員會共舉行25次會議,審議時間近50小時,他強調快速不代表草率。

廖長江在13日下午就問政府官員,需要多久搞修正案文件?保安局副祕書長廖李可期(廖太)說,基本上修正案的中文稿大部分做好了,英文稿就需要多些時間;廖長江建議中、英文版本一併提交,可不可以晚上9點前交?廖太回應說:「我們盡量做。」但廖長江就留意到同場律政司草擬科代表黃安敏面有難色,廖太也再嘗試爭取能否午夜12點前交稿。不過廖長江並沒有批准,說因為預計第二天上午9點要開會審議修正案,要官員早些交文件,議員才可以看完後開會,堅持要官員晚上9點左右趕好文件。最後廖太與黃安敏無奈只能點頭答應。如此「革命加拚命」,彷彿晚一天美帝國主義就會打進香港?

針對「外部勢力」

討論期間可謂精彩紛呈。調子越唱越高才愛國。重點則是在防止外部敵對勢力的干預。例如煽動。煽動罪最早可追溯至1914年由港英政府頒布的《煽動刊物條例》,禁止發表報刊煽動憎恨英皇或殖民地政府、煽惑軍人棄職等。當局1938年訂立《煽動條例》,除煽動刊物外,進一步禁止具煽動意圖的行為,同時增加辯護條款,意圖指出並改正政府錯誤等不會違法。港英當局以煽動罪打擊左派,1952年以「刊載煽動性文字」為由,下令《大公報》停刊6個月,經北京當局交涉後改為停刊12日。

以煽動罪來說,原來按照香港的刑罰是判二年,現在大大提升,如果涉勾結外部勢力,就是十年。2023年,一位留日學生因為在臉書一年寫了4次主張港獨,回香港時被捕,罪名就是煽動他人,雖然看她的臉書的人沒有幾個。1967年左派暴動,港英當局對曾德成(後來擔任過《大公報》副總編輯與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以放置煽動性標語罪判刑二年。以後港英當局再也沒有動用這條罪名,並且不斷修例縮小「煽動」這個概念的範圍。

整個23條的《國安法》就是針對外部勢力,不但是指國家,還包括智庫與NGO組織,這樣就容易動輒得咎。看目前對「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審訊,追查的重點也是他如何勾連外部勢力。一種是「煽動」他們關心香港事務,一種是他如何與外國政治人物見面,尤其是鼓動他們制裁香港。以致於你家裡如果有收藏《蘋果日報》,都可能獲罪。這些主持制定23條的官員,許多都是美國制裁的受害者,可理解他們會如何報復。

特區政府當局總說是外國也有《國安法》,甚至外國有死刑,香港沒有,比外國還寬容。殊不知如犯間諜罪,西方的概念是刺探到的機密,交給他國,如果是刊載於報刊,那是獨家新聞。然而在中國,記者獲取祕密的獨家消息就是間諜,而何謂祕密,也有很大伸縮性。何況所謂「煽動」,伸縮性太大了,就如過去中國的「反革命罪」與目前的危害國家安全與顛覆罪。

紅衛兵的「驅帝城」

美國在川普落選時上千人衝到國會也沒有一個涉「叛亂罪」,中國可能嗎?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在今年兩會的工作報告說,以「國安」為由,2023年共逮捕或起訴超過240萬人,是台灣總人口的一成以上!據報習近平對這報告皺眉頭,是不是因為這個數據洩露了國家機密?雖然他們列出這個數據是想嚇唬國人,只許老老實實,不准亂說亂動。香港會有多少人落入這個羅網?而它的境外效力,又會威脅到多少人?

現在誰有本事顛覆共產黨政權?只有掌握全部權力的習近平自己吧。看來習近平的文革復辟要在香港實現,因為香港沒有經歷過文革,叫做「補課」而非「復辟」。中國在1966年紅衛兵興起的時候,香港被他們一度改名為「驅帝城」(意即「驅逐英帝」),現在看中港官員不斷吐出對西方民主國家的惡言,以此嚇跑外資,使香港這個世界金融中心淪為「金融遺址」、再成「金融廢墟」,香港如今真的成為不折不扣的「驅帝城」了。

港澳辦發表4,000字長文說,23條立法,「打擊的是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分子,保護的是絕大多數人的人權自由」,「香港的開放度、自由度將愈來愈高,聯通性、包容性將愈來愈強」。這只能說:「信者得救。」

香港的《南華早報》3月18日披露說,特區政府與立法會之所以如此快速立法策略,主要由律政司和保安局主導,港府新聞處官員多半不知情,旨在讓「外部勢力」措手不及。這分析有問題,外部勢力要反應,遲早都沒有問題。關鍵決定權也是在香港外部勢力的北京當局。是習近平日益缺乏安全感,尤其是西方外部勢力在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有深厚的基礎,須趕快清除。兩股外部勢力在香港對撞,目前當然是北京這個外部勢力掌握主導權,律政司與保安局只是迎合,尤其保安局長鄧炳強野心勃勃,一定要有所表現,香港就淪為與帝國主義鬥爭第一線的「驅帝城」了。

中美關係怪譚:找錯目標的怪罪遊戲

▲美國左派、右派的對陣由來已久。Adobe Stock
第254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

最近有本著作《血錢:為何強權對中國危害美國人視而不見》(Blood Money: Why the Powerful Turn a Blind Eye While China Kills Americans)在美國暢銷,作者彼得‧施韋澤(Peter Schweizer)是《布賴特巴特新聞網》(Breibart News)高級撰稿人、「政府問責研究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簡稱GAI)所長。該書主旨是指控中國政府一直針對美國實施的「瓦解戰」戰略,旨在從內部破壞美國,其手段五花八門,從向美國輸送槍枝零部件、芬太尼(Fentanyl)原料,到利用TikTok作為「現代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將其宣傳注入美國年輕人的頭腦中,還列舉了美國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接受中國的利益輸送,幾乎無所不包,虛虛實實,但吸睛之處主要在於「一切全是中國的錯」。

本文對於那些事有實蹟、誇大其辭的部分就不做分析了,只分析完全將美國自身責任卸在中方身上的部分,即書中將美國LGBTQI+(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變性人、Queer酷兒或疑性戀者、Intersex雙性人,加上無性戀等的縮寫)這一內政外交新國策硬說成是「中國瓦解美國戰略」這一怪罪之荒謬。

 

《血錢:為何強權對中國危害美國人視而不見》的封面。亞馬遜網站擷圖

▲《血錢:為何強權對中國危害美國人視而不見》的封面。亞馬遜網站擷圖

 

DEI運動完全是美國左派多年戰鬥的進步文化「結晶」

《血錢》第六章的標題是「破壞民主穩定」,在本章中,作者稱美國激進跨性別運動的最大資助者是與中國有聯繫的億萬富翁(一美國人、一中國人),並總結說「一切都是中國的陰謀,包括BLM、變性、LGBTQI+在內」。正好筆者對美國這場意在毀滅傳統家庭婚姻的性多元化運動有過非常細緻的溯源研究,只能說作者認為美國本土的性多元化運動是危害美國,實屬愛國心切,但將這事怪罪到兩位與中國有聯繫的富翁頭上,卻完全是為美國推卸責任。

凡屬對美國現狀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國近十多年正在大張旗鼓地推行「DEI覺醒文化」,無論是美國政府、軍隊、教育系統、大型企業都設有專職DEI機構。所謂DEI由三個詞的首位字母組成:多樣性(Diversity)、Equity(公平性)和包容性(Inclusion),其中的核心是基於「受害者理論」人為設定了一個受害者等級序列:猶太人(有1,500年受害歷史,尤其是二戰)、黑人(Black Lives Matter)、LGBTQI+(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酷兒和/或疑性戀者、雙性人、無性戀/浪漫/無性戀的縮寫)、穆斯林、女權主義者。凡在這個系列受害者,不論其能力如何,在就業、升遷上優先。因此,覺醒文化的要點是建立一種基於身分而不是基於成就的社會評價系統。下圖很生動地說明了DEI系統要建立的新身分政治:

 

希薇亞‧達克沃斯發明的「權力/特權之輪」(Wheel of Power/Privilege)。亞馬遜網站擷圖

▲希薇亞‧達克沃斯發明的「權力/特權之輪」(Wheel of Power/Privilege)。亞馬遜網站擷圖

 

圖示是加拿大教育學家希薇亞‧達克沃斯(Sylvia Duckworth)發明的「權力/特權之輪」(Wheel of Power/Privilege),她的這套權力/特權之輪真是風靡歐美教育系統,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公司內培訓,凡是推進DEI體系的,這個權力/特權之輪就會轉動。因其直觀易懂,人們很容易就在這個輪子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是處於統治者階級的軸心位置呢?還是處於被壓迫者的邊緣?

說推行DEI文化成為美國內政外交國策是基於以下事實:由於俄羅斯明確反對LGBTQI+,堅持一男一女的婚姻,2022年4月28日,俄烏戰爭開打兩個月左右,美國繼推出性別中立的「X護照」並要求各國接受的外交行動之後,採取了另一更大的外交行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宣布:「 我們發布了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公開的美國政府報告,展示我們為在全球推動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酷兒及雙性人等人士(LGBTQI+)的人權所做的工作。我們敦促所有政府與我們一起採取行動,支援LGBTQI+人權捍衛者不懈和崇高的工作。」

本文並不評判LGBTQI+的是非,這不是一篇短文能夠解答的美國大問題。本文只想說明兩點:一、LGBTQI+是西方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的革命性運動,美國拜登政府執政伊始,就當作國策推行,尤其是在全美國K-12(小學至高中)甚至學前幼稚教育中都推行變性教育,並將此當作進步文化;二、美中關係惡化,雙方互有怪罪遊戲。有的有部分道理,比如芬太尼原料出口至南美被加工成毒品輸送至美國,中國應該禁止出口芬太尼原料。但更重要的是美國得禁止本國人吸毒,因為美國人消費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毒品,進口的不僅僅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芬太尼原料。與芬太尼這一問題相同的是,因為兩位與中國有關的富翁資助了性多元化運動,就認定這一運動是中國推動的瓦解美國戰略的一部分,則是找錯了病根。

中國背景的富翁只是遲到的小個資助者

在《血錢》第六章中,施韋澤探討了兩位億萬富翁——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內維爾‧羅伊‧辛格漢姆(Neville Roy Singham)和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Joseph Tsai)——如何支持利用跨性別主義作為反對「資本主義秩序」的武器的激進活動團體,並且將BLM(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貴)、撤銷員警(Defund Police)和社會主義聯繫起來:「將所有這些事情聯繫在一起的能力對資本主義秩序來說是極其非常危險的」。 施韋澤顯然對上述活動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支援上述活動,瓦解的其實不是資本主義秩序,而是人類社會的秩序,美國時下在舊金山、紐約市、芝加哥大行其道的BLM「零元購」(Zero-dollar Shopping,對黑人搶劫商店不受任何懲罰的謔稱),就是讓社會回歸叢林的實證。

作者顯然不想讓讀者知道,文中列舉兩位有中國背景的富豪介入的時間與資助,遠晚於BLM與跨性別活動在美國興起的時間。作者重點介紹的是2018年之後辛格漢姆的組織資助並組織了一些活動,通過名為「變得眾多:酷兒和跨性別叛亂的遺產」的活動,將LGBTQ+運動進一步推向美國公共辯論。

至於阿里巴巴(作者注明「本質上是中國國有實體」)聯合創始人蔡崇信,他「在美國的跨性別事業和研究上投入了數百萬美元」,作者也列舉了時間:蔡崇信夫婦的基金會Joe and Clara Tsai Foundation於2021年7月成立了Wu Tsai人類績效聯盟,承諾撥款2.2億美元。其中一項舉措是資助波士頓兒童醫院的Wu Tsai女運動員項目,該項目是 Wu Tsai人類表現聯盟的「創新中心」。女運動員計畫對女性的定義「包括變性女性以及出生時被指定為女性的女性」。女運動員項目主任凱薩琳‧阿克曼(Kathryn Ackerman)博士是跨性別運動員包容性的支持者。筆者在這裡必須告訴讀者,位於波士頓的耶魯大學如今是美國變性手術的中心,該校兒科性別專案的主任和聯合創始人克莉斯蒂‧奧萊澤斯基(Christy Olezeski)將兒童性化更提早了5年(拜登稱是8歲小孩可自主變性),在她製作的YouTube視頻中,她解釋了自己如何運行一個專案,幫助3歲以上的兒童進行「性別之旅」。

施韋澤發現,蔡崇信還資助了史丹佛大學的另一個中心,「大力參與跨性別研究、宣導和行動」。據此,施韋澤認定這種資助是瓦解美國的陰謀,因為這兩位富翁在中國並未資助這些活動。

美國BLM、性別多元化運動遠遠早於中國富翁資助之時

近年來,我投入大量時間研究美國左派各種運動的興起時間,以下列舉出來:

BLM運動始於2013年。2012年2月,喬治‧齊默爾曼(George Zimmerman)槍殺非裔美國青少年特雷馮‧馬丁(Trayvon Martin)被無罪釋放後,社交媒體上使用了#BlackLivesMatter標籤。2014年,又有兩名非裔美國人死亡,導致密蘇里州弗格森(Ferguson,聖路易斯附近的城市)和紐約市的艾瑞克‧迦納(Eric Garner)發生抗議和騷亂。自弗格森抗議以來,BLM運動正式誕生,運動的主要人物艾莉西亞‧加爾薩(Alicia Garza)、派翠西‧庫爾洛斯(Patrisse Cullors)和阿伊‧托梅蒂(Ayọ Tomet,原名Opal Tometi),將BLM擴展為由30多個地方分會組成的全國網路。

中國與BLM運動有什麼關係?唯一的一條證據是「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邁克‧岡薩雷斯(Mike Gonzalez)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BLM的創始人艾莉西亞‧加爾薩創辦的「黑人未來實驗室」(Black Futures Lab)組織,是由「華人進步協會」(Chinese Progressive Association,簡稱CPA)資助的。而「華人進步協會」是中共在美國的合作夥伴,幫助其在美國宣傳和推動對其有利的議程。BLM大量的資助來自於各種猶太人基金會,2023年以巴戰爭爆發後,芝加哥的BLM因為反對以色列而受到停止資助的警告。

LGBTQI+運動(不是指個人性取向)在美國的起始時間至少可追溯到1960年代。一份是《1963年國會紀錄:共產黨的45個目標》,其中與美國從歐巴馬時代登堂入室的重塑性別─家庭模式直至消滅家庭有關的有這麼幾條:26. 把同性戀、墮落和濫交說成是「正常的、自然的和健康的」;40. 詆毀家庭結構,鼓勵濫交和輕易離婚。

毀滅傳統家庭,一直是美國左派努力的目標,這一過程的完成則是通過左派的接力行動,行動有多條主線。歐巴馬政治導師比爾‧艾爾斯(Bill Ayers)是位大名鼎鼎的馬克思主義者,曾是美國1960~1970年代美國左派運動的中堅,創建了後來被定為恐怖組織的「地下氣象員」(Weather Underground),除了號召組建「白人戰鬥力量」與「黑人解放運動」聯合,和其他激進運動一起達成摧毀美帝國主義的目標之外,他們最終要建立的一個無階級的共產主義世界,就主張廢除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關係,提倡濫交、分配性夥伴、鼓勵同性戀等等,並以政綱的形式繼續號召左派為之奮鬥。同性婚姻合法化——2015年4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結果,裁定在全美範圍內同性婚姻合法。

性別多元化成為美國國策始於歐巴馬當政時期,《華盛頓郵報》將此稱為歐巴馬在美國推行的「靜悄悄的革命」。該文指出,歐巴馬執政之後,聯邦政府就將性別認同視為優先事項。起始點是歐巴馬於2009年6月發布的一份備忘錄,指示各機構向同性伴侶的伴侶提供聯邦雇員的配偶可獲得的一些福利。為了給變性人(Trans)造勢,將其加入LGB之中,成為LGBT並提,讓人習慣Trans是同性戀中社區中的一員,同時他還在白宮舉辦變性人遇難紀念日演講。

歐巴馬贏得第二任期後,更是不加掩飾地推進變性議題,2015年他任命蘭迪‧貝里(Randy Berry,同性戀者)做美國特使,周遊各國,表明LGBTI權利屬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事務;歐巴馬政府公開表示,變性人是人類多樣性的體現; 2016年5月,歐巴馬指示公立學校允許跨性別學生按照其自身的性別認同選擇使用廁所,並威脅可能會對不遵循該行政令的學校取消聯邦補助。跨性別群體認為這一舉措是其公民權利的勝利。2011年的《公平教育法》規定在從幼稚園到K12年級的「社會科學教學」中,讚揚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人對社會的貢獻。在歐巴馬進入白宮之後,美國一些州開始試探性地推出「性別自我認同」。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家庭脈搏調查,截至2023年7月,全美大約有1.03%的成年人口被認定為跨性別者,這相當於大約260萬美國人。每單變性手術是個醫療流程,約需5萬美元左右(不計算術後的醫療依賴),這麼多的變性人當中,由於兩位中國背景資助手術費用(有些還沒撥付)的充其量逾百位,多數是自家出資或者來自美國國內的資助,如果真是中國瓦解美國戰略的一部分,這投資也太少了一點。

我認為,施韋澤在《血錢》一書中指出的美國問題都是真實存在,但與其說是中國瓦解美國的陰謀,不如說是美國多年的左派政策,例如:毒品除罪化、青少年自主變性、DEI覺醒文化等自殘政策的推行。作者認定這些是美國的危害,我完全贊同。但是治病要找對病根,不去切除美國的病根,卻去鞭撻非常次要的因素,完全是捨本逐末,無助於阻止美國變性潮流對青少年一代的嚴重危害。

一個投資AI股的萬用策略

▲AI概念太迷人了,怎麼能不投資呢?Adobe Stock
第254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概念股風靡全球,我有好幾位友人也熱衷於此,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AI概念太迷人了,怎麼能不投資呢?但他們分別遇到相同的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AI概念股?該選哪一檔比較好?台灣的AI股好還是美股好?如何評估股未來前景與合理股價?股價波動劇烈,該如何應對?AI概念股會不會是泡沫?由於變數太多,投資人又沒有定見,最後搞得精神緊繃,時時盯著行情而頻頻進出。這樣投資,不僅辛苦,也不容易有好成績。

與2000年的「達康」泡沫明顯不同

這波AI熱潮,很容易讓資深投資人聯想到2000年的「達康」(.com)泡沫。當時網際網路興起,各種商業構想滿天飛,恰巧市場資金充沛,許多名稱帶有「達康」的股票一飛沖天。但當時網路環境以免費為主流,大多數的達康企業只能不斷地燒錢,卻得不到實質的營業收入和盈餘。稍有財務常識的人都知道,泡沫終將破滅。

而現在的AI股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有具體的業務、產品、營收、盈餘,通常還是業界的龍頭老大,例如市場所謂「AI 5」: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超微(AMD)、台積電(TSMC)、博通(Broadcom)。其實,對投資人來說,問題反而更難。AI未來到底會為這些公司帶來多少營收盈餘,以及公司還要投入多少資金?根本是未知數。簡單說,沒人知道多少倍本益比才合理。既然不知道合理股價,又如何判斷是否泡沫呢?

同一群主角演出不同戲碼

研究產業,正常的方法是先釐清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關聯,然後逐一就個別企業、關鍵技術等做細部研究,要能見樹又見林。但AI產業和石化、紡織、鋼鐵等業有很大的不同,它幾乎是在一夕之間出現的。越來越多的企業界宣稱自己屬於AI產業、或是使用並受惠於AI的產業。市場有所謂「洗AI」(AI washing)之稱,更有企業直接變更為含有AI的公司名,例如C3 AI。大家都希望藉由和AI沾一點邊,輕鬆提升股價。如今,要找出一家和AI完全無關的企業已經相當困難。

既然個個都是AI股,所以重點在於,誰才是主角?幸好,主角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們都是超級巨星,你不會錯過的。簡單說,主角差不多就是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7):Meta( 即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Alphabet(即Goog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和特斯拉(Tesla),頂多加上台積電。他們,毫無疑問,就是一群菁英科技公司,帶領美股甚至全球股市從2010一路漲到今天。這十多年來,市場炒熱的議題有:大數據、雲端、虛擬實境、串流影音平台、電子商務、新能源、人工智慧等。反正就是這幾個主角合力演出。至於演什麼戲,反倒不是重點。

 

投資人該如何參與AI熱潮呢?很簡單,就是買S&P 500的ETF。Adobe Stock

▲投資人該如何參與AI熱潮呢?很簡單,就是買S&P 500的ETF。Adobe Stock

 

S&P 493

所謂:「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一毛錢。」把主角找出來之後,問題就非常清楚了。例如,S&P 500一向是美股的重要指標與投資標竿,但人們發現,這500檔股票的表現,主要來自上述的7巨頭,剩下493檔根本績效平平。這方面的資料與報導非常多,投資人只要花點時間,就可以搜尋到不錯的文章,也可以自行計算。據2023年8月的一篇財經部落格文章,2023年1到8月,S&P 500的市值增長,70%來自7巨頭。而2013年1月到2023年8月這十年多的期間,60%來自7巨頭。

全球資金爭相投入這7檔股票,使得這7巨頭達到前所未見的規模,其市值合計約13兆美元,占S&P 500的30%左右,集中程度堪稱百年僅見。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7巨頭的獲利合計,超過美國、中國和日本以外任何一個G20國家之所有上市公司的獲利總和。如此龐然巨物以遠高於一般企業的速度成長,獲利不斷推升,形成一種獨特的競爭優勢,幾乎可以輾壓所有的競爭者。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要浪費子彈,只投資這7檔就好了,不要管其餘493檔?筆者以為,這493檔股票仍然具有重要功能,理由是成長股與價值股的消長終將出現。

樹不會長到太空

這7檔股票是否為泡沫,是當前最熱門的爭議,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投資人爭相把資金投入到這7檔股票,會使得另外493檔股票,相對上越來越便宜。7巨頭可以視為成長股中的「成長股」,其餘的493檔因為相對便宜,姑且可以視為「價值股」。而每個人的投資預算是有限的,當投資人狂買成長股,到一個程度,勢必要出售手中的其他股票。這使得成長股相對於價值股越來越貴,最後失去吸引力。

反過來說,當「價值股」相對「成長股」便宜到某一個程度,就是成長股達到上漲極限的時候。這句話可能有點不好理解,但意思很清楚:樹不會長到太空。成長股的上漲有一個極限,而到達極限時,正是價值股最誘人的時候。這也是成長股與價值股績效反轉的時候。

一個萬用投資策略

那麼,投資人該如何參與AI熱潮呢?很簡單,就是買S&P 500的ETF。(這不是廢話。)

首先,既然主角是美股7巨頭,當然選擇美股。其次,現在S&P 500市值裡,大約有30%是7巨頭,其實也很夠了。如果7巨頭繼續大幅上漲,S&P 500也會有不錯的表現。而如果7巨頭反轉向下,此時正好是另外493檔股票開始有所表現的時候。這形成一個自動平衡機制,讓投資人可以安心長期持有。

投資真的不用很複雜。

制度差異會造成不公平競爭

▲最近中國的電動車大量低價出口,引起歐盟的關切並啟動反傾銷調查。Adobe Stock
第254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最近中國的電動車大量低價出口,引起歐盟的關切並啟動反傾銷調查。特斯拉(Tesla)的馬斯克(Elon Musk)也主張必須用一些貿易障礙來反制。面對外國對中國產品不公平競爭的指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似乎把對不公平競爭的質疑簡化,而說不能因為制度不同而視對方為對手。但制度不同確實常會造成不公平競爭,而且使國際自由貿易制度追求效率的目標落空,所以各國的制度若不相同,理論上在進口時確實應該做一些關稅或其他方式的調整,這種合理的調整不應該被誤解為是在敵視不同的制度。

本文將先說明國際自由貿易能使全球效率提高而使各國的福利改善之基本原理和要件,據此學理並以「碳稅」(Carbon Tax)和「企業稅」(Enterprise Income Tax)為實例,證明不公平的政策或制度為何應該被阻止或抵銷,然後指出中國不同的制度為何可能造成不公平競爭,以及中國某些直接就會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做法。而依這些道理,本文最後說明世界各國調查及抵銷不公平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國內部分人士及媒體在電動車問題上,漠視不公平競爭的爭議而只為中國喝彩及唱衰其他國家的謬誤。

不公平的自由貿易未必有利

國際自由貿易並不像言論和宗教自由那類被視為天賦、或基本的自由、或權利,它只是經濟學在某些前提假設下證明可以對大家有利的事。如果事實不符合那些前提假設,則自由貿易對大家不見得有利,當然也不見得是不能被剝奪的權利。國際貿易理論在一些假設下證明,如果各國都採自由公平競爭的制度,而且在國際自由貿易之後獲利者能給受損者適當補償,則國際自由貿易可以讓各國甚至所有的人福利提高。這是長期以來美國和許多自由經濟國家推動國際自由貿易的理論基礎。也因為這個理論基礎,世界貿易組織對各種不公平的政策手段,如:傾銷和政府補貼有可以處罰或抵銷的明文規定。但對制度不同所造成的不公平則仍缺少有效的規範。

案例1:對碳排放的關稅

制度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現在頗容易了解的一個重要例子就是「對碳排放的關稅」。二氧化碳及某些氣體的排放會使地球溫度上升,是一種全球性的公害,依經濟學理,各國應對這類排放課稅才可使世界的效率達到最佳。但目前各國課的稅率不同,有的國家甚至沒有課稅。於是碳稅率低的國家之高碳排產品成本就會比高稅率國家低,並把市場搶走。這就是制度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而低碳稅也可使技術效率較差的廠商得以因低稅而繼續生產。即使在技術相同的假設下,低稅率國家也很可能會採取每單位產量排放更多碳的生產方式。因此有些國家用低碳稅而不公平搶到更多生產的結果,也會使全球的總碳排放量增加,也就是產生低效率的後果。所以現在歐盟定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對於在外國未被合理課徵碳稅的產品,在產品進口到歐盟時加課適當的稅來降低不公平競爭。其他先進國家也可能跟進做類似的合理調整。

案例2:對企業盈餘的課稅

另一個制度造成的重要不公平競爭是「對企業盈餘的課稅」。不少國家用低稅率來吸引外國企業前往投資,有些國家即使從國際比較利益來看並不是生產某產品最適當的地方,也能因為低稅率讓它的產品有國際競爭力,甚至把外國廠商也吸引過來。目前歐盟和一些國家也已準備要對這種企業稅率的差異課稅來平衡以求公平。

由這兩個制度不同會造成不公平競爭的例子即可想像,如果國家整體的制度有更多更大的差異,幾乎一定會造成更多不公平競爭的情況。然而在一些非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加入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組織時,大部分人卻無意間或有意地忽視制度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或者錯誤地假設各國都會很快改為自由經濟制度,因此並未對制度不同造成的不公平問題做精細的討論和研擬完整的對策。而有些國家也利用制度不同的機會,強化其不公平的方式以在世界上取得更大的競爭力和利益。

政府對產業的補貼

運用不公平政策很重要的一種情況是「政府對產業的補貼」,某項產品如果能得到政府的補貼,自然可以用比實際成本低的價格來和外國競爭,只要補貼夠大,不管成本多高都可以賣得比別人便宜而搶到市場。最近新加坡以鉅額補貼讓泰勒絲把所有東南亞演出都放在新加坡,也被其他國家抗議不公平。張忠謀先生就曾說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大量補貼(請參閱:陳博志,〈大量補貼效果強而貪汙和不公平也多〉,《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1卷8期,2018年8月)。

而即使不是直接補貼,制度也可以實質上給各種產品不同程度的補貼。舉例來說,若政府提供廠商廉價的土地和資金,廠商實質上就等於得到地價和利息低於市價那一部分差額的補貼。如果國家的制度讓某些廠商可以無償取得大量資金來投資、可以借到不賺錢就不必還的錢、或者其企業即使虧甚多錢也有政府支持而不必倒,則這些企業就可以不計成本以低於合理成本的價格搶奪別人的市場。這是中國或其他非自由經濟體制國家可能不公平競爭的另一種方式。資金之外的很多其他制度也都可以這樣暗中給廠商實質的補貼和不公平競爭能力。非自由經濟制度國家大量企業公有而可形成聯合行為,若配合著不同的會計和所有權制度以及稅制,再加上資訊的不透明及對言論和其他自由的限制,就使其他國家不容易調查和掌握其不公平競爭的實際情況。非自由經濟裡,政府或集團所擁有的政治及司法力量也常高於民主國家,而能夠掩護一些對技術和其他智慧財產的侵犯,甚至脅迫外國交出技術或前去投資及授權,以及依其要求的政治經濟條件做生意。這一切都使非自由經濟國家的某些產品具有甚大的不公平競爭能力,而個別廠商和個別外國政府都很不容易和這些不公平力量對抗。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為降低不同制度國家間的不公平競爭。Adobe Stock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為降低不同制度國家間的不公平競爭。Adobe Stock

 

自由經濟國家不接受不公平競爭

如本文一開始時所說,國際自由貿易制度的理論基礎是自由競爭帶來的整體效率,自由貿易不是各國天生的權利,而是為求全球效率而須共同遵守的規矩。所以遵守公平競爭規矩的國家才有資格參與自由貿易這種國際合作。不想遵守的國家可以選擇不參加。若有些國家和產品不守規矩而想藉不公平手段搶走本該由別國從事的生產,不只對其他國家不公平,也會降低全球的效率。所以讓它繼續享有自由進出口的權力就會傷害整體的利益。由此可見自由經濟國家不接受不公平競爭的產品,以及對採不同制度之國家的產品採取「碳邊境調整機制」這類的措施,以求維持公平和效率,是合理的做法。

採取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設法證明其制度的差異並未造成不公平競爭,但這不太可能做得到。它們也可以改掉其造成不公平結果的制度,或者不出口相關的產品。而短期內較容易做到而接近公平的做法,則是進口國依制度所造成的成本差異課徵進口稅,就像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被課稅國家應了解這種調整稅是要降低不公平,而不是把它視為敵人或對手。美國對中國某些產品的附加關稅也可以依這原則來訂定。而為了較精準掌握不公平競爭的程度,並避免被課稅國家用反制手段來各個擊破求公平競爭的國家,自由經濟國家最好能合作採取一致的行動。

美國在川普總統時和中國雙方簽訂的經濟貿易協議已相當程度表明並符合這個精神,其中要求中國做改革的各個條文都會講明美國的制度已符合這個精神(請參閱:陳博志,〈美中經濟貿易協議的未來走向〉,《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3卷3期,2020年3月)。

但國內有部分人士和媒體一直不了解或拒絕面對不公平競爭的事實而為中國講話(請參閱:陳博志,〈對美中貿易紛爭的偏差看法〉,《看》雜誌,189期,2018年5月)。這次歐盟要調查中國電動車是否有不當的補貼和傾銷,大家最該討論的是這種不當補貼是否存在及其實際大小。但國內有些人士和媒體在評論此事時,卻完全不提不公平競爭的問題,或用中國的立場直接否認有補貼和傾銷,甚至主張中國電動車的興起表示美國企業霸權已經式微。這類言論若不是不了解制度差異和不公平競爭的問題,就是立場上有甚大的偏見。

如何看電子書?使用者經驗分享

▲電子書閱讀器不傷眼,正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生態圈。謝平平攝影
第254期
謝平平

資訊科技無遠弗屆,儘管從實體到數位化,吸收新知的方式因此翻天覆地,但「看書」的需求始終不會改變。閱讀紙本書和電子書有何不同?且讓愛書人說分明。

 

職業是圖書館員的Jo喜歡看電子書。Jo提供

▲職業是圖書館員的Jo喜歡看電子書。Jo提供

 

圖書館員Jo

使用電子書時間:17年

使用時間:日常

購書頻率:多,外文書

 

案例1:圖書館員Jo的專業觀察

當K牌帶有按鍵的電子書閱讀器問世前,Jo已是「無敵電子書」的使用者──將小說以純文字方式存進無敵翻譯機中閱讀,因此K牌電子書閱讀器讓她倍感親切。雖然當時還無法在論文中標注來源為電子書,但好處是許多外文教科書版權過期,平台販售價格相對便宜,且不需運費,輕薄短小隨時可讀,她連刷牙都會拿起來讀,保證刷牙可達標準時間2分鐘。

她至今只買過二台閱讀器,均為K牌,用以閱讀外文書,因非工作使用,以小尺寸為主,而這台閱讀器非常耐用,使用時間超過五年。

近期,Jo正考慮購入一台專看漫畫的彩色閱讀器,但因目前上市彩機刷新表現尚未達到預期,加上社群傳出不少螢幕損壞災情,她還在觀望中,但內心較傾向支持國產閱讀器。

Jo表示,選擇閱讀器多半跟電子書平台有關,例如A平台購買日文書價格較優惠、B平台主打外文書、C平台可大量借閱圖書館書籍,依照自己看書習慣,選擇使用平台的閱讀器,會有較佳的閱讀經驗。若是新手,她建議以開放式系統為主,進可攻、退可守。

各大公共圖書館都已購買電子書服務讀者,身為館員的Jo認為,電子書在管理、統計借閱次數上,都比實體書方便許多,但卻不好推廣──主因許多讀者沒有電子書閱讀器,而是以電腦、手機模擬電子書閱讀經驗,此與不傷眼、可調控字體大小與行距的電子書閱讀經驗相比,相差甚遠;而圖書館有經費、願意購置電子書閱讀器者,寥寥無幾,因許多人士仍搞不清楚電子書閱讀器與平板的差異。

而對於電子書版權問題,Jo較傾向下載後,再以USB傳輸到閱讀器上,但該平台政策正在改變中,目前她也只能被動等待。

 

律師林哲辰選擇用電子書閱讀器輔助工作。林哲辰提供

▲律師林哲辰選擇用電子書閱讀器輔助工作。林哲辰提供

 

律師林哲辰

使用電子書時間:2年

使用時間:通勤、開庭

購書頻率:每月2本,以婚姻、家庭作品為主

 

案例2:律師林哲辰的工作日常

律師林哲辰每日奔走在法院、客戶、公司之間,忙碌的生活除有厚重的卷宗相伴,還有輕薄的電子書閱讀器。他過去多使用平板,眼睛經常酸澀不適,在上網尋找解方後,接觸到電子書。

網友推薦首次購買者以封閉式系統為優選,林哲辰最後擇定能最大滿足自己閱讀方向的平台,入手10.3吋、300公克(不含外殼)的電子書閱讀器,通勤、開庭空擋都是閱讀時間,近日正在閱讀《關於律師文書》與《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

他表示,自己專攻家事案件,閱讀領域以婚姻、心理等為主,尚未加入電子書平台的「訂閱制」,主因他經常照心情看書,且若退出訂閱制,喜愛的書籍也會跟著不見,加上時間有限,閱讀口袋名單已經超過50本,因此維持單本購書。

「我曾嘗試拿電子書看法條,但翻閱速度有落差,因此法條還是以手機為主。」但他會將判例、講座、論文的PDF檔案等匯入閱讀器中,方便搜尋、寫作,此外,他也會在露營時帶著電子書閱讀器。

 

大尺寸閱讀器可以用筆註記,內容可透過軟體匯入電腦。Pubu提供

▲大尺寸閱讀器可以用筆註記,內容可透過軟體匯入電腦。Pubu提供

 

開庭時,10.3吋的閱讀器就成了隨行筆記本,他尤其喜愛毋需充電的手寫筆,不擔心臨時沒電的窘境;步出法庭後,他再將筆記內容傳輸到電腦中,統一整理。他認為,閱讀器若能加上擷圖功能,就更完美了。雖然今年平台的APP已新增付費投影手機功能,但表現未獲得他的認同。

而針對電子書版權期限可能造成下架,他表示自己已做好準備,若有喜歡的書籍,會直接購買紙本。

他的閱讀器品牌雖有「家庭功能」,但周遭朋友多閱讀外文書籍,只好作罷,「只有一位朋友使用過我的『家庭功能』,不過他是用電腦、手機的APP看。」

使用至今,林哲辰對電子書評價相當正面,常趁平台推出折扣購書,也常分享電子書,但至今仍有朋友是「唯一支持紙書」派,完全不願嘗試。

 

 

 

相關文章: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kobo、Pubu、Hyread 搶占電子閱讀兵家之地

kobo、Pubu、Hyread 搶占電子閱讀兵家之地

▲樂天kobo閱讀器的防水功能受到民眾喜愛。謝平平攝影
第254期
謝平平

不像買實體書「一次解決」閱讀需求,想看電子書,除了「軟體」數位內容,還得藉助「硬體」電子書閱讀器方能竟功。愛書人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閱讀介面?

 

樂天電子書營運本部長周立涵。樂天提供

▲樂天電子書營運本部長周立涵。樂天提供

 

樂天Kobo電子書平台:漫畫、小說成長迅猛

2016年,是出版人最驚惶的一年,出版總數一口氣大減數千本,出版產值170億(不計出版業中、下游之交易金額),與2006年的350億相比,跌幅超過一半。當時,樂天正在台著手建置數位內容平台,Kobo電子書營業本部長周立涵表示,當時樂天看好台灣對科技、數位、網路的高接受度,因此並沒有被嚇到,反而按時推出電子書平台與多款閱讀器,擴大台灣電子書市場規模。

樂天身為跨國集團,電子書平台上不只提供中文書,也與全球數位發行商OverDrive合作,讓用戶不用轉換平台、更換帳號,就能順利購入外文書籍,尤其日本書籍價格相當優惠。周立涵表示,電子書在不同國家的電子書市場,發展特色也不同,如:歐洲鍾愛6吋閱讀器,台灣則偏好7.8吋、10吋的大尺寸;有聲書市場在台發展未達預期數量,但在美國卻一路長紅。

目前該平台以商業管理書籍業績最好,成長最快速的為漫畫、小說;此外,社會趨勢也會帶起購書風潮,如:《茶金》、《斯卡羅》等。

而在歐洲推行相當成功的訂閱制「Kobo Plus」,今年也將在台灣推出服務,只要出版超過三年以上的書籍,都可納入「訂閱制」方案,以滿足中、重度閱讀者的不同需求,也攪動平台上的一池春水──台灣每年出版新書數量超過三萬本,並非每本都能被看見,「訂閱制」可讓許多書籍重新被看見。

談到2016年開拓台灣市場的難題,周立涵表示,當時出版社都沒有將電子書版權納入合約,因此能上平台的作品多以能找到作者為要,雖然要重新簽約,但大型出版社都相當支持。2019年底,COVID-19疫情爆發,原以為電子書市場後繼無力,卻意外發現業績翻倍成長,驗證了樂天當初對台灣市場的判斷。

 

樂天kobo閱讀器在2024台北書展上受到熱烈關注。謝平平攝影

▲樂天kobo閱讀器在2024台北書展上受到熱烈關注。謝平平攝影

 

Kobo閱讀器外觀線條俐落,且有實體按鍵,方便單手使用。但為何選擇封閉式系統?周立涵表示,Kobo希望「專機專用」,讓消費者專注在閱讀上,因此非常講究硬體設計,「如果是觸控式,水底下就不能用了。」7吋閱讀器是該平台暢銷機種,但他更喜歡適合看漫畫的8吋閱讀器。

周立涵分析,台灣電子書市場已進入成長期,閱讀器乃兵家必爭之地,Kobo今年預計推出彩色閱讀器,屆時將可吸引更多非文學類書迷。

 

Pubu創辦人蔡競賢。謝平平攝影

▲Pubu創辦人蔡競賢。謝平平攝影

 

Pubu 創辦人蔡競賢:封閉式、開放式系統並存

從研究所期間就決定不走學術研究路線的蔡競賢,在iPad問世該年,投入了電子書平台的創業,iPad大小方便於閱讀雜誌、書籍,甚至論文,帶動一波電子書平台的成長。而早早投入電子書平台的Pubu(意為「Publish Urs (Yours)」),也在多年觀察後,推出了金屬機身、開放式系統的閱讀器,並開放DRM-Free檔案,讓購買者下載。

 

Pubu電子書閱讀器為金屬機身,較為堅固。Pubu提供

▲Pubu電子書閱讀器為金屬機身,較為堅固。Pubu提供

 

今年台北書展,Pubu推出7.8吋搭配「終生飽讀」方案,備貨一掃而空,整體業績增加200%,而其業績爆表與基期不高有關──2010年創立平台,2022年才首次推出7.8吋、單色閱讀器,2023年底開發出第二台10.3吋彩色閱讀器。

蔡競賢表示,一開始就希望採用開放式系統,但身為資工博士,他知道消費者有「無限可能性」,因此先觀察市場,在軟、硬體上下足功夫,如獨樹一幟的金屬機身增加堅固程度、加大儲存空間等。而彩色閱讀器面板與單色閱讀器完全不同,軟體也不同,要符合多工處理又要低耗電,難上加難,開發時間整整增加了三成,但研發成功,後續新機的開發速度就能增加許多。Pubu預計今年將再推出6吋、7.8吋彩色機種,將拚今年發貨。

 

Pubu大尺寸閱讀器方便閱讀漫畫,右手為無線翻頁器。Pubu提供

▲Pubu大尺寸閱讀器方便閱讀漫畫,右手為無線翻頁器。Pubu提供

 

社群中總有人討論開放式、封閉式系統的優缺點,「我認為,未來開放式、封閉式系統會並存,因為有人喜歡閱讀,有人習慣用平板做事情,閱讀器剛好大小差不多,又不傷眼,也自然的會被當成工作機。」

特別的是,Pubu提供DRM-Free版本讓購買者下載,以便在其他閱讀器、電腦上閱讀,以動物書聞名的O'Reilly出版社也採用了DRM-Free,當時對業界是個大新聞,還有人進行後續的盜版研究。但無論如何,台灣出版社如同唱片公司,聽到「免版權」、「免費」,心裡立刻擂起戰鼓。

蔡競賢表示,這是處事角度不同,有一位買過百萬電子書的會員問他,如果電子書平台關閉了,他買的電子書是不是全都得作廢?

又如,會員都很喜歡的TTS(Text to Speech)功能,也是有出版社擔心影響有聲書銷售。在出版社、消費者、平台中取得平衡,對他而言,也是難事。

台灣電子書滲透率目前約在7、8%左右,與美、日20%相比,仍有進步空間。蔡競賢期望,三到五年內,滲透率能達20%,屆時電子書售價將更有競爭力,也會讓出版社更有動力參與推廣。

 

凌網科技開發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行動圖書館系統,曾獲台灣精品獎,HyRead為其開發之電子書品牌。圖為HyRead資深協理林柏村。謝平平攝影

▲凌網科技開發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行動圖書館系統,曾獲台灣精品獎,HyRead為其開發之電子書品牌。圖為HyRead資深協理林柏村。謝平平攝影

 

一台HyRead 閱讀器:帶你圖書館走透透!

在圖書館界,凌網科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六都中有四都的公共圖書館與自助借還書系統都是由該公司建置。為降低數位閱讀門檻,凌網繼續投入HyRead電子書平台,每年業績平均成長三成。資深協理林柏村表示,當時授權團隊分頭與圖書館、出版社簽約,也教導出版社如何寫電子書合約,「電子書的內容與服務愈多,消費者愈願意花時間閱讀,把閱讀器市場做大,這是國家競爭力。」

凌網在公共圖書館深耕多年,提供各式服務,包括台灣高教體系必備的學術期刊論文資料庫;台灣圖書館加上北美、東南亞,與其合作的圖書館約有上千家。也因此,HyRead電子書閱讀器最吸引人的就是,閱讀器中有一長串的國內各大圖書館選項,消費者只要擁有該圖書館帳號、或新註冊一個帳號,即可進入借閱圖書,即使該館遠在天邊。

 

HyRead可當數位相框的電子書閱讀器。謝平平攝影

▲HyRead可當數位相框的電子書閱讀器。謝平平攝影

 

林柏村強調,HyRead採開放式系統(僅一款6吋閱讀器為封閉式系統)即是希望能多元應用。以軟體見長的凌網開發之生活類APP相當有趣,如:數位相簿、日曆、留言板等,以所附電磁筆寫下的筆記可轉為文字、匯入電腦,可以練習數學的APP也將在4月上架。

 

連俞涵為HyRead電子書閱讀器代言人。謝平平攝影

▲連俞涵為HyRead電子書閱讀器代言人。謝平平攝影

 

去年台北國際書展,HyRead代言人連俞涵到場參與活動,連步行到攤位都十分困難,而今年台北書展業績強強滾,創下單日破百萬的佳績;僅在募資平台上公布的6吋彩色閱讀器,現場實機吸引許多消費者體驗,直接拉抬募資業績,因而獲封「優良募資廠商」。

今年6月,HyRead將再發布新一代10.3吋彩色閱讀器,搶攻大尺寸彩機市場,HyRead團隊也持續關注電子墨水技術與新技術。

不只觀察市場脈動,HyRead粉專也成了許願池,網友不斷提出各式新點子,如增加接聽電話功能。林柏村表示,公司尚在觀察真正願意買單人數若干,若真有特殊尺寸、功能的閱讀器上市,不排除借重募資平台上架。

 

 

 

相關文章: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如何看電子書?使用者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