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在台北近郊新店的山路上,吹著山風,遙望山下的都市叢林漸行漸遠,享受著難得的悠閒。此行的目的讓人期待,因為路程盡頭所要拜訪的山中雅士,可是台灣茶藝界赫赫有名的資深茶人──龔于堯先生。
▲資深茶人龔于堯是中華民國茶藝聯誼會的創始人之一。葉俊宏攝影
▲民國74年「中華民國茶藝聯誼會」宣傳品。龔于堯提供
因緣際會》
想塑造茶文化的「莎士比亞」
個性幽默直率的龔于堯,是台灣引進花草茶知識及產品的第一人,曾是花草茶專賣店「山家小舖」的總舖師,著有《體驗花草》一書。
談起與茶結緣的淵源,龔于堯笑說,開骨董店的祖父喜歡喝茶,耳濡目染下也深受影響。退伍後曾短暫擔任雜誌編輯,因熱衷政治,在敏感的戒嚴時期,為了生計,只得另尋出路。
至於為何選擇開茶館,龔于堯解釋道:「當時經營茶館門檻低,加上味覺與嗅覺比一般人敏銳,便與友人合夥經營茶館,可惜不久便因故退出。為了生活,索性自己開起茶坊。因為茶不但可以喚起很多回憶,也可以結交不少朋友,而朋友比錢來得有意義……」說到這兒,龔于堯話鋒一轉:「茶,是一種文化工作,像莎士比亞大家都知道,但當時的國王就少有人知,這就叫文化。而文化,是比政治影響更久遠的。」
原來,龔于堯愛茶是因為這就是「文化」。因為重視文化,了解文創需要時間發展醞釀,龔于堯和幾位資深茶人成立「中華民國茶藝聯誼會」,投入三十餘年的時光推廣茶藝,期間並為第一屆全國茶藝獎比賽制定評審規則,建立日後參賽者與消費者對茶葉比賽的信任與信心。
如今,他仍受邀擔任各界茶藝比賽評審,並受各界演講邀約,傳遞並推廣茶文化。一連串的努力,也成功帶動市場,短短數年,台灣茶葉需求量大增,上百年的茶生意也開始進化成茶藝。風氣一起,影響更涵蓋室內裝潢、陶瓷研發、民俗文物、花藝、衣著、茶經濟農業等諸多領域。
▲龔于堯與吳振鐸教授合影。龔于堯提供
▲泡茶分秒必爭,短短幾秒味道就會變化。葉俊宏攝影
認真處事》
以「茶道」激勵倫敦米其林餐廳
身為台茶之父吳振鐸入室弟子的龔于堯,常聽吳振鐸細說全台土壤,感動之餘,也體會到親證的重要。畢竟不同地區、不同高度的土壤,磷、鉀、稀有元素的含量也不一樣,擁有不同特質。而吳振鐸通過田野調查,輔以同位素測定等技術,基本上把台灣的土壤都分析完畢,只是這份寶貴的資料後來遺失了,十分可惜。
談到這兒,龔于堯語重心長地說道:「對學者來說,田野調查是最辛苦,也是最必要的。但對大多數茶人來說,卻是口水多過茶水。其實,聽人說不如聽專家說,聽專家說不如自己看、自己說,而當今社會就很欠缺親證的精神。」
頗有文史調查學者風範的龔于堯,現為阿布達比基金會、國際米其林級餐飲集團英國Hakkasan(London)、Yauatcha餐廳、俄羅斯咖啡狂人(Coffee Mania-Moscow)連鎖咖啡館專聘茶顧問。為了弘揚茶文化,龔于堯還風塵僕僕遠赴倫敦做教育訓練。
原來,倫敦知名的餐廳「唐茶苑」老板丘德威,剛開店時每天賠三十萬,連賠半年。由於丘德威是香港裔的英國人,對點心和茶頗為熟悉,他渴望自己的餐廳也能體現出東方茶的精神。但在紅茶盛行的英國,要員工介紹東方茶品有難度,往往溝通不良。於是丘德威親自來台,輾轉找了二十多人都不滿意,後來欣賞龔于堯的理念,大力邀請他前往倫敦幫員工做茶藝的教育訓練。
龔于堯藉由體驗式教學,激起員工的好奇心,用茶去感動他們,讓他們體會東方「苦盡甘來」的茶精神──入口的苦澀,過喉的回甘,彷彿每一口茶就在品味不同階段的人生。
在龔于堯悉心調教之下,短短二週員工就改頭換面,跟客人介紹時充滿自信,互動也熱絡起來。影響所及,員工上班動輒遲到半小時以上的常態,也大幅改善。
對此,龔于堯開心解釋道,「茶的精神,就是用超乎尋常的認真態度面對平常的事物。」試想,泡茶分秒必爭,短短幾秒味道就會變化,而從事這個以秒計的工作,上班卻天天遲到,這並非茶人應有的態度。因此,當員工對茶的態度改變,了解茶道後,連帶也因自重而不再遲到。
龔于堯赴英短短一個月後,唐茶苑業績就成長一倍,一年後就轉虧為盈,不但拿到米其林一顆星,甚至入選知名倫敦《餐廳雜誌》(Restaurant)年度評鑑世界排名第43名的餐廳。就一般餐廳而言,平均要六年半才能拿到米其林一星,唐茶苑的優秀表現不言可喻。
▲推廣茶藝不遺餘力的龔于堯,雖然對台灣茶界現今的榮景感到欣慰,但尚未達到日本「茶道」的層次。葉俊宏攝影
更高的茶道境界》
超越生命價值的信仰
談起茶來欲罷不能的龔于堯,提到被許多人視為洪水猛獸的越南、印尼等境外茶,忍不住要說些公道話。他認為,境外茶若是循正常管道進口,得通過海關的檢驗,否則不能放行,所以品質應無問題。但他也強調,混茶必須明白標示,讓消費者有選擇的自由,因為「茶是一種信任的行業」。
至於跨區比賽的茶葉日漸增多,龔于堯則持開放態度。他以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角度,輔以國內權威的鹿谷農會比賽茶為例,由於已建立口碑與公正性,每年參賽的樣茶超過五千件。不論茶葉來自何方,只要能配成凍頂茶的風味,照規則來比賽,得到評審的青睞,就是好的凍頂烏龍茶。唯有如此,台灣的茶界才會越來越好。
推廣茶藝不遺餘力的龔于堯,雖然對台灣茶界現今的榮景感到欣慰,但尚未達到日本「茶道」的層次。他認為台灣茶藝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思想。他比喻道,生命只是一個過程,「道」卻是一種信仰,而信仰的價值是遠遠超越生命的。因為信仰,日本的「茶聖」千利休不願向豐臣秀吉低頭臣服,寧願以身殉道。他感慨台灣許多茶藝師空有技法的展現,卻少見茶藝的內涵,原因就是因為其中缺乏這種信仰。
如何推廣他心目中茶的信仰呢?龔于堯的新書《太初有茶》甫上架,全書讀來餘韻不絕,許多愛茶人士深感意猶未盡。那麼,是否有後續專書以饗茶界?只見龔于堯笑著擺了擺手:「再說吧!為了出書,都坐了二年的文字監了。」
龔于堯小檔案
1954年10月10日出生於台南市。
台灣資深茶人,台茶之父吳振鐸入門弟子,中華民國茶藝聯誼會的創始人之一。
學歷:
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現資訊傳播學系)畢業。
經歷:
● 中華民國茶藝聯誼會副會長。
● 《自立晚報》專欄作家、雜誌編輯。
● 曾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參選台南市議員。
● 曾在綠色和平電台主持「早安‧福爾摩沙」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