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是孫悟空「緊箍咒」

▲日語中的敬語、自謙語其實是日本文明的鑰匙。Adobe Stock
第229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日本的安全、乾淨、禮貌、服務等都是世界一流;但這僅是外在表現,其內在因素是保守主義價值在整個社會占主導地位。這種主導使日本沒有法國左派「紅五月」、「黃背心」那種街頭暴亂,沒有美國「黑命貴」式的打砸搶燒,更沒有中國動不動就反美、反日、反哪國的暴徒聚會。日本是個祥和社會,且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可謂國泰民安的典型,大「和」民族,名副其實。

在今天全球左派囂張、政治正確橫行(實質是踐踏常識常理)、道德水準普遍降低、墮落的時代,日本是怎麼保持住其全民性的誠實、敬業、秩序、禮貌、榮譽、不妨礙他人的自律等等傳統價值的?我在上篇專欄〈日本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講了一個原因:日本從孩子開始就注重傳統價值教育,像一棵樹,幼苗時就全力正向哺育,樹長高了,才不會彎曲走樣,保持正直挺拔。

另一個原因就是本文要論述的,來自日本語言的獨特性。之前聽過不少人對日語的「繁文縟節」不買帳:又是敬語,又是自謙語,好麻煩;另外講話「曖昧」讓人搞不懂日本人到底啥意思。但如果花點功夫研究一下為什麼保守主義價值在日本能挺得住,會發現,「說日語」本身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日語有點像孫悟空的「緊箍咒」,從嬰兒牙牙學語,就開始塑造孩子語言上的禮貌、尊重長輩和他人等品德,而且語言跟隨人一生,只要開口說日語,這種塑造就不斷在持續。說話總得注意敬語,自謙和曖昧等,固然麻煩,但這種「麻煩」和其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客氣、禮貌、友善、整體社會的文明相比,是完全值得、甚至必不可少的。

 

日本人對長輩說敬語、伴隨著鞠躬等動作,說著自謙語,對塑造重秩序的文化起到特殊作用。Adobe Stock

▲日本人對長輩說敬語、伴隨著鞠躬等動作,說著自謙語,對塑造重秩序的文化起到特殊作用。Adobe Stock

 

敬語、自謙語:日本文明的鑰匙

很多人都知道,日語裡既有「敬語」還有「自謙語」。中文、英文(當然還有其他語言)也都有這兩方面,但用量之大,尤其是能持續到今天的,恐怕日本是全世界獨一無二了。

日文的敬語很特殊,可謂「看人下菜碟」:對不同輩分、級別的人使用不同語言。在美國,有幾大忌諱,不可問別人的年齡、收入、黨派、宗教等;但在日本,則不忌諱詢問年齡,為的是確定要不要用「敬語」。只要對方比自己年齡大,就要使用「敬語」,這是日語的全民性規範。設想一個國家,全民使用敬語,怎麼可能會有一群群惡語相向、粗暴野蠻的衝突?怎麼能發生美國那種「黑命貴」打砸搶燒?中文古語「良言一句三冬暖」,全民用敬語,當然促成一個更溫暖、祥和的社會人際環境。

除了對長輩,對上司也必須用敬語。西方左派批評日本搞「等級制」,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菊與劍》(原名《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中也批評日本等級森嚴。但西人的理解有曲解和誤解之處。日本強調尊重長輩和上司從大概率和普遍意義上來說,一定是對的;因為年齡代表閱歷和成熟,級別往往代表能力。所以對年長者、更有能力者當然應予以尊敬。這種尊老、尊師、尊能力高的人,都促使了日本對傳統價值的保持。《菊與劍》作者雖把這些尊重解讀為等級制,但也承認,日本人這種尊卑,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即各自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敬業、忠誠,秩序、信賴等。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當時就預測,這種尊重長輩上司的文化能夠促使日本從封建幕府向君主立憲平穩轉型。結果他看對了。所以說,日文的敬語,對塑造這種尊長輩、重秩序的文化起到特殊作用。

除了敬語,日本還有更獨特的「自謙語」,即把自己的動作、行為用自謙的方法表達,目的是向對方表示尊敬。這個對方往往是上級、長輩、外人。可想而知,面對伴隨著鞠躬等動作、說著自謙語的人,怎麼還可能吵架、衝突,甚至動手呢?

 

不論是哪一國人、哪個年紀,使用日語後,在不同程度上變得像日本人那樣謙恭、禮貌。Adobe Stock

▲不論是哪一國人、哪個年紀,使用日語後,在不同程度上變得像日本人那樣謙恭、禮貌。Adobe Stock

 

禮貌用語:祥和社會的潤滑劑

除了敬語、自謙語,日文還有「叮嚀語」等,有中國專家把這些譯為「鄭重語」、「美化語」等。叮嚀語的尊敬程度略低於「敬語」和「自謙語」,可泛稱「禮貌用語」。

比如「對不起」在日語中被廣泛使用,可謂全民把「對不起」掛嘴邊。雖然中文也有「對不起」,但由於黨文化興起,紅衛兵式粗野語言已漸盛行,「對不起」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越來越多的人不肯「屈尊」。在美國,雖然「對不起」也是常用口語,但絕不像日本那樣幾乎每天、每時、每個場合都說。「對不起」已成日本人「口頭禪」,不管對什麼問題,什麼語境,只要提問都要先說「對不起」(也有先表示「謝謝」的意思)。這樣一種全民性、各種場合都使用的「禮貌用語」,自然就降低可能的語境衝突和矛盾,對人與人之間的祥和關係起到潤滑劑作用。中文裡的「伸手不打笑臉人」就是這意思,但共產黨把中國傳統禮儀破壞殆盡。

日語中的「請」字也被廣泛使用到無所不在。中、英文裡當然也都有「請」字,但日本人「請」的最多、最頻繁,由此「請」來了修養、禮貌的習慣。像日本的商場、酒店,火車等,服務員都用「禮貌用語」,以示尊敬顧客,視消費者為「上帝」,提供最禮貌的服務。「謝謝」這句日語,更是1.3億日本人每天每刻都要說的。永遠是「對不起」開頭,「謝謝」結尾。這是日語的永恆「語法」,也是日本文明的標誌!

另外日本人幾乎從不用「你」來稱呼對方,而是叫對方名字,再加上對先生/女士都通用的尊敬稱呼「桑」。明擺著,用「你」顯得生硬,而用名字就感覺親切,加上先生/女士/小姐的尊稱,就更禮儀、得體。

再說日語裡那種著名的「曖昧」。或許在多數情況下,外國人對日語的曖昧不感冒、不理解、甚至反感,認為日本人說話吞吞吐吐、繞來繞去,不直截了當,讓人搞不清他們到底啥意思。的確,日本人的「曖昧」會讓外國人困惑,但這恰恰是日本語言的特殊性;對日本人自己來說,曖昧是「不冒犯他人」的常規操守,是日本人在交往、交際中避免衝突、保持文明、禮貌、客氣的基本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是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盡量不冒犯他人,避免使對方不快,所以日本人講話小心翼翼,避免因跟對方觀點相左而引起對方不悅,所以表達上刻意曖昧、不直說。這是相當高的文明——更關心別人的情感,更在乎對方的感受!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這樣做,當然一定能創造一個更祥和的社會,更文明的公民。日本做到了,日本護照多年來都是可以免簽進入最多國家的第一名,說明日本人的文明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日語罵人話僅「笨蛋」,中文髒話多如牛毛

說話既敬語,又自謙,還曖昧的日本人,會不會罵人呢?他們怎麼罵人呢?比較中英日三種語言的罵人話,也可看出日語的獨特性。中國人的國罵五花八門,而且罵人話越來越多。中國羽毛球女選手竟在東京奧運比賽現場直播中一口一個「我X」,讓習慣禮貌用語的日本人目瞪口呆!

美國也是到處是「Fxxx」聲不斷。而且不知哪個流氓製造了那個最噁心、最下流的「舉中指」動作,被左瘋們到處用,甚至女性、學齡前兒童都敢舉,簡直是糟蹋人類社會。所有舉中指的,都是一指頭把自己指進下水道。

但日本人不僅絕沒有「舉中指」那麼下流的表達,日語中的罵人話只有被中譯成「八嘎牙路」的句子。日語寫法是漢字「馬鹿野郎」;馬鹿是笨蛋、野郎是愚夫的意思。共產黨的抗日神劇,無論如何渲染日本人的野蠻,他們的罵人話也僅是「八嘎牙路」。據說這句日文是從秦朝趙高專權的「指鹿為馬」演變而來,意思是連馬和鹿都分不清,真是「笨蛋」、愚夫。日語的罵人話僅是「笨蛋」而已,沒有動詞,更沒有生殖器詞彙。在十九世紀之前,中英文裡也都沒有用生殖器罵人的使用,但如今在中英文世界,生殖器語言已是家常便飯、大庭廣眾下可以隨便亂噴的了。只有日本人,哪怕氣急敗壞了,也只會喊「八嘎牙路」。

日本人從童年起就在這種敬語、自謙語、沒有髒話罵人的環境中成長;一生說文明語言,對一個人的禮貌、文明訓練可謂根深蒂固!別說自幼就被這種語言熏陶的日本人,即使成年後學日語的外國人,使用日語後,通通在不同程度上變得像日本人那樣謙恭、禮貌了。在YouTube上,有很多在日本、說日語的外國人,無論他們是白、黑、黃、褐等任何皮膚,只要說日語,立馬變得文明很多。尤其是女性,金髮碧眼的,只要說日語,那種左瘋女權狂人勁頭就蕩然無存;黑色皮膚的,只要說日語,同樣溫柔乖巧,毫無美國黑命貴那種野蠻,更無法想像她們像在美國那樣扭成一團撒野互毆,甚至暴打亞裔男性;中國女性也不例外,只要說日語,紅衛兵女將或潑婦勁頭就蕩然無存,廣場大媽影子也不見了。日語真是有神奇般的讓人變得更文明的力量。

這讓人想起一個故事:一個魔鬼為討他心愛的女孩子喜歡,戴上了天使面具,久而久之已經習慣了戴著天使面具的自己;當他想誠實面對女友、摘掉面具時,竟無法變回魔鬼了。這種習慣變自然的法則,在日本人和學習日語的外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無論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帶上這個敬語謙語的語言「面具」之後,人就更趨向文明;有點像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這裡不是貶意),被禮貌語言規範所制約,不能越雷池半步,最後融入敬語謙語的文化之中。

語言的使用是展示一個人和一個社會文明的極重要一環。在全世界無論是獨裁還是民主國家都越來越放肆地胡言亂語的時代,只有日本仍小心翼翼地說著自己的敬語和謙語,仍唯恐冒犯他人地曖昧著。這是在全球左派越來越瘋的時代,日本保守主義能一枝獨秀的獨特因素。所以,無論日語多麻煩,其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拜習會給台灣帶來了短暫的穩定

▲11月16日拜登與習近平舉行視頻峰會。Getty Images
第229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11月16日的拜習視頻峰會,國際社會都認為了無新意,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從戰略角度審視,中美雙方雖然並無值得高興的成果,但台灣卻得到了暫時的穩定——維持現狀。

拜習會確定了美中關係大格局

從拜登在會談中的表現看,確實姿態比較軟;但從會談的結果看,這次會談之後,中共對國際秩序的威脅已經成為明面上的態勢,中美「競爭」的格局因此亦被固定化了,在這種局面下,美國進入了應對冷戰的常規程序,而拜登再軟弱,也無法跳出這個框架,中共除了逞口舌之快,展現凌厲姿態,也很難開啟熱戰。

在這個框架下,台灣的處境反而有一種比以前更確定的狀態,那就是──冷戰不熄,防止熱戰就始終成為中美兩國之間的重點關注問題與核心議題;而防止有限規模的熱戰,也就是維持台海的穩定。

冷戰狀態下,美國的核心關注是防止戰爭,而不是改變中共的制度。這次會談是美方提出來的,由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安排,而蘇利文在會談之前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日播出的訪談節目中談及中國,稱美中關係「不是新冷戰」,美國不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而是想與中國「共存」。但管控風險、避免衝突,就是美蘇冷戰的主要原則,整個會談就是在這個原則的大框架中進行。會議在開場白後進入閉門會議,分2個半場舉行,共3個半小時。蘇利文在會談後數小時,參加了華盛頓民主黨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行的線上研討會。他介紹說,這樣的視頻會議比通電話好,因為「兩個人有機會看著對方,看到對方的反應來進行交談,這與通話有根本的不同。」

會談之前,美國就有記者打聽到,這次會談的中心議題並非經貿問題。於是這記者就在白宮的例行記者會上提問,為什麼是這樣?他提問的真實目的是,想套話問出來,這次會談的中心話題是什麼?當時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回答得很虛,她說,會議的重點有好幾個,「要和中國確立競爭規則,一個能夠反映出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的規則,並確保中國能遵守。 」

台灣安全成為美中關係的硬核

會談結束以後,世界各國媒體的分析都陸續出來了,一些媒體注意到,其實這次會談的中心議題只有一個,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例行公事。那這個中心議題是什麼?就是台灣問題,更具體地講,就是台灣的安全問題。

在這次布魯金斯學會的研討會上,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的何瑞恩(Ryan Hass)發言說,將美中各自在會後發表的會談記要(readout)關於台灣的部分放在一起比較,「很有意思」。美方說,拜登重申美國長期以來的立場,包括美國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作為;中方的報導則稱,習近平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

中國官方分析者特別強調,習近平指出台灣「倚美謀獨」與美國「以台制華」是前所未見的新說法,很嚴厲,以此表示中國反對台獨的決心。這其實有個國際大背景:從美國退出阿富汗後,台灣事實上成為美中可能發生衝突的焦點。拜登政府有意使台灣議題國際化。在拜登會見日本領導人、韓國領導人、G7領導人,以及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領導人等時,一直都正努力使國際社會進一步認識到台灣安全的國際意義。

台灣認清形勢有利於自身行動

在目前的國際格局中、地緣政治中,美國僅剩亞太地區這塊地盤了,台灣被美中雙方都當作以「競爭」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來對待。在中國而言,台灣被視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在美國,台灣是一個受到美國行政當局、國會兩黨廣泛和深厚支持的議題,所以當美國表示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這意味著近幾年台灣暫時獲得安全生存空間。這次會談意在「確立競爭規則」,可能會讓美中之間今後在非政治、非軍事的層面有表面上的緩和。

但是,要理解美中關係的未來,需要從美中關係的核心層面去理解。這個核心層面就是雙方對所謂中美競爭的認知和應對。與此相比,簽證問題、貿易問題等是第二位的、比較次要的事情。也就是說,美中關係能不能解凍,需要看核心層面的冷戰問題;如果冷戰格局固定化了,其他次要層面的雙邊關係,無論如何都化解不了這個核心層面的冷戰對抗,而冷戰對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避免因軍事衝突而引發熱戰。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點,由於雙方都是核大國,所以如果雙方直接發生熱戰,其可能的後果是引發核戰,導致雙方都毀滅於核衝突。

台灣的最佳狀態是保持現狀

綜上所述,這次美中會談其實是完全按照冷戰雙方的互動規律來進行的,而且,會談的結果是把美中關係釘死在冷戰框架中了。台灣現在有人提出「美中共管台灣」的設想,這是一種不可能的情況。美蘇冷戰期間,有一個地方是美蘇共管的,那就是德國及其首都柏林。柏林在戰爭結束前,根據盟國(美、英、蘇)的《波茨坦協定》,德國被劃分為四個占領區,美、英、蘇、法四國各占一塊;德國首都柏林也同樣劃成四塊。戰後柏林的蘇占區變成了東德的首都,而美、英、法三國的占領區合併成了屬於西德的西柏林。

我於1989年在西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時,曾到西柏林的美軍居住區去過,那時美軍還駐紮在那裡。這種一個城市被美蘇共管,是二戰德國戰敗的產物,而且當時占領軍四國都是盟國。後來蘇聯發動了冷戰,才發生東西柏林被分別管控。說美中不可能共管台灣,是因為與柏林的情況不同。美中不是盟國,而是冷戰中的對手,甚至可以說是敵國。敵國怎麼可能共管一個地方?敵對雙方的軍隊如果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那是熱戰的前奏,而不可能是和平協作。

於台灣來說,維持現狀是最佳狀態,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完全沒必要找兩個強權來管理自己,更何況,保持獨立狀態是台灣贏得國際空間的唯一存活之道。其間道理,台灣人想想就會明白。但是,台灣的島內政治生態並不平靜,這才是台灣人面臨的大問題。

馬斯克如何完勝 馬雲、聯合國糧食署?

▲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斯克和馬雲針鋒相對。Getty Images
第229期
子龍

特斯拉(Tesla)股價和市值今年10月底再創新高,突破了1兆美元大關。10月29日美股收盤後,特斯拉每股股價1,114美元,總市值達到1.12兆美元,成為第六個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公司。從公司誕生到市值1兆美元,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特斯拉只用了11年就達成此目標。

特斯拉市值超過1兆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傳統汽車巨頭日本豐田(Toyota)的市值僅為特斯拉的三分之一。特斯拉更是完全碾壓美國傳統汽車公司,逼得美國傳統車廠不得不加快電動車領域的布局。

馬斯克對決馬雲

作為特斯拉大當家的馬斯克,他如同天才科學家,與特斯拉一樣十分具有話題性。他不僅有著天才科學家一般的智慧,他的情緒智商更是完勝一般人。

馬斯克終究還是一個商人,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預計將原本21%的企業稅提高至28%,導致一些企業搬離藍州(指支持民主黨的州)。特斯拉作為明星企業,將其總部從加州遷至德州,原因是考量到員工的居住成本,德州近年來推出低稅率,且沒有加州那麼多法令規範。從中也能看出馬斯克的性格特點,就是很有個性而且話不多。

碰上不講理的,馬斯克喜歡用實力回應挑釁自己的人。2014年馬斯克與中國聯想執行長楊元慶在中國大陸一同參加節目,楊元慶嘲笑特斯拉的用戶沒有聯想的客戶那麼多,獲利沒有聯想那麼好,言外之意是特斯拉不如聯想。如今,特斯拉已是科技企業,聯想卻不是備受矚目的企業了。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馬雲利用主場優勢,對馬斯克一頓冷嘲熱諷,對於馬斯克的終極夢想火星殖民,馬雲更是極盡調侃,戲稱自己剛從火星回來,對火星沒有興趣。馬斯克還是苦口婆心地說,人類必須要攀登上喜馬拉雅這樣的世界高峰,只有這樣才知道當下的發展趨勢是什麼。一場對話下來,人們清楚地看清了兩點,就是馬雲只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而馬斯克或許會成為改變世界文明的科學家。如今,馬雲深陷政治漩渦之中而無法自拔,馬斯克的可回收式火箭進一步拓展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能力。

馬斯克對決WFP

人紅是非多,眼見馬斯克的財富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不斷竄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簡稱WFP)主任大衛.比斯利(David Beasley)上前挑戰,他放話稱,馬斯克出60億美金就可以讓4,200萬人免受饑餓,如果不幫助,他們就可能死去。馬斯克現在淨資產近2,890億美金,60億美元相當於其2%的資產。

糧食計畫署官員的皮球就這樣毫無防備的踢了過來。一般富豪若不是象徵性的放點血,適當捐出一些款項,就是鐵了心置之不理。但這點小事難不倒馬斯克,他出乎意料幽默以對,既然能救這麼多人,還猶豫什麼,錢財都是身外之物,區區60億我出了。

不過,世界糧食計畫署需要證明用60億美元能解決掉4,200萬人的饑餓問題,如果可以,馬斯克將立刻出售特斯拉股票,湊齊這60億美元。他還補充說,必須要讓世界糧食計畫署將該筆費用的財務公開。

當然,馬斯克與糧食署的對決最後沒有下文,但顯然馬斯克完勝糧食署。現實依然非常緊迫,因為資源短缺,糧食署在衣索比亞的救助計畫遇到很大阻力,世界糧食計畫署面對的是全球各地的饑餓問題,實際狀況是自從該署1961年成立以來,全球部分區域受饑荒之苦的問題一直無法根治。

天下如何大同?

區域不穩定、戰爭誘發的饑荒早就超過自然環境因素,簡單說,離世界文明遙遠、長期處於戰亂的區域越容易產生饑荒。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認為,經濟援助有時不能真實奏效,對貧窮國家來說,受到的傷害大於得到的好處。

面對災難共體時艱是人類相互協助的本能,然而,如果幫助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其實是助長了作惡者的氣焰,北韓就是極其明顯的實例。

再者,如同美國欲增加的稅負,包括拜登想收的資本利得稅,核心是覬覦富人的財富,想通過稅收手段幫助窮人,最終結果是窮人不能受益,而富人逐漸離開,馬斯克將公司總部搬去德州就有這種效果。

人類期待天下大同,但如同人有高矮胖瘦,國家也有貧富之分,世界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無處不均勻、無處不平均。馬斯克是個聰明人,他能一眼看出政客的謊言,尋找消除貧困和饑荒的答案,必是先消滅邪惡的根源。

《魷魚遊戲》風靡全球的奧祕

▲《魷魚遊戲》在Netflix播放後一炮而紅,在全球九十多個國家觀看量排行第一。Getty Images
第229期
東方

《魷魚遊戲》您是否已經看過?沒看過的人,十有八九也有聽說過。這是一部韓劇,講的是一批債台高築的平民百姓被召集去參加死亡遊戲。該劇9月中旬在網飛(Netflix)播放,一炮而紅,在全球九十多個國家觀看量排行第一。根據Netflix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其用戶也增加了440萬短短一個月,全球已有1億4,200萬戶家庭收看過該劇。《魷魚遊戲》的劇情跌宕起伏,但電視劇表現的社會現狀也令人三思。什麼社會現象?就是一個富裕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現象。

許多人對韓劇、韓流並不陌生,年輕人的著裝打扮、行為舉止都受到韓劇的影響,啤酒、炸雞也是韓劇文化。韓國電影《寄生上流》贏得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外語片獲得最佳影片獎,韓流在全世界左右逢源,韓國的流行文化、軟實力不容小覷。

韓劇為什麼流行?

很多人跟著韓流跑,但不知道韓劇為什麼那麼流行,難道是韓國運氣好,出來幾位創意過人的編劇、導演,把韓劇、韓國電影、韓國演唱團體推向了世界舞台?其實,這是韓國朝野上上下下努力了幾十年的結果。

從地理位置和歷史進程來看,韓國一直夾在中國和日本兩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強國之間。幾十年前,韓國還擔心其文化被中國或者日本文化給同化了,韓流也只是過去三十年之內的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遭到重創,當時是金大中執政,他把經濟復興的希望寄託在媒體和流行文化,擬定一個韓流支持開發計畫,目標是在兩年內將韓國流行文化產業規模擴張到2,900億美元,超過當時韓國的半導體工業。1998年,文化產業預算1,400萬美元,到2001年增加到8,400萬美元。

為了刺激韓劇產量,韓國政府採取公私合營的辦法,協調科技、公關和其他領域的民營公司合作,提供貸款、培訓演員;韓國文化觀光部幫助在海外市場行銷,出口韓劇、電影、流行音樂。2002年,韓劇《冬季戀歌》在全球走紅,光是在日本的相關紀念品就賣了350萬美元;2004年,男主角裴勇俊訪問日本,在機場受到幾千影迷的歡迎;2003到2004年韓國的外國遊客大增了75%,韓國旅遊官員透露,這是韓國流行文化帶來的影響。

頃國家之力推動韓流

此後,歷屆韓國政府都相當重視韓流。盧武鉉執政期間,增加對文化創業公司的津貼;李明博政府直接把韓流提升到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高度,他還大力提倡韓國泡菜;朴槿惠的總統就職演說中,把文化進一步豐富作為執政綱領之一。2012年韓國歌手PSY的歌曲〈江南Style〉(Gangnam Style)風靡全球,至今年11月,在YouTube已經有42億的觀看次數;朴槿惠訪問外國期間,直接為韓流廣告;〈江南Style〉的成功,韓國政府更是加大力度扶植文化產業。

現任總統文在寅也不含糊,在稅收和津貼方面支持文化產品的製作;在軟實力運用方面,文在寅的新南方政策,用多元文化把包括印度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連成一片,成為韓流的統一市場,還指派防彈少年團作為總統特使,在聯合國發言。

韓流的經濟價值非常可觀,2019年韓國文化的出口規模達123億美元,但在1998年還不及1.9億美元。2017年韓國文化領域就業人數接近65萬,相當於韓國勞動力人口的3%。據2018年韓國現代研究所(Hyundai Research Institute)統計,防彈少年團每年的經濟效益高達36億美元,2017年有80萬外國遊客因為慕名防彈少年團而來。雖然韓國和美國的貿易相當不平衡,與中美貿易一樣,但是美國人普遍對韓國印象良好,三星(Samsung)、現代汽車(Hyundai)、起亞汽車(Kia)、LG等品牌在美國大行其道,在西方社會沒有非議,這跟今天美國對中共的態度、八十年代對日本的態度大相逕庭。2018年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對南韓的好感度達77%,但2003年只有58%。

韓國軟實力夠力?

不過,韓國在推動軟實力方面還不夠硬,雖然像《魷魚遊戲》、《寄生上流》等影片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差距的社會現象,但是對鄰國的獨裁統治、違反普世價值的現象卻視而不見。為了不至於讓平壤不高興,南韓禁止民間團體用熱氣球向朝鮮散發光碟、書籍、記憶卡等文化產品,也禁止在朝鮮邊境播放高音喇叭,因為平壤將這些東西稱作南風,甚至成為武器。

韓國能有今天軟實力的成就,與自由、法治、民主有密切關係,創意需要自由空間,在獨裁體制下很難激發創意,更談不上符合普世價值的創意,韓國向周邊國家進一步推廣文化、推動普世價值做得還不夠,這才是軟實力真正應該起作用的地方。

中共紅二代的圈錢術

▲改革開放後,中共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旗幟下光明正大地發展權貴資本主義,中共紅二代迅速成為新的權貴階級。Adobe Stock
第229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改革開放後,中共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旗幟下光明正大地發展權貴資本主義,中共紅二代迅速成為新的權貴階級,快速累積巨額的財富。

紅二代的賺錢術當然五花八門,資本市場是一個顯然的管道。外傳螞蟻金服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發行)前夕被喊停,是因為習近平看到了股東名單都是他的紅二代政敵,而且一旦上市他們的資產將會上漲20倍以上,一怒之下直接斬斷IPO計畫,可見資本市場是紅二代的圈錢樂園。

資本市場如此,占有中國經濟極大比重而且狂飆了30年的房地產如何可能例外呢?

香港大學的龔啟聖與香港浸會大學的陳婷兩位經濟學教授在201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用大量的房地產交易資料與計量分析方法,清楚呈現了中共紅二代如何與地方官員合作,在中國房地產浪潮中將國家的財產移轉到自己的口袋裡,以及評估習近平的打貪運動產生的效果。

 

圖1:「有關係」公司的地理分布。樊家忠提供

▲圖1:「有關係」公司的地理分布。樊家忠提供

 

巨量資料

要研究紅二代,首先需要定義誰屬於紅二代。兩位作者定義紅二代為中共在1997~2016年這段期間各屆政治局總共48個委員,以及總共134個他們的子女與家庭成員。

為了進行這個研究,兩位作者蒐集了2004~2016年超過一百萬筆的土地交易資料。每筆交易資料裡面都記載了交易的物件、價格以及買賣雙方的身分,不論交易者是個人還是公司。

由於特權階級在做各種買賣時,多半不會用個人的名義進行交易,而會用公司作為交易主體(擔任白手套),所以作者必須將那些跟這134個紅二代有關係的公司界定出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作者界定的方式是,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或者股東是這134個成員中的任何一位,就認定為「有關係」的公司。另外,這些有關係的公司所投資的子公司也同樣被視為「有關係」。透過這樣的方法抽絲剝繭,作者最後界定出了3,530個「有關係」的公司,這個數量占了所有437,776家公司的0.81%。

圖1顯示這三千多個公司在中國地理上的分布。顯然,這些公司比較集中在滬廣等商業重鎮。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疆也有很多這類「關係企業」,這暗示了這一年來歐美制裁新疆企業對中共的權貴階級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五鬼搬運法

這篇研究最驚人的發現是,紅二代的關係企業在購買房地產時,平均價格竟然比市場價格低了55.4%,連半價都不到!可以想見過去二、三十年來這些權貴們透過房地產交易搜刮了多少財富。

另外,作者們也發現官位愈大則折扣愈多。那些直接跟中共政治局七個常委有關聯的公司,購買房地產時還能享有額外的39.6~44.2%的折扣,簡直是大放送。

那麼誰是這些冤大頭賣家呢?怎麼會有這麼笨的賣家將價值高昂的房地產便宜讓渡給這些紅二代呢?答案是地方政府。

中國的地方政府長期以來靠賣地開方來支持財政收入,根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全國賣地收入達8.4兆人民幣,占地方財政收入的84%。

你發財我升官

那麼這些地方政府官員給了權貴們這麼大的好處,能得到什麼回饋呢?答案是升官的機會。作者們發現,那些給紅二代提供大量折扣的官員們,以及那些賤賣土地數量較多的官員們,後來晉升的機會增加了23.4%。

原來,地方政府與紅二代權貴形成了一個上下交相賊的權錢結構:地方政府官員將公有資產賤賣給這些中央權貴們,換取升官的機會。國家的財產在他們手上真是被充分「活化」,各取所需,一點都不浪費。

 

圖2:周永康被捕前後,其家族關係企業購買房地產的折扣前後比較。樊家忠提供

▲圖2:周永康被捕前後,其家族關係企業購買房地產的折扣前後比較。樊家忠提供

 

習近平打貪

習近平在2012年上台後,第一個雷厲風行的政治行動就是反貪腐運動。很多人認為反貪腐只是抓了周永康等幾個老虎,對貪腐的結構沒有重大影響。

但這篇研究發現2012年以後,原本那些紅二代買地所享有的超過半價的折扣大幅縮小了25.7~31.8%。而在14個被習近平撤換掉省委書記的省分,縮小程度更高達43.6%,顯示這波反貪腐運動確實打擊到原來的權貴階級。

最後,作者們將前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的落馬拿來當作一個個案進行研究。圖2顯示的是周永康在2013年12月5日被捕前後,其家族關係企業買賣房地產的價格(黑線)與市場平均價格(灰線)的比較。

圖2顯示周永康被捕之前,黑線普遍地低於灰線。圖中的灰色區塊顯示的就是價格上的折扣,在被捕之前非常顯著。但在他被捕之後,雖然他的家族關係企業仍然繼續買房地產,但價格上的折扣卻大量縮水,甚至近乎消失。

果然人走茶涼,這也剛好為中共這個極度貪腐的政權提供了一個清楚的寫照。

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

▲股票買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最高點,耐心持有至今,不論是美股還是台股,都有不錯的成果。Adobe Stock
第229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股市,扣除2020年3月受疫情衝擊的短暫重挫,這一波多頭幾乎是從2009年一路漲到2021年的今天,長達10年以上。標準普爾500(S&P 500)指數從2009年初900點左右一路上升到目前4,500點,漲幅在400%以上。如果我們保守一點,以2008年金融風暴前的高點,約1,500點計算,也上漲了200%。台股雖然沒有那麼強勁,也是相當可觀。2008年金融風暴前加權股價指數的高點約為9,300點,如今在17,800點左右(11月18日),漲幅約90%。也就是說,就算我們很倒楣,買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最高點,耐心持有至今,不論是美股還是台股,都有不錯的成果。

 

2008年金融風暴後,2009年至今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幾乎是一路漲到今天,就算以2008年風暴前高點1,500點計算,也上漲了200%。TradingView網頁擷圖

▲2008年金融風暴後,2009年至今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幾乎是一路漲到今天,就算以2008年風暴前高點1,500點計算,也上漲了200%。TradingView網頁擷圖

 

股票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兩類人

然而,許多朋友坦率表示,實際獲利和大盤差很多,幾乎沒賺到什麼錢。這讓我想到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故事。他從1977到1990負責美國富達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的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操作,這13年間,年化報酬率高達29%,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但他發現,許多投資人總是在基金績效創新高時大量加碼認購,而在回檔時爭相贖回。在好奇之下,他對基金投資人的報酬做了一個私人研究,驚訝地發現,一般客戶的年化報酬率竟然只有7%左右!(請詳見Spencer Jakab著Heads I Win, Tails I Win。)

2014年在彭博(Bloomberg)一個財經廣播節目上,投資專家奧肖內西(James O'Shaughnessy)透露,富達公司內部曾經做了一個客戶報酬率研究,發現報酬率最高的類別是:死亡;第二高的是失聯或忘記帳戶。當然,這份內部研究從未公布,富達公司也未表示任何意見。但是,請想想看,死人的績效勝過活人!

總之,投資人實際報酬率,經常遠低於投資工具所呈現的報酬率。這個現象引起很多人的重視和探討。蘿倫‧坦伯頓(Lauren Templeton)為已故投資名家坦伯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的姪孫女,在一次對Google員工談投資時,提到坦伯頓基金的研究,從1995到2014這20年間,美國股票的年化報酬率為9.9%,同期間一般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只有2.5%。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一般的解釋是所謂「錯失最佳十天」理論。以S&P 500指數為例,在25年當中,只要錯過行情最好的10天,報酬率就會減半,錯過最好的50天,報酬率就只剩原有的十分之一不到了。這個理論其實是黑天鵝效應的延伸:股市的重大漲跌,集中在極少數的幾天,而且無法預測。儘管市場上很多人聲稱可以有效掌握最好的十天並避開最糟的十天,但可信度不高;而且就算有人知道方法,也不會告訴我們。

因此,很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老實實從頭抱到尾,一天也不要錯過,這樣就能享受股市長期投資的優渥報酬了。這麼簡單,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呢?

為什麼很難「從頭報到尾」?

有些行為經濟學派的專家認為這是來自遺傳。從遠古時代至今,人類遇到危險時,只有成功脫逃者才有機會把基因留傳給下一代,所以,你我身上都有這個基因,碰到危險時,直覺反應就是避開。既然股市下跌,或是預期即將下跌,當然要趕快賣股票,脫離危機。但股市畢竟不同於遠古時代的洪水猛獸,不顧一切以逃離熊市,結果就是績效大幅落後。

彼得.林區說得最好:「投資人為了避開股市回檔或避開預期中的回檔,因而損失的,遠超過股市回檔的損失」。

股票從頭抱到尾,其餘什麼事也不用做,為什麼多數投資人做不到呢?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因素:痛苦。當股市下跌,或是預期即將下跌,會帶給投資人相當程度的痛苦。而不能忍受痛苦的人,即使知道可能因此錯失「最佳的十天」,還是要把股票賣掉。既然,一般投資人願意犧牲利潤以脫離眼前的痛苦,這個效應便會反映在股價上,也反映在投資績效上。總之,脫離痛苦是有代價的。

請不要以為承受股價下跌是一件容易的事。當股價迅速下挫時,通常所有的訊息、研究報告、股市預測都是負面且看不到未來,而我們的投資組合淨值正大幅下滑。這種痛苦除非親身經歷,否則無法體會。這個時候,你一心只想要了結出場而已。可是幾乎每個人都想出場,談何容易?而等到我們終於順利出脫持股,還來不及喘一口氣,通常,更倒楣的事來了。股市反轉向上一飛沖天。這時,我們手上沒有股票,剛好錯過了「最佳的十天」。

「當痛已成習慣」

至此,關鍵能力已經呼之欲出:承受下跌痛苦的能力。如果缺乏此一能力,就算買到年報酬率高達29%的麥哲倫基金也是枉然;就算台灣50 ETF(Exchange Traded Fund,指數型股票基金)的報酬率再高也和我們的實際獲利無關。因為我們會受不了痛苦而錯失最佳的十天。大師級人物,如坦伯頓爵士,從年輕時代就習慣下跌的痛苦。幸好,承受痛苦的能力屬於身心靈層次,是可以訓練的。英文「Getting Comfortable with Being Uncomfortable」和中文「當痛已成習慣」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實在無法承受下跌痛苦的投資人,還有一個方法:「咖啡罐投資組合」法,買了股票或ETF就藏起來,當作忘了。您還記得前面所提的富達內部報告,獲利第二高是哪種人嗎?

期待創新叢生的時代

▲技術成熟、疫後經濟、逆全球化等趨勢變化,讓台灣有機會匯聚各種創新的機會。Adobe Stock
第229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創新在台灣已長期被談論和重視,台灣也已有不少創新的成果,大部分人都把創新當成經濟繼續成長的重要動力。而從促成創新的一些因素來看,台灣在未來這幾年發展創新的機會可能比以往增加甚多。若人民和政府能掌握正確的創新方向,我們將能迎接很多創新同時出現,並相互支援或結合來帶動經濟成長和發展的時代。

創新的動機可能來自私人獲利的目的,可能來自獲得成就的滿足,也可能來自改變社會或世界的願望。各類動機以及動機能否化成實際行動並獲得成果,都受外在環境的影響。現在因為不少新技術同時成熟到可普及應用的程度,全球經濟情勢發生重大改變、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和經濟停頓以及台商大量回台等等變化,台灣從事創新的機會和必要性都將大幅提高。

 

台灣的產業及人才群聚不僅擴大,能力和經驗也更多樣化,將使創新成為更強的潮流和文化。Adobe Stock

▲台灣的產業及人才群聚不僅擴大,能力和經驗也更多樣化,將使創新成為更強的潮流和文化。Adobe Stock

 

台灣創新技術與能力相對提高

這幾年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大數據(Big Data)、產業4.0、以及不少新技術名詞充斥世界,這些新技術或構想不一定都能成功,台灣更不見得能成為其中的領導創新者。但多項新技術同時成熟而可應用時,它們之間、它們和各種產品之間將會相乘形成極多的創新應用機會。而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多半要透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與通信科技)產品的協助,因此台灣做為ICT產業的重要國家,不少廠商和未來的企業家都有結合新技術和既有能力創新的潛力。而台灣企業和海外台商在很多生產財和消費品也有長期的經驗及國際競爭力,因此他們將新技術用於產品創新的能力也相對地高。

近年國際經濟情勢,特別是對國際分工的態度也有重大改變。對全球化副作用的反思,某些國家的不公平政策,以及肺炎疫情造成的生產鏈中斷等等因素,使以往以降低成本為主要目的的國際分工,轉而要提高自給率和注意找可靠的合作夥伴,以維護生產的穩定、智慧財產權、勞工和消費者權益以及國家安全(請參閱:陳博志,〈肺炎後的全球分工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3卷7期,2020年7月)。這將導致很多全球生產鏈的重組,以及比以前更多的水平分工(請參閱:陳博志,〈國際貿易可朝水平分工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1卷5期,2017年5月)。分工方式的改變將製造創新的機會,甚至強迫廠商創新,而產品差異化的水平分工更是台灣擅長的創新方式。

最近一些物資和產品價格的波動,有部分也是全球供需改變所造成。相對價格的改變將改變不同產品和生產方法的相對成本,因此也會帶來一些創新的壓力及創新可以獲利的機會。

肺炎流行除了使人們更重視供應鏈的安全,包括生產、交易、支付、消費、人際往來以及商業模式等等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多改變及繼續改變的可能。創新以適應這些改變,或者創新以領導新的改變,都可能獲利乃至增加社會福利。疫情期間相關的創意可能在未來逐漸被嘗試而實現。疫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的停頓,也使一些在這段期間產生的新點子或創意暫時無法被嘗試,因此疫情之後這些累積的創意也可能使創新活動增加。

台灣產業及人才群聚擴大

國內有些廠商和產業近年在國際上展現了它們高超的技術和競爭力,並得到極高的重要性,因此人們對台灣的產業以及創新能力更有自信。國際情勢的改變、台灣在疫情中比很多先進國家更安全的防疫表現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這幾年吸引了相當多國外台商及人才回台發展。台灣的產業及人才群聚不僅擴大,能力和經驗也更多樣化,而更能相互切磋合作成為創新的新動力。

在過去三十多年新台幣升值、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競爭以及台灣產業大量外移的情勢下仍能在台灣生存發展的企業,都是相當努力升級而有成果的企業。台灣不只是有護國神山級的大企業,也有甚多能在某些較小領域稱雄世界的中小企業。歷年獲選為中堅企業和磐石獎等獎項的企業,都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及創新經驗。而國外回來的台商則對海外文化有親身的經歷,且走過海外生產以降低成本的方向之後又再回頭,因此也多半有較強且不同的創新構想。由先進國家包括矽谷回來的人才則帶回更多創新的機制、人脈和經驗。國內外這些不同力量和想法的互動互補,可使大家在原來已有的基礎上更順利附加創新,甚至發展出和原有產品產業很不一樣的創新。

五個台灣政府與社會努力的方向

由於上述多種促進創新的變化同時發生,我們可以期待在台灣發生大量創新同時出現的現象,並使創新成為更強的潮流和文化。若政府和社會能注意下列配合及努力的方向,這一波創新叢生的時期,可以讓台灣穩居先進國家的地位。

首先我們努力的方向需要務實。創造領先世界的重要新技術及新產品是理想,但並不容易,我們不宜盲目鼓吹和跟隨最新流行。利用既有的產業基礎和技術,以及解決我們社會特有或嚴重的問題,是較可能成功、有較多項目可以發展,而可投入較多努力的做法(請參閱:陳博志,〈小國要怎樣面對新技術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2卷5期,2019年5月)。

其次我們要發展更多媒介的機制,以提高各種訊息相遇的機會,並協助各種力量結合。創新從最初的靈感到最後實現需要結合很多有關市場需求、可用技術及材料、有協助生產和行銷能力之廠商,以及所需人才和資金等資訊和資源。大型企業和很厲害的企業家也許能自己把這些因素組合起來,但有很多中小企業及想創新的人卻常因找不到這些配合的因素而不易成功。所以台灣需要更多媒介和中介的組織和制度(請參閱:陳博志,〈政府須積極改善聯結產業和機制〉,《看》雜誌,187期)。

第三個重要的工作是資金的配合。我們傳統的金融體系很難支援創新,政府的亞洲矽谷政策應該要積極引進矽谷的各種募資機制。台灣出超也就是超額儲蓄占GDP的比例在主要國家中最高,這表示台灣自有資金相對最豐富,最能以資金來促進投資和創新。但多年來談的遠比做的多,資金過剩而出超太大的問題一直揮之不去(請參閱:陳博志,〈更積極的金融,才能有更多新產業和希望〉,《看》雜誌,196期,2018年12月;〈國家投資基金有什麼目的〉,《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9卷7期,2016年7月)。

第四個要注意的是心態。創新當然常常有賺錢的目的,但若只在意賺錢,就較可能走短線甚至不正當的方式,而較難做成真正的創新,以及對社會有益的創新。一位在矽谷發展有成的台灣朋友說,矽谷的創新者很多人是想Make a difference以改變世界,但台灣不少人想創新的目的卻是要Make a fortune發大財。心態的改變要有人示範,期待已經賺到錢和不缺錢的人能把握這次大變化的機會,多注意為改善世界或台灣社會及人民生活而做的創新,以做為範例。

第五個要小心的是投機活動的吸引力。導致創新的各種變化也常提供投機的機會。創新成果的不確定性本身也是投機的標的。我們要防止大量的創新變成大量投機甚至詐騙的機會。我們若有較健康合法的創業版股市和其他創業資金系統,不只可以支援創新,也可以減少以前未上市股票非法交易那類亂象,以及其他投機活動。而不動產和股市的投機若太興盛,很多人的創新冒險能力也會被吸去,從而降低創新的能量。投機和創新同樣需要冒險精神和資金,兩者是密切的競爭者,我們若能好好降低投機,也是在鼓勵創新。

除此之外,像稅制、政府採購、教育以及產學合作等等方面,也都有協助創新的可能。政府和各界都可思考改善之道。

書店不死,只是漂泊!新手書店開業8年最害怕的事

▲獨立書店很少像「新手書店」一樣做成品牌。
第229期
文、攝影⊙謝平平

「如果不是疫情,『新手書店』可能可以再撐個二、三年吧?」2021年10月31日,位於台中勤美草悟道商圈的新手書店,依舊人來人往,只是有的人拿禮物給書店主理人鄭宇庭,有的人大費周章找他合照、有的人拿著冰棒,坐在戶外樹下,若有所思。鄭宇庭臉上始終掛著微笑,眼鏡後帶有些許悲涼,不知是感嘆自己終於可以休息,還是感傷書店終於謝幕?

1998年上演的好萊塢電影《電子情書》,講述一家社區書店難敵連鎖書店的故事,但最後以美好結果收場,連鎖大書店的有為男主角與社區小書店文青女主角盡釋前嫌,讓大格局的書店既保留了社區書店的精神,又有連鎖書店的嶄新設計。鄭宇庭笑說,「那叫『善終』,實際書店的開與關,關乎的都是老闆荷包的深度,還有精神力夠不夠強大。」

 

新手書店主理人鄭宇庭。

▲新手書店主理人鄭宇庭。

 

從學者到創業 體悟「銀彈要與熱情一樣深」

2013年開幕的新手書店透過臉書宣傳、媒體報導,來客眾多,加上鄭宇庭學富五車,能給予民眾不同心境的建議,很快就養出鐵粉,在地居民經常到書店找他聊天,順便帶本書回家。

「我不是因為書賣不出去,才關店的。」新手書店每月營業額上看20萬,幾乎是獨立書店中的標竿,始終笑臉迎人的鄭宇庭,更是媒體寵兒。

但極少人知道,他天天跑經銷商,努力整合通路,降低成本,還要設法理解日新月異的消費者口味,過去暢銷的純文學、詩集、小說等,近年市場都冷了下來。而一場活動就會讓他三天無法睡覺。

從學者跳到創業領域,鄭宇庭為降低經營成本,自己不支薪,只靠接演講、辦市集等活動賺點零花,每個月還花五千元整理店外大樹,「你要對這個行業保持正確的認知與態度,這是數字遊戲,不是你實踐理想的沃土。」

從剛開始堅持的單純賣書,後來賣冰棒,再加上咖啡,收店前還經營餐飲、冷凍食品,民眾開玩笑,說這是新手書店的「進化史」,但對鄭宇庭卻是「多麼痛的領悟」,「十七包藥燉排骨,三小時就賣完了;十七本書,我要賣一個禮拜,這還是快的。」

 

位於台中勤美草悟道商圈的新手書店。

▲位於台中勤美草悟道商圈的新手書店。

 

安全開書店 資本額上看百萬

獨立書店很少像「新手書店」,能做成品牌。今年5月,COVID-19疫情在台擴散,新手書店受到重創,選擇在10月落幕。他不願意將調漲的房租歸入關店原因,但這的確是一個主因。

鄭宇庭解釋,書店租金僅有行情價的四分之一,房東多年盛情支持,讓他銘感五內,大環境不佳,房東要調回正常房租,人之常情,只是對書店仍難以負荷。

即使有金主願意挺他,但一聽到「每年要賠150萬」,還是打了退堂鼓。

即使關掉新手書店,鄭宇庭仍認為書店是可以做的行業,當初他只準備50萬,現今他認為必須先準備200萬,運轉壓力才不會過大。他又補上一句,「開書店很折磨人啊,我真不建議你開書店。」

 

不敵疫情,新手書店已於2021年10月底熄燈。

▲不敵疫情,新手書店已於2021年10月底熄燈。

 

年輕人能接棒嗎?

八年過去了,鄭宇庭結婚成家,但買書群眾年紀還保持在30歲以下,他致力培養新人接班,以與讀者建立友好關係,但屢屢鎩羽而歸,原因不外乎薪水調升幅度不好、工作勞累、工作經驗無法轉換跑道等,事事樣樣都不是他能解決的。

書店的式微,鄭宇庭認為,作家必須了解,未來的出版業將從傳統產業走向工業化,以降低成本面對現實。

同業都知道鄭宇庭愛書、愛賣書,今年年初,他已收到房租將要調漲的訊息,因此大力改變,希望能跑贏高漲的租金,冷凍食品的販售成績不錯,但仍無法負荷書店未來房租、人事,他只得選擇收店。

「未來,『書』或許不是我最重要的獲利來源,但是我願意走下去的至關重要的原因。」

 

台中‧新手書店(2013~2021年)

主理人:鄭宇庭

員工:2人

資本額:50萬

 

 

 

相關文章: 

台灣書店四次革命 獨立書店接棒實體、網路書店

南投籃城書房 宛如遊客服務中心的獨立書店

彰化南方書店 祖母級書店經歷了些什麼?

有備而來的Z世代 女大生圓夢創辦基隆樂心書室

有備而來的Z世代 女大生圓夢創辦基隆樂心書室

▲樂心書室12月即將開幕。基隆市政府提供
第229期
文、攝影⊙謝平平

獨立書店經營之路如此不易,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陳樂心畢業不到一年,就著手創立「樂心書室」。她並非初生之犢,她用了四年來準備自己的創業之路。從大二辦理「月涵文學獎」、大三與圖書館合作策展,畢業後進入青鳥書店,一步步將腦中的閱讀知識化為行銷、商業觀念。身為「數位原住民」世代的她,認為閱讀市場是分眾市場,獨立書店的選書品味,將可滿足小眾讀者在連鎖書店找不到的溫度。

大學辦文學雜誌 創業路超前部署

打從進入清華人文社會學院開始,陳樂心就開始思考未來的就業。相較於理工學院的學生胸有成竹,她更感恐慌,學長姐、老師、社會人士都是她請教的對象,包括學校的職涯諮詢,「清華有『創業車庫』可以輔導同學創業,但我沒想到,自己也走上了這條路。」而陳樂心的創業之路卻彷彿有人安排似地超前部署。

除了創作,陳樂心大二時擔起舉辦「月涵文學獎」的重任,她領著三十人的團隊,另行舉辦三十年回顧展、書展、《月涵文學》雜誌,重新梳理了校園文學獎對學生的重要,「我似乎找到推廣文學的意義。」

升上三、四年級,她與圖書館合作策展,從展覽論述、學習單、行銷、展板設計、周邊商品、校外藝術家的合作,無役不與。大四下學期,她早已仔細篩濾出版社、書店、印刷廠的工作,畢業典禮前一個月,她成功獲得青鳥書店店長一職,「我不否認自己對就業有超前的焦慮。」但三個月後,陳樂心就準備自行創業。

 

基隆市政府以田寮河旁的警察宿舍作為實驗水岸生活的計畫,名為「86設計公寓」,樂心書室獲選為入駐企劃之一。基隆市政府提供

▲基隆市政府以田寮河旁的警察宿舍作為實驗水岸生活的計畫,名為「86設計公寓」,樂心書室獲選為入駐企劃之一。基隆市政府提供

 

基隆市府滋養 希望街頭巷尾都有書店

「我可以理解,很多中年人認為創業應該要累積一定的人脈、資產之後,才去實現自我。但誰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如此明快的決定,陳樂心也有過徬徨,反覆詢問自己能否接受收店?能否接受薪資不高?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決心時,就想通了吧。」從詹宏志的演講、書籍中,她看到自己的決心,「我在意閱讀,即使力量薄弱。」同業見她年紀小,鼓勵她十年後就會很「厲害」,雖然實體書店有沒有未來,許多文化人也不敢下定論,但陳樂心想得很清楚,累積財富對現階段來說,不是第一,「我現在年輕、有體力,沒有家累,在書店方面可以衝衝看。」

陳樂心參與基隆市政府以田寮河旁的警察宿舍作為實驗水岸生活的計畫──「86設計公寓開放進駐實驗計畫」,以降低房租,每月茶資估計一萬;初期進書一千本,主題為台灣文學,成本約在15至20萬左右,12月即將開幕。

小學開始玩臉書、中學開始用IG,數位原住民的陳樂心反其道而行,拿自己的青春作賭本,「我希望下一個世代的街頭巷尾,都能有一家書店。」

 

基隆‧樂心書室(零歲,即將於12月開幕)

主理人:陳樂心

員工:0人

資本額:100萬

店址:基隆市信義區東明路86號

 

 

 

相關文章: 

台灣書店四次革命 獨立書店接棒實體、網路書店

南投籃城書房 宛如遊客服務中心的獨立書店

彰化南方書店 祖母級書店經歷了些什麼?

書店不死,只是漂泊!新手書店開業8年最害怕的事

彰化南方書店 祖母級書店經歷了些什麼?

▲陳峻昕在社群上與粉絲互動、增加電子支付與訂餐服務等
第229期
文、攝影⊙謝平平

一分鐘內,就能從彰化火車站走到南方書店。這是一家超過一甲子的書店,全盛時期有7名員工,發行過刊物《銀星》,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物價管制政策、無版權與純文學盛行的年代。書店中的出版品隨著社會風氣更迭,第三代陳峻昕以獨立書店的方式,將原本即將關店的書店以嶄新模樣,重新活在車水馬龍的彰化市區。

回不去的營業額

南方書店由陳峻昕的祖父所創立,原先設立於光復路的木作建築中。陳峻昕父親陳潤星曾聽母親提過,開業第一天,營業額就有800元,而當時一碗切仔麵才一塊五毛錢;南方書店還設有會計、業務、店員等7人,頗負盛名,每日營業額可達到上萬元。

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民眾對書籍的需求殷切,書店塞滿剛上市的書籍、教科書,人聲鼎沸。那時的暢銷書是五術(山、醫、命、相、卜)、通書(農民曆)、工具書等,「還有月曆,那最好賣。」開學期間則以參考書為主力商品,當時是南方書店的極盛時期。

隨著大環境轉為工商社會,經商思維愈來愈多元,連書店也必須向前迎戰。

出版社與經銷商大戰

1990年代末期,教科書出版商跳過書店通路、直接與學校接洽,光火之餘,南方書店趕緊引進電影、奇幻叢書搶攻另一波市場,《魔戒》、《哈利波特》在當時都是暢銷書;情勢尚未穩定,第二集、第三集推出時,竟又遇到中盤商自行開設門市,新書壓到六折銷售,讓書店直跳腳。

而後漫畫成為書店銷售主力,《航海王》炙手可熱,「我們都瞄準這個市場,一到過年,小孩就會拿壓歲錢來買一整套。」

這場戰爭打得辛苦,畢竟對手還在明處,但在智慧型手機問世、4G普及化後,書店業績幾乎每日愈下,陳潤星夫婦原本打算關店,最後決定交給兒子陳峻昕打理。

 

南方書店第二代經營者陳潤星(左)與第三代陳峻昕(右)。

▲南方書店第二代經營者陳潤星(左)與第三代陳峻昕(右)。

 

書店現場的年輕世代

陳峻昕大學修習日文,斜槓身分是漫畫家,接下書店後,選書哲學以彰化在地、人文、劇場等為主,「個人喜好三分,顧客喜好七分。」與父親同樣在書店長大的他,非常明白書籍銷售是商業行為。

科幻小說巨作《沙丘》,是否還受到民眾青睞?還是大家更想看電影?陳峻昕還沒有答案,但已有長期抗戰的心裡準備。但他表示,價格是民眾入手的重要因素,即便在漫迷心中地位崇高的鄭問,開創格局的《阿鼻劍》三十週年紀念合訂本售價一千元,還是讓很多民眾頻頻觀望。

其實,陳峻昕面臨的挑戰已與父執輩不同,他透過漫畫為南方書店添上人文味道,在社群上與粉絲互動、增加電子支付與訂餐服務、提供場地出租,希冀貼近年輕世代的生活習慣。

但年輕世代還看書嗎?他直言,學生走進書店,那眼神似是走進異次元空間般,也讓陳峻昕大吃一驚,例如他們以為實體麻將是「麻將」電子遊戲熱銷後、推出的周邊商品,「象棋、羅盤,他們都沒看過,只在電腦上玩過,所以不知道現實世界真的有『象棋』。」

退休前是美商專業經理人的陳潤星也曾是創業家,見多識廣,他叮囑兒子,要辦活動、扮小丑都行,「就是別讓書店變成枯木。」

南方書店13年前才搬到此處,書店內裝重新改為寬敞的空間,增設座位,好友鄰居不時進店來聊天,書店內有種彰化專屬的樸實,「小時候書店養我,現在我養他。」陳潤星的默默支持,也讓第三代的陳峻昕在經營上,可以更放手一搏。

 

彰化‧南方書店(67歲)

主理人:陳峻昕

員工:0人

資本額:5,000元(1955年)

店址:彰化縣彰化市三民路9-1號

 

 

相關文章: 

台灣書店四次革命 獨立書店接棒實體、網路書店

南投籃城書房 宛如遊客服務中心的獨立書店

有備而來的Z世代 女大生圓夢創辦基隆樂心書室

書店不死,只是漂泊!新手書店開業8年最害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