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大選左派大勝 石油大國如何戒掉「黑金」?

Reuters
哨子先生

 

挪威週一(13日)舉行國會大選,由工黨主席斯特勒(Jonas Gahr Støre)為首的反對派聯盟取得壓倒性勝利。工黨贏得48席,兩個盟友中間黨(Centre Party)和社會主義左翼黨(Socialist Left)分別獲得28和13席,三黨共佔有89席,確定贏得過半席位,斯托爾將與盟友共組聯合政府。

這也是保守派執政8年後,挪威政壇再度向左傾斜,成為繼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後,第四個重回左派懷抱的北歐國家。

這場大選為何舉世注目?因為這事關挪威未來如何繼續在追求「石油財富」和環境保護中取得平衡。

--

挪威擁有北海(North Sea)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儲藏,身為歐洲最大產油國,也是僅次於俄羅斯和卡達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石油產業至今仍是這個北歐國巨大財富的主要支柱,為挪威帶來優渥的社會福利制度,擁有最富有的主權基金(價值超過1.4萬億美元)

根據挪威政府的數據,石油部門佔挪威國內生產總值的 14%,佔其出口的 40%,直接養活約20萬人,佔全國勞動力6到7%。

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挪威在綠色能源的表現已經非常優秀:將近95%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並以一系列鼓勵政策,讓挪威現在每售出10輛新車就有7輛是電動車。

但對氣候專家和環保團體來說,挪威政府做得還不夠多,尤其今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最新特別報告,內容以嚴厲的措辭警告地球在未來短短十多年,將會出現更多的極端熱浪、乾旱和洪水,這個報告被稱為「對人類的紅色警戒」。

報告一出,幾個要求停止開採石油的左派政黨逐漸受到民意支持,聲勢漸長。其中綠黨(Green Party)就主張立即停止出口油氣,並在2035 年之前完全停止開採。

綠黨在上一屆國會大選只取得一個席次,但是這次藉著石油議題,加上氣候紅色警戒報告,讓綠黨抓住機會壯大聲勢,民調一片看好。外界一度認為綠黨可能會拿到至少3席,甚至爭取到籌組內閣的權利,屆時推派出的內閣成員將可能左右挪威的石油政策。

--

不過結果證明,綠黨的環保主張並不被選民買單,週一開票至今仍未獲得超過4%的選票,無法跨過推出內閣成員的門檻資格。此次選舉勝利的工黨與盟友席次就足夠組成內閣,不需要屈就於環保激進主義的綠黨和共產主義的紅黨(Red Party)。

畢竟高喊停止探勘石油很簡單,但選民想的是被影響的工作和未來收入,沒有了石油產業,他們該何去何從?這也是挪威政府一直很難大刀闊斧推出脫離石油的政策主因。

就連在政治光譜上偏向左派的工黨,對於石油產業的看法也與前執政黨相同,認為應該漸進式慢慢減少經濟上對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依賴。工黨表示,減少石化燃料已是全球趨勢,不需要透過強制手段頒佈法令予以停止。與其強制驅逐石油工業,政府應該將力量放在繼續發展再生能源,支持新的綠色產業。

說是這麼說,但氣候專家持續批評挪威政府,為何給不出確切的時間點。反觀隔壁鄰居丹麥早已宣布,預計在2050年前全面停止探勘與生產石化燃料,並投入更大資源研發再生能源,在國際上獲得一片讚好。

對於石油大國來說,要將幾乎是動搖國本的產業有效轉型,是個不容易的大工程,也不只是工黨執政短短幾年就能達成的任務。

--

那麽工黨執政後,首要重點是甚麼呢?

根據工黨領袖斯特勒所言,他上任後會致力降低挪威社會的不平等,對中低收入家庭減稅,並對富人課徵更高額的稅率,並增加教育和醫療保健相關的公共投資,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挪威成為一個更有「社會福利」的國家。

不過雖然工黨此次大選獲得最多票數,但要和盟友組成聯合政府,如何在不同主張的黨派平衡妥協,組織一個全新內閣,對斯特勒來說,將是個全新挑戰。

法國前衛生部長 全球第一位因疫情被咎責首長

哨子先生

 

法國前衛生部長比贊(Agnès Buzyn)將可能成為全球第一位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而被「司法咎責」的部門首長。

比贊2017年5月就任法國衛生部長,並在法國出現首例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的幾週後辭職。為何她會成為法國疫情大流行的首位被追責對象?主要原因是她一開始對武漢肺炎多次「避重就輕」的發言,在疫情初期嚴重誤導民眾對病毒侵襲法國的警覺性。

例如,比贊在2020年初強調,來自中國武漢的流行病毒「幾乎沒有風險」,然後說「COVID-19在人群中傳播的風險非常小」。

她又說,法國有「數千萬個口罩庫存以供疫情使用。」

然而法國最後成為歐洲僅次於義大利,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當時的口罩荒有多慘烈,大家也都知道。

直到今日,有超過115,000 人死於COVID-19疫情。

要民眾不憤怒咎責,怎麼可能?

會不會是比贊當時聽信WHO的資料,導致誤判情勢呢?結果她在競選巴黎市長失利後接受法國《世界報》訪問時,說出的話居然重打自己的臉。

比贊聲稱她在2020年1月中就已向總統馬克宏和政府團隊通報COVID-19的風險,她說:「我想我是第一個看到中國正在出事的人⋯⋯」甚至聲淚俱下哀嘆:「當我離職時我知道,一場海嘯正要來臨。」

但2020年她辭去衛生部長時,發表的聲明卻不是這樣說的,當時比贊聲稱「情況都已得到控制」。

共和國法院表示,去年有數以千計不滿政府防疫作為的控訴申請,其中有大約12件案例被審核受理通過,比贊的案例是其中之一。

前衛生部長被指控防疫不當,對馬克宏現任有沒有影響?當然是有,政府團隊的防疫失靈將不利於馬克宏明年競選連任,而且這個調查將持續進行。根據報導,現任衛生部長維蘭(Olivier Véran)未來幾週也可能被起訴。

此外,共和國法院有如此強大權力調查行政部門首長的行政行為,也在國內引發討論,這會不會違背「三權分立」,是司法權的越權?

共和國法院(Court of Justice of the Republi,CJR)跟我們台灣的監察機制不太一樣,法院是對全民開放,只要民眾認為政府的行政措施導致權利受損,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然而1993年成立的共和國法院一直以來爭議不斷,不少總統都曾提過要廢止。反對者表示,行政團隊的失職,應該由選民決定,而不是法官仲裁。

超過一半員工死於911 執行長重建公司助罹難者家屬

哨子先生

 

在2001年9月11日的這一天,美國知名金融公司Cantor Fitzgerald的CEO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遭遇他人生最艱難的一刻:他任職的公司總部位於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北塔上方,當第一架飛機撞上大樓的瞬間,辦公室內658名員工,全數罹難,只有他因為送孩子去上學而逃過一劫。

儘管已經過了20年,盧特尼克受訪時回想起他死去的同事、兄弟、夥伴,那些曾經一起在辦公室工作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彷彿昨日。他說:「世上不可能會發生跟你一同工作的所有人、包括你的朋友,都死在你的辦公室這種事情。」

偏偏盧特尼克遇到了。

即使他匆匆放下兒子趕回辦公室,但大樓倒塌導致的巨大灰燼和煙霧,席捲整個曼哈頓下城,他必須逃進車底下躲開灰燼暴風才能保住一命。

Cantor Fitzgerald是華爾街知名金融公司,交易量一度佔整個美國市場25%之多,一天可以賺超過一百萬美元。但在9月11日之後,Cantor Fitzgerald以同樣金額每天虧損。

外界都認為Cantor Fitzgerald遲早會宣告破產,消失在世上。然而CEO盧特尼克做了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決定:他將公司收入的25%付給罹難者家屬,並支付他們十年內的醫療保險,然後努力重建公司。僅管當時公司痛失大量人才,悲觀與無助籠罩整間企業。

盧特尼克在911後不久曾接受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賴瑞金的訪問,他在節目上痛哭,坦言每天都面臨著高達7位數的虧損,還因無法支付其他員工薪水而遭到痛罵,但他自己依舊想辦法讓公司堅持下去。⠀⠀

盧特尼克表示他有兩個選擇:「關閉公司並參加員工的喪禮。或是,我們必須比以往更努力拼命地工作,去幫助罹難員工的家人。」他選了後者。

在競爭激烈的華爾街,盧特尼克以往習於將所有人都視為敵人,汲汲營營爭取利益。歷經九死一生後,他轉變心態,開始有了和人合作的想法。盧特尼克認為,這個想法為公司的重建和擴展打下基礎,成為日後Cantor Fitzgerald起死回生的關鍵。

事件發生後五年內,Cantor Fitzgerald共支出超過1.8億美元(約50億台幣)給罹難者家屬,並雇用罹難者的孩子進入公司。盧特尼克並以公司名義創立基金會,前後捐了超過3.57億美元,給遭到恐怖主義、或自然災害受創的家庭,成為著名慈善家。

20年過去,盧特尼克如今成為華爾街最偉大的CEO之一,他不僅成功重建公司、在全球擁有1萬2千名員工。

他說,「我的確因為自己的倖存而感到內疚,但我不會讓自己糾結停滯於此,我要更珍惜、熱愛、享受自己的生活,並從中尋找自己的幸福。」這是盧特尼克從911事件中學到的人生課題。

中秋創「義」新選擇!在義式餐廳優雅吃烤肉

圖說:義式餐廳首見的海陸雙饗燒烤風味套餐。
編輯部

中秋節怎能不烤肉!今年無法大肆與親友相約群聚,那就到餐廳來點創義料理,試試Domani推出義式餐廳首見的海陸雙饗燒烤風味套餐,讓你不必忙進忙出準備,優雅上桌饗美食!

義大利餐廳Domani,擅長以台灣當季的新鮮食材為元素,透過New Italy概念演繹料理。防疫新生活期間,突破過往分食共享的形式,端出獨享義式燒烤風味套餐,延伸對「中秋烤肉」的記憶,從視覺到味覺呈現既熟悉又新穎的用餐體驗。

以抹上嗆過白蘭地製成焦化奶油的長棍麵包,開啟序幕;接連上陣柚香萵苣及炙燒文旦、華麗變身的筊白筍作為冷前菜;熱前菜以海鮮高規格呈現,烤肉必備的生蠔、軟絲、花蝦和干貝一字排開;湯品復刻了把蛤蜊包裹進鋁箔盒中等待開口的儀式感,或選擇一口牛舌一口湯,有如在燒烤店吃烤牛舌的感受;不論你是麵食主義或米飯愛好都可滿足,和甜玉米相伴現身的義大利經典公主波浪麵,或選用有機東昇南瓜的精緻義大利米燉飯;主菜將Domani的經典菜換上新裝,狂野派的小春雞和上串的盤克夏黑豬,錯過就難過;最後以小時候燒烤時必備的棉花糖壓軸上桌,搭配手工製作焦糖烤布蕾,口感綿密而不甜膩。

Domani 將象徵中秋的時令食材,以燒烤及煙燻的風味,幻化成一道道有如藝術品精緻的料理。菜單上刻意不替餐點命名,羅列食材展開無盡的想像,9/18-9/20限時三天供應海陸雙饗燒烤風味套餐,七道料理從麵包、冷前菜、熱前菜、湯品、主食、主菜到甜點,一套$1580,即日起開放預訂內用座位,另有兩間可容納8人的寬敞私人包廂可供餐敘。

四首美詩四種境界

▲蘇東坡、王安石、宋神宗:公有領域;明文徵明赤壁圖局部、荷花。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貫明
北宋的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繼歐陽脩之後的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書、畫無不精通。

國學大師、清初著名的文學大家王士禛曾這樣評價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蘇東坡不僅才氣縱橫,文冠天下,他與好友佛印禪師兩人也時常在佛學修行及詩詞聯對上切磋鬥智,被後世傳為美談。

根據民間傳說,佛印和尚與蘇東坡的前世都曾經是修煉人,後來蘇東坡因「情」關未過抱憾而死,他的師兄十分惋惜自己的師弟修行未果,發願要再次轉生度化師弟,這位師兄就是北宋這一世的佛印和尚。他們二人一見如故,經常在佛學和文學上相互切磋,彼此亦師亦友,又衍生出了一段段民間傳奇和文學佳話。

心在方外 高僧佛印志向高遠

蘇東坡謫居黃州之時,佛印住在廬山,兩人常有唱酬,其往來事跡,可見於《禪林僧寶傳.了元傳》、《居士分燈錄》卷上等。相傳有一次蘇東坡到大相國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請蘇東坡在禪房休息,並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餚款待。

蘇東坡獨自斟酌,不覺有些微醉,偶然一抬頭,見粉牆上新題有佛印的一首〈酒色財氣詩〉,其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牆垛外,不活百歲壽也長。」

佛印和尚是出家人、佛教徒,他自然主張四大皆空,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家認為,酒色財氣都是人的執念,沉淪在這些欲念之中,往往損命傷身。只有徹底放棄執念,方得自在,延長壽命。佛印和尚視「酒色財氣」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所題詩句當然也展現了佛家的理念,提倡斷絕「酒色財氣」,心在方外。

佛印之禪詩,乃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出世之境界,人世間凡夫俗子顯然難以做到。

取捨有度 大文豪蘇東坡修身齊家

蘇東坡見佛印的這首詩寫得很有哲理,但是他覺得四大皆空,禪味太濃。既然人世間離不開酒色財氣,想來也是一般人躲也躲不開的事情,那為何不能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呢?世間所有問題的關鍵不是掌握一個「度」嗎?於是,他就在佛印和尚題詩的右側題上了〈和佛印禪師詩〉一首:「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題畢,把筆一擲,乘著醉意,就離開了禪房。蘇東坡不同於佛印,他是文人,也是性情中人,所信奉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於是,他以不偏不倚的眼光看待「酒色財氣」,認為「酒色財氣」也能給世人帶來快樂與享受,只要能把握好度,不過度嗜酒、好色、貪財、逞氣,就無傷大雅。 

蘇東坡之詩,是儒家修身齊家的入世之境界,世間大多數人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得到。 

蘇軾是一個樂觀豁達之人。他認為人要立於世間,就必須懂得圓融或變通,佛印的看破執念,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執念,因為你必須不停地壓抑自己的欲望。在蘇軾看來,欲望不一定要完全滅除,只要懂得將自己的欲望控制在適度的範圍之內就好了。

自古英豪愛美酒,但過度飲酒就會傷身誤事,所以飲酒不醉,才是真英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沉迷於美色之中,就是「君子好色而不淫」。不義之財不可取,反過來說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人都會生氣,但氣會讓人失去理智,聰明的人應該懂得用理智來疏導自己的怒氣。

賢相治國「 四戒」化 「四寶」

後來,宋神宗趙頊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也來到大相國寺休閒。宋神宗看了佛印與東坡的題詩之後,感覺饒有風趣。於是就笑著對王安石說:「王愛卿,你何不也和詩一首?」王安石應命,略一思考,即揮筆在佛印題詩左側也題〈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世上無酒不成禮,人間無色路人稀。民為財富才發奮,國有朝氣方生機。」

王安石不愧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他以詩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巢臼,巧妙地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社稷與人民的生計結合起來,把人們恐懼的酒色財氣賦予新的勃勃生機和喜慶色彩。王安石是主導變法的賢相,當時他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此詩的格局可以看出他胸懷天下,大膽跳出了佛印與蘇東坡設置的「出世入世」的話題框架,把「四戒」化 「四為」。他對「酒色財氣」的態度是「正面和提倡」,認為有了它才能給國家帶來禮儀,帶來生機。

王安石之詩,體現的是超出個人視野的家國情懷之境界。在王安石眼裡,酒是聚會禮儀的必備之品,色有驅使人們交往的重要作用,錢財能促使人民奮發向上,氣能使國家煥發生機。

帝王平天下 自信自強

宋神宗對此深為讚賞,乘興也和詩一首:「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國家盛,氣凝大宋如朝陽。」

神宗是皇帝,他的視角自然要站在國家的高度上,因此進一步發揮了王安石的思想。在宋神宗看來,酒是國家禮樂的輔助,色是能使國家人丁興旺,國家要財足糧豐才能強大,而氣勝且凝聚在一處,便可定乾坤。

皇帝是乾坤在握的王者,他不僅充分肯定了「酒色財氣」所蘊含的積極因素,還以「操之在我」的霸氣與自信,要掌控、駕馭「酒色財氣」,為國家所用。與王安石相比,宋神宗之詩又高了一籌。那是一種自信自強的王者之境界。

君臣在大相國寺以酒色財氣為題,先後和詩,各抒己見,別有一番情趣,自此被傳為千古佳話。這是一組關於酒色財氣的妙趣橫生的組詩,由於作詩的人所處的立場和格局不同,對於同樣的酒色財氣四種事物,也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四個人,四種身分階層;四首詩,四種人生境界。佛印和尚的詩從證悟佛家之空性來談,提倡完全和酒色財氣相絕緣,出離世間,是佛家的出世思路,是內聖之法門;蘇東坡的詩強調對待酒色財氣關鍵是把握一個度,中庸之道。是從儒家個人修身方面來談,也屬於內聖之法。

王安石和宋神宗則從酒色財氣對國家社稷的正面作用方面來談,肯定了酒色財氣中所蘊含的積極因素,一個是賢相的眼界,一個是王者的格局。這就是一人一道,認知不同,感受不同。萬事萬物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角度不同,其結果也不同而已。

後人將四首詩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更通俗且流傳更廣的〈酒色財氣歌〉: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

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這首〈酒色財氣歌〉,前半言害,後半言利,酒色財氣到底有害還是有利呢?最終還是因人而異。凡人皆有欲望,因此懂得克制疏導自己的欲望,甚至利用自己的欲望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責任編輯:簡偉丞

(轉自看中國報紙)

防疫茶強化免疫力 中醫師分享正氣飲配方

張睿哲中醫師
臺灣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和臨床中醫師共同研發中藥複方——「清冠一號」, 臨床證實對COVID-19有療效。
「清冠一號」為治療用,並非防疫配方,若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身體弱化、腸胃損傷。不少民眾詢問如何用藥方或茶飲等預防染疫,張睿哲醫師特別分享「正氣飲」的製作方式,服用防疫茶飲養足正氣,以提升身體對抗外邪入侵的能力。

這二年來,世界各地都受到COVID-19 的影響,全球上億的民眾不幸受到感染,在疫情四處蔓延的時刻,除了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配戴口罩、護目鏡,以隔絕飛沫傳染外,我們還能做甚麼來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呢?除了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多運動,來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我們也可以透過中醫的協助來提升人體的抵抗力,讓我們在面對周遭環境中不可見的病毒威脅時,能夠更加的安心。

古代《黃帝內經》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身體裡自身的免疫抵抗力是足夠的,外來環境中侵犯的細菌或病毒,就無法對我們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

故如何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正是在和嚴峻疫情對抗的我們可以特別重視的,除了日常均衡的飲食營養之外,中醫「正氣飲」茶包也可以幫助我們養足正氣。

正氣飲製作方法

1. 材料:魚腥草一錢、荊芥一錢、黃耆一錢、銀花一錢、板藍根半錢、藿香一錢、防風半錢、牛蒡子一錢、蒼朮半錢、厚朴半錢、紫蘇葉一錢、生甘草半錢、紅棗半錢、黨蔘一錢、陳皮半錢。

2. 建議煮法:藥材放入鍋中後,加入飲用水(約 1500ml);先大火煮至沸騰後,轉小火再煮10 ∼ 15 分鐘,將藥汁倒出碗中(頭煎);藥材再煮第二次後,將藥汁倒出碗中(尾煎);等冷卻後,將頭煎和尾煎混合,再加入 約 2 倍的飲用水(5000ml)稀釋。

3. 建議保存:稀釋後,可放入冰箱冷藏保存約 14 天左右。

4. 建議服用方法:每日飲用250ml 即可(取出後可加熱)。

飲用提醒

1. 懷孕婦女不建議服用。

2. 茶飲為預防疾病、提升免疫力之方,若有感冒、咳嗽或發燒等症狀,不適合服用。

3. 有慢性病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的民眾,建議先至中醫門診,經醫師評估後再飲用。

4. 如服用茶飲後出現不適症狀,應降低每次飲用的茶量。

5. 若有服用其他中、西醫藥物,建議間隔至少 30 分鐘,再喝防疫茶。

責任編輯:簡偉丞

(文章轉自:看中國報紙)

澳洲財政部長喊「中國+」戰略 抵制中國經濟威脅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澳洲從2020年喊話要調查武漢肺炎病毒起源惹怒中共後,就一直在跟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抗衡,試圖將自己打造為東太平洋地區西方國家陣線中,除了美國外有足夠實力與中國對峙的戰略領頭羊。

最近澳洲財政部長佛萊登柏格(Josh Frydenberg)的演講稿被當地媒體大幅報導,就是個明顯訊息。

佛萊登柏格昨天到澳洲國立大學舉辦的領導力論壇(Crawford Leadership Forum)發表演講,聽起來只是個普通行程,但演講稿卻特意提早曝光給新聞媒體。演講當天,各大媒體以「面對中國威脅拒不退讓」、「財政部部長加碼抵抗中國」為標題報導,成為澳洲當天熱門政治話題。

根據澳媒刊出的演講文,佛萊登柏格提出三大重點:

  • 中國漸展現出侵略性,澳洲必須採取全新的國家政策抵擋中國政府的「經濟脅迫」。
  • 澳洲企業必須提升「自身的復原能力」。
  • 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讓經濟多角化發展。

佛萊登柏格先是肯定中國的經濟崛起,成功讓超過8億人口脫離貧窮。但同時,中國崛起的另一個問題也逐漸浮現,他說:「中國利用其經濟實力施加政治壓力,通過 『一帶一路  』等倡議提供經濟『胡蘿蔔』,同時威脅其它國家因『錯誤行為 』承擔經濟後果。」

佛萊登柏格將中國與冷戰時期的前蘇聯相對比,認為不同於蘇聯時期的對外封鎖,中國在全球經貿體系融入程度深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佔全球GDP中的份量在2021年來到18.8%,而2001年時僅有7.7%。

由於掌握經濟話語權,許多國家不得不受制於中國政府的臉色,2018年以前的澳洲也是如此。

---

2018年,澳洲政府因拒絕華為5G建設,成為全球第一個拒絕華為的國家,兩國關係出現裂痕。2020年,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要求針對COVID-19病毒來源啟動獨立調查,觸怒北京,中國政府於是實施一連串經濟制裁,狠狠打擊澳洲的葡萄酒、海鮮產業。

佛萊登柏格承認,當時中國的制裁確實讓國內經濟遭到一些打擊,但他也自豪表示,澳洲企業的復原能力相當迅速,許多被中國政府針對的廠商,經過一年的調整後,都已發展出新的其他出口地。

根據數據,澳洲今年對中國的出口估計與去年比減少了約54億澳元。然而在同一時期,這些商品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卻增加了44億澳元。佛萊登柏格直接嗆聲中國政府,中國對澳洲整體經濟所造成的衝擊,出乎意料的「相對輕微」。

這不是跟台灣很像嗎?曾經以為失去中國市場經濟將受到重創,事實證明,脫離惡霸金主後,反而有更多彈性去面對自由市場,從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

那麼前面佛萊登柏格提到,抵檔中國經濟脅迫的「全新國家政策」又是甚麼?

佛萊登柏格將這個策略稱為「中國+」(China-plus),也就是:

  1. 加強經濟復原能力,企業應訂定長期計畫。
  2. 分散市場風險,尋求市場多樣化。
  3. 加強網路安全領域的投資研發。
  4. 扶植自己的供應鏈。

這些戰略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重點,不再過度依賴中國。

澳洲必須學習靠自己發展多邊關係,以「戰略競爭」角度來看待貿易市場,在捍衛主權、印太安全的前提下,思考國際間的經貿關係。

有別於還在中國市場與自由社會之間搖擺不定的鄰居紐西蘭,澳洲政府透過一場演講再次表明自己的態度,並勇於身體力行,試圖擺脫中國長年滲透累積的政經威脅。在中國政府近日忙於內鬥打擊各種產業圈的情況下,我相信澳洲不會是唯一一個想要這樣做的國家。

一通電話賣出百萬口罩 做生意從建立信任開始

近二年武漢肺炎來襲,黃得倫因此踏入口罩行業,為求生存,將口罩當成服飾來設計。圖為示意圖。Adobe Stock
謝平平
智匯家社群媒體有限公司
成立:2019年
專長:社群行銷、口罩
產品通路:醫療、團購、直播、實體

「好,沒問題!一貨櫃的變色口罩將在x月x日抵達!」僅靠一通電話,智匯家社群媒體總經理黃得倫就接下了一筆一百萬的國際訂單。

24歲時,黃得倫曾幫前總統陳水扁助選,後來也幫柯文哲市長、陳柏惟立委助選。從事廣告行銷的他,在2010年前後體認到數位行銷即將改變世界。但他也認為,不管用什麼工具,改變不了的還是人性。沒見過面就能賣出口罩,靠的就是建立信任。

黃得倫表示,今日的社群經營已跟雞腿便當一樣普及,用圖片、用影片、用文字、用符號,想盡辦法得到消費者的互動,社群行銷的最高原則是「產生認同」。

他以中國Lifewater(活水)礦泉水品牌為例,該公司透過市場研究,發現多數消費者只喝半瓶水就隨手扔棄,因此在2015年推出「半瓶水」計畫。上架的礦泉水只有半瓶,瓶身上是缺水地區的孩童圖像,消費者每購買一瓶,該公司將回饋一定比例給缺水地區。這樣的行銷方式引發民眾惻隱之心,締造年度業績高達652%的成長率!

黃得倫指出,該計畫的成功來自分享的同理心與無私的出發點,套句現下最流行的話,「哥不是在賣水,是賣人之間的交流。」曾參與該計畫的他表示,當年所有部門都沒有預測到這個策略帶來的業績倍數。

看似不難的操作,是否會有模仿成功的案例?黃得倫點出該計畫成功的關鍵原因,除成功「產生認同」,更因銷售過程在利潤上的「誠實、公開、透明」與公益色彩,從盤商到消費者,都認同這個計畫,影響力從小炮彈變成原子彈。

1

智匯家社群媒體總經理黃得倫。黃得倫提供

生意源源不斷的法寶

近二年武漢肺炎來襲,黃得倫因此踏入口罩行業,為求生存,他將口罩當成服飾來設計,例如銷售到日本的口罩,顏色特別採用阿波藍(日本德島古代名為阿波,其傳統天然藍染,被稱為Japan Blue),試圖在商品設計上引發認同,但他強調,「這世界擁有你想像不到的變數。『做』生意是要做什麼呢?是要『做』信任。」

有句老話說:「信任是慢慢建立起來的,關係是經營出來的。」見過大風大浪的他表示,現下成功的商業模式不見得永遠奏效,但在客戶端建立「信任」存摺,可以為自己帶來源源不絕的客戶,比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更能立於不敗之地。

社群行銷,千萬不要做這樣

現在99%的公司都有社群帳號,但卻有多數企業處於停擺狀態。黃得倫提醒,社群媒體不經營,它就會變成一塊神主牌,與其說「社群行銷」是種網路行銷手法,不如說是企業與客戶的聯繫管道。但要在社群上互動,並非一味強調商品品質有多好,「網路行銷非網路通路,千萬不要在社群媒體上散發濃濃的賺錢目的。」

除此之外,黃得倫表示,因為疫情產生的「居家辦公」,大大推進了「宅經濟」模式,「你要觀察清楚消費者行為,社群經濟才有辦法成功,不是永遠都用同一招。」

 

潘元石、陳正雄南美館大展 版畫、木雕精品盡出

▲陳正雄〈重圓〉,牛樟,2012。
第226期
文、攝影⊙謝平平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自成立以來,即相當注重當地藝術家與資深前輩的作品策劃展覽,館長林育淳今年走馬上任,將策展方向精緻化,希望民眾能從展覽細節體察台南的文化品味。近日台南重量級藝術家潘元石、陳正雄也首次在南美館分別舉行「手心的對話─潘元石雕版印刷教學特展」與「凝視的刻線-2021陳正雄個展」,從展品中可見其從年輕到成熟的摸索過程與心路轉變,透過二位藝術家的說明,也讓此二檔展覽的深度能具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台南市美術館舉辦潘元石「手心的對話」展覽現場。

▲台南市美術館舉辦潘元石「手心的對話」展覽現場。

 

潘元石:台灣首屈一指的傳統雕版版畫家

出生於1936年日治時期,從小在台南米街(今新美街)長大的潘元石,對台南文化的豐美與舶來品的精緻耳濡目染,他曾目睹「林百貨」的極盛時期,更受到台灣唯一一家雕版印書坊「松雪軒」的影響,以雕版版畫創作多年。他對台南當地文化保存與規劃有重大貢獻,也帶領台灣藏書票的創作者與收藏家參與國際交流。

 

潘元石「手心的對話」展出作品的印製過程。

▲潘元石「手心的對話」展出作品的印製過程。

 

潘元石從台南師範學校(後改制為台南大學)藝術科畢業後,進入台南盲啞學校(今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任教,教學之餘不忘創作,拿過「南美展」入選、「青年美展」第一名,並以藝術啟迪學生,在日本世界兒童比賽、世界兒童美展中,分獲得銀牌、銅牌,激發孩子的天賦。

退休後,潘元石專心創作版畫,年年受邀參展。但版畫形式多樣,為何直到今日仍使用雕版印刷?他用手比劃了一下,說:「我喜歡用手刻,愛怎麼刻,就怎麼刻。」

 

潘元石〈台南地方法院〉,版印設色,2003。

▲潘元石〈台南地方法院〉,版印設色,2003。

 

潘元石〈台南孔廟〉,版印設色,2011。

▲潘元石〈台南孔廟〉,版印設色,2011。

 

潘元石〈台南名所林百貨〉,版印設色,2017。

▲潘元石〈台南名所林百貨〉,版印設色,2017。

 

剛開始,他會以蠟筆打草稿,後來直接刻在木板上,「台灣的木頭比較小片,後來我改用大的三角板來刻。」展覽現場不但展出潘元石的手繪稿,還有一系列精彩的建築版畫,包括台灣文學館、台南地方法院、台南神學院、台南孔廟、台南車站、陳世興(墾號)古宅、寧南門(大南門)、林百貨等台南代表性建築,線條靈活、布色優美。

 

左為潘元石〈向西川滿致敬〉,版印設色,2016。右為西川滿藏書票(自藏)。

▲左為潘元石〈向西川滿致敬〉,版印設色,2016。右為西川滿藏書票(自藏)。

 

透過前輩介紹,潘元石赴日拜訪著名藝文奇人西川滿(Nishikawa Mitsuru),他堅持手工製作限量書籍,並自己設計書封,直到戰後才從台灣回到日本。1990年,亦即拜訪西川滿的隔年,潘元石立即在台灣舉辦了首屆藏書票聯展,之後並成立藏書票協會,加入「國際藏書票聯盟」,積極推動台灣走上世界舞台。

疫情前幾乎年年參加國際藏書票聯盟的潘元石表示,他曾看過歐洲某國以銅板畫作為藏書票,令他印象深刻;而日本則多採用櫻花木,可雕刻面積比台灣原產木頭更大。

「藏書票」原為西方貴族以家徽加上拉丁語「EX-LIBRIS」作為私家藏書的印記,形式為版畫;而今人藏書票用的是現成的印刷紙張,比較講究的文人雅士則會請專人為自己雕刻專用藏書票。

他的版畫作品精緻小巧,內容散發著台灣古早人情味與文化,適合長輩帶著孫子前來看展,也適合喜愛藝文的朋友相偕前來欣賞,更適合喜愛文藝的讀者用一個時辰的時間細細品味。

 

陳正雄「凝視的刻線」展場中,討海人的肌肉線條非常精實。

▲陳正雄「凝視的刻線」展場中,討海人的肌肉線條非常精實。

 

陳正雄:從木雕師傅走向藝術創作的殿堂

與潘元石的生長環境相反,1942年生的陳正雄成長在台南安平,從小看著討海人在廟口前下棋、聊天,他形容:「討海人的肌肉線條非常精實,台語叫『鐵骨仔生』,跟健身房練出來的那種肌肉完全不同型款。」承繼了母親的藝術天分,陳正雄的觀察力特別敏銳,不需學過解剖學,他只要看過、摸過,就能將人物韻味與身軀線條刻畫得栩栩如生。

台灣早期社會是師徒制,他也在14歲那年出外拜師學習木雕,17歲出師後,開始自己接案,因他剛出師,價格不高能力又強,老師傅都喜歡找他合作。某日,他休息時,被報紙上一位俊秀男星所吸引,忍不住拿起雕刻刀比畫了一下,刻出

 

陳正雄〈亞蘭德倫〉,檜木,1963。

▲陳正雄〈亞蘭德倫〉,檜木,1963。

 

當時舉世聞名的法國影星亞蘭德倫(Alain Delon)。在興趣驅使下,他又刻起其他知名人物,擺在自己的店中。

陳正雄表示,神像需依魯班尺雕刻,不能隨意創作,但一般人物可以。生活與周遭人物是他靈感的來源,造型偶爾會參考神像,如討海人工作辛苦卻個性樂天,即是參考羅漢像。

某日,醫師許嘉煢騎著腳踏車到陳正雄家幫陳母看病,見到陳正雄的作品,大吃一驚,問陳母能否代為報名、參加比賽?「好啦,反正那個也沒有什麼用。」經常叨念兒子的陳母不識字,卻擁有刺繡的好手藝,隨手就能以麵粉捏出惟妙惟肖的動物,但也不覺得「藝術能吃飯」,於是非常乾脆地點頭讓醫師報名聽都沒聽過的美術比賽。

看似沒用的雕像卻在「南美展」上獲獎,也讓陳正雄踏上了藝術創作之路。他表示,自己從沒因創作而耽誤工作,「不要一心就想做自己愛做的事情,要誠心誠意地去做,我自己都是順其自然。」言下之意,因為無負於他人,陳正雄之後才能沒有壓力的全心投入創作,雖然沒有「成名要趁早」,但他的作品更能以同理心打動觀者。

「凝視的刻線」展場從一開始的肖像,再到受到西方影響的作品,如「奔月」;其後一系列除了委託創作,更多的是他對人物、社會的觀察。

 

陳正雄,〈鄉愁〉,檜木,2018。

▲陳正雄,〈鄉愁〉,檜木,2018。

 

陳正雄父親六十歲辭世,母親落寞的身影與許多老夫老妻牽手聊天形成對比,他因此創作「老伴系列」。許多親友在兩岸開放後,準備回鄉的雀躍、擔心、惆悵的心情,從〈鄉愁〉到〈重圓〉,人物的悲喜也感染了民眾對他們思鄉的情懷。

 

陳正雄,〈愉〉,牛樟,2000。左後方為作品〈安平金小姐〉。

▲陳正雄,〈愉〉,牛樟,2000。左後方為作品〈安平金小姐〉。

 

〈安平金小姐〉則是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委託創作的作品。許文龍早年就開始收藏陳正雄的作品,陳正雄說:「我三十幾歲,才在他家第一次喝到黑黑的咖啡。」這件作品中的金小姐是台南有名的歷史人物,她的父親是荷蘭船醫,離開後再也沒有回來過;長大後的金小姐竟然也愛上船員,經常與母親徘徊在海邊,等待夫君歸來。

 

陳正雄〈烽火大戰〉32件組,紅銅,1988。

▲陳正雄〈烽火大戰〉32件組,紅銅,1988。

 

陳正雄〈烽火大戰〉的漢王與幕僚。

▲陳正雄〈烽火大戰〉的漢王與幕僚。

 

而頗似西洋棋的〈烽火大戰〉則是受知名媒體人高信譚委託創作,用以推廣象棋。棋盤上的項羽、劉邦改為漢王與番王的形象,陳正雄表示,人物造型都在自己腦中,也不需要畫草稿,如同米開朗基羅說的,「雕像已存在,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去除。」

南美展、吳三連文藝獎、全省美展(現改為全國美術展),都有陳正雄獲獎的身影。1989年,他拿下日本東京美術館「新構造展」的「彫刻大賞」,並受邀成為社員。除私人收藏家外,作品也受到許多博物館的收藏。

潘元石、陳正雄二人互為舊識,學養俱足,謙謙和風卻有若玉璞。當詢問到為何台南藝術家都能有如此強盛的創作力?潘元石表示,台南前身為台灣首府,經濟富庶、文風鼎盛,環境與人文特質互相造就的創作風氣,如同偏甜的台南美食,也是其他城市找不到的風韻。

 

 

 

手心的對話─潘元石雕版印刷教學特展

展期:2021年5月15日至11月14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2樓展覽室H

 

凝視的刻線-2021陳正雄個展

展期:2021年5月8日至10月31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2樓展覽室B-G

《父親》猶如驚悚劇 揭開失智症患者的世界

▲知名老牌演員安東尼‧霍布金斯在2020年的劇情片《父親》中飾演失智老人勇奪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Getty Images
第226期
雲玥

近年來,各國有不少探討失智症的電影,年邁的父母逐漸喪失自理能力,或者曾經親密的伴侶忘記了自己、忘記了親人。過去依稀的輪廓日漸模糊,相處的記憶猶如一道道被擦去的筆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否也因此被擦去?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總存在著鴻溝,從不理解、到了解、到最終的接受與包容。一方的眼神逐漸漠然,另一方卻還情感深摯,不光記憶力、認知退化了,還混雜著對外界認知的改變。也許失智症患者正經歷著驚悚的人生體驗,卻說不出、道不明,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所發生的一切為何如此。

 

安東尼‧霍布金斯(Anthony Hopkins)

 

2020年的劇情片《父親》(The Father),在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六項提名,並勇奪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男主角獎。該片講述了一位由知名老牌演員安東尼‧霍布金斯(Anthony Hopkins)飾演的老年人安東尼,因患有失智症而迷失在虛幻的生活中的故事,被《好萊塢報導者》首席影評人陶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評為:「自八年前《愛‧慕》(Amour)以來,講述老年人境況最出色的電影。」

懸疑性的敘事手法

電影從由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飾演的大女兒安得知父親安東尼又趕走一位看護後,上門看望展開。安告訴父親,她即將離開倫敦,與男友搬到巴黎同住,如果父親再這樣無端趕走看護,她無法安心離開,只好做另外的安排。

罹患失智症的安東尼卻對女兒要聘請看護不以為然,即便自己經常忘事且記不得東西所放的位置,但他認為自己還能照顧自己,而且他因為找不到手錶懷疑是看護偷了,因此對請看護一事極度反對。

然而,隨著不同人物的出場,觀眾隨之陷入謎團。女婿出現了,出現在安東尼家中,並告訴安東尼那是自己的家。女兒不是早已離婚?而原本的女兒回來後,卻是另一張臉孔,之後還告訴父親自己並沒有要搬到巴黎。

隨著鏡頭切換父親的視角與女兒的視角,以及父親的陳述與女兒的陳述彼此矛盾,觀眾也隨之陷入迷霧,因此,雖是簡單的故事與場景,卻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緒,想要一探究竟:到底這對父女怎麼了?到底真實的現況是什麼?

錯亂的是父親還是女兒?大女兒安離婚了嗎?安真的要前往巴黎?安真的是覬覦遺產?父親口中最疼愛的消失的二女兒,到底怎麼了?現在老人是住在自己家裡,還是搬到了女兒家,與女兒及夫婿保羅同住?

觀眾心中一連串的問號,無疑也是失智父親正經歷的。此部影片敘事手法獨特,透過猶如驚悚片的敘事結構,一步步引導觀眾看清整個故事。過程中解開疑惑,同時探究失智症患者的內在,隨著謎團的揭曉,體會到失智症患者崩塌的世界:也許他們正經歷著驚悚、失序的生活。

同理失智者的世界

因為這些錯亂,患者心中惶惶不可終日;因為錯亂,患者無法正常社交與人互動,言行令人難以理解。碎片化的場景,逐漸拼不出完整的生活樣貌,患者也逐漸喪失自我的認知,以及對過往、親人、乃至現實生活的理解。劇中安東尼‧霍布金斯將失智老人多疑、憤怒、悲傷、思念等諸多情緒演得絲絲入扣。

雖然訴求觀眾的理解,但導演與編劇並沒有溫情脈脈的牽引,而是採用懸疑的敘事手法,在抽絲剝繭中逐步釐清父親的處境。隨著劇情發展,當觀眾最終看清父親所處環境時,登場人物稱謂與長相不一致的謎團也隨之被揭開,觀眾也才清晰地看到導演與編劇透過這些布局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顯然,驚悚的感覺劇烈地震撼了觀眾的內心。

當代社會失智症日漸普遍,照護者也許可以理解、也許無法理解他們的言行,但即便能理解,也很難感同身受。透過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這部影片的詮釋,無疑更能夠觸動觀看者的同理心:原來失智症患者經歷的不只是遺忘,也不只是認知問題,他們的時間、空間早已交織成一張無序的網,任誰都難以抽絲剝繭而出。而身陷其中的親人,面對的也往往是難以兩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