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日本「接生」的台灣人

▲信奉傳統價值的兩個台裔日籍家庭合影:穿和服者為陳優美(右)、陳優芬(左)姐妹,左四郭俊貞醫師,身後為二兒子加來博志院長,中間為陳優芬兒子和兒媳(此為其結婚照)。曹長青提供
第242期
曹長青、康尼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康尼為曹長青夫人。

現在發達國家普遍生育率降低,不僅歐美,亞洲的日本、台灣,甚至中國也都出生率下滑,人口不增反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在2016年被停止,允許生第二胎,後又推出鼓勵更多胎的多子政策,以提升生育率,因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國家也開始人口萎縮,2021年出現自60年代以來的首次人口下降,出生率僅1.1%,遠低於抵消死亡所需的2.1%。

十多年前,中國一年新增人口800萬,但2021年的人口淨增降至48萬,2022年不僅沒有淨增,反而首次出現負增長,人口比上一年減少85萬,可見萎縮速度。上海社會科學院團隊推算,如按2021年出生率僅1.1%的速度持續,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到5.87億,還不到現在的一半!

日本人口將降至8000萬

台海兩岸政治對峙,但出生率卻殊途同歸,台灣也是人口下降,2021年比上一年減少18.6萬,除因疫情人口遷出增多,出生人數也遠少於死亡人數,被學者戲稱「生不如死」新時代。少子女化被稱為「國安危機」,因為台灣人口很快會低於2,300萬。

出生率下降在日本更嚴重,日本和俄羅斯是世界上連續10年人口下降的大國。2020年日本人口下降48.3萬,2021年下降72.6萬,創下歷史最大降幅,已成為國家的危機之一!

以東京為中心加上周圍的崎玉、千葉、神奈川縣被稱為「東京圈」,占日本總人口的28.9%。日本人青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京,各地人口流入,但即使這個「中心之中心」的東京圈,近年也出現人口下降,因死亡人數遠高於出生者,雖然外來人口還在增加。全部日本的都縣市,除沖繩外其他全部都人口減少。按目前速度,日本專家推算,到2050年時,日本將由現在的1.26億人口降至8,000萬,相當土耳其。日本國立人口研究所副所長金子隆一預測,整個21世紀日本的人口減少速度和老齡化程度將雙雙達到全球第一。

日本政府頗為此憂慮,近年所有首相都在採取措施,但收效甚微。很多日本年輕人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當然就不生子,使人口降低愈趨嚴重。

「接生」了3萬嬰兒的台裔醫師

一個來自台灣的醫師世家目睹了日本這個從二戰後嬰兒潮到近年生育遞減的大潮,也為日本的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郭俊貞先生(加來俊貞)60代從台灣到日本留學,隨後開辦了婦產科醫院,最近在千葉市他創辦的都賀婦產科醫院,我們採訪了郭醫師和已接他班做院長的兒子加來博志,得知僅他這一家醫院就為日本「接生」了3萬個孩子!

郭俊貞是台灣屏東人,畢業於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在日本出生率高潮期的1963年來到日本留學。做外科醫師的父親只給他一次考學的費用,說如果考不上日本醫學院,就不再管了。郭俊貞赴日後每天都在圖書館度過,把全部時間精力都用在學習上。聰明加用功,不負父親期待,一次就考進了國立千葉大學醫學院。日本跟美國不同,美國名牌大學多是私立的,不僅學費昂貴,而且考進去不易。日本則是公立學校更難考進,因政府提供大部分學費,競爭激烈。窮人家的孩子都希望考入公立學校。像最有名的東京大學就是公立的,而美國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大學全部是私立。

郭俊貞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就雄心勃勃地在千葉市創建了「都賀婦產科醫院」。兩個兒子都是醫學博士,一家三個博士,郭夫人陳優美是醫院理事長,統管經濟和經營。這是一個外國人在日本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典型。

愛心和傳統的家庭價值觀,讓郭醫師夫婦又幫助陳優美的妹妹陳優芬(吳瑛子)和丈夫吳青洋從台灣來日本留學。吳清洋也畢業於成功大學,本科是機械;跟郭醫師同樣,來到日本不僅從頭學日語,而且完全改行學醫,也在千葉大學拿到醫學博士,然後在崎玉縣幸手市創辦了耳鼻咽喉科醫院,妻子陳優芬做理事長。吳清洋還在日本創建了「在日台灣人醫師協會」,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一路出錢出力,可惜英年早逝。和姐姐家一樣,吳清洋、陳優芬的兒子吳松晃也獲得醫學博士,繼承父業,做了父親創辦的醫院院長,媽媽掌管經濟和營運。兩個台灣家庭,五個醫學博士,兩個妻子都是醫院理事長,一個在傳統價值主導下順風順水、順理成章的美麗故事。

 

夜景中的都賀婦產科醫院大樓。曹長青提供

▲夜景中的都賀婦產科醫院大樓。曹長青提供

 

50%孕婦都是夜間生孩子

二戰後日本雖一路都受美國勢力主導,但開始受美國文化的影響跟世界其他國家差不多,也是在90年代之後的事。所以在郭俊貞的婦產科醫院創業成長的70、80年代,日本人仍一如既往地結婚、生子。

今年84歲的郭醫師說,做婦產科醫師是很辛苦的,因為50%的孩子都是在半夜出生,所以一旦夜間有分娩,他必須立刻起身去接生。日本是個很講專業和效率的國家,婦產科更是馬虎不得,因為涉及母親和嬰兒兩個生命。

 

都賀婦產科醫院星空產房,孕婦仰望星星月亮有靜謐安心感。曹長青提供

▲都賀婦產科醫院星空產房,孕婦仰望星星月亮有靜謐安心感。曹長青提供

 

都賀婦產科醫院的宗旨是安全、舒適、放心。參觀郭醫師的醫院發現,它簡直像五星級酒店般高雅現代,賞心悅目。產婦房的屋頂還被設計了「星空」,為了讓孕婦躺在床上看到靜謐且星光閃爍的夜空,感到祥和、愉快和安心。這是陳優美理事長從台北101大樓電梯裡的「星空」得到的靈感,回日本要求設計師做的。孕婦產後的梳洗、按摩、飯菜等都精心安排,讓她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日本,婦產科醫院也競爭激烈,所以孕婦(顧客)是上帝。因日本生育率下降,再加上這幾年受疫情之害,產婦人數也減少,周圍一些日本同行開的婦產科醫院都倒閉了,但郭醫師的醫院仍然生氣勃勃,而且是千葉市最大的婦產科醫院,就是因為口碑好、服務到位,這背後是郭醫師一家的敬業和愛心。

48歲的加來博志院長談到日本的出生問題時說,人口降低是趨勢,短期內無法改變。他們醫院原來每年接生六、七百個嬰兒,現降到四、五百,減少四分之一。2022年整個日本的新生兒不到80萬。他說日本政府已採取很多措施,像增加生育津貼,給每個新生兒的補貼從42萬增至50萬元日幣;母親生育期間停職,政府提供補助等。日本政府還新增一個「兒童家庭廳」來統籌生育問題。有健康保險的外國人在日本生子,享受與日本人同樣的福利待遇。

但這些措施對改變日本年輕人不生育的現狀效果甚微。《讀賣新聞》感嘆:「沒有決定性的一步棋來防止日本人口下滑。」七、八年後日本將面臨600萬勞動力缺口危機,地方的兩萬多個村莊可能成為無人居住的「極限村」。日本政府官員感嘆,現在是「無聲戰爭狀態」,要與人口下降作戰。

遵循人類傳統價值而成功的實例

日本總合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池本美香說:「要阻止人口下滑,只靠增加補助金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策不起作用,需要了解在促使父母和孩子健康幸福生活方面,我們有哪些做的不夠。」到底哪方面做得不夠呢?

都賀婦產科醫院加來博志院長認為,現在日本人不生育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經濟、道德和文化。首先,養育孩子,尤其是教育費用,讓很多年輕人望而生畏。其次是因科技發達,現在的年輕人可以享樂的內容很多,於是就更追求眼前的自我享樂而懶得去為家庭費心費力。再就是受當今歐美左派文化的影響和衝擊,不再看重家庭價值。

所以目前日本的顯著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結婚,大齡男女比比皆是。我們相識三十多年的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兩個女兒都年過四十仍不婚不育;另一位來自台灣在東京開日語學校的老師,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工作,都已四十多歲了,也是不娶妻、不生子,做母親的很著急。

而郭俊貞、陳優美的兩個兒子不僅都事業有成,而且都結婚生子(大兒子生了三個,二兒子生了兩個),擁有傳統、和睦的家庭。吳清洋、陳優芬有一個兒子,也是念完博士、事業起步就結婚,也生了兩個孩子。他們為什麼沒有像很多日本年輕人那樣不婚、不生子呢?博志院長解釋說,他主要是受到來自父母的台灣文化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兩方面的影響,而且由於父親更多專注於工作,受母親的教育和影響更大。的確,作者在交談中發現,陳優美對時事、政治等各項議題都很熟悉,且頭腦清晰,不僅對台灣政壇如數家珍,對美國政治也不陌生,比她先生更關注和了解,而且樣樣事都很有主見。顯然,她才是這個家庭的總督。

郭俊貞、陳優美和吳清洋、陳優芬兩家的兒子都不僅讀到醫學博士、事業有成,而且都結婚生子,擁有正常家庭,就是因為他們秉承了人類的傳統文化,看重家庭價值,而不是盲目追隨西方的左派潮流,把自由異化成極端個人主義和放縱(現在甚至發展到鼓勵同性戀、雙性戀,甚至變性等)。郭醫師一家在日本開辦婦產科醫院,不僅為日本接生了3萬個嬰兒,也用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樹立了一個遵循人類傳統價值而成功的實例。

祕方在於回歸家庭價值和傳統文化

當然,事業成功並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幸福才是。讓郭俊貞醫師最滿足、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妻子。21歲時,他一眼看中只有17歲的優美。赴日後這個讀醫學有社會地位的「帥哥」被不少日本女孩子追求,但他眼裡只有優美,兩人相互都是第一和唯一的戀人。明年是郭俊貞和陳優美結婚60週年!優美半個多世紀相夫教子,而且醫院的經濟和後勤全部一手包辦,對郭醫師更是關愛有加。所以郭醫師談到妻子時,對她是滿口的稱讚和感激,而且是欲罷不能,語言遠不夠表達。他那發自肺腑的滿足和幸福直接感染周圍聽眾。而只顧享受當下而不婚、不育的當今年輕人,到八十幾歲時自然就不可能有郭醫師這份滿足感和幸福感了。

不僅亞洲價值裡強調家庭價值,西方傳統同樣。《聖經》裡推崇的家庭模式就是丈夫辛勤勞作,既給家庭帶來富裕生活、也貢獻社會,贏得鄉鄰的尊重和榮譽;妻子不僅生兒育女,且是掌管家計和後勤的總督,於是家族興旺,代代相傳。從郭醫師這個普通且優秀的台灣家庭,到美國的川普總統,都在遵循同樣的傳統。川普的父親就是專注打拼蓋房子,既創造了自己的家庭財富,也因為提供廉價房屋而造福一大批紐約的中產階級;虔誠基督徒的母親則不僅操持了後勤,是全家的總督,而且比丈夫更關注政治和社會,在道德和教育上影響了孩子們。

目前所有發達國家的政府都頭疼人口下降問題,也基本上都只想到用發錢刺激生育,等於政府花錢買孩子,但全都沒有多大成效。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解決人口下降的真正可行之路,是大力推行傳統價值教育,提倡、宣傳和推廣家庭給個人生活和社會穩定所帶來的益處。只有恢復人類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更多展示、推崇家庭的美麗,而不是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鼓動各類摧毀家庭的行為,才可能解決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問題。而家庭的解體、生育的斷代,是任何社會和國家,甚至整個人類走向衰敗的開始。

 

附註:日本千葉市都賀婦產科醫院網址:https://tsugaladies.com/

香港解封?與中共難分難解!

▲武漢肺炎肆虐以來,香港就得跟隨中國的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措施。連續五波的疫情搞得香港七葷八素。Adobe Stock
第242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的解封有三個含義:一個是三年武漢肺炎的解封、一個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解封、一個是高壓政治下的解封。由於香港一向是中國的窗口,因此中共的一舉一動都會在香港反映出來,尤其習近平上台以來以摧毀一國兩制來實現香港的「二次回歸」更加使然。

連續疫情讓香港七葷八素

由於中港關係密切,因此三年前武漢肺炎肆虐以來,香港就得跟隨中國的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措施。尤其後期,北京擔心相對開放的香港,會將病毒從海外反噬到中國,所以對中港邊境進行嚴密封鎖。最沒有道理的卻是香港的自由港要跟隨北京,只能用國產疫苗,唯一的「兩制」是可以施打美國輝瑞的復必泰,因為上海復星集團花巨資取得在大中華地區的代理權,首要目的是對台灣進行政治綁架與統戰,如果再不讓香港使用,中國勢必虧大本。也因為如此,出於對祖國醫療用品的不信任,香港人的施打率普遍偏低,尤其是老年人,因而成為防疫的破口,連續五波的疫情搞得香港七葷八素。

為了拍北京馬屁,香港特區政府於2020年9月開始實施航班熔斷機制,如同一班抵港民航客機上有五名或全機乘客總數5%的乘客抵港後檢測確診,相關航空公司從同一地點抵港的民航客機航線將被停飛,使早已訂購機票和檢疫酒店的旅客被迫重新訂定機票和檢疫房間,破財兼費時,使航空運輸業及商界苦不堪言,嚴重影響客流物流。2019年,香港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七千萬人次。而機場數據顯示,2021年的數字比這一水平低了98%,由於仍有貨機往來,航班數量才能維持2019年的三分之一。

習近平實行變態的「清零政策」,導致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也被迫要跟隨,因為來自商界的巨大壓力,特區政府就成為夾心餅乾,進退失據。例如最狠的就是針對從前宗主國英國來的航班,需要在酒店隔離三個星期!但即使來自低風險區,也要兩個星期。而香港跨境貨車司機不能直接到中國的作業地提貨和交貨,而是要經過中國的接駁車司機,有時甚至要經過2至3名司機,又要受配額限制,導致成本增加,更無法掌控交貨時間。民間,尤其商界的怨聲載道可想而知。

香港解封亂象頻傳

去(2022)年7月香港新班子上台,解封在世界上已經大勢所趨,特區政府當然面對更巨大壓力,但因為習近平在中共20大維穩的需要還在強調清零,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就為此前言不對後語的語無倫次。然而去年12月北京突然宣布解封,香港當然喜出望外,也立即解封,然而因為缺乏準備,雖然不至於像中國那樣出現大批感染與百萬人以上的死亡,然而各項措施顯然跟不上,可見獨裁制度沒有章法的亂象。

香港的解封在2023年1月開始全面執行。除了恢復航班,就是中港邊境的開放。香港國泰航空在去年秋天就為解封做準備而大量聘請員工,國泰航空公告預計招募8,000名員工;但有工會人員表示,公司開出的合約,無論新人還是有20年經驗的空姐「回娘家」,底薪都只有9,000港元,比餐廳初級服務生和保全薪水都還低,似乎對復甦的期望並不樂觀與積極。而中港全面通關一個多星期,2月中旬有首個大型內地團訪港,有內地在港上市企業安排3,000人訪港,在亞洲博覽館出席年度會議及觀賞歌手表演,但因本地旅遊巴士及司機等不足,未能安排團友在港觀光及留宿。

疫情與《香港國安法》,迫使香港人與資金大量移出,尤其金融人才與資金流向新加坡,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動搖。由於祖國及香港處處與民主、人權為敵,因此與美歐西方文明國家的聯繫與合作必然減少,需要擴展其他市場,中東市場就是目前香港特區政府的目標。2022年10月,為迎接開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出訪中東的巴林與沙烏地阿拉伯,雖然當局自吹自擂如何豐收,然而那裡主要是原油與石油美元,除了金融以外,實在也沒有太多的油水。今年2月上旬,特首李家超又去訪問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李家超還在黨報親自撰文,他形容中東之行成果豐碩,香港與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企業和機構,交換了13份合作備忘錄或合作意向書,涵蓋金融、創新科技、交通和能源等範疇;但他也承認是否實現要看後續。

如果我們看到今年1月中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與伊朗,可見香港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一致」地集中在中東地區,這是不是縮小了香港的格局?習近平企圖在中東推銷以人民幣結算向中國出口石油,但是被中東國家拒絕;香港也希望中東石油企業來香港掛牌上市,能否成功也得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也在爭取俄羅斯企業在香港上市。第一家俄羅斯企業在香港上市是在2010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後,俄羅斯第二大交易所聖彼得堡證券交易所(SPB Exchange)表示,計畫2023年提供500多支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交易服務。中國一直要以人民幣結算來與美元結算分庭抗禮,香港如果被捲入,與中俄站在一起,香港的金融中心將成為中俄專制獨裁陣營的金融中心。尤其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企業進行制裁的時候,香港如果要火中取栗,為了表達「愛國」而引來制裁,無疑不是解封開放,而是限縮自己的自殺行為。不要忘記,香港還有個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繫匯率制度,習近平無知,香港武官們也不懂,到玩火自焚時就來不及了。

香港沒有真正的「解封」

香港貌似解封而沒有達到真正的解封,根本原因是《香港國安法》這個緊箍咒還套在香港頭上,影響了香港的政治、經濟與生活發展。如果不解決這個掛帥的政治,香港就沒有真正的解封與開放。3月起香港要向海外市場派50萬張免費機票來吸引國際遊客,宣傳香港已經復常;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表示,近年不少人轉往新加坡投資及發展,源於對香港政治及制度有保留,強調吸引人才與投資不能單靠推廣,核心在根本制度,包括香港法治、能否維持中西方橋梁角色等因素。

試看看每天的香港新聞,除了星期天法庭休息,哪天不是對「暴動」與「顛覆」的連篇累牘審訊報導,這樣的國家或地區,能看到希望嗎?

前普立茲獎得主:炸毀北溪2號是美國「最愚蠢的決定之一」

▲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得主,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莫‧赫許。Getty Images
第242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莫‧赫許(Seymour M. Hersh,1937年生)年屆86歲,但寶刀未老鋒芒更盛,冒拜登政府之大不韙,對2022年9月發生的最大謎案「北溪2號被炸毀」進行調查,並於2月8日在個人部落格(博客)上發表了一篇調查,這篇惹禍的長篇調查文章標題是〈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How America Took Out The Nord Stream Pipeline),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這位集各種美國新聞獎於一身的資深記者,因這一篇報導,從「代表真相」到接近被「取消」(默殺)、飽受攻擊,本身就證明美國極左盛行時代的荒謬。

赫許調查報告無處發表,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

在2020年以前,美國左派早就壟斷了報紙、電視與互聯網的95%份額。西莫‧赫許作為老牌左派記者,肯定在那時還未想到今天他居然面臨無處發表文章的困境。作為一位至今仍保持敏銳與思想活力的資深記者,當然知道在俄烏戰爭還在進行之時,這篇揭露真相的報導嚴重觸犯了左派的政治正確禁忌,因而選擇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了這篇文章。發表之後迅速陷入比左派宗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與先鋒排頭兵J.K. 羅琳(《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者Joanne Rowling之筆名)更嚴重的困境,除了被左派取消之外,還被左派集體批判。此時此刻,其影響正在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發酵。

赫許是何方神聖?

先介紹一下西莫‧赫許的來歷與一生主要行狀。西莫‧赫許1937年4月出生於芝加哥,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今年86歲。在美國,他是最著名的調查記者之一,曾經獲得過許多殊榮:

1969年,因揭露越戰「美萊村大屠殺」因此獲得1970年普立茲國際報導獎(Pulitz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在歐巴馬時代之前,這個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

在1969年、1973年、1974年、1981年、2004年,五次獲得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s)。

在2004年獲得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為紀念英國知名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美國英語教師委員會公共語言獎委員會設立的獎項,每年頒發給「對公共話語的批判性分析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家」)。

共著有11本書,包括《權力的代價:季辛吉在尼克森白宮》(The Price of Power: Kissinger in the Nixon White House,1983年),該書獲美國國家圖書評論家獎。

在2005年獲得里登霍爾勇氣獎(Ridenhour Courage Prize)。

在2017年獲得山姆.亞當斯誠信獎(Sam Adams Award for Integrity)。

他的一切報導,都只執著於一件事——尋找被政府掩蓋的真相。他所得到的獎項,基本肯定了他的誠信與負責任寫作,從1960年代末到這篇報導之前,西方新聞界對他的定評是:代表真相。

現在,該提綱挈領地介紹一下赫許現在的遭遇了。

 

西莫‧赫許發表長篇調查〈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Adobe Stock

▲西莫‧赫許發表長篇調查〈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Adobe Stock

 

赫許這次觸犯了誰?

這次,西莫‧赫許觸及的是當今美國政府最深層的祕密:毀壞北溪2號管道。

在〈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中,赫許揭露了幾點:

代號為「常春藤鐘聲行動」(Operation Ivy Bells)的水下行動,計畫是在2021年底和2022年前幾個月制訂並進行的,拜登授權現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召集一個跨部門小組來制定一項計畫。2021年12月,傑克‧蘇利文召集了一個新成立的特遣部隊會議——來自參謀長聯席會議、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CIA)、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的男女成員,要求與會者提出有關如何應對普丁將要入侵的建議。

會議之後,由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FBI)工作組的成員制定一項祕密行動計畫,該計畫將利用深海潛水夫在管道沿線引發爆炸。執行任務的是位於巴拿馬城的核心潛水學校的畢業生,潛水夫只是海軍,而不是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的成員,不需要向國會八人幫彙報,便於保密。炸毀北溪1號和2號的計畫突然從一項需要通知國會的祕密行動,降級為一項在美國軍方支持下被視為高度機密的情報行動。

2月7日,在俄羅斯似乎不可避免地入侵烏克蘭前不到三週,拜登在白宮辦公室會見了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後者在猶豫不決後,堅定地站在美國陣營中。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拜登挑釁地說,「如果俄羅斯入侵……將不再有北溪2號。我們將結束它。」

此行動獲得挪威配合。挪威是執行任務的最佳地點,除了美國與挪威之間有一些利益聯繫之外,現任北約祕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與美國關係良好,「是適合美國人的白手套」。

西方社會對赫許的報導並不吃驚

儘管該事件此前已經有多種懷疑指向美國政府,懷疑的依據是三點:

一、炸毀北溪管道是誰得利?當時備受西方媒體高度懷疑的俄羅斯是北溪的投資者,需要向德國出售能源支援戰爭經費,沒有理由炸毀管道;德國也是該管道的投資者,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沒必要自毀。

二、具備炸毀管道能力的事實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美、英、俄。而美國事先多次發表過毀掉北溪管道的預告。

三、參與調查的挪威、瑞典、丹麥三國從未指控過俄羅斯。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但凡俄羅斯有一點蛛絲馬跡的證據,肯定會被西方國家成十倍、百倍放大並指控。

在赫許發表此文前,德國總檢察長彼得‧弗蘭克(Peter Frank)在接受《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採訪,在回答一些政客猜測俄羅斯是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的問題時稱,沒有證據表明俄羅斯涉嫌參與「北溪」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

但除了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媒體引證這條消息之外,多數媒體有意忽視德國總檢察長的公開聲明。

事實其實呼之欲出,但沒有哪家媒體敢報導這事。俄中就算報導,也會被輿論視為造謠。

作為美國媒體標竿人物的赫許,出於傳統新聞業的職業自尊與個人以尋求真相自勉的終生追求,願意調查願意揭露,是時代之幸。但即便是他,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媒體登載,他也只好與其他一些有資歷有名望美國人一樣,只能將文章發表在個人部落格(博客)或者自己服務的某研究機構的網站上。如美國國防政策和戰略專家湯瑪斯‧史波爾(Thomas W. Spoehr),這位曾在美軍服役超過36年,獲中將軍銜,曾擔任美國陸軍化學、生物、放射和核學校的校長的老軍人,只能將他那篇〈美國軍隊的覺醒主義〉(The Rise of Wokeness in the Military),發表在他現在供職的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網站上。

 

因揭露北溪2號被毀真相的文章,赫許被北美媒體視為「陰謀論愛好者」。Adobe Stock

▲因揭露北溪2號被毀真相的文章,赫許被北美媒體視為「陰謀論愛好者」。Adobe Stock

 

赫許從左媒偶像變成攻擊標靶

赫許這篇報導言及「拜登下令炸了『北溪』天然氣管道」,具有極強爆炸性,白宮否認了相關指控,並質疑其專業能力,西方主流媒體沒有報導其文章,歐盟各國政府和媒體對此保持詭異的沉默。從2022年9月至今5個多月,曾震驚世界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當初拒絕讓俄羅斯參與調查的瑞典、挪威和丹麥三國政府都未發表任何調查結果;歐洲司法合作組織(Eurojust)最近提議,成立一個聯合調查組,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原因展開調查,但遭到瑞典的拒絕。10月14日,參與瑞典對「北溪」洩漏事件調查的瑞典國家檢察官朱維斯特(Mats Ljungqvist)告訴路透社,聯合調查將會強加給瑞典「不必要的義務」。

赫許的調查報導發表之後,與此事利益攸關的德國、瑞典和丹麥政府均拒絕對他的調查結論表態。

加拿大《西部標準報》(Western Standard)今(2023)年2月10日發文稱,赫許的報導是十年來最大的新聞之一,但北美幾乎沒有媒體願意談論它。「如果美國炸毀了『北溪』,那可以說是對三個實體的戰爭行為:德國、俄羅斯和北約。這也是經濟和環境恐怖主義。」德國《時代週報》(德語:Die Zeit)貶低稱:「在85歲高齡時,他早已從調查報導的傳奇人物變成了不再可信的喃喃自語的作家。普立茲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赫許以前揭露的事情不少涉及美國政府,因「喜歡與美國政府作對」並寫出高品質的揭露性調查報導,也因此獲得不少榮譽,但在美國幾大主流媒體近十來年變成為政黨利益服務的工具之後,因這篇揭露北溪2號被毀真相的文章,赫許被北美媒體視為「陰謀論愛好者」,並稱其文章的真實性一直飽受質疑,赫許寫作此文,就是一直在想方設法「報復美國政府」。

在接受網路媒體《戰爭書呆子》(The War Nerd)的採訪時,赫許不無遺憾地談到:「我的同事現在都站隊了,我對此感到驚訝。」他還哀歎,許多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已經變成白宮和拜登政府的前鋒。

美國媒體對此的沉默不會讓北溪管道被毀事件的影響消失。2月15日,赫許接受美國《現在民主!》(Democracy Now!)採訪時表示:「美國炸毀北溪管道是多年來所作出的『最愚蠢決定之一』,這一事件對於歐洲造成的長期影響將是『可怕的』,切斷了他們可以完全依賴美國的念想,即使是在危機之中,進一步削弱『本就極其無用』的北約聯盟。」

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地球!

▲科學家統計,地球被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Adobe Stock
第242期
青蓮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深度開發,也在太空中留下了許多垃圾。據科學家統計,有將近1.7億個太空垃圾碎片包圍著地球。在這個巨大的垃圾包圍圈中,危機無處不在,人類還能支撐多久?

人類對地球的開發已經走到了窮盡,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眼光投向太空。自1957年前蘇聯向太空中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以來,累積至今,人類已將六千多顆衛星送上軌道,目前有三千餘顆仍在天空中,實際運作有千餘顆,其餘都成了太空垃圾。

 

中國2022年7月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Getty Images

▲中國2022年7月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Getty Images

 

人類製造太空垃圾的來源

除了大量的衛星,太空垃圾還有幾種來源。一是有意或無意爆炸所產生的太空船殘骸,例如:前蘇聯就曾經進行過19次衛星攔截、爆炸實驗,給太空帶來了500至1,000塊大小不等的碎塊垃圾。二是一些國家有意讓火箭殘骸隨意留在太空軌道上,不聞不問。2022年7月24日,中國以長征五號B火箭將「問天號」實驗艙送上太空。有太空專家提出警告,認為該太空船將產生約20噸的太空垃圾,並有可能會墜落到地球,可怕的是無法得知會落在哪裡,因為中國並沒有對墜落的火箭做任何引導。

自媒體《火星軍情局》認為,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火箭都是兩節式,最大的第一節在飛至大氣層邊緣時脫落,數分鐘後就落海或落地。但長征五號B火箭只有一節,中國將「問天號」實驗艙送上太空,與天宮太空站接合,但事後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而且自中國開始組建太空站三年以來,已經第三次將太空船留在太空軌道上,放任不管。前兩次國際上的抗議不斷,卻沒能阻止這樣的事再次發生。雖然引導火箭墜毀並不難,中國完全能夠做得到,卻就是不做。

太空垃圾中還有人類的生活用品。這是由於一些太空人漫不經心的過失造成的,例如:在打開艙門時不慎將一些螺栓、墊圈和鉛筆等細小物件捲入太空,成為太空垃圾。

據科學家統計,如今近地軌道上除了密布著衛星、飛行器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這些垃圾碎片將近1.7億個,已將地球密密麻麻的包圍起來。

太空垃圾一般在高300至45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以每秒7到8公里的速度飛行;而在3萬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則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根據軌道傾角,碰撞時的相對速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秒10公里以上,因此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太空垃圾危害太空設施

據悉近地軌道高度在500至1,000公里的區域過去存在大量衛星,互相發生碰撞的可能性較大,這一範圍內大氣十分稀薄,物體繞地球旋轉的速度下降緩慢,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脫離原軌道而墜入大氣,成為太空垃圾的「重災區」。

不久前,一大塊俄羅斯太空垃圾靠近國際空間站,導致國際空間站不得不進行機動規避,太空人原定的太空行走計畫也被迫中斷。

2022年12月15日,俄羅斯聯盟MS-22號飛船發生洩漏事件,經檢測發現,該飛船存在一個0.8公釐的洞。專家鑑定,可能是由微隕石或小塊太空垃圾造成的,因為即使是一塊直徑10公分的太空垃圾,也可以將太空船完全摧毀,數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也可能使太空船無法繼續工作,甚至可能危及到太空人的生命。如果運作中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國際空間站遭到太空垃圾的衝撞,後果不堪設想。

一直以來,各個國家也在著手研究如何清理太空垃圾,以及避免太空垃圾的產生。但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稱,雖然人類已經可以對部分太空垃圾進行有效的編目管理,但對於如何批量處理這些太空垃圾仍然缺乏直接高效的辦法。

人類或終將在所謂高科技的誘惑下作繭自縛,親手毀掉自己的未來。

科學無解的地球之謎

▲地球為何會出現在現在這個位置?Adobe Stock
第242期
青蓮

天地悠悠,歲月恆久。自地球誕生以來,數十億年的時間,縱然一次次的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但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花一木,天地萬物無不遵循著既定的規律,井然有序的運行。

所有的宗教典籍中都說,是創世主造了世界,天地萬物都在神的安排下運行。信奉科學的無神論者說,世界上哪有神?這一切不過是自然現象。

這看起來如此美妙和諧的世界,真的只是自然形成?

且不說宇宙中浩瀚的星辰藏著多少人類所不能了解的祕密,就是人類對自身以及這個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地球,又能了解多少呢?人類的起源之謎、地球的位置之謎、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大氣裡為何恰好有適合人類生存、呼吸的各種元素等,都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地球為何出現在此?

人類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著人是神造的說法,直到數百年前進化論的問世。但仔細思考一下,如果說地球的生命來自於偶然的化合反應,再加上特殊的環境而進化出人類及萬事萬物,那麼在宇宙成千上萬顆類地行星中,也應該同樣有機會孕育生命。為什麼人類至今沒有發現一丁點的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呢?

有人說,那是因為地球的位置正好處於宜居帶,這恰恰引出了科學無法解釋的另一個謎團:地球為何會出現在現在這個位置?

科學家發現,地球的位置處於宇宙中的宜居帶,但這個宜居帶起初是火星的運行軌道,後來這個位置被地球取代了。這讓許多科學家大惑不解,地球是如何讓火星改道並占據這個位置的?而這個轉化過程,人類根本無法模擬與還原。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說法。Adobe Stock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說法。Adobe Stock

 

地球的水從哪裡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離不開水。地球上既有生命,就必須有水。但地球上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目前有兩個觀點,一個是內源說,一個是外源說。

內源說認為地球在46億年前,活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岩漿攜帶水蒸氣散布到地球各處,當岩漿冷卻後,水蒸氣就會凝結成雨水,降落到地表,因此開始了水循環。水往地表低窪處流動,所以形成了現在的湖泊、江河還有海洋。

外源說則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太空中由冰組成的彗星。在漫長的歲月中,有冰塊彗星沖入地球大氣層,在這個過程中融化、破裂而形成了現在的水。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有彗星沖擊地球,就這樣源源不斷地給地球供給水分,形成了現在地球上龐大的水體。

但這兩種說法也只是猜測,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實其來源。作為近日行星的地球,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地球上所有的水體將不復存在。而地球上的大氣層,就像一個保護罩,護衛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機。

大氣層,除了水星稀薄得約等於沒有之外,幾乎每個行星都有,而且多數比地球更濃密,甚至有的衛星(比如土衛六)都比地球的大氣濃,但是卻沒有可供人類呼吸的氣體。至少除了地球,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個類地宜居的星球。

很多人對許多大科學家最終都走入神學非常不理解,其實研究越深入,越對宇宙的奧祕產生深深的敬畏心,倘若宇宙間沒有一個主宰,世間萬物沒有神的掌控,真的會如此行而有序嗎?

愛因斯坦怎麼說?

據說,有一次一位記者訪問愛因斯坦,請他發表對宗教及神存在問題的看法。愛因斯坦正好剛送走一位客人,茶几上的咖啡杯還沒來得及收拾。愛因斯坦問:「記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誰將咖啡杯等物放於此處的?」記者說,「自然是閣下。」

愛因斯坦接著說,「小如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種力量來安排;那麼您想一想,宇宙擁有多少星球,而每一顆星球均按一定的軌道運行無間,安排這種運行力量的即是神。」

僅僅一個小小地球,人類尚且不能了解全部真相,何況遙遠的宇宙奧祕?又怎麼敢說這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呢?

ChatGPT即將取代人類多數職業?

▲ChatGPT突顯了人工智慧失控等潛在風險。Adobe Stock
第242期
聞天清

今年開年以來最受矚目的科技發展事件,當屬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ChatGPT上線兩個月用戶就破億,已經在全球掀起波瀾。

ChatGPT的誕生

ChatGPT是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所支持的一家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所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2022年11月30日開放大眾使用。ChatGPT夠透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像真正的人類一樣來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郵件、影片腳本、文案、翻譯、代碼等任務。

調查顯示,截止2023年1月,美國89%的大學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給予高度評價,稱ChatGPT這種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不亞於網際網路和個人電腦的誕生。

ChatGPT可以完成許多智慧問題,不但通過美國部分學校的法律、醫學考試,甚至已經通過Google三級軟體工程師、年薪達18.3萬美元的入職測試。

這款AI聊天機器人不但可以寫論文、樂評、求職信,甚至可以創作兒童讀物,幫大學生作弊。Google甚至發現,如果在公司面試,公司最終會聘用ChatGPT作為入門級程式師。測試ChatGPT的亞馬遜(Amazon)員工也表示,聊天機器人在回答客戶支援問題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製作培訓文件上「非常棒」,在回答有關公司戰略的查找能力「非常強大」。

ChatGPT上線5天註冊用戶破百萬、上線兩個月後每月活躍用戶破億,促使OpenAI的市值估計已漲至290億美元。

歐盟首次公開對隱憂置評

歐盟市場專員(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Internal Market)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新的人工智慧法規將針對性解決ChatGPT所存在的風險。這是歐盟(EU)高級官員首次公開對OpenAI聊天機器人程式隱憂發表評論。

布雷頓以書面評論稱:「正如ChatGPT所展示的那樣,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可以為企業和公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但也會帶來風險。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一個可靠的監管法規來確保人工智慧的可信賴性。」

數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分析結果顯示,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提示自動生成文章、散文、笑話甚至詩歌等的ChatGPT,推出僅2個月後,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成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2023年1月,平均每天約有獨立訪客1,300萬人使用ChatGPT,達2022年12月平均人數的2倍多。

App資料分析公司Sensor Tower則表示,TikTok向全球市場推出之後,經過約9個月用戶才達到1億人;Instagram用戶增至1億人花費了2年半,且為免費。如今,免費時間不過2個月,OpenAI已宣布ChatGPT每月的使用費用為20美元,先在美國推出收費服務。OpenAI聲稱,收費項目將提供更穩定、更快速的應用程式服務,用戶也有機會先試用新功能。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ChatGPT預先儲存的資料庫資訊十分豐富,它已經可以產出「具有連貫性的文章」,一個明顯的優點是有助於學術研究和文章寫作,幫忙撰寫論文與文章。但該文章也點出了人工智慧失控等潛在風險。

10大職業或被ChatGPT取代

牛津大學2013年的研究發現,未來20年內,美國47%的工作職位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淘汰。最新研究指出,以下職業最有可能被ChatGPT替代:一、技術工種,包括程式師、軟體工程師;二、媒體工作者;三、法律工作者;四、市場研究分析師;五、教師;六、財務分析人員;七、金融交易員;八、平面設計師;九、會計師;十、客服人員。

其中媒體工作,包括廣告、技術寫作、新聞和任何涉及內容創作的職業,都可能受到ChatGPT和類似形式的人工智慧的影響。因為分析和解釋大量基於語言的資料和消息是AI技術最能夠提高的一項技能。

中國ChatYuan 向ChatGPT宣戰?

正當ChatGPT前景看好,2月8日,中國多家媒體報導中國杭州創新公司「元語智能」推出中國第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Yuan,還直言向ChatGPT「宣戰」。但次日《第一財經》就發步消息指,「元語智能」頁面提示「小程式元語智能由於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已暫停服務」。隨後程式頁面提示又變更為「系統更新維護中」。元語智能方面暫未就關閉一事作出回應。

有網友直言,在中國大陸,使用ChatGPT面臨最大的難題是「怕它亂說話」,「你不能保證它永遠不說一些不讓說的東西,一旦說錯話對任何一個公司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一個問題+一個答案,也許一個產品就沒了,有誰願意一邊燒錢一邊承擔如此風險呢?」

從經濟效益談「抗老化」

▲近年來,「抗老化」議題越來越受重視,而人們花在抗老化的錢也越來越捨得。Adobe Stock
第242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近年來,「抗老化」議題越來越受重視,而人們花在抗老化的錢也越來越捨得。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有著難以想像的需求。但具體上,人們究竟願意花多少錢抗老化?卻一直沒有人說得上來,畢竟,生命無價;而花若干錢換取若干時間的壽命,很大一部分牽涉到每一個人的價值判斷,難有公評。

然而,2021年7月的《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上,由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經濟學教授史考特(Andrew J. Scott)、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艾利森(Martin Ellison)及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生化學家辛克萊(David Sinclair)三位所合作的一篇文章〈抗老化醫療的經濟價值〉(筆者暫譯,原文為:The Economic Value of Targeting Aging)中,以「生命統計價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簡稱VSL)法,為人們願意花多少錢多活一年,給出一個量化的數字。為生命定價,當然有很多爭議,但有時候在討論交通或環保工程等降低民眾傷亡的效益時,是一個不得已,卻相對上較被接受的方法。

你願意花多少錢多活一年?

撇開繁瑣的經濟學名詞,這篇文章推算出:平均一個美國人願意出118,000美元多活一年,242,000美元健康地多活一年。請特別注意「多活一年」和「健康地多活一年」的不同。整體上,美國人願意花37兆美元讓全美國的預期壽命增加一年。

2022年美國的平均工資一年約53,924美元,換句話說,平均一個美國人願意花二倍的年薪多活一年,4.5倍的年薪健康地多活一年。當然,美國貧富懸殊,平均的概念往往失真,但這幾個數字還是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健康地活著遠比單純地多活一年重要!

37兆美元這麼龐大的經濟效益,勢必引領醫療相關產業往抗老化方向加速前進。而目前心臟病看心臟科、糖尿病看新陳代謝科這種針對單一疾病治療的科技,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對病人來說,進步空間有限。換句話說,傳統療法的市場發展空間有限,不具經濟效益。以一個六十多歲的癌症病人為例,就算花大錢用最先進的標靶療法把癌症治好了,他身體或許還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和腎臟方面的問題,生活品質並沒有因癌症的治癒而大幅改善。就算癌症醫療技術再進步,也不能減輕他在其他疾病上的痛苦。

 

將來大約每隔10年,老人家的樣貌就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全球皆然。Adobe Stock

▲將來大約每隔10年,老人家的樣貌就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全球皆然。Adobe Stock

 

壽命將「加速延長」

而幹細胞培養、粒線體增強活化、DNA修復、汰除老細胞等可以「逆轉」生物年齡的技術,將可望被熱烈研究並推廣應用,為生命科學帶來一場革命。因為當一個人經過抗老化治療,成功逆轉生物年齡,各種疾病的風險便同時降低。抗老化讓身體變年輕,這是一種綜效。這才是市場所需要的,經濟力量會引導產業。

大量的抗老化研究還有可能帶來壽命「加速延長」的驚人效果。其理論如下:近百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每10年增加3歲,隨著科技進步,未來可能每8年增加3歲……不久之後每5年增加3歲……終於每3年增加3歲!於是平均壽命可以無限延長!所以,我們的觀念也要有所調整:抗老化研究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而且越年輕的人可能受益越大!

總之,在可見的未來,人類平均壽命有很大的機率來到120歲,而且大多數時間是健康地活著。於是我們的財務規劃觀念也要有很大的調整。例如壽險:傳統保險是年輕人成家立業,有車貸、房貸,怕還沒還清之前就身故,造成家庭的重大壓力,因而投保。將來是反過來,退休金一般人頂多準備到85歲,結果卻活到120歲,所以必須在年輕時投保「長壽」險。

「退休」將讓社會措手不及

未來的工作與退休概念也將顛覆我們現有印象。如果大多數人都可以活到120歲,那現在65歲退休的制度自然就不合時宜了。但要一個人從25歲進入職場,一直工作到,譬如,105歲才退休,似乎也很離譜。但至少,工作年數增加了,房貸就可以從20年期延長為30年甚至40年。那麼,到時候是每期的還款壓力得到紓解,還是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導致房價進一步飆漲?就很難說了。

此外,生命的延長,很容易讓社會措手不及,或是搞錯方向,因為生命統計是事後的統計,總是落後現狀。比如說,你現在40歲,生命統計表上寫的平均壽命為80歲,你合理推測自己還有40年壽命。40年後,你80歲了,那時的平均壽命可能為95歲;而等你95歲了,平均壽命又再增加。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總之,面對即將發生的「壽命加速延長」一事,一切都亂了。就算努力追隨生化學家、努力研究生命統計資料,也很難正確規劃。

台北或成「養生村」

於是有另一派人士主張,與其在文明社會裡自我摸索,不如到世界上以長壽著稱的藍區(Blue Zone),實際參考真正長壽社會裡的人是如何生活。藍區有五個地點: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Sardinia)、哥斯大黎加尼科亞(Nicoya)、希臘伊卡利亞島(Ikaria)和美國加州羅馬琳達(Loma Linda),這五個地點被公認是全球最長壽、生活最健康的地方。藍區除了長壽之外,更奇特的是醫療支出極低,因為生活健康且單純。

總之,將來大約每隔10年,老人家的樣貌就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全球皆然。請想像每一班公車上的乘客,百分之八十以上用敬老票,但各個身形矯健、生龍活虎。現在台北附近許多地方推出養生村或養老村,在筆者看來,那是二十年前陳舊觀念的產物,在未來世界裡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到時候整個台北市本身就是一個養生村了。

還有很多有趣的議題,限於篇幅,就此打住吧。

總之,未來肯定是一個到處都是老人的世界,但是別怕,這是健康、溫馨與陽光的象徵。

仇恨的合作與謊言的競爭 會導向錯誤的發展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系已經運作很久,長期下來在機制上做了很多調整,追求私人利益的經濟行為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於公益。Adobe Stock
第242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能夠進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能夠合作。但每個人的能力、想法以及利益並不相同,因此人類社會的合作,要有比螞蟻和蜜蜂更複雜的分工。在分工中如何分得更好並促成更多的發展和進步,則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靠競爭。良好的合作與競爭機制能使一個群體、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朝正確方向進步發展,而不良的合作與競爭機制則會導致退步甚至敗亡。

經濟和政治這兩個重要活動都有很多合作和競爭的問題,也都有很多做法和機制。由於經濟方面的做法大家較為熟知,而相關的機制也因長期發展而較為豐富,因此我們可以由經濟的合作與競爭經驗,來思考政治合作與競爭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

經濟和政治的「良性競爭」

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系已經運作很久,長期下來在機制上做了很多調整,雖然仍有很多問題而不完美,但已有較多的規範或遊戲規則來限制有害的行為。因此追求私人利益的經濟行為,較常像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主張的那樣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於公益。相對地,政治領域的遊戲規則仍較不足,而使政治的合作與競爭較有可能導向對社會整體不利的發展。

經濟面常見的良性競爭是廠商生產品質更好的商品、研發更高效率及更少傷害的新技術、提供更多樣的產品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偏好,以及發展新產品來擴大和改善人們生活。政治面對應常見的良性競爭,是提出更好的政策並做更好的執行、提供更多樣的服務和政策來照顧更多人或滿足更多人的願望,以及領導新的思想和國家發展方向以使國家未來會更好。

經濟面的良性競爭帶給廠商更大的利潤和市占率,政治面的良性競爭也帶給政黨更多的選票和權力,因此人民對這些事情若有充分的了解,而表現在其購買和投票,廠商和政黨基於本身的利益,都可能願意從事良性的競爭。

經濟和政治的「惡性削價」

經濟面常見的另一種競爭是削價競爭。削價可能是技術改進或其他成本變動的合理表現,但也可能是廠商以偷工減料、採用不良或有害之原料和設計,甚至剝削勞工、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來降低成本,才得以削價競爭。

而在政治面的削價競爭,很常見的就是浮濫要求發放現金或其他利益給人民,不管財政能力而要求降稅,提出圖利部分民眾的錢坑法案,鼓吹泡沫經濟,開放外國廉價產品傾銷,不顧產業空洞化和失業問題而依廠商利益主張無限產業外移,犧牲國家安全和人民長期自由以換取敵國所給的利益,以及其他很多短期看似有人獲利但長期有害國家人民的政策主張。

經濟面惡性的削價競爭可由產品檢驗和勞工及環保規範來監督。政治面的惡性削價則常包裝在一些好聽的理由或理論之中,而且常有一部分可以得到私人利益的支持者,所以很多人不易了解其惡性削價的本質,甚至使本來不同意的政黨也加入削價競爭。《憲法》有立法院不得做增加政府支出之決議的限制,《公投法》有稅率不能拿來公投的規定,以減少政治上的削價競爭。但相對於經濟面,監督規範政治惡性削價競爭的遊戲規則及資訊仍然很不足,所以政治惡性削價仍是我國乃至其他國家常見的惡習,有賴人民自己和輿論明察,以及政黨和政治人物的良心。

經濟方面的合作很多,包括上下游產業乃至相同產業廠商之生產及研發合作。政治方面不同政黨和團體也可以相互支援和討論以使政策主張更為合適。執政者也可用李登輝總統時之國是會議或2001年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的方式,藉參與者的深入討論而建立對國家重大政策之共識。地方性或範圍較小的政策,也可用審議式民主的方法來建立共識。政治團體也可以調整某些僵化的堅持以包容更多看法稍有不同的人。這都是可以發展制度和擴大應用的良性合作。

 

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Adobe Stock

▲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Adobe Stock

 

經濟和政治的「有害合作」

但在經濟方面,惡性的合作或排除競爭之做法也很多。某個市場的大廠商可能運用其獨占力提高價格以剝削消費者,或者壓低價格把其他廠商逼出市場以降低競爭而提高其未來的獨占能力。而幾個較小的廠商也可能聯合、勾結或合併起來形成所謂聯合壟斷,以剝削消費者或相關廠商。獨占及聯合壟斷常會傷害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已開發國家都要設法制約,我國也有公平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督管制。

政治上可能有害的合作也很多,但它們有時也看似恰當或有利的合作,有時即使對社會可能不利,但基於政治自由的原則,並不能像有害的經濟勾結那樣立法來限制,更不能由也是政治競爭的當事者之一的政府來管制,所以需要輿論和人民來判斷和監督。

如果不同政治團體的理念相同,則它們可以合作以形成更大的力量,而使其理念得到更充分的討論以供人民選擇,應該會是良性的合作。但由於民主政治制度常以選票多寡做為取得權力的標準,因此政治上就常有理念不同甚至沒有理念的團體,為了贏得選舉以取得權力而合作。這樣的合作在取得權力之後,卻常為了政策意見不合甚至利益分配不能擺平,而又鬧分家,讓各項政策相互衝突或變來變去,或者使政策充滿妥協而非採取最好政策。內閣制國家由幾個理念不同的政黨組成聯合內閣,就常會出現這種局面。

即使理念相近,不同政治團體間的利益衝突也常使政治合作難以持續並對社會造成傷害,也可由經濟面的歷史來印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聯合獨占組織,該組織藉聯合漲價的方式來使成員國得到更大利益。但要漲價就得減少並限制產量,哪個國家能在這有限的產量中分到較多,就可以分到較大利益,於是各國常為產量分配而爭吵,甚至違背約定而偷偷增產以得到更大利益。所以雖然有共同利益和目標,但因各國仍有自己的目標,使該組織的做法仍然常有極大變化,也常成為世界經濟動盪的重要因素。政治團體若沒有相同的理念,只為了贏得選舉這個短期利益而結合,後來就難免有很大的內部利益和意見衝突,而對國家社會不利。

台灣政治市場的「仇恨合作」

台灣政壇有個常見的口號叫「團結就是力量」,但若沒有相同理念,只為勝選而團結,後來必有利益分配和政策意見不同的衝突和分裂。政治團體要合作,要先弄清楚彼此的理念主張,並經討論而能相互調和與包容,同時也要有一套合理的權力與利益分配方式。如果只是為了勝選,甚至只是為了打敗基於不同理由的共同仇人而結合,權力和利益分配方式又像是在分贓,則必將造成未來內部的鬥爭、政策的混亂以及對國家人民的傷害。

仇恨在政治市場不只被當成某些合作的媒介,也常是競爭的工具,這現象在經濟市場比較少見。政治上在某些集團想以仇恨做為合作的媒介時,常會設法擴大仇恨其對手的人數,例如在對手的各種政策或主張中挑毛病批評,而挑起部分民眾的不滿和仇恨,即使這些批評之間自己互相矛盾,甚至錯誤或違背整體的利益也在所不惜。這種遍地烽火的焦土戰法,雖可增加仇恨對手的人數而有助於團結不同仇恨的人來得到勝選,但勝選之後這些不恰當的批評,也將被反過來用來批評自己和限制這集團的政策選擇空間。而基於不同仇恨的選民,也會提出不同或相互衝突的要求,使仇恨集團的政策混亂,最後常引起新的不滿和仇恨以致很快又失去支持者和執政權。有些國家可能在這種仇恨的競爭和輪替中,失去用良性競爭與合作可得到的發展和機會。

在當前假資訊和謊言泛濫的時代,它們已是製造仇恨的便宜工具。在經濟市場,假資訊和謊言受到相當嚴格的監督和管制;但在政治市場,它們卻已成為主要的競爭及合作或勾結方法。若社會和人民無法約束或明察,政治人物和團體也不自律,政治市場的競爭,很可能將對造謠說謊和製造仇恨者有利,而使國家失去和諧及正確的發展方向。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陳韋佑拜在陳錫煌(左)老師門下成為藝生,至今已邁入第九年。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做布袋戲,沒用啦!」陳韋佑的祖父陳峰煙中氣十足地說著六、七十年前的趣事,卻也不忘轉頭給金孫一句肺腑之言。陳韋佑曾是攝影師取景鹿港的小小模特兒,七、八歲的他站在板凳上操偶,氣勢十足。他記得,每次跟大人同台演出,阿公都會給他一疊鈔票,「我一直以為布袋戲是用來賺錢的。」

布袋戲,是台灣的敬神文化之一,過往廟方每年固定邀請布袋戲戲團盛大演出,從下午到晚上,廟埕人聲雜沓,涼水、肉圓等攤販各霸一角,夜幕低垂,民眾還流連忘返。當廟方備好宵夜,讓布袋戲團人員休息時,已是凌晨子時,人方四散。

一年365天,這麼熱鬧的日子並不多。

陳峰煙的父親陳木火本身也是藝師,能說會演,還會寫劇本,創立祥盛天掌中劇團,可惜遇到二戰末期,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演出機會幾乎是零。在陳峰煙接下劇團後,開始成為斜槓劇團——無演出的日子,原本載道具的牛車轉而幫農夫繳交公糧、把稻穀賣給碾米廠,直到今日。

陳峰煙後來受聘在台中教育大學社團任教,陳韋佑閒來無事,開車陪阿公去教書,看著精緻的動作,對掌中戲之美深深著迷,印象也隨之改觀。

 

「彰藝園」團長陳韋佑從小就能操偶。岳翔雲攝影

▲「彰藝園」團長陳韋佑從小就能操偶。岳翔雲攝影

 

不會口白 入門重新學習

他翻出家中古早的劇本,有看沒有懂,劇本上只有簡單提要,還有幾個人名,偶爾上面畫一個「X」,「就是這人要在這一幕歸西。」

祥盛天掌中劇團在1958年更名為「彰藝園掌中劇團」,是大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團,但從陳韋佑的父親與阿伯開始,就是「錄音班」,「我們出去就是一台貨車、二位演師,然後放錄音帶,不用開口。」他喜歡操偶,但因不會口白而稍有遺憾,「很多人都說布袋戲是夕陽產業,不會比現在更好了。」

因此,2015年當他看到陳錫煌大師招收藝生,立刻手刀報名。按照文資局規定,藝生一年學一齣戲,每年二次考試,共計四年。陳韋佑計畫除了學習口白之外,還要學習戲偶帽子的製作。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2。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從日治時代開始經營,「彰藝園」曾是彰化唯一的布袋戲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南北派別不同 挫折多多

陳峰煙與陳錫煌相識,他特別為金孫打了個電話,希望金孫的藝生之路收穫滿滿;但第一個月,陳韋佑就受到不小的挫折,「我反覆聽錄影帶的四句聯,五十遍應該有,我還是聽不懂師父(陳錫煌)在講什麼。」

陳韋佑在彰化長大,母語就是台語,後來他才知道師父唸的是泉州腔,今日台灣除了北部布袋戲劇團,能聽到泉州腔的就是鹿港了,與一般台灣人講的台語不太相同。

他苦練泉州腔,心想搭配上自己的操偶技術,應該很快就能晉級過關。但考試時,評審一句:「你的前場跟後場搭不起來。」讓他一頭霧水。

經過詢問,他才知道,原來後場的鑼鼓師傅並不是來幫自己「配音」的,前場操偶師傅要聽鑼鼓點下在哪裡,跟著節奏發揮,類似京劇,所以才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說法;以前靠錄音帶「一演到底不斷片」的功夫,全然派不上用場。

四年後他通過文資局傳習藝生結業考後,陳韋佑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到家,2020年又報名傳藝中心「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成為駐團藝生,同樣由陳錫煌老師指導。陳韋佑的離家拜師學藝之路,到今年已堂堂邁入第九年。

 

陳韋佑祖父陳峰煙是彰化知名的布袋戲藝師。岳翔雲攝影

▲陳韋佑祖父陳峰煙是彰化知名的布袋戲藝師。岳翔雲攝影

 

跨界演出?這個嘛……

彰化市中正路上,每年中秋節大排長龍的「不二坊」生意依舊興隆,同在一條路上的「彰藝園」,外台戲依舊應接不暇。親朋好友知道陳韋佑回來,紛紛好奇要他露二手看看。彰化是金光布袋戲的天下,使用戲偶尺寸較大,而傳統布袋戲的尺寸較小,動作細緻,在他眼裡,可說各有優點。

但近幾年,許多廟方希望以傳統布袋戲形式演出,倒是讓陳韋佑頗感驚訝,「傳統布袋戲的戲偶情緒,是靠動作去演出來的。」因此師父老叮囑他基本功的重要性。

不過,除非坐在最前面,否則多數人都以「聽戲」為樂;民眾透過藝師的口白體會小生、小旦的談情說愛,丑角的逗趣,武將在戰場征伐的氣勢,因此,口白也左右了一齣戲的好與壞。陳韋佑因為個性內向,丑角是他認為最困難的角色,征戰戲、古冊戲則較為拿手。

現在劇團一半業務來自公部門,一半來自外台戲,看來前景不錯。未來能否靠演出自立自強?他的觀察是,有劇團能自立自強,但更多劇團都以第二個工作來支撐劇團營運,如「彰藝園」除了他,還有父親、二個弟弟共同經營;父親主業是經營工廠,弟弟也有自己的正職工作,演出時會來幫忙,「因為斜槓經營,我才有錢、有空到台北上課。」

 

陳韋佑(最後排右)至校園推動布袋戲文化,不遺餘力。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陳韋佑(最後排右)至校園推動布袋戲文化,不遺餘力。彰藝園掌中劇團提供

 

藝文界現在流行跨界創新,陳韋佑直言,他沒有想太遠,「彰藝園」短期目標為培養觀眾,效仿阿祖、阿公以簡單、有趣的角色,搭配有趣的劇情演出,讓布袋戲的美重新走入民眾的心中。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陳冠霖目前已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主演藝師。陳冠霖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趙匡胤如果在台北,就要講文言文,去中南部的話,他就會改講白話文。」大夥哈哈笑之後,陳冠霖接著嘆道,「現在的孩子都不講台語了,只能先從操偶教起。」

他從小因想學布袋戲而自行「禁足」多年,學成後,卻看到下一代的台語已不輪轉,連普通台語都不太會講,何況是聽懂傳統布袋戲的文言文?但他對布袋戲的熱情,依然不減。

 

沒有大人督促,陳冠霖從小就投身布袋戲的練習,樂此不疲。吳長益攝影

▲沒有大人督促,陳冠霖從小就投身布袋戲的練習,樂此不疲。吳長益攝影

 

《西遊記》陪伴長大的童年

大稻埕在清朝已是人文薈萃之地,當今廟宇仍保留許多本土文化,陳冠霖在這裡長大,經常看到迎來送往的場面,每遇迎神賽會,更是一路跟隨觀賞。國小,他興沖沖地加入布袋戲社,專心操偶——很難想像,當小朋友蜂擁衝到操場盪鞦韆、打籃球,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卻正襟危坐地在位子上自己練習表演《西遊記》,孫悟空是他最喜歡的角色。上了國中,同學玩電腦,他還是在玩布袋戲。

國中雖因考試而中斷布袋戲的學習,但他仍喜歡收集戲偶,只要月考一百分,媽媽就讓他買戲偶過癮。媽媽見他真心喜歡,還會帶他去看歌仔戲,或買霹靂布袋戲素還真的卡帶,讓他聽個過癮。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現場演出。趙郁誠攝影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現場演出。趙郁誠攝影

 

國中學藝並進 光明正大玩戲偶

由於陳冠霖買戲偶毫不猶豫,買到攤位老闆都認識他,後來更告知他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在台北偶戲館開課,陳冠霖馬上報名,每週六下午就去偶戲館上課。

他操偶的技術被老師注意到,陳錫煌告訴他,一週一個下午,只能學到皮毛,要他有空就去自己家裡練習。正好老師家住得不遠,因而促成了這段師徒情緣,「老師那邊的環境很好,我有空就去那邊,我媽也很放心。」

從國中開始,陳冠霖可以說是走上了布袋戲的專業藝師之路,每週六固定在台北偶戲館上課,每週四晚上去陳錫煌家中上到8點,又接著去慶安社區上到晚上10點,整整五年,沒有其他娛樂,他不以為苦,還樂在其中。

師父見他學得用心,也傾囊相授,例如:小旦走路要練一個月,拿腳、抓腳擺裙,各練二個月,搖扇、寫字、磨墨要三個月,一年後才學到小旦梳頭髮。

陳冠霖不管身處何地,吃飯看電視,手上必有一尊戲偶,練習各種動作,被大家戲稱「過動兒」。

 

陳冠霖(左)在北市士林雙溪國小兼課,教授布袋戲。曾允盈攝影

▲陳冠霖(左)在北市士林雙溪國小兼課,教授布袋戲。曾允盈攝影

 

祖師爺照顧 工作穩定到今日

布袋戲劇團這個行業的祖師爺是西秦王爺,但師父陳錫煌也會供奉田都元帥,什麼道理?他不知道;陳冠霖自己則像台灣人敬神一樣,都會燒香默禱。他開玩笑說,大概是祖師爺看自己很認真,都沒有出去玩,所以工作穩定,連買股票都有小賺。

陳冠霖從學習第一齣戲《判官審石頭》到可以擔任主演,時間超過五年,現在他已經學了二十齣戲,腦中有許多劇情、口白,可以自行成串發揮,不再需要腳本。他個性活潑,詮釋丑角相當到位,隨口說出幾個笑話,台下觀眾就笑成一片,讓他很有成就感。

如今,刻苦勤學的他已經成為主演藝師,只要是「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的演出,多半由他掛帥,還擔任解說,台風穩健而風趣,頗有大將之風。

 

陳冠霖認為應讓孩子先喜歡布袋戲,培養小小觀眾的興趣。曾允盈攝影

▲陳冠霖認為應讓孩子先喜歡布袋戲,培養小小觀眾的興趣。曾允盈攝影

 

該說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清領時代,布袋戲跟著唐山客來到台灣,唱泉州腔、吟文言詩詞,小生、小旦講求優雅,口白帶有京劇曲韻,才能在神明前演出。

不過,這也使陳冠霖看到傳承的危機——優美的文言文已遠離民眾生活,「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陳錫煌一脈相承的是原汁原味的泉州布袋戲,但泉州腔加上文言文,布袋戲發展只能侷限在北部小眾,殊為可惜。

陳冠霖現在也在小學教社團,看著孩子講台語好似講英文,心中感慨萬千。雖然他也喜愛京劇,但隨著台語人口越來越少,有必要時,布袋戲偶也只能講白話文。或許這就是與時俱進吧!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