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的故事
最近上街買東西,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中國黑心商品太惡名昭彰了,不管吃的、用的、穿的,消費者普遍開始注意是「哪裡製的」,甚至追究「原料來自哪裡」。結果,廠商開始在產品上醒目地註明「非中國製」或「保證台灣製」的字樣。連地攤上的衣服,老闆都會拍拍胸脯說:「不是大陸貨啦,是Made in Taiwan!放心啦!!」
曾幾何時,「MIT」已經擺脫仿冒陰影,一躍成為品質保證的代名詞!
前經建會主委、台大教授陳博志在本雜誌「經濟經驗」專欄中,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利弊與得失,融合實務與理論提出非常獨到的剖析與建言。在本期〈ECFA違反台灣經濟正確的努力方向〉一文中,陳博志教授首先提出「企業賺錢的努力方向」,包括「擴大市場」、「降低成本」、「研發創新」以及「維護本國特色既有市場」等四項。前兩者確實是台灣過去傲人經濟成長的動力,在我國工資和生產成本已經失去國際競爭優勢之下,如今企業努力的方向,很明顯地早已跨升到後兩者上面。
那麼在面對全球景氣衰退以及混沌未明卻又來勢洶洶的ECFA等不利情勢下,MIT產品,尤其是「台灣傳統產業」,應如何奮勇出擊,才能開出一條康莊大道?
也許,許多人的眼光馬上會聚焦到台灣赫赫有名的科技產業上。然而,台灣絕大部分的生命力,向來是根植於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上。他們是過去台灣經濟奇蹟的主要推手,如今也正一如往昔地在夾縫中以不變的韌性及鬥志,企圖繼續創造奇蹟。
這些令人敬佩的中小企業主,便是本期封面故事的主角。米錄公司蘇宣霖如何從掌握百億業績的鴻海工程師,轉而創業成為小商品設計公司老闆,賣出深具台灣意象的T-shirt?經營台灣興隆毛巾這家傳統工廠已屆30年的林國隆,把自我品牌商標由駿馬變成鳳凰象徵浴火重生之後,如何生產出人見人愛的「蛋糕毛巾」?雲林縣水林鄉的「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如何帶領外地來的青年,駕著超大型農業機具穿梭田間,將「台灣牧草」成功外銷日本?
以上三個MIT奮鬥故事,相信讀者會看得津津有味。當然,一定還有更多生生不息的感人故事,圍繞在你我身邊。仔細探究後,也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在逆境中屹立不搖的原因,正是陳博志教授所提的積極「研發創新」與「維護本國特色既有市場」等兩項關鍵因素。
《看》雜誌自創刊以來,一直自我期許以「縱橫全球、融貫古今」為目標。面對變化多端的新世紀,除了要綜觀世局看台灣、看中國、看世界外,本期看奇聞欄目中的〈「天國世界」究竟存不存在?〉以及看古今欄目中的〈如何走出財富的魔考〉,都能開闊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