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涼到榮耀 宜蘭「大病院」變身

從荒涼到榮耀 宜蘭「大病院」變身
第82期 2011年3月3日

轉變

 

台大校長最為人懷念的,恐非傅斯年莫屬;現在台大校園裡的「傅園」與「傅鐘」,都是在紀念他。他的傳奇故事很多,但以下這個故事,可能是漏網之魚。

對於大學新生來說,「微積分」可能是很多人的夢魘。多年前台大有一位教授微積分的數學系教授,曾經是大學聯考的「總狀元」,但他當初考取的不是數學系而是醫學系。那為甚麼他後來沒當醫生而成為數學系教授呢?聽說,當年傅斯年把他叫來,親自和他商量:「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系轉過去。」 怪哉!醫學系不是人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科系嗎?雖然不帶強迫,但好端端的,為甚麼要讓人家轉系呢? 據說,傅斯年認為,雖然醫生可以救人,但「上醫醫國」。其他科學,包括社會科學,反而能造福更多人群。因此,傅斯年都給考上台大醫科的狀元學生,重新選擇的機會。而很多人,真的就此轉軌,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這個故事與本期的封面故事,表面上像是沒有關係,或者說正相反;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轉變」。 雪山隧道開通後,距台北車程不到一小時的宜蘭,成為台北人最方便的後花園。但在早期,由於交通不便,宜蘭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台北進步,有些地方甚至差很遠,其中包括醫療服務。蘭陽人稱為「大病院」的宜蘭醫院,在十年前,曾經有過一段慘澹的歲月。當時的宜蘭醫院有「三多三少」,所謂「三多」,指的是黑函多、空病床多、閒置儀器多;所謂「三少」,指的是醫師少、急診患者少、住院的更少。有急診病人來,對患者最好的選擇,就是「快速轉院」。連119都對宜蘭醫院缺乏信心! 這樣的一家醫院,卻在六年後,來個大翻轉,完全「脫胎換骨」!「大病院」的醫師人數從個位數增加到七十多位,還可以支援偏遠地區的緊急醫療。門診、急診及住院人次,有三倍到七倍的成長,手術更從原本每月42人次增加到488人次,成長了1,162%。這段期間宜蘭醫院的表現,不但通過了地區教學醫院評鑑與區域醫院評鑑,還力抗SARS(治癒率100%)、榮獲95年度行政院服務品質獎、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促進醫院認證。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院長唐高駿醫師以及前宜蘭醫院副院長、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陳玉枝,是他們共組的改革團隊,讓宜蘭醫院「煥然一新」。而這一切是怎麼做到的?這便是本期封面故事要和讀者分享的。 再回到看似不相關的傅斯年的故事。其實,人生有起有落,特別是身處逆境,但只要「做好、做對」分內的工作,事無大小,「轉變」後都有契機!

封面故事

看台灣

看中國

看世界

看論壇

中國經濟社會系列正在變紅的世界中文傳媒版圖何清漣
長看天下這次右派錯在哪裡?曹長青

看生活

看古今

心靈觀點與讀者談心劉惠宜
紅塵手札老肉羹店的溫暖余立琴

看管理

虛擬企業2-7. 步步為營(上)戴士杰
虛擬企業2-7. 步步為營(上)戴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