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自己定義
「小確幸」三個字你是不是已經聽得很膩了?
不少人對這三個字過敏,認為追求小確幸,是台灣在集體焦慮的悲哀處境下,盲目逃避大問題的過程。小確幸甚至成為許多政府官員或企業主,批判台灣社會缺少「競爭力」,不敢勇於嘗試的說詞。
果真如此嗎?
換個角度來看,在本期封面故事的受訪者──程詩郁與洪偉口中,小確幸卻正巧相反,代表台灣「多元價值」的展現。因為每個人都有無關人生終極目標的樂趣、品味和關懷,因此足以表現個體的獨特,活出自己幸福的方式。我們不需要重新定義,因為甚麼是「小而確切的幸福」,每個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在這樣的脈絡下,與其壓抑對「小確幸」的追求,其實更該追問的是,台灣社會的框架,為甚麼將小確幸視為一種盲目的逃避?為甚麼可以定義甚麼有價值、甚麼是幸福?
有些企業家也許認為「民主對GDP沒幫助,當不了飯吃」,彷彿判斷了價值。《看》雜誌網路評論專欄「看點評論」特約作家卓爾傑則談道:「難道台灣人民還只活在戰後重建初期,以追求溫飽為人生終極目標?身而為人不只於此吧!」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GDP不是唯一目標,台灣社會需要多元的價值觀,與包容多元價值的胸襟。
小確幸和人生的目標並不衝突,和理想的實踐並無相悖。如果將忽略公共議題,或沒有競爭力等,歸咎於對「小確幸」的追求,難道不是將小確幸必須承載的意義無限上綱,因而推諉了每個人本該有的公民自覺、本該擔負的責任?
說起公民意識的覺醒,且不談台灣,轉而看看如今處境更敏感的香港。為了不讓明珠蒙塵,香港人民開始付諸行動爭取實質的「一國兩制」。由香港大學教授戴耀廷等三人發起的「占領中環」活動,終於在6月20日啟動電子「公民投票」,鼓勵人民爭取港區特首真普選方案,並在6月22日正式開始實體投票後,累積有超過70萬港民站出來爭取「真民主」。香港的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換個角度細想,難道不是同樣愛好「真自由」的台灣人的小確幸?
生活之樂與人生目標,應該自己定義、自己追求。小確幸寬慰人心,卻不麻痺人心。能麻痺人心的只有封閉的社會、不健全的體制,與只接受單一價值的社會批判。
封面故事
看台灣
看中國
看世界
環球焦點世足賽救得了巴西經濟嗎?
國際視窗房地產投資者5個常見錯誤
大千世界拒當壓力鍋 10種減壓良方
大千世界人間天堂馬爾地夫 恐將陸沉
全球大事2014年6月──數字看世界
科學萬花筒不念舊惡化解痛苦 帶來健康人生
看論壇
GOODS
看生活
看管理
職場42面相腦型人的特質:從一而終 言行一致
職場42面相腦型人的特質:從一而終 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