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說一個台灣Podcast開拓者的故事

▲楊士範位於《馬力歐陪你喝一杯》錄音室。吳長益攝影
第216期
曾允盈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長年關注全球媒體趨勢,2017年開始推出《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深度專訪各行各業的職人和創業家,分享人生故事,是台灣Podcast先鋒。Podcast市場有多大?有待更多好的內容、聽眾、廣告主共同成就。

錄音室裡亮著「Drink with MARIO」霓虹燈管,Podcast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在2020年來到第四季,錄音現場從第三季的酒吧移回錄音室,從一對一訪談到找來兩性作家大A雙主持,不斷有新的變化與嘗試。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專訪超過一百位職人,主持人楊士範(英文名Mario)是資深Podcast聽眾,也是網路原生媒體《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與共同創辦人。「確實遇過先認識《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才知道《關鍵評論網》的聽眾。」楊士範笑著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官網,有「馬力歐酒吧地圖」與「節目介紹」。網路擷圖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官網,有「馬力歐酒吧地圖」與「節目介紹」。網路擷圖

 

觀察1:要做Podcast,先回答三個問題

2015年底,主持人和來賓冷靜對談政策的網路直播政論節目《政問》,讓楊士範興起了製作聲音節目的念頭。不僅成本較影像更低,他也發現在視覺之外,聽覺可以長時間抓住人的注意力,「加上我自己小時候就很喜歡聽廣播,有當DJ的夢想。」他說。

「我做媒體,所以會持續大量看美國的媒體動態,陸陸續續看到很多人在討論Podcast,在談Podcast的文藝復興。不過當時中文資源很少,也沒有後來《關鍵評論網》成立的Podcast Club臉書社團。」2016年他摸索先錄了幾集,2017年《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正式上線。

就跟所有的內容一樣,確立架構很重要。楊士範給對Podcast好奇的人建議,他說,美國公共廣播交流機構PRX和Google合作的《Podcasting 101》系列影片的第一集就談到,如果你要做Podcast,一定要思考為什麼,以及你要做給誰聽。簡單來說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我的節目是關於什麼?在這裡你會聽到?為什麼你應該要聽我的節目?

在這樣的框架下,楊士範定調《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是一個不同於《康熙來了》類型的深度訪談的節目,在這裡你可以聽到60至80分鐘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達人和創業家,深入分享人生故事,「如果你喜歡透過這樣的媒介去吸收不同的觀點和刺激,那你應該收聽。」

 

美國知名新聞報導類型Podcast《Serial》。網路擷圖

▲美國知名新聞報導類型Podcast《Serial》。網路擷圖

 

觀察2:有待開發的「好的內容形式」

作為投入Podcast的開拓者,曾有人問楊士範Podcast的市場有多大,當時他有點無奈表示,看《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拿到多少就知道,言下之意可見規模低於預期。

「好的內容就是根本。」楊士範深諳不同媒介的影響力,他曾在兩、三年前就談到Podcast在台灣還沒有掀起熱潮的原因,「有人說沒有人在聽,但你問聽眾為什麼不聽?他會說因為沒有我想聽的,這不就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所以我一定要做Podcast,也是因為不可能在沒有內容的情況下告訴大家你來聽。」

爾後《百靈果News》、《股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出現,填補不同內容的需求,楊士範說:「這是天時地利,能突破的東西就是好內容。」就像美國出現《Serial》這個節目──由Sarah Koenig主持的調查性新聞Podcast,講述非小說類故事。該系列由Sarah Koenig和Julie Snyder共同創建和製作,並由電台節目《This American Life》開發。在技術、工具允許的情況下,《Serial》帶領Podcast出現爆炸性的成長,大家才發現原來Podcast還活著。

楊士範也談到,「台灣這兩年出現大家足以關心的節目內容,所以掀起熱潮,但是遠遠不夠。」Podcast其實有非常多呈現的形式,例如傳統的廣播電台會做調查報導或專題報導,但是台灣Podcast還沒有。就如同《Serial》是用聲音去規劃呈現真實的新聞類型,而不是做完一篇報導之後,再用Podcast去報導。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第三季和第四季之間,楊士範做了「春日迷你季」,找來不同的同事講不同的故事,例如找Podcast《運動視界啪》主持人同事講東京奧運主題;找跟朋友一起搭上寶瓶星號的同事TJ,聊2月4日從基隆港口出發,到2月8日下船之前發生的事情;找《INSIDE》主編李柏鋒講投資和4月原油跌到負值的新聞,「我非常有意識要做新的嘗試,就是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不要太長,要有頭有尾,要有脈絡。雖然成本比較高,也較花時間。」除了單主持人、多主持人,還有非虛構報導、廣播劇等,Podcast內容形式絕不只是現在這樣單一。

 

楊士範在《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展現自己的個性。吳長益攝影

▲楊士範在《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展現自己的個性。吳長益攝影

 

觀察3:Podcast可否凝聚忠誠粉絲?

楊士範提到,不管是自己做的問卷調查或是國外的分析調查都顯示,Podcast聽眾的完聽率,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高。「我們調查有50%聽眾每一集都會聽完,31%的人會聽完75%;美國市調機構Edison Research 2019年的調查顯示,(2018年的情況)52%的聽眾會聽完整集,41%會聽完大部分。」

雖然Podcast看似與聽眾互動性不高,卻也能從其他社群媒介去互補,一樣能夠凝聚受眾。以《百靈果News》為例,2019年底收到全國廣播電台不再續約的通知後,主持人凱莉與Ken開始大開政治議題玩笑,節目內容百無禁忌、歡笑戲謔,打造一個自由表達意見、談論敏感議題的空間。除了Podcast,他們還有YouTube頻道,2020年2月28日也在台北美堤河濱公園舉辦第一場實體活動「百靈果佈道大會」,來了不少忠實聽眾,可說是第一次凝結到台灣Podcaster的號召力。

「我不太確定他們的模式能不能複製,或大家聽這些內容在意的是什麼,但當最後成為一種社群的凝結,就很有力量了。」楊士範樂見市場的不斷成長。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吳長益攝影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吳長益攝影

 

觀察4:《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快速成長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2017年第一季的第一集,因為有《關鍵評論網》宣傳的優勢,首集就有3,000次的播放,後來約在2,000次左右。第二季平均有1,000至2,000多次的播放,2018年1月開始的第三季,不管是哪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有更多聽眾收聽,平均有4,000多次播放。直到2018年7月,Apple Podcast突然推薦了《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更帶起一波聽眾的加入,收聽次數達到1萬多。也因為第三季去了非常多酒吧,最後甚至在網站上做了「馬力歐酒吧地圖」的頁面。

第四季每一集平均約有3萬次播放,《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所有影片累積總共超過335萬次播放。「最有感的應該就是今年6、7月,平均每個月有25萬、26萬次播放,月月都在成長。」

Podcast聽眾多是主動接收資訊的人,內容產製者應該積極拓展影響力。不過,台灣Podcast發展目前還有很多限制,包括廣告投放風氣未成熟,商業模式不夠健全、廣告價格混亂,還有因為「下載收聽」的「離線」本質,讓收聽平台很難提供聽眾的精準數據,究竟要算播放次數還是下載次數,下載到電腦裡之後,也不能保證聽眾會聽。

美國互動廣告協會(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簡稱IAB)推出的數據分析標準是,只要加入該會就可以協助認證,美國的廣告客戶可以依循標準去下廣告,「但不是每個平台都會加入認證,客戶也都對Podcast如何計算效益很陌生。」楊士範提及:「但是能確定Podcast廣告的CPM(Cost Per 1000 impression,每千次曝光成本)比影像廣告更高,因為Podcast的親密感,加上收聽的情境,讓聽眾不容易略過廣告。」

作為《關鍵評論網》不同形式的新嘗試,楊士範在《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也展現自己的個性,問出強烈的好奇心,「對我自己而言,樂趣是很多重的。超過五成以上的受訪者,我本來根本不知道這個人,或對這個領域不熟悉。」

和大A搭檔主持,在第四季產生不同的火花,《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也更活潑熱鬧。楊士範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內容產製者、聽眾和廣告主加入Podcast,共同打入更大宗的收聽市場。

 

 

 

 

相關文章: 

爭取第二注意力 Podcast帶你聽見全世界

Podcast風靡台灣 該在Podcast下廣告嗎?

創播《Kevin英文不難》 Podcast節目產製心法大公開

Podcast風靡台灣 該在Podcast下廣告嗎?

▲Podcast有哪些企業主可用的商業模式?Adobe Stock
第216期
曾允盈

在這個人人都有智慧手機,網速又快又便宜的數位時代,對於Podcast──透過網路接收音頻的數位媒體而言,無疑擁有非常好的成長土壤。但也因為Podcast靠的是網路來接收內容,商業模式目前離不開互聯網常見的「免費內容加廣告變現」的模式。

 

《百靈果News》臉書粉絲專業曾提及Podcast的商業模式包括「廣告」和「贊助」。網路擷圖

▲《百靈果News》臉書粉絲專業曾提及Podcast的商業模式包括「廣告」和「贊助」。網路擷圖

 

觀察1:Podcast有哪些商業模式?

Podcast《百靈果News》曾在粉絲頁上發表〈免費教你做Podcast|EP.2商業模式+Hosting〉文章,提到Podcast的商業模式,包括「廣告」(Sponsorships)以及「贊助」(Patron),其他則還有聯盟行銷(Affiliate sales)以及周邊產品(Complementary products)方式。

廣告(Sponsorships)是Podcast目前最大宗的獲利模式,也就是在節目不同時段講出業配的內容。開頭、中間、結尾的價格不一樣,台灣業主最喜歡「開頭」,價錢也比較高。有直接念廠商提供的廣告文字,也有Podcaster會想辦法寫進自己的內容,讓廣告聽起來比較不生硬。

贊助(Patron)服務,可以提供贊助者「提前收聽」或「專屬內容」等,目前台灣比較少,平台機制也尚未成熟。目前只有Firstory服務平台設計簡單的小額贊助功能,進入後台選擇「盈利」後,可以設定聽眾贊助的方案,平台會抽取服務費20%。此外也可直接把節目放到YouTube,收取觀看次數收益。國外則有在募資平台發起專案群募。

聯盟行銷(Affiliate sales),則可放導購連結,成交後可以分潤。台灣平台SoundOn提供類似的分潤機制,可安插廣告在Podcast中,讓創作者獲得廣告收入的65%。周邊產品(Complementary products),則是出自己頻道的周邊商品,也是品牌經營的一環。

 

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為第一批業配Podcast的企業主。吳長益攝影

▲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為第一批業配Podcast的企業主。吳長益攝影

 

觀察2:迷人又有點風險的Podcast

企業主視Podcast為行銷管道,其中最有遠見的,莫過於寢具新創品牌「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張育豪受訪時談到,喜歡聽國外Podcast的他一直認為,總有一天台灣會有越來越多人聽,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當時我和行銷同事常討論行銷方向,那時候覺得,我們一年投那麼多預算在Google、臉書,這些錢到底給誰?我有什麼方法,可以直接贊助台灣的創作者?」

 

《股癌》節目單集簡介,放上業配置入資訊。手機擷圖

▲《股癌》節目單集簡介,放上業配置入資訊。手機擷圖

 

早在去年他就曾撥預算給Podcast,當時效果普通,至今年3月某次聽到朋友討論Podcast財經節目《股癌》,他自己聽了發現很有趣,也想知道對投資有興趣的人會不會想買床墊,於是聯繫上《股癌》播客謝孟恭。

「3月底開始買置入廣告,並透過折扣代碼來追蹤。沒想到4月底結算,成效就破百萬,所以立刻決定要買第二次廣告。」張育豪說:「結果5月底第二次廣告成績出爐,竟然破400萬!我自己也嚇到了。」當時他決定把排行榜上前幾大Podcast廣告都買下來。張育豪表示:「投報率很高,可是優惠代碼要是被貼到臉書社團,來買的就可能不是聽眾,所以後來我對優惠代碼的政策就有緊縮,不放那麼長時間。」

當時《股癌》的廣告一檔4萬,兩檔10萬,隨著聽眾暴增,要找前幾大頻道置入,價格早就翻漲。目前《股癌》業配約為一個月80萬元,而業配價碼並沒有固定的行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李毅誠曾說,《股癌》在節目上告訴聽眾「業配成長20倍」這件事情,某個程度推了許多躍躍欲試的創作者投入Podcast產業。

不過,由於Podcast可以下載聆聽,因此無法確定聽眾有沒有聽到業配廣告。此外,收聽平台並不統一,收聽次數很難計算;業配金額全靠Podcaster自訂,跟企業談妥即可,難以計算成效的各種特性,種種不確定性讓商品置入Podcast顯得迷人又有點風險。

預算少的電商,或許可以嘗試置入非排行榜前三大的節目,試試Podcast的轉換成果。只是Podcast和任何形式的媒體無異,在媒體上做廣告,都存在不一定有效果或難以衡量效果的風險。對電商而言,可先自問對Podcast這樣的媒體形式了解多少?在置入之前除了設定好優惠代碼,也可以思考當聽眾回頭聽的時候,你的代碼還持續有效的嗎?或許Podcast的長尾效應,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相關文章:

爭取第二注意力 Podcast帶你聽見全世界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說一個台灣Podcast開拓者的故事

創播《Kevin英文不難》 Podcast節目產製心法大公開

爭取第二注意力 Podcast帶你聽見全世界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主持人楊士範,2017年開始經營Podcast。吳長益攝影
第216期
曾允盈
不同於傳統的線上廣播形式,Podcast可以下載離線收聽,聽眾不需要專注地坐在電腦前或者注視手機,而是由Podcaster陪伴你一邊做家事、開車或運動。台灣Podcast從2019年開始爆炸成長,2020被視為Podcast元年。

Podcast中文稱「播客」,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媒介,早在2004年就出現在美國,直至2014年突然鵲起,影響的受眾年紀更輕、範圍更廣。

特色1:用耳朵「閱讀」崛起

2019年起,國際線上音樂串流服務平台龍頭Spotify開始積極搶攻Podcast市場。Spotify不只有歌曲,還大肆收購多家Podcast公司,是少數同時具備歌曲以及Podcast的平台。今年5月底,美國Podcast王牌節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授權獨家在Spotify播放,合約金逾億美元。此外,美國普立茲獎新闢「聲音報導獎」(Audio Reporting)、台灣卓越新聞獎也宣布增設「Podcast新聞節目獎」,耳朵「閱讀」的趨勢,在全球蔚為風潮。

台灣Podcast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爆炸成長,2020甚至被視為台灣Podcast元年。在Google Trends上可以看到「Podcast」作為關鍵字的搜尋量,到今年8月到達搜尋的最高峰。知名節目《百靈果News》與《股癌》也不約而同指出,過去半年左右的時間,節目廣告價位已經翻漲20倍。

根據本土Podcast Hosting服務平台Firstory調查,2020年年初到6月的半年期間,中文節目數量的成長率高達2100%,從4月開始每個月都有超過100檔以上的新節目開播。

Podcast作為一種媒體形式,由節目主持人先錄製好音檔,放在Podcast平台上,供聽眾下載聆聽。不同於傳統的線上廣播形式,Podcast可以下載離線收聽,聽眾不需要專注地坐在電腦前或者注視手機,而是可以一邊做家事、開車、運動,同時由Podcast帶來陪伴。

 

《百靈果News》主持人凱莉(左二)與Ken(右一)。《百靈果News》Youtube網路擷圖

▲《百靈果News》主持人凱莉(左二)與Ken(右一)。《百靈果News》Youtube網路擷圖

 

台灣目前最知名的節目之一《百靈果News》,投入Podcast約兩年,自詡為「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主持人凱莉與Ken的訪談單元KK Show,第一集即邀請《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主持人楊士範對談。作為2016年就開始籌備製播Podcast的資深開拓者,原本為《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的楊士範談到這股收聽熱潮出現的原因,與4G網路、智慧手機普及、藍芽配備變成標配有關,此外Podcast也更接近串流媒體的體驗。當技術與工具俱備之後,欠缺的就是吹起的東風。

 

正聲廣播電台主持人宛志蘋。網路擷圖

▲正聲廣播電台主持人宛志蘋。網路擷圖

 

廣播資歷26年,目前為正聲廣播電台主持人、樂聲多媒體行銷有限公負責人的宛志蘋,也有自己的Podcast頻道。她表示製播Podcast,相較影像來說門檻不高。不同於傳統廣播有比電視更嚴格的法規限制,Podcast的內容很自由,主持人能更本色地呈現自己的性格。

電台節目的內容一般會要求節目企劃書,或有廣告贊助,必須依照客戶需求去進行。宛志蘋從製播者的角度談到,對廣播人而言,帶狀節目一天就是半小時、一小時等固定時間,有的人還是點狀節目,也不見得能做自己想做的。Podcast無疑提供另一個相對自由的舞台。

 

知名Podcast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網頁擷圖

▲知名Podcast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網頁擷圖

 

特色2:Podcast節目類型和聽眾屬性

近兩年台灣Podcast出現的節目類型越來越多,也有更多聽眾把收聽Podcast當成每天零碎時間的陪伴。只要閉上眼睛、戴起耳機,就可以沉浸其中,成為《百靈果News》的「教徒」,或是《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不管三七二十一「鮮蝦挺」(先瞎挺)的忠實粉絲。

早在2016年UDN《轉角國際》網站就推出解讀國際新聞的「重磅廣播」、2017年《關鍵評論網》製作深度人物專訪網路廣播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隨後,《科技島讀》周欽華開始製播Podcast,作為接觸受眾的行銷媒介、《天下雜誌》也有《聽天下》、2020年《報導者》也在Podcast上線,國內媒體也紛紛跨入Podcast領域。

根據台灣Podcast公司SoundOn(聲浪)調查,在《INSIDE》網站發布的資料顯示,聽眾收聽Podcast的目的,前三名為娛樂休閒用途、找跟興趣相符的題材、提升專業領域知識。而節目聽眾男女比約是4:6,60%的聽眾為23至32歲的職場人,近95%的聽眾有大學以上學歷。

台灣Podcast知名節目《股癌》主持人謝孟恭,在臉書粉絲專頁上分享他對於Podcast的觀察:「目前以我自己節目來看,最大宗的聽眾是25至34歲,再來是接近40歲,最稀少的是24歲以下,這也反應在聽眾的消費力比較高,以及根據Spotify數據,耐性比較好,接近一小時的節目完聽率接近八九成的水準。」年輕聽眾多,是一項「數位門檻」很高的行為。

 

Apple Podcast排行榜。手機擷圖

▲Apple Podcast排行榜。手機擷圖

 

特色3:高黏著度、高完聽率

Podcast的收聽特性是「高黏著度的年輕聽眾」,完聽率(completion rate)普遍都很高。且據楊士範觀察,Podcast是一種非常長尾的播放媒介,除節目更新前幾天播放次數特別高之外,聽眾習慣回頭聽以前的集數,「聽眾認的是節目的品牌,只要認同或喜歡,會持續一直投入。」以他製播的《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為例,目前每一集約有近3萬的收聽次數,每週4集,一個月加起來卻會累積超過20萬次,有將近一半的收聽都是來自舊的集數。

《科技島讀》創辦人周欽華曾分析,視覺注意力被各個平台瓜分的時代,人們開始把腦筋動到「第二注意力」,也就是指那些你不用全神貫注去做的事情,「目前檯面上主要的媒體平台,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情:如何搶占你的注意力。」周欽華表示,或許聲音媒介因此能在原本飽和的多媒體內容市場中,獨立成為一個新機會。

楊士範則談到,「在某些沒辦法用視覺去吸收的時刻,你的耳朵空閒下來了,而又沒那麼想要聽音樂的時候,人的聲音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來源,也能解釋台灣幾個知名的Podcast,都有高度的個性化。」Podcast的獨特就在於具備和觀眾更親近的吸引力,當你戴起耳機的那一刻,透過聲音的沉浸,體驗已經開始。

 

Google Podcast網頁。網頁擷圖

▲Google Podcast網頁。網頁擷圖

 

特色4:Podcast從哪裡聽?

哪裡可以聽得到Podcast?蘋果生態系iOS上的Apple Podcast,由於「內建」於iOS成為一大優勢,目前也最多人使用,成為各廣告主、Podcaster、媒體參考的主要排行來源。Android使用者則可以下載Google Podcast收聽節目。

台灣有將近一半的聽眾是在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上收聽節目,此外各家串流媒體也正積極搶占市場,如KKBOX推出「KKBOX for Podcasters」服務;9月中旬亞馬遜也宣布串流音樂服務Amazon Music也將加入Podcast戰局,預計上架超過7萬檔節目,也可以利用自家的Amazon Echo智慧音箱來播放,勢必對Spotify的使用率造成影響。

除了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KKBOX這一類的服務商,還有Podcast Hosting平台,簡單來說是提供「放」這些MP3錄音檔案的託管平台,這些平台會產生RSS feed(簡易資訊聚合的格式),各個播放平台會定時透過RSS feed抓取檔案與節目資訊,讓聽眾串流線上聆聽或下載離線聽。

 

台灣本土Podcast Hosting平台SoundOn。網路擷圖

▲台灣本土Podcast Hosting平台SoundOn。網路擷圖

 

知名Podcast Hosting有Libsyn、SoundCloud等,台灣本土Podcast Hosting如SoundOn聲浪,延攬各個專業領域創作者,合作自製Podcast節目,包括KOL丹妮婊姐、立委林昶佐、人渣文本、國立故宮博物院都有節目在SoundOn上架;Firstory則是台灣另一個Podcast Hosting平台。隨著節目爆發成長,平台提供的服務也不斷優化升級。

作為一個媒體形式,隨著錄音門檻越來越低,不少人看到Podcast未來持續走高的態勢,期待能有百家爭鳴。楊士範從媒體的角色思考道:「所有的東西都回到一個點,它是不是一個好的故事?這是最重要的。說一個好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只是不斷去嘗試。」而聲音媒介和其他媒體形式相較起來更為親近,帶來耳邊訴說的陪伴感,這正是Podcast影響力被看好的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 

Podcast風靡台灣 該在Podcast下廣告嗎?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說一個台灣Podcast開拓者的故事

創播《Kevin英文不難》 Podcast節目產製心法大公開

活動櫥窗

第216期
整理☉曾允盈
每月推薦讀者新創投資、管理實務、電子商務、行銷業務、財經資訊等領域之實用課程與論壇資訊。

從0打造個人品牌 踏進自媒體行業的關鍵能力

從0打造個人品牌 踏進自媒體行業的關鍵能力

透過將專業能力或興趣轉成服務上線提供,你也能實現斜槓人生的新生活模式,創造第二份收入。但面對繁雜的網路資訊,如何讓大眾看到你?你的內容能否成為網友的首選?每次的創作就是在打造個人品牌、建立知名度。如何在眾多同性質的創作者中脫穎而出?初階課程為內容向心力+議題瞄準力,進階課程為搜尋關鍵力+品牌形塑力,教你從精準議題流量創作,進階到進化SEO技術,打造個人品牌。

 

時間:2020年10月18日、10月25日13:30 ~17: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00號12樓

報名費:票價票種請搜尋「動腦X富盈數據」查詢。

 

 

justfont字型設計師 如何打造字體教育社群

justfont字型設計師 如何打造字體教育社群

在美學教育越來越進步的年代,如何認識、應用正確的字型,進而設計美觀的字型越趨重要。justfont身為華文第一家中文雲端字型服務公司,致力於打造字體教育社群,願景是讓台灣擁有更好的文字風景理念。2015年推出「金萱字型募資專案」,最後募資總金額竟超過兩千萬,表示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字型的重要性。課程邀請justfont創辦人葉俊麟談願景和經營。

 

時間:2020年10月22日 19:00~21: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31號2樓之1

報名費:早鳥票350元,學生票300元,一般票400元。

 

 

線下渠道創破億業績! 從快閃店到團購通路

線下渠道創破億業績! 從快閃店到團購通路

曾靠快閃店在14個月內締造破億佳績,也曾打造出3,500位團媽加入的「飯團媽」,協助上百家企業賣光庫存,講師楊智鈞如何拓展線下渠道?本堂課將帶給你以下內容:想要切入線下渠道,可以如何用快閃店測試購買力?實體通路的營銷思維是什麼,如何進一步有效控管毛利、規模化獲利?如何將庫存換現金,最有效的賣光線上沒賣完的貨的祕方是什麼?讓在線上經營遇到瓶頸的你,有效切入線下渠道,開創業績新高峰。

 

時間:2020年10月22日 19:00~21:00

地點:TeSA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2樓之1

報名費:現場票500元,直播票450元,兩人同行或任選兩堂再打九折。

巧遇美國阿米許人(四)

丹尼爾攝影
第216期
陳荷
丹尼爾
Daniel Ulrich

來自瑞士的台灣女婿阿丹,在台灣定居已超過十年的時間。如今遷居美國紐約州。在台期間,他幾乎跑遍台灣大大小小山區與美景,甚至連金門、蘭嶼也都踏遍。阿丹認為台灣的山真的很美。他打算在這些旅途之後出版一本攝影集讓世界看到台灣之美。

巧遇美國阿米許人(四)

最近幾期本欄目的主題,都是美國賓州的阿米許人(Amish)。喜歡馬的阿丹,上一期碰巧撞見一個拉著五匹馬犁田的阿米許少年。這一期阿丹捕捉到的,則是一輛作為交通工具的阿米許馬車。

阿丹說,阿米許馬車奔馳的速度「飛快」!何以見得?他提醒大家注意:馬兒的腳步可是騰空而起的呢!

阿丹表示,阿米許人在此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仍能堅持著自己的信仰,過著傳統儉樸的生活,這種遠離現代塵囂的「與眾不同」,讓他非常敬佩。這張馬車揚長而去的畫面,恰也意味著阿丹本系列的完美收官。

耳朵風暴來襲 聽見Podcast新世界

耳朵風暴來襲 聽見Podcast新世界
第216期 2020年10月5日

跟上Podcast浪潮

 

文⊙曾允盈

 

 

 

Podcast席捲數位世代,在台灣被視作聽覺的文藝復興。對一般企業來說,該如何審視這樣的串流媒體?又該怎麼為自己所用?

在做Podcast專題之前,照慣例詢問了幾家品牌電商的看法。相較於傳統廣播和YouTube,一般認為Podcast的優勢在於創作自由度高、Podcaster(播客)普遍呈現獨特的個人風格和魅力,聽眾因而黏著度高、轉換率高。在YouTube被太過嫻熟運用的情況下,不少品牌業者躍躍欲試,想透過Podcast接觸更多年輕受眾,但也有不少正在觀望中。

品牌業者猶疑的原因,不外乎Podcast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回報率)難以評估。因為Podcast目前尚未形成整合的上傳與播放平台,使得每一位創作者的訂閱數和各集的播放次數,難以如實取得。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Podcaster也都表示,沒辦法精準提供單集收聽次數,甚至業配的價碼也是各家自由心證,合不合理端看廣告業主買不買單。

根據台灣最大Hosting平台SoundOn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31.3%的觀眾願意購買節目中廣告的商品,也有24.3%的聽眾願意訂閱Podcaster推出的其他內容服務。比例確實不低。但是至今所知廣告效益曾被廣告主公開討論的Podcast,只有《股癌》的玉山證券富果帳戶、床墊品牌眠豆腐等少數幾家,雖然成效驚人,但會不會只是特例?

此外,目前幾個知名的Podcast節目,都已待價而沽,甚至要排隊等待合作。廣告效益的不確定性,成為習慣看數字說話的廣告業主觀望的理由。

除了投放廣告,也有企業決定進場自製Podcast節目。最早期的是知名大企業富邦證券,從2018年就推出《富邦說趨勢》分析投資趨勢;還有架設網站、房地產的業者,開設自己的Podcast提供內容服務。如果有一定的預算,企業做自己的Podcast,確實會是長久之計。

Podcast作為行銷管道,可以穩定推廣原有的產品,達到放大聲量的目的。但是評估該不該做,依然必須建立在是否已有成熟的服務或產品。Podcast嚴格說來只能視為內容行銷的一環,或是品牌教育市場的管道,而不是企業獲利的首要來源。主要原因是Podcast就是內容產業,必須要有團隊持續創作,無論是教育市場或內容行銷,都不可能一蹴可幾。

封面故事

看台灣

認真臉譜楊嘉祥翻玩拉花 打造台客風「窺視珈琲」文⊙楊櫻淑 攝影⊙吳長益
活動櫥窗活動櫥窗整理☉曾允盈

看中國

看世界

看論壇

GOODS

GOODS生命之果 無花果文☉楊櫻淑 圖☉Adobe Stock

看生活

週六徹夜談芒芒花海劉惠宜

專業MIT髮品品牌蕾娜塔 推出秋冬「摩卡慕斯棕」新髮色

MIT品牌蕾娜塔創辦人林慈棋(右),邀請沙龍OUR studio韓國設計師院長金德容演繹美髮秋冬趨勢。
第0期
編輯部

韓劇影響無遠弗屆,女主角穿衣哲學是觀眾效法對象,連瀏海、髮色都能引領流行趨勢。專業髮品沙龍市場中的MIT品牌蕾娜塔,邀請台北正韓沙龍OUR studio的韓國籍設計師院長金德容,運用蕾娜塔染劑演繹美髮秋冬趨勢,時下若有似無的捲度、質感又個性滿分霧感「摩卡慕斯棕」新髮色,不僅是人氣燙髮、染髮重點,還能讓妳秒變韓妞歐膩。

時序進入秋冬之際,衣櫃跟著換季,髮型也要跟著變換以迎接秋冬。時下年輕女性想擁有浪漫微捲的人愈來越多,透過美髮實作剪燙課程,院長金德容展現秋冬修剪、波浪捲最新技巧,院長金德容說:「韓式呈現的不論是色彩或是捲度一向都自然時髦並帶有都會感,今年秋冬整體的線條感與層次比以往加重了些,色彩偏低調沉穩,但剪裁的俐落感依然是重點。」

f

若有似無的浪漫捲度、搭配仙氣十足的「摩卡慕斯棕」新髮色,秒變韓妞回頭率百分百。

f1

自然、簡單的飄逸感最受歡迎,搭配低調、獨特的「忘憂森林灰」,讓肌膚看起來乾淨透亮。

若有似無的浪漫捲度、搭配仙氣十足的霧感「摩卡慕斯棕」新髮色,朦朧感宛如開了濾鏡一樣美,選擇時尚的彩染髮品也要兼顧頭皮安全。蕾娜塔創辦人林慈棋也分享:「韓劇效應持續發燒,偏向自然、簡單的飄逸感最受歡迎,而且帶點低調、獨特的『忘憂森林灰』,冷色系的髮色在室內、戶外全然不同,也讓肌膚看起來乾淨又透亮。」藉由亮麗的髮色,在黯淡無光的疫情期間增添一絲色彩。

為了走在潮流尖端,美髮設計師進修精進手藝勢在必行,而台灣美髮業的美感與技術足以媲美國外市場。隨著疫情解封,美髮研習營陸續恢復上課,身為專業髮品沙龍市場的MIT品牌蕾娜塔,也將舉辦2場美髮研習營,分享剪、燙、染、護及細膩的商用髮型設計,藉由專業講師透析剪髮精隨,進而增加美髮造型技術及設計概念。

把王室放到「正確位置」 泰國青年的驚世宣言

泰國抗議者多高舉「三指禮」,象徵反抗權威。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泰國示威從七月以來規模持續升高,9月19日,這波示威再度締造歷史紀錄,學生領袖宣稱現場超過10萬人,警方則表示約2萬人。無論數字多少,都意味著這次的示威已匯聚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改革洪流,將影響往後數十年的泰國。

「我們是要把王室放到正確的位置,不是要廢除王室。」這是抗議學生領袖帕努沙亞(Panusaya)接受採訪時,不斷強調的一句話。

泰國刑法有「冒犯君主罪」,任何人都不能批評國王、王室,否則將面臨最高15年的徒刑。為何這位年僅21歲的少女,膽敢將改革之矛直指神聖的王室?

政治動盪 壓抑的社會氛圍

這一切要從泰國這幾年的經濟社會變動說起,泰國政治一向動蕩不安,尤其早年的黃、紅衫軍兩派抗爭,讓曼谷街頭常常淪為示威人士的衝突現場。國際上對泰國政治的印象,就是每隔幾年政變一次,新政府推翻舊政府,但現在掌權的到底是哪個?常常搞不清楚。

目前掌權的泰國軍政府,是2014年在王室默許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廣受基層民眾愛戴的塔克辛政權後成立,新總理帕拉育(Prayuth)本身也是將軍。泰國目前的憲法,就是軍政府在國際輿論下,不得不隨意拼湊,拖到2016年頒布、2017年公投通過的「第20部」泰國憲法。

是的,每政變一次就有一部新憲法的泰國,至今已經湊到20種版本了。台灣雖然常常修憲,但到目前為止也不過修改第7次。一個時常在變換憲法的國家,政治經濟能有多安定呢?

從小被禁止討論政治社會議題,經濟成長的無限停滯,這些現實困境讓一代代的泰國年輕人選擇投身藝術創作,或是沈溺於網路世界。

這個因素,也成為這次抗議浪潮不同於以往的原因,我們等一下再談。

軍政府治理無能 加劇世代分裂

這波反政府示威,一開始是針對軍政府長期打壓異議人士、治理失能的「膝反射」效應。有幾個導火線:

  1. 軍政府長年極權治理,壓縮言論自由、打壓異議人士。甚至有幾位公開批評軍政府的流亡海外泰人,最後因不明原因失蹤、死亡。
  2. 軍政府在今年疫情的應對失據,導致國內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疫情反覆,生計受到影響的年輕人無法獲得政府支援,加劇社會分裂。
  3. 廣受年輕人愛戴、提倡民主自由的新興政黨「未來前進黨」今年2月突然遭到政府定罪並強行解散,年輕人發聲的管道就此斷絕,年初的第一波抗議即是因此而起。
  4. 紅牛(Redbull)創辦人的孫子沃拉育(Vorayuth)8年前涉嫌撞死警察,於今年被撤銷刑事起訴,無罪脫身,典型的「有錢判生,沒錢判死」,讓大眾相當不滿。

多年來,泰國社會一直是由上層階級把持資源,導致社會結構分配不均,加上軍政府治理無能、極力鎮壓異議聲音。對年輕人來說,在這個國家,看不到生存的希望,更不可能體會到何謂「自由的風」,於是一股憤怒的力量逐漸匯集,直到有人開了第一槍。

網路世代創意抗爭 示威能量擴散全國

7月18日,學生團體自由青年(Free Youth)和泰國學生聯盟(Student Union of Thailand)開第一槍,召集約2000名示威者聚集在民主紀念碑(Democracy Monument)前抗議,並提出三個訴求:

  • 解散國會
  • ️停止威脅異議人士
  • 修正軍政府制定的憲法

這場抗爭在當時成為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以後,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並隨即擴散至全國,泰國各地皆有高中生和大學生組織的抗議集會。

雖然歷史課本沒有教,但網路告訴我們,民主是可以靠自己爭取來的。受到香港青年抗爭啟發,泰國青年們一個接著一個走上街頭。

雖然沒有政黨資源,但這群成長於資訊爆炸時代的少年們,透過網路擴散、創意文宣、流行文化,迅速將示威能量擴散至全國。電影《飢餓遊戲》內反抗權威的象徵「三指禮」,是他們的共同符號。

他們不是用網路搞政治,網路,就是他們的政治。這批原本躲在螢幕後面的網路世代,意識到他們的國家不能再繼續退步,否則就連珍愛的影劇、動漫、創作領域,未來都可能被消失。

你可以說這動機很單純、很傻,但是所謂民主自由,不就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過想過的日子?

為國家尋找解方 改革聲浪轉向王室

不抗議的時候,學生們舉行短講、組織社群,藉由討論、思辨,重塑自己對這個國家的想像與期待。

彷彿某種神秘力量正加速推動變化,8月10日晚間,一場在法政大學內舉行的示威活動,21歲的帕努沙亞站上台宣讀一份聯合宣言,字字句句皆針對泰國最神聖不可侵犯的王室,例如要求廢除冒犯君主罪、限制國王在憲法中的權力,並減少國王對王室財產和軍方的控制權,洋洋灑灑總共十條。

十條宣言詳細內容

回想一下前面所提到的泰國政變歷史,王室與軍方一向是互相支持,白臉與黑臉的共生結構關係,也是泰國至今還難以邁向民主化的最大原因。這些聰明的孩子理解到,即使這次示威成功讓軍政府下台,難保下一個上台的政府,會不會受到王室和軍方的控制,成為又一個極權政府。

加上現任泰王瓦吉拉隆功(Vajiralongkorn)從2016年繼任後,民心漸失,尤其疫情期間遠避歐洲縱情享樂、生活奢華,人民對王室的信任度來到史上最低點,「#我們為何需要國王?」的標籤在泰文論壇上隨處可見。

唯有徹底改革國家體制,這個國家才有重生的可能。

帕努沙亞事後接受採訪時,坦言唸出這些宣言的當下,她內心是深深的恐懼。從小被教導要尊敬熱愛的王室,竟在她口中成為阻礙國家進步的原因,更別提冒犯君主罪的下場,不僅可能有牢獄之災,連性命能不能保住都成問題。

不過這位「泰國花木蘭」倒是神色自若,她淡淡地說:「我知道,我的生活不會再同往常一樣。」為了國家進步,這位年輕人早就做好準備。

動搖國本的改革方針 能否獲得社會支持?

歷史的巨輪已開始轉動,這份宣言給泰國社會投下超級震撼彈,也震驚國際。如今,這場示威運動的主軸,已從反對軍政府,轉變成王室改革。

那麼,泰國準備好了嗎?在締造歷史的10萬人示威後,在警方威脅要抓捕這群批評王室的學生們後,泰國社會有辦法靜下來,好好討論這個幾乎可說是「動搖國本」的王室改革案嗎?

一起來為泰國祈禱吧,祈禱這股自由的風,能盡快吹向微笑之國,吹向這群勇敢的青年。

振華數據資料庫曝光 戰爭離我們有多近?

一間位於深圳的資料庫「振華數據」,被媒體揭露專們配合中共政府跟解放軍的戰略需求,在全球各地蒐集超過250萬筆個人資料。
Pexels
哨子先生

相信大家這幾天多少有在新聞上看到這則消息吧,一間位於深圳的數據信息公司——「振華數據」,秘密替中國政府與解放軍蒐集了全球超過250萬人的網路情報,裡面大多數都是各國政商名流,包括台灣的馬英九、宋楚瑜。

中國間諜在全球到處滲透蒐集情資,對從小聽著「匪諜就在你身邊」長大的台灣人來說,根本沒什麼大不了,所以可能各位原先看到這新聞並不是很在意。

但是,這份被解密曝光的資料,對於了解中共近年來發動「混合戰」的動機與戰略方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

奇妙的是,最一開始揭露這則資訊的媒體是澳洲的《ABC》和《AFR》。還記得上週急忙撤離中國的兩位澳洲記者嗎?他們就是《ABC》和《AFR》的派駐記者,要說是巧合,真的很巧。

在澳媒發表這則報導後,印度和英國媒體也陸續針對這則新聞,提出各自的調查與採訪內容,可見振華數據的情資蒐集行為,這些地區多少都有掌握相關消息。別忘了,澳洲和英國,就是共享情報組職的「五眼聯盟」成員。

 

那麼,這個振華數據到底是何方神聖?

根據振華數據自己的官網介紹,這間公司成立於2018年下半年,總部位於深圳科技業聚集的南山區,創辦人為前IBM工程師王雪峰,據說曾在微信上表示支持利用數據發動「資訊戰」。

雖然官網沒有明言,但振華數據對外並不隱瞞「軍系」背景,而且還在官網上強調大數據的情報戰略,其終極目標即為「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嗯,確實是一間很「愛國」的公司。

振華數據蒐集的情資,包括各國政要、富豪、軍事將領,還有宗教領袖與幫派罪犯的情報資訊。內容除了基本資訊、電郵紀錄、健康狀態、心理評估、求職紀錄、社群帳號、犯罪紀錄⋯⋯等,甚至還有軍隊將官指揮鏈與財團主管的升遷預判與追蹤。這些資料的蒐集滲透範圍,甚至擴及這些對象的親友、家人與同事,範圍之廣之瑣碎,讓人不寒而慄。

 

有些評論者認為,這些資料來源有8成都是網上公開資料,不需太過緊張。但試想,當資料庫將所有數據整合分析排序過後,是可以藉此描繪出特定對象的人格特質,和以該人為中心發散出去的人脈網絡,幾乎是完完整整掌握這個人的一切。

換句話說,當政府需要「利用」特定對象時,它的手邊多得是可以使用的材料,當事者的秘密、親友、決策模式、工作、消費習慣,全都可能成為政府操控的工具。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已被完整滲透洗腦而不自知,這恐怖的情節聽起來很像科幻電影,但卻可能真實發生,不,或許已經在發生。

這個數據庫的內容資料太複雜、太龐大,一篇文章實在難一次分析清楚,但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資料庫有特別獨立出一個項目,仔細羅列該對象的法律案件或是犯罪資料,且是有系統地編排,包含案情發展更新以及案情關鍵字,譬如「收賄」、「洗錢」、「綁架」、「詐騙」等等,像是馬英九的特別費案就有被詳細記載。

如此大費周章蒐集各國重要人士的犯罪紀錄,用意何在?應該不是搶著幫忙請律師吧。

一個極權政府手握極大資源,利用自由民主國家的開放資訊環境,針對個人與機構,從事惡意的資料蒐集、長期監控,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人相當不安。而且別忘了,這個公司成立於2018年,也就是才花兩年時間,他們已經能夠建構出如此龐大的數據庫。

根據振華數據的官網,他們聲稱公司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設立數據處理中心。那麼這些據點在哪裡?該國情報單位清楚嗎?他們又是如何蒐集到這些資料?雖然有八成都是公開資料,但有另外兩成是散佈在各個機關單位的「機密資料」,振華數據是用何手段取得的呢?

隨著問號越來越多,越往下想,會感覺到一種濕濕黏黏的東西逐漸從腳底往上竄,一股不舒服的感覺捏著心臟,梗在喉頭。

 

根據各國媒體近日揭露的名單,發現許多資料基本上已脫離政治經濟範疇,而是針對該國的文化觀察、社會脈動分析。中共滲透各國之用心之長遠,是自由國家難以想像的。

這些資料的曝光,也證明了中共這幾年來,對於「混合戰」的投入與準備工作之周全。所謂「混合戰」,其實就是結合資訊戰、輿論戰、法律戰、經濟控制⋯⋯blabla,所有你想得到,可以用來影響對手決策能力、混淆國際局勢、操弄境內和國際輿論的手段。因為策略混亂、資料複雜,又難以追蹤咎責,因此統稱為「混合戰」。

這是一種因應社群網路世界而發展出來的戰略模式,透過網路與社交媒體,政府可利用媒體或意見領袖,散佈假消息、聲東擊西,混亂敵方輿情,對敵國進行顛覆、挑撥、影響等控制手段。這也是為何從去年起,台灣政府大力打擊假消息、假新聞的原因。

今日剛好有一則新聞,提到印度政府正在調查2500個印度社群帳號,懷疑是中共用來操弄印度輿論的帳號。振華數據的揭秘,證實了混合戰早已在我們周遭發生,可怕的是我們渾然不覺。

戰爭的號角早已響起,而沒有危機感,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危機。

 

知識變現金 線上學習平台Hahow好學校邀你上架才華 知識型網紅經濟崛起 今年必收的千萬秒殺課程

第0期
編輯部

數位經濟當道、社群平台蓬勃發展,疫情發展也加速線上學習浪潮,由七年級團隊創立的線上科技教育平台龍頭「Hahow好學校」(以下簡稱Hahow),藉由全球首創「群募開課」機制打造多元跨領域的課程平台,打破教與學的框架,重新定義「老師」的角色,不論是職業講師、名人、藝術創作者或是素人,都有機會透過Hahow實現共享教育的目標,獲取相對的報酬收入,晉升「斜槓新富族」。五年來成功攜手400位老師開設逾500門課程,共創許多堂價值破千萬的熱門名課,累積38萬名學生於平台上交流學習,驚人成長的會員數更超越12間台大的學生總數,站穩本土線上學校的寶座。根據Hahow觀察,防疫加速全球數位學習的浪潮,催化出新世代的知識型網紅經濟,越來越多各領域的關鍵意見領袖KOL運用自身專業與才華,以及廣大的群眾影響力,逐漸經營出具特色的「個人品牌」,透過線上平台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與新勢力。

募資7天破千萬 跟著百萬YouTuber學習道地美式發音

道地的美式發音一直是台灣人學英文卡關的關鍵,也是坊間語言課程比較難系統化教學的領域。來自美國年僅23歲就讀中文系的百萬YouTuber莫彩曦,19歲因傳教愛上台灣並多次造訪,經常分享台灣文化與日常體驗的影片而爆紅,擁有一口流利中文的她與丈夫李曉龍深度研究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與台灣學生學習英文的痛點,首次獨家與Hahow合作開設【跟YouTuber莫彩曦學美國道地的說話習慣】課程,強調學校及補習班學不到的美式發音和口說習慣,同時特別設計優惠的預購方案來減輕學生負擔與降低學習門檻,讓課程上架後引起廣大迴響,9月初募資開跑,14天已有逾1.2萬學生預約上課,突破Hahow募資最快破萬人的驚人紀錄,人氣不亞於前副總統大仁哥的【全民防疫通識課:陳建仁副總統來開講】與百萬YouTuber阿滴。來台傳教、學習中文期間感受到台灣人滿滿熱情跟友善的莫彩曦與李曉龍特別分享,「我們觀察到台灣人的英文程度很好,只是沒有機會跟母語者對話或不敢開口,希望透過線上教學來增進台灣人開口說英文的自信心,回饋粉絲的期待與對我們的喜愛跟信任。」

h

職業講師王永福與Hahow攜手,獨家傳授職業教學法。

台積電、Google也被收服 史詩級的職業教學法獨家上線

好的講師也需要教練!協助台積電、Google、微軟、鴻海等國內上百家知名企業規劃專業簡報及內訓,人稱「老師背後的老師」的頂尖職業講師王永福,今年首度與內容轉譯製課專家Hahow攜手,由Hahow協助課程拍攝與製作,將每堂開價2萬以上的實體工作坊課程獨家搬到線上,採用多場景多鏡位的高規拍攝方式,真實還原工作坊現場的情境實況,互動感十足!同時,透過王永福職業級教學方法的分享,實務示範「教學的技術」,一開放報名就創下1,500萬募資金額,超過5千人湧入觀看這堂五星級的教學課程。

月1

線上學習平台Hahow好學校多元豐富的線上課程讓你一鍵斜槓第二人生。

24hr線上不停學 一鍵斜槓第二人生

Hahow認為,學習不應該侷限在校園中,透過24小時不打烊的線上多元學習平台,所有人都可以重新探索興趣、發展第二專長。宅在家就可以學習時下最夯的Podcast全攻略,也能拜師許哲珮、熊仔的歌唱訓練師陳威宇,學習有效發聲、擴展音域的歌唱練習;跟著任職於美國藍天動畫工作室的美術設定師Crystal Kung練習創作打動人心的個性插畫角色,也許下一個《冰原歷險記》的創作者就是你;職場小資族們也能跟著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INSIDE 主編李柏鋒學習理財入門課,開創被動收入。即日起至9/21前,全站課程享優惠最低77折起,下訂任一課程除了能賺取購物金,還有機會抽iphone 11,讓知識隨行不間斷。

【關於Hahow好學校】

「Hahow 好學校」是一間成立於2015年的新創教育科技公司,由七年級生團隊以「知識技能分享」概念所創的線上學習課程平台。取名自台語的“學校“(ㄏㄚˇ ㄏㄠ),透過全球首創「群募開課」的機制,打造多元跨領域的課程平台,更是內容轉譯製課專家,專注於挖掘知識與技能,創造知識有價、分享創作的舞台。不同於傳統校園,Hahow僅花了五年,匯聚近400位老師、超過500門課程與來自全世界的38萬名學生,開啟獨特創新的線上學習時代,營收更是從第一年創業時不到90萬,以驚人的百倍速度急速成長,並奠定市場領導者的地位。2019年起,Hahow開發專為企業打造的學習服務「Hahow for Business」為數位轉型時代下的企業,提供以線上學習為主的高品質內容、產品與數據導向的顧問服務,讓企業內的學習場景更加智慧、自主、跨域。

• 官方網站:https://hahow.in/

• Hahow for Business:https://business.hahow.in

•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ho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