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動能投資法」

▲所謂股票動能是指,過去表現好的股票,未來一段時間的表現通常也會很好。Adobe Stock
第249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朋友最近要出一本關於「動能投資法」(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y)的書,我寫了一篇不到三百字的推薦文(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用)。說起來,動能投資法是一個有趣的議題,我們這期就來談談吧。

初入股市的人,估計八成以上都用此一策略,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這就是動能投資法:看線型抓趨勢、追強勢熱門股、研究多頭市場等。所謂股票動能是指,過去表現好的股票,未來一段時間的表現通常也會很好。因此,所有的動能投資法,儘管操作方式各有不同,但從最簡單到最複雜,都是由這個概念開始。以下僅就動能投資的幾個重要里程碑加以介紹。

計量經濟學證實股價變動具有「慣性」

1937年7月的《計量經濟學期刊》(Econometrica)登出傳奇人物考爾斯三世(Alfred Cowles, 3rd)與瓊斯(Herbert Jones)合作的一篇研究,以數學模型和股價數字分析,探討股價變動是否為隨機。如果不是,是否可以從股價時間數列找到可靠的統計特性?從1920到1935年紐約證交所所有上市股票交易紀錄發現,股票市場具有「慣性」:表現優於平均的股票,次一年度的表現仍然超越平均。這是非常難得的計量分析,請想像那個沒有電腦、也沒有電子計算機的年代!

此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相關的研究。可能是現代投資理論興起,認為股價變動如同醉漢走路、隨機漫步,難以預測,也無從預測。在「弱式效率市場假說」(Weak Form of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認為目前股價已經反映出過去股票價格所提供的各種資訊)下,不可能用過去的股價去預測未來的股價。退一步說,即使股價出現可預測的趨勢,也會被投資人發現並爭相套利而消失。此一見解為主流,幾乎沒人敢去挑戰或質疑。

勇敢的研究

直到1993年Jegadeesh和Titman以1962到1989年美國股市資料證實,買進過去表現良好的贏家股票,賣出過去表現較差的輸家股票,可以獲得超額報酬。在此,所謂股票表現好或不好,是跟過去3到12個月比。這篇文章同時也對效率市場假說提出重量級的挑戰。

Titman在受訪時表示,這個超額報酬可能來自行為面因素,而不是個別股票因素。這可以從中國股市A股和B股的行為差異得知。他進一步解釋產生動能的行為因素:當一檔股票有利多時,人們初期會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使得股價上漲時程延後;一段時間之後,利多終於被大眾所接受,轉為過度反應(over-reaction),大家爭相購買,加上過度信心,於是把股價繼續推高。更重要的是,動能無所不在,不僅存在於個股,舉凡商品期貨、外匯交易、債券、指數等金融商品均有此一現象,而且舉世皆然,不只是美國股市。

但他也發現,自從這篇論文發表,特別是在2000年之後,很奇怪,美國股市動能就越來越不明顯,甚至很難操作獲利。他認為,單純的動能投資法已經不容易獲利,但變形、複雜、陌生的動能策略或許還有空間。例如將動能策略結合「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策略(價值投資重視公司本身的價值,且認為長期來說,價格會回歸到價值,因此投資的目標就是找到一間好公司,用便宜或者合理的價格買進),應該會有不錯的績效,因為二者不具相關性,兩相結合,也許可以產生互補效果。至於這二種策略如何結合,方法很多,期待更多人投入研究和測試優化。

1993年的論文,如今回顧已是雲淡風輕,但當年現代投資理論如日中天,能以實證資料與之正面對決,除了實力之外,還要有相當的勇氣。

出奇制勝的雙動能

接下來是2014年安東納奇(Gary Antonacci)出版《雙動能投資》(Dual Momentum Investing),以美國標普500指數的ETF(Exchange Traded Fund,指數股票型基金)、全球股市不含美國ETF、債券ETF等三種ETF為標的,以一年為動能計算期間,每個月進行絕對動能和相對動能策略操作。經過測試,雙動能策略和買進持有標普500指數ETF相較,每年的報酬率顯著提高,而且風險大幅下降。

他的策略基本上是每個月固定時間檢視標普500指數報酬率是否比去年同期高,如果不是,表示股市趨弱,就持有債券ETF。如果標普500指數報酬率比去年好,表示股市具有絕對動能,接著比較標普500和全球股市不含美國,看美國股市和全球股市哪個相對動能較強,就持有哪個ETF。

 

以不同商品、不同市場的ETF進行雙動能操作,似乎可擺脫效率市場假說的魔咒,得到很好的績效。Adobe Stock

▲以不同商品、不同市場的ETF進行雙動能操作,似乎可擺脫效率市場假說的魔咒,得到很好的績效。Adobe Stock

 

以不同商品、不同市場的ETF進行雙動能操作,似乎擺脫效率市場假說的魔咒,得到很好的績效,同時也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與操作困難度。可以說是絕妙的設計。但這個方法公諸於世之後,是否和Titman的發現一樣,會日漸鈍化終致失效,值得觀察。

忌墨守成規

其實,動能投資的工具可以很簡單。例如簡單的移動平均線、趨勢線等,就能讓你直觀地進行操作。當然,如果你數理能力強,也可以設計各種數理模型並加以測試。總之,方法很多,只要好用又能賺錢就足堪大任。

最後,證券市場變化萬千,沒有一個理論、一套方法可以一統江湖。做為投資人,重要的是去了解各種理論背後的創意與原始構想,找出與自己理念契合的策略去演練操作,不斷修正、調整,最後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策略。

楊榮文的一中主張 忽視事實且自相矛盾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9月13日於「亞太千里論壇」發表演講,提出一些他對兩岸問題的主張。圖為楊榮文2011年5月5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選舉集會上發表演說。Getty Images
第249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到台灣來演講,提出一些他對兩岸問題的主張。這些主張台灣也有某些人提過,邀請他來的人士可能也想用楊的言論來支持他們的主張。這些主張有的聲稱是為台灣好的策略,有的則講成是對國際情勢的專業研判。但把這些主張擺在一起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它們多半是只看一面的偏頗看法,而且有自相矛盾之處。本文擬指出這類主張中一些假設不當、立場偏頗、以及推論證據不足甚至自相矛盾之處,以免大家被這類言論誤導。

中國會愈來愈壞,台灣趕快投降或統一?

楊榮文先生最主要的主張是:台灣要趕快和中國簽訂某種一中的協議,時間不在台灣這邊,愈晚談的話條件會對台灣愈不利。這種主張暗含的基本假設是中國未來不會或不太可能變得更包容不同想法,也不會更不採用暴力對付別人,所以要趁早和中國談。國內有些偏愛中國的人士也明白或暗中採用這種假設。但從台灣人民的福祉來看,若中國真的會愈來愈壞,我們為何要和它統一?楊先生及其他人假設中國會愈來愈壞,而又主張要趕快投降或和它統一,是自相矛盾。

如果中國未來不會變得更自由和包容,愈早和中國簽和平協議或任何一中協議,也不會像楊先生或其他人士所主張那樣對台灣較好。因為比台灣更早和中國談判的例子已經證明較晚談判和簽約較好。西藏早在1950年代就和中國有協定,但很快就發生藏人被屠殺和西藏文化被壓制的情況。後來英國也和中國簽了香港50年不變的協定,但不到25年協定就被中國撕毀,而香港快速失去其原有的人權和法治。中國還一再承諾不願簽賣身契的台灣說:台灣可以得到比香港和西藏更好的自主權和被統治下的待遇。所以由歷史來看,愈晚和中國談會愈不利的說法是違背事實經驗的。

中國愈來愈強,台灣談判籌碼愈來愈少?

楊先生或有類似主張的人可能以為中國的力量將相對愈來愈強,所以台灣和它談判的籌碼將愈來愈少,因此能得到的條件會愈來愈差。但暫且不論中國是否會相對愈強,香港的例子充分顯示即使能先談而得到較好條件,中國變強之後仍會撕毀協定而把條件變壞。90年代曾有企業家請我建議李登輝總統,趁鄧小平先生有威望時,談一個鄧後的領導人可能不敢答應的好條件。我不認為可行所以未向李總統建議。但英國把握中國仍未很強時和偉大的鄧小平先生簽了協定,結果現在想要更偉大的習近平先生實質上已把那協定撕毀,稱之為歷史文件。可見早簽而較好的協定是沒有用的。

有香港這樣活生生的例子,竟然有人還主張說要在中國沒有變更壞之前趕快和它簽約,這如果不是腦筋不清楚,就是刻意要讓台灣人因為心急沒想清楚而掉入陷阱。製造緊迫感其實正是商人促銷和詐騙集團行騙的重要手法。十多年前也有推薦傾中路線的知名人士說,台灣只剩十年甚至一年的機會可以傾中利用中國,因而避免經濟停滯衰退。而十多年來我們卻可以不傾中而仍發展得比當年更好。所以大家不要再被這種緊迫感推銷和詐騙手法欺騙。

美國在利用台灣,最後會犧牲台灣?

楊榮文先生第二個重要主張是:美國在利用台灣,而美國最後會犧牲台灣。這也是很多統派人士慣有的主張。這種疑美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卻有嚴重的偏差,就是誇大美國放棄或犧牲台灣的可能性,而忽視中國更可能犧牲甚至毀滅台灣的事實。用這種疑美論來主張站到中國那邊,就像是擔心堤防被暴漲之河水衝垮,而主張跳到滾滾河水之中就不必擔心堤防垮掉一樣愚蠢或自欺欺人。這問題有幾個元素,以下將分為台美之間是利用或合作、美國犧牲台灣的可能性,以及中國犧牲台灣的可能性三部分來討論。

1.台美之間是利用或合作

美國當然有利用台灣,但台灣也在利用美國。就像張三和李四做生意,兩人都賺了錢並不是誰賺了誰的錢,而是兩人合作共同創造出可以分享的利益,美國和台灣的相互利用也是合作,並創造及維護共同的利益。台灣需要美國的保護來避免被中國侵占,美國需要台灣守住第一島鏈來避免中國軍力更容易威脅太平洋和美國本土。

面對過去共產集團及現在某些反民主人權的力量之威脅,台美也要共同維護及推廣民主人權這共同理念。忽視這些共同利益和理念,而斷言只是美國在利用台灣,乃是無知的主張或很廉價的扭曲手法。二十多年前楊榮文先生和我在APEC會議做雙邊部長對談時向我提出,希望台灣繼續讓新加坡軍隊來台訓練,我至今仍不認為那是新加坡在利用台灣,而是雙方基於友好和共同理念而進行的合作。

2.美國犧牲台灣的可能性

但是美國和所有國家都一樣重視本國的利益勝於外國的利益,所以合作也不保證不會被放棄或犧牲。而國家和個人與其擔心被放棄而拒絕合作,不如強化自己對共同利益能做的貢獻,提高被利用的價值,就不會被犧牲放棄。台灣近年因為經濟發展和自由民主的成功,而對世界的共同利益有重大貢獻,又因為中俄的更獨裁化及更明顯的擴張野心,進一步威脅了民主國家的共同利益和理念,因此台灣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國際支持。任何人不看這趨勢而用1970年代的思維斷言台灣會被美國及民主國家拋棄,是不客觀的猜測,甚至是惡意的恐嚇。

台灣會被美國和民主國家棄而不顧的最可能原因,其實是台灣倒向中國。太多傾中的言論會使民主國家懷疑台灣合作的誠意和意志,以及台灣內部是否有人會出賣民主國家的機密和利益。某些人士積極大喊各種傾中言論,也許誤導不了多少台灣人民,但他們的目的之一也可能是要降低民主國家對台灣的信賴和支持。

而和中國簽訂某種一中協定,更將使中國可以振振有辭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攻打台灣是中國內政。也就是說任何一中協議都可能被中國用來強迫別的國家放棄支持台灣。由此看來,這類美國會拋棄台灣所以台灣應傾中的主張,其實更像是要騙台灣自己走進不能得到美國和民主國家支援之處境的計謀。

3.中國犧牲台灣的可能性

就算種種國際變局使美國和民主國家有可能犧牲台灣,我們也要考慮台灣若投向中國,被中國犧牲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姑且不論中國可能加到台灣人身上的獨裁和反人權措施,只就國際對抗的問題來看,中國為鬥爭而犧牲台灣的可能性也比美國犧牲台灣的可能性大。不管靠向哪邊,台灣都是美中爭霸或民主與集權國家對抗甚至打仗的最前線。美國至少在口頭、民意理念、以及法律上,都說要支持台灣的安全,中國卻常說要血洗台灣,留島不留人這種話。只猜疑美國可能犧牲台灣,而假設中國會珍惜保護台灣人民,是很不理性或很不誠實的。

像楊榮文先生這種傾中的主張,也常假設美中是在爭奪全球霸權,而中國必將勝出,所以不只時間不在台灣這邊,中國也因必勝而不必犧牲靠到中國那邊的台灣,反而必輸的美國可能犧牲台灣。但現在世界並不是美中爭霸,而是民主國家要對抗想控制世界的中俄等非民主國家,中國在這對抗中獲勝的可能性其實也不大。

 

現在不是美中對抗爭霸,而是民主國家和想支配別人之集權國家的對抗。台灣應審慎看待。Adobe Stock

▲現在不是美中對抗爭霸,而是民主國家和想支配別人之集權國家的對抗。台灣應審慎看待。Adobe Stock

 

不是美中爭霸,而是民主和集權的對抗

過去百年美國確實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主導建立很多國際規範和秩序,但美國極少強制支配或統治其他國家。而中國現在的態度卻普遍被認為是要支配其他國家。所以現在的情勢不是美中在爭奪某一種固定意義的霸權,而是中國要爭取並擴大霸權的權限。李光耀先生曾說,如果要有一個霸權他寧願那是美國而非中國,因為美國是個溫柔的霸權而中國不是,中國動不動就說你讓13億人不高興,而要用其龐大的人口和市場脅迫別人。這種要改變世界秩序而讓別人聽命於他的態度,使中國成為所有民主國家的威脅。所以現在不是美中對抗爭霸,而是民主國家和想支配別人之集權國家的對抗。在這對抗裡中國沒有比較大,也少有勝出的機會。

中國即使結合俄羅斯、北韓和其他獨裁國家,其人口和力量總和仍遠不如不願被它們支配統治的國家。而獨裁國家即使討厭美國,也不願被中國或其他國家支配,所以獨裁國家的獨裁思想使它們並不容易真的形成整體一致的力量。獨裁國家集團有能力一直在其他國家內外製造事端,但其內部矛盾使它們難形成一個統治全球的力量來打敗民主國家集團。只拿中國和美國相對實力的改變,來說美國或民主國家必敗而台灣必會被犧牲,是未看全球大局的偏差推論。

楊榮文先生感性地說感謝台灣也理解台灣人民拒絕中國的理由,這感性使他這些要台灣投入中國的主張好像是善意的建議,但依前面的各項分析,他的主張並不是建立在對事實乃至對李光耀先生的正確了解。所以他的主張即使是出於善意,也一樣是錯誤而有害的。新加坡人士如果對台灣和民主國家乃至對他們自己的人民有善意,希望他們能與台灣和其他國家合作,說服並幫助中國走向更民主和包容的方向,而不是對美國和台灣挑剔批評,卻不敢談論中國的不當之處,反而勸大家屈服於中國的壓力,而變相鼓勵中國繼續脅迫別人及他自己的人民。

郭建偉帶領郭元益 跟隨市場大膽融合傳統與創新

▲郭元益近年來令人驚豔的變革,都出自第五代接班人郭建偉之手。葉俊宏攝影
第249期
楊戎真

走進「郭元益」位於中山北路的門市,未見預期中老牌喜餅店慣常散發的喜氣洋洋,卻迎來一股淡雅的木質調氛圍。儘管設計走的是簡約的現代風,但早期台灣建築的磨石子地板、櫃台上方八角形的「模具」以及蒸籠造型的陳列架,訴說的卻是一個糕餅店鋪的「台灣魂」。

 

演員鳳小岳是郭元益近年合作的品牌代言人。郭元益提供

▲演員鳳小岳是郭元益近年合作的品牌代言人。郭元益提供

 

漢餅與西餅、現代與傳統,在這裡相遇與融合。架上的甜點,有的小巧精緻,有的走台灣古早味,與不同食器、茶具搭配時,散發著不同的儀式感。包裝則各異其趣,有與知名設計師方序中、演員鳳小岳聯名推出的「小樂曲」,也有知名設計師聶永真跨刀的郭元益150週年紀念禮盒「伴點時光」……不論外觀與商品本身,都更契合年輕世代消費者的觀感。

這些令人驚豔的變革,都出自第五代接班人郭建偉之手。2009年進入家族企業,2016年被指定接班,郭建偉開始了「郭元益」企業版圖的挪移,將原本占四分之三的喜餅區塊,朝向節慶與伴手禮市場。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門市,以綠豆糕為主軸進行設計與裝修。葉俊宏攝影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門市,以綠豆糕為主軸進行設計與裝修。葉俊宏攝影

 

大膽創新: 與外部設計師合作,補足消費者五官感知

為了讓商品更年輕化,郭建偉展開與外部設計師的合作,商品設計不是僅侷限在外包裝的視覺呈現上,而是將整個產品環繞於設計核心進行創新。例如:與設計師聶永真聯名開發的「伴點時光」,郭元益硬是突破了「單面壓模」以及「單一口味」的限制,推出上下口味各異的綠豆糕,郭建偉強調:「台灣傳統的綠豆糕是單面壓模,沒有兩面壓模的,也不會有兩種口味在同一個產品裡面。」

 

郭元益與演員鳳小岳、設計師方序中聯名推出的「小樂曲」禮盒。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與演員鳳小岳、設計師方序中聯名推出的「小樂曲」禮盒。郭元益提供

 

與設計師方序中的合作,則是為鳳小岳代言的糕餅禮盒「小樂曲」操刀設計食物與包裝設計,其中一款是口味獨特的花椒鳳梨酥。郭建偉笑說,對於設計師開出的新口味,起初覺得很突兀,結果卻超意外地受歡迎,「花椒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口味,因為太受歡迎了,所以後來我們自己有一款餅乾也放了花椒。」

這些合作都令郭建偉感到有趣,因為激盪出不少商品研發的火花。他說,雖然公司一直都有內部的設計團隊,很容易掌握品牌的精神與感覺,但也因為有製程考量的包袱,很容易自我設限,較難跳脫既定框架,「有時候外部設計師一些新的想法,會刺激我們內部作業的調整。」

 

郭元益與設計師聶永真聯名開發的「伴點時光」,突破了綠豆糕「單面壓模」以及「單一口味」的限制。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與設計師聶永真聯名開發的「伴點時光」,突破了綠豆糕「單面壓模」以及「單一口味」的限制。郭元益提供

 

郭建偉認為,與設計師的合作產生了對內與對外的成效。首先是雙方粉絲的交集,以及對品牌形象的重新認識,「確實有很多新的消費者看到郭元益這個品牌;很多郭元益的忠實消費者,也因此覺得這個品牌持續在往前走。」

 

郭元益糕餅量身打造的專屬杯盤餐具,期望品牌走向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完整、更有儀式感。葉俊宏攝影

▲郭元益糕餅量身打造的專屬杯盤餐具,期望品牌走向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完整、更有儀式感。葉俊宏攝影

 

「過去我們很認真在賣餅,現在我們可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待品牌。」今年郭元益更預計推出「喜餅試吃組合」,以及設計師專屬食器,搭配郭元益或旗下另一品牌拉法頌商品的碟子,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完整、更有儀式感。

過去郭元益對於品牌的理解,多半單純著重在產品本身,這幾年開始有了更廣的視野,郭建偉表示,郭元益這幾年除了產品做得好之外,也希望去補足消費者五官感知產品的其他環節,「我一直在跟同事講一個概念,產品一定要做得好吃。可是當你做到90分,怎麼做到100分?90到100的距離,有時不只有在產品本身,而是消費者的五官去感知這件事情。」

 

台南門市的裝修主題是酥皮,商品架上的擀麵棍不言而喻。郭元益提供

▲台南門市的裝修主題是酥皮,商品架上的擀麵棍不言而喻。郭元益提供

 

行銷溝通:讓消費者看到不一樣的郭元益

商品調整後可以觸及不同客群,但如何讓消費者不再將郭元益與喜餅畫等號,則需要行銷溝通的鋪墊。郭建偉表示,早期主打電視廣告,的確讓郭元益奠定了全台的知名度,但也塑造了郭元益等於喜餅的既定印象,成了一個甜蜜的包袱。

百年老店如何讓消費者看到它年輕的樣貌,讓原本占了四分之三的喜餅市場,挪移到伴手禮與節慶市場,考驗郭建偉的決策力。

1.「關鍵字」的運用

首先,郭建偉透過「關鍵字」來掌握趨勢與潮流,再把關鍵字融合到行銷或產品中,與消費者做情境的溝通。郭建偉舉例說明:談到吃餅,大家就想到要配茶,但這幾年茶不見得是唯一的休閒飲品,咖啡或酒也逐漸融入台灣當前的消費情境。因此,郭元益與鶯歌在地酒廠開發專屬的紅茶琴酒,這款杜松子釀造的琴酒,帶有草本氣息,而郭元益新的頂級蛋黃酥走清爽味系,紅茶琴酒恰可放大草本的感受。

 

郭元益邀請日本微縮模型名師田中智打造八座微縮模型,訴說台灣百年糕餅店的故事。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邀請日本微縮模型名師田中智打造八座微縮模型,訴說台灣百年糕餅店的故事。郭元益提供

 

2.製作「微縮」招牌產品

此外,這幾年流行「微縮」,郭元益也找了日本的微縮模型藝術名家田中智,把招牌產品以微縮藝術形式呈現給消費者,並延攬台灣團隊做空間設計,將展架都做得很矮,當模型在郭元益的百貨門市展出時,消費者必須蹲身去看。

郭建偉談到當時的情景:「那時候覺得很有趣,大家第一次用不一樣的視角,那麼認真地去看我們家的產品。那也是另外一種溝通的模式。這幾年就是希望能夠用更多樣的方式去傳達品牌的一些新概念跟想法。」

3.轉角遇到郭元益午茶車

郭建偉也會透過活動產生的曝光效益,讓消費者看郭元益的改變。例如郭元益找了一位台灣藝術家做了一台午茶車,並開發很多小包裝的商品,讓郭元益的糕餅變成日常下午茶的點心。這台行動午茶車「載著」茶點到各個景點,讓消費者轉角不小心就遇到郭元益,就可以試一下吃餅配茶。這種體驗或快閃的感覺,很容易讓消費者驚豔,「原來郭元益不只是喜餅!」而這些有趣的體驗,消費者會透過社群媒體分享,增加郭元益的曝光。

4.從街邊店走向大型節點

郭元益過去的通路以街邊店為主,因為過去品牌以喜餅為主,而喜餅是一個比較目的型的消費。但伴手禮與節慶禮品,很多是消費者在逛街的過程中順道買的。由於街邊店與消費者接觸的頻率沒有那麼高,因此當逛街型態改變時,通路也跟著改變。

郭建偉表示,如今在路上逛街的人其實不是那麼多,且大部分是在週末的時候到百貨商場裡面去逛街。因此,近年來郭元益也陸續調整門市的通路形式,如今百貨商場占整體門市的比率大概超過20%,未來還是會以交通節點與百貨商場為設店的主要通路。

5.溝通渠道由電視轉向網路

現代消費者閱聽習慣轉變,閱聽環境越來越多元,溝通方式與渠道也必須做改變。郭元益不再透過傳統電視廣告,而是拍品牌形象影片在網路上做投放,以因應消費者閱聽環境的改變。郭元益有自己的品牌社群,包括臉書、IG以及YouTube頻道,也透過產品發表會的模式與大家溝通,推廣新產品。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楊梅館旁成立綠標生活館,是全台食品業第一座獲內政部頒發黃金級綠建築的教育園區。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楊梅館旁成立綠標生活館,是全台食品業第一座獲內政部頒發黃金級綠建築的教育園區。郭元益提供

 

糕餅博物館:深化與消費者的互動

除了與消費者進行品牌溝通,糕餅博物館則扮演更為柔性的角色。郭元益於台北市士林區、桃園市楊梅區分別有一家糕餅博物館作為消費者休憩的場域。郭建偉認為,糕餅博物館與消費者的接觸更為頻繁,「門市與消費者的接觸頻率有時候不是那麼高,有些消費者可能一年只跟我們接觸一次。但糕餅博物館,消費者可以每個月都去喝咖啡,或者是每半年帶小朋友去做DIY,聖誕節做一個薑餅屋,過年做一個春聯的餅乾。」

在店面裡,消費者聽店員介紹商品時,感受更多的是銷售;但在糕餅博物館,消費者會認為工作人員的介紹是一種導覽。郭建偉笑著說:「到博物館不見得要買東西,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因此這幾年有一些品牌的溝通,在糕餅博物館反而做得更深入。」

 

DIY是郭元益糕餅博物館的重要元素之一,往年吸引不少親子客群前來做手工餅乾、鳳梨酥、小月餅等。郭元益提供

▲DIY是郭元益糕餅博物館的重要元素之一,往年吸引不少親子客群前來做手工餅乾、鳳梨酥、小月餅等。郭元益提供

 

DIY是郭元益糕餅博物館的重要元素之一,往年吸引不少親子客群前來做手工餅乾、鳳梨酥、小月餅等。這幾年導入3D列印機台,用3D列印餅乾模具,再用餅乾組裝出可以轉動的螺旋槳飛機。位於桃園楊梅的糕餅博物館,還融入埤塘的特色,以餅乾組裝立體青蛙、水生動物。活動的多元性已經跳脫糕餅的限制。

此外,糕餅博物館每個月都會舉辦「收涎、抓週」的禮俗活動。郭建偉說,以前經濟環境沒有那麼富裕,小孩子度過每一個成長的關卡,都是一個值得大家一起慶祝的事情。雖然現代生活改變很多,糕餅博物館還是每個月幫客人辦收涎、抓週的禮俗跟儀禮,因為「很值得保留」。

郭建偉認為,糕餅博物館與品牌「相輔相成」,博物館是一個長期跟消費者建立好感度的地方,可以更深更廣的去做,透過博物館不同的活動,也可開發越來越多不一樣的客群。

 

一些門市提供包裝服務與小吊卡,讓消費者能夠表達送禮的心意。郭元益提供

一些門市提供包裝服務與小吊卡,讓消費者能夠表達送禮的心意。郭元益提供

▲一些門市提供包裝服務與小吊卡,讓消費者能夠表達送禮的心意。郭元益提供

 

不只是糕餅業:提供附加服務

在郭建偉看來,經營就像打仗,每年都有不同新的想法,每一個企業都在爬山,只是在不同的點而已。每個企業都在面對不同的問題,也都有不同的優勢與需要挑戰的點。他認為,在當前資訊爆炸的年代,企業的跨度要再加大。至於要跨到哪邊去,可能還是要回到企業本身,盤點自家企業的狀態,以及想要對應到的消費者。

以郭元益為例,在思考競業時,就不再只是傳統的喜餅、漢餅業者,而是涵蓋伴手禮與節慶市場,除了觸及更多的消費者,也要思考還能帶給消費者什麼樣的感受,成為購買商品的附加價值。

「我一直跟同仁講說,消費者的消費情境或消費選擇,是非常多面向的,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感受度,他不會只拿郭元益跟其他的糕餅店比,他還會拿郭元益跟他去的其他地方的服務相較。」

也因此,近年來全台灣半數以上郭元益門市,均提供品牌專屬包裝紙以及品牌小吊卡,供消費者使用。「有一次我去一家門市,一個男性顧客買了幾個禮盒,他問門市有包裝紙嗎?他要去提親,他很重視這件事情,想要把餅包起來。」郭建偉說:「我當下還滿開心的,我們有提供一些小小的服務,滿足消費者對於送禮的需求。」

 

郭建偉認為創新彷彿是一條無止盡的路,但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郭元益自有其取捨。郭元益提供

▲郭建偉認為創新彷彿是一條無止盡的路,但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郭元益自有其取捨。郭元益提供

 

儘管創新彷彿是一條無止盡的路,但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郭元益自有其取捨。郭建偉誠懇道:「在不同的議題上面,或者是不同的切入點,我們會去拿捏什麼地方傳統要多一點點,什麼地方創新要多一點點。」經過多年的努力,「郭元益」顯然掌握了絕佳分寸,已然蛻變為一個成功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品牌。

 

 

 

相關文章:  

傳承五代糕餅龍頭 郭元益打造台灣味的未來

傳承五代糕餅龍頭 郭元益打造台灣味的未來

▲郭元益是台灣喜餅龍頭名號,百年老店依舊守著傳統糕餅的滋味,同時在時代更迭中求新求變,打造喜餅之外的事業版圖。郭元益提供
第249期
楊戎真

提起「郭元益」,很多人腦海中想到的是老字號喜餅品牌。1867年,來自福建漳州的郭家傳人,以郭家祖厝「元益」二字命名,在台北市士林區開設糕餅鋪;1945年,第三代經營者郭欽定將店號加上了姓氏,「郭元益」於焉誕生。時至今日,郭元益穩占台灣喜餅龍頭名號,百年老店依舊守著傳統糕餅的滋味,同時在時代更迭中求新求變,打造喜餅之外的事業版圖。

 

郭元益第5代接班人副總經理郭建偉。葉俊宏攝影

▲郭元益第5代接班人副總經理郭建偉。葉俊宏攝影

 

延續品牌精神:「創新」貫穿家族基因

郭元益第5代接班人、現任副總經理郭建偉1979年出生,從小在家族企業中長大,寒暑假必定到工廠打工,他笑說,很多資深員工都是看著他長大的。取得日本一橋大學國際企業戰略碩士後,郭建偉於2009年進入家族事業,擔任父親──現任郭元益總經理郭榮壽的特助,邊做邊學,從糕餅製作到包裝,再到工廠擴建的規劃,無一不涉獵,並於2016年晉升副總經理,成為企業接班人。

郭建偉表示,2009年他進入家族企業後,父親便期許他擴展版圖,因為結婚的人數漸減,結婚的年齡漸長,且各大品牌百家爭鳴,如果不拓展客群,市場必定萎縮。「剛進公司的時候,喜餅的部分大概占75%,父親就希望我能夠多花點時間在伴手禮跟節慶的部分。」

要在既有的基礎上拓展其他市場,而「創新」彷彿貫穿在家族的基因中。郭建偉表示,爺爺與父親都是喜歡創新的人,他笑著談到印象中爺爺與父親兩人的「不務正業」,「我爺爺與父親會研究包子、蔥油餅,甚至是章魚燒的作法,買製麵機、章魚燒機……什麼都想試試看。」

從祖父與父親的身影中,郭建偉看到家族文化,也看到企業文化。早在爺爺的年代,便在傳統漢餅之外,引進全台第一條西式喜餅生產線;包裝的變化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原本大紅仕女圖,變得淡雅、簡約、幾何,這些都並非突然發生的。

「創新是我們家族和品牌非常重要的一環,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本來就在品牌的養分裡面,只是每一個年代創新的展現方向不太一樣。」郭建偉說,這幾年更把創新的元素推到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感受到「郭元益」品牌的與時俱進。

 

日本代表性和菓子品牌「虎屋」的招牌產品羊羹。網路擷圖

▲日本代表性和菓子品牌「虎屋」的招牌產品羊羹。網路擷圖

 

日本經驗啟發:創新融合傳統

肩負使命,郭建偉開始了自己的創新之路,主要從日本汲取經驗與靈感。在日本留學將近三年,他遍訪許多和菓子店與百年老店,觀察到日本的點心分成「洋菓子」與「和菓子」。儘管多數人認為,在現有的消費環境下,和菓子似乎在淡出;反觀洋菓子,也就是西式糕點,應該更受喜愛。然而,一份產業報告卻顯示,兩個市場都在成長。

「那時候我就覺得很好奇,到底日本的和菓子,或說這些百年老店做了什麼,能讓消費者更喜歡?」他得出自己的結論:「我相信堅持傳統是他們能夠維持百年基業的重心,但是我也觀察到他們不斷地創新。如何把品牌跟當代消費者接軌,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虎屋小尺寸與不同口味包裝的羊羹。網路擷圖

▲虎屋小尺寸與不同口味包裝的羊羹。網路擷圖

 

他舉日本代表性和菓子品牌「虎屋」為例。虎屋的招牌產品是羊羹,該商品並非當代主流甜點,但虎屋做了產品調整──增加不同口味,過去只有紅豆餡,現在則開發了抹茶、黑糖餡等;另外,尺寸也做了改變,從原本一整條送禮用,轉而開發小條包裝,外出時放在包裡面,想吃的時候方便隨時取用。

此外,羊羹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熬煮內餡,這部分也開發成新商品,譬如熬煮成紅豆餡、麵包抹醬等。郭建偉指,關鍵是將商品的運用更貼合現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在原有的技術上,發展出不同的商品樣態。

 

將商品尺寸縮小,以符合現代人飲食習慣,是郭元益維持競爭力的方式之一。郭元益提供

▲將商品尺寸縮小,以符合現代人飲食習慣,是郭元益維持競爭力的方式之一。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的創新: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掌握了創新的方向後,郭建偉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包括:在傳統豬油酥皮的產線外,新增以奶油為主的蛋黃酥,符合素食者的需求;餡的部分,增加口味的變化,並在尺寸上做調整,以因應現代人少量多樣,追求精緻生活的樣貌。

在製造的手法上,則強調「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郭建偉表示,這是郭元益近年來一直堅持的部分。以自家產品為例:蝴蝶千層派雖是西式甜點,但採用的是漢點冷水發麵的做法,讓餅皮吃起來更酥脆;蛋黃酥雖然酥皮看起來是漢點,但是擀皮的用油比例是西點的方式,讓酥皮的層次感更明顯。

 

紅豆與鹹蛋黃口味的奶酥餅乾,延續著郭元益商品的特色。葉俊宏攝影

▲紅豆與鹹蛋黃口味的奶酥餅乾,延續著郭元益商品的特色。葉俊宏攝影

 

市面上常見的奶酥餅乾,除了原味,郭元益也推出紅豆與鹹蛋黃口味。很多人問為什麼不做巧克力或者是抹茶口味?好像更主流。但郭建偉認為這樣就少了郭元益的特色,「那我跟其他的奶酥餅乾店有什麼不一樣?」他更談到,目前正嘗試將包種茶融入餅乾中,以取代抹茶口味。他希望將郭元益的特色盡可能融入不同商品中。

 

郭元益蛋黃酥的酥皮至今都還是用手工擀製。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蛋黃酥的酥皮至今都還是用手工擀製。郭元益提供

 

在這些創新中,依舊包含著郭元益謹守的「不變」。例如蛋黃酥的酥皮,雖然可用機器擀製,但直到如今,郭元益都還是由手工擀製,「每年450萬粒,儘管人工貴,我們卻不肯妥協。因為手工擀製的酥皮,在口味跟口感上,就是跟機器擀製的不一樣。」餡料的部分,儘管可以使用半成品加工,但郭元益還是堅持自己熬製。郭建偉強調,好吃是前提,不會影響口感的環節,才會用自動化取代。

 

台北市中山門市櫃台上方八角造型的模具,訴說郭元益以綠豆糕起家的故事,一個台灣糕餅品牌的發家史。葉俊宏攝影

▲台北市中山門市櫃台上方八角造型的模具,訴說郭元益以綠豆糕起家的故事,一個台灣糕餅品牌的發家史。葉俊宏攝影

 

設計師操刀:就是要「台味」與「台灣風」

口味與包裝的突破,讓郭元益成功邁向更多元化的經營,但前進每一步,都回到核心的探索。郭元益這幾年不只談產品升級或品牌優化,也請來台灣服裝設計師操刀,希望不論是制服、空間,都在談台灣糕餅的故事,或是郭元益的故事。

 

郭元益早年(2000年)制服之一。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早年(2000年)制服之一。郭元益提供

 

郭建偉坦言,「台味」或「台灣風」是一個大家都還在摸索的事,「有時候大家在談說,這間店看起來好日本風,或者是好北歐風。我自己就會捫心自問,我們身為一個台灣土生土長的品牌,能不能打造一個台灣風格的店面?」

 

郭元益請來台灣服裝設計師操刀的新制服與新形象包裝。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請來台灣服裝設計師操刀的新制服與新形象包裝。郭元益提供

 

因此,當郭元益150週年紀念時,台北市中山門市在空間的改裝上,保有了相當程度的「台灣味」。台灣建築早期常見的磨石子地板,被用來象徵綠豆糕原物料攪拌的製程,櫃台上方八角造型的模具,蒸籠造型的陳列架,壁面上一塊塊的方磚,正如一顆一顆的綠豆糕……整個空間模擬綠豆糕的製程:原物料攪拌、壓模、脫模、蒸煮,透過與消費者第一線接觸的門市空間,訴說郭元益以綠豆糕起家的故事,一個台灣糕餅品牌的發家史。

至於其他門市,則以郭元益蛋黃酥的酥皮作為主軸,將大家熟悉的台式月餅綠豆椪、蛋黃酥等,融入門市風格。郭建偉表示,儘管所有門市會維持傳統基本的調性,每一間店還是會有一些小小的差異性,「那個差異性可能是回饋到當地市場的不同,或者是這幾年品牌在談不同語彙、不同消費市場、不同想要跟消費者溝通的新議題。」

 

郭建偉希望打造郭元益成為一個無論對家族或是對老主顧來講,都是一個大家喜歡的品牌。葉俊宏攝影

▲郭建偉希望打造郭元益成為一個無論對家族或是對老主顧來講,都是一個大家喜歡的品牌。葉俊宏攝影

 

未來展望:持續深化台灣市場

接班迄今,郭元益的喜餅市場占比減至40%,伴手禮跟節慶市場則搶下60%。對自己的表現是否認可?郭建偉表示,曾經有人對父親提問:「你希望這個品牌50年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品牌?」父親言簡意賅地說:「希望50年後,郭元益還是一個很棒的品牌。」

對於父親的回答,郭建偉了然於心:「我當然知道他的意思是什麼。歷代傳承下來,我們希望打造郭元益成為一個無論對家族或是對老主顧來講,都是一個大家喜歡的品牌,我覺得那是最重要的。」

至於那個「很棒」具體怎麼做,郭建偉表示,一路走來,父親給予他很大的發揮空間,「很多事情他都跟我說,先去試試看再說,你可以慢慢去優化你的學習曲線。」郭建偉形容,接班猶如跟企業的磨合過程,「有些接班人跟企業磨合好了,有些可能沒有好,我覺得目前我這個磨合是還可以的。」

 

郭元益創新商品與時俱進,圖為業界首創「喜餅到府試吃」專人服務。郭元益提供

▲郭元益創新商品與時俱進,圖為業界首創「喜餅到府試吃」專人服務。郭元益提供

 

郭建偉未來的目標,將繼續深化台灣的伴手禮市場,並在交通節點與百貨通路持續展店,例如桃園機場的新門市已於8月開幕。此外,也針對節慶市場進行「產品持續升級」,「我們去年中秋節做了頂級蛋黃酥,今年春節做了頂級南棗核桃糕,我們還是希望把一些主力產品跟經典產品,不論在原物料或製程上,都希望去對應當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先祖從一根扁擔挑著糕餅販售,到在士林開起第一家店鋪,郭元益至今已在全台拓展了22家門市,招牌的榮光與使命既深且遠。郭建偉扛下了招牌,也挑起了企業的重擔,接班迄今不負眾望,讓郭元益走出市場上對品牌的既定印象,並走入當代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

 

 

 

相關文章: 

郭建偉帶領郭元益 跟隨市場大膽融合傳統與創新

加速專案進度 人多好辦事?

第249期
經濟新潮社提供
當今商業環境高度變動,被形容為不穩定、多變、複雜且模糊的「霧卡」(VUCA,即Volatility(易變)、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複雜)、Ambiguity(模糊)的縮寫)時代,凡事沒有前例,也沒有答案。
企業面對高強度競爭,不僅必須持續學習、蛻變,還得因應市場與環境的快速變遷所帶來的挑戰,迅速回應。因此許多企業採用「敏捷式」(Agile)管理應對。而身處其中的個人,當然就得要成為一個高績效的工作者。
在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那些成功的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如何面對數位轉型,快速交出成果?
日本益基譜管理諮詢公司(Industrial Growth Platform, Inc.,簡稱IGPI)合夥人、IGPI新加坡分公司執行長坂田幸樹(Sskata Kohki),曾在日本可口可樂、管理顧問公司Revamp服務,也曾協助成衣業、系統業進行組織改造。目前在全球五個國家領導八種國籍的團隊,協助日本企業和新加坡當地企業、政府機構推動專案。
坂田幸樹將15年來工作經驗,整合出《敏捷思考的高績效工作術》一書,協助職場工作者建立敏捷工作術所必須擁有的五種能力:構想力、機敏力、適應力、協調力與共創力。這些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個人在這個霧卡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能夠創造出獨特的價值。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敏捷思考的高績效工作術:在沒有答案的時代,繼續生存的職場五力

書名:敏捷思考的高績效工作術:在沒有答案的時代,繼續生存的職場五力

作者:坂田幸樹(Sakata Kohki)

譯者:許郁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類別:管理、職場、成功、工作術

出版日期:2023年9月5日

 

 

 

在第四章的最後要解說小團隊的重要。

本章在開頭提到了賈伯斯規定每個專案的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人的故事,不過團隊的人數增加在任何一個業界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圖1:人月神話:人力倍增,工期也無法縮短一半。經濟新潮社提供

▲圖1:人月神話:人力倍增,工期也無法縮短一半。經濟新潮社提供

 

美國軟體工程師福瑞德.布魯克斯(Frederick Phillips Brooks)2004年出版《人月神話:軟體專案管理之道》(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繁體中文版由經濟新潮社出版),書中提到為了縮短專案工期而增加人力,進度反而會拖延。

一如圖1所示,在系統開發的世界裡,十個人要花十個月才能完成的專案會形容成一百個月,此時若將人數改成二十人,也無法將工期縮短為五個月。

我過去曾多次挽救快要來不及完成的系統開發專案,而每次最先著手改善的就是減少人數,因為這些專案的專案經理都是因為誤信「程式設計師的人數不足,所以專案才會一拖再拖」的說法,才導致專案的進度一再落後。

反過來說,只要減少人數,就能不再繞遠路,專案也會跟上進度。

接下來本節將按部就班,介紹打造小團隊的方法。

每增加一人,產能就跟著下降

請大家回想一下,公司有新同事報到的情景。

這位新同事報到之後,理論上,舊員工的工作量應該會減少才對吧?

不過,其他成員真的會因為多了這位新同事,而不用常常加班嗎?

如果這位新同事真的像是超人降臨,所有人或許可以不用再加班,但大多數都不是這樣,即使人數增加,所有人還是一如往昔地加班。

有趣的是,假設這位新人調到其他部門,就會發現原本按照進度執行的工作突然停擺,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習慣製造新的工作。

英國政治分析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在《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書中提到:「工作量會隨著參與人數呈正比增加」。

各位讀者是否都有過下列這種經驗:

● 明明換了更大台的冰箱,卻還是一下子就塞滿,而且要報廢的食品反而變多。

● 明明買了儲存空間加倍的智慧型手機,但是影片與應用程式卻變得更多,儲存空間一下子就不夠用了。

● 明明升了官、加了薪,但是存款還是沒有變多。

簡單來說,只要資源增加,就會不自覺用掉增加的資源,所以在增加團隊成員之前,務必三思而後行。

例行公事盡可能不要由內部負責

不管是哪個團隊,當然都渴望怪物級的新同事報到,各位讀者應該也有過不少次「這麼一來,工作就會變得比較輕鬆」的期待對吧?

要是結果一如預期,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各位可別忘記,例行公事還是一個人做最有效率。

如果只是單純的例行公事,可寫個程式自動完成,也可以發包給便宜的外國公司負責,雖然這兩種方式在一開始都得投入一定的成本,但從後續的效率來看,還是有一試的價值。

比方說,我曾透過下列的嘗試減少例行公事。

● 花了一週寫了統整五十個部門的Excel檔案的Excel巨集,讓原本需要花三天整合的工作縮短成五分鐘。

● 取得資料之後,不在日本確認資料的內容,而是外包給菲律賓的公司,以兩倍的人數進行確認,藉此大幅削減成本與提高正確率。

建議大家盡可能讓這類工作內包轉外包,將時間用在需要發揮創意的工作。

 

圖2:兩個披薩原則。經濟新潮社提供

▲圖2:兩個披薩原則。經濟新潮社提供

 

應用「兩個披薩原則」

到目前為止,介紹了不少小團隊的優點,但到底是幾個人以下的團隊才算是小團隊呢?

對此,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記得亞馬遜網站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所提倡的「兩個披薩原則」(The Two-pizza Rule)。

這個亞馬遜的原則是指「團隊的規模不要超過兩個披薩能夠餵飽的人數」,以兩個披薩可餵飽的人數來看,差不多是五個人的小團隊吧?

此外,準備如圖2所示,擴大組織的時候,也可以應用「兩個披薩原則」訂定相關的制度。比方說,由各團隊負責人參加的會議若以五人為上限,就能打造一個五乘以五等於二十五人的大團隊,然後底下的小團隊則由小團隊的負責人管理。

如果是能隨時看到彼此的五人團隊,就不需要另外建立分享資訊的制度。不過,當團隊的規模擴大至二十五人,就得建立分享資訊的制度或是最基本的上班規矩。

如果團隊人數超過二十五人,該怎麼辦?

此時就必須建立各種制度,讓分成三個階層的組織得以正常運作。

(以上節選自《敏捷思考的高績效工作術》第四章〈協調力:與不同質的人合作〉第192頁~第197頁)

受天使資金青睞 趙柏群打造古典吉他師資孵化器

▲趙柏群立志打造台灣古典吉他第一品牌。謝平平攝影
第249期
謝平平

近年,許多科技、生技等新創事業靠著天使資金茁壯,並躍上國際;而藝文產業多採私人基金會、國家計畫補助方式,獲得發展經費。但成立於台中的「米可音樂藝術學院」長期推廣古典吉他,名聲響亮,創辦人兼執行長趙柏群為古典吉他事業擘劃出完整布局,也成為天使資金罕見的投資標的。

因絕美音色放棄學業

當趙柏群計畫前往日本學習古典吉他時,奶奶就經常透露她的擔心,因為藝術在上一代的眼中,從來不是吃飯的傢伙。但趙柏群鍾情於古典吉他音色,在高中聯考(今改為會考)前,就決定改讀補校,終生以古典吉他為職志。

「古典吉他的音色,太迷人了!」古典吉他發源地在西班牙,因此又稱為西班牙吉他,其與民謠吉他琴弦材質不同,結構也稍有不同,常有民眾以為換上尼龍弦,民謠吉他即可變身古典吉他,又或者誤認為換上鋼弦,古典吉他就能充當民謠吉他,其實這二種樂器除了器形相似,音色、演奏方式都不相同。

趙柏群表示,古典吉他的音色與人聲頻率接近,因此多以獨奏為主,極少為人聲伴奏,而民謠吉他正好相反,是早期校園歌手的隨身伴奏樂器。

一甲子前,日本國際新堀藝術學院創辦人新堀寬己發展出古典吉他合奏系統,與西班牙大相徑庭,從該學院畢業的趙柏群表示,新堀寬己央求製琴師打造出高音、中音、倍低音古典吉他,自成一格,至今仍是亞洲學習古典吉他的不二選擇。

1

▲米可吉他執行長趙柏群(前排中)學習吉他過程,受到父母大力支持。趙柏群提供

 

趙柏群創立吉他教室時,即志在辦校。米可吉他提供

▲趙柏群創立吉他教室時,即志在辦校。米可吉他提供

 

從音樂人轉為創業者

趙柏群自日本歸國後,父母鼓勵他繼續前往西班牙學習,「學音樂非常花錢,我算過從小到大,大概投入1,000萬。」他不願再增加家中負擔,2008年,以70萬開始了創業之路。

當時的古典吉他師資鳳毛麟角,教室一週開課5天、每天上課4小時,扣掉房租、水電等固定支出,淨收入可達4至5萬,日子相當愜意。

2012年,音樂教室擴大經營規模,許多年輕老師在此落腳授課,趙柏群提供就業機會,父親也贊助有潛力的孩子出國。他開玩笑說,父親大名「育苗」,而自己名為「柏群」,註定從事百年樹人的事業。

2014年,開始有學生從海外學成歸國,米可吉他聘為正職老師。歸國人數的增加促成了米可吉他第二次轉型,趙柏群也開始將注意力從表演、教學,轉到財務會計、經營思維的學習上。

 

米可吉他曾邀請多位國際大師來台演出,並舉辦大師班。日本製琴大師佐藤一夫。米可吉他提供

▲米可吉他曾邀請多位國際大師來台演出,並舉辦大師班。日本製琴大師佐藤一夫。米可吉他提供

 

趙柏群(左)與美國威士康辛州立大學專任吉他教授Rene Izquierdo(右)合影。米可吉他提供

▲趙柏群(左)與美國威士康辛州立大學專任吉他教授Rene Izquierdo(右)合影。米可吉他提供

 

西班牙古典吉他大師Pablo Sáinz-Villegas來台訪問。米可吉他提供

▲西班牙古典吉他大師Pablo Sáinz-Villegas來台訪問。米可吉他提供

 

米可吉他舉行十週年初心慶典音樂會。米可吉他提供

▲米可吉他舉行十週年初心慶典音樂會。米可吉他提供

 

從音符到數字 進軍國際不猶疑

米可吉他每年固定舉辦音樂會,也受邀到各地演出,除了教學與演出,趙柏群積極發展全方位師資培訓系統,並開始著手籌備古典吉他檢定比賽,代理國外知名樂器等。他如此積極經營、布局的原因,與父親生病有關。

國中時的趙柏群,曾因學習古典吉他遭到家族通力反對,但父親力排眾議、助他踏上實現夢想的道路。2016年,父親因病倒下,趙柏群選擇接棒,上午到父親公司主持經營,下午則到米可吉他開會,每週還繼續跟父親報告公司業務,他希望父親能看到當年支持自己的回報。

趙柏群建立起一套考核老師生命週期的方法,「學生跟隨老師三年,才算合格。」但他發現,生命週期數字正在逐漸縮短,因為現代孩子受到科技產品的吸引愈來愈嚴重,加上少子化,影響比COVID-19疫情更大,「以前的孩子可以花一小時去理解、彈完一首曲子,但現在很難。」

因此,他不再考慮以往的一對一授課,而是依照學習深淺、演奏方式來規劃多種教程,如:主修課程、合奏課程、重奏課程等,使選擇性增加,趣味也加倍。

 

趙柏群長期培養對古典吉他有興趣的年輕師資,並保障就業。米可吉他提供

▲趙柏群長期培養對古典吉他有興趣的年輕師資,並保障就業。米可吉他提供

 

而少子化同樣帶來師資短缺問題,趙柏群與新堀藝術學院共同開設全方位培訓體系,從學習到就業一條龍,也是當今企業爭取人才採用的「保證就業」策略。他解釋,藝文人才就業機會本就不多,即使成為職業音樂家,也很難養得起經紀人,自己出面談演出價格,多少影響音樂純粹性。

他期盼,米可吉他能夠扮演平台角色,讓喜愛音樂的老師不用為了薪資而奔忙,學生也能獲得完整而鼓勵性強的教學品質。

 

烏克麗麗可訓練孩子的小肌肉,未來可快速適應古典吉他,圖中孩童演奏樂器為古典吉他。米可吉他提供

▲烏克麗麗可訓練孩子的小肌肉,未來可快速適應古典吉他,圖中孩童演奏樂器為古典吉他。米可吉他提供

 

音樂會演出充實老師內心 兼行銷品牌

為了鼓勵學生,米可吉他舉辦大大小小的表演舞台,每半年舉行親子座談,聊聊孩子的表現,趙柏群希望家長相信孩子,他從自身經驗中,知道孩子的表演、得獎能為他們留下無形勛章,未來遇到困難時,這些曾經的光芒會不斷鼓舞他們。

 

融入台灣在地,米可吉他受邀表演古典吉他。米可吉他提供

▲ 融入台灣在地,米可吉他受邀表演古典吉他。米可吉他提供

 

從米可吉他創立該年,趙柏群就舉辦「把愛找回來」音樂會,一場音樂會成本上百萬,若無贊助,打平都是難事。趙柏群分析,教學者需要不斷地付出、掏空自己,但演奏音樂,則會不斷地灌溉教學者,是平衡的良方。

 

今年10月14日起,將與王宏恩在北中南巡迴演出「好好吸呼」音樂會。米可吉他提供

▲今年10月14日起,將與王宏恩在北中南巡迴演出「好好吸呼」音樂會。米可吉他提供

 

不只滿足學生、老師的內心需求,音樂會也是品牌行銷的一環,因此即使壓力再大,他仍年年舉辦。今年10月14日起,米可吉他將與布農族歌手王宏恩在台灣北、中、南共同演出「好好吸呼」音樂會,是古典吉他與流行樂相當罕見的合作。趙柏群試圖打破古典吉他界的範圍,盼由音樂會相互吸粉。

國內市場之外,趙柏群也計畫進軍海外市場,包括明年與國際吉他交響樂協會(International Guitar Orchestra Association,簡稱IGOA)共同舉辦合奏、獨奏檢定,2025年在上海舉辦古典吉他合奏大賽,接軌國際,預計將大大提升米可吉他品牌力。

 

米可吉他室內樂團2019年赴波蘭演出。米可吉他提供

▲米可吉他室內樂團2019年赴波蘭演出。米可吉他提供

 

天使資金挹注千萬

趙柏群回顧過往,自己的路走得並不輕鬆,事業體完整規劃、提前布局,都是想告訴家族成員,藝文也能是一門好生意,而他的熱誠也獲得企業界財報教主林明樟(MJ)的青睞,在2019年挹注米可吉他千萬資金。

2022年,米可吉他成為日本新堀藝術學院在台唯一分校,課程設計方案從獨奏、合奏、重奏等技巧練習到市場面的實務與經營,都在其中。

他坦言,現今大專院校音樂科系畢業生很難適應音樂教室的環境,因為除了絕佳技術,他們大量學習的是音樂史、樂理等,「比較像考古,無法變現。」音樂教室的老師需與學生、家長直球對決,除了技術與教學熱誠,引導與溝通技巧是能否在音樂教室存活下來的重要技能。

米可吉他除了音樂教室、樂器銷售有進帳,成立分校、舉辦音樂會都所費不貲。趙柏群坦言,成立分校非常燒錢,去年虧了近340萬,但他強調自己生性樂觀,認準的路哪怕投入全部身家,也在所不惜。

疫情解封後,他已飛往中國大陸尋覓合作地點,包括溫州、重慶,「人生不是來享受的,我的幸福不是物質獲得滿足,是來自父母的相信與支持。」趙柏群大步前行,也小心謹慎,如同父母給他的愛如此大方,他絕不能恣意揮霍。

行銷大師喬瑟夫的廣告文案5大技巧

▲喬瑟夫.休格曼的行銷文案成功範本:「魔術爛貨」(Magic Baloney)。網路擷圖
第249期
Jemmy Ko
Jemmy Ko,「JKL SEO」公司創辦人、首席搜尋優化師,精通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優化)與內容行銷,也提供免費學習資源。

廣告的標題是「魔術爛貨」(Magic Baloney),旁邊配圖是一張控制室溫的機器,內容第一句話說:「你以為這又是一則廣告嗎,猜錯囉!」

整篇「不知道在幹嘛」的文字,卻是喬瑟夫.休格曼 (Joeseph Sugarman)生涯裡表現頂尖的案例,也是行銷文案教科書的成功範本。

喬瑟夫.休格曼 是美國文案作家,被認為只需依靠筆尖的力量,就能讓上百萬人掏出錢來的傳奇人物。他在70年代,僅用郵購型錄就賣出3,000多台單價高達600美元的彈珠檯,曾有無數企業家願意花超過2,000美金參加他的寫作研討會,他的郵購雜誌更成為文案寫作界的經典教材。

不知所云卻一直想看的文案

喬瑟夫這則「不知所云」的廣告,讓魔術牌(Magic)成為美國當時家喻戶曉的名字,廠商也連續讓這份廣告「跑三年」。

有些行銷經驗的人就知道,當廠商願意掏錢「一直打」的廣告,肯定是很有效的廣告。

曾有客人看到廣告,寫信說:「寫這文案的人應該要加薪,不然就是要開除掉。」信裡說:「我是個不看廣告的人,而我也不是你這台機器的客戶。可是這則文案害我從頭看到尾、白白浪費時間。」

喬瑟夫卻把這則「抱怨文」當作是最高評價的稱讚,因為一位好的文案師,就是要寫出讓人願意閱讀、忍不住看下去的文字。

喬瑟夫寫過許多流傳數十年、堪稱「文案教科書」等級的著作,他的理論也是現代眾多寫作者、文案師、SEO專家推崇的理論。

以下是喬瑟夫的五大寫作技巧:

1. 好奇心

「好奇」是能引起讀者強烈興趣的武器。在「魔術爛貨」廣告裡,喬瑟夫花了大幅版面把產品嫌到不行:「它外觀又醜又廉價、名字取得夠爛、根本沒人喜歡。」「⋯⋯我們想找機器的顯示面板在哪,才發現居然沒面板。」

看到這裡的每個讀者都想問:「這廣告到底在幹嘛?」

文案接著說:產品有個亮眼的特色,就是「需要安裝」。

對一般美國人來說,購買控制室溫的機器,最麻煩的就是「安裝」。喬瑟夫知道這點,所以他把需要安裝當作產品第一個特色。

當讀者看到這邊,「廣告文」已經看完一半,很難放棄不讀完了。

廣告的後段才接著說明,為何只要搞定安裝,機器長得醜不醜其實不重要;為何它很好用,可以省下超多電費⋯⋯

這廣告成功幫魔術牌賣掉無數機器、創造出驚人營收。

2. 第一句話

文案的關鍵目的是讓讀者看第一句話。

這個寫作原則,讓喬瑟夫用900字的廣告賣出將近2,000萬副太陽眼鏡,成為傳奇人物。

當時一堆人質疑:有誰買墨鏡會不先試戴?只看文案就掏錢,而且還只有一個款式能選。

但喬瑟夫成功了。這是當時讓人「跌破眼鏡」的操作,也讓「行銷文案」(Copywriting)變成廣告人必修的技巧。

如果沒人看第一句,就不會去讀剩下的內容。沒人看的文案,就算內容再好,也一點用都沒有。

3. 油膩溜滑梯

文案的主標題、副標語、圖片、注解文字的共同目標是什麼?是讓讀者看第一句話。

那「第一句話」的首要目標是什麼?讓讀者去看第二句;第二句話的首要目標是讓讀者看第三句。

成功的文案要像「油膩滑梯」一樣,每個部分都要竭盡所能,把讀者從最高的地方「往下推」。只要讀者讀了第一句話,就會像從油膩溜滑梯最高的地方被推下、一路滑到底。

這也是喬瑟夫經典著作《文案訓練手冊》(The 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的關鍵理論:「溜滑梯理論」(The Slippery Slide)。

4. 說故事

人類天生就愛聽故事。故事是人類從小認識世界的窗口。

世界級暢銷書靠「說故事」、「品牌故事」能建立起極高信任度,好的演講的開場能用講故事吸引人,在行銷中「故事」是可以激發人們興趣的心理「觸動開關」。

喬瑟夫分享的成功案例,事實上也是發生過的真實故事。把故事說出來,能吸引目光、激起興趣、建立信任、促成購買。

5. 成為專家

成功的文案,作者必須是產品專家,也要是忠實客戶、產品的目標客群,才會洞悉消費者的心理,知道哪些特性能吸引人消費、找出激發購買的重點。

因此喬瑟夫雖然是當代的超熱門銷售文案大師,但他只接「有興趣」的產品。

行銷文案的重點在於洞察、了解產品,必須大量研究,成為產品專家和忠實客戶,懂得產品的賣點和特性。

台灣碳權交易所上路 企業永續該怎麼做?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風潮興起,碳權成為一種商品。台灣碳權交易所2023年8月7日在高雄軟體園區掛牌上路。Adobe Stock
第249期
曾允盈

台灣碳權交易所(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簡稱TCX)8月7日在高雄軟體園區掛牌上路,由證交所和行政院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兼任碳交所董座。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風潮興起,碳權成為一種商品,國際間開始透過交易系統為碳排放量定價,台灣企業掀起一波碳焦慮,「碳權概念股」也成為前幾個月熱門的投資標的之一。究竟什麼是碳權(Carbon Credit)?買碳、賣碳和減碳之間有什麼關係?

市場機制有兩種:碳交易與碳抵換

首先,國際間有兩大碳權交易系統,來自兩種完全不同的碳市場機制。

第一種是「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設立的法源依據。政府依據企業排放總量和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每家企業有排放總量的上限額度,數量有限,發完就沒有。

第二種是「碳抵換機制」(Carbon Offsets)與總量管制與交易不同,是透過減碳專案計算出「減量額度」(Credit),即有ESG(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需求或立志減碳的企業,以專案的方式減碳。常聽到的是由高所得國家前往低所得國家進行投資,例如去印尼植樹、去烏干達推行清潔爐灶、或去印度發展風電,是一種無中生有的金融商品。

兩種市場機制,分別產生兩種碳權,一是「強制性碳權」,由「總量管制與交易」機制產生,歐盟、美國加州、韓國、紐西蘭採這樣的運作方式。

另一種是「自願性碳權」,由「碳抵換機制」產生,零碳美妝品牌歐萊德(O'right)就曾經在非營利組織維拉(Verra)平台的「碳驗證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簡稱VCS)上購買5年碳權。台灣也有環保署認證的「碳抵換專案」。

強制性與自願性兩種碳權,基本上不能互通。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提到,「這些全部都是很破碎的制度,除了歐盟有統一的市場之外,其他國家基本上各做各的,每個國家的配套因為產業結構不同有所差異,制定出的價格也不同。」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曾允盈攝影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曾允盈攝影

 

台灣的自願性碳權,和多數企業沒有關係

目前多數國家採用總量管制與交易,台灣並沒有採取此種強制性市場。劉仲恩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屬於自願性市場,目前來說,和大部分企業沒有直接關係。因為沒有法規規定要做,除非是企業想要額外自願的去做,比如企業要宣稱碳中和,或產品要做什麼宣示,或有來自供應鏈的壓力。」

至於為什麼台灣採取自願性市場,劉仲恩認為主因是市場規模太小,「歐盟達到碳交易規模的企業可能有一萬多家,台灣盤點出來大概兩百多家,且市場高度集中,台塑、中鋼兩家公司大概就占排放量30%,再加上中油、台積電,籌碼高度集中,市場流動性不高,很難形成市場機制。」

 

碳抵換機制受到嚴格檢視,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環保贖罪券,無法真正解決問題。Adobe Stock

▲碳抵換機制受到嚴格檢視,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環保贖罪券,無法真正解決問題。Adobe Stock

 

碳交易潛在風險高,詐欺層出不窮

碳抵換機制受到嚴格檢視,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環保贖罪券,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況且為了得到「減量額度」,需要去證明「沒有碳權收入,這個專案就不會發生」,等於是先假設一個情況,再去算出實際的碳排量,等於是無中生有。

碳權並非實體商品,全世界都在摸索遊戲規則,法律規範十分薄弱。作為一種新興市場,部分有心人士開始利用從事不法行為。

2021年台灣出現首宗以碳交易為名的詐騙案例,假借投資「碳權」名義獲取資金,此後也陸續出現多起詐騙案例,「低碳商機」某個程度淪為新興金融犯罪的溫床。

交易市場危機四伏,劉仲恩認為,碳權並非有形的商品,所有權僅能倚靠政府或相關機構核發的註冊證明做為證據,有心人士可以透過偽造,向他人販售「不存在的碳權額度」。

國際獨立機構充滿弊端

除了不存在的碳權,還有各種潛在的金融犯罪型態。例如迪士尼、Gucci等大企業,向Verra購買雨林碳抵減額度,以此宣稱達到碳中和。然而根據媒體調查發現,這個全球最大的碳權認證機構,驗證通過的雨林保育碳權,卻有很多是虛假的額度,對實質減碳毫無效益。更有疑似將雨林遭砍伐的威脅,誇大約400%的嫌疑。擔任執行長15年的安托尼奧利(David Antonioli)在2023年6月下台,Gucci也因此撤下碳中和聲明。

像這樣的第三方機構是否需付任何法律責任?國際間已出現驗證機構被訴的案例,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環境機關,就控告擔任減量額度第三方查驗機構的Amberg Corp.於2021年間連續提供錯誤的資訊,並未善盡第三方責任。

此外,企業過度誇大自身減碳成果也層出不窮,例如2022年5月,荷蘭航空業龍頭「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簡稱KLM)」成為荷蘭首家因為「漂綠」(Greenwashing)疑慮進入司法程序的航空公司。碳市出現各種詐欺案例,但是各國碳交易法規政策的效力僅限於司法管轄區內,跨國交易缺乏約束力。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政治學博士劉明德則指出,碳抵換必然帶來弊端,因為有利可圖。微軟(Microsoft)2021年就購買了130萬個碳信用額度,目的是為了等待碳價高的時刻賣出去。企業藉由購買碳權來抵銷排碳,是不是能發揮最終的效益,一直以來備受爭議。

避免漂綠,什麼是好的碳權?

面對複雜的市場機制,劉仲恩提醒,如果企業真的想要投入自願性市場,必須慎防垃圾碳權。「國際上碳抵換的標準五花八門,甚至有許多已經核發的碳權,品質其實非常差。」他表示:「聯合國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CDM),就受到很大的批評。CDM是《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機制之一,很多減碳額度都是紙上遊戲做白工,聯合國宣布暫時不推動。」

什麼是「好的碳權」?劉仲恩引用國際環境智庫出版的《碳抵換指引》(Carbon Offset Guide)說明,好的碳權應該具備五大原則,包括外加性、永久性、沒被高估、減量獨家擁有權、沒有對社會或環境造成重大危害。

劉仲恩進一步說明,外加性的意思是碳權必須是「額外」的減碳行為,例如更換公司的節能照明就缺乏外加性,因為可以省錢,業者本來就會主動執行;沒有對社會或環境造成重大危害,例如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禁止當地住民前往該地,反而造成社區衝突;且必須有嚴謹的金融監管機制確保每一筆的交易獨家擁有權,避免重複計算。

怎麼交易?碳權從何而來?

自願性碳權有三種莊家,一是聯合國,如《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下的機制。以往企業可以透過聯合國網站買到CDM核發的碳權,網站還會頒發證書,然而成效不彰,品質不佳,CDM已經退場。

二是國內機制,由各國政府或地方政府管理,把總量規劃的「排放許可」當做一種籌碼。如台灣環保署有抵換專案制度,推行已有多年,專案類型包括再生能源、能效提升、低碳燃料轉換、低碳運輸、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第三種是獨立的非政府機構,包括Verra旗下的碳驗證標準(VCS)、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簡稱GS)、美國碳註冊登記簿(American Carbon Registry,簡稱ACR)及美國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limate Action Reserve,簡稱CAR)等。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強制性市場,第三方需求因此存在。但是獨立機構必須到處拜託國際品牌大廠如蘋果,接受其核發的碳權,也如上述所說,必須控制自己的交易品質,弊端叢生勢必降低企業購買的意願。

 

減碳為世界趨勢,跨國企業彼此環環相扣。比起買碳權,企業應該先考慮自身的減碳行動與永續發展。Adobe Stock

▲減碳為世界趨勢,跨國企業彼此環環相扣。比起買碳權,企業應該先考慮自身的減碳行動與永續發展。Adobe Stock

 

台灣將徵收碳費,什麼是碳費?企業主該怎麼做?

減碳為世界趨勢,跨國企業彼此環環相扣,引發台灣中小企業的「碳焦慮」,該不該投入碳市場?會如何影響自身發展?

劉仲恩表示,比起買碳權,企業應該先考慮自身的減碳行動與永續發展。「我都比喻這是企業的減重比賽,減碳減重,應該從自身的行動做起。碳權交易就像你買一個別人減下的重量額度,說起來很奇怪,不應該被轉移焦點。」

他建議,企業第一步應依照法規自我盤查,包括計算公司內部擁有多少碳排放源和外購的能源,還有上、下游廠商的碳足跡,牽扯到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包括開採原料、製造、配送、消費者使用、產品報廢或回收產生的碳排等。可運用工業局開發的「碳盤查計算器」,透過簡易的數位工具去輔助計算。

劉仲恩提醒,比起買碳權,企業應該認真面對的是2025年台灣將開收的「碳費」(Carbon Fee)。除了自願性市場,台灣目前秉持汙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環境部升格之後,將於2024年初訂出國內的碳定價,全台超過500家列管業者將於2025年繳交第一筆碳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歐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簡稱ETS),並未開放企業用台灣碳權交易所制定的「自願性市場」做碳抵換,所以來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以外的企業,不可能透過買碳權來抵換排放量。但是台灣2025年將開收的碳費,則有抵扣,也就是台灣製造的產品,如果在國內繳過碳費,出口到歐盟繳納碳關稅時,未來碳費將有明確的扣除方式。

不同於兩種強制性或自願性的碳交易市場,碳費或碳稅(Carbon Tax)是由政府「以價制量」訂價,目前全世界約有35個國家開徵碳稅,包括英國、加拿大、瑞士、瑞典、芬蘭、新加坡、日本等,稅收成為政府的財政收入,而全球沒有其他國家或地區採用「碳費」制度,台灣是目前唯一。

碳費或碳稅的差別何在?「碳費」由環保署收受,「碳稅」則由財政部收。「碳費」是專款專用於減排,「碳稅」則納入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或基礎建設。不少專家認為,碳稅機制值得台灣效仿。

碳權興起,哪些企業必須跟上?

全球減碳潮流下,首當其衝的企業包括以下幾種:一、供應鏈要求:例如台積電的供應商,會被要求揭露碳足跡。二、出口貿易要求:產品出口到美國、歐盟,勢必需要做探盤查。三、國內公部門要求:金管會或環保署要求揭露的名單,包括上市櫃公司和電力產業、鋼鐵業為主的高碳排企業。

全台登記的中小企業,其中約19萬家可能被供應鏈要求,或外銷歐盟勢必要做碳盤查,包括電子、紡織、運輸、食品、鋼鐵、金屬製品等產業。

更重要的是,受國際供應鏈要求碳中和,不一定能透過碳抵換達成。比較嚴格的供應鏈廠商,都傾向要求供應商符合減碳,而不是透過碳抵換達到階段性目標,這是企業必須留意之處。

劉仲恩認為,碳抵換機制,在國際間推行弊病叢生,各種金融犯罪讓企業對減碳失去信心,幾乎成為買空、賣空的遊戲。況且到底對環境永續有沒有幫助,也有報告指出幾乎是零作用。劉仲恩強調,國際市場都是邊做邊摸索。以碳稅或碳費為主,對台灣來說,將是比較一目了然、容易啟動的選項。

配客嘉「循環包裝」生態系 讓網購更減碳

▲配客嘉執行長葉德偉。葉俊宏攝影
第249期
楊戎真
近年來企業環保與永續意識抬頭,「PackAge+配客嘉」以「共創價值」為核心,建立循環包裝生態系,推動網購包裝減碳,與消費者攜手做環保,助攻電商做ESG。

電商蓬勃發展,網購成為消費者日常購物常態,同時衍生出大量包裝材料廢棄的問題。然而環保意識抬頭,全球減碳議題興起,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永續發展也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台灣行政院環保署宣告自今(2023)年7月1日起,網路零售業者的包裝材料不得使用含PVC(聚氯乙烯)材質,紙類包材須使用90%以上回收紙,塑膠包材要摻配25%以上再生材料,並規定資本額1.5億以上或店取據點超過500家的大型業者,2024年循環箱(袋)的使用率要達到2%、2025提高到8.5%、2026年則要達到15%,或者採取包裝材料減重的方式。

在此大環境下,成立於2019年、致力於建構循環包裝系統的「PackAge+配客嘉」,成為不少企業合作的選擇。

 

配客嘉的系統機制包括租賃包裝、包裝出貨、歸還包裝、物流回收四階段。儘管立意良善,但剛開始整個生態系的建立並不容易。配客嘉提供

▲配客嘉的系統機制包括租賃包裝、包裝出貨、歸還包裝、物流回收四階段。儘管立意良善,但剛開始整個生態系的建立並不容易。配客嘉提供

 

共享包裝:解決商家與消費者切身問題

近年來成長迅速的配客嘉,提供循環包裝取代一次性包裝,該系統的機制包括租賃包裝、包裝出貨、歸還包裝、物流回收四階段:由配客嘉提供循環包裝租賃或買斷,讓供應鏈選用,物品以循環包裝送到消費者手上,消費者拆封後將包裝歸還至回收點,配客嘉再透過物流回頭車收回,交給社福單位或庇護工廠進行清潔,以便下一次使用。

配客嘉執行長葉德偉表示,整個概念就像「共享單車或共享機車」,是一個在客戶與消費者手上循環的共享包裝機制,過程環環相扣。目前全台與配客嘉配合的回收點涵蓋多個連鎖體系,包括:全家便利商店、家樂福、屈臣氏、7-11、里仁等,以及一些獨立店家。與之合作的電商平台、品牌商、物流業者超過90家,包括蝦皮、SHOPLINE、WACA、QUEEN SHOP、AROMASE艾瑪絲、juliArt覺亞、淨毒五郎、成真咖啡、宅配通、Uber Eats等。

短短幾年,配客嘉從年營收不到百萬、員工僅4人,拓展到年營收千萬、員工人數超過30人,葉德偉認為與整個大環境有莫大的關係,包括疫情促使網購與外送服務蓬勃發展,以及全球對ESG議題的重視與日俱增。

 

包材的開發頗為不易,要兼顧各方面的需求。配客嘉提供

▲包材的開發頗為不易,要兼顧各方面的需求。配客嘉提供

 

摸索期:群眾募資啟動循環包裝服務

配客嘉發展到如今的規模,也是幾經波折。葉德偉表示,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才慢慢形成如今的商業模式。2018年台灣拾荒價格崩盤,不少回收者收了很多紙箱,卻連一個便當都買不起,於是配客嘉以較高的價格收購拾荒者的紙箱,再用這些二手紙箱協助小型賣家出貨。

但這個模式消費者並不買單。葉德偉舉例,消費者買一個好看的美妝用品,卻用二手紙箱、甚至水果箱包裝,會讓他們很錯愕。

 

包裝回收後,交由社福單位清潔,以便再次使用。配客嘉提供

▲包裝回收後,交由社福單位清潔,以便再次使用。配客嘉提供

 

儘管難以推動,但葉德偉從中發現,台灣很適合推展循環包裝,因為台灣擁有亞洲密度第二高的連鎖體系,且台灣人的回收意識相對很高。

除了大環境造就商機,葉德偉認為,配客嘉得以迅速發展還包括一些因素,首先是透過群眾募資取得消費者第一線的支持。為了推動理想,配客嘉2020年發起群眾募資,結果吸引將近6,000人參與,共募得600多萬元,讓配客嘉順利著手循環包裝服務的開發。

葉德偉表示,開發的過程煞費苦心,其困難度在於循環包裝服務必須一次滿足所有的人:電商要好出貨、消費者要好拆封、在歸還點不能太占體積,而不占體積就必須要可以折疊。光是折疊問題,配客嘉就開發了大概5種方式,越好折疊成本越高,但承重性也會下降,整個過程約耗時一年。葉德偉笑說:「包裝不能太漂亮,不然會有去無回!」

 

出貨時則採用易撕除的貼紙,殘膠好清潔。配客嘉提供

▲出貨時則採用易撕除的貼紙,殘膠好清潔。配客嘉提供

 

目前配客嘉的循環包裝,是由回收材料製成,防水、耐汙、耐碰撞,並結合科技追蹤設計,讓消費者可以掃描QR Code與ID以便歸還,出貨時則採用易撕除的貼紙,殘膠很好清潔。

共創價值:攜手打造循環包裝生態系

儘管有了循環包裝的設計,但整個商業模式的運作還需要其他環節的配合。葉德偉坦言,整個開發過程最難的是生態系的建立,初期拜訪了三百多家電商,「基本上沒有人要理我們,完全推不動。」商業模式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死循環,因為整體模式環環相扣:要有足夠的電商,通路才願意開放回收點位;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通路,電商也不願意使用。

有電商經驗的葉德偉,決定從「共創價值」著手解決問題。他先做「封閉式區域團購」:找一些社會企業的產品,在封閉式的區域做銷售,如學校或企業做團購,並在社區、企業或學校設歸還點位,也可以在周邊找當地友善環境的店家,如飲料店或餐廳一起合作。由於店家需要人流,消費者前來歸還包裝時多半會順便消費,店家就有更多機會觸及客群,商業模式因此成功運作起來。

配客嘉進一步成立「垂直電商」:開一個小型的電商平台,找一些友善環境的品牌商一起合作上架,統一銷售給全國的消費者,並使用循環包裝出貨。儘管做電商平台很燒錢,但葉德偉認為,透過自己開設平台,可讓合作的電商相信,使用循環包裝出貨是可行的。累積一定量體後,配客嘉逐步引導電商將循環包裝導入品牌的官網,當整個轉換比例達到六、七成左右,配客嘉便結束該平台的運作。

葉德偉形容,與這些電商的合作猶如「打團戰」,原本在這個生態系中沒有什麼資源的品牌,通過彼此的合作,成功建置出完善的循環包裝系統。

之後,配客嘉吸引了家樂福的合作,於其「影響力概念店」做嘗試,再逐步推廣至其他門市。目前台灣西部約有100家較大城市的家樂福門市,都設有歸還點。

隨著家樂福這個大型連鎖品牌的加入,其他連鎖體系也開始與配客嘉展開合作,迄今全台回收點已經達到約4,700個。

今(2023)年3月,配客嘉完成Pre-A輪募資,獲得投資人5,200萬的資金挹注。一般新創募資會經歷過Seed(種子)、Angel(天使)、Pre-A、A、B、C輪等階段,透過不同階段投資人的接力支持,逐步實踐商業理想。配客嘉的Pre-A輪募資獲得包含國家發展基金、彰銀創業投資、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貝殼放大、SIC永續影響力公司等的資金投入支持,以協助其邁向國際市場。

 

出貨時則採用易撕除的貼紙,殘膠好清潔。配客嘉提供

▲如果消費者很容易歸還包裝,應該都願意做環保。配客嘉提供

 

換位思考:消費者、電商、物流、通路面面俱到

配客嘉的整個生態系涉及消費者、電商、物流、通路等不同環節的整合,要共創價值,需要能「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他們的話,會需要什麼樣的價值?」葉德偉強調要從不同層面思考,提供能夠創造價值的服務。

葉德偉認為,對電商與通路而言,首先要符合政策法規,要更快速且可以有ESG的成果;其次則需協助吸引客群與人流。

對通路來說,消費者歸還包裝的時候,大部分就可能會在門市做消費,就會帶來人流;電商的部分,則可以透過優惠券促進購買。葉德偉指出,一些客戶會將使用循環包裝當成一種行銷的方式。例如:專門銷售頭皮養護商品的「juliArt覺亞」便表示,使用循環包裝的客單價,比一般活動提高了225%。而透過歸還包裝時獲得優惠券,使用率是一般活動優惠券的三倍。

葉德偉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一般直接發優惠券給消費者,他通常不太在意。但讓消費者做出一些行為或付出成本之後再給優惠券,他會比較珍惜,並願意做使用。透過這個模式,有些品牌的回購率增加了12%~30%。

此外,配客嘉會協助客戶計算減碳量。葉德偉表示,根據台科大教授的研究,相較一次性包裝,使用循環包裝的減碳量為一次性包裝的50.6%。與配客嘉合作的電商「淨毒五郎」,在其官網上介紹循環包裝:「以回收寶特瓶與玻璃材質製成,具防水、防汙、防撞、防盜等功能,可重複使用50次以上,平均使用一次可減少約1.2kg的碳排放,以及300公克一次性的網購包裝材使用!」

至於消費者,葉德偉認為,如果歸還包裝很方便,大家應該都願意做環保。以往使用紙箱,有許多消費者在超商取貨時,會把紙箱拆開拿出物品後,直接把紙箱丟垃圾筒或給店員。而配客嘉將包材換成循環包裝,不少消費者表示這樣直接省去了他們處理垃圾的麻煩。因此,配客嘉現在也與大型社區配合,讓住戶在社區管委會取貨時可以直接將循環包裝歸還,省卻整理垃圾的麻煩。

物流業者則因能夠運送回收的包裝,而「多賺一筆錢」,因為送貨到通路的時候,回頭車可順便把包裝收回,配客嘉會攤提這次的運費,也就是多賺了該趟的物流費。

 

如果消費者很容易歸還包裝,應該都願意做環保。配客嘉提供

▲葉德偉希望,配客嘉未來能夠發展成「逆物流整合商」。葉俊宏攝影

 

由於企業ESG已經是全球化趨勢,台灣在使用循環包裝上將越發普及,除了電商、上下游供應鏈的配送,也有企業贈品採用循環包裝。葉德偉表示,配客嘉未來或許可發展成「逆物流整合商」,已經建構好的歸還體系可以用來回收更多的產品與包裝,如大型外商集團商品的瓶器經由配客嘉回收,可做清潔後再利用。

循環包材的商業模式,也將推廣至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葉德偉表示,新加坡與台灣的結構頗為相似,區域相對限縮,電商體系也夠發達,加上新加坡政府也開始關心ESG,因此目前已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以便推展業務,預計於2024年啟動。

企業充電站

第249期
整理☉曾允盈
每月推薦讀者新創投資、管理實務、電子商務、行銷業務、財經資訊等領域之實用課程與論壇資訊。

企業對談 與創業學長姐來場深度對話

 

企業對談 與創業學長姐來場深度對話

 

準備好與創業前輩近距離對談,一窺創業的大小事了嗎?本次活動特別邀約連續創業家Youtuber - Ethan劉呈顥及多位經驗豐富的創業前輩,帶大家分解創業痛點與祕訣,一同探索創業與經營之路!透過資深雙語節目主持人路怡珍以對談形式,完整解構創業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學習如何善用數位工具,快速掌握跨政府資源和關鍵補助,助您創業與經營路一臂之力!

 

時間:2023年10月17日 14:00~15:3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號3樓,CC Work兆基商務中心和平館大講堂

報名費:線上與線下同時舉辦,免費

 

 

品牌定位行銷實戰

 

品牌定位行銷實戰

 

參與「漂亮家居設計家」平台創建的張麗寶,以其對大環境變化的敏銳度、對大眾市場消費的認知,和對室內設計產業的觀察,二十餘年來協助不少設計公司尋找定位創建品牌。如今推出品牌定位實作課,邀請行銷資訊專家教導如何運用數位工具,了解市場需求,再引導學員從品牌願景到找尋自身核心競爭力,形成差異化。課程獨創Workshop以互動方式實際演練。

 

時間:2023年10月22日 10:00~17: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41號8樓

報名費:單人早鳥票9,000元,雙人早鳥票17,000元

 

 

提升簡報力 其實你能再賣貴一點

 

提升簡報力 其實你能再賣貴一點

 

身為自雇者,你知道怎麼為自己的專業服務訂價嗎?身為老闆,你知道怎麼為產品訂出好價嗎?訂價是個難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訂貴了擔心沒人,訂便宜了自己又不甘心。課程為職場工作者,精選出「提升簡報力」的六本必讀書籍,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學習地圖,搭配講師的實作引導,提升職場簡報的能力。適合對象包括販售各類產品的自營商、任何想學習銷售技巧的人。

 

時間:2023年11月18日 9:30~12:00

地點:線上

報名費:一般票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