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魚」
生活在美麗的Formosa寶島台灣上,您對台灣環境的關愛有多少?
相信很多人非常喜歡海豚。不僅因為牠活潑可愛的外型,更因為牠和人類十分親近。科學家也表示,海豚可能是世界上第二聰明的生物。最近看到一則美國CNN頻道的新聞,講述科學家為研究海豚的智力,在大水族箱旁裝上兩面鏡子,結果發現海豚竟然學會照鏡子!牠們知道鏡子裡反射出自己的形象,開心地在鏡子前吐著泡泡,來回翻轉,甚至耍起寶來,一會兒張大嘴巴對鏡自娛,一會兒又把眼睛湊向前,像是要好好看清楚自己,十分逗趣。
談起海豚,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舶來品」,是外國的動物。其實,台灣四面環海,海豚也是「國產品」呢。拜近年來海上觀光風行之賜,一般人熟知的,大概是花蓮外海「賞鯨豚」之旅中的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等。最近,因為一起「反國光石化」的環保運動,讓台灣人赫然發現,不止東海岸,台灣西海岸也有海豚,而且是「第一級保育類動物」的「白海豚」!國際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在2008年將之列為「極度瀕危」等級,其保育程度比北極熊或貓熊都要高。自此,一直被忽視的「白海豚」才走向檯面,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台灣「白海豚」如何珍貴呢?牠們迴游的區域,僅限於離岸3公里,北起苗栗南迄台南將軍鄉間海域,據調查目前存活數量「不到百隻」。白海豚出生時呈灰色,成年後轉為白色,游泳時血管擴張導致皮膚泛紅,又稱粉紅色海豚。由於黃曆3月媽祖生日時,白海豚會成群出現,漁民認為這些海豚是來向媽祖祝壽,因此暱稱為「媽祖魚」。環境保育人士表示,媽祖魚的存亡,幾乎等於台灣永續的發展指標。
就在國光石化將在彰化設廠,白海豚可能面臨迴游廊道被阻斷、棲息地遭破壞的「危急存亡之秋」,許多人站出來了,包括為了守護濁水溪口濕地毅然決然辭掉教職挺身而出的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領軍成立「白海豚藝術與創意生活團隊」的台明將公司總經理兼台灣玻璃館創辦人林肇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衛發展中心」的「感質計畫」輔導團隊,以及一千多位連署反國光的學者,還有無數保育人士、作家、音樂人、藝術家等。本期封面故事,就要訴說這許多人為甚麼要站出來的感人故事。他們對於「媽祖魚」的珍惜,讓人恍如看到了台灣人對於保護自家環境的虔誠。
最近,「通貨膨脹」似乎蠢蠢欲動,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中國狂飆的物價,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在本期雜誌中的「看中國」、「看世界」與「看論壇」欄目中,有多篇值得一讀的分析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