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見面,傳說中的伊瓜蘇瀑布(一)

▲搭乘「瀑布天梯」到瀑布的頂端,從上往下欣賞伊瓜蘇瀑布最壯觀。
第239期
文、攝影⊙方世宇
作者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於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雖然是陰天,我們還是得把握今天下午前往傳說中的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s)。

 

伊瓜蘇瀑布是阿根廷以及巴西的天然國界,也是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之一。

▲伊瓜蘇瀑布是阿根廷以及巴西的天然國界,也是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之一。

 

伊瓜蘇瀑布被稱作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是來到南美洲最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

 

抵達巴西伊瓜蘇瀑布,好壯觀。

▲抵達巴西伊瓜蘇瀑布,好壯觀。

 

伊瓜蘇瀑布位在伊瓜蘇河(Iguazu River)與巴拉那河(Paraná River)匯流處的上游23公里處。伊瓜蘇河的河道在此轉彎了將近180度,近乎垂直注入巴拉那河,強力地侵蝕巴拉那河的河床,導致巴拉那河的河床越來越低,最後形成寬達4公里的伊瓜蘇瀑布。

 

在巴西伊瓜蘇市,到處都可以看到東方市的Shopping Mall看板,招攬巴西人去烏拉圭購物。

▲在巴西伊瓜蘇市,到處都可以看到東方市的Shopping Mall看板,招攬巴西人去烏拉圭購物。

 

由於伊瓜蘇河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天然國界線,伊瓜蘇瀑布自然由兩國共享,其中巴西的部分約占30%,阿根廷部分約占70%。

旅客通常會從巴西觀看阿根廷邊的瀑布或者反過來,兩邊有不同的感覺。

巴西這邊的園區健行路線較短,加上我們早上去了比較遠的巴拉圭東方市(Ciudad del Este),於是決定從巴西這邊開始參觀。

從東方市沒有直達車抵達巴西的伊瓜蘇國家公園(Iguazu National Park),我們到伊瓜蘇市的公車總站換了一次車到伊瓜蘇國家公園。買了票以後每15至20分鐘就有一班園內接駁車,載遊客到瀑布區,伊瓜蘇瀑布離國家公園入口還有12公里。

一下車,都還沒有轉頭,就聽到有點遙遠但非常響亮的瀑布水流聲。稍微走幾步路,很快看到成排的瀑布群一字排開,雖然是陰天,但壯闊感依舊震撼,難以言喻。

 

伊瓜蘇瀑布由275 股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瀑布群組成。

▲伊瓜蘇瀑布由275 股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瀑布群組成。

 

伊瓜蘇瀑布由275股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瀑布群組成,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另兩座是美加邊界的尼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以及尚比亞、辛巴威邊界的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

我們沿著步道一路靠近瀑布,逐漸走到瀑布「裡面」。巴西的伊瓜蘇瀑布以「全景」著稱,看到的是一種整體的美。此外,巴西的伊瓜蘇國家公園鋪設了一些棧道深入瀑布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惡魔的咽喉(Garganta do Diabo)。伊瓜蘇河的水流有大約一半通過這個長而狹窄的裂口,使得水流非常湍急,我覺得跟厄瓜多巴尼奧斯(Baños)附近的惡魔之鍋瀑布(Pailon del Diablo)強度有得比。

 

現場看氣勢更加驚人。

▲現場看氣勢更加驚人。

 

越靠近瀑布,越能感受到震撼。明明天空只飄著毛毛雨,但一靠近好像突然下起大雨。

最後,我們搭乘「瀑布天梯」,從瀑布中間一路到瀑布頂端,伊瓜蘇瀑布是80幾公尺的瀑布,不會太高。從每個角度看伊瓜蘇都有不同的震撼,照片怎麼拍都覺得不滿意,後來發現要能詮釋它的壯觀唯有影片。

屬於巴西的伊瓜蘇國家公園大概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能走完。參觀結束天也快要黑了,我們試圖找直達車搭回阿根廷的伊瓜蘇港,卻怎麼樣也等不到車。等到天黑了,只好搭乘往市區的公車,到通往邊界的叉路下車,一路走1.5公里到巴西的關口。

我想這是最好搭便車的時機了,來往這個邊界的車流並不少,攔了還不到十台車,立刻被一台舒服的高級轎車撿走。他開得很快,不到五分鐘就抵達阿根廷的關口。打開地圖一看,從這裡走到Hostel也才一點多公里,於是我們就走回旅館。(未完待續)

冬日裡的明亮風味──橘子

▲茂谷柑。陳英豪攝影
第239期
愈粼粼
冬天是橘子的產季,從10月至隔年3月,椪柑、桶柑、茂谷柑、海梨柑等各式橘子品種輪番上陣!剝開橙色的果實,咬下飽滿晶瑩的橘瓣,讓這股酸甜清爽的柑橘香氣,點亮這個冬季!

冬天是橘子的產季,從10月至隔年3月,椪柑、桶柑、茂谷柑、海梨柑等,各式橘子品種輪番上陣!你喜歡哪一種橘子呢?剝開橙色的果實,咬下飽滿晶瑩的橘瓣,清爽的酸甜果汁迸發在舌尖,縈繞滿腔的柑橘香氣,點亮舌尖上的味蕾,也點亮這個冬季!

 

橘子為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水果,適合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李唐峰攝影

▲橘子為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水果,適合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李唐峰攝影

 

認識橘子

橘子是常綠灌木或喬木果樹,屬於芸香科柑橘屬。「柑橘屬」下的水果五花八門,泛稱的「柑橘」,其實包含了柳橙、柚子、葡萄柚、檸檬等各式水果類別。在商業培植上,主要將柑橘分為五大類:甜橙類、寬皮柑及其雜交種、檸檬及萊姆類、葡萄柚及柚類,以及其他雜柑類。而我們一般稱的橘子,主要是指寬皮柑及其雜交種。

橘子適合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喜歡溫暖多濕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耐陰性,但仍需要充足的日照,才能維持果實產量與品質。橘子果樹適應於土層深厚的微酸性土壤,砂質壤土較能維持良好的排水性,若土壤積水容易影響根系的健康生長。台灣許多橘子果園坐落於山坡地上,目前從北到南都有橘子種植。

在外型上,橘子果型多為圓球狀或扁圓狀,有黃綠色、橙黃色、與橙紅色等果色。橘子果皮最外層具有「油胞」構造,內含精油成分,因此常作為清潔劑、手工皂的原料。接著剝開橘子果皮,會發現果肉外層附著一層白絲,此部位稱為「橘絡」,富含膳食纖維。而果肉則由一片片「瓢瓣」組成,瓢瓣外層有一透明薄膜為「囊衣」,囊衣下由一絲一絲的小顆粒組成,這些小顆粒名為「汁囊」,飽含果汁。

橘子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β-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並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與果膠,能夠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甜中帶酸的清爽滋味,加上橫跨整個冬季的多元品種,是冬天百吃不厭的水果選擇!

橘子品種

 

從10月中旬開始,嘉義、台南等南部地區就有「青皮椪柑」陸續產出。愈粼粼攝影

▲從10月中旬開始,嘉義、台南等南部地區就有「青皮椪柑」陸續產出。愈粼粼攝影

 

1.椪柑

椪柑(Ponkan、Chinese Honey Orange)為世界栽培最廣之寬皮柑品種,於1775年由廣東潮州引進台灣。椪柑以蒂頭處膨起的外型特徵而得名,果型澎大,多呈球狀或扁球狀,果皮稍粗但好剝,果皮與果肉間、果肉中心易有空隙產生。

從10月中旬開始,嘉義、台南等南部地區就有「青皮椪柑」陸續產出,青皮椪柑實為未成熟的橘子,果皮呈黃綠色,雖嚐起來比較酸,但已具有豐富的橘子香氣。這是源於南部地區充足的日照,讓椪柑較早就能產生甜分,且秋冬少雨的氣候條件,若太晚採收會造成果實出現「倒吊水」現象,也就是椪柑內的水分返回枝幹,導致果肉乾癟無汁,所以南部地區才會在果皮還為青綠色時即採收椪柑。

待到1月,台中、苗栗等中部地區的椪柑便接續上市,此時的椪柑已成熟,呈現亮麗的橘黃色,酸甜比例適中,能夠貯藏供應至4月時節。

 

砂糖橘果實小巧,外型呈扁圓形。愈粼粼攝影

▲砂糖橘果實小巧,外型呈扁圓形。愈粼粼攝影

 

2.砂糖橘

砂糖橘原產於廣東省四會,因其猶如砂糖般的香甜風味而得名。砂糖橘果實小巧,置於掌心有餘,外型呈扁圓形,果皮粗糙、果色多為黃綠色。品嚐起來味甜無酸度,皮薄好剝、很容易就能吃完一顆為其優點。砂糖橘產期約在11月至12月,種植容易、產量穩定,近年在台灣興起種植風潮。

 

佛利蒙柑

▲佛利蒙柑果型小、呈扁球狀,果色為鮮艷的橘紅色。愈粼粼攝影

 

3.佛利蒙柑

佛利蒙柑(Fremont)為美國佛州以寬皮柑與椪柑雜交培育之品種,其果型小、呈扁球狀,與砂糖橘一樣,大小不及一個掌心。外皮光滑,果色呈鮮艷的橘紅色,果皮薄且緊、不好剝除,食用上較不方便。其果肉色澤偏紅,有著濃郁的橙橘風味,甜味與酸味十分明顯,味道較一般橘子突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滋味。產季約為10月下旬至12月。

 

桶柑果色橙黃,外皮較為光滑,果皮與果肉間緊實。愈粼粼攝影

▲桶柑果色橙黃,外皮較為光滑,果皮與果肉間緊實。愈粼粼攝影

 

4.桶柑

桶柑(Tankan)為寬皮柑與甜橙的雜交品種,於1789年由潮州引進台灣,因早期農民用木桶裝載運送而得名,且成熟期時值農曆年節,故又有「年柑」的稱號。桶柑果型呈圓球狀,果色橙黃,外皮較為光滑,果皮與果肉間緊實,肉質細軟鮮甜。

桶柑產期介於12月底至隔年的2月,性喜冷涼的氣候,因此產地多位於北部與中部,台北、宜蘭、苗栗、台中等處都有種植。

 

圖為新竹峨嵋「福珠安心觀光果園」之無籽桶柑。李唐峰攝影

▲圖為新竹峨嵋「福珠安心觀光果園」之無籽桶柑。李唐峰攝影

 

5.無籽桶柑

品種名為「高牆桶柑」,高牆桶柑又有數個品系,其中之一為「無籽桶柑」,由翁仁祿先生於宜蘭莊坤鐘先生的果園中發現的品系,又因此品種之苗木多源自「大春農園」,故又名「大春種」無籽桶柑。

無籽桶柑的果型為圓球狀,果色為深橙色,外皮稍微有些粗糙。雖名無籽桶柑,但並非全然無籽,而是種籽少、食用方便。成熟時果肉偏紅橙色,甜中帶著些許的酸,吃起來相當順口。產季為元旦至清明,產量穩定,是目前種植數量較多的優質品種。

 

海梨柑外型呈球狀,又可約略分為大果系與小果系。愈粼粼攝影

▲海梨柑外型呈球狀,又可約略分為大果系與小果系。愈粼粼攝影

 

6.海梨柑

海梨柑(Hai-Li Tangor)為桶柑品系下之品種,相傳可能源自於桶柑的實生變異或芽條變異。海梨柑外型呈球狀,又可約略分為大果系與小果系。橙色的果皮觸感光滑,風味上清甜平淡,酸度不明顯,與桶柑相比也較無果汁,但其果肉細緻、具有彈性,咀嚼時有一種特殊的口感。

小果系的海梨柑皮薄且較為多汁,而大果系較容易因果實發育期遇上高溫或多雨等氣候因素,導致果肉出現「乾米」(汁囊無水分)的現象。海梨柑隔年結果的特性較為明顯,因而產量不穩定。其產季約為1月至3月,在台灣主要種植於新竹與苗栗,採收時多帶著葉子,因此消費者在市場上看到的海梨柑也多連著枝葉。

 

茂谷柑果型為扁圓狀,果色明亮橙黃,是許多人拜拜、送禮之水果選擇。陳英豪攝影

▲茂谷柑果型為扁圓狀,果色明亮橙黃,是許多人拜拜、送禮之水果選擇。陳英豪攝影

 

7.茂谷柑

茂谷柑(Murcott Orange)為美國佛州雜交培育之品種,中文茂谷為音譯,並取其茂盛山谷之意。茂谷柑果型為扁圓狀,果色明亮橙黃,果皮光滑,皮薄且緊實,不易剝皮。橘色的果肉柔軟且富含果汁,蘊含濃郁的柑橘風味,甜度高、晶瑩可口,常做為送禮、拜拜祭祀之水果。

茂谷柑產季為1、2月,在台灣多種植於中南部,台中、雲林、嘉義等處都有栽培。

TikTok談判涉國安 美國恐難除隱患

▲《華爾街日報》報導,拜登政府官員一直與抖音國際版TikTok的高層就如何防止數百萬美國用戶資訊被中共共享進行談判。圖為位於美國洛杉磯的TikTok總部。Getty Images
第239期
肖然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年多來,拜登政府官員一直與抖音國際版TikTok的高層就如何防止數百萬美國用戶資訊被中共共享進行談判,旨在使美國業務免受中共政府的影響,而不是完全切斷TikTok與其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ByteDance)的聯繫。

擬議中的協議提出了三項改革:將美國的數據全部在地儲存;監督TikTok演算法以解決中共可能利用數據影響美國民眾的問題;TikTok成立安全專家理事會,向政府報告在美國的營運。

談判協議後仍會有變數

負責協商的美國司法部副部長莫納科(Lisa Monaco)認為,目前的協議對中方的立場不夠強硬。財政部也質疑該協議能否充分解決國安問題。專家和美國國會議員多次提醒,需警惕中共對美國發起的數據戰。

美國政府希望明年初之前與字節跳動達成協議,但北京的反應卻是潛在的不確定因素,屆時可能因其反對而存在變數。

美國聯邦眾議員羅傑斯(Cathy McMorris Rodgers)表示:「允許這家公司繼續蒐集美國用戶數據,同時保持與字節跳動的關係……危害美國人的隱私和美國國家安全,這將是拜登政府不可接受的讓步。」

雙方已同意將TikTok有關美國用戶的數據儲存在美國甲骨文公司的伺服器。但這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要使美國業務免受中共影響,還需要一系列複雜的公司內部和營運調整才能實現。

TikTok演算法

「各州行動公約」(Convention of States Action,簡稱COSA)組織主席梅克勒(Mark Meckler)告訴美媒《極限新聞》(Newsmax),TikTok不僅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還有研究發現,年輕人容易對其上癮。這正是TikTok在網路世界能夠迅速攻城掠地的原因之一。

目前TikTok這款短影片應用程式已進入150多國,用戶超過10億,超過三分之一的12歲以上美國人都在使用它。

去年一份名為《TikTok演算法101》的文件揭示了TikTok如何讓人上癮。《紐約時報》報導,TikTok用演算法引導使用者瀏覽更多喜歡的影片。短影片形式讓創作變得簡單,並且非常擅長把握用戶偏好。「它在揭示人的慾望方面,甚至比人們自己還要厲害。」前YouTube程式員,「演算法透明」(Algo Transparency)的創始人查斯洛特(Guillaume Chaslot)說,這樣的演算法能夠控制孩子的生活。

專家質疑TikTok背景

不過,TikTok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其背景問題。雖然TikTok表示,沒有與中共政府共享用戶數據,若被要求也不會這樣做。但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6月的報導指出,80多次TikTok內部會議的錄音紀錄顯示,中方工程師能訪問美國用戶的數據。

《富比士》(Forbes)日前報導,3名TikTok前主管證實TikTok聽命於中共。TikTok高層在獲知無法影響決策,事事必須受北京字節跳動指揮後,過去2年至少有5名高層辭職。

今年TikTok成立新部門來管理美國用戶數據,但12名離職員工說,字節跳動對TikTok仍有很大控制權。一名前職員的薪資支票上,發票人就是字節跳動,而且TikTok的審計人員也身兼字節跳動的審計工作。

TikTok產品部、工程部和策略團隊及管理美國用戶敏感個資部門的很多員工都表示,他們直接聽命於字節跳動的領導層。

《富比士》調查發現,300名字節跳動和TikTok員工曾為中共官媒工作,15人同時受雇於這兩家公司。

TikTok涉及兩大隱患

由於TikTok與中共的密切聯繫,人們對TikTok的擔心主要圍繞在情報蒐集和政治宣傳兩個方面。

情報蒐集方面,2019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CFIUS)調查TikTok蒐集美國數據對國家安全的影響。2020年,時任總統川普因擔心TikTok的數據蒐集可能讓中共獲取美國人的資訊,威脅要禁止該程式。

政治宣傳方面,美國知名智庫「蓋特斯通研究所」(Gatestone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章家敦告訴《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中共「利用TikTok宣傳其敘事」。

《中國數字時代》編輯劉力朋告訴《美國之音》:「在北京的某一個有許可權的人稍微動一下演算法,加上某一個屏蔽詞,那就可以達到給當局宣傳的效果。」

美國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ua David Hawley)認為,應通過立法,規定中國實體擁有的企業不能在美國擁有社交媒體公司。2022年7月的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贊成把TikTok從應用程式商店裡下架。

北極戰略升溫 大國資源爭奪戰加劇

▲隨著北極圈的海冰因地球升溫而融化,北極蘊藏的石油、礦產,以及北海航線,成為北極國家與大國爭相競逐的新戰場。Adobe Stock
第239期
金雨森

隨著北極圈的海冰因地球升溫而融化,北極蘊藏的石油、礦產,以及北海航線,成為北極國家與大國爭相競逐的新戰場,尤其美國忌憚中國以「近北極國家」的姿態積極參與北極事務,已構成新的國際安全威脅。

美國新北極戰略:強化軍事抗衡中、俄影響力

美國政府10月7日發布最新《北極地區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報告,指出俄烏戰爭和中國近年積極參與北極事務等因素,導致各國在北極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為應對俄國及中國漸長的影響力,避免中、俄將北極作為接近美國的「後門」,以獲取監視和打擊能力,美國未來將增加軍事演習,重建破冰船隊、增加潛艦、戰機等的相關部署,並強化與盟友合作。

戰略報告主要有四大面向,包括安全、環境保護、持續經濟發展以及國際合作和管制等。拜登政府以安全為優先,將提高集體威懾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國防能力,並提升北極軍事能力,增加美軍在北極地帶的能見度,同時強化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NATO或「北約」)和北極盟友合作,共同執行軍事培訓、演習和部署,以捍衛北極地區的安全利益。

此外,報告也指出「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簡稱NORAD)將推動現代化改革,增加「美國海岸巡防隊」(US Coast Guard)「破冰船」(icebreakers),並與加拿大軍事合作,以加強對北極地區作戰環境的了解,包括海、空的觀測、通訊及數據分析等。

 

北極理事會有8個成員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中國企圖以「近北極國家」之姿介入推動「冰上絲綢之路」。Adobe Stock

▲北極理事會有8個成員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中國企圖以「近北極國家」之姿介入推動「冰上絲綢之路」。Adobe Stock

 

中國定義自身為「近北極國家」 推動「冰上絲綢之路」

中國則將野心放在北極航線及蘊藏的石油資源上,未來北海航道開通,將降低中國海上運輸的成本和風險。近二十年內,中國除了積極與俄羅斯、挪威、丹麥、冰島等北極國家交好外,還增加預算擴大經濟、外交、科學、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同時將北海納入「冰上絲綢之路」,甚至派遣軍艦進入北極圈。

早在2004年,中國就建立了北極考察站,2013年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更進一步在2018年發表《北極政策白皮書》,宣稱自己是「近北極國家」,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將在北極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上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並稱中國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國前常駐北約代表凱‧貝利‧哈奇森(Kay Bailey Hutchison)表示,中國正在將自己定位成「近北極國家」,並透過與俄國的關係,加速推進參與北極地區決策權。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報導,中國正「巧妙地在北極建立更大的存在」,與俄國合作建設港口、機場、能源開採及科學研究等,共享情報、監視和偵察數據等,已開始對北極安全構成威脅。

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須嚴防中國北極擴張

對於中國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及對北極的企圖心,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10月11日在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必須警惕中國在北極的擴張野心,以及中國與俄國的戰略合作。龐佩奧強調,美國並不想激化與中國對抗,只是要確保中國扮演「文明角色」,可惜習近平並無此意。

對於中國自稱「近北極國家」,龐佩奧笑稱:「計算一下,900英里,中國離北極沒那麼近吧?這等於從這華盛頓到我的家鄉堪薩斯州,可不是什麼輕鬆的通勤。」龐佩奧表示即使北極理事會目前因俄烏戰爭停止運作,美國也需進行雙邊合作,以免讓中國見縫插針。

龐佩奧認為北極地區對美國國土安全很重要,中國發射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都必須飛越北極,才能打擊到美國和加拿大,美國針對中國、俄羅斯的洲際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也部署在北極上空,包括格陵蘭島和阿拉斯加。

龐佩奧指出,中國政府在北極地區的主權宣稱缺乏合法主張,且對北極的野心昭然若揭,例如向俄羅斯購買大量天然氣,並用船自北極海南下載至寧波港,以及試圖獲取北極地區的稀土資源,並曾嘗試購買格陵蘭島的廢棄軍事基地。

北約海軍上將與中國外交官 在北極圈論壇上爭執

各國競逐北極加劇,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海軍上將鮑爾(Rob Bauer)近日就中國政府未能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中國駐冰島大使何儒龍在會議上引發口角爭執。鮑爾上將10月15日在「北極圈論壇」(Arctic Circle Assembly)上表示:「中國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破壞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中國大使何儒龍在台下大聲回應:「上將,恕我直言,您的講話和言論充滿了傲慢。」

鮑爾稱中國強調國家主權和國際公認邊界的重要性,反問何儒龍:「那麼為什麼中國仍然沒有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呢?」鮑爾的話贏得了掌聲。何儒龍說,中國對「烏克蘭危機」的看法是歷史性的,世界需要「認清根本原因」,當他稱中國為「世界和平締造者」時,引來一陣笑聲。

「北極圈論壇」是關於北極的年度國際聚會,由冰島發起且每年在該國舉行,與會者包括政府、原住民組織和學者。該論壇與「北極理事會」(The Arctic Council)不同,北極理事會有8個成員國,分別為: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現任輪值主席為俄國。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北極理事會的會議已暫停。

德情報局長:別對中共太天真

▲德國聯邦情報局局長卡爾警告:別對中共太天真。Getty Images
第239期
楊天資

歐洲今(2022)年遭受俄烏戰爭帶來的經濟、政治動盪,但同時也因此在「中共崛起將引爆全球災難」的這個觀點上,引發全歐共鳴,英國、德國情報單位主管近日都公開宣示對中共的不信任。

德示警:別對中共太天真

綜合德媒和法新社等報導,德國對外情報單位「聯邦情報局」(BND)局長卡爾(Bruno Kahl)10月18日在德國情報單位領導高層出席的年度國會聽證會中表示,德國在處理和中國(中共)當局的往來方面,當然還有改進空間。尤其中國(中共)目標在2049年前,躋身為世界的科技領頭羊,德國必須警惕中國(中共)此一「知識遷移」(migration of knowledge)。

他說:「我相信大家的意識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但科技業(對中國)當然還是有很多的信任與天真想法,這很不妥。」卡爾表示,德國應該先設想,中國(中共)會利用包括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5G)基礎設施等科技或其經濟實力,實現它對德國的若干打算。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BfV)局長哈爾登旺(Thomas Haldenwang)也告誡中國企業涉及關鍵基礎建設的危險性。他說:「我們一定不得讓中國可以干預德國政治活動這種事發生。」

這位德國對內情報單位首長在這場年度國會聽證會中,則將中國(中共)與俄羅斯,分別比喻為「暴風雨」(storm)及「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並強調今後幾年,德國即將必須為此一「氣候變遷」現象做好準備。他認為,中企入股德國關鍵基礎設施,可能會為北京當局敞開其顛覆和影響德國民意及輿論的大門。

德國科技業「敵我不明」

中國是德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尤其是在德國的經濟支柱汽車產業上。福斯汽車(Volkswagen)的中國福斯汽車集團表示,將投資24億歐元與中國科技公司「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成立合資企業,聚焦於發展自動駕駛。中國航運巨頭「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10月26日在德國政府核可下取得了漢堡港貨櫃港設施25%股權。親中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聲稱他已經有所保留,中國遠洋原本計畫買下35%的股權。

聯邦情報局局長卡爾直言,中企插旗德國重要基礎設施的舉動「非常嚴重」也「至為關鍵」,有關單位在同意(中企入股)前,務必非常小心謹慎地加以審查,「舉例來說,港口當然就是你在做出承諾前必須非常仔細審查的那種重要基礎設施。」他警告,德國一定要未雨綢繆,針對這類經濟槓桿操作上或將被用來貫徹中國理念的把柄,可能有朝一日就會遭用來遂行中國的如意算盤,等哪天德中雙方出現政治分歧,中方手上的這些工具就會派上用場。

10月17日,歐盟外交部長會議也正討論是否重新定義對中關係,會中並認定中國是「更難纏」的競爭對手。德國外交部長安娜琳娜‧貝伯克(Annalena Baerbock)強調,德國與中國來往時,必須避免重蹈其近年在對俄羅斯關係中犯下的錯誤。

英:中共成世界首要安全問題

無獨有偶,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簡稱GCHQ)主任傑瑞米‧弗萊明(Jeremy Fleming)10月11日也指控中國(中共)試圖「改寫國際安全規則」,稱北京正利用其經濟和科技影響力在國內進行打壓並在國外施展控制力,「已成世界首要安全問題」。

弗萊明在英國智庫「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and Security Studies,簡稱RUSI)的年度「安全講座」發表罕見公開演講,他宣稱北京共產黨當局希望「透過塑造世界科技生態系統來獲得戰略優勢」。

弗萊明表示,雖然俄羅斯的入侵的確構成一種緊迫威脅,但中共越來越多地使用技術來控制異議,中國攻擊衛星系統、控制數位貨幣和跟蹤個人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對西方構成了更深層次的挑戰。他指出,中國再次成為強權,而科技創新是中國國力增長的關鍵。中國深知科技的妙用,並刻意、有耐心地透過形塑世界的科技生態體系,試圖取得戰略優勢。

去(2021)年,英國軍情六處海外情報機構負責人李察‧摩爾(Richard Moore)也稱,中國(中共)是英國及其盟國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中國人要迎接驚濤駭浪?

▲習近平在作中共二十大報告時表示,要準備經受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Adobe Stock
第239期
李正鑫、董林杉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作中共二十大報告時表示,要準備經受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更以「走上不歸路」來形容這次二十大。

中國經濟「驚濤駭浪」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已經陷入了低谷,「清零」防疫政策削弱了消費,占比國內生產毛額(GDP)四分之一的房地產行業處於困境,中美的緊張關係也致使外國投資萎縮。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二十大10月16日上午開幕。習近平在長達近兩個小時的講話中表明,中國將進一步放棄以市場為基礎的改革,轉而以國家為主導,提高自給自足的安全經濟模式。習近平說:「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報告中,共提到多達73次的「安全」,顯示「安全」已成為習近平的最大擔憂。

10月18日,中共黨刊《求是》雜誌的網站發表評論員文章稱:「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文章同樣提到:「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德國《柏林晨郵報》(Berliner Morgenpost)評論道:「為了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的願景,人們應該考慮一下在他的主題演講中沒有提到的內容:他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中國國內房地產危機、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或因疫情被封控者的心理痛苦。」目前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高達近20%。對於中國民眾來說,未來的生活或更加不易。

中國人「共同富裕」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曾撰文指出,無論出現經濟危機或是其他領域的危機,對急需用錢的習近平來說,都是難以繞過去的難關。中共的「槍桿子」和「刀把子」對內用來剷除異己、鎮壓國內百姓,而對外則需要武力恐嚇、收買其他國家的政府和公司,這一切都是需要資金的。「錢袋子」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於是需要各大企業和富豪幫助「共同富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駐亞洲記者王詩琳(Selina Wang)通過推特發文稱,習近平的演講內容強調「共同富裕」,但他自己的政策卻讓人民難以維持生計。

另外,也有分析認為,二十大後中共將推進計畫經濟。9月下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拋出了「人民經濟」論。他聲稱,只有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才能落實全民所有制,「人民經濟取代市場經濟是世界大勢所趨」。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市場學教授謝田指出:「這就是中國計畫經濟的2.0版,增強版、升級版的計畫經濟。」

10月18日,據《美國之音》報導,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中國研究高級研究員張彥(Ian Johnson)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長期問題是缺乏結構性改革,政府仍然認為可以通過國家主導來推動增長。

二十大透露習政權不穩

二十大後,習近平進入歷史性的第三任期,成為自毛澤東以來任期最長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外界發現,在二十大報告中,中共對過去5年來打壓私企、清零、經濟放緩,導致中國民生經濟沉痾難起,不但沒有反思,反而認為是「偉大成就」,談得最多的不是人們最關心的經濟、失業問題,而是「國家安全和鬥爭」。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安全、鬥爭、意識形態的詞彙大幅上升。這一轉變顯示,與過去相比,中共的戰略重點已發生了重大改變,即由過去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轉變為以「保中共政權安全」為中心。而所謂的安全是以「政治安全」為首,而「政治安全」就是維護中共統治和中共專制制度安全。

曾在中國生活了近30年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近日接受德媒採訪時說,中國經濟正遭遇「完美風暴」,「如果當局不及早結束清零政策,業者的忍耐度已到極限。習近平當初被挑選為接班人,沒人料到他會成為獨裁者。」

英國《經濟學人》用「走上不歸路」(No turning back)來形容這次二十大。文章中寫道,在經濟放緩、清零、打壓香港民主運動等所有這些行為中,中共二十大報告沒有做任何妥協,更不用說承認錯誤。中共內鬥的殘酷性,使得領導人負不起承認錯誤的代價。

二十大前夕,在保安嚴密的北京四通橋出現反共、反習標語,標語內容分別是「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要奴才做公民」;「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四通橋事件」震撼效應持續擴大,儘管當局採取嚴厲的審查和封禁措施,這一抗議行動仍引發國內議論和仿效,在國外獲廣泛聲援。

日本為什麼沒有革命?

▲日本文化傳統強調規矩、秩序、尊卑、等級,不喜歡「僭越」。這種尊理性、重內斂、愛平和的文化傳統,制約了狂熱和激進主義。Adobe Stock
第239期
曹長青、康尼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康尼為曹長青夫人。

二戰剛結束時,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寫了一本研究日本的書《菊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作者觀察到,「日本是個沒有革命的國家」,指的是,日本沒有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的法國大革命、列寧的十月革命、毛澤東的共產主義等那種革命。但作者在書中沒給出解答:日本為什麼沒有革命?

幕府之前的日本是長期的農業社會,為什麼沒有發生中國的陳勝、吳廣那種農民大起義?長達264年的德川家康統治的江戶時代(與中國的清朝276年歷史差不多長)為什麼也沒有中國黃巢造反、太平天國起義那種大規模暴亂?更不要說,日本從沒有共產主義崛起掌權。日本是唯一進入七大工業國組織的亞洲民主國家,也是二戰後和西方走得最近的亞洲國家。但是,今天在西方民主國家越來越瘋狂的左派意識形態,在日本也沒有占主導。

為什麼日本能獨善其身?這與日本獨特的文化、歷史、傳統,主要價值觀念有直接關係。概括說,主要有四點:

「本分文化」與「武裝的和平」

其一,日本文化傳統強調規矩、秩序、尊卑、等級,不喜歡「僭越」(犯上作亂)。這種尊理性、重內斂、愛平和的文化傳統,制約了狂熱和激進主義。《菊與劍》作者特別強調日本人「各安其職」(每個人安心自己的角色,不躁動)的觀念,提供了文化的秩序性內涵,是一種內在張力的舒緩機制。而且日本文化相當強調「尊老」,其實就是尊重有經驗的人,尊重長者的智慧,而不是縱容年輕人的魯莽狂熱。由於日本是島國,自然災難導致的對生命的珍惜,對天意的順從,也沒有西方那種挑戰一切的肆意而為。

其二,統治者沒有那麼殘暴(刺激造反)。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是在「天下苦秦久矣」口號下,利用對統治者的憤怒煽動民眾揭竿而起。在日本,則相對平和很多。《菊與劍》作者高度評價了日本幕府時代將軍們的貢獻,用了一個近乎自相矛盾的形容,叫做「武裝的和平」:藩主(幕府將軍們)擁有強大武裝,但不主要用於鎮壓人民,而重在震懾和維持秩序,保持和平。所以日本沒有血流成河的對平民的殺戮,也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德川幕府時代就維持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和平(只有幕府將軍派系之間的討伐爭鬥)。

幕府時代有過農民造反事件,但過程和結局,都不是大規模造反殺戮,而是秩序之下的反抗,可謂極為特殊的方式:造反抗議,最後領導人被抓和被殺,農民不是掀起更大造反和起義,而是接受,認為領導人「僭越」,失去本分,所以遭到懲罰。他們會給起義領袖樹碑立傳、敬仰供奉,但不去更大規模造反。這種獨特的處理方式,跟日本傳統的「本分文化」有直接關係。

日本人如果像中國的陳勝、吳廣、黃巢、洪秀全們起義造反,更有條件,因為日本有武士制度,武士擁有刀劍並受過訓練,可以跟農民結合起來造反。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包含「對國家和藩主的忠誠和責任意識」,自身角色意識,規矩和劍的使用等,都有一整套的傳統沿襲。所以武士不僅沒有形成農民起義的協同力量,反而成為抑制嚇阻的因素。

日本人的各安其職意識、幕府將軍的相對開明(比中國的皇帝和農民造反領袖開明太多、智慧太多)等,都是日本沒有大規模暴亂的原因。幕府將軍還設有信箱,接受農民告狀,將軍親自開信箱,了解百姓訴求。將軍們的這種開明和智慧,則源自日本獨特的、重義禮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沒有「遍地哀號的無產階級」

其三,沒有全國性飢荒災難而活不下去,沒有大規模對外戰爭。法國大革命前,社會極度貧富差距,皇宮的奢侈與平民的哀號形成巨大反差。法國學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中比較說,美國沒有歐洲那種遍地哀號的無產階級。法國的無產階段已一無所有,最容易革命。同時法國皇帝路易十六的對外戰爭,尤其是支持美國獨立戰爭花費巨大,國庫掏空。也是革命的誘因之一。

俄國也有類似性,列寧的十月革命前,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俄國與德國作戰。俄羅斯國內經濟蕭條,民怨沸騰,給了列寧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俄語中意為「多數派」,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個派別。領袖人物為列寧)們煽動造反奪權的機會。

而日本除了二戰時(及統治朝鮮半島)之外,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長達近七百年的幕府時代,對外沒有戰爭。對內,雖有一定規模的人民反抗,但結局都能平穩。起義領導人最後謝罪自殺的文化,強化了社會的穩定性。

 

天皇成為日本的尊老文化、重視傳統、道德信仰的綜合象徵,在整個日本歷史和重大社會轉型中,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Adobe Stock

▲天皇成為日本的尊老文化、重視傳統、道德信仰的綜合象徵,在整個日本歷史和重大社會轉型中,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Adobe Stock

 

其四,天皇在日本國民中的崇高地位而形成的感召力和導引性,可能是極為特殊的因素。天皇成為日本的尊老文化、重視傳統、道德信仰的綜合象徵,在整個日本歷史和重大社會轉型中,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尤其在明治維新的重大歷史轉折期,天皇成為和平變革的靈魂力量。

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人類歷史暴力和濫觴的源頭。饑荒和經濟條件惡化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法國思想文化界接受和傳播了一整套的左翼觀念,那種後來形成斷頭台的文化思潮已在法國暗潮洶湧很久了:盧梭的「公意論」(General Will),為以群體的名義剝奪個人權利、甚至隨意殺戮提供了理論基礎。以所謂「人民的意願」的名義,可以改變一切、摧毀一切,包括現有體制、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等;甚至把國王和皇后都送上了斷頭台。那種一瞬間把人的頭顱和身體斬斷、分成兩部分的殘忍殺人工具,是一個法國醫生發明的,法國知識分子的傑作。

日本文化傳統四字精髓:常識義理

法國革命那種殘暴,在日本沒有發生。為什麼?因為日本文化和傳統不會允許它發生。無法想像,日本人會群起造反,把天皇和皇后抓起來送到斷頭台處決。日本人的文化教養和傳統觀念,都是絕對不會接受的!日本人接受的傳統文化和價值,如果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常識義理」。不可用暴力對待國家的天皇和皇后,也不可那樣對待政府的官員和宗教文化。不可全面社會改造,不可翻天覆地;所有的改革和進步,都必須按部就班、有程序、有規則、甚至是在有禮儀下進行。這種「常識義理」在日本幾百年、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奠而成,一代代地繼承,成為人民的「約定俗成」。所以法國大革命在日本無法發生,主要還不是制度上的原因,而更是文化原因,文化傳統的阻止,思想觀念的阻止。這種文化傳統上的「阻止」更有效,因為它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堡壘。

同樣,列寧的十月革命,毛澤東的共產革命,在日本也沒有發生,也絕不是偶然,而是跟上面同樣的因素。列寧的蘇維埃剛剛建立時,他的鎮壓工具契卡(Cheka,革命行刑隊)在幾個月內就屠殺了三萬人,並處決了沙皇全家(包括皇后和孩子們)。這樣的事情在日本不可想像,日本人民不會允許任何力量去屠殺天皇和其家人。如有瘋狂屠殺發生,日本的武士們絕對會反抗,武士道精神包含著道義、責任、忠誠等非常精神層面的要旨,不會允許列寧式的革命發生。

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學生鬥爭老師,孩子揭發父母,全民批鬥官員,下級踐踏上司等,在日本同樣難以發生,因為日本的尊卑等級觀念深入人心,是日本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下級對上司的尊敬,等級的明確等,都是日本「各安其職」的本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讓員工們批鬥老闆、孩子鬥爭父母、學生羞辱老師,是絕對做不到的。對殘忍,中文有四個準確表達的字:傷天(泯滅天意)害理(踐踏義理)。對絕大多數日本人來說,放棄常識義理,甚至傷天害理,就是消滅日本、滅絕日本這個民族。

除了二戰和其它短暫的對外戰爭,日本就沒有過自己本民族內的大規模自相殘殺、自我毀滅,沒有翻天覆地的暴力革命,更沒有共產主義的血雨腥風。自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雖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學習了西方的體制,尤其是科學技術,但卻從未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而是持續地保持了日本自己的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是日本沒有革命的根本。所以研究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研究日本為什麼沒有革命的最重要因素。

人才大舉外流 香港快成空殼

▲香港人才外流嚴重,以致特首李家超的特區政府在10月19日發表的第一個施政報告,不得不把招募人才作為第一要務。Adobe Stock
第239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中共採用一切手段征服香港並且企圖染指台灣,不惜採取「留島不留人」的政策,因為他們需要的是財富與土地。香港成為破壞一國兩制與留島不留人的試驗場所,然而現在開始嚐到苦頭了,以致特首李家超的特區政府在10月19日發表的第一個施政報告,不得不把招募人才作為第一要務,雖然至今港共仍然否認香港出現移民潮。

對香港「摻沙子」能奏效?

本來,「摻沙子」就是中共滲透、征服對手的手段,以中國的14億人口來征服全球,足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然而香港是什麼地方?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是東方之珠,以封建蠻荒地方人口來征服香港這個最自由、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金融中心,豈是易事?當年滿族入侵中原,也得與當地漢人菁英合作來統治,中共入侵香港,就急著建立「第二管治隊伍」,而且要依靠香港的「愛國武官」治港,當然四處碰壁。

中共對反送中運動的慘烈鎮壓已經使香港人心動搖,開始移出,而2020年中期北京在香港實施《香港國安法》,對香港人濫捕濫訴,香港居民更是四處流亡,淨移出人數急劇上升,2020年中到2021年中淨移出8.92萬人,而去(2021)年中至今年中則進一步升至11.32萬人。其中當然以具備移民條件,也是支撐香港繁榮的中產階級與專業人士為主。

香港醫護人員短缺

最早發現人手短缺的是醫護系統,因為香港處在防疫期間,這方面最為敏感。今年年初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時,就感到醫護人手不足,改變了過去大量中國人來香港產子與就醫情況,港共政府要求北京支援人手,為此在香港內部還引發爭議,因為中國來的醫護人員不了解香港醫療與護理運作情況,還有語言上的障礙。結果港共以3.1萬港元的高薪與補貼請了300多名懂廣東話而無需經驗的中國人來香港。如此高薪沒有挖掘香港本地無經驗人士,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醫護人員是西方國家最歡迎的移民對象,以前已經如此,經過這次武漢肺炎的衝擊,更是如此,加上港共政府對香港醫護人員很不友善,所以移民離開香港的更多,所以要向中國聘請醫護的言論不時冒起也不奇怪了。

教育人才嚴重流失

今年9月1日中小學開學,當然也發現學生減少,教師短缺。學生大多隨家長移民他國。而因為香港的教師多為過去以中小學為主體的教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成員,教協是民主黨與支聯會的重要成員與支持者,《香港國安法》迫令他們解散,學校強迫進行所謂愛國教育,許多教師也難以接受而離開教職、離開香港。上一年度教師流失率達8.4%。9月1日展開新學年,然而當天仍有超過10家學校在香港《明報》刊登長約常額或合約教師的招聘廣告,有的還「急聘」學位教師在當天「即時上任」,到了9月7日還有多家學校在徵聘教師,可見「教師荒」的嚴重程度。據香港中學校長會的統計,2020至2021學年度全港中學教師多達987人離職,比前一學年498人增加近一倍,平均每校有7.1個教師離職;當中有260人移民,比前一學年37人增加6倍。因為當局的鎮壓有增無減,相信2021至2022學年,離開的更多。

教育人才的流失居然還影響到教科書的出版與發行!有65年歷史的精工印書局到開學還未派齊課本,影響30家學校,出版社解釋由於一名負責出單及配貨的員工約一週前突然辭職而陷於混亂。一個人的離開導致延誤兩個月?

其實根據《明報》的調查,教育局新學年「適用書目表」的課本及相關學材供應資訊,截至8月4日,距離開學不到一個月,逾200本中小學教科書顯示未在書局發售,其中77本尚未印行。然而這個警訊沒有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他們只關注「愛國教育」,宣傳習近平新時代思想。出版社根據指令要修改教科書內容,原來的編輯能否適應這種愛國要求都是問題,還要審查,當然浪費不少時間。看來香港也缺乏愛國的人才。

連公務員都逃跑

「缺乏愛國人才」居然也波及公務員隊伍。也是《明報》的報導,2021/22年度截至12月、即首9個月,有逾2,800名公務員辭職,較2020/21全年度增加五成,辭職人數占公務員實際員額比率超過1%,兩者同為香港主權轉移以來新高。有公務員工會認為,這是因為公務員面對的政治和工作壓力增加。公務員是鐵飯碗,他們尚且捨棄,可見觀念的衝突迫使他們離職。工會擔心近年投考公務員和政務職系數字下跌,未必能填補空缺。其後證明果然如此。

2022/23年度政務主任(Administrative Officer,簡稱AO)同二級行政主任(行政主Executive Office,簡稱EO)的招聘申請不久前已經截止,公務員事務局回覆《明報》記者的詢問時說,今年分別有約9.300人及約1.35萬人投考AO同EO,兩個數字分別較上年度下跌4%同10%。如果公務員短缺,是不是中共趁機摻沙子的好機會?用治理中國人的方式治理香港人,香港必然成為鐵桶般的紅色江山。

科技金融人才流失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葉成輝於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節目中表示,在移民潮和創科(創新科技)機會增多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流失率達20%,較以往增約10個百分點,除移民潮外,近年不少創科機構帶同員工離港。他沒有說的,這可能與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有關。他說情况十分嚴重,政府應「更快、更狠、更準」吸引海外人才,其中可從補貼入手。

然而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急速降落問題更嚴重,這是因為金融、科技等專業人才的大量離開,尤其是去到與香港文化比較接近的另一個金融中心新加坡。新加坡前外長及前衛生部長楊榮文接受《明報》專訪時表示,經歷疫情及《香港國安法》實施,部分香港資金、企業及人才外流,新加坡未來5年至10年無疑會因而受惠。他意味深長地說:「香港雖然不再是過去的那個國際城市,但她將會是中國的國際城市。」是不是香港變成上海?

在金融和科技專才方面,香港人才荒愈趨嚴重。香港金融監管機構反映人才流失嚴重,金管局2021年人才流失率達7%,明顯高於以往年均3%至4%。金管局回覆美國《自由亞洲電台》說,數字是近年高位,當中較多是具科技背景的員工;而證監會的流失率亦達12%,按年高出近7%;保監局流失率最為嚴重,達16%,按年高出7%。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更直接說,不止金融、科技業,相信香港各行業都出現「斷層」問題。

 

據新加坡入境數字,今年首季,香港入境新加坡人數增逾1倍。Adobe Stock

▲據新加坡入境數字,今年首季,香港入境新加坡人數增逾1倍。Adobe Stock

 

新加坡將取代香港

疫情期間,新加坡也放寬遠距開戶政策,客戶只要拿護照影印本給公證人蓋章,加上開戶文件、營業執照,郵寄回新加坡的銀行,審核通過即可。新加坡政府還用力在推動家族辦公室計畫,外國人把錢搬到新加坡,投資的收入免稅,還能取得新加坡稅務居民身分。去年新加坡有近300家家族辦公室開張;今年前4個月設置的家族辦公室有44%由來自香港、澳門和廣東的投資人開設,比去年全年增加39%。

據新加坡入境數字,今年首季,香港入境新加坡人數增逾1倍。收費高昂的新加坡美國學校和東陵信託學校等多個新加坡國際學校指,今年初來自香港的申請人數以倍計激增。

新加坡更在8月推出新簽證吸引頂尖人才,月入需達3萬坡元(約16.8萬港元),或抵達新加坡後會賺到同等月入。至於在文化藝術、體育、科學與科技和學術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人,可以無需達到這個門檻,政府將在2023年1月1日前發布更多詳情。這個計畫相當程度上針對香港。

2019年以來,也已有數十家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或辦事處從香港遷出。多家大企業,包括法國興業銀行盛傳準備跟隨花旗、摩根大通等,將部分高層從香港移至新加坡,並以星國作為亞洲總部的後備地點。

造成香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一國兩制被破壞,香港失去自由與法治,甚至帶來白色恐怖,中共黑手直接伸進香港令人畏懼;二是中國的清零政策導致香港跟隨鎖港,對外資更是諸多不便,乃至打擊。雖然目前香港發現問題嚴重開始放寬防疫限制,然而中共及其奴才直接管治的陰影不除,香港就無法恢復2019年前的環境,遑論九七前的「東方之珠」。破壞容易建設難,習慣偷盜搶掠的中共是很難明白這一點的。

揭開俄烏戰爭隱藏的原因

▲俄烏戰爭的爆發有其深沉的文化、宗教等原因。Adobe Stock
第239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因近日接連發生的三件事情,俄烏戰爭的走向變得對西方越來越不利。一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要求北約對俄羅斯實行預防性核打擊,導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接受《Pod Save America》節目採訪時公開稱,美國應該確定資助烏克蘭衝突的界限,以避免與俄羅斯發生公開對抗——歐巴馬一直被認為是拜登的提線人。二是10月14日,瑞典參與對「北溪」洩漏事件調查的檢察官馬茨‧永奎斯特(Mats Ljungqvist)表示,該國目前掌握的調查結果內容非常敏感,無法與其他歐盟國家分享。他還表示拒絕「歐洲司法組織」(Eurojust)成立「聯合調查小組」(Joint Investigation Team)的提議,認為聯合調查將會強加給瑞典「不必要的義務」。此舉引發的猜想當然不是指向西方的共同敵人俄羅斯。三是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在10月13日在柏林舉行的歐洲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綠色政治家和思想家峰會的視頻講話中指責普丁發動了一場「針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十字軍東征」——相對於前兩點,第三點非常重要,揭示出西方國家一直諱莫如深的一個痛點:西方之外的國家拒絕接受以新自由主義名號出現的進步價值觀。

 

德國總理蕭茲認為,針對烏克蘭的戰爭是更廣泛的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Adobe Stock

▲德國總理蕭茲認為,針對烏克蘭的戰爭是更廣泛的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Adobe Stock

 

為什麼西方避談俄烏戰爭的文化原因?

蕭茲這條消息被《路透社》等幾家西方媒體不加評論予以報導,媒體提到,蕭茲說:「一直以來,普丁和他的幫凶們都非常明確一件事,這場戰爭不僅僅是關於烏克蘭,他們認為針對烏克蘭的戰爭是更廣泛的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他擔心聽眾不明白其嚴重性,特別加以強調說:「一場針對自由民主的十字軍東征,一場針對基於自由秩序的規則的十字軍東征,一場針對自由和進步的十字軍東征,一場針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十字軍東征,一場針對普丁所說的『西方集體』的十字軍東征。」

蕭茲可能沒想到,他這番話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創始人克勞斯‧史瓦布(Klaus Schwab)在《COVID-19:大重置》(COVID-19:The Great Reset)未向公眾明確披露的內容挑明,很多人知道「大重置」,卻未能將美國國務院今年4月28日向國際社會推廣新人權宣言與大重置聯繫起來,以為這只是美國民主黨的愛好。那一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推特上宣告:「我們發布了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公開的美國政府報告,展示我們為在全球推動男女同性戀(Lesbian、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酷兒(Queer,疑性戀)及雙性人(Intersex)等人士(即LGBTQI+)的人權所做的工作。我們敦促所有政府與我們一起採取行動,支援LGBTQI+人權捍衛者不懈和崇高的工作。」

大重置對世界的顛覆遠遠超過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對歐洲近代文明的產生至關重要。這場東征背後是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四重爭鬥:

一是不同宗教之爭。十字軍東征實質上是基督教徒(更準確地說是歐洲天主教徒)發起的針對伊斯蘭教徒的宗教戰爭。這兩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不能以地中海為中立地帶和平共處,其根源就在於它們都聲稱自己掌握了世間的全部真理,有極強的排他性。二是教皇與皇帝之爭。歐洲天主教教皇烏爾巴諾二世(Pope Urban II)接任教皇職位一開始就處於流浪狀態。為了能夠回歸羅馬教會宮殿,思來想去,別無他法,唯有發動一場戰爭。三是領土之爭。前後八次十字軍東征名義上是宗教之爭,反映到行動上則是領土之爭。四是種族之爭。中近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集聚之地。從民族角度來看,十字軍東征就是歐洲各民族與中近東各民族之間的鬥爭。當時他們都視對方為異類蠻族,都認為消滅對方是天經地義的。

如今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史瓦布在前台推行的大重置,得到世界多位頂級權勢人物的贊襄,比如英國的查理三世在做儲君時就積極參與,據披露,參與這項行動的還包括西方世界各國領袖、科技巨頭精英、矽谷、世界經濟論壇與氣候環保、人權 NGO。而且大重置的過程不僅要消滅宗教之爭、權力之爭、領土之爭、種族之爭,還要成立一個為萬民立法的世界政府,建成一個「新世界秩序」( New World Order,簡稱NWO)。

大重置提出的「新世界秩序」,源於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1993年11月1日發表的《向新世界秩序邁進:北約的未來》(Toward a New World Order: The Future of NATO)。經過2020年來以來美國的變化與今年的俄烏戰爭,就會發現這篇文章提出的一切,這些年都被大重置勢力穩步推行,文章中展示了大重置要建立的NWO的一切要素:

一、將全球建立成一個無疆界的開放社會,與之對應的就是封閉社會(在有邊界圈定的國家統治都算)。無疆界這一點,有點國際知識的人都知道,自1990年代之後成立的國際性大NGO,都冠以無疆界之名,其中有一個組織就是索羅斯大力支持的「移民無疆界」(Pueblo Sin Fronteras,媒體譯成People Without Borders),無論是2015年永遠改變歐洲的難民潮,還是近年開向美國的非法移民大篷車,尤其是從2020年開始向美國進發的數百萬非法移民,都有索羅斯支持的這個移民無疆界在背後操作。

二、用全球政府取代各國政府。索羅斯提出,「美國國務院關心國家之間的關係。這在冷戰時期是合適的,當時世界地圖被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很好地定義並保持在原位。但在今天是不合適的,當現有的國家和帝國正在瓦解,新的國家出現時,其中許多並不真正符合國家的條件。我們需要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框架來處理這種情況,因為它不僅涉及國家之間的關係,還涉及國家內部的關係,或者曾經是國家的關係。」——這就是傳說中大重置要建立的世界政府。

在這篇文章中,索羅斯說道,「然後,我們將開始為新的世界秩序建立架構。它的基礎是美國作為剩餘的超級大國,開放社會作為組織原則。它由一系列聯盟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約,以及通過北約,圍繞北半球的和平夥伴關係。美國不會被要求充當世界警察。當它行動時,它會與其他人一起行動。」——北約是軍事組織,它的行動當然只可能是軍事行動,也就是說要建立NWO必須要有一場國際間的戰爭。這與共產主義1.0版所說的要建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必先經過暴力革命,到達理想彼岸之前必先渡過血海。

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蕭茲為何將俄烏戰爭稱之為「十字軍東征」。

 

《經濟學人》2021年5月1日的封面故事,標題為〈台灣是地球最危險之地〉。網路擷圖

▲《經濟學人》2021年5月1日的封面故事,標題為〈台灣是地球最危險之地〉。網路擷圖

 

為何美歐認為俄羅斯威脅西方的生存?

所謂俄烏戰爭的烏克蘭一方,實際上只是北約的代理人。北約由跨域歐洲和北美的30個國家組成,其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以上,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在這場戰爭中,俄羅斯幾乎動員了所有的資源,根本沒有能力對歐盟國家發動戰爭。既然如此,蕭茲為何會認為俄烏戰爭是「俄羅斯對西方集體的十字軍東征」呢?

這倒不是蕭茲誇大其辭,推根溯源,是普丁2020年10月在俄國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Valdai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Club)演講惹的禍。以下我將2020年下半年發生的大事重述:

在西方國家的大事行程表上,2021年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至關重要——因為大重置的兩大工具一是疫苗證(中國謂之「健康碼」),一是綠色能源。通過疫苗證重置各國公民權利,在法國等受到強力抵制,不得不暫時放棄。於是剩下的事情就是通過聯合國氣候峰會在世界範圍內推行綠能。當時未預想到中、俄、巴西印度外加澳洲這五個大國會各自發力抵制並動員發展中國家向西方國家索要環境賠償費,因此在10月以前,設想的戰爭發生地是台灣。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021年5月1日的封面故事,就是以台灣為中心,籠罩在雷達輻射半徑之內,左上方是中國五星旗,右下方為美國星條旗,國旗下亮點代表各自所屬軍艦,標題為〈台灣是地球最危險之地〉(Taiwan is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經濟學人》這篇文章分析,數十年來,中國和美國對台灣議題一直高度模棱兩可,讓有2,400萬人的台灣得以維持和平。北京宣稱只有一個「他們的」中國。美國一方面點頭,但過去70年來又一直確保其實有「兩個中國」。時至今日,這種戰略性模糊正在崩解。美國開始擔心,也許不再能阻止中國武力犯台。美軍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表示,擔心中國最快2027年犯台。《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動武將測試美國軍力與其外交與政治決心。一旦美國未能前往奧援台灣,中國將在一夜間成為亞洲主宰。美國在全球的盟友也會認清不能依靠美國,二戰以來美國建立的和平秩序將潰散。

但到了2021年10月下旬,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

2021年10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索契(Sochi)舉行的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第18屆年度全會上發表了一番講話,會議的主題為「21世紀的全球震盪」。作為最有權勢的國際政治人物之一,普丁很少系統闡述自己對世界局勢的宏觀思考,但這次在長約8,000字的演講中,以中國諺語「寧做太平犬,莫做亂離人」開場,闡述了普丁對於當下變動不居世界的深度思考。

他強調疫情和氣候變化給世界帶來的系統性改變,並堅持應該堅持國家的邊界,而不是推崇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作用;他主張應該用漸進變革的文明方式處理問題,而非俄國歷史上的十月革命和蘇聯解體等劇烈變化導致國家損失的方式;主張堅持價值觀交融,而非如西方激進左翼一樣推動進步價值觀。普丁還諷刺了美國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和目前盛行的取消文化,再次明確了俄羅斯「溫和保守主義」的國家哲學。

更讓美歐進步派無法忍受的是,普丁在這次演講中猛烈抨擊極左意識形態在整個西方世界造成的社會弊病,並警告說,這與俄羅斯在1917年列寧革命期間所發生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困惑地看到,在那些習慣將自己視為進步旗幟的國家正在發生癱瘓。」普丁在活動上談到:「西方某些國家正在發生社會和文化衝擊。有些人積極地抹去自己的歷史頁面,為少數民族的利益採取『平權行動』,以及要求放棄對母親、父親、家庭和性別區分等基本價值觀的傳統價值觀……」

普丁說,西方國家有權做他們想做的事,但「俄羅斯社會的絕大多數」拒絕左派的思維方式——這是迄今為止,世界大國領導人當中對美國進步價值觀唯一的說「不」。

對比大重置的幕後策劃者索羅斯1993年11月1日的講話,就會發現這兩篇講話內容完全針鋒相對,而且發表在美國拜登政府不惜以大量舉債、推動綠色經濟並毀壞美國經濟、推行LGBTQI+文化以摧毀美國傳統家庭、價值觀為代價,戮力推行大重置之時,再加上10月末至11月初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的綠能計畫被擱置,拜登政府不能不惱火萬分。於是台灣不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於是有了美國參議院2022年4月6日通過的《烏克蘭民主防衛租借法案》(Ukraine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在此,必須記住時間順序,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聯合軍演是2022年2月10日,俄羅斯正式出兵烏克蘭是2022年2月24日。

拜登政府此舉自然不會受到歡迎。世界價值觀調查協會在對調查結果和各種觀點的總結中指出,在婚姻、家庭、性別和性取向等問題上,「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主流價值觀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就連《紐約時報》此前不久也不得不在〈全球化已經結束,一場全球文化戰爭正在打響〉(Globalization Is Over. The Global Culture Wars Have Begun)中承認,「現在,我們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距離越來越大。但今天正在發生一些更為重大的事情,這與過去的大國鬥爭不同,也與冷戰不同。這不僅僅是一場政治或經濟衝突。這是一場關於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心理、道德和宗教的衝突。更具體地說,它是數以億計的人在廣泛的戰線上對西方行事原則的拒絕。」

台灣面臨的真正難題是:既要取得美國拜登政府的軍事支持,又要委婉不露形跡地與進步價值觀保持一定距離。

古人能觀天文 智慧從何而來?

▲人類能想像六千年前就有天文望遠鏡?Adobe Stock
第239期
天羽

考古學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過去無法想像的珍貴遺跡再現,其中有許多發現令人震撼,究竟古人的智慧從何而來?

一般認為,地球上出現的第一部宇宙天文望遠鏡是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但是,英國考古學家的發現打破了傳統的觀念。

葡萄牙有一處六千多年歷史的古墓(Dólmen da Orca),有一個非常隱蔽的小洞,入口是一個黑而長的狹長走廊通道,但進入後,考古人員被震驚了,古墓的正中央沒有發現任何安葬者及陪葬物,只有一座高度對稱呈矩形形狀的大型平台。考古人員覺得這裡並非尋常古墓,或者根本就不是古墓。矩形平台的正上方是一個露天的天花板,夜晚時,星星的光芒正好投射到該平面上。

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報告稱,這裡是一個隱藏了幾千年的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研究後發現,如果人站在黑暗的墓室中間,順著通道方向觀測星空,就能夠看出昏暗的星體。這個通往墓穴的狹長走廊就像是一個沒有鏡頭的望遠鏡,通道盡頭指向地平線,將觀星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天空的特定區域,更容易觀測到目標星辰。

來自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Trinity Saint David)的席爾瓦博士(Fabio Silva)在英國國家天文台會議上表示,六千多年前,古人以這樣的方式觀測星空,當作準確又方便的日曆。這很像小孔照相機的原理,將遙遠星空的景象投射到墓地中,完全是利用智慧去打破常規中人的想像。

幾千年前的古人,過著原始簡陋的部落生活,他們如何知道小孔成像原理並能熟練運用?他們怎麼會有如此高的智慧?

其實很多神話傳說中都記載,上古時代是半神、半人的時代,那時的人非常純淨,神就從天上下來,傳授各種生存技術給他們。今天的人不相信神的存在,可能就無法解釋六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從何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