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焚香、掛畫、喝茶 宋人閑情盡在故宮特展

▲元龍泉窯,飛青瓷花生,日本國寶。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第238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從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特展「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來看,真是最佳詮釋。生活小事經過仔細琢磨,都能升級為一門學問,這當然是拜經濟富足之賜。此次特展共展出102件展品,而日本國寶「油滴天目茶碗」、「飛青瓷花生」也首次踏出「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在海外進行展覽,故宮特意將其與吉州窯的「黑釉葉紋碗」共同展出,是本展必看亮點。

 

〈宋人博古圖〉可以看出古人「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的閑事。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博古圖〉可以看出古人「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的閑事。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太祖、太宗二兄弟 奠定宋朝政策

西元960年,33歲的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史稱「黃袍加身」,年僅7歲的後周恭帝乖乖讓位。在出身軍旅的宋太祖趙匡胤、喜好文墨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統治的37年之間,雖然二人並不合拍,但宋朝版圖大致確立,治國政策也以重文輕武、強幹弱枝開創新局。雖然西北與北邊正面臨党項人、金、遼的威脅,但宋朝發展國際貿易,從海上取得巨大財富,杭州、廣州、泉州很快就成為吞吐量極大的世界貿易港口。

 

宋黃庭堅,〈書嬰香方〉。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書嬰香方〉。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而文人雅士也從生活逸趣發展出自我品味,如製香、製紙。故宮藏有北宋黃庭堅的「嬰香方」,內容記載將角沉(海南島沉香之最)、丁香、龍腦、麝香等香料,研磨成粉,加蜜熬煮,再蔭涼月餘方成。國家圖書館館藏中的《新纂香譜》則來自南宋陳敬,雖然也有「嬰香方」,但用料不同,香味大概也不同,據說嬰香略帶梅花淡雅香味,內含麝香,有提神醒腦之效。

掛畫與插花 成為一種產業

現代人靠著雷射水平儀的計算與投射,精準的把畫作方正地掛在牆上。不過,這在宋人看來,大概只能稱為雕蟲小技。

掛畫在宋朝已成一個產業,從收畫、看畫、布置、擇日到保存,民間還有類似婚紗顧問公司的「掛畫公司」——這不是一個人就能搞定的事嗎?不,在宋朝可是一整個產業,富貴人家三、五天就要換一次畫,一次四到五幅,必須能相互襯托,並能布置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小巧空間,官府、富貴人家乾脆將這樣的機構安在家裡,較為方便。

不只掛畫,插花也是宋人尋常事,從華屋到街邊小店,都喜歡插花,「道是渠儂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楊萬里以為野店老闆不喝茶,不懂生活情趣,正想這麼下結論時,卻瞥見一旁的青瓷瓶中,插上了紫薇花。

所以,當野店老闆都愛插花,賣花、租花都能成為單獨的一個產業,政府也毫不客氣地課稅。是不是有點難以想像呢?插花風氣之盛,就不用談各式花器的使用了,難怪今日,宋朝美學依舊是許多設計師心中的典範。

黑釉茶碗與名窯獨家絕技

宋人閑事當然少不了喝茶,更精準地說,現代人喝茶,宋代人鬥茶,因此宋朝使用的是茶盞(茶碗),不是小小的茶杯。蔡襄在《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建安位於福建(建寧府),該處的建窯以製作黑色茶碗聞名,文人為了襯托淡色茶湯,喜愛黑釉茶碗,而這樣的茶碗也隨之拓展到北方窯場,成為主流。

 

宋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日本國寶。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宋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日本國寶。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此次「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出借的日本國寶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布滿金、銀、深藍斑點,就像星空中耀眼的星辰,為現存油滴天目顛峰之作。

 

南宋吉州窯,黑釉葉紋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吉州窯,黑釉葉紋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而故宮所藏的吉州窯(位於江西)「黑釉葉紋碗」則在花樣上別出心裁。工匠先將桑葉沾上黃釉,貼在淋黑釉的茶碗中,入窯燒製,葉子被高溫燒化後,在碗內留下黃褐殘葉,彷若渾然天成;此因桑葉富含鋅、鐵、銅、錳、鈣等微量元素,才能燒成殘留葉狀紋樣,這是吉州窯的獨門絕活。

 

元龍泉窯,飛青瓷花生,日本國寶。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北宋定窯,白瓷劃花蓮紋長頸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次,「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收藏的日本國寶——元朝龍泉窯「飛青瓷花生」也首度出國展覽,龍泉窯主要生產貿易瓷,但這件「飛青瓷花生」是日本八件中國瓷器國寶中、唯一一件元代龍泉窯青瓷,其上有如花生一般的紋樣,因而名之。故宮也展出藏品北宋定窯「白瓷劃花蓮紋長頸瓶」,讓人想像在瑩淨瓷瓶裡斜插幾株時令花卉,為窗明几淨的小書齋增添幾許韻味。

此外,擁有國寶茶室「密庵席」的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出借該寺珍藏的南宋唐物丸壺茶入(抹茶罐子),故宮特別邀請小堀月浦住持帶領民眾透過坐禪、喝茶,體驗茶道文化。

 

北宋定窯,白瓷劃花蓮紋長頸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蠟梅山禽〉,富含詩情畫意,是詩書畫三絕的傳世名作。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特展現場,也以宋人生活品味布置了四大閑事的復刻版,館方提到,宋人愛梅,因此現場也特別展出故宮國寶展件、宋徽宗〈蠟梅山禽〉,限展42天,畫面簡練疏朗,富含詩情畫意,是詩書畫三絕的傳世名作,讀者千萬不要錯過了。

 

 

「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特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16日至2022年12月18日。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5室。

《非法入侵》 人與人的關係破而後立?

▲《非法入侵》男女主角(左至右)茱麗葉‧畢諾許、裘德‧洛、羅蘋‧萊特。Getty Images
第238期
雲玥

2006年由英國男演員裘德‧洛(Jude Law)、美國女演員羅蘋‧萊特(Robin Wright),以及法國女演員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劇情片《非法入侵》(Breaking and Entering),雖然和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2011年所主演的懸疑片《非法入侵》(Trespass)中文片名翻譯相同,但這部《非法入侵》,講述的是人在一段關係中的破壞與修補。

沉悶的關係

影片開始,主人公威爾(Will Francis,裘德‧洛飾演)開車載著麗芙(Liv,羅頻‧萊特飾演),兩人一路無語,且沒有目光的交集。這一對儼然老夫老妻的男女朋友,交往了十年,早已同居,卻還沒結婚。威爾的合夥人桑迪(Sandy)調侃他,「沒有交往十年還是女友的。」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兩人遲遲不願結婚?

麗芙離過婚,帶著一個需要特殊教育的自閉症女兒碧兒(Bea),女兒的教養成為兩人間的一道難題。麗芙覺得威爾無法像親生父親般關愛女兒,威爾卻覺得自己夠愛她們母女倆了,反倒是母女倆猶如一個圈子,有時晚上回到家,看到的是兩人相擁而眠,他成為那個被排除在外、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他覺得失去了母女的愛。疏離感促使威爾向外尋找出口。

困境需要火花還是出口?

威爾與合夥人桑迪的工作室開在倫敦一個竊盜頻仍的外來移民區,短短幾天連連遭竊,警方卻遲遲無法破案,反而告訴他們,工作室就不該開在這個區域。威爾只好在工作室外蹲守,想要來個守株待兔。

竊賊再度出現,威爾發現後與竊賊展開追逐,一路追到了一個貧困的移民區。竊賊是一名中學生米羅(Miro),與裁縫師母親亞米拉(Amira,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相依為命,兩人是來自巴爾幹半島(Balkans)上的波士尼亞(Bosnia)難民。

為了掌握證據,威爾三番兩次假借修改衣褲的名義接觸亞米拉,兩人一來一往,逐漸產生情愫。與亞米拉的互動,彷彿在威爾苦悶的心湖裡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了陣陣的漣漪,然而兩人卻異常克制。

激情成為苦果

當得知兒子米羅偷盜之後,亞米拉故意與威爾發生關係並拍照存證,藉以威脅威爾,莫要提告。威爾原本也沒打算對孩子提告,但他知道自己被設計了,既憤怒又傷心,原來這不是兩情相悅、情不自禁,而是一場誆騙。然而,這一場隱含欺騙的激情,他卻是始作俑者,一開始接觸亞米拉的動機便不純粹。

後來警方掌握一些訊息,亞米拉的兒子被逮捕了,為了兒子的前途,亞米拉請求威爾的幫助,她並未以照片要脅威爾,反而將存放照片的記憶卡給了他。她希望威爾能出席調解會,不要讓孩子入獄。

威爾和亞米拉彼此都陷入困境與為難之中。亞米拉為了替兒子求情而欺瞞、威脅,似乎情有可原,且她對威爾也不是毫無感情,只是攤上兒子的前途,作為一個母親捨命相護,自是在所不惜。

威爾知道孩子不算太壞,雖被教唆竊盜,但偷盜電腦後,還把重要的資料與照片備份成光碟送回工作室。因此威爾雖然早知道亞米拉的兒子米羅是竊賊,但並沒有揭穿,已是仁至義盡。但是,一但出席調解會,他與亞米拉的事情便會暴露,另一方面警方人贓俱獲、證據確鑿,他即便有心幫忙,也是無能為力。

 

一段關係的確立,是否要透過變動,在所謂的「破而後立」的危機中,才能找到彼此的承諾與堅定不移?還是在平淡中就可見真情?Adobe Stock

▲一段關係的確立,是否要透過變動,在所謂的「破而後立」的危機中,才能找到彼此的承諾與堅定不移?還是在平淡中就可見真情?Adobe Stock

 

經營關係靠縫補

不忍摧毀一個孩子的善念,讓威爾鼓起勇氣承認自己的背叛。米羅被釋放,亞米拉心懷感激。重要的是,威爾與麗芙降至冰點的關係竟也得到改善。最終,當亞米拉的兒子米羅去跟威爾道謝時,威爾告訴他:「她(亞米拉)幫我修補了很多東西。」

本片英文片名有打破並進入的意思,要打破的是什麼?要進入的又是什麼?透過一段出軌式的打破,所產生的修補,是好的嗎?或者打破指的是打破一個人的心防,進入他的內心?

威爾與麗芙十年的男女朋友關係,已經到了漠然以對的狀態,雖然深愛彼此,卻缺乏溝通,或者說溝通不良,兩人都對現狀不滿,覺得距離理想還很遙遠,卻不知道如何打破僵局,而理想又是什麼?

在威爾蹲點想要抓到竊賊的那段時間,他偶然結識了一名流鶯歐娜(Oana),每天晚上歐娜給他送咖啡,陪他聊天。兩人的對話中,歐娜認為威爾不自然,禮教太多,束縛太多。在她看來,人要將本能毫無顧忌地釋放,才是自然的,而作為人應有的規範,則被視為是束縛。

威爾也曾跟自己的合夥人桑迪坦言,自己想要做壞事(be bad,意指出軌),來一點刺激,好找到自己的生機。歐娜、甚至威爾自己都不了解,他需要的並非性或激情的刺激,而是心靈的歸屬。

人的情感是善變的,當人將激情視為愛時,便容易因為歲月的平淡而徒增煩惱。一段關係的確立,是否要透過變動,在所謂的「破而後立」的危機中,才能找到彼此的承諾與堅定不移?還是在平淡中就可見真情?

愛與牽絆難道不是日常的點點滴滴?相處十年的關係,難道需要激情與火花才能維繫?尋求激情也許反如鏡花水月,猶如一場走錯路的探索,以為可以在另一處尋到歸宿,卻只不過是一場路過,甚至是一條歧途。

此劇是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的遺作,其著名的影片還有《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冷山》(Cold Mountain)等,他似乎總在故事中,探索禁忌之愛。人性、道德、戰爭、愛情,孰重孰輕?

故事透過主人公與裁縫師的相遇,對一個瀕臨破滅的關係,產生破壞與修復的情節饒富意趣,也許一段關係的存續,不過是一條修補之路。

美國西岸格蘭峽谷水壩、羚羊峽谷奇景(下)

▲羚羊峽谷入口。
第238期
文、攝影⊙方世宇
作者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於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經過一連串沙地,抵達羚羊峽谷!

遊客很多,要排隊才能魚貫進入。羚羊峽谷(Antelope Canyon)和約旦佩特拉(Petra)古城的西克峽谷(The Siq)都是屬於狹縫型峽谷(Slot Canyon,俗稱一線天),不過兩者的成因不太一樣。羚羊峽谷是藉由水的力量切割而成,而西克峽谷則是地質斷層,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將其分開,後來才由水流雕琢成今日的模樣。

 

幾乎人手一台相機,這裡可是攝影玩家的取材寶地。

▲幾乎人手一台相機,這裡可是攝影玩家的取材寶地。

 

要發現這個「愛心狀」的孔洞相當不容易,導遊很熟悉這裡的地形,不時叫我們抬頭看各種奇形怪狀的孔洞。

▲要發現這個「愛心狀」的孔洞相當不容易,導遊很熟悉這裡的地形,不時叫我們抬頭看各種奇形怪狀的孔洞。

 

羚羊峽谷最特別的就是它不平整的岩壁,常常會反光形成很特殊的光影。有時候在同一個地方從不同的角度按下快門,能夠得到差異相當大的照片。

 

上羚羊峽谷長不過百餘公尺,從Google Map上可以清楚看到這條狹縫型的峽谷,峽谷上方的一線裂口也看得一清二楚。

▲上羚羊峽谷長不過百餘公尺,從Google Map上可以清楚看到這條狹縫型的峽谷,峽谷上方的一線裂口也看得一清二楚。

 

回到峽谷的入口。

▲回到峽谷的入口。

 

其實我們走的是上羚羊峽谷(Upper Antelope Canyon),另外還有下羚羊峽谷(Lower Antelope Canyon)在數公里外,不過我們沒有去。

 

遠遠就看到一個馬蹄形彎曲的峽谷。

▲遠遠就看到一個馬蹄形彎曲的峽谷。

 

回到車上,接著開車往馬蹄灣(Horseshoe Bend)前進!離羚羊峽谷約15分鐘車程,位在佩吉市(Page)西南方約6公里。沿著89號國道往南開,在距離馬蹄灣1.2公里遠處停好車,徒步前往馬

蹄灣。

 

從Google衛星上看到的馬蹄灣。

▲從Google衛星上看到的馬蹄灣。

 

馬蹄灣奇景,周遭一片黃沙紅土。

▲馬蹄灣奇景,周遭一片黃沙紅土。

 

從衛星圖看,可以看到科羅拉多河在馬蹄灣處,轉了一個將近180度的大彎,在這種地方出現這樣的「奇景」讓我很驚訝。高聳陡峭的懸崖上方,與下方的河水高度落差高達1,000英尺,現場沒有任何的屏障。周遭都是一片黃沙紅土,鮮明的藍色和綠色有一種非常不協調的感覺。

科羅拉多河的峽谷之旅,是我第一次見識到美國的壯闊。無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人定勝天的開山鑿河,都令人屏息讚嘆。這篇是在去美國的三年後寫成的,期間遊歷了不少世界級的景觀,但再看到這些照片,仍然令我連聲驚嘆。

柔和的滋味:世界經典奶茶

▲台灣「珍珠奶茶」舉世聞名,街頭巷尾百家爭鳴的手搖飲料店,發展出多采多姿的茶飲品類。
第238期
文☉愈粼粼 圖⊙Adobe Stock
「奶茶」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茶飲,不同的茶葉加上乳品、糖分與配料,就能組合出百種滋味。除了台灣人熟悉的「珍珠奶茶」之外,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經典的奶茶配方。一起來認識這些極具特色的風味奶茶吧!

台灣「珍珠奶茶」舉世聞名,街頭巷尾百家爭鳴的手搖飲料店,發展出多采多姿的茶飲品類,其中「奶茶」始終在各類飲品中,有著不敗的地位。柔和滑潤的口感間,洋溢著甜滋滋的糖分,再加上畫龍點睛的配料,喝上一杯奶茶飲品,真的能夠湧起微笑,令心情煥然一新。

奶茶,簡言之就是在茶中加入牛奶的一種飲品,早期多是在「紅茶」中加入牛奶與砂糖調製,而如今延伸出以各種茶種為基底去製作奶茶。你鍾愛甚麼樣子的奶茶呢?不同的茶葉加上不同的乳品、糖分與配料,就能組合出百種滋味。除了台灣人熟悉的「珍珠奶茶」之外,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經典的奶茶配方,一起來認識這些極具特色的風味奶茶吧!

 

英式奶茶 British Tea with Milk

英式奶茶 British Tea with Milk

英式奶茶指的是在紅茶中加入少許牛奶的飲用方式。傳統的英式奶茶,會選用茶味濃烈的紅茶茶葉,搭配常溫的牛奶。

在製作步驟上,一直以來都有兩派學說在爭論,那就是「先倒牛奶還是先倒茶」?早期百姓為了防止茶杯遇熱破裂,會先在杯中加入牛奶再倒熱茶,如此一來牛奶也不易因高溫而變質,導致茶湯浮出油脂而影響風味。但在貴族社會中,精緻的茶具禁得起高溫,先倒熱茶更能調配出自己喜歡的奶茶風味。

但不論是先倒牛奶還是先倒茶,在紅茶中加入牛奶能夠減緩茶的澀味,讓質地更加柔和順口。整體而言,英式奶茶的特色為濃郁的茶湯,交織淡薄的奶香,是茶味較重的奶茶。

 

港式奶茶 Hong Kong-Style Milk Tea

港式奶茶 Hong Kong-Style Milk Tea

香港英治時期,英國人將下午茶的文化帶到了香港,中西交融,由「英式奶茶」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港茶文化。

港式奶茶製作上流傳著「一沖、二焗、三撞、四回溫」的口訣,會挑選一至三種、不同粗細的碎紅茶混和沖泡。首先會將茶葉放入濾袋,濾袋掛於茶壺,再注入熱水,蓋上茶蓋「焗茶」。接著提起茶壺,多次讓紅茶經由濾袋倒入另一個空茶壺內「撞茶」,反覆多次充分萃取茶葉、塑造茶湯的濃度與深沉的茶色。完成撞茶後,將溫度下降的茶湯加熱「回溫」,再將紅茶倒入已放有「淡奶」的茶杯中即完成。

「淡奶」簡言之就是「不加糖的煉乳」,最常聽聞的牌子就是荷蘭的「黑白淡奶」,能夠產生綿滑的口感,回甘的茶味與香醇的奶香就是港式奶茶的特色。最後可依個人喜好選擇要不要加糖,亦有改以「煉乳」的甜份取代砂糖,此種做法稱為「茶走」。而製作過程中使用的濾袋,因多次浸泡在紅茶中而染上茶色,顏色與絲襪相似,因而又名「絲襪奶茶」。

 

鴛鴦奶茶 Coffee with Tea

鴛鴦奶茶 Coffee with Tea

鴛鴦奶茶亦是發源香港的飲品,以七成的港式奶茶混合三成咖啡調製而成,在東南亞地區又名「咖啡茶」。風味上除了港式奶茶的絲滑醇厚,又能品嚐到咖啡的苦香。而奶茶與咖啡的完美相襯,宛若鴛鴦般相配,因而得「鴛鴦」之名。

後來人們又將原先港式奶茶中的「淡奶」改以「煉乳」替代,此種沖調的方法稱之為「鴦走」。再者因兒童不宜飲用帶有咖啡因的飲品,所以又發展出以「阿華田」及「好立克」(一種麥芽沖泡飲品)混合而成的「兒童鴛鴦」。

 

泰式奶茶 Thai Tea

泰式奶茶 Thai Tea

泰式奶茶是一種色澤鮮豔、茶湯呈橘紅色的奶茶。正統的泰式奶茶會以泰國知名茶品牌「手標紅茶」(ChaTraMue)製作,做法與港式奶茶類似,會以濾袋裝盛茶葉浸泡,並取兩個茶壺多次來回沖泡。接著取一杯子放入煉乳與砂糖,將沖泡完成的紅茶與之攪拌均勻後,再倒入盛滿冰塊的杯子內,最後淋上淡奶或鮮奶即完成。

雖然冰塊會稀釋甜度,但泰式奶茶喝起來仍甜味十足。或許這股蘊含在濃厚茶香中,令人欲罷不能的甜膩風味,正是泰式奶茶的魅力所在。

 

蒙古奶茶 Suutei Tsai

蒙古奶茶 Suutei Tsai

蒙古奶茶是蒙古族的一種傳統茶飲,做法會以鐵鍋燒煮「磚茶」,再加入牛奶、鹽巴、奶油等調製而成,過程中會以湯勺多次反覆舀起茶湯,確保茶乳充分交融。

飲用蒙古奶茶時,通常會在奶茶中泡入炒米、穀物、奶豆腐等其他食物。蒙古奶茶喝起來鹹香柔滑,品嚐得出奶香與油脂的味道,只要喝過一次就會留下深刻印象。

 

印度香料奶茶 Masala Chai

印度香料奶茶 Masala Chai

印度香料奶茶是以紅茶為基底,並加入香料烹煮的奶茶。Masala的意思為「綜合香料」,在製作上常見的香料有豆蔻、薑、胡椒、肉桂、丁香、八角與茴香等材料,茶葉則多選用濃郁的阿薩姆CTC紅茶,才不會讓茶味被香料蓋過。

當奶茶遇上香料,不僅增添了豐富的香氣,飲用起來更是後韻無窮,香料灼人的辛香、酌以薑與胡椒的嗆辣,那股流過喉頭的暖意,正是香料奶茶迷人的地方,為層次繁複、風味明亮的一款奶茶。

 

Try it!自製奶茶

Try it!自製奶茶

如今咖啡館、手搖飲料店販售的奶茶可謂五花八門,焙茶奶茶、烏龍奶茶、綠奶茶、蘋果奶茶、薰衣草奶茶等,以各種茶種為基底的奶茶屢見不鮮。使用的乳品也不再限於牛奶、煉乳或是鮮奶油,改以豆奶、杏仁奶、椰奶等製作的奶茶,也別有一番風味。糖分的來源也非常多元,黑糖、果糖、果醬、蜂蜜等,再加上珍珠、粉圓、堅果等食材,「茶+奶+糖分+配料」使用不同的元素去調製奶茶,就能組合出豐富的味覺層次!

而同樣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製作也會產生不一樣的風味,數不勝數。試著結合著季節與心情,加上一勺探索的好奇心,嘗試發掘出自己的奶茶配方吧!

歐洲能源危機 恐變政治危機

▲北溪天然氣管道是一個從俄羅斯維堡(Vyborg)起步,穿越波羅的海一直到德國格來斯瓦德(Greifswald),包含1號、2號兩條平行管道。Adobe Stock
第238期
楊天資

俄烏戰爭延燒,西方各國持續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使得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升級,宛若已逼近能源業的「雷曼時刻」。

北溪天然氣管道(North European Gas Pipeline)是一個從俄羅斯維堡(Vyborg)起步,穿越波羅的海一直到德國格來斯瓦德(Greifswald),包含1號、2號兩條平行管道。德國能源供應中,嚴重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2022年7月27日,由於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一壓氣站的一台渦輪機將停止運轉,管道供氣量將減少一半。2022年2月22日,因為美國壓力,德國政府宣布中止北溪2號輸氣管道的啟用審核程序。

俄羅斯9月5日表示,除非歐美全面解除對俄國的制裁,否則透過北溪1號輸送到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量就不會完全回復到原先水準。

歐洲總動員 抵擋能源大危機

歐洲各國為避免可能引爆經濟、社會甚至金融危機的能源大災難,從德國到法國、瑞典和芬蘭等歐洲各國,陸續於9月初推出因應能源價格飆升的措施。

歐盟能源部長9月開會時討論限制能源成本飆高的特殊措施,歐盟輪值國主席捷克打算提出的選項,將增補由歐盟執委會所提出的因應措施,包括降低用電需求、對再生能源、核能與煤設價格上限。捷克也建議,評估歐盟如何利用碳市場來解決高電價問題,並確保快速就執委會今年稍早的提議達成協議。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執政聯盟同意一項價值約650億歐元的紓困計畫,幫助數以百萬計的家庭應對飆升的能源價格。關鍵措施包括限制乃至重新分配能源公司在當前危機下取得的巨額利潤;增加對養老金領取者、學生、父母以及失業人員的扶助;採取行動控制電價上漲速度。

芬蘭同意設立一個規模100億歐元的緊急後備專案,幫助在動盪的電力市場交易之際抵押資金需求激增的電力企業。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表示,該緊急救助計畫主要由貸款和信用擔保組成,將幫助富騰(Fortum Oyj)等電力公司解決短期流動性需求。

瑞典將向北歐和波羅的海電力企業提供至多232億美元的信用擔保,防止因俄羅斯減少能源供應而引發一場金融危機。財政部長米卡埃‧丹伯格(Mikael Damberg)表示,這一措施旨在幫助那些難以滿足進行電力交易所需的質押要求的公司,以避免發生技術性違約。

為遏制能源成本飆升,奧地利將對不超過去年平均消費量80%部分的家庭用電價格設置上限。這將為每個家庭平均每年節省500歐元。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就能源危機和德國總理蕭茲9月5日召開視訊會議。在會後的記者會上,馬克宏呼籲能源節制,以避免未來幾個月出現天然氣和電力供應需要配給的情況。

美前官員稱「龐氏騙局」

美國前能源部長、現任液化天然氣森普拉能源公司(Sempra Infrastructure)總裁布魯耶特(Dan Brouillette)認為,歐洲各國政府現在推出的降低電力成本措施,就像是個「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布魯耶特曾在川普政府擔任過能源部長,他在9月5日一場會議表示:「如果你願意的話,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一項法案,撥出適當的資金給民眾,以支付他們的電費。」但他也指出,此措施的缺點可能會有「通膨影響」。

被問到歐洲各國的降低電力成本措施,是否類似龐式騙局時,布魯耶特說:「這是毫無疑問的。」他表示,這些措施只是減緩沒辦法付電費的痛苦,但不是長期解決方案,要緩解能源短缺的最佳答案,就是生產更多的石油,這樣就能在美國和歐洲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

挽救能源飆漲 取消制裁俄國?

義大利網路調查機構Termometro Politico 9月3日公布的調查顯示,51%的義大利人受訪者想要取消對俄羅斯的制裁,藉以應對不斷飆升的天然氣價格和通膨,44%則支持繼續維持制裁;另一家調查機構Quorum/YouTrend 9月5日發布的調查則顯示,43%的義大利人認為最初施加制裁就是錯誤的。

9月3日捷克有約7萬人聚集在布拉格市中心的瓦茨拉夫廣場(Wenceslas Square)抗議,要求政府為能源帳單飆升提供更多幫助,一些人舉著反對歐盟和北約的標語。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北溪輸氣管道的問題完全歸咎於包括德國和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制裁。

終結蘇聯的另有其人

▲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左)和前美國總統雷根1987年12月8日在華盛頓峰會上簽署了一項消除美國和蘇聯中程和短程核武器導彈的條約。Getty Images
第238期
秦就石

俄羅斯官方媒體塔斯社(TASS)30日宣布,前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8月30日病逝,享壽91歲。

戈巴契夫與雷根終結冷戰

戈巴契夫在前蘇聯掌權時期推行開放政策,引發了一系列革命性變革。他與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同被視為終結冷戰的推手。兩人自1986年起攜手完成《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簡稱START)、削減美蘇持有的長程飛彈以及核彈頭數量、結束軍備競賽與冷戰,戈巴契夫也因此於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此外,戈巴契夫也尋求與西方列強建立夥伴關係,移除自二戰以來分裂歐洲的鐵幕,改變了世界的政治面貌。德國人感謝戈巴契夫促成兩德統一,東歐人感念戈巴契夫促成共產黨政權的瓦解,全球人民則感激戈巴契夫降低核子毀滅的威脅。

1991年12月25日,為避免蘇聯境內爆發內戰,他被迫宣布辭職,蘇聯正式解體。

雖然結束了冷戰,但對俄羅斯內部的許多人來說,蘇聯的終結是一個恥辱和失敗的標誌,俄羅斯總統普丁稱蘇聯的解體是「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而今年入侵烏克蘭的行動正是為了消除那種恥辱和挫敗感。

是誰終結了蘇聯?

在蘇聯以一種暴亡的方式消失於歷史隧道中後,有一些人認為蘇聯的滅亡就是因為戈巴契夫。

的確,戈巴契夫是罕見的。他是一個胸懷遠大同時又有堅定信念的人,他無法坐視虛偽僵化的共產黨體制繼續下去,儘管他本人是這種體制的最大獲利者,他享有奢華的物質生活,同時又手握令人生畏的權力。

但他不忍看到蘇聯民眾繼續被捆綁、成為體制的韭菜;他堅持不把坦克和槍口對向民眾;他堅信民眾應該享有他們生來就該擁有的自由。他以最大的善意,來面對歷史把他推到的位置。

戈巴契夫的確是在歷史書卷中完成了他的輝煌一筆,但是,如果把蘇聯消失的原因歸結於戈巴契夫,如果認為沒有戈巴契夫,蘇聯就會長存,那則是陷入了一種只看到事物表面、短視以及道德虛無的歷史觀。

到底是誰終結了蘇聯?只要查看一下蘇聯對本國民眾做了什麼,就會看到答案。

共產黨自己宣揚,它的黨旗上的紅色,是鮮血染成的。的確是這樣,從共產黨攫取權力的那一刻起,它的每一條毛細血管裡,都流淌被欺騙、被吞噬的民眾們的血!

共產黨從一開始就不把人命當回事,俄國十月共產革命的第二號人物列夫.托洛斯基(Lev Trotsky)就曾經說:「如果是在光潔的地板上戴著潔白的手套,我們是進入不了社會主義王國的。」十幾年後,托洛斯基的4個子女中的3個都死於蘇共手中,連他本人也被他所參與創建的這個政權殘酷暗殺。

史達林更把殺人經驗提升成一種「大智慧」,他說:「死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沒有人,就不會有問題。」

歷史殷鑑不遠

美國著名歷史學者維克多.戴維斯.漢森(Victor Davis Hanson)認為,20世紀發生了三大群體滅絕事件,分別是:

一、在沒有外部干預,甚至都沒有外部制裁的情況下,前蘇聯在紅色恐怖清洗、農業集體化造成的大饑荒中害死了大約1,000萬蘇聯公民。

二、希特勒在東西線戰爭都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在歐洲殺害了600萬猶太人。

三、毛澤東在大躍進、大饑荒、文革等歷次運動中,系統性地殺死、餓死了大約4,000萬到7,000萬的中國人。

這三大群體滅絕事件背後的三大凶手,儘管曾經一時強大異常,但也已經有兩個(蘇聯、納粹)走入了歷史的垃圾堆,還就只剩下最後一個正在等待最後的大審判。在人類歷史上,那些狂妄自大,藐視天理、視人命如草芥的邪惡政權總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此外,蘇聯紅旗上的鐮刀、錘子,代表著共產主義滿腔的仇恨,曾一度幾乎消滅了俄羅斯的精神信仰。人命關天、更不用說幾千萬的人命;再加上毀滅傳統文化、消滅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蘇聯在這兩方面欠下了難以償還的罪債。

歸根究柢,蘇聯是被那血紅黨旗殺死的;蘇聯是被鐮刀、錘子圖騰殺死的;蘇聯是被那些上至列寧、史達林、下至各級黨員幫凶的獸行,是被這些高舉紅旗的旗手殺死的。

蘇聯滅亡於它自己的罪惡!任何人也無法承擔它欠下的罪債。誰非要站在它的一邊,誰就將在地獄中為它陪葬。

共產黨必亡,問題是,有多少人將會為之陪葬?人命關天,希望越少越好。

習近平終身獨裁的背後

▲2022年9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晤。Getty Images
第238期
金雨森

如同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等獨裁者一般,評論家認為,當今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同樣具有自戀、偏執且為了權力走向瘋狂的傾向。十年前的中國和今天的差距,就是習近平拋棄集體領導,選擇獨裁。外界認為,這將在中國內部及全世界激起更多的動盪與不安。

沒人料想到外表看似憨厚的習近平,能在過去十年間靠著反腐打貪,同時也把自己打造成了毛澤東第二。中國已經不再是過去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執政時,那種由共產黨內部派系妥協的少數精英專制。因此,如今也不能再用過去的角度分析中國時勢,現在的中國就是習近平獨裁制,習近平一個人,就將決定中國何去何從。

獨裁者的心病:渴望權力、恐懼、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觀察歷史上的獨裁者,發現有兩大共通特質──「自戀」及「反社會」,背後驅使的心理因素,則是對權力的渴望,以及對自身不安全感的恐懼、焦慮。表現起來,這些獨裁者脾氣暴躁、易怒,缺乏同情心、同理心,常覺得有人要暗算自己,並經常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冷戰時期毛澤東推動文化大革命和史達林的血腥統治,造成屍橫遍野,人民顛沛流離,至今仍令人聞風喪膽,不寒而慄。毛澤東和史達林兩位政治領導人都非常「自戀」,堅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所言即真理,眾人皆須聽從、服從,為了鞏固權力掃除異己,即使造成社會的巨大傷害,也在所不惜。

打造習近平的中國:個人崇拜與造神運動

習近平的獨裁之路似乎也不例外,習近平在2016年中共十八大六中全會中,把自己確立為黨中心的「核心」,是中共第五代領導人。接著在2021年十九大六中全會中,成功再次確立習近平的核心地位是「時代呼喚、歷史選擇、民心所向」,不斷推高自己的歷史地位。

不出所料,這次中共二十大會議召開前,官媒又在吹捧「習核心」。未來習近平在打破十年任期走向「終身獨裁」後,將看見中共政治精英從上到下,以習為尊,持續吹捧習大大的地位,獲得幾近於毛澤東的崇高地位。

在此形勢下,中國媒體、報刊、社交平台都將成為習近平個人的喉舌,「黨媒姓黨」將變成「黨媒姓習」,絕不容許發出半點「妄議中央」的聲音。

持續政治清洗:清零、封城、共同富裕

為保護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不受威脅,習近平將持續利用「防疫」、「均富」、「反貪」等各種藉口,來打擊政治敵手及富人,進行政治清洗,甚至大規模政治動員,以消弭任何政治勢力反撲。還記得習近平十年前登上主席寶座時,高舉反貪腐的大旗,一步步打下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好幾隻大老虎和一堆蒼蠅。也許習近平確實有整頓吏治的雄心,但在中共「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鬥爭哲學下,習近平也已熟稔肅清政治異己的手段,為謀己利或身家安全,也不得不籌謀「全黨向習看齊」。

「防疫」也淪為習近平權力鬥爭的手段之一。當中國政府口口聲聲說是為了防疫,但卻矯枉過正地推動社會面動態清零和封城,釀成有如21世紀版「文化大革命」般的全國人倫悲劇,在在顯示出防疫不再是單純的防疫,而是習近平向所有黨員證明即使是中國第一大城上海,他都能動得了。背後牽扯的,也可能是習近平與江澤民派系(上海幫)的鬥爭,因此不論哪個元老或派系反對,硬生生將全中國最繁華的都市封控兩個月。

與此同時,升遷受阻的下一代政治精英,對習近平感到非常不滿,或將持續伺機設計暗殺、政變,並將某些政治錯誤怪罪於習近平之上,迫其下台。倘反習勢力成功,勢必將引起新一輪政治風暴。

同時,習近平出國訪問的次數及時間的長短,也能看出習近平位子坐得是否穩妥、是否擔心國內政變。例如習近平9月1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首次出國至哈薩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第三天就返回北京,行程顯得相當短促,顯示二十大會前習近平仍不敢放鬆。

維穩第一:縱使經濟倒退,仍以社會控制優先

對比十年前的中國,今日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開始動搖,美國科技公司逐步將供應鏈移出中國,蘋果手機有些已不再是「中國製造」。中國國內面臨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化,恒大和許多地產開發商頻頻出現債務違約,許多樓房降價拋售,爛尾樓暴增,買房的家庭開始串聯集體停貸。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趨緩,青年失業率攀升到20%創歷史新高,社會提早步入老齡化,人口紅利不再,共產黨執政正當性的神聖光環不再。

但即使經濟倒退、社會發展停滯,只要習近平大權在握,經濟是否發達,人民是否安康,絕非首重任務。習近平在乎的只有人民是否會推翻共產黨執政,共產黨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中國人民。在這個前提下,所有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都是為了維持共產黨執政而存在。國家有難,第一個要保的就是習近平和共產黨的執政;國家沒錢,第一的要割的就是人民的韭菜、企業家的荷包,給黨中央輸血、供氧氣。

為了更全面地監控人民的思想與行動、更巧妙地搜括人民的財富,習近平也將繼續強化數位極權擴張,透過各種軟體程式、網路金融、社會信用制度、社會工程等,更深入地掌控中國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以及口袋裡的財富。中國人民的自由和財產不僅遭受侵奪,也會淪為習近平與政治敵手權鬥下的犧牲品。除了對內壓制,習近平的數位大軍,還同時將持續對其他民主國家,發動網路攻擊戰、網路間諜戰、網路安全戰。

 

中國的未來,或將隨習近平的恐懼、焦慮及對權力的執著,持續震盪不安。Adobe Stock

▲中國的未來,或將隨習近平的恐懼、焦慮及對權力的執著,持續震盪不安。Adobe Stock

 

新冷戰加劇:外交、貿易、軍事摩擦

根據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政治學教授塞耶(Bradley A. Thayer)、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副主席韓連潮(Lianchao Han)9月在美國《國會山報》(The Hill)投書,指出習近平在第三任期後,因為權力得到鞏固,黨內異己遭排除,在意識形態上、軍事上、外交上會更加激進,「戰狼外交」將更凸顯,並且會朝取代美國領導地位及重塑全球政治等目標推進。

但習近平短期內還不會對台動武,老大哥俄羅斯軍事侵略烏克蘭的失敗,已警告習近平不可輕舉妄動,否則攻台所帶來的外交、經濟、社會代價,恐將引發內部動亂,點燃共產黨執政的危機。而且前任領導人沒做到的,不代表一定要在習任內完成,所以中共仍會以灰色戰略及經濟社會面的統戰,鯨吞蠶食台灣。

簡言之,習近平未來的獨裁之路,代表著過去看到習氏風格將會被放大,中共權鬥、政治運動、社會控制、戰狼外交等或將更加激烈;中國的未來,也將隨習近平的恐懼、焦慮及對權力的執著,持續震盪不安。

日本治安為何遠超美國

▲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也非常重視德育,教孩子懂得禮貌、教養、規矩和文明。Adobe Stock
第238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據統計:美國的律師人數是日本的20倍;美國的心理醫師人數是日本的50倍。但美國犯罪率是日本的200倍!日本治安被譽為全球之最,而美國治安每況愈下。為什麼美、日這麼明顯不同?這涉及到法律、執法、文化、教育、傳統等等方面。這裡僅簡單比較幾點:

一、日本從幼兒就開始文明禮儀教育

我在之前的〈日本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專文詳述過,日本人的文明禮貌是從小養成的,甚至很多日本孕婦辭職,全職在家養育孩子最初的三年,認為這個時期非常重要。而在美國,罕見孕婦為養育孩子而辭職。美國很多重大犯罪者都因童年、少年時代受過創傷或壞的影響,心靈損害跟隨一生。同理,日本從幼兒就開始行為規範的教育,則是受益終生。

除了家教,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也非常重視德育,教孩子懂得禮貌、教養、規矩和文明。日本的教師是輪換制,不斷換到其他地區或鄉村,既增加教師的責任感、敬業心和競爭精神,也讓日本全國各地的兒童得到的教育沒有大的差別。而美國的老師則待在一個地方「旱澇保收」,不僅缺乏競爭,而且全美教師工會是美國最左的團體,用左傾意識形態毒化孩子。日本的學校在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美國不少地方卻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童了解性交、同性戀,甚至讓孩子有變性自由(不許家長干預)。佛州州長簽署法案對其禁止,卻遭全美左派攻擊。

美國的大學就更左傾了。據統計,80%以上的大學教授是左派民主黨人(按選舉註冊)。上大學的過程,等於是被左派教授毒化的過程:力推左傾意識形態,而不是遵從常識、常理。例如現在美國很多學校在推行「批判種族理論」,強調美國歷史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歷史,以此煽動黑白對立,族群撕裂。美國歷史的重要里程碑是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大陸,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在船上簽訂公約,要把美國建成「神的國度」,標誌美國從一開始就強調信仰和道德。但現在美國左派尤其很多政客和知識分子,要把「標誌年」改成黑奴被販賣到美國的1619年,把歷史改為「黑奴立國」,直接顛覆美國歷史和傳統。孩子接受哪種歷史、哪種教育、哪種傳統,等於塑造不同的未來。在日本,當然沒有顛覆日本歷史的教育,也不推銷各種形形色色的左傾意識形態。日本從孩子入手,把住了最重要的第一關,才有了今天這種遠超美國的文明禮貌的日本。

二、制定《少年法》保護和教育孩子

日本和美國的另一個不同是,日本有《少年法》(美國沒有)。該法早在1922年就制定,1948年修改,主要針對12歲到20歲的人。對身體的最好保健是「預防」疾病,精神健康同樣。日本的《少年法》就意在從少年時代就防範可能的犯罪和不法。它不是由警察局負責,而是設立專門的「家庭裁判所」,由裁判官和職業調查官組成,對可能不良少年調查處理,重點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家庭裁判所」的設立觀念是「國親思想」,即如果雙親不能給孩子提供應有的教育,那就由國家出面來代替家長行使教育的職責。家庭裁判所在孩子出現如下這些情況時都可出面:不服從父母的正當監護;無正當理由不回家;跟有犯罪習性的人交往;經常出入猥褻場所;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傾向等。「家庭裁判所」所關注和管理的,不僅是少年的犯罪行為,也包括可能的觸法和品行不端,用事先防範來保障身心健康。

「家庭裁判所」做出裁決後,被懲處的少年被送到「少年院」教育、矯正。嚴重犯罪的才交由檢察機關審理和判刑。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據,2010年有14.5萬少年被「家庭裁判所」處理,占日本1.25億人口的千分之一多一點。桐蔭橫濱大學法學教授河合幹雄撰文說,當今日本的犯罪率非常低,監獄收容的在押人員僅為數萬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極低。

美國不僅沒有日本這種《少年法》,而且對青少年犯罪,幾乎等於聽之任之。像最近幾個月美國發生的惡性槍殺案都是青年所為:在芝加哥的美國獨立日遊行時,22歲凶犯隨意開槍致6死31傷,他早就有威脅同學、暴力傾向等歷史。全球媒體報導的德州校園槍殺案(21死,其中19名學生)凶手18歲,之前也是前科累累。不久前田納西州孟菲斯市19歲青年駕車隨意開槍殺人。今年6月,7名黑人男女少年在費城街頭把73歲老人無緣無故活活打死!這類殘暴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如果美國像日本那樣有《少年法》,那這類「問題青年」早就會被「家庭裁判所」調查處理,不會容忍他們走到極端惡性的殺人地步。

美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原因很多,除了嚴重缺乏家庭和學校的德育教育之外,左派亂撒錢的高福利社會主義政策也是最直接原因之一。高福利不僅養懶漢,還滋養罪犯。美國的單親媽媽太多,比如在首都華盛頓,每四個黑人母親,三個是單親;她們養一堆孩子,因為如果有三個孩子,得到的政府福利金就相當電腦公司的中等職員收入。生孩子等於生錢。沒爹的孩子不能獲得完整的家教,只想多生孩子拿福利的單親母親本人又能給孩子什麼好的教育?左派熱衷的福利制度就是在製造「潛在罪犯」。例如芝加哥是槍殺大本營,每週都發生凶案,該市自1927年至今95年都是左派民主黨執政。精神不健康的變態者殺人,左派縱容不勞而獲的福利制度和高舉自由牌坊的放縱主義教育是元凶!

三、日本有嚴格法律並認真執法

美國不是條文法,是案例法。案例各有不同,缺乏明確性。日本是條文法系,而且非常詳細。不僅重大犯罪,即使小事,也明文規定。僅舉幾例:在公共場合吐痰罰款1千到1萬日元,並作為犯罪前科記錄在案;喝多了在計程車裡嘔吐會被罰款並要賠償清掃費。打架鬥毆判6個月至2年以下徒刑(在日本根本看不到像美國公共場合扭打成一團的現象)。在日本連強行勸酒都會被罰款,有《防止醉酒擾亂治安法》。亂扔垃圾更被重罰,處以5年以下監禁和最高1,000萬日元罰款。

而在美國的舊金山、西雅圖、費城、芝加哥等左派掌權的城市,滿街垃圾之地比比皆是,流浪漢甚至在街頭搭帳篷居住,用毒品之後的各種毒垃圾隨便扔。加州甚至有被嘲諷為「零元購」的法律,偷盜搶劫商品950美元以下屬輕罪不被起訴,更不要說還有「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運動那種打砸搶燒。這些在日本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其實不僅日本,在其他東方國家都完全不可能發生,警察一定第一時間干預、制止、制裁。只有在美國,犯罪率一路竄升,左派卻要反警察,削減警方經費,動輒起訴執法的警察,導致警察不敢嚴格執法,等於縱容犯罪,尤其縱容「命貴們」,簡直是要把美國變成無法居住之地的節奏。

四、被判刑者要認罪懺悔

美國強調個人權利沒錯,但現在越來越走極端,最後變成極端個人主義,在司法上變成有利罪犯。司法審理時,律師往往用「合理的懷疑」(Reasonable Doubt)這條,使罪犯逃脫制裁。而在日本,99%的凶犯最後都認罪,表達懺悔之意。在日本監獄,實行教育為主,而不是懲罰。所以日本重新犯罪的比例比較低,而美國相當高。美國監獄幾乎沒有教育,只有「蹲監」;還給犯人提供各種好處,好吃好喝,甚至個人電視、健身設備等,還不用幹任何活,養得一身肥膘。

罪犯在日本刑滿釋放後,交給社區管理,但會保密,保護其個人隱私,促使當事人悔改,而不是破罐子破摔。那些志願幫助釋放犯的日本團體,受到天皇接見褒獎。而美國很多罪犯輕易就被保釋或提前釋放,近年的惡性犯罪,幾乎全都是前科累累的慣犯。被法官釋放出來,美國政府不管了,社會和社區也不管了,等於把可能的毒蛇放回人間,當然會再咬人。近年美國發生的惡性犯罪,如在紐約把華人活活踢死,把亞裔無緣無故推下地鐵致死,開卡車衝進聖誕遊行造成40多人死傷,在田納西州孟菲斯綁架白人晨跑者並殺害,都是前科累累的慣犯。美國的縱容罪犯制度和日本完全不同,結果也是天壤之別!

五、「恥感文化」的制約

除了法律和警察執法等方面的「硬件」,日本更在教育(前面已簡述)和保持文化傳統方面領先於美國。二戰剛結束時美國學者寫的那本名著《菊與刀》,強調美國是「罪感文化」,日本是「恥感文化」。所謂罪感,即從基督教的原罪說衍生而來:人一生下來就有罪。但隨著基督教在美國的衰落趨勢,再加上真正有多少人會自我閉門深省原罪,也是未知數。所以美國人的罪感越來越弱,如果還有的話。而日本人的「羞恥感文化」卻沒有減弱,因它不是閉門自省,而是在別人眼光評判下的感覺,所以只要有人群,只要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這種羞恥感的文化就會一直延續,滋養禮儀和文明,體現「和為貴」的底蘊,所以日本學者稱譽「羞恥感」是一種「和平文化」。

左派主導下的美國,是在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幌子下,推行我行我素、不管他人利益和感受的放縱文化,是「不要臉面」的文化。不分場合的胡亂穿戴,炫耀肥胖,裸露,甚至在地鐵上性交,以自己是所謂「心理女性」的大男人參加女子比賽(公開作弊),甚至宣揚孩子階段就「變性」等等。左派國會議長裴洛西就公開歌頌脫衣舞場所是「美國的美麗」,拜登則推崇孩子變性是自由選擇。美國和日本在德育觀念和教育上已經成了兩個世界;日本是人的世界,美國則越來越滑向群魔亂舞。

一個法治的國家,既要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的硬件,警察要敢於執法,認真執法;同時更需要文明教育的軟件。當美國這兩個方面都輸給了日本,美國的法治和安全江河日下就是必然的了。而且只要是左派民主黨執政,美國和日本之間的這種法治(治安)差別,就會越來越大。這是美國人的悲哀(自危),也是日本人的幸運。

英國女王見證香港自由繁榮時代的結束

▲2022年9月19日,悼念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照片被放置在英國駐香港領事館外的鮮花中。Getty Images
第238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9月8日以96歲高壽辭世,香港與北京時間是9月9日,與毛澤東翹辮子是同一天,冥冥之中就隱藏了一個中、英不可分割的關係。香港著名藝人羅家英(他也是著名藝人汪明荃的老公)在社交媒體貼出自己在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外的照片,並寫上:「她登基,我七歲,這七十年來,英女皇是我的長輩,看著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還有幾多個長輩呢?鮮花一束,謹致敬意,萬世流芳,大象無形。」

我相信這是他的真實感情,也是幾乎所有香港人的感情。這種親英,在九七前不一定代表反中,因為大多數香港人並不反對中國收回香港;只是九七之後,尤其習近平上台之後的倒行逆施,才使親英與反中連接起來。然而對羅家英這類藝人來說,親英與反中還是兩碼事。然而在中共眼裡,要「洗刷百年國恥」,當然不容許任何親英與親外言行,因為被下定義就是反中,羅家英被中國網民出征也在所難免,就像小粉紅出征「台獨」藝人那樣。

香港曾是人間福地

羅家英說香港是人間福地,一點不假,而且更是中國人的福地。伊莉莎白二世1952年繼位,正是1949年中共建國不久,大批中國難民與國民黨殘兵敗將逃來香港,港英都給予收容,最重要是收容一批江浙來的中國企業家,成為後來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1949年,香港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都遠不如上海,但是不久就趕上來了。1955年我從印尼回中國時,全中國只有兩座高樓有電梯,一個是廣州的愛群大廈有13層樓的電梯,一個是上海28層樓的國際大廈。至於扶手電梯,只有上海南京東路的第一百貨公司(「解放」前的大新公司)有,記得文革期間全國大鬧無政府主義,許多人找各種理由到上海就是來見識扶手電梯,以搭扶手電梯來開洋葷(國際大廈則是閒人免進)。1976年我離開上海市仍然如此,但是香港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遍地大樓,每座大樓都有電梯(沒有電梯的舊樓叫做「唐樓」,最高大致5層,實在是對「唐」的羞辱)。

1960年大饑荒,又有一大批中國人衝過國境線逃到香港;香港人也寄糧食、副食品、藥品等給中國的親友。我媽媽從遙遠的印尼也託香港的服務行業寄食品給我。1976年我移居香港時,還看到米店與藥房有「代寄郵包」的招牌。

1966年後的文革10年,又有大批年輕人偷渡到香港,主要是廣東年輕人,連中共創黨總書記陳獨秀的小女兒也與兒子抱著油桶游到香港。後來連外地人也來偷渡,主要都是靠下海游泳過來。由於人數太多,港英後來採取「抵壘政策」,就是能夠進入港九市區的給予居留權,在新界就被抓獲的就遣回中國;能夠抵達市區的有些是有香港親友接應,有些是特別聰明敏捷的;這些人到了香港生存能力都比較強,比較容易適應香港生活,避免給社會帶來負擔。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沒落

1970年代初期,為了統戰美國對付蘇聯,毛澤東批准回到中國的僑生可以出境,表示中國有「來去自由」。由於這些僑生離開東南亞原住地時都已被迫宣誓不再回來,因此他們只能滯留在香港,享受香港的自由與法治,這些僑生估計也有十幾萬人。

這些生力軍,加上原來香港人的努力,終於讓香港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從中國移居香港的人口就複雜許多,甚至成為權貴的福地。香港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偏向金融與地產兩個領域。

在1980年代初中國已經暗示要收回香港以後,唯恐香港人大量移民英國,於是英國國會取消香港英籍人士可以在英國居住的權利,香港人成為在英國沒有居留權的「英國海外屬土公民」,拿的是「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簡稱BNO)。雖然六四屠城後英國又批准一批從事敏感行業的香港人也有在英國居住的權利,但是仍然有好多香港人認為英國出賣了香港人,沒有承擔對香港人的道德責任。

1995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放寬香港人可以申請BNO,當時約有20萬人獲批,雖然沒有居留權,卻可以當護照使用,但是中國政府不承認,我就是憑這個護照出入美國與台灣。到近年《港版國安法》在香港實施,大批香港人逃亡,擁有BNO的香港人優先得以在英國居留相當時間,在考慮是否定居,條件還不斷放寬,說明英國在彌補當年的錯失。

英女王二次訪港

伊莉莎白二世訪問過香港兩次,一次是1975年,一次是1986年。香港中環有一個皇后碼頭,港督上任卸任都經由此碼頭上下,女王第一次訪問香港也經由這個碼頭。碼頭成為受保護一級文物,也是香港人的歷史記憶,但是2008年被港共政府拆掉,雖然掀起巨大的反對運動也無效。

後來一次的訪問是1984年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不久,相信是女王為了安定香港人心,而且也可能是來與香港告別的。因為《中英聯合聲明》嚴格說對英國是屈辱性的,所以移交政權女王不會來,而由查爾斯王儲出席。王儲是性情中人,與中共領導人接觸後得出他們如同「恐怖蠟像」的結論,其後多次拒絕參與歡迎中共領導人的活動。

女王訪問香港,態度親民,與中共領導人,尤其是習近平來香港的言行乖張大異其趣,因此香港人格外懷念勢所必然。女王駕崩後大批香港人湧往英國駐港領事館鮮花簽署弔唁冊懷念,排隊四、五個小時在所不惜,也是藉此「合法」的表達對中共的憎惡。中共明白這點,借黨報批判香港人的「戀殖」情懷。香港人的確戀殖,戀的是英殖而非中殖,才引發中共的酸葡萄心理。因為英殖代表的是香港的自由法治繁榮安定,中殖代表的是獨裁專制、紅色恐怖,乃至近來的「核酸盛世」。

也是九七後,香港情況每況愈下,一直到《港版國安法》的實施與香港人的逃亡。女王在整整70年裡見證了香港從進步繁榮到衰敗沉淪的整個過程。伊莉莎白二世的寶石皇冠將繼續陪伴著她下葬而永存,香港東方之珠的消失卻是無形的。她的辭世,象徵香港自由繁榮時代最後的結束。

全球疫情何時結束是個政治問題

▲COVID-19疫情高度政治化,從病毒的起源、相關政策的實施,從疫情中獲利的利益鏈條等等,還有太多的黑幕為世人所不知。Adobe Stock
第238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繼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掌門人譚德塞在9月14日公開聲稱全球很快將結束疫情狀態(原話是「終點就在眼前」)之後,美國總統拜登9月18日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60 Minutes)節目採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我們仍然要解決新冠病毒的問題,並且仍在為這個問題做很多工作,但疫情已經結束。」結果引起國內甚多反對聲音。

這事在預料之中,當疫情在2020年被美國左派視為「上帝送給左派的禮物」(好萊塢女星珍‧芳達(Jane Fonda)語),民主黨不失時機地將疫情轉化成政治工具之後,從疫情期間的社會管控、社會運行,基本不再按照科學準則,而是政治需要,從誰該對疫情負責(病毒的起源)、政府管控方式(不少政府利用疫情重置公民權利,比如強制疫苗政策),都有巨大爭論。

全球能統一結束COVID-19疫情緊急狀態嗎?

全球是否能統一結束COVID-19疫情,不在於小國是否同意採取一致行動,而在於幾個大國的態度。雖然WHO並未開會,但可以預見世界經濟第二大國中國不會同意。何以為證?

9月19日,英國女王葬禮上,來自全球的500多名政要,只有來自中國的四位政要戴著印有紅色五星國旗的口罩,引發網上一片譏嘲聲。幾乎所有人認為這很怪異,完全忽視了這四位中國政要戴口罩的政治意涵。考慮到譚德塞與拜登這兩個大頭(Big Guy)關於疫情的說法,以及國際社會由於物流不暢、供應鏈緊張對中國的病毒清零多所批評,這幾個口罩傳遞的真正資訊應該是:中國清零防疫還在繼續。疫情何時結束,供應鏈何時恢復,不是你們說了算,得由中國參與決定。

中國之所以如此做,有自己的考慮。做為病毒源頭國,雖然國際社會由於種種考慮,並未認真追查中國的責任,但中國顯然還希望有個陪榜者,這就是這一病毒的合作者美國。

美國與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的關係

對遭受COVID-19之害的美國來說,最不堪的並非美國生化學界與中國的合作,而是「福奇電郵門事件」之後洩露的真相:被美國左派譽為抗擊新冠疫情的「美國隊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Stephen Fauci)於2021年深陷「郵件門」風波。這與當年維基解密曝光不同,那次揭開的許多黑幕雖然聳人聽聞,但因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是利用駭客技術獲得資訊,政客們同仇敵愾,將其歸於非法獲取資訊而逃過所有追責。

這次行動完全合法,由美國《BuzzFeed》新聞網站、《華盛頓郵報》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根據美國《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簡稱FOIA,也譯作《情報自由法》、《美國資訊自由法案》),於6月初向聯邦政府申請公開福奇郵件中的內容,公布的3,200頁電子郵件不僅顯示出福奇在抗疫問題上的反復無常與自相矛盾,以及與科學界有一連串利益衝突嫌疑,還讓拜登政府非常難堪,因為涉及歐巴馬時期資助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功能增益」(Gain of Function)病毒研究,而福奇是這專案的推動者與執行者。《浮華世界》(Vanity Fair)這家雜誌專設團隊從事深度調查,屢爆獨家新聞。據其6月3日報導,經連月調查,訪問逾40人,又審視幾百頁政府文件,包括內部備忘、會議紀錄和電郵等,發現科學界有連串利益衝突嫌疑,部分涉及華府大額資助的爭議性「功能增益」病毒研究。這類研究主要是透過強化病毒以了解其特性。

此事太過於駭人聽聞,而且背後還牽涉到美國左派與中間派共同尊奉的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很自然就慢慢陰乾了。直到最近,最近,曾任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COVID-19委員會主席的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發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網站上發表論文,通過作為COVID-19委員會負責人的調查,薩克斯教授得出的結論是,公眾無法看到極其危險的生物技術研究,美國支持了這項研究的大部分工作。

薩克斯指出病毒與美國有關

薩克斯教授是「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主任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主席。他在這篇論文中明確指出,當年在武漢病毒研究所有一些研究專案是跟美國有關的,目前尚不清楚拜登2021年調查團是否已對這些專案進行全面調查。如果已經做過調查,調查結果並未公布,美國科學界無法進行獨立、透明的分析和判斷;如果尚未做過調查,那麼,調查團顯然沒有達到「全面調查」的要求。

論文指出,由於這方面調查的缺失,導致了四個重大的問題:一、民眾對美國科學機構進行負責任的科學研究失去信心;二、冠病溯源調查在美國國會已政治化,獨立、透明的調查被干擾或拖延;三、一些具備實驗室意外事故專業知識的美國科研人員沒有機會為溯源工作效力;四、作為中美合作的主要資助單位之一,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在冠病溯源工作的失敗,讓民眾對美國生物防禦科研失去信心。

薩克斯的結論是:「如果該病毒確實來自實驗室研究和實驗,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它是由中國研究人員使用的美國生物技術和專有技能創造的。」

儘管作者是行業權威,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NAS)也夠專業,這篇5月19日發表的文章卻被美國主流媒體完全忽視了,直到政治時事網路雜誌《Current Affairs》的創辦人兼記者內森‧羅賓遜(Nathan Robinson)於8月2日對薩克斯進行專訪——該專訪中,薩克斯重複了文章中的主要觀點,還補充了以下重要內容:

「我們知道,在武漢病毒研究所,那裡的科學家接受了美國科學家的培訓,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方法。尤其是,我們在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等地有科學家進行這種研究,他們相信它,支持它,並說他們不想要任何法規等等。」「他們與武漢病毒研究所保持密切聯繫,他們是一個聯合研究小組的成員,該小組由一個叫做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組織縫合在一起。」這家名為「生態健康聯盟」的組織在2014年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獲得了370萬美元,其中60萬美元提供給了武漢病毒研究所,用於研究蝙蝠可能攜帶的冠狀病毒。這個生態健康聯盟的背景,2021年被英語媒體廣泛報導過。

災難被大重置勢力視為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場病毒從2019年始發現於武漢,此後隨著春節期間中國人世界範圍內旅遊傳播,禍及全球;美國民主黨利用疫情大規模郵寄選票,由獨立製片人製作的紀錄片《2000頭騾子》(2000 Mules,https://node-3.2000mules.com/)記錄了這一段改變美國與世界的骯髒歷史;在疫情正熾的2020年6月3日,「大重置」(Great Reset)勢力的旗手、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創辦人克勞斯‧史瓦布(Klaus Schwab),忙不迭地推出一篇宣言式文章《大重置的時機到了》(Now is the time for a 'great reset'),聲稱疫情的全球流行,給了大重置最佳機會,各國政府可趁機用疫苗健康證等重置社會,要利用疫情這一大好時機重組世界。

所有這些並非祕而不宣,而是肆無忌憚地公之於世,這種騙局遲早會有人識破。2022年5月11日,來自世界各國的17,000名醫生和醫學科學家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要求結束因COVID-19而實施的醫療緊急狀態、恢復科學誠信並解決危害人類罪。

這些醫生與醫學科學家指出,通過這場疫情危機,他們「認識到強加給醫生和患者的災難性COVID-19公共衛生政策是製藥、保險和醫療聯盟腐敗的結果。醫療機構,以及控制它們的金融信託,他們已經滲透到醫療系統的各個層面,並受到大型科技、媒體、學術界和政府機構的平行聯盟的保護和支持,他們從這場精心策劃的災難中獲利。」

「這種腐敗的聯盟損害了我們所屬的最負盛名的醫學協會的完整性,通過用宣傳代替真相來產生科學共識的錯覺。該聯盟繼續通過審查資料來推進不科學的主張,並恐嚇和解僱醫生和科學家,因為他們只是發布實際的臨床結果或用經過驗證的救命藥物治療他們的病人。這些災難性的決定是以犧牲無辜者的利益為代價的,他們被迫遭受健康損害和死亡,原因是故意拒絕關鍵和時間敏感的治療,或者由於強制基因治療注射,這些既不安全也不有效。」

「由於政府、公共衛生官員和媒體的廣泛審查和宣傳,我們的患者也無法獲得了解疫苗及其替代品的風險和益處所需的資訊。患者繼續遭受強制封鎖,這損害了他們的健康、職業和兒童教育,並破壞了對公民社會至關重要的社會和家庭紐帶。」

由於「大重置」是左派們的共同主張,媒體對此緘口不言。這17,000名醫生與醫學科學家勇敢地指出:「這不是巧合。在題為《COVID-19:大重置》(COVID-19: The Great Reset)的書中,該聯盟的領導層明確表示,他們的意圖是利用COVID-19作為重置我們整個全球社會、文化、政治結構和經濟的『機會』。」

這封聯名信提出10點要求,重點是向政府及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等疫苗公司追責。

可以說,WHO與美國拜登政府希望結束COVID-19疫情,但這場高度政治化的疫情,從病毒的起源、相關政策的實施,從疫情中獲利的利益鏈條等等,還有太多的黑幕為世人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