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中的人類命運

▲宇宙是輪迴的,新週期的開始同時也是上一個週期的結束。Adobe Stock
第247期
青蓮

現在距離馬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2012年已經過去了十年有餘。這十年,世界雖沒有毀滅,但瘟疫、戰爭、奇特的天文現象、極端的自然現象依次出現,人們依稀感受到了世界末日的氣息。

馬雅人:舊紀元結束、新紀元開始

關於世界末日,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都留下了相同的預言,只不過表達的方式有所差異。經學者研究,馬雅人所說的末日,其實並不是世界毀滅,而是預示一個舊紀元的結束、新紀元的開始。

這種解讀認為,馬雅曆法中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五個太陽紀。現在的文明正是第五個太陽紀。在馬雅曆法中,2012年12月21日太陽與銀河系的黃道(Ecliptic) 及赤道(Eqator)將形成交叉點並完全重合,這象徵著「終結」與「誕生」的連結。而終結並不是如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世界終極毀滅,一切都歸於塵土,而是終結中孕育著新生。

宇宙是輪迴的,新週期的開始同時也是上一個週期的結束。人類將在這個時候開始進入一個與現在的文明完全不同的新文明時期。不僅是馬雅文明,霍皮族人、各種宗教中,以及中世紀北歐古詩中,都留下了類似的預言。

女先知渥爾娃:偉大的神將會出現

〈沃盧斯帕〉(古挪威語:Vǫluspá)是北歐(德國和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中世紀時期的一首著名詩歌。因年代久遠,其起源細節無法確認。有研究說,它是在基督教還沒有到達北歐之前的維京時代或更古老的年代寫成的。

這首詩講述了北歐神話中宇宙的形成、毀滅和再生的故事。這個故事大約有60節,是由女先知渥爾娃(völva)講述的。

在北歐神話中,宇宙形成初期,天地間一片混亂,然後出現了眾神,之後就是人類。人種包括巨人、中等身材的人和矮人,由於巨人和矮人不能適應地球環境,慢慢就消失了,只有中等身材的也就是現在的人類倖存,以及地球上的所有其他元素。

在北歐神話中,未來時刻,這一切都會終結,無論是神還是人。但終結並不是毀滅,一位偉大的神將會出現,拯救諸神、拯救蒼生,帶領宇宙眾生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好的世界。

根據預言,諸神將面臨一場註定的災難,一場正義與遠古宇宙力量之間的多場戰鬥,最終將以徹底毀滅告終。危難之際將會出現一位偉大的神力挽狂瀾,對眾生萬物做出最終的審判。這位偉大的神將會創建一個全新的世界,所有的好神,包括那些在戰鬥中死去的神都會獲得重生,和平與幸福將盛行,那些倖存下來的人類也將開始新的未來。

這首詩有好幾個版本,但都含糊不清,難以理解。然而,雖然各個版本的細節有所不同,但它們在捕捉這首詩的基本涵義時都是一致的。許多預言都晦澀難懂,大概預言者也必須遵循「天機不可洩露」的天理,只能以似是而非的方式給人警示。

劉伯溫預言:萬祖下界,千佛臨凡

關於人類大劫難及末後有救世主下世救度眾生,很多預言都有提及。中國明朝著名的預言家劉伯溫有一首《燒餅歌》,就說到末後眾神之劫和未來佛下世救度之事。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天下時的軍師,有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本領,《燒餅歌》又叫《帝師問答歌》。當朱元璋問:「對於那個時代的道,你有什麼話要說嗎?」劉伯溫一口氣說了好一大段,把「萬祖下界,千佛臨凡」的天機盛況洩漏得明明白白:「上末後時年,萬祖下界,千佛臨凡,普天星斗,阿漢群真,滿天菩薩,難脫此劫。乃是未來佛下方傳道,天上天下諸佛諸祖,不遇金線之路,難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後勒封八十一劫。」

歷史上有無數預言,但關於人類未來命運的預言卻十分類似。劉伯溫所說的上末後時年,正是現在。如果我們用心去聽去看,就會找到劉伯溫所說的未來佛的「金線之路」,遠離劫難。

AI將恐怖科幻帶入現實

▲馬斯克創辦的Neuralink是一家開發植入式腦機介面的神經技術公司。Adobe Stock
第247期
裘真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今(2023)年5月底曾訪問中國,並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部長秦剛、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等三位高階官員。緊接著6月16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討論了全球人工智慧(AI)的崛起,習近平並表示歡迎美國公司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中國。

馬斯克擁有Neuralink公司,而蓋茨投資了Synchron公司,這兩家公司都致力於人工智慧在「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高階技術方面的研發。有報導指出,中共軍方正在開發腦戰武器,這已經不再是理論上的問題。

「腦機介面」可用來操控人類思想

對於腦機介面高階技術議題,美國華人媒體《看中國》記者採訪了一位業內專家。該專家表示,腦機介面研究可以幫助因嚴重傷害或疾病而癱瘓的人重新獲得獨立性,並且在軍事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但這些技術也可能被用來控制未來戰爭的結果。

專家詳細解釋了相關技術:人工智慧有可能透過操控網路和電子設備來控制植入晶片的個體的思維和情緒。專家表示,未來腦機介面技術可能用於治療憂鬱症或調節大腦的生物化學方式,如此一來,增加或減少各種信號、激素等,以產生負面效果也是可能的。因此,若這種設備被駭客攻擊或搭配使用的人工智慧出現問題,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甚至思維。

外部設備(人工智慧)通過發出反向指令控制大腦,人們可能無法區分這些指令和自己的思維。專家表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都源於大腦,若外部信號足夠微妙且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施加,人類就無法有意識地區分思維和行為是源自自己或是其他事物。有一些非常出色的科幻電視劇和電影真實地描繪了這些恐怖場景。

腦晶片的發展是否會使中共控制人們的思想和操縱認知?對此問題,專家強調,無法評論中共會做什麼或不會做什麼。然而中共在歷史上使用過許多心理操縱方法來維持對人民的控制,若是這些植入式腦機介面被中共控制和調節,這並不是一件令人意外之事。如果大腦植入晶片而被中共控制,這些恐怖的科幻故事都可能成為現實。操縱認知將會非常容易,只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以人們無法察覺的方式,微妙地激活大腦的不同部分,不知不覺就會成為完全不同的人。

至於宗教信仰和信念,研究表明,當人們與他們的神性、上帝、「源」能量溝通,或進行超越性冥想時,大腦的某些部分會高度激活。這些精神體驗與大腦特定區域相關聯,如果以負面方式針對這些區域,可能導致人們失去信仰,並改變他們的信念甚至價值觀。

專家進一步分析,腦晶片的發展具有極大的軍事價值,尤其對那些只關心自身權力的政府軍隊而言。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如果關閉一個個體感受悔恨等情感的能力,或者關閉會使人成為連環殺手和精神病患者的大腦部分,將會得到完美的殺人機器,那人可以機械地完成任務而不關心人類。一個無法感受愛、痛苦或悔恨的士兵,簡直令人不寒而慄。

被問到這種技術能否控制未來戰爭的結果時,專家答道:「當然可以。」

為科技發展設立道德邊界

專家認為,世界現在需要團結起來為科技應用建立規範,設定技術發展的邊界,以免陷入無法逆轉的噩夢。科技所能實現的負面能力甚至邪惡的潛力,與它所能帶來的好處一樣無限。專家強調,在人工智慧和科技的競賽中,我們很難想像在未來三、五年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進行監管,可能就來不及了,不能只是希望推向極限,或被技術的炒作所迷惑。我們需要深思熟慮人性的意義,這不是「過於謹慎」,而是我們應該負責任的問題。

晶片植入身體的影響

專家表示,Synchron公司是一家神經技術初創企業,以stentrode™為代表,這是一種透過2小時的微創手術植入的新型腦機介面設備。

stentrode™是一種類似支架的設備,利用大腦的血管作為訊息傳輸的自然通道。支架內血管壁上覆蓋有電極,收集來自大腦的電信號,最終通過一個導線和遙測單元離開體外。實質上,stentrode™設備就像大腦的藍牙,可以直接傳輸思維。電腦會解讀從遙測單元接收到的信號並執行相應的動作或命令。

簡而言之,stentrode™可讓因嚴重傷害或疾病而癱瘓的人們,能夠重新獲得獨立性。

stentrode™傳感器晶片的材料對人體是否有害、多久需要更換?專家表示,據Synchron網站的訊息顯示,stentrode™直徑為8毫米,由一種稱為氮化鈦鎳(nitinol)的柔性合金材料製成。氮化鈦鎳是鎳和鈦的合金,在生物醫學領域越來越受歡迎,被用於骨科、血管支架和醫療設備等方面。氮化鈦鎳因其低細胞毒性而受歡迎。通常stentrode™不需要替換,但一些新的證據引起了對其在體內受到衝擊後腐蝕的關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在積極收集關相關風險,許多科學研究也正在進行。馬斯克開發的Neuralink也有相同問題。專家說,FDA先前因安全問題拒絕Neuralink的臨床試驗申請,包括遠程為設備充電的鋰電池,以及植入許多細小導線可能意外遷移到其他腦區,還有如何在不損壞腦組織下取出設備的問題。目前最大的擔憂之一是網路安全,因為人們擔心設備可能很容易被駭客攻擊,並被不受歡迎的人控制。Neuralink在2023年5月宣布已獲准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生物駭客」成為文化和趨勢

專家解釋,Neuralink和Synchron這兩種技術的工作原理都是基於電生理學:電化學信號在腦細胞之間傳遞,這種腦活動可被電極或傳感器檢測到。這意味著腦活動不僅在我們採取行動和運動時可被捕捉到,而且在我們思考採取行動時也會被捕捉到。因此,任何腦活動都可以作為信號被捕捉到,但這並不意味著讀取某人的思想或知道他們的想法。至少目前還不行。

專家說,目前這項技術的優先應用重點似乎是幫助癱瘓的人。但過去十年中,植入物也在非醫療領域有巨大進展。「生物駭客」幾乎成為一種文化和趨勢,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尋求以各種方式「增強」人體。在科幻般的想像中,通過腦機介面和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的結合,來控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現今確實有人在探索其應用。

 

腦機介面研究可以幫助因嚴重傷害或疾病而癱瘓的人,並且在軍事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但這些技術也可能被用來控制未來戰爭的結果。Adobe Stock

▲腦機介面研究可以幫助因嚴重傷害或疾病而癱瘓的人,並且在軍事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但這些技術也可能被用來控制未來戰爭的結果。Adobe Stock

 

腦晶片的治療原理

專家稱,這些技術的工作方式類似,都解讀來自大腦的信號。對於超出癱瘓範圍的病症,例如失明,我們可以想像這些電極也可以用於將信號從設備傳輸到大腦,而不僅是從大腦傳輸到設備。將電流作為細胞刺激的形式在臨床醫學中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用於各種應用,從血管創傷恢復到癲癇。因此,這項技術可以針對大腦的特定區域或特定細胞群,以產生理想的反應。

對於失明,電脈衝可以發送到受損的視神經。然而,在實踐中這可能需要外部設備中的人工智慧提供額外的處理幫助。

對憂鬱症等情況,可以透過對神經元進行調節,鼓勵其產生被耗盡的使人們感到悲傷的化學物質,或者發送一種抑制性信號以降低,例如皮質醇這樣使人感到壓力的激素的產生。通過控制身體內的信號、激素、化學物質的產生,調節細胞生物化學等,可以想像未來這些技術或許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和病症。

人工智慧或改變世界

馬斯克認為,人類已經是「半機器人」(Cyborg)了,因為我們的記憶大部分都外包給了電腦。人類現在實際上已處於「半機器人」(又稱生化人或改造人)狀態。

被稱為「人工智慧(AI)教父」的計算機科學家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今(2023)年4月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討論人工智慧「消滅人類」的可能性時說,「這並非不可想像。我只想說這些。」

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6月發表演講強調,如果美國不主動制定人工智慧規範,自由民主恐將被中共踐踏。

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讓我們拭目以待事態的發展。

投資人最大的心理障礙:恐懼損失

▲許多投資人往往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買進賣出好幾次,整個心思都被綁在股市的漲跌上。Adobe Stock
第247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這個話題其實筆者已經從不同角度談過好幾次了,但每次看到朋友陷入這個投資行為上的謬誤,就忍不住要再談一次。

害怕損失源自天性

我有好幾位朋友,理念上完全接受長期投資,也知道只要用合理的價格買下好股票,或是乾脆買「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簡稱ETF),然後長期持有,就可以享受投資的果實。但實際上,他們卻做不到。往往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買進賣出好幾次,整個心思都被綁在股市的漲跌上,哪有可能長期持有?而頻頻進出,績效通常乏善可陳。

有些行為學派的書籍,喜歡把「害怕損失」這個投資謬誤歸咎於人類的遺傳,根植於我們的DNA,很難改變。這個遺傳,雖然可以適應大自然弱肉強食的環境,卻不適合股市。舉例來說,在遠古時代,當我們看到獅子出現時,本能就知道要趕快逃,保命要緊。只有警覺性高,順利逃跑的人才不會被獅子吃掉,才有機會把基因傳給下一代。因此,我們現代人身上都保有這樣的基因:遇到危險時,本能地逃命。

本能反應剛好是股市的賠錢公式

而在股市裡,這個本能反應依然發揮作用。譬如說,如果我們知道股市即將有重大利空來襲,我們就會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保命要緊,其他的都不重要。一直要等到利空結束,危機解除了,我們才會試探性地再度投資。遇到危機就恐慌逃跑,等危機解除後又貪婪買進,這樣的行為在股市裡,剛好就是賠錢的公式。

因為股市和遠古時代的草原有一個很大的差異:股票必須有人接手,你才逃得掉;而在危機當中,你只有用更低的價錢殺出,才會有人接手。此外,當危機解除,大家都認為可以買進時,你必須出很高的價錢去搶,才買得到股票。所以,為了逃避利空所帶來的虧損,投資人不惜一切低賣高買,反而造成虧損。這就是典型的過程。

有的投資人以為績效不好是因為手腳不夠敏捷,行情判斷不夠精準。因此,求助於技術分析、計量操作等工具,試圖透過大數據解讀市場,提早察覺市場的動態。這樣做或許可以些許提升操作效率,然而本質上的行為謬誤,卻完全沒有處理,自然也不可能顯著改善投資績效。

長期投資的利潤來自複利和風險承擔

如何跳脫這個本能謬誤呢?方法非常多:有機械式的定期定額投資法、有買進持有法(買進之後就不去管它)、還有一種叫雙帳戶法。所謂雙帳戶法,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勤於理財的先生為家人和自己分別開設股票帳戶。一個戶頭是「自己的」,所以用心研究操作;一個是「家人的」,所以股票買了就放著,長期持有。大約二十年之後,那個「家人的」帳戶從不去管它,績效竟然遠勝「自己的」帳戶。道理很簡單:複利!由於沒有進進出出,所以複利發揮作用,效果遠遠勝出。

此外,股市的報酬,主要來自風險承擔。當眾人看到危險,爭相逃離時,此時進場買進的人其實是在承擔風險。但同時,也因為市場的恐懼不安,他們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好股票,獲得較好的預期報酬率。而這正是投資績效好的另一個關鍵。

很多人以為,成功的投資人好比武俠小說裡的高手,智慧與身手都不同凡響。高手總能夠洞察機先,輕鬆避開下跌。而他們一買進,股票就應聲上漲,財富滾滾而來。在這樣的想法之下,虧損就代表你腦筋不行,而且技不如人,否則怎麼會賠錢呢?越是這麼想,對虧損的恐懼就越加嚴重。因為虧損除了金錢上的損失之外,還會被別人認為你笨、你不行。這是難以忍受的心理壓力。最後,這種投資人就犯了嚴重的虧損恐懼症,反而更不容易擺脫績效不佳的命運。

 

股票投資應試著用分散投資、定期定額等長期投資策略,慢慢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只要有耐心,等複利發揮作用,就能享受投資的甜美果實。Adobe Stock

▲股票投資應試著用分散投資、定期定額等長期投資策略,慢慢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只要有耐心,等複利發揮作用,就能享受投資的甜美果實。Adobe Stock

 

用正確的態度面對風險

股市的報酬,從經濟分析上來說,反映著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承擔有意義的風險,才是投資獲利的本質,而其規模之大,超乎想像。據說世界第一張上市公司股票是1606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所掛牌交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投資人的資金就有如大航海時代的船隊,航行在世界五大洲。船隊在航程中要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風浪,最後終於把利潤帶回給投資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存活了將近200年,創造了全球最大的財富。

請想像那個大航海年代的投資人,他們的資金充滿了冒險精神,透過航海,到全世界各個角落去探險,最後成功創造無數的財富。以當時的科技,投資人不可能隨時掌握船隊的狀況,更不可能精準預測每一次出航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只能靠經驗和分散投資,不把全部資金放在同一個籃子,如此而已。重點還是承擔風險的精神。

要有耐心,不要害怕股市波動

我見過不少投資人,把省吃儉用所累積出來的第一桶金投入股市之後,對股市漲跌過度擔心害怕,輕則食不知味,重則整天魂不守舍,完全失去理智。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是不可能有良好績效的。此時最好暫時退出股市,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試著用分散投資、定期定額等長期投資策略,慢慢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只要有耐心,等複利發揮作用,就能享受投資的甜美果實。

總統經濟顧問的往事

▲李登輝總統當年聘請一批經濟顧問的做法,其實是學習或繼承蔣經國總統而來的。Getty Images
第247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李登輝總統逝世三週年,國史館舉辦紀念研討會,其中有一場是談李總統的經濟幕僚,並請我主持。會議時間有限,仍有很多事情似乎也值得留下紀錄,所以我再撰寫本文補充。

李登輝繼承蔣經國總統的做法

李總統聘請一批經濟顧問的做法,其實是學習或繼承蔣經國總統而來的。1972年蔣經國先生剛擔任行政院長不久,即由杭立武先生負責,在「國際關係研究所」體制外設立經濟和外交兩個小組,分別由王作榮和周書楷兩位先生召集,負責研究相關問題後向蔣經國院長提政策建議。年青讀者可能不知道,這三位可說都是地位比一般部長還崇高的人物。(請參閱:王作榮:〈壯志未酬第二十章〉,1999年,天下遠見出版,pp.245~248)。

經濟小組最先參加的有劉大中、蔣碩傑、李登輝、邢慕寰、郭婉容、孫震、梁國樹、陳昭南等人。幾位院士常在國外,郭、孫、梁三位老師1973年就成為政務官,唯一未當政務官的陳昭南老師,在梁老師召集李總統的顧問小組時仍是成員。梁國樹老師領導的顧問小組所提出之報告形式,據梁老師說,就是由當年在國際關係研究所的報告形式來的。所以李總統的經濟顧問小組可說是承襲了一部分蔣經國總統的小組。

王作榮先生說,在國關所的顧問小組時期,財政部長李國鼎和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等人對小組的報告都十分敏感,唯恐對他們有妨礙。王老師認為這種種壓力導致國關所改組而杭立武先生去職。王老師認為周書楷先生也許早有風聲,因此曾反覆請杭先生不要寫太多報告,也告訴王老師繼續下去必會引起問題。而當時所寫的報告有人提議出版,杭先生似知道其敏感性而堅決不同意。這種政治問題幸好沒有傳染到李登輝總統的顧問小組。梁國樹老師過世後,李登輝總統也同意把報告全部依原樣出版(《梁國樹財經政策建言集》共三冊,由遠流出版社在1997和1998年出版)。

梁國樹先生擔任召集人時期

李總統在擔任副總統時,蔣經國總統即要他找幾個人幫忙研究政策問題,當時李副總統即找了梁國樹先生和陳昭南先生以總統府參議之名當正式的顧問,我也開始參與提供意見。(請參閱:張瀞文〈陳博志談李前總統〉一文中更詳細的回憶,信傳媒,2020年8月2日)。李總統繼任總統之後一段時間才有較固定的經濟顧問小組之運作,由梁國樹先生召集。一開始我並未參與,後來有位朋友跟我說,有關單位正在做你的安全調查,做完就要請你正式參加小組。在李總統任內,除了出版梁老師的政策建言集,顧問小組一直都不對外公開承認其存在,也沒有頭銜,所謂正式參加,是有一點車馬費。

顧問小組早期有劉泰英、陳昭南、薛琦、許嘉棟、朱雲鵬、邊裕淵和我等成員。邊教授的政治理念和我有點差異,但我也不願和她爭論。有一次她不在時,梁老師就笑說她在時你好像都不願說話。後來邊教授不再參與。梁國樹老師過世後顧問小組改由劉泰英先生召集,人員則增加了林大候教授。

顧問小組的運作相當開明,大家都可以主動提出議題,通常會在大家初步討論之後,指定一個人負責撰寫報告,而在下次會議時再討論定案。劉泰英先生曾說只有他敢和梁國樹老師辯論,應該是個誤解。薛、許、朱和我四位通常負責撰寫報告的人都是梁老師的學生,也常和梁老師交換意見,很多看法本來就較一致,而劉泰英先生有較多和工商界往來的經驗,所以有較多不一樣的看法可拿出來討論。有時候很不一樣的意見也會提交給李總統。梁老師不會強勢主導顧問小組的意見。

例如我對興建核四有很不同的意見,未和大家討論就直接寫了一份報告,梁老師只把文字修飾較客氣就直接送給李總統(請參閱:《梁國樹財經政策建言集》第3冊,pp.535~544)。李總統並不同意我的主張,因此跟梁老師說他要跟我談,但後來核四仍然照做。又如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當時已在政府任職的顧問必須解釋行政機關的想法,而我有不同的主張,因此兩份不同的主張也都送交李前總統。梁老師和李前總統友情深厚,有什麼意見他都可以直接說,不必用顧問小組背書或壓過別人。

 

2000年11月13日,時任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左)與經濟部長林信義(右)出席文萊蘇丹國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Getty Images

▲2000年11月13日,時任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左)與經濟部長林信義(右)出席文萊蘇丹國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Getty Images

 

劉泰英先生擔任召集人時期

劉泰英先生召集顧問小組時也一樣開明。當時有關方面曾建議增聘某人為顧問,許嘉棟先生認為不妥,甚至說要辭職,劉先生也就向上面說不聘請該人士。當時我們也曾提出不少和行政部門不同的意見,例如兩稅合一政策劉泰英先生和我都很不贊成,也公開提出不少具體的批評和建議,只是行政部門仍堅持要做。過了近二十年這政策才在稅收損失逾兆元卻無助投資的代價後,宣告失敗收場。可見顧問的意見即使正確,有時也阻止不了不恰當的政策。

不過整體而言,顧問小組雖和行政部門常有不同看法,但並未成為鬥爭,雙方關係也未像蔣經國總統時期的顧問小組那樣緊張。這應該和小組本身無所求,只提出一種主張的開明作風有關,也和國家政治的民主化有關。大家的意見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不是部長、顧問、或甚至總統可以獨斷。即使我們批評國建六年計畫,和相關人士的關係仍然良好。

李前總統提出「戒急用忍」的主張時,一般認為是源自我的建議(《梁國樹財經政策建言集》第2冊,pp.191~205),本來就和我甚熟的經濟部長王志剛仍很客氣地透過他的主任祕書是我大學同學的同學這層關係,請我研擬具體的施行辦法,而在研擬期間,王部長也多次召集經濟部一級主管和我一起開會討論。只有我批評土地增值稅實價課繳的主張並間接導致一位部長辭職一事,確實有人不悅。後來陳水扁總統的經濟顧問小組也和行政部門有點緊張關係,所以李總統時的運作方式可能較值得參考。

蕭萬長先生擔任召集人時期

陳水扁總統初期並無經濟顧問小組之設置,經建會也少被詢問經濟問題。2002年我已離開經建會之後一段時間,林佳龍先生安排我每個月向陳水扁總統報告一些我和台灣智庫的意見。陳總統大概覺得有點用,後來就擴大邀請一些人士來開會。當時國安會祕書長康寧祥曾和我商量要不要把它正式化,而我有點疑慮。後來府裡決定成立正式的顧問小組,請蕭萬長先生召集,而為了避免政治爭議,取名為總統經濟顧問小組,也就是總統自己的顧問,而非政府正式組織。但因為蕭萬長先生名氣和地位太高,因此小組和行政部門之間曾有些緊張的情況。那時我同時擔任府和院的經濟顧問,因此也常要設法避免雙方的誤解。

因為擔任陳水扁總統的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而又有報導認為蕭先生將擔任陳總統2004年的選舉搭擋,所以蕭先生和國民黨的某些人士的關係也許也有一些緊張。不過蕭先生當時曾私下跟我說,他是基於某一個沒得到他同意我不便講的光明理念才答應參加顧問小組,沒有政治目的。

2004年總統大選時蕭先生恰因在日本滑雪受傷而遠離選舉活動,並得以降低尷尬。選後陳總統改組經濟顧問小組,不再請蕭先生當召集人,我就跟邱義仁先生說,原有的經濟顧問只有蕭先生離開而其他人留任,我覺得不恰當,因此我也不再續任,並推薦柯承恩先生代表台灣智庫擔任顧問,以讓顧問小組較像是改組而不是換掉某個人而已。我擔任總統經濟顧問的十多年經歷就此結束。

「物外」書寫職人之路 與日本職人共譜傳奇

▲物外共同創辦人廖宜賢。葉俊宏攝影
第247期
楊戎真
「物外YSTUDIO」秉持職人精神與對工藝之美的執著,打造能傳遞書寫文化與「文字的重量」的鋼珠筆與鋼筆。在書寫日益淡出人們生活的年代,物外的堅持成為一股逆流,吸引名人、企業人士、設計師、醫師成為愛用者,且受到日本職人的肯定並邀約合作。

沉甸的重量,滑順的書寫感,黃銅製六角形樸拙的外觀,讓「物外」的筆獨具特色,既傳統又新穎,十多年來成功傳遞書寫文化,讓人們體驗文字所承載的情感與重量。

成立於2012年的「物外YSTUDIO」,由兩位設計師廖宜賢與楊格所創辦,主要商品為鋼珠筆、鋼筆、原子筆、自動鉛筆等,其工藝精神也受到日本職人青睞,聯名推出經典作品,其中更有日本鏨刀末代傳人的手筆,在書寫逐漸式微的當代,擄獲不少海內外粉絲的心,其中不乏知名人士。據通路商表示,知名澳洲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也購買了物外的黃銅鋼珠筆。

品牌創生:被遺忘的美好事物

瘦高的個子,齊肩的長髮,廖宜賢顯得斯文又獨特,低沉柔和的嗓音與物外的內斂相互輝映,彷彿由他道來,更能讓人領略物外骨子裡屬於職人的那份執著與堅持。

廖宜賢與楊格原為同事,由於理念相仿,兩人經常一起激盪設計理念。先後離開原公司後,兩人想讓自己稍事喘息,做一點自己喜歡的設計,古董相機改造的「相機燈」便是當時的產物。「當初想要溝通的是,因為時代變遷被遺忘的美好事物。」廖宜賢說。

「相機燈」意外地引起買家的注意,兩人因此承接了不少客製化的委託,「有人拿著家傳相機,來給我們修改。」是情感也是回憶的承載,滿滿的故事,廖宜賢說:「當時的相機燈每一支都是客製的。」

然而,作為品牌,一定要有快速溝通的方式與渠道,不可能永遠做客製。兩人開始思索:「是不是有機會用一個品牌來闡述理念?」老舊事物依舊是兩人的主軸,「有什麼樣的價值,什麼樣的文化,非常珍貴但同時也慢慢被遺忘?」

「書寫」二字浮現,儘管人們提筆寫字的機會變少,但文字的影響力並未削減,「文字的重量」(The Weight of Words)的概念逐漸在兩人腦海中具體化、形象化。

「過去書寫是為了工作或學習,或是特定的目的。」廖宜賢緩緩道來:「但現在寫字可能想要傳遞的是更深層的需求,也許是一份心意、情感,或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實物的功能慢慢減弱,關於書寫的浪漫情懷,卻慢慢顯現出來。」

約莫經過一年的沉澱,兩人決定:「或許用文具這樣一個品項來呈現,會是最恰當的。」

書寫的「文具」,便成為承載書寫重量的器物。

產品誕生:打造文具承載「文字的重量」

第一款黃銅製鋼珠筆在兩人的堅持下誕生了,儘管是文具的門外漢,但也正因如此才能跳脫一般做文具的框架與思維,選擇黃銅作為筆身便是一個例子:「既然談的是文字的重量,黃銅有一點重,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會氧化,歲月感越能體現其分量。」

然而,這個創意卻屢遭製造廠質疑:「筆就是要包起來漂漂亮亮的,永遠不要變舊,你們幹嘛要用黃銅,不要烤漆或電鍍?還要讓它氧化?」談到這一段歷程,廖宜賢不禁莞爾。

四、五個月就在尋尋覓覓中流逝,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師傅願意承接,幾經嘗試,無數筆頭被棄之一隅。從設計、找尋廠商到產出,大約經過一年的時間,方才造就出第一款鋼珠筆。

商品推出後,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台北國際書展上亮相。對於那個過程,廖宜賢印象頗為深刻:「他給我們一個大概120公分寬,60公分深的桌子,我們就把當時的四個產品拿出來,開始在現場銷售。」

原本擔心會氧化、有點重,以及書寫等概念有一點特別,難以預測市場的接受度。沒想到,當下就有許多人支持鼓勵,四、五天的書展下來銷售了20幾萬元。這一開端,讓兩人確切知道「這群人是存在的」。

 

物外打造的黃銅鋼珠筆,體現其核心「文字的重量」。葉俊宏攝影

▲物外透過接洽企業禮贈品創造生機,迎來了另一波業績的增長。物外提供

 

突破困境:開發禮贈品與電商市場

初期的成功,並沒有立刻轉化成未來的營收。因此兩人用積蓄,以及相機燈與一些小型燈具的營收勉強糊口。所幸有前輩分享經驗並從旁鼓勵,讓他們覺得所做之事別具意義,還下訂單給予實質上的支持,因此儘管困難重重,兩人依舊在這條職人之路上堅持前行。

在前輩的建議下,第二年「物外」便走向海外,細緻、講究、有質感的產品,迅速吸引買家的注意,代理商與通路商陸續與其展開合作。目前物外的海外銷售額占比約為七成五,其中以歐洲最多,主要為法國與德國,台灣銷售占兩成五,包含電商與企業禮贈品。

2015年、2016年,物外的年營收突破千萬,好不容易迎來曙光,在疫情發生後遭到重創,「當時很可怕,海外通路幾乎倒光了,整個歐洲的營收幾乎腰斬。」廖宜賢心有餘悸:「每天都有信件進來說他們停止營業了。」

 

物外透過接洽企業禮贈品創造生機,迎來了另一波業績的增長。物外提供

▲前副總統陳建仁卸任時收到物外的筆作為卸任禮物。物外提供

 

儘管艱辛,物外並未消極以對,而是積極突圍,透過接洽企業禮贈品創造生機,迎來了另一波業績的增長。一些建商、公家單位、新創企業與物外的合作專案猶如及時雨,成長幅度驚人,2019年的企業禮贈品的營收大概突破100萬元,2021、2022年,業績則增加到600萬至800萬元。

另一方面,物外也開始花更多資源經營電商,包括「搜尋引擎優化」(SEO)的布建,讓消費者容易搜尋到物外,並引導至官網頁面下單購買。廖宜賢坦言,這是一個非常冗長的優化過程,但緩慢成長中。

 

經過數年的堅持,物外成為具有工藝精神的台灣品牌。物外提供經過數年的堅持,物外成為具有工藝精神的台灣品牌。物外提供

▲經過數年的堅持,物外成為具有工藝精神的台灣品牌。物外提供

 

傳遞職人精神:與日本職人合作擦亮品牌

經過數年的堅持,物外成為具有工藝精神的台灣品牌,吸引了曾擔任日本職人展的總召山崎真吾(Shingo Yamasaki)的注意,2017年特別來訪邀請物外參與展覽。

對於這樣的邀約,兩人頗感意外,因為日本職人展參展的都是百年以上的日本職人品牌,「物外」才成立六、七年,又是一個台灣品牌,兩人難免不解:「為什麼找我們?」山崎先生回覆,物外所做之事,很符合他們對於職人「專注」的定義;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透過物外這個台灣品牌帶來一些刺激,讓日本職人可以更快速地拓展海外市場。

 

物外與日本京都西陣織箔屋「楽芸工房」合作,推出「雲龍箔鋼珠筆」。物外提供

▲物外與日本京都西陣織箔屋「楽芸工房」合作,推出「雲龍箔鋼珠筆」。物外提供

 

珂羅版印刷藝術版畫。物外提供

▲珂羅版印刷藝術版畫。物外提供

 

因為這一機緣,物外與日本京都西陣織箔屋「楽芸工房」合作,推出「雲龍箔鋼珠筆」;並與擁有目前世界唯二「珂羅版印刷」技術的日本京都便利堂合作,推出限量「珂羅版印刷藝術版畫:文字的重量」版畫。

 

由日本鏨刀末代職人打造的模具所製造出來的「蘭紋金芳金具鋼珠筆」,極具收藏價值。物外提供

▲由日本鏨刀末代職人打造的模具所製造出來的「蘭紋金芳金具鋼珠筆」,極具收藏價值。物外提供

 

第三波則是與日本「竹內錺金具工坊」以及「伊藤鋼雕刻所」合作推出「蘭紋錺金具鋼珠筆」,製作筆身上細紋所需要的模具(鏨刀),由竹內錺金具工坊偕同日本鏨刀末代職人伊藤充浩開發製作。歷經三年,這款由物外設計、日本職人操刀的筆才得以面世,在嘖嘖募資平台預購時,短短4小時金額便破百萬。

每一項與日本職人的聯名合作,可說是日本上百年工藝老店的技術再現,在相互輝映、相互成就中,打造出一個個足以傳世的經典之作。廖宜賢表示,在與日本職人接觸的當下,對他們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的心念感到很佩服,也感受到很大的鼓勵,讓自己可以更堅定地走下去。

 

「海洋永續筆」以回收廢漁網製成,5種顏色象徵著海洋不同時間映射出的色澤。葉俊宏攝影

▲「海洋永續筆」以回收廢漁網製成,5種顏色象徵著海洋不同時間映射出的色澤。葉俊宏攝影

 

儘管不追求時代潮流,但物外依舊調整自己的步伐,今(2023)年8月也推出新品「海洋永續筆」,筆身使用的是台灣回收漁網所做成的塑料。廖宜賢談到合作的契機,是因為有緣接觸到負責回收工廠,了解到廢棄漁網占海洋廢棄物的八、九成,但回收率卻很低,於是展開了合作。這款「海洋永續筆」的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不同時間點所映射出來的海洋色澤:清晨、中午、下午、傍晚與夜晚。

莫忘初心:珍惜書寫所帶來的感動

讓使用者感受「文字的重量」是初衷,也是物外未來持續對外溝通的主題。儘管專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包含的可能是日日夜夜的煎熬,但廖宜賢提醒自己要保持初衷與樂觀,「儘管中途會發生很多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也可能會成為未來的養分。」

物外舉辦「寫一封寄不出去的信」的活動時,廖宜賢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封寫給「蛙鏡超人」小男孩的信。寫信的男子在人生低谷時,遭逢滂沱大雨,卻在街道上遇到一個小男孩。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雨,男孩不像其他人一樣抱怨,而是從包包裡拿出一個蛙鏡,戴上後衝入大雨中嬉戲……這一幕讓男子轉了心念,不再怨天尤人,終於讓他找到不錯的工作,也交到不錯的女朋友。

「蛙鏡超人」讓男子重生,並透過書寫傳遞正能量,這正是「文字的重量」。廖宜賢深有所感。他也曾在自我懷疑時,收到一張太太手寫的卡片,上面列出他的50個優點,讓他跨出藩籬,再度有走下去的自信。

因為書寫所帶來的感動,十年來提醒著他「莫忘初心」。廖宜賢認為,那是對自己的耳提面命,儘管當代社會瞬息萬變,人際關係越發疏離,但人們彼此鏈接的渴望並未消失,自我探索的需求依舊存在,書寫便是一種鏈接與自我探究的方式。廖宜賢有感而發:「我們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夠忘了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既然不會變、既然很重要,我們就是要更努力的把它完成。」

 

 

 

相關文章:

精雕細琢高質感鋼書寫筆 「物外」收服國內外人心

精雕細琢高質感鋼書寫筆 「物外」收服國內外人心

▲物外已是揚名國際的精品文具品牌。圖為其與日本職人合作推出的「蘭紋錺金具鋼珠筆」。物外提供
第247期
楊戎真
職人精神、工藝之美,堅持核心價值「文字的重量」,找到理念相符之人,台灣文具精品品牌「物外YSTUDIO」布局海外開發市場,之後回銷國內,通過疫情考驗,高質感、高品味、高單價的鋼珠筆與鋼筆,締造年營收3,000萬佳績。

要買一支高質感的筆,不用再到國外品牌中尋尋覓覓,台灣便有一個以「文字的重量」為訴求的文具設計品牌「物外YSTUDIO」,所製作的鋼筆、鋼珠筆,細緻的質感雋永悠遠、歷久彌新,擄獲不少設計師、企業人士、知名人士的心。

 

物外創辦人楊格(左)與廖宜賢(右)。物外提供

▲物外創辦人楊格(左)與廖宜賢(右)。物外提供

 

成立於2012年,由廖宜賢與楊格共同創辦的「物外股份有限公司」,今年邁向第11個年頭。儘管廖宜賢自嘲,物外在行銷上一直都很「佛系」且「被動」,但兩個設計師出身的創辦人,依舊在經營過程中揮灑出光彩。

 

物外創立品牌想要溝通的是「書寫」以及「文字的重量」。葉俊宏攝影

▲物外創立品牌想要溝通的是「書寫」以及「文字的重量」。葉俊宏攝影

 

找到鐵粉:堅持「文字的重量」

廖宜賢與楊格兩人均為設計師,創立品牌想要溝通的是「書寫」以及「文字的重量」,因此商品的研發便環繞這一主軸,推出的黃銅製鋼筆、鋼珠筆、自動鉛筆等,支支材質講究、作工精細且價格不菲。在書寫漸漸式微的當代社會,一支兼具價值與分量的筆,儼然是彰顯風格與品味的方式之一。

儘管時代一直在變,但物外的核心理念──「文字的重量」不曾改變。對此,廖宜賢表示,物外是一個有自己的想法的品牌,這是優點,但也可能是挑戰。市場瞬息萬變,但物外依舊努力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因為這樣,吸引了一群被品牌概念感動的人。多年來,物外的主要客群為室內設計師、建築師、產品設計師、醫師、老師,以及對文字或品味有一定需求的人士,這些人都是物外默默經營出的鐵粉。

 

參展是第一時間接觸消費者的方式。物外提供

▲參展是第一時間接觸消費者的方式。物外提供

 

出國參展:出國轉內銷打下根基

創業第二年,物外便走向海外,當時跟著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現為台灣設計研究院)出國參展。廖宜賢認為,如果在日本、歐美市場有好成績,回銷台灣會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假設海外市場不可行,物外也可以很快調整道路。

 

德國柏林知名選物店ANDREAS MURKUDIS陳列的物外筆。物外提供

▲德國柏林知名選物店ANDREAS MURKUDIS陳列的物外筆。物外提供

 

物外的筆在日本東京銀座的知名選物店CIBONE CASE展示。物外提供

▲物外的筆在日本東京銀座的知名選物店CIBONE CASE展示。物外提供

 

結果,出國參展一路順暢,法國的Maison & Objet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德國的法蘭克福展、美國的NY NOW紐約國際禮品展、日本的Interior Lifestyle國際室內時尚生活用品展等,都讓物外與海外代理商或通路結緣,促成後續的合作,並逐年帶來營收的增長。

 

香港誠品書店與太古城中心攜手呈獻與物外合作《書寫.生活之美 | LIVE HAPPY》活動。物外提供

▲香港誠品書店與太古城中心攜手呈獻與物外合作《書寫.生活之美 | LIVE HAPPY》活動。物外提供

 

目前海外營收約占物外總營收的七成五,商品銷售至全球約40個國家,紐約、倫敦、巴黎、米蘭、哥本哈根、東京、曼谷、香港、上海,乃至奈及利亞、以色列等,均可看到物外的身影。

海外行銷:環繞品牌核心的「細微過程」

廖宜賢認為,不管在國內外,參展都是「第一時間接觸到消費者」的好方法,可以獲得即時回饋。但參展只是開始,接觸到代理商或者通路之後,如何達成共識,讓對方喜歡你的產品並努力推銷,則是一個「細微的過程」,有方方面面的考量。

1.回歸本體,精鍊品牌Slogan

首先,立足海外的關鍵因素是「回歸本體」,必須清楚作為一個品牌到底要談什麼事情,要談的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讓不同國家的人、不同文化的人理解。因此,要能精鍊出簡短的幾句話,不能囉嗦。

例如,物外以「文字的重量」(The Weight of Words)作為品牌標語(Slogan),讓消費者迅速掌握品牌想要溝通的重點,「把概念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因為清楚知道在參展當下,買家停留在你攤位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幾秒鐘。所以我們希望可以在三秒之內講完品牌的概念。」

此外,文化隔閡是一個挑戰,如果能找到全世界普遍都認同的概念、適用的語彙,較能成功挑起消費者的共情。

2.研究競品,逆推尋找通路

此外,物外花很多時間觀察相關競品。廖宜賢強調,不只鎖定在筆類的品牌,因為物外體現的是一種風格與品味,因此競品不只是筆類,也可能涵蓋其他生活風格類,或穿搭配件類的物品,「在選品店裡,我們的產品旁邊放的可能是墨鏡,或一個威士忌杯。我們就去思考,怎麼樣讓消費者將這樣的生活情境串在一起。」

廖宜賢說明:「消費者不一定買筆、不一定寫字,但他希望透過一支筆來彰顯自己的品味或個人風格。我們會逆推,找出可能合作的通路。」因此,在國外參展時,物外會盡可能接觸相關競品,而一般展會上大家也都很樂意分享彼此的資訊,不管是市場端或其他面向。

3.掌握銷售回饋,積極與代理商互動

儘管海外多半透過代理商經營,但物外很重視與代理商的互動,並透過代理商掌握通路銷售反饋,以便調整產品線。物外會不定期與代理商舉辦一些活動,例如「寫一封寄不出去的信」,除台灣外,德國也舉辦該活動。此外,也會與國外網紅合作進行海外推廣。

 

物外更年輕化的商品,因應消費者不同的需求。物外提供

▲物外更年輕化的商品,因應消費者不同的需求。物外提供

 

經營口碑:國內穩紮穩打

在海外有不錯成績後,物外順勢在國內也有不錯的推展,參展依舊是重要行銷方式,也發展企業禮贈品以及網路推廣。廖宜賢笑著表示,在疫情前,物外一直都是「佛系經營」,比較被動,沒有特別用力推廣,有通路主動想要合作,覺得調性契合就進行合作。

目前物外在國內有近30個實體通路,主要為誠品、巢.家居以及北歐櫥窗,企業禮贈品專案亦為大宗,電商則約占營收的一成。

1.透過群募接觸新客

除了參展,新品推出時,物外會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行銷產品。廖宜賢表示,每次群募,都可以為物外拓展30%以上的陌生客群。

儘管大部分品牌不願做群募,因為與品牌的穩定性有衝突,且易被視為對自己的品牌沒信心,消費者會產生不確定與不信任感,但物外將之視為一種宣傳、接觸新客的方式。

廖宜賢坦言,很多人是透過「嘖嘖」募資平台認識物外,並成為忠實粉絲。做為一個超過十年的品牌,粉絲不擔心物外會跑掉,所有承諾過的事情一定會負責,因此群募更像是給粉絲的預購優惠。

2.修正品牌溝通方式

隨著品牌經營的深化,物外也會進行品牌修正,但核心理念不變,改變的主要是溝通方式。物外過去較少拍推廣型影片,2023年度推出的形象影片,則與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合作,如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知名法式主廚江振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何曉玫、文物修復師蔡舜任等。這支暢談創作靈感的影片,與物外的理念自然融合,頗具渲染力。

3.突破既有產品線

在產品線上,物外也做了較大的突破。以往的產品比較簡潔,市場端甚至會覺得過於制式,但去(2022)年開始推出較為「年輕化」(Young Life)的品項,藉以展現不同的氛圍。例如今年8月推出色彩較為亮麗的「海洋永續筆」,廖宜賢認為,受眾不一定在年紀上有很大的差別,但會因應不同的需求而購買。

 

物外也會舉辦快閃活動來接觸消費者。物外提供

▲物外也會舉辦快閃活動來接觸消費者。物外提供

 

4.搜尋引擎優化

在文具類產品範疇中,物外相對高價且有質感,產品特別需要體驗,消費者才會感受到用心,所以早期幾乎沒有經營電商。但疫情的流行成為一個轉捩點,當海外實體通路紛紛關閉時,電商不無小補,儘管目前只占物外總營收約一成。

電商經營主要以搜尋引擎優化(SEO)觸及消費者。在奠基的過程中,物外會「想像客群的需求」來建立關鍵字,廖宜賢指出,除了原本支持物外的朋友以外,也希望觸及那些原本不認識,但實際上有機會喜歡物外的人,「想像他們會有什麼需求,可能是書寫端的需求,也可能是提升個人風格、個人品位的需求,穿搭的建議等。」據此透過官網上各類型文章,做關鍵字的堆疊與設定。

而透過數位廣告觸及新客,主要投放在臉書、Instagram、Google,並經營LINE官方帳號。廖宜賢認為物外並不是一個善於做線上宣傳的品牌,就是慢慢嘗試所有的可能性。

 

物外與迪士尼鋼鐵人合作的聯名筆。物外提供

▲物外與迪士尼鋼鐵人合作的聯名筆。物外提供

 

5.創造舊客凝聚力

除了上述推廣,廖宜賢認為,「創造舊客的凝聚力」至關重要。花很多時間來跟舊客做互動,是希望他們更愛物外,進而有可能買筆送給朋友,「因為筆是一個非常好的禮物,以這種方式來做口碑行銷。」

所有策略與方法,廖宜賢認為最終存續的關鍵,還是回歸對品牌核心的堅持,「能活下來我覺得有一點滿重要的是,我們還滿死腦筋的,就是很堅持在做自己做的事,不太過度追求紅利,不會說現在大家做什麼我們就跑去做。也因為這樣,我們吸引到了一群很棒的人。」

 

物外與金馬獎聯名推出商品。物外提供

▲物外與金馬獎聯名推出商品。物外提供

 

成功做到嚴守品牌核心,展現職人獨有的執著,讓物外在強調快時尚的潮流中,散發獨樹一幟的魅力,受到不少國內外消費者的肯定與青睞,吸引不少品牌與之聯名,包括霹靂布袋戲、知名皮革配件Alto、金馬獎、迪士尼鋼鐵人、英國知名通路Mr. Porter等,甚至傳承百年的日本職人都願意與物外聯手,打造出雋永、經典的商品。

隨著疫情成為過去式,物外年營收已突破3,000萬。廖宜賢經常提醒自己要堅持,不隨波逐流固然會面臨考驗,但就是「要忍住」,因為,很多東西會有一個勢頭,追求勢頭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得到豐厚利潤,但也同樣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消失無蹤。

 

 

 

相關文章: 

「物外」書寫職人之路 與日本職人共譜傳奇

好書分享系列:稻盛和夫的「經營之心」

▲稻盛和夫挽救「日本航空」(JAL)免於破產危機的輝煌經營歷程,最為人所津津樂道。Getty Images
第247期
廣播主持⊙王安慈、曾允盈 整理⊙王安慈

被譽為「經營之聖」的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其企業經營的原則幾乎等同於他自身修練心法的放大版本。時刻謙虛謹慎、全心投入眼前的事物、不厭其煩地努力,這位經營之聖除了日常這樣要求自己外,也總是同樣地如此勉勵員工。由稻盛和夫口述、稻盛資料館編輯整理而成的《經營之心:企業永續成長的「心」領導法》(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各章節皆環繞著「心」闡述,從凝聚人心之心、到發展事業之心、活化組織之心、以及開拓未來之心,除了是他經營企業的心法外,更可謂是他一生待人處事的準則。

經營之聖

此本《經營之心》,從章節的分類到內容,都呈現出教科書的感覺,直白地闡述稻盛和夫的理念。然而,在了解稻盛和夫的生平及為人後,再讀此書,更能體會他字裡行間的理念傳達。稻盛和夫之所以被日本人稱之為「經營之聖」,在於他終其一生言行如一地修養自己,並將其信念貫徹到生活、工作中。用白話形容,稻盛先生就是個傳統的典範,一位老紳士;而這本經營之心,雖非他親筆所寫,但也呈現了他樸實、認真的待人處事風格。

「人生不完全是靠能力決定,而是靠兢兢業業活出來的。」稻盛和夫的努力和信念,也體現在他兩次成功的創業──精密製陶公司「京瓷」與日本電信公司「第二電電」(KDDI),以及挽救「日本航空」(JAL)免於破產危機的輝煌經營歷程之中。他在52歲時捐出個人財富總計六百多億日圓,成立稻盛基金會,設置了京都賞。本著相信人類的科學發展與精神深化必須平衡發展的理念,他提出了京都賞的受獎者條件,必須是謙虛、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努力鑽研精進的人。

如此努力將其信念實踐於生命之中,在《經營之心》一書中,許多例子看似不符合新世代年輕人個人主義的觀念,但在一次次的閱讀過程中,越能體會稻盛和夫的精神,以及其理念為工作、經營、生活、社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利他」精神

「業務人員想受到客戶喜愛,關鍵的作法是,要像個『僕從』般服侍著客戶。」稻盛和夫這樣強調著,並且不只是表面功夫而已,而是要發自內心地用貼心、利他心來服務客戶。稻盛和夫以修養自心的態度,貫徹在企業經營上,帶領京瓷創造稅前淨利率達30%(當時同業平均為6%)的佳績。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績,絕非僅僅做個普通的「僕從」就能達到。

一般人普遍上認為日本人在服務上十分體貼、細緻,很能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思考。而稻盛和夫更將「利他」心發揮到極致,應用在企業經營上,追尋「對對方有利、對自己也不壞」的平衡。在其公司成長的歷程中,也因為秉持著這個「利他」心,在想辦法滿足顧客要求的同時,其公司也因此得以在每次的過招中逐漸成長、茁壯。因為貫徹了「利他」精神,在此原則下,最終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即使在員工犯錯,斥責員工時,稻盛和夫也秉持著這個原則,全心全意地讓對方知道錯在哪裡,並非針對人而是針對事情本身,本著希望員工能徹底明白錯誤的原因、後果的心態,希望員工能從中學到教訓。也因為如此誠懇地為對方著想,對方往往更能接收到這份心意,因而更加勤奮謹慎地工作。這也是在先「利他」的前提下,才得以發展出後面的雙贏局面。

人心:經營企業上,最確實的存在

稻盛和夫認為,員工幸福是經營公司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整本書中,他不斷強調:重視人心。當每位員工都能發自內心認同這家公司時,就不會在公司危難時棄船而去,並且能夠時刻以身為這家公司的一分子而感到驕傲。

在經營上,稻盛和夫對員工帶心、對顧客用心,而對自身,他也抱持同樣的原則,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磨練心性、提升人格。因此他嚴以律己,任何言行舉止與觀念都是從自身做起,才要求他人,這也就是日本人尊稱他為「經營之聖」的緣故,總是言行如一、表裡如一。

這本《經營之心》在閱讀上稍嫌平鋪直敘,缺少其他成功企業家自傳裡高潮迭起的鋪陳,然而卻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在人生、在工作的不同階段裡,都能從不同的章節獲取一些心法。或許,我們沒辦法將這些精神貫徹的如稻盛和夫般徹底,但能夠施行一二,必定也能受益良多。(本文搜尋Podcast《沒事不要創業》可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春源畫室」三代畫出文化財 潘岳雄談父輩門神繪畫事

▲台南市美術館策劃「春源畫室」三代作品特展,許多作品為收藏家出借,如「春源畫室」第三代潘岳雄背後的作品原為台南六甲媽祖廟的門神。龔安妮攝影
第247期
謝平平

台南市美術館特展「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6月22日盛大開幕,展期至11月12日,將全台頗負盛名的民間彩繪三代匠師潘春源、潘麗水與潘瀛洲、潘岳雄的作品,進行系統性整理,館方並結合帳本、詩社南管等生活記事,使民眾能了解當年生活環境的全貌。

潘家世居台南,三代畫師卻橫跨台灣政治環境變化最劇的一甲子,潘春源、潘麗水與潘瀛洲、潘岳雄三代所受的教育,分別為清領、日治、民國,在作品表現上,也展現著不同的想法。但宗教信仰維繫著他們身為漢人的血脈,彩繪廟宇技術也一脈相承,隨著第三代潘岳雄走入校園,這門技藝也透過現代教育體制,繼續開枝散葉。

 

潘春源1952年之書法作品〈右錄宋丞相文天祥正氣歌〉,原作典藏於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此為友達光電「擬真藝屏」螢幕顯示原作。謝平平翻攝

▲潘春源1952年之書法作品〈右錄宋丞相文天祥正氣歌〉,原作典藏於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此為友達光電「擬真藝屏」螢幕顯示原作。謝平平翻攝

 

第一代潘春源:輟學自學漢文與繪畫

雍正皇帝開放台灣拓墾,單身男子結伴度過黑水溝,不但海象凶險,與先墾者的衝突、新墾地的水源尋找等,皆無易事。而辛苦打拼之餘,神明就是他們的安心所在。因此,這些墾拓者在台發跡後,多會到福建家鄉聘請潮汕名師,到台興建廟宇、彩繪、唱戲酬神,數百年來皆如此。

被學者視為台灣第一代民間彩繪匠師的潘春源(1891~1972年),是潘家從福建漳州移民來台的第五代。

潘父為商號掌櫃,雖非有錢人家,但在農業社會中,潘春源可以投入大量時間讀書、畫畫。進入公學校(日治時代的公立小學)就讀後,他感到離自己興趣甚遠(當時尚未設立美術課),索性罷學不讀,繼續自學漢文,閒暇之餘提筆作畫、寫詩吟詞。

十八歲時,潘春源就在台南市街上開設畫室,「業務」項目相當繁多,小從山水、神佛畫作、肖像畫,大到廟宇壁畫、門神等,潘春源都能「接案」。而他的門神彩繪也因精準而頗受人稱道,人物形象則趨向民間喜愛的福態圓滿,「我祖父算是清朝人,他告訴我,他是無師自通,到處去看去學。」孫子潘岳雄如此陳述。

當時台灣經濟狀況雖不至於困頓,但以美術專才謀生,仍相當少見,僅有民間彩繪,女性則多是刺繡之類的營生。而已在日本畫壇奠定地位的石川欽一郎(1871~1945年)當時受邀首次赴台繪製作品,但尚未在台灣民間推動西方美術,轉變台灣民間對繪畫看法的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則是在春源畫室開設後的十八年才舉辦。

潘春源有勇氣以畫室謀生,除歸因很有個人想法之外,潘岳雄認為,或許是有人欣賞、購買,促成了祖父設立「春源畫室」。

 

潘麗水作品優雅細緻,1973年於大龍峒保安宮所作壁畫〈虎牢關三戰呂布〉相當精彩。台南市美術館提供

▲潘麗水作品優雅細緻,1973年於大龍峒保安宮所作壁畫〈虎牢關三戰呂布〉相當精彩。台南市美術館提供

 

第二代潘麗水:廟宇壁畫為全台之最

第二代潘麗水(1914~1995年)繼承了父親對繪畫的天分與對繪畫的堅持,在潘春源告知繪畫之路相當辛苦時,他仍不願放棄。父子皆在畫室工作,除民間彩繪,水墨、膠彩都是他們私下創作的媒材。

 

潘麗水的寺廟彩繪作品〈瘋僧掃秦〉,此為紅外線攝影作品。台南生活美學館,CC授權

▲潘麗水的寺廟彩繪作品〈瘋僧掃秦〉,此為紅外線攝影作品。台南生活美學館,CC授權

 

當時膠彩畫在台展烘托下,已成為主流,父子皆曾參加台展,並獲入選。尤其擅長水墨的潘春源在第二屆台展即以膠彩作品〈牧場所見〉「入選」,之後連續參展,皆獲「入選」。第七屆以水墨作品〈山村曉色〉入選後,他再也未曾參加台展,似乎是想證明什麼。而潘麗水在五屆臺展也以〈畫具〉獲得「入選」。

 

潘春源於1916年以炭筆為父親繪製的肖像畫。謝平平翻攝

▲潘春源於1916年以炭筆為父親繪製的肖像畫。謝平平翻攝

 

父子喜愛美術的心,並不會因政治而有所動搖,除了水墨、膠彩,潘春源還教兒子炭筆畫。炭筆繪畫技法是他短期就讀(汕頭)集美美術學校時,特別精研的技法,在台展舉辦前,潘春源已二次到中國大陸遊歷,遍覽各地廟宇,並學習最新繪畫技法。

根據成功大學的調查,潘麗水在全台留下的廟宇壁畫超過1,500幅,分散於96座廟宇,堪稱台灣之最。

第三代潘岳雄:大器晚成承傳家學

第三代潘岳雄則出生在二戰末期(1943年),進入現代教育體制唸書,祖父、父親並沒有要他接手畫室,而是鼓勵他繼續唸書。當時,東吳大學、交通大學已在台復校,全台大學院校約為15所,但鼓勵孩子唸到大學,仍非一般家庭的考量,可見潘春源、潘麗水的想法十分先進。

但同時,這也成了潘岳雄遺憾之處,「我爸爸小學就開始學、開始畫,我的功夫是他們之中最差的。」跟著父親工作時,潘麗水偶會對配色給意見,「你顏色不要用這麼豔。」

潘岳雄雖然偶爾會幫忙父親安金箔、上色,但退伍後就到美軍福利社工作,負責西方節日的陳列設計與櫥窗展示,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聖誕節,忙得不可開交。直到離開美軍工作,才又重拾畫筆,父親認可他出師時(參與法華寺的彩繪工作),他已34歲。

雖說與父親相比,潘岳雄晚了八年才投入民間廟宇彩繪的學習,但他也表示,父親學習的環境,是台灣經濟逐步走向高峰的年代,當時並沒有過多娛樂,人們專心一意的工作、學習。而他高中畢業時,台灣民眾所得增加,娛樂更多樣化,好處是接觸層面廣,眼界大開,但學習上也更容易分心,他謙稱,這是他很晚才學成的主因。

 

「春源畫室」三代門神畫風不同,潘岳雄認為與時代變遷有關。龔安妮攝影

▲「春源畫室」三代門神畫風不同,潘岳雄認為與時代變遷有關。龔安妮攝影

 

三代繪製門神比較

廟宇彩繪是大事,廟方事前會祭拜神明,並詢問「開筆」吉日,當日放鞭炮後開始做作畫;但現在廟方多以「統包」方式簡化流程,僅餘上樑、安八卦等日子,才隆重祭拜、進行儀式。

潘岳雄曾到高雄三鳳宮幫忙父親彩繪,彩繪的細緻程度,讓他至今難忘,例如先以墨線勾勒龍身鱗片,再於鏤空處灑上金箔粉,以漸層手法呈現金龍飛舞的立體感,相當費工。而許多做法是畫好墨線、貼上金箔,高下立分,「這是我父親畫過最好的作品。」

而時代的變遷,從潘家三代所繪製的門神上,也能略見一二。

潘春源備受稱讚的是構圖精準、用色典雅,保留清領時期的美學與開創性技法。而潘麗水開始畫門神的年代,已是日本殖民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開打),用色比上一代更加鮮艷,也加上許多瓔珞、配飾等,更加複雜。到第三代潘岳雄繪製門神,已頗具現代配色觀,出現以前較少使用的紫色與粉色系。

 

台灣民眾普遍信仰佛教或道教,而宗教彩繪作品目前也被許多收藏家所收藏,此為潘岳雄示範圖。龔安妮攝影

▲台灣民眾普遍信仰佛教或道教,而宗教彩繪作品目前也被許多收藏家所收藏,此為潘岳雄示範圖。龔安妮攝影

 

潘岳雄現場示範「擂金畫」

高雄三鳳宮建立於明鄭時期(1673年),三百年後邀請潘麗水前往彩繪(1967年),整整費時二年,才告完成。「以前的廟宇都不是很大間,但是三鳳宮成立較早,信眾多、規模大,當初廟方要求我父親畫出最好的作品。我父親就說,好,那就畫『擂金畫』。」

在極薄的層層金箔中,潘岳雄細細抽起一張,著手示範「擂金畫」所需原料,「金箔要經過米酒,才不會亂翹,用水不行。敲碎後,用細網目絹布過濾,用筆邊掃著邊過濾,這樣就可以做成『擂金畫』需要的金粉。用杵臼不行,會黏住。」潘岳雄一邊示範,一邊稱讚父親非常聰明,發明許多畫畫的方法。

問到畫門神是否有什麼祕技?他笑說,什麼祕技都沒有,廟方準備什麼顏料、什麼筆都能畫,「就像跑馬拉松,哪有什麼祕密?就是靠自己的功夫。」

打造「飾品圖書館」 「冉冉」切入韓系時尚選品市場

▲冉冉飾品圖書館陳列擺設。冉冉提供
第247期
曾允盈
2019年成立後閃電擴張,靠著精準選品與選址,最多開到22間店。創辦人楊智淵為連續創業家,經歷疫情低潮,越挫越奮擴張服裝品項,持續將「冉冉ZANZAN」營業額推上新高。

2019年底成立,位在台北市信義區微風松高的第一家店,一開幕就做了300萬業績,隔兩個月馬上開了4家店,由台灣創業家打造的韓國飾品品牌「冉冉ZANZAN」,展店速度超乎想像。

目標客群(TA)鎖定在20至45歲的小資女生,這群消費力可觀的年輕女性大概對「冉冉ZANZAN」不會陌生。創辦人楊智淵自信表示,只要喜歡在台北逛街的女生,九成以上都逛過冉冉。

 

冉冉創辦人楊智淵對零售業相當嫻熟。葉俊宏攝影

▲冉冉創辦人楊智淵對零售業相當嫻熟。葉俊宏攝影

 

連續創業家:精心打造「飾品圖書館」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畢業,楊智淵從小就很有生意頭腦。10歲就想創業,會到玩具店挑一些熱門商品,如扭蛋、模型、玩具車等,帶去學校賣給同學。出身軍公教家庭,楊智淵的家人起初很反對他做生意,認為風險太高,不如找一個鐵飯碗安穩度日。畢業後楊智淵先到公關公司上班,後來決定符合家人的期許,去服志願役。

軍旅生涯對他產生很大影響,除了存下不少積蓄,成為退伍後的創業資金,國軍的組織架構對他而言也很有幫助,有助於未來的品牌創業。不僅如此,當兵期間楊智淵還做網拍生意,去五分埔進貨包貨,再請媽媽拿去郵局寄貨。當時26歲的他,一個月可以靠網拍賺進20萬。退伍後憑著網拍經驗和資金創業,接連開了廣告公司跟服飾店。

楊智淵是連續創業家,創立「冉冉ZANZAN」之前剛離開前一個品牌,正在唸博士班的他,和老婆張淑美(May)聊到未來規劃,想起還有不少曾經共事的夥伴,決定成立韓國選品品牌,一起打拼。

張淑美創業前是髮型設計師,對時尚穿搭有獨到觀點,一年會飛韓國四趟,採買自己的穿著配件。兩人從飾品著手,卻不是一般的飾品量販,而是以「飾品圖書館」的陳列概念,營造充滿文藝氣息的鑑賞空間,一格一格的飾品展示猶如圖書館架上藏書,購物氛圍對了,和市場也做出區隔,立刻打開知名度。

 

冉冉中壢SOGO店面。冉冉提供

▲冉冉中壢SOGO店面。冉冉提供

 

閃電擴張:選品與選址眼光精準

就像多數流行品牌,「進貨策略就是老闆娘的眼光。」楊智淵形容,老婆做造型起家,每天都穿得像走秀。而關注歐美品牌的流行趨勢,就是日常的興趣。張淑美也因常跑韓國,就負責處理進貨、貨運,接下來報關程序打點好,第一家店開起來速度就可以加快。

「冉冉ZANZAN」第一家店開在微風松高,和品牌定位有關。因為信義區百貨公司類型多,客群廣泛,微風松高一樓的櫃位也有一定的人流。「每家店都有自己的試算表,我從人流去算,假設百分之一會經過我的店面,再抓會跟我消費的比例,就有基礎的營業額。」

接連開了四家百貨專櫃店,第五家決定開街邊店,半年後就開第六家,分別在人潮最多的忠孝東路和士林文林路,2020年過完年再開高雄店。2020年最多曾經開到22家店,可說是閃電擴張。

決定開街邊店,是因為要平衡百貨公司的帳款。熟悉零售業運作的楊智淵表示,百貨公司會押款,資金壓力比較大,有時應收帳款會達兩、三千萬,因此必須準備兩個月至三個月現金。街邊店則是租金壓力大,因此對於人流和客單的計算也必須清楚。

 

楊智淵歷經多次低潮,尤其疫情時差點撐不下去。葉俊宏攝影

▲楊智淵歷經多次低潮,尤其疫情時差點撐不下去。葉俊宏攝影

 

疫情攪局:月營收崩盤到100萬元

創業順遂,只是不幸遇到疫情。2020年COVID-19疫情來襲,很快就沒辦法進貨,楊智淵到處找貨來賣。只是當時以為疫情約莫半年就會結束,但卻錯估形勢,甚至在觀光區連開五、六家店。「賭一把可惜沒有賭贏,所以只好快速修正,把街邊店收掉。」2021年過年後,決定把一半的街邊店收起來,轉進百貨專櫃。

修正的策略奏效,2021年年頭回穩賺錢,楊智淵覺得接下來大有可為,沒料到的是,「三級警戒」的惡夢來了,5月宣布不能外食,「我一聽到三級,心都涼了。那天是禮拜六,我在上博士班的課,一整天都沒有心思聽課。」

當時楊智淵已經準備好開一家旗艦店,開店試營運第一天就遇上三級,當天的營業額是400元,甚至是員工自掏腰包充數的,楊智淵印象十分深刻。

隔日,楊智淵先盤點人力,打電話給房東,表示如果繼續收租金只能做到當天,「我很感謝士林店的房東,他有半年沒收我租金。那時候撐得很辛苦,我叫員工拍照,最熱鬧的士林夜市整條路只有我們家亮著燈。我和房東說,請他不要讓文林路最後一盞燈熄滅。」楊智淵苦笑説:「不是我不認真做,我站在門口,整晚只經過四、五個人。」

業績崩盤式下滑,最慘的那個月,冉冉將近20家店,整體業績只有100萬。楊智淵快速收掉剩下的所有街邊店,全部移往百貨,最後只剩下13間百貨專櫃店。「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男子漢,沒什麼難得倒我,當時卻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很憂鬱,也會壓力大到跟家人吵架。後來想一想,歷經金融風暴、各種低潮都復活了,我絕對不能倒下。」所幸終於順利度過低潮,靠著全公司上下找貨源、賣水果禮盒,撐過最艱難的時期。

 

共同創辦人張淑美負責冉冉的選品。冉冉提供

▲共同創辦人張淑美負責冉冉的選品。冉冉提供

 

切入服裝市場:進軍台灣最大韓系時尚選品

直到2021年11月,業績開始回穩,2022年8月大幅成長,每月銷售額達千萬,2022年底成長50%,今(2023)年上半年和去年相比,雖然店數較少,整體營業額還是成長30%。

盤點冉冉經歷疫情低谷,還能很快站穩一席之地的原因,除了最初的開店策略成功和定位相當精準之外,2021年加入衣服品項很關鍵。服裝的銷售比例如今占比約60%,成為銷售主力。從飾品圖書館切入服裝市場,冉冉的目標是台灣最大韓系時尚選品,可以一站式購足。

衣服品項中,超過半數經過再設計,於國外採購之後,送交工廠進行再製,以便增加冉冉品牌獨特的設計感,包括縫上品牌Logo,加上腰帶、水鑽,甚至修改版型。設計款就由冉冉內部兩位設計師,負責與工廠端對接。

楊智淵自信提到,設計款是與其他品牌做出差異的原因,市面上不會有同款。「成本的毛利影響有限,但跟同業差別就很鮮明,可以做出自己喜歡的樣式。我們嚴格把關,對廠商也有要求,拷克(即車布邊)都拷不好的廠商我不要,寧願多花一點錢,也不要找做出來品質不好的。」

品質必須是品牌的核心,不少快時尚歐美品牌,確實便宜但基本品質很難顧及。「雖然還是有一點瑕疵,畢竟鑽是人工貼、衣服是手工再製,我們也把售後服務做好,直接包退、包換,彌補品質上難免的瑕疵部分,漸漸在市場上也有很好的口碑。」楊智淵表示。

 

冉冉將韓系時尚品項帶進台灣。冉冉提供

冉冉將韓系時尚品項帶進台灣。冉冉提供

▲冉冉將韓系時尚品項帶進台灣。冉冉提供

 

未來目標:開發海外市場多方合作

接下來就是往海外走,已有多個東南亞、歐美國家正在洽談。楊智淵認為冉冉目前的定位,可以是純飾品店面,也可以做複合選品,依據海外店面需求做規劃,如果本身是服裝品牌,冉冉就以飾品合作,如果是咖啡廳,冉冉可以作為複合選品店。

2021年底楊智淵因緣際會認識YouTuber賤葆,雙方合作成立公司「大紅可以」,協助網紅規劃自有品牌,推出首個品牌是旗下網紅晨晨的「ENROAR」,2022年開賣即造成轟動,第一檔預購活動做到系統當機。

楊智淵思考周詳,多年累積的創業經驗,對品牌早有長遠規劃。他笑著表示,要創業一定要有一個心態,就是這輩子不會停下來,創業就是會一直走下去,且創業者沒有休息的一天,「老闆是全天下最自由,也是最不自由的行業,有這個心理準備再創業也不遲。」

台南古城創新空間 黃亞男營造「南埕衖事」新舊對話

▲「南埕衖事」是冰淇淋店,也是體驗台南新舊文化的場域,前排中為總經理黃亞男。龔安妮攝影
第247期
謝平平

近年,商業模式翻新的程度不斷加快,從異業結盟、複合式到各式軟體服務,新創公司的業務往往令人吃驚,從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自我定義為能源管理公司,全球燈具大廠飛利浦(2018年獨立為Signify昕諾飛公司)在光成為傳遞訊息的媒介後,宣布自己為訂製照明系統服務公司,都讓我們一窺未來商業模式的不同。

 

「南埕衖事」入口隱在巷弄。南埕衖事提供

▲「南埕衖事」入口隱在巷弄。南埕衖事提供

 

2022年在台南開幕的「南埕衖事」,許多人說這是冰淇淋店,也有許多人不用冰店來形容它。從菜單上看,這確實是一家冰淇淋店,但這家冰店的建築卻是獨一無二,有知名建築師藤本壯介以台南巷弄為發想的白色樓梯,室內還原台南巷弄特色,植栽環繞的空中花園搭配著耳目一新的擴張網遮蔭,讓人邊吃冰淇淋,邊想不起這是家冰店。

全台七、八十家上市櫃公司的董座,特地前往參訪,總經理黃亞男如此定義「南埕衖事」──我們不是冰店,而是注入文創精神的新創產業。

 

南埕衖事外觀為新舊空間的融合。南埕衖事提供

▲南埕衖事外觀為新舊空間的融合。南埕衖事提供

 

藤本壯介對台南的想像

在台南忠義路的連排透天中,有鄭成功祖廟、玻璃行、美髮沙龍、水果店、咖啡店等,透露著在地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一戶外觀為純白樓梯的建築,吸引著過客的目光,該棟建築原址為鑽石大飯店,1969年底開幕,營業24年,1993年歇業。

台南知名建商府都建設看好該區地段,接手後邀請日本知名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為其進行初步的設計構想。

藤本壯介為日本中生代建築師,東京大學畢業後不久,隨即成立個人事務所,以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館與圖書館(2010年)、House NA(2011年)等獨特設計受到矚目,被視為伊東豊雄接班人,設計案遍及全球。

藤本壯介曾參與台南市美術館、台中市「台灣塔」的國際競圖,知名的「佳佳西市場旅店」即是由他操刀設計,是台南相當成功的老屋改造案。

隨著該棟建築產權易主,他的設計也有所更新,但「樓梯」仍是主要的核心設計概念。向來被視為過渡空間的樓梯,人們可在此駐足、思考;於喧鬧城市中,可以望向藍天的樓梯,猶如打開內心對外的窗,更顯珍貴。

燠熱的南台灣,與這座純白樓梯相處最佳時間為傍晚,建議讀者可預約6點之後的導覽場次。

 

黃亞男將「體驗」做成一門生意,吸引上市櫃公司前來參訪。龔安妮攝影

▲黃亞男將「體驗」做成一門生意,吸引上市櫃公司前來參訪。龔安妮攝影

 

古城生意經 跳脫倚老賣老

COVID-19疫情襲捲全球,黃亞男剛從菲律賓回台,當時只有建築設計圖與空空如也的建築物,他因緣際會接下整體規劃。建城即將四百年的台南,美食、古蹟是城市觀光的最大亮點,國際建築師設計的純白戶外梯,加上室內八樓空間,是新與舊空間的對話。而黃亞男也認定,一座古城的生意經,不需從仿古開始,「若歷史會不斷向前堆疊,文化是否該不斷創新?」他訂下營運三原則:不瓜分老店生意、空間優雅、體驗台南,並四處觀察台南觀光客。

主打小吃美食?成本過高,加上在地小吃豐富多元,超過一甲子的業者比比皆是,這些具有歷史感的店家,如同老滷,使台南更加有味。

花了二個月四處走訪、觀察,街上許多觀光客拭汗排隊、擦汗吃美食,「我的老師說,只要是別人需要的事業,就能永續經營。」他決定以吹冷氣的冰淇淋店為主要營業項目,立刻招來團隊質疑,「你自己看一下,周遭有多少店在賣冰?」

從「南埕衖事」步行二十分鐘內,估計有近二十家冰店,但黃亞男非常篤定,冰淇淋與冷氣符合觀光客需求,更是吸引人們來此體驗新舊台南、創造記憶的最佳元素。

不但如此,他還大膽創立「收費制」,週間300元,週末再加50元,部分可折抵商品,將每名入場民眾的消費金額拉高至450元。

 

南埕衖事的義式冰淇淋。南埕衖事提供

▲南埕衖事的義式冰淇淋。南埕衖事提供

 

台南獨家香氛 模擬巷弄的空間設計

這樣的商業模式更像美術館,藤本壯介的「作品」是永久展示,而室內空間設計則處處有著台南巷弄、生活的意象,說是在冰店吃冰看風景,更像是在美術館中享用冰淇淋。

 

南埕衖事提供的台南專屬香氛。南埕衖事提供

▲南埕衖事提供的台南專屬香氛。南埕衖事提供

 

而室內空間散發著微微香氣,令人尋覓再三。「南埕衖事」特請調香師以台南巷弄常見的茉莉、廚房傳出的胡椒香為主,調製台南專屬氣味,除了第一款「衖」(即「弄」的古字),還接續推出三款不同主題的香水。

 

南埕衖事的室內泥牆模擬巷弄文化。南埕衖事提供

▲南埕衖事的室內泥牆模擬巷弄文化。南埕衖事提供

 

「台南很有趣,即使是殘破不堪的日式老房子,仍有自我的風采。」黃亞男將巷弄體驗搬進室內,有高腳椅,也有矮小几凳;常有人看到泥牆上開的小洞,不自覺就把眼睛湊過去,泥牆旁的縫隙則模擬著巷弄殘破牆體。黃亞男笑說,人在巷弄中的行為很不一樣,鑽牆縫、偷看牆洞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也是都市發展後難以體會的巷弄文化。

 

在南埕衖事空中花園飲茶很舒服。謝平平攝影

▲在南埕衖事空中花園飲茶很舒服。謝平平攝影

 

此外,室內廣播會定時響起,模仿小貨車穿梭大街小巷的生活日常,只是廣播內容從雜貨、廣告換成了台南的故事。剖半綠竹的天花裝飾,木製家具搭配時尚藤椅,天井濃濃綠意與復古的窗格,形成一幅畫,一幅台南老宅常見的景色。

許多來客喜歡坐在窗邊,看著藍天吃冰淇淋。

 

涼扇在「南埕衖事」隨處可見,上有獨特的台南專屬香氛,令人愛不釋手。南埕衖事提供

▲涼扇在「南埕衖事」隨處可見,上有獨特的台南專屬香氛,令人愛不釋手。南埕衖事提供

 

「絕不只眼睛看到的如此而已」

白天,黃亞男站在入口與消費者打招呼;關店了,他還站在出口,為路人解說。晚上8點,室內燈光已熄,還有路人站在紅燈籠下,聽他說著「南埕衖事」的故事。一般人或許不知道,這位笑容洋溢的男士就是經營者,也不知他曾在地產界呼風喚雨,不可一世。

他常以步行來觀察一個區段、一座城市,只要看到好建築,他會告訴自己,「絕不只眼睛看到的這樣而已。」並不斷鞭策自己,想出更多不同的好主意。

中部地產界認為黃亞男是個狂人,銷售屢有新意、業績長紅,建商對他的狂,也只能爭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46歲上了一門課後,他從此放下事業,投入志工工作長達12年,現今從他眼裡已難以看到對過去的留戀,然而,成本計算、創意發想、徹底執行的功夫,都還在。

在他眼中,台南不是一座古城,而是百年文化的載體,體驗本身就是一門好生意。

他將「南埕衖事」打造為觀光客體驗台南新、舊文化的空間,目前已達損益平衡,雖然鬆一口氣,但觀光有大、小月,他仍每月仔細查看財務報表,不敢放鬆。

 

南埕衖事邀請周遭國孩童學生畫涼扇(良善)換冰淇淋。南埕衖事提供

▲南埕衖事邀請周遭國孩童學生畫涼扇(良善)換冰淇淋。南埕衖事提供

 

傳承良善 企業需起而行

但黃亞男擔憂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崩裂,因此,雖然開幕還頂著業績壓力,他仍推動小學生畫涼扇(良善)換冰淇淋的品格教育活動;並找尋台南優良店家,成為「納良地圖」的一員,錄製Podcast節目協助推廣,希望組成良善企業隊。

 

曾叱侘風雲的黃亞男不再將賺錢視為唯一,與社會共好、傳承善良,企業方能永續。龔安妮攝影

▲曾叱侘風雲的黃亞男不再將賺錢視為唯一,與社會共好、傳承善良,企業方能永續。龔安妮攝影

 

「惡的力量一直都存在,只要能揚善,就能維持大家心中的那份善良。」

過路的民眾,或許還是不知道他是誰,但會記得曾經在這裡體驗的良善。黃亞男不在意有沒有人記得他,他認為,除了賺錢,將善良傳承給下一代,也是目前企業必須起而行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