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左再次荼毒世界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說,人類所有的災難都來自歐洲大陸。Getty Image
第245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曾說,人類所有的災難都來自歐洲大陸。這種論斷當然有其根據:以斷頭台為標誌的法國大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馬克思主義興起(共產災難全球蔓延),都來自歐洲大陸。

對最多人口的中國來說,共產主義是舶來品,「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馬列主義」。而對俄國十月革命,列寧本人都自豪地宣稱是法國斷頭台大革命的升級版,手段是暴力和恐怖。所以,中國的共產災難源自歐洲,從法國斷頭台到蘇聯古拉格再到中國。

 

今天全球又面臨一場關係人類命運的重大抉擇,尤其是美國。白左們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實要摧毀人類的基本倫理、傳統價值和文明。Adobe Stock

▲今天全球又面臨一場關係人類命運的重大抉擇,尤其是美國。白左們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實要摧毀人類的基本倫理、傳統價值和文明。Adobe Stock

 

美國是西左的大本營

柴契爾夫人還說,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案都來自說英語的國家,指英、美。但今天,英、美不僅不提供解決問題之路,反而成了問題的源頭。

今天,全球又面臨一場關係人類命運的重大抉擇。這次毒源又是西方,但已遠不止法國,而是英、美領頭並主導,尤其是美國。白左們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實要摧毀人類的基本倫理、傳統價值和文明。他們和列寧、史達林們的共產主義有諸多相似之處。

一、都是以平等的名義搶奪勤勞致富者的私有財產。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開宗明義:消滅私有制!要沒收私有財產,全部共產。現在西方左派政府的共同特徵是推行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實質是搶奪富人和中產階級的私財,國家強行二次分配。這跟毛澤東們當年「打土豪分田地」是一種思路和邏輯。人的能力不同,擁有不同財富是正常的。強行均貧富,不僅人為製造不公平,更擴大政府權力(剝奪個體權利),所以左派熱衷大政府。

現在西左們提出「全球化、全球政府」,要對世界全盤改造、重組,用他們的說法是「大重構」(The Great Reset,或稱大重置)。這讓人想到法國大革命的推倒一切重來(毛的文革也是如此)、列寧的蘇維埃改朝換代、翻天覆地。大重構的核心是「群體主義」,就像美國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在高揚個體主義價值的暢銷書《源頭》(The Fountainhead)中那個左派埃斯沃斯.托黑宣揚的,希望人類只有一個脖子,他們就可一下扼住,統一所有行為,控制整個世界。

二、都煽動對立和鬥爭,拒絕憲政和法治。共產主義熱衷階級鬥爭。今天西左熱衷族裔撕裂、黑白鬥爭、性別對立等等。美國左派提出的「覺醒文化」和「種族批判理論」,都是煽動黑人對抗所謂「白人種族壓迫」,製造黑白對立。在美國,如白人殺了黑人,就被左媒渲染成「種族仇恨」。而黑人殺了白人,則不願提種族甚至都不報導。事實是黑人犯罪率在美國最高,黑殺白(或殺亞裔),尤其黑殺黑,發生最多。在黑人集中的芝加哥,幾乎每個週末都有黑人槍殺黑人的悲劇發生,但左媒不願報導。現在左派煽動「黑人覺醒」,要求賠償當年奴隸制的後代。在白左掌權的加州已擬議案,對黑人最高可賠償120萬美元!所謂覺醒文化,不僅不是覺醒,而是摧殘人靈魂的毒藥。

覺醒文化是煽動對立 取消文化是因言獲罪

三、都摧毀傳統。在雨果(Victor Hugo)《九三年》(Ninety-Three)中,捍衛傳統的老伯爵痛斥左瘋羅伯斯比(Maximilien Robespierre)們「拆教堂,滅道德,摧毀傳統」的惡行。今天,美國左派就照著這條路走。美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起點是1620年,這一年「五月花號」從歐洲駛達北美,逃避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們在船上訂立公約,要在北美建立一個以信仰、道德、法治為核心的新國家。今天,西左們要把這個座標年份改為1619,說這一年黑奴被販賣到北美、美國靠奴隸起家,從而顛覆美國歷史和傳統。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運動時,美國建國先賢華盛頓、傑弗遜、林肯等人的雕像被推倒,後來樹起了曾用槍頂著孕婦肚子搶劫的毒品慣犯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像。他因吸毒品在被白人警察逮捕時意外死亡。這是個悲劇,但絕不意味這個黑人慣犯是英雄。白左卻顛倒黑白,混淆價值。法國大革命、列寧的共產革命、毛澤東的文革,共同特點是顛倒黑白,摧毀傳統價值觀。因只有推倒傳統價值,才能「大重構」白左的全球政府夢。

四、都要反道德。共產主義結果是道德淪喪。今天西方,尤其美國,左派的「大重構」就是要解體人類文明底座,所以他們熱衷宣揚同性戀、雙性戀、變性,無性別等,鼓吹男女浴室和廁所不分,甚至煽動「孩子變性」,還不許家長干預,理由是保護孩子的選擇自由。孩子懂什麼變性(及嚴重後果)?現在不少當年被蠱惑而變性的人痛悔不已,痛不欲生,因再也變不回去了。左派蠱惑孩子變性是最大的反道德,傷天害理!

五、都控制言論,恐懼異議。共產主義靠謊言統治,最恐懼孩子戳破「國王新衣」。今天,西左力推的「取消文化」就是壓制不同聲音。取消文化就是「因言獲罪」,誰膽敢質疑左派的政治正確,就會遭圍剿,輕者名望被毀,重者被「取消」職務,解僱或開除。全球暢銷書《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作者羅琳(J. K. Rowling)已經是左翼,但因太看不慣變性、男女不分等而發出異議,結果遭全球左派圍攻,那些靠她小說改編的電影而出了大名的年輕演員也要跟她切割,甚至公開詆毀她。她多有名、多有錢,都逃不掉被整肅、噤聲的命運。

當年共產主義所以能興起蔓延,因它高舉正義大旗,俘虜了全球無數知識分子的弱智頭腦。今天西左推行政治正確,也靠高舉照顧弱勢群體的牌坊,高唱公平正義的均貧富高調,高揚建立大同世界「全球化大重構」的大旗。名家海耶克早就指出:「通向地獄之路往往由鮮花鋪就。」因為世人往往只看到華麗高調鮮花的絢麗,而沒認清它是罌粟花,是毒品。

只有俄國清楚地對抗白左

當今世界誰能抵制這個新的西左病毒?大國之中,日本是潛意識抵抗。日本文化傳統是平和、秩序、中庸(不走極端),注重「常識義理」(這四字可概括日本文化精髓)。當年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在日本就行不通,更沒有中國文革式的瘋狂。但日本不是認知清楚的有意識反抗,而是憑藉自身文化傳統而自然地不隨波逐流。雖然左派在媒體和大學也是主導勢力,但整體日本國民更多信奉自己傳統,西左想占領日本,起碼今天是夢想。在七大工業國家中,日本已是一支獨秀,保守主義價值占絕對主導地位。

人口最多的中國,當年毫無警惕地全盤接受蘇俄革命模式,今天對西左的所謂「先進」(美國左派一直自誇是「進步主義」),也同樣模糊不清。政府麻木不仁,在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中,也有很多人因對西方左右派價值取向不清楚,糊里糊塗地附和白左的政治正確。少數清醒者,知道西方左右派在爭什麼,開始捍衛西方和本國的傳統價值。但這並沒有形成左右社會的能量,也沒有一股勢力去推動。

在全球大國中,從官方到知識界,有意識地抵抗西左狂潮的只有被共產主義蹂躪過的俄國。普丁總統多次演講中都一針見血指出,西方左派熱衷的,是當年列寧史達林們搞過的,西方願重蹈覆轍,那是他們的事情,但俄羅斯堅決不走這條老路。這也是西方白左們痛恨普丁和俄國,要通過烏克蘭打代理人戰爭,削弱俄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看到了,普丁的俄國是西左的主要敵人。也因為一場俄烏戰爭,模糊和掩蓋了俄國和西左的這場價值較量的真相。

當然,抵抗西左的最重要力量來自美國內部,以川普總統為代表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重建偉大美國運動)非常清楚左派的本質(要從內部毀掉美國),所以提出重建偉大美國。「重建」兩字說明已認識到正被摧毀,「偉大」兩字代表左派正把美國變「醜國」。這場沒有硝煙的正邪大戰空前激烈,因左派掌握主要資源:竊選進白宮掌握政權,媒體全面被左派控制,臉書(Facebook)油管(YouTube)等主要社交媒體也是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等左派猶太人擁有。再加上黑人(占人口14%)、西裔(占18%)、亞裔(占7%)等群體受左派的所謂同情窮人和少數族裔的宣傳洗腦,以及濫發福利的變相收買,多是支持左翼民主黨,所以左派勢力愈加龐大而囂張。

共產主義大勢已去,已是尾聲。今天這場新的源頭同樣是西方的左派激進狂潮會持續多久,會造成怎樣災禍,人類是否會接受共產主義災難的慘痛教訓,看清西左的反人類本質?還是未知數。

由尊子事件引發的「香港白色恐怖」

▲香港政治漫畫家尊子2012年出席香港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記者會,即席繪畫一幅諷刺國民教育科的政治漫畫。維基共享資源
第245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漫畫家尊子(原名黃紀鈞,另有筆名「紀文」)從今(2023)年5月14日開始停止了他在《明報》的漫畫專欄。這件事所以稱為大件事,乃因香港沒有人在一家報章上有長達40年的專欄,而且他是漫畫界的大老,是標誌性人物。

下架〈尊子漫畫〉始末

40年前、也就是1983年,那一年我進入香港《信報》工作,也開始認識尊子,因為當時他也在《信報》畫漫畫。那時沒有社群媒體、沒有email、沒有傳真機,每天一篇的專欄文章或漫畫,稿子都要親自送到報館。當時報館多在香港島,九龍的《東方日報》,在中環利源東街有一處放信箱給你投稿的地方,每天下午有人來收走。尊子那時開始在《明報》也有專欄,其中一個是「乜(粵語,「什麼」之意)議員」,由三格畫組成。

尊子擅長畫政治人物的漫畫,內容「抵死」(粵語,「好笑、非常幽默」之意),所以深受歡迎。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時,也被吸收為它畫漫畫。這次《蘋果日報》被迫結束營業,大家都在看,特區政府能夠容忍尊子的漫畫到幾時?尊子也不主動退縮,看你幾時動到我?果然,最後是當局向《明報》施壓,最後由《明報》出面,停了尊子的專欄。如果《明報》不停,當局敢封《明報》嗎?這是未知數,但是最後,還是《明報》先投降,因為這個賭注太大了。一般的資本家都不會把報館做賭注,尤其是《明報》老闆是馬來西亞籍的愛國資本家張曉卿。

尊子可謂《明報》的三朝元老,從查良鏞到于品海再到張曉卿,尊子都巍然不動,因為他有廣大讀者的支持,九七前他也有應變的準備。我曾經為他的作品《鄧伯爺》「配音」,因為當時鄧小平仍是中國政壇的男主角,所以找講廣東話帶有鄉音的我來配音。後來九七算是有驚無險的過去了。

 

1997年林保華夫婦離開香港時尊子贈送的畫作。林保華提供

▲1997年林保華夫婦離開香港時尊子贈送的畫作。林保華提供

 

1997年我與太太離開香港去美國時,他給我們畫了一幅漫畫做紀念。以後我們回香港時,見了許多新朋友,居然沒有再與他們夫婦見面,實在太遺憾了。然而每次有大的社會運動,都看到尊子出來參與,可見他的熱心未減。《香港國安法》頒布後,多次見到尊子被警告,然而他一往如昔從事他的漫畫創作。

最新一輪的事件發生在2023年5月9日,《明報》刊載的〈尊子漫畫〉諷刺香港區議會大幅度改制,說只要「長官」認為合適即可。漫畫以三格圖展示一名男子向一名女子說:「我同意呀,學歷不同於做嘢能力格,香港高分低能嘅人好多格(我同意啊,學歷不同於做事能力嘛,香港高分低能的人很多)……」;「會考中英數唔合格,膽固醇過高,癡肥,有心臟病,矮細,色盲大近視都冇問題格(會考中英數不合格,膽固醇過高,癡肥,有心臟病,矮小,色盲大近視都沒問題)……」;「只要長官認為合適,都可委任佢哋做防火滅罪委員會,由佢哋把關篩選區議員,市民都很放心格(只要長官認為合適,也可委任他們做防火滅罪委員會,由他們把關篩選區議員,市民都很放心)……」。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同日隨即於其臉書專頁發文,點名嚴厲譴責,強調港府委任原則是「用人唯才」,批評漫畫「扭曲並抹黑」政府委任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和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原則,指「內容無視事實,混淆視聽,並帶有歧視成分,侮辱膽固醇過高、患心臟病、色盲等人士,暗示他們無能力貢獻社會,有違傳媒道德」。局方又斥,《明報》對區議會新方案作誤導性的言論,扭曲解讀方案內容,形容是「政治凌駕道德的行為」。然而由於大量人才流失,降低用人標準,由長官說了算,不就是目前的用人標準嗎?

經港府,尤其是保安局長鄧炳強連番批評後,5月11日,《明報》公布於5月14日停止刊登〈尊子漫畫〉,但無交代原因。《明報》編輯部表示,感謝尊子40年來一同見證時代的變遷。什麼變遷?不就是收緊言論,導致他無法繼續刊出作品的「新時代」嗎?尊子接受傳媒查詢時,認為漫畫是「心照不宣」的原因而停刊,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期望香港新聞工作者要繼續努力;從事新聞工作常有高低起伏,但總見前路。

香港作家馮睎乾表示,在文明社會,諷刺漫畫家若被控告,往往能以「修辭式誇張」作抗辯理由,而誇張與抹黑的界線,須取決於「正常明理者」的判斷,而非「心智異常者」的曲解,要畫到白癡都明,倒不如放棄批評。

 

凌鋒(林保華筆名)於1993年出版《閒話毛伯伯》一書時,由尊子設計的封面。林保華提供

▲凌鋒(林保華筆名)於1993年出版《閒話毛伯伯》一書時,由尊子設計的封面。林保華提供

 

「禍及九族」相關作品

在過去半年多次遭政府點名的《明報》〈尊子漫畫〉,在消息公布同日(11日),《明報》接獲讀者報料,曾先後於10日和11日在公共圖書館的網上檢索目錄內以「尊子」之名搜尋其作品,發現10日搜尋到的21項與尊子相關作品,至11日已「沒有檢索結果」;根據10日搜尋紀錄,除尊子親著的漫畫外,部分是尊子插圖的作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回覆《明報》查詢時表示,涉嫌內容「可能」違反國家安全或香港法律的書籍,都會立即下架以作檢視,可謂「有殺錯,冇(沒有)放過」,比無縫接軌還犀利,因為12日與13日《明報》仍發表尊子的作品,但是圖書館已經絕跡。當中除了尊子漫畫著作《黑材料:尊子漫畫集》、《混帳東西:尊子漫畫二集》等,也包括由黃琉著、尊子插圖的《黑旋風》;5本由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著、尊子插圖的作品,如《媽媽的生日禮物》、《到公園去散步》等,還有由香港電台出版的錄音資料「2004十本好書:漫畫家尊子推介《人類的音樂》」等等。

看來,這是禍及九族。只要有尊子的名字,不管是不是他寫的,也不管內容如何,一律下架!特首李家超在出席行政會議前回應這一事件,他說公共圖書館須確保館藏散播的信息不會有違香港利益,市民仍可在書店購買下架書。李家超還說,公共圖書館須確保館藏沒有不當內容,審視原則包括館藏有否違反香港法例、有否傳播不符合香港利益的信息;他亦對負責處理圖書館館藏的康文署人員專業水平有信心。

「香港利益」下的「白色恐怖」

經過記者的進一步搜尋,才發現被下架的豈止尊子一人?前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的作品也被下架,還有有關六四的其他作品等等。然而下架的標準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就是上述的「香港利益」嗎?

什麼是「香港利益」?由誰來決定?對香港的批評全是違背香港利益嗎?其界線何在?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李家超的說法,是否表明即使圖書館下架但不等同禁書,即買賣雙方均不違法?但他擔心政府「不知會否反口」。因此要求有關部門澄清買賣雙方是否毋須擔心相關風險,否則或為書商製造「白色恐怖」。保安局則表示,執法部門採取任何行動會按實際情況依法處理,不評論個別情況。這「實際情況」又是什麼?還不是長官意志?

為何以前沒有「香港利益」?或者很少「香港利益」?現在卻出現了,而且需要大動干戈?原因很簡單,就是《香港國安法》誕生以後,不允許任何批評,才有所謂「香港利益」。以前就沒有,包括港英時代。因此現在才有文字獄的出現。尊子事件只是一宗。《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等等,都是文字獄,都還在審理中。尊子事件只是比較小型而已,如果他抗拒,也會變成大型的顛覆活動,這就是目前香港的白色恐怖。

北京壓力下的台灣:倚美信美與疑美

▲若美國軍援台灣,是否會將台灣推向戰爭?5成3的民眾不同意此說法。Adobe Stock
第245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最近看了《自由亞洲電台》採訪台台灣資訊戰專家沈伯洋的一篇報導,文章引述了台灣民意基金會今(2023)年1月的一項調查。該調查設問:若美國軍援台灣,是否會將台灣推向戰爭?5成3的民眾不同意此說法,但在20~24歲的年輕人,卻有51.5%同意。當時的報告顯示,「疑美論現在還不成氣候,但已經足以引起重視。」沈伯洋將此歸結於中共網軍引導輿論的影響。我覺得這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深層的原因還是美國在俄烏戰爭中表現不佳,讓這一半台灣青年失去了信心——回看俄烏戰爭初起時,台灣青年絕大多數相信在美國、北約支持下的烏克蘭,將取得碾壓式勝利,就連一些50歲左右的時評作者,也放言「俄烏共用資訊戰」讓俄方大敗,值得台灣借鑑。

疑美論的起因

我不了解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背景,但知道民調的設問非常重要。比如中國要統一台灣(必要時不惜訴諸武力),「讓台灣回歸祖國母親懷抱」,這是中共太祖毛澤東的願望,以後歷代領導人只是繼承並發揚之,與美國是否軍援台灣,沒任何關係。

台灣的疑美論與俄烏戰爭局勢的演進有關,但美籍台灣人教授的調查的疑美論內容與台灣民意基金會有本質差別。

在俄烏戰爭開始之後,台灣主流輿論曾經認為「台灣就是烏克蘭」,將自己代入烏克蘭這一角色,中國比作俄羅斯,認為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北約作後盾,烏克蘭一定獲勝。等到幾個月過去,戰事膠著,烏克蘭本土的狀態讓台灣人看了驚心,於是開始有了「台灣不是烏克蘭」的想法。2022年4月,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就明確表示:「台灣絕不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俄烏戰爭與以往任何一場戰爭都不同,除了地面的軍事戰是雙方各自表述(實際上是烏方失利)之外,國際舞台上的政治戰(美國及北約在聯合國及各種國際會議上爭取支持烏克蘭並譴責俄羅斯),烏方大勝;美國名之為「俄烏共用資訊戰」的現代認知戰,美烏初期大勝,後期談不上勝,因為太多消息是虛擬的。世界各國對俄烏戰的認識基本被美國主導的資訊戰左右,隨著資訊戰破綻漸露,歐盟各國懷疑日深,台灣的疑美論就是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鑑於台灣在美國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只要不是台灣政府疑美,民間的疑美在合理區間內,美國政府也不會因此改變其以中國為對手的「重塑世界格局」戰略。Adobe Stock

▲鑑於台灣在美國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只要不是台灣政府疑美,民間的疑美在合理區間內,美國政府也不會因此改變其以中國為對手的「重塑世界格局」戰略。Adobe Stock

 

疑美論的合理推斷

2023年初,由幾位美籍台灣教授主持的2022年《台灣國家安全研究》調查發布,顯示台灣人對美出兵協防台灣信心降低。調查中問到:「如果因為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美國政府會採取何種對策?在四個答案中選擇美國「只提供武器」的人最多(44.4%),其次依序是「出兵援助」(19.3%)、「只提供軍事以外的援助」(13%)與「什麼都不做」(12.9%)。調查者認為,這是烏克蘭戰爭的現實讓台灣民眾對國際認知變得更清醒了。

這就是「疑美論」的一種現象。但對美出兵協防台灣信心降低與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有本質差異,因為協防是美國對中國犯台之後的因應,但認為協防會招來中國武力犯台則倒因為果,彷彿美國不協防,中國就不會犯台。

鑑於美國國內政治走向衰敗,內部矛盾極多,加之美國對中持戰略模糊方針,拜登始終強調要競爭、不要衝突,台灣人懷疑美國協防力度,對美信心降低,這種疑美是合理存在,台灣當局也不必視為洪水猛獸。因為美國是否協防台灣,完全視台灣在美國重塑戰略環境的地緣位置而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清楚地闡述過:拜登政府的目標是與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周邊國家)結成聯盟,限制中共的全球影響力並遏制其挑釁行為,圍繞這個亞洲超級大國「塑造戰略環境」。

但最近美國國務院的人事變動引起世界關注,5月10日美國國務院二把手、全權處理中國事務的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將於6月退休,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比利時會面,美國表示將繼續推進高層接觸。又比如,5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通知澳洲取消對澳訪問,原定稍晚在雪梨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簡稱Quad)也被取消,理由是與主導眾議院的共和黨談判國債上限到關鍵時刻。自2020年開始,美國國內政治進入多事之秋,台灣人從戰略上保持對美國的信任是必須的,但不能將希望全部寄託在美國身上也是應該的。

鑑於台灣在美國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只要不是台灣政府疑美,民間的疑美在合理區間內,美國政府也不會因此改變其以中國為對手的「重塑世界格局」戰略。

台灣的前景:半由天時半由人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副局長柯恩(David Cohen)去(2022)年9月曾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軍方在2027年前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由此衍生出中共將在2027年武力統一台灣。此刻距離2027年還有四年,按世界如今這種天地翻覆的變化速度(主要是美國引發),四年之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台灣哪個黨入主總統府,將決定台灣今後的命運。

台灣大選之年民情多變,不同政治背景的機構主持的民調也有極大差異。目前是對民進黨不利,比如台灣民意基金會5月12日公布的最新一項民調顯示,41.7%的選民樂見民進黨繼續執政,但是47.2%的選民不支持民進黨繼續執政。又比如台灣《TVBS新聞網》5月19日公布的民調,侯友宜獲30%的民眾支持,賴清德第二,支持率為27%,柯文哲以23%支持率排第三,另有20%的民眾未表達意見。但是,根據幾位候選人的政黨基礎及本人素質,民進黨只要團結而且競選有方,對蔡英文的「進步主義」政策略加調整以增加對選民的吸引力,入主總統府的機率較大。最應該警惕的局面,其實是贏了總統大選,卻在立法院成為少數,今後要對付在野黨一系列的聯手干擾。

別讓社群媒體偷走記憶力

▲隨著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平台的爆炸性擴散,人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Adobe Stock
第245期
青蓮

隨著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平台的爆炸性擴散,人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研究表明,這種人與技術之間的新型互動形式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日漸明顯,它正在改變我們的記憶能力。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會破壞記憶和學習能力。Adobe Stock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會破壞記憶和學習能力。Adobe Stock

 

社群媒體改變人類大腦

社群媒體平台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簡單且迅速。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與他人聯繫,並分享自己想分享的內容,從政治觀點,到生活點滴。

但社會科學家的研究卻表明,這種人類互動的巨變,影響到了人類的大腦,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的人,大腦的記憶能力似乎被削弱了。

統計資料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花費兩個多小時,且不同年齡之間的時間差異很大。年輕人對社群媒體幾乎已經到了依賴的程度。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左右出生的人,以及第一代在網路連接觸手可及的情況下長大的人,平均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花費4個半小時。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數據更令人擔憂,46%的青少年和44%的18~49歲的人「幾乎時時都在網上」,他們在社群網站上花費的時間大大高於平均水準。

儘管社群媒體看起來在提供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性。但一直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探索,人們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對其人際關係、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會產生何種不良影響。

2018年5月,《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三項相關研究表明,與完全不使用數位媒體的人相比,使用越頻繁,花費時間越多的人,記憶能力可能受到影響,他們記住所經歷事件細節的能力會降低。

2020年2月「美國老年學會」(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發表的另一項研究,進一步佐證了這個結論。調查顯示,「成年人記憶」與「在社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長度」之間,存在相關性。在社群媒體使用率「高」的日子裡,參與者會有更多的記憶力衰竭。

「臉書設計目的」+「谷歌效應」

臉書(Facebook)第一任總裁西恩.帕克(Sean Parker)2017年接受美國新聞網站Axios採訪時曾說,社群媒體最初設計的目的,就是本著「我們如何盡可能多消耗你的時間和你有意識的注意力」的思維過程來構建應用程式的。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給你注射一點多巴胺,比如有人點讚,或評論一張照片或帖子或其它什麼」。這種機制會促使用戶上傳更多的內容、點讚和評論。「這是一個徵求社群認可的反饋循環……」帕克說,那種東西正是利用人類心理中的這個漏洞。

社群媒體破壞我們的記憶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分散人的注意力,取代和阻止人們記憶的形成。心理學博士、神經科學家麥特.強森(Matt Johns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形成新的記憶需要一個重要的過程。我們越專注於某個體驗,我們以後就會越好地回憶它。」他說:「許多數位媒體會吸引我們遠離我們可能正在做的事情。」

被研究人員稱為「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的現象,是社群媒體可能影響記憶的另一種方式。現在,幾乎任何資訊,從最瑣碎的到晦澀難懂的,都可以在幾秒鐘內通過谷歌或其他搜尋引擎找到。沒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記住只要手指動彈幾下就可以得到的資訊。所以,人們自覺將自己的記憶「外包」給了網際網路,並把社群媒體當成了個人在線記憶庫之一。

另外,研究還表明,當每天在社群網站上花費超過兩個小時時,負面的心理健康影響會增加。研究者建議,人們應定期反思社群媒體經歷,並採用一些外部形式來控制對它們的使用。

平行世界真實存在?

▲隨著科技發展,平行世界、時空旅行是否真實存在已經不再是科學家爭論的中心,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宇宙是多元性的。Adobe Stock
第245期
青蓮

2020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組科學家在南極實驗中,從科學的角度發現了疑似平行世界存在的證據。

科學家在實驗中,使用了一個巨型氣球將NASA的「南極脈衝瞬態天線」(Antarctic Impulsive Transient Antenna,簡稱ANITA)吊上極地的高空。在這裡,寒冷、乾燥的空氣提供了一個沒有無線電雜訊干擾的完美實驗環境。就在氣球不斷上升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高能量粒子彷彿是從地下傳上來的。

通常質量接近零的低能量中微子可以完全穿透地球,但高能量物體則會被地球上的固體擋住。這意味著高能量粒子只能從太空中「下來」而被監測到。然而,NASA科學家們的ANITA監測到的中微子粒子,卻是從地球「往上行」的。

 

科學證實穿越時空是可行的。Adobe Stock

▲科學證實穿越時空是可行的。Adobe Stock

 

科學家認可「時空旅行」

ANITA調查員、夏威夷大學實驗粒子物理學家彼得.高哈姆(Peter Gorham)教授指出,中微子可能出現這種表現的唯一方式就是(高能量粒子)在穿越地球之前變成了一種不同類型的(低能量)粒子,然後又再穿越回去(變成高能量粒子)。

而這種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外,還有一個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時間是回溯的宇宙。科學家們認為,這或是平行世界真實存在的證據。有些人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到時間回溯的宇宙中,就發生了人們所說的「穿越」,也就是「時空旅行」。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描述「時空旅行」時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人們開著車在一條筆直的路上前行或後退算是第一維,向左或向右轉彎算是第二維,走山路爬坡和下坡算是第三維,那麼沿著時間運動就是第四維。理論上,人們在第四維不僅可以在時間軸上正向運動前往未來,還可以負向運動回到過去。

「祖父悖論」不矛盾

不相信時空旅行存在的人常常搬出「祖父悖論」(Grandfather Paradox)」來否定這種說法:假如一個人回到過去,在自己的父親出生之前就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亦即沒有了祖父母,也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這個人的存在,那麼是誰殺了祖父母呢?

對於「祖父悖論」,一些科學家曾用量子物理的模擬實驗做出解釋。英國物理學家、量子計算的先驅戴維.多伊奇(David Deutsch)在1991年發表了一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章〈封閉類時曲線附近的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 Near Closed Timelike Lines)。多伊奇認為,當一個人回到過去,去殺死自己的祖父母時,他其實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殺的是另一個世界的人。也可以說,這個人殺死祖父母的舉動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平行世界。

對於多伊奇的理論,澳洲昆士蘭大學科學家馬丁.林鮑爾(Martin Ringbauer)等人在2014年給出了模擬實驗結果。他們首次使用兩個光子模擬了量子粒子在時間中的旅行,並對它們進行研究。這兩個光子的偏振狀態是一模一樣的。這相當於「一個粒子與另一個和自己過去狀態一樣的粒子發生了干涉,可以等同為和過去的自己發生干涉。」因此,這兩個光子可以看成是同一個光子,也就相當於是一個穿越了時空的人。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們對「回到過去的量子粒子」的干涉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至少在量子尺度上,時間旅行是可以實現的。

NASA的實驗項目找到了新的證據,關於平行時空、時空旅行,那些曾經被認為不可能、不存在的事物,隨著科學的發展,終將進入我們的視野。

三星撤出中國 廠商規避風險的借鑑

▲幾年前三星電子就開始將大部分生產設備陸續遷出中國。圖為三星電子位於義大利米蘭的總部大樓。Adobe Stock
第245期
程帆

正值美中地緣政治和科技競爭不斷升溫之際,許多原本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外企業,紛紛拋棄「中國製造」,同時開始積極推動供應商尋找其他替代市場。目前比較成功的就界是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三星電子。

身為蘋果公司的競爭對手,三星從幾年前就著手將大部分生產設備陸續遷出中國。2013年三星的中國工廠共有6萬多名員工,8年後已不足1.8萬人,2019年還關閉了最後一家在中國的手機製造廠。

與此同時,三星瞄準了亞洲其他地區,包含越南和印度,除了勞動力成本低是一大誘因外,地緣政治可能是重要影響因素。

朝鮮半島一直是中韓外交矛盾的爆點。2017年北韓在一個地下核試驗場引爆了可用導彈發射的氫彈,導致美國軍方計畫在韓國部署先進的薩德反導彈防禦系統,引起中國和和俄羅斯的強烈反對。隨後中國對韓國採取了多項制裁,包括禁止韓國媒體、藝人演出、旅遊封鎖等,中韓關係迅速冷卻。

目前三星已成為越南第一大外國投資商,大約投資了180億美元,設立了東南亞最大的研發中心,擁有六家工廠,其中兩家為智慧型手機生產廠,一家為東南亞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廠。大約60%的三星智慧型手機產能都是來自越南廠。從越南國家綜合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22年三星占越南出口總額將近五分之一。

三星還在印度投下巨資,2月開始在印度生產Galaxy S23、Z Flip4和Z Fold4等旗艦智慧型手機。三星的手機產量大約20%~30%來自印度。去年三星以19%的市占率位居印度智慧型手機銷量第二名,只比中國小米低了一個百分點。

現在蘋果和一些大型製造商也在轉移視線,增加在東南亞的考察力度和投資機會。三星在手機業務方面有其先發優勢及適合低收入國家的產品組合,其成功經歷或許對其他公司具有借鑑意義。

歐盟批准首套加密貨幣監管規則

▲歐盟最近批准了世界上第一套監管加密資產的綜合規則。Adobe Stock
第245期
文龍

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財政部長會議,5月16日最終批准了世界上第一套監管加密資產(Cryptoassets)的綜合規則。這些規則預計將從2024年開始實施。

在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於2022年11月倒閉後,監管加密貨幣對監管機構來說變得更加緊迫。這些規則要求,想在歐盟27個國家發行、交易,以及保護加密資產、代幣化資產、穩定幣的公司,需要獲得許可證。

歐盟的財政部長們採取措施,通過使交易更容易追蹤的機制,用於打擊逃稅和使用加密資產轉移的洗錢行動。他們同意一項要求,從2026年1月起,服務提供商必須獲得加密資產中發送者和受益者的姓名,無論轉移的金額是多少。

財政部長們還就這些內容達成共識:修改有關成員國如何在稅收方面相互合作以涵蓋加密資產交易的規則,並且同意對最富有者的稅務裁定交換資訊。

加密公司表示,他們希望監管具有確定性,從而向各國施加壓力以複製歐盟的規則,並迫使監管機構為跨境活動制定全球規範。

加密資產已經誕生了十年多,但直到現在,加密資產的監管才成為各方政策議程的重點。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最近幾年加密資產才從一種為追求某種目的而存在的小眾產品,轉變為一種兼具投機功能、弱勢貨幣對沖和潛在支付手段的更加主流的產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認為,不論是將現有監管框架應用於加密資產,還是為其制定一套全新的監管框架,都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加密資產的世界正飛速發展。監控加密資產市場也存在困難,因為數據並不完整。對成千上萬、不受典型訊息披露或約束的參與者而言,監管者很難密切監控其活動。

長期投資人需設立投資公司嗎?

▲該如何節稅呢?答案很清楚,就是設立投資公司。Adobe Stock
第245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又到了繳納綜合所得稅的季節。長期投資人,看著逐年增加的稅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是財富累積的必然結果。但股息逐年增加,要繳的稅當然也就增加了。雖說納稅是義務,有所得就要繳稅天經地義,但誠如財政部入口網站的稅務宣導文──「合法節稅是權利」,該如何節稅呢?答案很清楚,就是設立投資公司。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技術性很高的事,我們有必要為了少繳一點稅,弄得那麼複雜嗎?所以,憂的是,每次想到設立投資公司,就一個頭二個大。

先聲明,這裡探討的是長期持有的投資方式,不適用短線進出、波段操作者。

設立投資公司如何節稅?

設立投資公司的節稅原理,在《所得稅法》42條規定:「公司投資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不計入所得課稅。」其立法精神在於:「消除重複課稅,無論轉投資層次之多寡,投資收益僅在營利事業階段課徵一次營利事業所得稅。俟盈餘分配予個人股東時,由個人股東併計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意思是說,以投資公司持有國內上市上櫃公司股票,每年所收到的股息免稅!但如果你把投資公司所收到的股利,配發給投資公司的股東(也就是你自己),就要併入你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了。

因此,以節稅為目的的投資公司,大部分都不會分派盈餘給股東,而是把這筆錢再投資,或是以費用方式「處理」掉。總之,由於不分派盈餘給股東,投資公司的帳上就有「未分配盈餘」,依規定必須課5%的未分配盈餘稅。

我們用一個簡化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你一年的股息收入200萬元,加上其他種所得,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稅率級距為20%,股息的稅額為40萬(200 x 20% = 40),扣除股利扣除額8萬,應繳32萬元。

若是以投資公司持有這些股票,則200萬元的股息免稅,全數為保留盈餘,扣除法定盈餘公積10%,須課5%的保留盈餘稅9萬元(200 x 90% x 5% = 9)。

兩相比較,初步可以省稅23萬元(32 – 9 =23),尚未計算可省下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就是投資公司節稅的基本原理。

設立投資公司的費用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設立投資公司的費用。成立投資公司,你可以選擇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這部分有很多細節、處處都是學問,必須請教並委託會計師,請他依照你的規模和投資習性,設計公司架構,這是公司設立當年才有的一次性費用。另外公司設立登記地址的選擇,設立之後的每個月的帳務處理、每年報稅諮詢也需要費用。實際數字多寡視個案而定,但無論如何,以平均每年可省23萬,支付這些費用應該綽綽有餘。

但這只是費用的部分而已,如果可以花點錢請人解決就還好,重點是,一旦成立公司之後,你的思考和行為會逐漸改觀。

當然,你永遠可以把投資公司視為單純的節稅工具,完全不考慮其他發展。按照現行《公司法》,只要一人即可成立有限公司,而股份有限公司若不設置董事會,只需二人(一董一監)即可成立。在這麼簡單的股東結構下,幾乎不需要拉親朋好來當公司的人頭股東,免除掉將來許多可能的糾紛,並維持最基本的運作模式,與自然人狀態所差無幾,只是記帳報稅比較麻煩而已。

然而,投資公司是畢竟是一個獨立的法人,有所謂的「法人格」,終將影響你的想法與決策。就以法人可以永久存在這點來說,你將會考慮企業承傳的問題,接著就是如何布局。另外,由於股息的邊際稅率大幅降低,每年所省下的稅金也就越來越多,使得再投資金額快速增加,在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果與滾雪球效應下,規模加速壯大。總有一天,你不得不去思考接受新股東、招募員工、擴增營業處所、乃至於更遙遠的企業定位問題。這些問題,在自然人規模下幾乎不存在。

 

「你需要設立投資公司嗎」?這個問題千萬不要侷限在節稅的層次,而是要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Adobe Stock

▲「你需要設立投資公司嗎」?這個問題千萬不要侷限在節稅的層次,而是要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Adobe Stock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一條路是安步當車,以自然人的方式累積財富;另一條路賦予你的投資部位一個「法人格」,從此開啟投資的新樂章。一條路輕鬆自在,但要多繳稅;另一條路可以把稅省下來再投資,淨值加速成長,但日子也更為繁忙。筆者認為這並不是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個人偏好的問題,而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自然人路線,已經有很多的典範,拙文〈財務自由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中羅列了許多位隱形富翁。顯然,他們有他們的追求,財富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法人路線,其實也很清楚,許多小型投資公司白手起家的創辦人便是典範。筆者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他們頭腦敏銳,積極布局。對他們來說,財務自由固然可貴,享受投資成功的成就感與刺激似乎更重要。

回到主題,「你需要設立投資公司嗎」?這個問題千萬不要侷限在節稅的層次,而是要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企業賺愈多錢並不表示對社會的貢獻愈大

▲賺愈多錢的人,是否就是愈有能力和對社會愈有貢獻?Adobe Stock
第245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常有人說:「做生意或企業的目的和責任,就是賺錢。」因此以這句話做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教條,合理化企業或其經營者的各種行為和主張。或者以為,賺愈多錢的人,就是愈有能力和對社會愈有貢獻。但這句話並不正確,它是由另一句稍有道理依據的話扭曲過來的。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都曾說過「企業不賺錢」,是「一種罪惡」或者是「不道德」這一類的話,以他們的地位,這句話應該有點道理。但「企業不賺錢是一種罪惡」,邏輯上並不等於「企業要以賺錢為目的甚至唯一目的」,也不等於「企業賺愈多錢愈好」,更不等於「企業為了賺錢可以不擇手段」。

本文將先說明「企業不賺錢是一種罪惡」這句話的道理或理論基礎,再指出把這句話扭曲成「企業的責任就是賺錢」或其他類似主張的錯誤。

為何「企業不賺錢是一種罪惡」

企業和企業家的工作是把人力、土地、資本、原料和零組件等等東西做適當的結合,而產生具有比這些投入品加起來價值更高的東西。企業和企業家的責任和貢獻就是這樣為社會和股東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這增加出來的價值也就是企業利潤的來源。換言之,企業若不賺錢,也就是只創造出負的價值,使社會交給他的人力和原料等等投入品的總價值反而變少,而使社會能用的總價值減少,這當然可能是一種罪惡或不道德的事。無法賺錢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被淘汰。

這淘汰不只是從道德上該被淘汰,市場競爭力量也常會把它們淘汰,因為持續虧損的企業原則上難有人願繼續投資,久而久之必然要破產倒閉。而在經濟學裡很重要的「完全競爭」理論模型中,因為假設各廠商的技術都一樣,競爭的最終結果是,存活的廠商都只得到相同的正常利潤,這也是它們所能得到的最高利潤。因此廠商要存活,就必須達到它在合法經營下的最高利潤,追求最大利潤似乎是完全競爭產業之企業,為了存活下去必要的努力方向。

依這些簡化假設下的理論,企業追求利潤甚至盡量提高利潤,是合理甚至必要的。然而現實世界和這些簡化的理論有很多不同,簡化理論的主張當然不能隨便應用在現實世界,那些只顧賺錢、或者迷信簡化理論的人,卻把這來自簡化理論的推論變成口號或教條,並成為有些人謀私利的藉口。

經濟學教科書在談過必須要得到正常利潤才能存活的完全競爭理論之後,一定接著談壟斷或獨占性的市場。在市場有獨占力的情況,企業的利潤和競爭市場相比,有部分是由社會其他人如勞工或消費者搶奪過來的,而不是由企業創造出來的社會新價值。因此利潤愈高並不表示對社會貢獻愈大,追求最大利潤也不是在追求社會最大利益。企業追求更高利潤的手段若是提高其獨占力,則經濟學可證明反而很可能是降低社會整體的利益或價值。學過經濟學的人多學過獨占相關的理論,也知道社會上充滿各種獨占的情況,因此不該忽略這理論和事實,而隨便主張企業要盡量追求高利潤。

由於世界一直在變,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利潤也會變動不定,因此企業即使要追求高的利潤,也要考慮長、短期以及風險等等問題,而不是只求短期最大的利潤。通常教科書多說,企業要在U型的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生產,使它和社會的生產成本最低,怎樣使這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更低,也是追求高利潤的方法之一。

但在我剛學經濟學時,就讀到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說,若面對「不確定的市場」,廠商可能寧願選擇一條最低點較平常U型平均成本曲線高,但兩端較低,也就是整體較平坦的平均成本曲線;結果在一般正常產量時,成本也許比別人高而利潤較低,但在市場波動而產量要比正常低或高時,卻可以有比別人低的成本和高的利潤。簡單地說,就是廠商可能值得以平常較高的成本和較低的利潤,來換取經濟波動時產量的彈性或靈活性,以避免波動時利潤變得太低。經過這幾年的經濟動盪,現在應該有更多企業和學者注意到這幾十年前就有的看法。

「企業的責任就是賺錢」?

企業利潤和它們所創造的價值,也因為相關行為的外部成本或利益而不相同。環境汙染等外部成本已被廣泛認識,大家都應已知道用汙染提高利潤不等於提高社會價值,因此現在再講企業要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已更不恰當。即使很多汙染環境及有外部成本的行為已受到法令限制或必須付費,在法令範圍內追求最大利潤仍不一定是追求社會最大的價值,因為各項法規常無法將外部成本完全內部化轉成企業需負擔的私人成本,所以符合法規或依法付費的行為,仍很可能有額外的社會成本,使企業利潤和社會價值仍不一致。

舉例來說,很多對汙染的限制基於監視和行政上的困難,常只針對高於某個水準的汙染禁止或罰款,但低於該標準的汙染其實仍對社會有害,從社會利益的觀點仍應設法降低,但企業若要追求利潤最大,則會設法汙染到法規許可的水準為止。另外有很多汙染行為因為技術或國際競爭等等因素,甚至仍未被設限、課稅、或罰款。

汙染之外的其他外部成本和利益更少被內部化為企業之成本,企業若為追求最大利潤而忽視這類社會成本,企業最大利潤也就會偏離社會最大利益。例如政府所訂的勞工安全法規通常都只是最起碼的要求,關心社會利益和公義的企業會提供更安全的工作條件,只求最大利潤的企業則可能只會做到法規的最低要求。至於用非法或不道德之方式來提高利潤,當然更違背社會利益。

 

良善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一路就遵守法規道德,善盡社會責任,重視ESG,而不是唯利是圖。Adobe Stock

▲良善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一路就遵守法規道德,善盡社會責任,重視ESG,而不是唯利是圖。Adobe Stock

 

良善企業家應善盡社會責任

簡單地說,如果沒有其他利益或價值,經濟分析確實認為,不賺錢的企業沒有為社會創造利益因而沒有存在的價值,要說企業不賺錢是罪惡或不道德也未嘗不可。但這在邏輯上和經濟學上卻並不表示企業應該以賺錢作為唯一的目的,或者賺愈多利潤愈好。這當然也表示,賺愈多錢的人不見得是對社會有愈大的貢獻。利用違法、特權,剝削環境、勞工和消費者,以及產業和技術外流而造成國內失業和產業失去競爭力等等方式而賺的利潤,並不等於全國得到之價值的增加,反而可能造成全國擁有之價值的減損。

此外,或許有人認為企業可以先求賺錢,賺到的錢再用來盡其他社會責任。但這種分段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經驗上有很多賺到大錢的人並未拿錢出來盡社會責任,或只拿一點點出來就自以為是功勞很大的救世主,可以把剝削勞工和汙染環境等等罪惡一筆勾銷。而在技術上,有很多企業為了提高一些利潤所做的不當行為,例如環境汙染,社會常常要花好多倍的成本才能夠把那不當行為的傷害消除,企業賺來的錢根本不夠用來補救。所以良善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一路就遵守法規道德,善盡社會責任,重視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而不是唯利是圖,說要等賺了大錢再放下屠刀用一點錢來贖罪。

專精AI語音辨識 許永昌找到有趣題目創業

▲以AI輔助學習,已成為教育市場的新趨勢。Adobe Stock
第245期
楊戎真
求學階段從土木跨到應用力學,職涯再跨半導體、AI領域,許永昌一路在尋找「有趣、讓自己有成就感」的題目,十多年的嘗試,終於2022年在教育領域開花結果。

以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協助英語學習者突破口語能力為主要服務項目的EZ Talking,2022年為「易晨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創造三倍的年營收增長,預計今(2023)年營收將突破3,000萬。推出短短一年便有這樣的成果,創辦人暨執行長許永昌認為,主要是平台好操作、功能簡單、使用便利以及學習成效好。

 

易晨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許永昌。葉俊宏攝影

▲易晨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許永昌。葉俊宏攝影

「易晨智能」創立於2019年5月,是專精AI語音辨識的新創團隊。許永昌表示,團隊的強項在於開發與聲音有關的商品,如聊天機器人、智慧音箱等,2021年才投入教育市場,並於2022年推出EZ Talking AI口說學習平台。

EZ Talking的成功,也許是許永昌創業路上一道最燦爛的煙火。並非程式背景的他,在求學與求職的路上幾經轉換跑道,三次創業被他形容為「嘗試性的賠錢」,在創辦易晨智能初期,還曾經窮到「一天只能花一百塊」。然而,面對現階段的成功,他最關注的依舊是題目「有不有趣」。

 

早在10年前便投入AI領域,語音辨識是許永昌的長項。易晨智能提供

▲早在10年前便投入AI領域,語音辨識是許永昌的長項。易晨智能提供

 

童心未泯》不斷尋找有趣的題目

「不有趣的工作會疲乏!」1978年出生的許永昌,儘管年逾不惑,卻依舊「童心未泯」,似乎「有趣」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大學時就讀成大土木系,卻發現土木並非自己想要做的職業,於是研究所轉讀台大應用力學。

2004年碩士畢業後,許永昌先是去半導體廠工作兩年,對於「台大畢業去半導體廠的宿命」,他形容,「我們每天就是進無塵室,包得密密麻麻,跟電視講的一模一樣。」這樣的生活讓他由衷害怕,「太無聊,要過二十年太恐怖了。」

為了擺脫無聊,他毅然轉換跑道,「那時候最紅的行業叫做IC設計,待遇又好,寫程式又輕鬆。」直到2009年之前,短短5年間,他在積體電路的產業鏈裡輾轉周旋,從IC設計、製造、測試、封裝,到圖形處理器、網路處理器等,無一不涉獵。

隨著台灣電子零件的生產鏈轉移至中國,2009年,許永昌毅然前往對岸就業,擔任電子科技廠的產品經理,「當時主要帶一個團隊,要扛業績。老闆說整個部門交給你了,業績你負責,人你找、你訓練。」

2012年,許永昌迎來人生的首次創業,創辦軟體公司,開始跳入AI領域,「因為這個題目真的很有趣。」但當時沒什麼經驗,公司黯然收場。2015年則與中國友人合資,推出一款「幼兒陪伴機器人ibotn」,公司前前後後燒了約一億新台幣。

該機器人雖然造型可愛,會走、會動,並且具有其他聲控功能,但對市場分析不夠透徹,定位不對,且當時AI的應用技術不夠成熟,最終以失敗告終。許永昌自嘲:「2015年AI發展約莫只有三歲小孩的智商,那時候AI是弱智,一個三歲小孩你要叫他幹嘛?」

 

幫孩子學習、成長,讓許永昌頗有成就感。易晨智能提供

▲幫孩子學習、成長,讓許永昌頗有成就感。易晨智能提供

 

背水一戰》三度創業切入教育市場

這次失敗後,他結束中國與人合開的公司,回到台灣。「該看的、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大陸的經濟起飛我們也看到了,我就想回台灣。」不在意歸零,一路往前的他,就是繼續尋找下一個「好玩的題目」,一心想把AI做成實體,「別人比較看得到」。

2019年,許永昌再度興起創業的念頭,他跟兩、三個朋友說:「不然賭一把好了。」當時抱着必死決心,想說錢燒完就去上班,「大不了做二十年白工,不吃不喝還債。」

由於前兩次創業失敗的經歷,家人對於他的決定頗感無奈,也從原本的支持,轉為「不知該如何支持」。許永昌頗為理解:「就跟一個小孩一樣,你就講不聽,能支持你的都支持了,就看你造化了。」儘管已無力給予實質的支持,但對於許永昌的執拗,家人依舊成為他最可貴的後盾,「你如果失敗就去上班,回到家就是有飯吃。」

「易晨智能」在許永昌背水一戰的決心中成立,初期投入資金100萬,團隊成員擁有多年語音辨識經驗,於是著手開發針對兒童教育的「故事機」,商品有特色、造型可愛,且市場上多半都將智慧音箱做家電或生活應用產品,很少做在故事機上,可惜依舊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價格不對,「小米賣1,500元,我們這台將近3,000元,所以叫好不叫座。」

商品在市場上被打趴,前期資金已經燒完了,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面對「完全沒有人看好」的狀況,依舊讓許永昌感受到莫大的壓力與挑戰。所幸遇到了天使投資人,資助公司繼續前進。

既然故事機行不通,公司於是轉型改做智慧家電。2020年與家電大廠禾聯合作開發商品,偕手打造智慧家庭。然而,這樣的型態並非許永昌對公司的定位,也非長期想發展的方向,因此2021年再度尋找下一個可以應用的領域,在股東的建議下,易晨智能轉向教育市場。

經過10個月的開發,EZ Talking AI口說系統於2022年3月正式上線,經過半年調校,平台廣泛受到補習班、學校、教育局的肯定,全台導入系統的補習班家數已達200家,學校180所,註冊會員數超過5萬,每個月的數據量超過100萬次。易晨智能的公司規模也從原本的3人,增加至將近20人,營業額倍數增長,今(2023)年有望突破3,000萬,並預計2025年底首次公開募股。亮眼的成績之外,更令許永昌欣慰的是,AI口說真的能幫助到孩子的語言學習。

未來,易晨智能將推出線上家教,透過AI口說平台累積的數據,協助學生與老師做精準配對;當AI不足以應付學生程度時,可以透過真人老師持續提供學生進步的管道。

 

許永昌創業過程的標準始終如一,就是要好玩、有趣,做得快樂就好。葉俊宏攝影

▲許永昌創業過程的標準始終如一,就是要好玩、有趣,做得快樂就好。葉俊宏攝影

 

始終如一》有趣、有成就感才走得長久

創業、跌倒,再創業、再跌倒,許永昌直到2022年才算賺錢。但對於當前的成果,他依舊以一貫的心態看待:「也許兩年後,我就不做教育了,因為該做的做完了,要朝向下一個目標。醫療我也很想做,農業也很好玩。真的!你現在叫我去種田,我也可以,因為我覺得有趣,可能就會做出不一樣的種法。」他的標準始終如一,「我沒什麼偉大座右銘,一路都覺得,就是要好玩、有趣,做得快樂就好。」

儘管在創業的路上,許永昌勇敢且執著,也獲得了現階段的成功,但對於年輕人是否應該創業,他卻顯得謹慎,反而告誡:「不要貿然創業,因為要承擔的壓力跟風險很高。」如果非得創業,他建議:「要做一個自己覺得有成就感的事業,不要管會不會成功,即使失敗你也開心。」

許永昌笑著以自己為例,「EZ Talking總是有1%的機會,即使失敗了,我們還是笑笑的,因為它已經締造了足以令自己自豪的成就感。一年內打出知名度,有將近三成的補習班聽過我們,一年內用戶從原本的500人暴增至5萬人,全都是指標。那個成就感會讓你覺得,那是我做的,我們有留下一些紀錄是不錯的!」

 

 

許永昌小檔案

學歷:

•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碩士

• 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

• 易晨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

• 麗暘科技亞太區顧問

• 鼎盛智能有限公司(深圳)聯合創始人

• 首德國際電子總經理

• 達真科技(深圳)事業部協理

• 晨星半導體系統主任工程師

• 兆宏電子演算法資深工程師

• 達智科技演算法工程師

 

 

 

相關文章:

開發AI口說學習平台 EZ Talking助攻語言教學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