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飲料大進擊
連日來的茶安風波甚囂塵上,轉開電視、翻開報紙,你會看到哪些茶飲品牌出了問題,也會知道進口的越南茶和中國茶殘留大量農藥,甚至打算開始在家裡自製果汁。一次次的食安危機不斷挑戰台灣民眾的信任,不積極作為的政府和某些利益薰心的商人,讓許多民眾不知去從。一杯700C.C的飲料危害的不僅是台灣人民的身體健康,也重挫了台灣「美食王國」的聲譽。曾幾何時,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單純熱情已不復見?某些無良的商人難道想讓台灣淪為黑心食品的另一個代言國?
其實做生意的標準自古即然。古老中國早在周朝時就有食品交易規範。據《禮記‧王制》記載,周朝時規定:「五穀不時,果實未熟,木不中伐,禽獸魚鱉不中殺,皆不鬻於市。」也就是糧食蔬果不合時令、沒有成熟,不能販售;甚至明白提到,不在狩獵季節和狩獵範圍獵得的禽獸魚鱉,一樣不能在市場上出售。這是所有商人都必須遵守的規範。
本刊向來期許能忠實記錄正面的人事物,因此也希望能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引領讀者轉個念頭、換個角度,在連環的食安風暴低潮中,絕對不被絕望打敗,更要看見始終堅守良知良能的殷實企業。因此,除了重溫珍珠奶茶成為「台灣之光」、作為美食外交官走出國際的美好,我們更想問的是:這些企業成功的契機何在?也就是,「這些茶飲企業做對了哪些事?」
「國民飲料」珍珠奶茶早在好幾年前就走向國際,發明珍珠奶茶的台灣人,讓它有機會旅行世界──從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到非洲,足跡遍及全球。在台灣人熬煮出有嚼勁的黑糖粉圓,然後加入濃郁的奶茶裡時,必然猜想不到那是一個顛覆茶飲歷史、開創美食新局的創舉。
同樣默默走向國際的還有台灣電影。近日來讓人感到振奮的國際消息,莫過於侯孝賢在坎城影展因為新片《聶隱娘》榮獲最佳導演獎。法國媒體一向熱愛侯孝賢,法國《解放報》認為「聶隱娘」是一把扣人心弦的刺刀,《世界報》更盛讚侯孝賢是形式的創造者、美感的傳播者。
看到中外媒體熱烈刊載影評家的一篇篇評論,並以頭版人物的位階歌頌侯孝賢時,台灣人或許再次發現,文化是讓長期處於外交窘境的台灣走向國際最直接的方式。這也是我們認為一杯杯創造百億商機的珍珠奶茶,最最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