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金文?鐘鼎文?傻傻搞不清楚的青銅器

▲戰國早期,齊陳曼簠。
第242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新展中的「嬰祖丁鼎」,為故宮典藏品中最大的青銅器,因此近期被媒體大量報導。但青銅器除了有「家國重器」的意義之外,器身橫看、豎看都是「黑青」,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的錫、鉛等金屬,經過千年鏽蝕、氧化而致。數千年前的青銅器文化雖然消失了,但它還存在我們的語言中。

青銅器質地堅硬,夏、商、周三代以此作為祭祀用的禮器,或是生活用的食器、酒器、水器等,同時也作為樂器、兵器等不同用途。

西周制禮作樂 以器物代制度

講到祭祀,自然就是王、貴族的生活器物,今日的黑青在當年貴族使用時,應該還是銅器原色——黃澄色,而不是今日我們看到的「黑青色」,因此有些研究會寫「銅器」,而非「青銅器」。

西周由周公制禮作樂,相傳規定為周天子使用「九鼎八簋(音同軌)」,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為五鼎四簋。

鼎與簋都是食器,前者裝肉食、後者置放黍麥等糧作,也可以說,鼎裝葷食、簋裝素食。幾千年前的人們就能這樣分類食物,可見文明的先進不輸今日的大餐廳;此外,我們常聽到的甗(音同眼)也是食器的一種。

 

商晚期,獸面紋斝。

▲商晚期,獸面紋斝。

 

吃飯皇帝大 銅器亦復如此

商朝國祚四百五十年,周朝八百年,隨著改朝換代,青銅器的形制也有變化,新造型或新紋飾也陸續出現,如:簠(音同府)、大卷尾鳳鳥紋等;而有的銅器消失不見,如:飲酒用的觚(音同估)、斝(音同假)等;而簋在後來則是加上了握把,學者猜測是因此方便拿取。

時序轉到東周後,禮樂制度崩壞,諸侯也自行打造青銅器,不守禮制,連「問鼎中原」都不必了。而鐵器、漆器的興起,使得吃東西不再使用銅器,也讓銅器文化逐漸消失。

但如今台語中的鍋子發音仍是「鼎」,就能印證台語反應的文化內涵是相當久遠的,而甗後來也慢慢演變成了蒸籠。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祖丁何許人也?

這次,南部院區展出的「嬰祖丁鼎」高85.5公分,與二歲半的幼童差不多高,但重達一百公斤,是故宮收藏形體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的讀者可能有疑問:故宮外面也有一只四條腿的鼎,形體更大呢!可那是現代鑄造的作品,並非夏、商、周三代或唐之後的青銅器,所以不算在故宮典藏品中。

青銅器鑄造不容易,只有貴族才有能力訂製青銅器,為了紀念某件事情,就會訂製一款青銅器,並在器物上銘刻當時發生的事情,例如哪國來犯、何人出征、或周天子賞賜誰等;也有因為紀念某人而鑄造青銅器,如「嬰祖丁鼎」就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取名為「丁」的祖先(或祖父)而鑄造的鼎,「嬰」是其族號。

銘刻在青銅器腹部的文字,有的極長、有的很短,「嬰祖丁鼎」就相當短,只有這四個字,所以後人並不知道當時為了什麼事情,要鑄造一只鼎來紀念他。

金文?鐘鼎文?

青銅器上的字體,也不是今人都看得懂的楷書或隸書,而是當時的文字,稱為「金文」——因為當時的青銅器都是黃銅色。

那為什麼偶爾也會聽到「鐘鼎文」呢?因為周朝建立了禮樂制度,禮器中最重要的是「鼎」,而樂器最重要的則是「編鐘」,上面都有銘文,因此,以「鐘鼎文」代稱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雖然東、西方都有青銅器文化,上面也都有鍍錫,不過,方法不一樣,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民眾也可以在故宮北部院區觀賞「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或是到嘉義南部院區觀賞「嬰祖丁鼎」,展覽中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相信大家都能獲得豐富的知識。

當死神降臨,人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嗎?

▲布萊德‧彼特1998年11月2日出席電影《第六感生死緣》於紐約的首映會。Getty Images
第242期
雲玥

《第六感生死緣》(Meet Joe Black),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奇幻電影,該劇改編自美國1934年的一部舞台劇電影《死神度假》(Death Takes a Holiday),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克萊兒‧馥蘭妮(Claire Forlani)主演。

劇中描述由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媒體大亨比爾‧裴瑞許(Bill Parrish)即將過65歲的生日,他的大女兒艾莉森(Allison)為他籌劃辦一個生日派對,而他卻屢屢聽到一個聲音說著:「是的(時候到了)。」他感到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也許已是時日無多。

 

克萊兒‧馥蘭妮1998年11月10日抵達加州比佛利山莊參加電影《第六感生死緣》的西海岸首映會。Getty Images

▲克萊兒‧馥蘭妮1998年11月10日抵達加州比佛利山莊參加電影《第六感生死緣》的西海岸首映會。Getty Images

 

死神遊戲人間

克萊兒‧馥蘭妮飾演比爾的小女兒蘇珊(Susan),她是一名醫生,在咖啡店巧遇一名男子(布萊德‧彼特飾演)。男子風度翩翩、能言善道,給蘇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人離開咖啡店時依依不捨,頻頻回頭,就希望對方也能同時轉身。然而,他們錯過了彼此,而男子在過馬路時,卻被迎面而來的車撞上了。

一場還來不及展開的邂逅戛然而止⋯⋯

家宴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指名要見比爾,正是早上在咖啡店與蘇珊偶遇的男子,他說自己叫喬‧布雷克(Joe Black)。這名男子的軀體被死神占據,他想要來人間體驗一番,因此找上了時日無多的比爾,要比爾充當導遊帶他遊歷一番。作為回報,死神允諾比爾多活一些時日。

面對死神提出的交易,比爾豈能有異議。因此喬開始如影隨形,與比爾同進同出、同吃同住,一起上班、開會,展開體驗人間生活之旅。他知道了彈簧床的感覺、水的冰涼,也品嚐食物的味道,愛上花生醬,也愛上比爾的女兒蘇珊。

這類死神投身人間的故事,總免不了安排一個能看穿其身分的人。這部影片中,也安排了一個即將死去的婦女,她看到了死神的真身。本該到壽的婦女,因為死神正在體驗人間生活,怠忽職守,使得她拖著病體在醫院勉為其難地活著。她祈求死神趕快帶她走。

由於比爾年屆退休,因此正在與一家公司商談併購事宜。死神的降臨,讓他對併購案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希望自己一手創辦的媒體要堅守職責,而那家公司是一個只講利益的公司。比爾不希望在他離開後,辛苦創建的媒體王國成為一個罔顧社會責任,只講利益的公司。

由於死神已經愛上了蘇珊,並決定帶她一起走,這個決定激怒了比爾,他告訴死神,他與蘇珊間的感情並不是愛,兩人彼此都不相識,如何稱得上愛?蘇珊愛上的只是這個軀體。比爾希望死神應該讓蘇珊知道他的真實身分。

在比爾的生日宴上,死神在蘇珊面前展現了他真實的一面,蘇珊恐懼了。她明白了這個男子來到這裡的目的,她愛她的父親,但父親即將離去。

生命如何圓滿?

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的比爾,在生日宴即將結束時上台致詞,他祝福大家能夠和他一樣幸運,當有一天早晨醒來的時候,也可以說此生無憾。65年不是瞬間即逝嗎?

煙火成了宴會的尾聲,也是他生命的終點。在燦爛的煙火中,比爾與死神一同離去,他已經準備好了,此生無憾──自己與妻子深深地愛過;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不會被無良的商人兼併;女兒經歷了一場他一直希望她去體驗的愛戀;自己一輩子的努力與付出,受到大家的肯定;他也受到所有人的敬愛⋯⋯生命似乎無法更圓滿、更幸運了。

死亡,是所有人都繞不開的課題,既實際又虛無縹緲,彷彿很遙遠,卻可能轉瞬降臨。如果能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死期,也許對生命將有一番不同的認識與感受。就像劇中的比爾,在看到自己死之將至時,選擇的不是利益而是能無愧於心。

比爾‧裴瑞許的英文原文Bill Parrish饒富意趣,Bill除了是人名,也有鈔票、帳單之意,Parrish發音近似Perish,有喪生、死亡、湮滅、毀滅之意,透過這個名字也明白地告訴觀眾,不管有多大的產業與建樹,或對親情有多少的牽絆,隨著死亡的降臨,都將消失殆盡,而死亡的時間從來不是人自己說了算。

 

安東尼‧霍普金斯1998年11月2日出席電影《第六感生死緣》於紐約的首映會。Getty Images

▲安東尼‧霍普金斯1998年11月2日出席電影《第六感生死緣》於紐約的首映會。Getty Images

 

人終需面對一死

台灣將影片翻譯成《第六感生死緣》,主要是承襲自1990年風靡一時的《第六感生死戀》(Ghost),自這部影片賣座後,與靈異相關的影片,總是要冠上「第六感」一詞,但是這個片名顯得將影片過於鎖定在愛情上,英文片名Meet Joe Black,更符合影片傳遞的訊息──人終有一死(要見死神)。

老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技總是那麼收放自如,布萊德‧彼特在劇中先是扮演年輕迷人的上班族,之後又要詮釋軀體被死神占據的特異男子,當另外空間的生命首次進入人體後,對這個物質世界的感受:陌生、青澀、好奇、不羈、不按牌理出牌,澄澈的眼神頗有一份童真。影片將近3小時,雖然因為過於冗長而頗受詬病,但畢竟年輕的小布與女主角都顏值不凡,俊男美女的組合,加上探討人生、親情、家庭與愛情,使得此片兼具娛樂性與知性。

親見鈔票上的南湖大山 審馬陣山和南湖北山(下)

▲登頂南湖北山,標高3,536公尺,百岳排行第22,是中央山脈最北邊的一座百岳。
第242期
文、攝影⊙方世宇
作者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於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把重裝丟下,背著相機輕盈地走了250公尺,抵達了南湖北山,標高3,536公尺,百岳排行第22,也是中央山脈最北邊的一座百岳。

 

南湖北山是蘭陽溪的源頭。

▲南湖北山是蘭陽溪的源頭。

 

從南湖北山下來,要繼續背負重裝通過傳說中的「五岩峰斷崖」。

▲從南湖北山下來,要繼續背負重裝通過傳說中的「五岩峰斷崖」。

 

所謂「最美的天氣不是最好的天氣」,登頂南湖北山的時間約莫是正中午,此時雲霧開始聚集,山頂的後方已經被雲海包圍,回頭看五岩峰的北面也是霧氣繚繞。果然最美的景色,一定要有雲霧和陽光來陪襯。

 

五岩峰是五座岩石狀連綿的山峰。

▲五岩峰是五座岩石狀連綿的山峰。

 

撿完我的第26座百岳,從北山下來,接下來要繼續背負重裝通過傳說中的「五岩峰斷崖」。顧名思義,五岩峰是五座岩石狀連綿的山峰。

 

回頭看南湖北山,雲海還是驚人。

▲回頭看南湖北山,雲海還是驚人。

 

五座山峰中有一座較為陡峭,遠遠看到一群下山的人已經在排著隊。雖然都已經架好繩子,有懼高症的人恐怕還是會腳軟。五岩峰的最後一座就是「南湖北峰」。沒特別區分的話,常會把南湖北「山」,和南湖北「峰」混為一談。南湖北山是百岳之一,在五岩峰之前;南湖北峰則是五岩峰的最後一座,標高3,592公尺,比名字相近的南湖北「山」還要高一些,卻不在台灣百岳之中。

 

南湖大山的路線其實規劃得不錯,比較陡峭的地方都有架好固定繩。

▲南湖大山的路線其實規劃得不錯,比較陡峭的地方都有架好固定繩。

 

雖然都已架好繩子,有懼高症的人恐怕還是會腳軟。

▲雖然都已架好繩子,有懼高症的人恐怕還是會腳軟。

 

除了有架繩的那座岩峰,其餘的四座岩峰都算好走,不過左手邊都是斷崖,走起來也挺有挑戰。

認識餐桌上的美味菇類

▲菇類一般生長於樹幹、地面落葉處,或者是地下,喜歡潮濕的環境。
第242期
愈粼粼
低卡路里、高膳食纖維的「菇類」,是相當營養的食材。料理加點菇,不僅豐富菜色也增添香氣。餐桌上常見的菇類你認識多少?

纖細或圓滾,光滑或質樸,形形色色的「菇類」,每種都別具特色與風味。料理加點菇,豐富菜餚也增添香氣;低卡路里、高膳食纖維的優點更是相當營養的食材。餐桌上常見的菇類你認識多少?

認識菇類

什麼是菇類?許多人以為菇類是一種植物,實則不然。菇類又名「蕈類」,是一種高等真菌。而我們吃的菇,其實是「真菌界」生物的「子實體」部位。

「子實體」為真菌用來產孢的結構,子實體會散布「孢子」繁衍後代,飄散的孢子會在適宜的地點發芽,生長出「菌絲」。這個菌絲才是菇類的主體結構,隨著菌絲的擴張生長,又發展出肉眼可見的子實體,周而復始。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的真菌超過百萬種,但目前人類已發現的真菌僅約12萬種。而其中的菇類約有一萬四千種,可食用的種類約為二千多種。

 

菇類又名「蕈類」,是一種高等真菌。

▲菇類又名「蕈類」,是一種高等真菌。

 

菇類的生長

菇類所屬的真菌類生物,在地球上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將動植物分解為無機物。根據獲取營養的方式不同,菇類可以分為三種型態:以分解木材、落葉等植物遺骸的「腐生菌」;與植物發展菌根共生的「菌根菌」;以及寄生在動植物身上的「寄生菌」。

一般可以用人工方式栽培的菇類,如香菇、秀珍菇等,多屬於「腐生菌」,會將分解的植物遺骸轉化為營養。而「菌根菌」則是與植物組成共生關係,如著名的高級食材松茸。「寄生菌」則是會寄生於宿主身上,吸收其營養最終導致宿主死亡,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冬蟲夏草。

大自然中的菇類,一般生長於樹幹、地面落葉處,或者是地下,喜歡潮濕的環境。而人工栽培的菇類,台灣最早的紀錄始於1909年,20世紀初期日本人引入了段木香菇栽種技術,從此開展了台灣的菇類產業。

經常聽聞的「段木香菇栽培」會選定適合的樹種,將其裁切成120公分左右的「段木」,再將段木打洞、接種菌種、封蠟後,放置在溫濕度合宜的地點「養菌」。待菌絲成熟後會改變段木放立的方式,以便於真菌「出菇」,生長出子實體後可採收,進行烘乾與後續加工。相傳利用段木培植的香菇,具有較優質的香氣與口感。

但如今使用「段木栽培」的菇農已為少數,主流的栽種方式為「太空包」。所謂的太空包指的是一種以聚丙烯製作的耐高溫塑膠袋,會在塑膠袋中填入木屑等栽培基質,再進行殺菌、接種,來栽培菇類,如香菇、木耳、杏鮑菇、秀珍菇等,多是使用此種方式培植。此外,還有像金針菇使用的「瓶栽」培植。菇類培植過程中,會藉由搭配機械化設備、環控系統來達到大規模的商業量產。

餐桌上的菇菇

拜日趨純熟的菇類產業所賜,在台灣一年四季皆可以享用到種類豐富的菇類,以下就介紹幾種餐桌菜餚中常見的食用菇:

 

經過乾燥處理的乾香菇,香氣上比起生鮮香菇更勝一籌。

▲經過乾燥處理的乾香菇,香氣上比起生鮮香菇更勝一籌。

 

悠久的栽培歷史:香菇

香菇在台灣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市面上除了買得到生鮮香菇外,許多人更偏愛購買乾香菇,除了保存期限較長的優點,經過乾燥處理的乾香菇,在酵素作用下產生「香菇精」,其香氣會更加濃醇!

在料理上,乾香菇濃郁的香味,用於煮湯滋味甘甜。許多人甚至會用泡開乾香菇的「香菇水」來做料理。但若購買的香菇來源不明,殘有農藥或重金屬,恐危害健康,提醒消費者購買前須留意產地來源。

而生鮮香菇與乾香菇最大的差別,就是含有豐富的水分,與時蔬清炒能夠品嚐到厚實、富有嚼勁的口感;也推薦將生香菇稍微烤一下後,佐以醬料續烤享用,既簡單又美味。

 

纖細瘦長的金針菇,在超市中隨時都能買到,且價格親民便宜。

▲纖細瘦長的金針菇,在超市中隨時都能買到,且價格親民便宜。

 

最親民的食用菇:金針菇

金針菇是非常平易近人的食材,在超市中隨時都能買到,且價格親民便宜。然而纖細瘦長的金針菇,有著與外表不同、越煮越韌的特性,煮太久纖維老化,容易在咀嚼時卡入牙縫。究竟怎麼料理金針菇才能享有良好的食用體驗呢?

金針菇非常適合作為涼拌菜享用,要想口感不過韌,祕訣在於汆燙時間不要太長,在金針菇還柔軟的時候即撈起,配上酸甜的辣醬就很開胃!此外,做成烘蛋,或是撕成一絲一絲,與麵粉、雞蛋和在一起,搭配蔬菜製成煎餅,也是非常流行的料理方式。

 

雪白菇實為日本北斗公司改良出的「純白色鴻喜菇」。圖左為鴻喜菇,右為雪白菇。

▲雪白菇實為日本北斗公司改良出的「純白色鴻喜菇」。圖左為鴻喜菇,右為雪白菇。

 

料理百搭萬用菇:鴻喜菇、舞菇、秀珍菇

褐色的菌蓋,襯著圓潤的米色菇柄,鴻喜菇給人樸實可愛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鴻喜菇可不只有這種模樣!市面上有一種名為「雪白菇」的品種,其實是2002年由日本北斗公司改良出的「純白色鴻喜菇」,外表如其名般潔白細緻,但形樣與鴻喜菇相似。口感上鴻喜菇烹煮後溫潤、帶點脆度,而雪白菇則比鴻喜菇再細嫩一些。

 

舞菇外型呈片狀,層層交疊的姿態宛如盛開的褐色小花。

▲舞菇外型呈片狀,層層交疊的姿態宛如盛開的褐色小花。

 

舞菇外型呈片狀,層層交疊的姿態宛如盛開的褐色小花。有人說舞菇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層疊的菌蓋,模樣像似飛舞般。舞菇的特點為口感厚實爽脆,且烹煮時容易吸收醬料入味,與各種食材搭配都能相得益彰。

 

秀珍菇為側耳科的菇類,特點為菌蓋的部位呈現貝殼扇狀,菇柄側生。

▲秀珍菇為側耳科的菇類,特點為菌蓋的部位呈現貝殼扇狀,菇柄側生。

 

秀珍菇為側耳科的菇類,特點為菌蓋的部位呈現貝殼扇狀,菇柄側生,實際上正式的名稱為「平菇」,幼嫩時期的平菇便是我們熟知的秀珍菇模樣。口感為軟糯中帶有一絲絲的脆口。

鴻喜菇、舞菇、秀珍菇這三種菇類,都是料理中的萬用食材,煮湯、拌炒、油炸皆合宜,香氣淡雅,細細品嚐又能嚐出個中甘甜,非常推薦使用這三種菇類煮麵,滑嫩的口感與麵條可說是絕配!另外將菇類撕成小朵狀,揉入絞肉中製成漢堡排,咬起來脆脆的讓咀嚼也充滿了樂趣。

 

菇柄粗胖的杏鮑菇,屬於側耳科的菇類,有一種彈牙的Q勁,蘊含水分。

▲菇柄粗胖的杏鮑菇,屬於側耳科的菇類,有一種彈牙的Q勁,蘊含水分。

 

Q勁彈牙動感菇:杏鮑菇

菇柄粗胖的杏鮑菇,也屬於側耳科的菇類,因未烹調前有著杏仁般的香氣及烹調後酷似鮑魚的口感而得名。杏鮑菇有一種彈牙的Q勁,且含水量高,切大塊滾刀狀,裹上輕盈的麵衣油炸,再撒上胡椒鹽,就是夜市常見的小吃「椒鹽杏鮑菇」,一口咬下香酥的外衣,迸發脆口又多汁的鮮甜!是令人欲罷不能的美味。

不想那麼麻煩,可以將杏鮑菇橫切成薄片,加上橄欖油香煎,再以胡椒鹽調味,一樣可以享受到杏鮑菇彈牙的口感。再者將杏鮑菇切小丁,加入炒飯中拌炒,讓這股Q彈的口感在米粒間歡跳,也是深受孩子們喜歡的料理方式。

 

白蘑菇在台灣最為常見,外表像極了一顆顆白色鈕扣。

▲白蘑菇在台灣最為常見,外表像極了一顆顆白色鈕扣。

 

食用最廣的菇類:洋菇

洋菇是世界上食用最廣泛的菇類,圓潤飽滿的白色菌蓋與短短的菇柄,討喜的模樣像極了一顆顆白色鈕扣,正式名稱為「雙孢蘑菇」,其顏色有白色、灰白色、淡米色、及褐色,其中以白色的洋菇最為常見。

洋菇口感鮮脆多汁,經典的食譜通常會用香濃的奶油香煎,搭配馬鈴薯、培根,或與各式時蔬拌炒,讓洋菇染上其他食材的香氣,富含水分的口感非常鮮美加分,亦或是做成西式濃湯,滋味濃郁的料理與洋菇非常相襯。

 

猴頭菇外表呈米色帶點金黃色澤、一球一球有大有小、看上去毛茸茸的。

▲猴頭菇外表呈米色帶點金黃色澤、一球一球有大有小、看上去毛茸茸的。

 

素食中的滋補珍饈:猴頭菇

米色帶點金黃色澤、一球一球有大有小、看上去毛茸茸的猴頭菇,因其長得像猴子的頭顱而得名,奇形怪狀的模樣在許多人眼中,卻是難能可貴的滋補珍饈!猴頭菇以其宛若肉食般的口感而聞名,時常用於素食料理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與多醣體等營養。

說到猴頭菇,就一定要介紹這道經典的湯品「麻油猴頭菇」,以薑、麻油、中藥材燉煮,讓猴頭菇浸潤吸收麻油的香氣,一口喝下金黃色的湯底,真的能撫慰脾胃,是一道溫暖又滋補的料理,只要嚐過一次就難以忘懷。

一般市面上買到的多是乾燥的猴頭菇,因此料理前須先多次泡水並汆燙以去除苦味,切記要剪下最苦的菇蒂部位。雖然去除苦味的前置作業有些繁瑣,但嚐過猴頭菇的美味後,會覺得這些都是值得的!

俄烏戰爭週年 冷戰、文革再現?

▲俄烏戰爭牽動世界大局,美俄背後兩方陣營對抗,彷彿二戰後冷戰再現。Adobe Stock
第242期
程雯、黎小葵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為由動員俄軍入侵烏克蘭,白熱化的衝突演變為全面戰爭,進而引發主要國家紛紛「站隊」,世界一分為二,頗有重現當年美蘇兩強為首的「冷戰」態勢。

二戰後「冷戰」再起?

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屆滿週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2月20日突然旋風親訪烏克蘭,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基輔街頭並肩而行,在防空警報大作下,以行動表示支持烏克蘭。21日拜登緊接著在拜訪波蘭首都華沙時,一再呼籲普丁停止戰爭,他強調西方民主國家會長期團結一致支持烏克蘭,反對俄羅斯的無端侵略。

不僅如此,拜登政府與七國集團(G7)的盟友協調後,於2月24日宣布了進一步限制俄羅斯經濟和收入來源的措施。根據白宮的說明書,美國財政部和國務院「正在制裁200名個人和實體,包括俄羅斯和在歐洲、亞洲和中東支持俄羅斯戰爭努力的第三國行為者」。美國政府並針對俄羅斯的出口,阻止近90家公司(包括一些在中國的公司)購買半導體或採用某些美國技術製造的產品。

預計拜登總統還將簽署公告,提高對某些俄羅斯輸美商品的關稅。白宮表示,這些行動將影響100多種俄羅斯金屬、礦產和化學產品,目的是削減俄羅斯的收入並減少美國對那些俄羅斯進口產品的依賴。

另外,美國國防部也於2月24日宣布為烏克蘭提供新一輪20億美元軍事援助,包括幾個新的防空系統、火箭系統彈藥、各種小型高科技無人機、掃雷設備和通信支持設備。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美國已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320億美元的安全援助。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一份聲明中說,「俄羅斯入侵一週年,是所有相信自由的人重新承諾長期支持烏克蘭勇敢的捍衛者們的機會。」並提醒俄羅斯,「戰爭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烏克蘭的邊界。」

40年前「文革」再現?

去年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前夕,與中國發表「中俄友誼無上限」的共同聲明,被視為習近平聯俄抗美的大賭注。今年中國解除疫情清零,放棄鎖國重回國際外交舞台,大打兩面手法,表面上支持烏克蘭和平與止戰,私底下,美方情報卻揭露中共有可能向俄方提供軍事支援。

在俄烏戰爭週年之際,中共一方面提出十二點主張呼籲俄烏「停火止戰」、要求停止單邊制裁;另一方面官媒又聯手鋪天蓋地發文炮轟美國。有評論認為,中共官媒此舉主要還是向本國居民灌輸反美意識。

2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表題為〈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的文章,全文超過六千多字,從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和文化五個方面批評美國霸權。

同一天,《環球時報》發表題為〈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發布:美應摒棄霸權霸道霸凌〉,批評美國「對外不負責任和破壞性極強的危險行動」,同時引用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觀點:「美國在國際社會和其國內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扭曲、汙衊和詆毀,將自己對內治理紊亂和對外政策系列失敗的責任推給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

2月21日,《人民日報》又發表評論文章〈美國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嚴重危害世界〉,指美國「長期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幌子,幹著謀求霸權、維護霸權、濫用霸權的勾當」,同時批評美國軍費長期居高不下,在159個國家駐紮了17.3萬人的軍隊等。

到2月24日,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乃至中國外交部官網均發表題為〈美國貧富分化持續惡化的事實真相〉的文章,指「美國貧富分化已成為社會痼疾,是美國民主人權的嚴重汙點」。

時事評論人士王正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共官媒對美國的指控完全不成立,美國的社會問題並非政府所為,而中國對內的所謂「維穩費用」對民眾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說,美國沒有維穩費,而在中國,中國的維穩費用是針對國內人的,「維穩你自己的人民,這很可怕。」

資深媒體人馬聚認為,中國外交官和媒體聯手發表反美文章,主要是給國內人聽和看。「在不講國際法的國際背景之下,不斷在被窩裡面臭罵別人,不管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胡錦濤時期都是如此,也沒什麼新鮮的東西。」他認為,最近這種態勢和激烈的方式更是再現40年前「文革」架勢。

為日本「接生」的台灣人

▲信奉傳統價值的兩個台裔日籍家庭合影:穿和服者為陳優美(右)、陳優芬(左)姐妹,左四郭俊貞醫師,身後為二兒子加來博志院長,中間為陳優芬兒子和兒媳(此為其結婚照)。曹長青提供
第242期
曹長青、康尼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康尼為曹長青夫人。

現在發達國家普遍生育率降低,不僅歐美,亞洲的日本、台灣,甚至中國也都出生率下滑,人口不增反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在2016年被停止,允許生第二胎,後又推出鼓勵更多胎的多子政策,以提升生育率,因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國家也開始人口萎縮,2021年出現自60年代以來的首次人口下降,出生率僅1.1%,遠低於抵消死亡所需的2.1%。

十多年前,中國一年新增人口800萬,但2021年的人口淨增降至48萬,2022年不僅沒有淨增,反而首次出現負增長,人口比上一年減少85萬,可見萎縮速度。上海社會科學院團隊推算,如按2021年出生率僅1.1%的速度持續,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到5.87億,還不到現在的一半!

日本人口將降至8000萬

台海兩岸政治對峙,但出生率卻殊途同歸,台灣也是人口下降,2021年比上一年減少18.6萬,除因疫情人口遷出增多,出生人數也遠少於死亡人數,被學者戲稱「生不如死」新時代。少子女化被稱為「國安危機」,因為台灣人口很快會低於2,300萬。

出生率下降在日本更嚴重,日本和俄羅斯是世界上連續10年人口下降的大國。2020年日本人口下降48.3萬,2021年下降72.6萬,創下歷史最大降幅,已成為國家的危機之一!

以東京為中心加上周圍的崎玉、千葉、神奈川縣被稱為「東京圈」,占日本總人口的28.9%。日本人青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京,各地人口流入,但即使這個「中心之中心」的東京圈,近年也出現人口下降,因死亡人數遠高於出生者,雖然外來人口還在增加。全部日本的都縣市,除沖繩外其他全部都人口減少。按目前速度,日本專家推算,到2050年時,日本將由現在的1.26億人口降至8,000萬,相當土耳其。日本國立人口研究所副所長金子隆一預測,整個21世紀日本的人口減少速度和老齡化程度將雙雙達到全球第一。

日本政府頗為此憂慮,近年所有首相都在採取措施,但收效甚微。很多日本年輕人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當然就不生子,使人口降低愈趨嚴重。

「接生」了3萬嬰兒的台裔醫師

一個來自台灣的醫師世家目睹了日本這個從二戰後嬰兒潮到近年生育遞減的大潮,也為日本的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郭俊貞先生(加來俊貞)60代從台灣到日本留學,隨後開辦了婦產科醫院,最近在千葉市他創辦的都賀婦產科醫院,我們採訪了郭醫師和已接他班做院長的兒子加來博志,得知僅他這一家醫院就為日本「接生」了3萬個孩子!

郭俊貞是台灣屏東人,畢業於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在日本出生率高潮期的1963年來到日本留學。做外科醫師的父親只給他一次考學的費用,說如果考不上日本醫學院,就不再管了。郭俊貞赴日後每天都在圖書館度過,把全部時間精力都用在學習上。聰明加用功,不負父親期待,一次就考進了國立千葉大學醫學院。日本跟美國不同,美國名牌大學多是私立的,不僅學費昂貴,而且考進去不易。日本則是公立學校更難考進,因政府提供大部分學費,競爭激烈。窮人家的孩子都希望考入公立學校。像最有名的東京大學就是公立的,而美國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大學全部是私立。

郭俊貞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就雄心勃勃地在千葉市創建了「都賀婦產科醫院」。兩個兒子都是醫學博士,一家三個博士,郭夫人陳優美是醫院理事長,統管經濟和經營。這是一個外國人在日本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典型。

愛心和傳統的家庭價值觀,讓郭醫師夫婦又幫助陳優美的妹妹陳優芬(吳瑛子)和丈夫吳青洋從台灣來日本留學。吳清洋也畢業於成功大學,本科是機械;跟郭醫師同樣,來到日本不僅從頭學日語,而且完全改行學醫,也在千葉大學拿到醫學博士,然後在崎玉縣幸手市創辦了耳鼻咽喉科醫院,妻子陳優芬做理事長。吳清洋還在日本創建了「在日台灣人醫師協會」,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一路出錢出力,可惜英年早逝。和姐姐家一樣,吳清洋、陳優芬的兒子吳松晃也獲得醫學博士,繼承父業,做了父親創辦的醫院院長,媽媽掌管經濟和營運。兩個台灣家庭,五個醫學博士,兩個妻子都是醫院理事長,一個在傳統價值主導下順風順水、順理成章的美麗故事。

 

夜景中的都賀婦產科醫院大樓。曹長青提供

▲夜景中的都賀婦產科醫院大樓。曹長青提供

 

50%孕婦都是夜間生孩子

二戰後日本雖一路都受美國勢力主導,但開始受美國文化的影響跟世界其他國家差不多,也是在90年代之後的事。所以在郭俊貞的婦產科醫院創業成長的70、80年代,日本人仍一如既往地結婚、生子。

今年84歲的郭醫師說,做婦產科醫師是很辛苦的,因為50%的孩子都是在半夜出生,所以一旦夜間有分娩,他必須立刻起身去接生。日本是個很講專業和效率的國家,婦產科更是馬虎不得,因為涉及母親和嬰兒兩個生命。

 

都賀婦產科醫院星空產房,孕婦仰望星星月亮有靜謐安心感。曹長青提供

▲都賀婦產科醫院星空產房,孕婦仰望星星月亮有靜謐安心感。曹長青提供

 

都賀婦產科醫院的宗旨是安全、舒適、放心。參觀郭醫師的醫院發現,它簡直像五星級酒店般高雅現代,賞心悅目。產婦房的屋頂還被設計了「星空」,為了讓孕婦躺在床上看到靜謐且星光閃爍的夜空,感到祥和、愉快和安心。這是陳優美理事長從台北101大樓電梯裡的「星空」得到的靈感,回日本要求設計師做的。孕婦產後的梳洗、按摩、飯菜等都精心安排,讓她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日本,婦產科醫院也競爭激烈,所以孕婦(顧客)是上帝。因日本生育率下降,再加上這幾年受疫情之害,產婦人數也減少,周圍一些日本同行開的婦產科醫院都倒閉了,但郭醫師的醫院仍然生氣勃勃,而且是千葉市最大的婦產科醫院,就是因為口碑好、服務到位,這背後是郭醫師一家的敬業和愛心。

48歲的加來博志院長談到日本的出生問題時說,人口降低是趨勢,短期內無法改變。他們醫院原來每年接生六、七百個嬰兒,現降到四、五百,減少四分之一。2022年整個日本的新生兒不到80萬。他說日本政府已採取很多措施,像增加生育津貼,給每個新生兒的補貼從42萬增至50萬元日幣;母親生育期間停職,政府提供補助等。日本政府還新增一個「兒童家庭廳」來統籌生育問題。有健康保險的外國人在日本生子,享受與日本人同樣的福利待遇。

但這些措施對改變日本年輕人不生育的現狀效果甚微。《讀賣新聞》感嘆:「沒有決定性的一步棋來防止日本人口下滑。」七、八年後日本將面臨600萬勞動力缺口危機,地方的兩萬多個村莊可能成為無人居住的「極限村」。日本政府官員感嘆,現在是「無聲戰爭狀態」,要與人口下降作戰。

遵循人類傳統價值而成功的實例

日本總合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池本美香說:「要阻止人口下滑,只靠增加補助金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策不起作用,需要了解在促使父母和孩子健康幸福生活方面,我們有哪些做的不夠。」到底哪方面做得不夠呢?

都賀婦產科醫院加來博志院長認為,現在日本人不生育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經濟、道德和文化。首先,養育孩子,尤其是教育費用,讓很多年輕人望而生畏。其次是因科技發達,現在的年輕人可以享樂的內容很多,於是就更追求眼前的自我享樂而懶得去為家庭費心費力。再就是受當今歐美左派文化的影響和衝擊,不再看重家庭價值。

所以目前日本的顯著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結婚,大齡男女比比皆是。我們相識三十多年的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兩個女兒都年過四十仍不婚不育;另一位來自台灣在東京開日語學校的老師,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工作,都已四十多歲了,也是不娶妻、不生子,做母親的很著急。

而郭俊貞、陳優美的兩個兒子不僅都事業有成,而且都結婚生子(大兒子生了三個,二兒子生了兩個),擁有傳統、和睦的家庭。吳清洋、陳優芬有一個兒子,也是念完博士、事業起步就結婚,也生了兩個孩子。他們為什麼沒有像很多日本年輕人那樣不婚、不生子呢?博志院長解釋說,他主要是受到來自父母的台灣文化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兩方面的影響,而且由於父親更多專注於工作,受母親的教育和影響更大。的確,作者在交談中發現,陳優美對時事、政治等各項議題都很熟悉,且頭腦清晰,不僅對台灣政壇如數家珍,對美國政治也不陌生,比她先生更關注和了解,而且樣樣事都很有主見。顯然,她才是這個家庭的總督。

郭俊貞、陳優美和吳清洋、陳優芬兩家的兒子都不僅讀到醫學博士、事業有成,而且都結婚生子,擁有正常家庭,就是因為他們秉承了人類的傳統文化,看重家庭價值,而不是盲目追隨西方的左派潮流,把自由異化成極端個人主義和放縱(現在甚至發展到鼓勵同性戀、雙性戀,甚至變性等)。郭醫師一家在日本開辦婦產科醫院,不僅為日本接生了3萬個嬰兒,也用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樹立了一個遵循人類傳統價值而成功的實例。

祕方在於回歸家庭價值和傳統文化

當然,事業成功並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幸福才是。讓郭俊貞醫師最滿足、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妻子。21歲時,他一眼看中只有17歲的優美。赴日後這個讀醫學有社會地位的「帥哥」被不少日本女孩子追求,但他眼裡只有優美,兩人相互都是第一和唯一的戀人。明年是郭俊貞和陳優美結婚60週年!優美半個多世紀相夫教子,而且醫院的經濟和後勤全部一手包辦,對郭醫師更是關愛有加。所以郭醫師談到妻子時,對她是滿口的稱讚和感激,而且是欲罷不能,語言遠不夠表達。他那發自肺腑的滿足和幸福直接感染周圍聽眾。而只顧享受當下而不婚、不育的當今年輕人,到八十幾歲時自然就不可能有郭醫師這份滿足感和幸福感了。

不僅亞洲價值裡強調家庭價值,西方傳統同樣。《聖經》裡推崇的家庭模式就是丈夫辛勤勞作,既給家庭帶來富裕生活、也貢獻社會,贏得鄉鄰的尊重和榮譽;妻子不僅生兒育女,且是掌管家計和後勤的總督,於是家族興旺,代代相傳。從郭醫師這個普通且優秀的台灣家庭,到美國的川普總統,都在遵循同樣的傳統。川普的父親就是專注打拼蓋房子,既創造了自己的家庭財富,也因為提供廉價房屋而造福一大批紐約的中產階級;虔誠基督徒的母親則不僅操持了後勤,是全家的總督,而且比丈夫更關注政治和社會,在道德和教育上影響了孩子們。

目前所有發達國家的政府都頭疼人口下降問題,也基本上都只想到用發錢刺激生育,等於政府花錢買孩子,但全都沒有多大成效。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解決人口下降的真正可行之路,是大力推行傳統價值教育,提倡、宣傳和推廣家庭給個人生活和社會穩定所帶來的益處。只有恢復人類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更多展示、推崇家庭的美麗,而不是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鼓動各類摧毀家庭的行為,才可能解決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問題。而家庭的解體、生育的斷代,是任何社會和國家,甚至整個人類走向衰敗的開始。

 

附註:日本千葉市都賀婦產科醫院網址:https://tsugaladies.com/

香港解封?與中共難分難解!

▲武漢肺炎肆虐以來,香港就得跟隨中國的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措施。連續五波的疫情搞得香港七葷八素。Adobe Stock
第242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的解封有三個含義:一個是三年武漢肺炎的解封、一個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解封、一個是高壓政治下的解封。由於香港一向是中國的窗口,因此中共的一舉一動都會在香港反映出來,尤其習近平上台以來以摧毀一國兩制來實現香港的「二次回歸」更加使然。

連續疫情讓香港七葷八素

由於中港關係密切,因此三年前武漢肺炎肆虐以來,香港就得跟隨中國的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措施。尤其後期,北京擔心相對開放的香港,會將病毒從海外反噬到中國,所以對中港邊境進行嚴密封鎖。最沒有道理的卻是香港的自由港要跟隨北京,只能用國產疫苗,唯一的「兩制」是可以施打美國輝瑞的復必泰,因為上海復星集團花巨資取得在大中華地區的代理權,首要目的是對台灣進行政治綁架與統戰,如果再不讓香港使用,中國勢必虧大本。也因為如此,出於對祖國醫療用品的不信任,香港人的施打率普遍偏低,尤其是老年人,因而成為防疫的破口,連續五波的疫情搞得香港七葷八素。

為了拍北京馬屁,香港特區政府於2020年9月開始實施航班熔斷機制,如同一班抵港民航客機上有五名或全機乘客總數5%的乘客抵港後檢測確診,相關航空公司從同一地點抵港的民航客機航線將被停飛,使早已訂購機票和檢疫酒店的旅客被迫重新訂定機票和檢疫房間,破財兼費時,使航空運輸業及商界苦不堪言,嚴重影響客流物流。2019年,香港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七千萬人次。而機場數據顯示,2021年的數字比這一水平低了98%,由於仍有貨機往來,航班數量才能維持2019年的三分之一。

習近平實行變態的「清零政策」,導致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也被迫要跟隨,因為來自商界的巨大壓力,特區政府就成為夾心餅乾,進退失據。例如最狠的就是針對從前宗主國英國來的航班,需要在酒店隔離三個星期!但即使來自低風險區,也要兩個星期。而香港跨境貨車司機不能直接到中國的作業地提貨和交貨,而是要經過中國的接駁車司機,有時甚至要經過2至3名司機,又要受配額限制,導致成本增加,更無法掌控交貨時間。民間,尤其商界的怨聲載道可想而知。

香港解封亂象頻傳

去(2022)年7月香港新班子上台,解封在世界上已經大勢所趨,特區政府當然面對更巨大壓力,但因為習近平在中共20大維穩的需要還在強調清零,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就為此前言不對後語的語無倫次。然而去年12月北京突然宣布解封,香港當然喜出望外,也立即解封,然而因為缺乏準備,雖然不至於像中國那樣出現大批感染與百萬人以上的死亡,然而各項措施顯然跟不上,可見獨裁制度沒有章法的亂象。

香港的解封在2023年1月開始全面執行。除了恢復航班,就是中港邊境的開放。香港國泰航空在去年秋天就為解封做準備而大量聘請員工,國泰航空公告預計招募8,000名員工;但有工會人員表示,公司開出的合約,無論新人還是有20年經驗的空姐「回娘家」,底薪都只有9,000港元,比餐廳初級服務生和保全薪水都還低,似乎對復甦的期望並不樂觀與積極。而中港全面通關一個多星期,2月中旬有首個大型內地團訪港,有內地在港上市企業安排3,000人訪港,在亞洲博覽館出席年度會議及觀賞歌手表演,但因本地旅遊巴士及司機等不足,未能安排團友在港觀光及留宿。

疫情與《香港國安法》,迫使香港人與資金大量移出,尤其金融人才與資金流向新加坡,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動搖。由於祖國及香港處處與民主、人權為敵,因此與美歐西方文明國家的聯繫與合作必然減少,需要擴展其他市場,中東市場就是目前香港特區政府的目標。2022年10月,為迎接開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出訪中東的巴林與沙烏地阿拉伯,雖然當局自吹自擂如何豐收,然而那裡主要是原油與石油美元,除了金融以外,實在也沒有太多的油水。今年2月上旬,特首李家超又去訪問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李家超還在黨報親自撰文,他形容中東之行成果豐碩,香港與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企業和機構,交換了13份合作備忘錄或合作意向書,涵蓋金融、創新科技、交通和能源等範疇;但他也承認是否實現要看後續。

如果我們看到今年1月中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與伊朗,可見香港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一致」地集中在中東地區,這是不是縮小了香港的格局?習近平企圖在中東推銷以人民幣結算向中國出口石油,但是被中東國家拒絕;香港也希望中東石油企業來香港掛牌上市,能否成功也得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也在爭取俄羅斯企業在香港上市。第一家俄羅斯企業在香港上市是在2010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後,俄羅斯第二大交易所聖彼得堡證券交易所(SPB Exchange)表示,計畫2023年提供500多支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交易服務。中國一直要以人民幣結算來與美元結算分庭抗禮,香港如果被捲入,與中俄站在一起,香港的金融中心將成為中俄專制獨裁陣營的金融中心。尤其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企業進行制裁的時候,香港如果要火中取栗,為了表達「愛國」而引來制裁,無疑不是解封開放,而是限縮自己的自殺行為。不要忘記,香港還有個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繫匯率制度,習近平無知,香港武官們也不懂,到玩火自焚時就來不及了。

香港沒有真正的「解封」

香港貌似解封而沒有達到真正的解封,根本原因是《香港國安法》這個緊箍咒還套在香港頭上,影響了香港的政治、經濟與生活發展。如果不解決這個掛帥的政治,香港就沒有真正的解封與開放。3月起香港要向海外市場派50萬張免費機票來吸引國際遊客,宣傳香港已經復常;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表示,近年不少人轉往新加坡投資及發展,源於對香港政治及制度有保留,強調吸引人才與投資不能單靠推廣,核心在根本制度,包括香港法治、能否維持中西方橋梁角色等因素。

試看看每天的香港新聞,除了星期天法庭休息,哪天不是對「暴動」與「顛覆」的連篇累牘審訊報導,這樣的國家或地區,能看到希望嗎?

前普立茲獎得主:炸毀北溪2號是美國「最愚蠢的決定之一」

▲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得主,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莫‧赫許。Getty Images
第242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美國新聞界資深記者西莫‧赫許(Seymour M. Hersh,1937年生)年屆86歲,但寶刀未老鋒芒更盛,冒拜登政府之大不韙,對2022年9月發生的最大謎案「北溪2號被炸毀」進行調查,並於2月8日在個人部落格(博客)上發表了一篇調查,這篇惹禍的長篇調查文章標題是〈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How America Took Out The Nord Stream Pipeline),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這位集各種美國新聞獎於一身的資深記者,因這一篇報導,從「代表真相」到接近被「取消」(默殺)、飽受攻擊,本身就證明美國極左盛行時代的荒謬。

赫許調查報告無處發表,是美國新聞界的悲哀

在2020年以前,美國左派早就壟斷了報紙、電視與互聯網的95%份額。西莫‧赫許作為老牌左派記者,肯定在那時還未想到今天他居然面臨無處發表文章的困境。作為一位至今仍保持敏銳與思想活力的資深記者,當然知道在俄烏戰爭還在進行之時,這篇揭露真相的報導嚴重觸犯了左派的政治正確禁忌,因而選擇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了這篇文章。發表之後迅速陷入比左派宗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與先鋒排頭兵J.K. 羅琳(《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者Joanne Rowling之筆名)更嚴重的困境,除了被左派取消之外,還被左派集體批判。此時此刻,其影響正在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發酵。

赫許是何方神聖?

先介紹一下西莫‧赫許的來歷與一生主要行狀。西莫‧赫許1937年4月出生於芝加哥,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今年86歲。在美國,他是最著名的調查記者之一,曾經獲得過許多殊榮:

1969年,因揭露越戰「美萊村大屠殺」因此獲得1970年普立茲國際報導獎(Pulitz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在歐巴馬時代之前,這個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

在1969年、1973年、1974年、1981年、2004年,五次獲得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s)。

在2004年獲得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為紀念英國知名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美國英語教師委員會公共語言獎委員會設立的獎項,每年頒發給「對公共話語的批判性分析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家」)。

共著有11本書,包括《權力的代價:季辛吉在尼克森白宮》(The Price of Power: Kissinger in the Nixon White House,1983年),該書獲美國國家圖書評論家獎。

在2005年獲得里登霍爾勇氣獎(Ridenhour Courage Prize)。

在2017年獲得山姆.亞當斯誠信獎(Sam Adams Award for Integrity)。

他的一切報導,都只執著於一件事——尋找被政府掩蓋的真相。他所得到的獎項,基本肯定了他的誠信與負責任寫作,從1960年代末到這篇報導之前,西方新聞界對他的定評是:代表真相。

現在,該提綱挈領地介紹一下赫許現在的遭遇了。

 

西莫‧赫許發表長篇調查〈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Adobe Stock

▲西莫‧赫許發表長篇調查〈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直指拜登政府策劃實施了這次行動。Adobe Stock

 

赫許這次觸犯了誰?

這次,西莫‧赫許觸及的是當今美國政府最深層的祕密:毀壞北溪2號管道。

在〈美國如何毀了北溪2號管道〉中,赫許揭露了幾點:

代號為「常春藤鐘聲行動」(Operation Ivy Bells)的水下行動,計畫是在2021年底和2022年前幾個月制訂並進行的,拜登授權現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召集一個跨部門小組來制定一項計畫。2021年12月,傑克‧蘇利文召集了一個新成立的特遣部隊會議——來自參謀長聯席會議、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CIA)、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的男女成員,要求與會者提出有關如何應對普丁將要入侵的建議。

會議之後,由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FBI)工作組的成員制定一項祕密行動計畫,該計畫將利用深海潛水夫在管道沿線引發爆炸。執行任務的是位於巴拿馬城的核心潛水學校的畢業生,潛水夫只是海軍,而不是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的成員,不需要向國會八人幫彙報,便於保密。炸毀北溪1號和2號的計畫突然從一項需要通知國會的祕密行動,降級為一項在美國軍方支持下被視為高度機密的情報行動。

2月7日,在俄羅斯似乎不可避免地入侵烏克蘭前不到三週,拜登在白宮辦公室會見了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後者在猶豫不決後,堅定地站在美國陣營中。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拜登挑釁地說,「如果俄羅斯入侵……將不再有北溪2號。我們將結束它。」

此行動獲得挪威配合。挪威是執行任務的最佳地點,除了美國與挪威之間有一些利益聯繫之外,現任北約祕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與美國關係良好,「是適合美國人的白手套」。

西方社會對赫許的報導並不吃驚

儘管該事件此前已經有多種懷疑指向美國政府,懷疑的依據是三點:

一、炸毀北溪管道是誰得利?當時備受西方媒體高度懷疑的俄羅斯是北溪的投資者,需要向德國出售能源支援戰爭經費,沒有理由炸毀管道;德國也是該管道的投資者,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沒必要自毀。

二、具備炸毀管道能力的事實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美、英、俄。而美國事先多次發表過毀掉北溪管道的預告。

三、參與調查的挪威、瑞典、丹麥三國從未指控過俄羅斯。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但凡俄羅斯有一點蛛絲馬跡的證據,肯定會被西方國家成十倍、百倍放大並指控。

在赫許發表此文前,德國總檢察長彼得‧弗蘭克(Peter Frank)在接受《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採訪,在回答一些政客猜測俄羅斯是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的問題時稱,沒有證據表明俄羅斯涉嫌參與「北溪」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

但除了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媒體引證這條消息之外,多數媒體有意忽視德國總檢察長的公開聲明。

事實其實呼之欲出,但沒有哪家媒體敢報導這事。俄中就算報導,也會被輿論視為造謠。

作為美國媒體標竿人物的赫許,出於傳統新聞業的職業自尊與個人以尋求真相自勉的終生追求,願意調查願意揭露,是時代之幸。但即便是他,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媒體登載,他也只好與其他一些有資歷有名望美國人一樣,只能將文章發表在個人部落格(博客)或者自己服務的某研究機構的網站上。如美國國防政策和戰略專家湯瑪斯‧史波爾(Thomas W. Spoehr),這位曾在美軍服役超過36年,獲中將軍銜,曾擔任美國陸軍化學、生物、放射和核學校的校長的老軍人,只能將他那篇〈美國軍隊的覺醒主義〉(The Rise of Wokeness in the Military),發表在他現在供職的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網站上。

 

因揭露北溪2號被毀真相的文章,赫許被北美媒體視為「陰謀論愛好者」。Adobe Stock

▲因揭露北溪2號被毀真相的文章,赫許被北美媒體視為「陰謀論愛好者」。Adobe Stock

 

赫許從左媒偶像變成攻擊標靶

赫許這篇報導言及「拜登下令炸了『北溪』天然氣管道」,具有極強爆炸性,白宮否認了相關指控,並質疑其專業能力,西方主流媒體沒有報導其文章,歐盟各國政府和媒體對此保持詭異的沉默。從2022年9月至今5個多月,曾震驚世界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當初拒絕讓俄羅斯參與調查的瑞典、挪威和丹麥三國政府都未發表任何調查結果;歐洲司法合作組織(Eurojust)最近提議,成立一個聯合調查組,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原因展開調查,但遭到瑞典的拒絕。10月14日,參與瑞典對「北溪」洩漏事件調查的瑞典國家檢察官朱維斯特(Mats Ljungqvist)告訴路透社,聯合調查將會強加給瑞典「不必要的義務」。

赫許的調查報導發表之後,與此事利益攸關的德國、瑞典和丹麥政府均拒絕對他的調查結論表態。

加拿大《西部標準報》(Western Standard)今(2023)年2月10日發文稱,赫許的報導是十年來最大的新聞之一,但北美幾乎沒有媒體願意談論它。「如果美國炸毀了『北溪』,那可以說是對三個實體的戰爭行為:德國、俄羅斯和北約。這也是經濟和環境恐怖主義。」德國《時代週報》(德語:Die Zeit)貶低稱:「在85歲高齡時,他早已從調查報導的傳奇人物變成了不再可信的喃喃自語的作家。普立茲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赫許以前揭露的事情不少涉及美國政府,因「喜歡與美國政府作對」並寫出高品質的揭露性調查報導,也因此獲得不少榮譽,但在美國幾大主流媒體近十來年變成為政黨利益服務的工具之後,因這篇揭露北溪2號被毀真相的文章,赫許被北美媒體視為「陰謀論愛好者」,並稱其文章的真實性一直飽受質疑,赫許寫作此文,就是一直在想方設法「報復美國政府」。

在接受網路媒體《戰爭書呆子》(The War Nerd)的採訪時,赫許不無遺憾地談到:「我的同事現在都站隊了,我對此感到驚訝。」他還哀歎,許多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已經變成白宮和拜登政府的前鋒。

美國媒體對此的沉默不會讓北溪管道被毀事件的影響消失。2月15日,赫許接受美國《現在民主!》(Democracy Now!)採訪時表示:「美國炸毀北溪管道是多年來所作出的『最愚蠢決定之一』,這一事件對於歐洲造成的長期影響將是『可怕的』,切斷了他們可以完全依賴美國的念想,即使是在危機之中,進一步削弱『本就極其無用』的北約聯盟。」

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地球!

▲科學家統計,地球被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Adobe Stock
第242期
青蓮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深度開發,也在太空中留下了許多垃圾。據科學家統計,有將近1.7億個太空垃圾碎片包圍著地球。在這個巨大的垃圾包圍圈中,危機無處不在,人類還能支撐多久?

人類對地球的開發已經走到了窮盡,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眼光投向太空。自1957年前蘇聯向太空中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以來,累積至今,人類已將六千多顆衛星送上軌道,目前有三千餘顆仍在天空中,實際運作有千餘顆,其餘都成了太空垃圾。

 

中國2022年7月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Getty Images

▲中國2022年7月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Getty Images

 

人類製造太空垃圾的來源

除了大量的衛星,太空垃圾還有幾種來源。一是有意或無意爆炸所產生的太空船殘骸,例如:前蘇聯就曾經進行過19次衛星攔截、爆炸實驗,給太空帶來了500至1,000塊大小不等的碎塊垃圾。二是一些國家有意讓火箭殘骸隨意留在太空軌道上,不聞不問。2022年7月24日,中國以長征五號B火箭將「問天號」實驗艙送上太空。有太空專家提出警告,認為該太空船將產生約20噸的太空垃圾,並有可能會墜落到地球,可怕的是無法得知會落在哪裡,因為中國並沒有對墜落的火箭做任何引導。

自媒體《火星軍情局》認為,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火箭都是兩節式,最大的第一節在飛至大氣層邊緣時脫落,數分鐘後就落海或落地。但長征五號B火箭只有一節,中國將「問天號」實驗艙送上太空,與天宮太空站接合,但事後卻任由火箭在軌道上漂流。而且自中國開始組建太空站三年以來,已經第三次將太空船留在太空軌道上,放任不管。前兩次國際上的抗議不斷,卻沒能阻止這樣的事再次發生。雖然引導火箭墜毀並不難,中國完全能夠做得到,卻就是不做。

太空垃圾中還有人類的生活用品。這是由於一些太空人漫不經心的過失造成的,例如:在打開艙門時不慎將一些螺栓、墊圈和鉛筆等細小物件捲入太空,成為太空垃圾。

據科學家統計,如今近地軌道上除了密布著衛星、飛行器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這些垃圾碎片將近1.7億個,已將地球密密麻麻的包圍起來。

太空垃圾一般在高300至45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以每秒7到8公里的速度飛行;而在3萬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則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根據軌道傾角,碰撞時的相對速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秒10公里以上,因此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太空垃圾危害太空設施

據悉近地軌道高度在500至1,000公里的區域過去存在大量衛星,互相發生碰撞的可能性較大,這一範圍內大氣十分稀薄,物體繞地球旋轉的速度下降緩慢,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脫離原軌道而墜入大氣,成為太空垃圾的「重災區」。

不久前,一大塊俄羅斯太空垃圾靠近國際空間站,導致國際空間站不得不進行機動規避,太空人原定的太空行走計畫也被迫中斷。

2022年12月15日,俄羅斯聯盟MS-22號飛船發生洩漏事件,經檢測發現,該飛船存在一個0.8公釐的洞。專家鑑定,可能是由微隕石或小塊太空垃圾造成的,因為即使是一塊直徑10公分的太空垃圾,也可以將太空船完全摧毀,數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也可能使太空船無法繼續工作,甚至可能危及到太空人的生命。如果運作中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國際空間站遭到太空垃圾的衝撞,後果不堪設想。

一直以來,各個國家也在著手研究如何清理太空垃圾,以及避免太空垃圾的產生。但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稱,雖然人類已經可以對部分太空垃圾進行有效的編目管理,但對於如何批量處理這些太空垃圾仍然缺乏直接高效的辦法。

人類或終將在所謂高科技的誘惑下作繭自縛,親手毀掉自己的未來。

科學無解的地球之謎

▲地球為何會出現在現在這個位置?Adobe Stock
第242期
青蓮

天地悠悠,歲月恆久。自地球誕生以來,數十億年的時間,縱然一次次的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但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花一木,天地萬物無不遵循著既定的規律,井然有序的運行。

所有的宗教典籍中都說,是創世主造了世界,天地萬物都在神的安排下運行。信奉科學的無神論者說,世界上哪有神?這一切不過是自然現象。

這看起來如此美妙和諧的世界,真的只是自然形成?

且不說宇宙中浩瀚的星辰藏著多少人類所不能了解的祕密,就是人類對自身以及這個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地球,又能了解多少呢?人類的起源之謎、地球的位置之謎、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大氣裡為何恰好有適合人類生存、呼吸的各種元素等,都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地球為何出現在此?

人類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著人是神造的說法,直到數百年前進化論的問世。但仔細思考一下,如果說地球的生命來自於偶然的化合反應,再加上特殊的環境而進化出人類及萬事萬物,那麼在宇宙成千上萬顆類地行星中,也應該同樣有機會孕育生命。為什麼人類至今沒有發現一丁點的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呢?

有人說,那是因為地球的位置正好處於宜居帶,這恰恰引出了科學無法解釋的另一個謎團:地球為何會出現在現在這個位置?

科學家發現,地球的位置處於宇宙中的宜居帶,但這個宜居帶起初是火星的運行軌道,後來這個位置被地球取代了。這讓許多科學家大惑不解,地球是如何讓火星改道並占據這個位置的?而這個轉化過程,人類根本無法模擬與還原。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說法。Adobe Stock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說法。Adobe Stock

 

地球的水從哪裡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離不開水。地球上既有生命,就必須有水。但地球上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至今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目前有兩個觀點,一個是內源說,一個是外源說。

內源說認為地球在46億年前,活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岩漿攜帶水蒸氣散布到地球各處,當岩漿冷卻後,水蒸氣就會凝結成雨水,降落到地表,因此開始了水循環。水往地表低窪處流動,所以形成了現在的湖泊、江河還有海洋。

外源說則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太空中由冰組成的彗星。在漫長的歲月中,有冰塊彗星沖入地球大氣層,在這個過程中融化、破裂而形成了現在的水。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有彗星沖擊地球,就這樣源源不斷地給地球供給水分,形成了現在地球上龐大的水體。

但這兩種說法也只是猜測,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實其來源。作為近日行星的地球,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地球上所有的水體將不復存在。而地球上的大氣層,就像一個保護罩,護衛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機。

大氣層,除了水星稀薄得約等於沒有之外,幾乎每個行星都有,而且多數比地球更濃密,甚至有的衛星(比如土衛六)都比地球的大氣濃,但是卻沒有可供人類呼吸的氣體。至少除了地球,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個類地宜居的星球。

很多人對許多大科學家最終都走入神學非常不理解,其實研究越深入,越對宇宙的奧祕產生深深的敬畏心,倘若宇宙間沒有一個主宰,世間萬物沒有神的掌控,真的會如此行而有序嗎?

愛因斯坦怎麼說?

據說,有一次一位記者訪問愛因斯坦,請他發表對宗教及神存在問題的看法。愛因斯坦正好剛送走一位客人,茶几上的咖啡杯還沒來得及收拾。愛因斯坦問:「記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誰將咖啡杯等物放於此處的?」記者說,「自然是閣下。」

愛因斯坦接著說,「小如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種力量來安排;那麼您想一想,宇宙擁有多少星球,而每一顆星球均按一定的軌道運行無間,安排這種運行力量的即是神。」

僅僅一個小小地球,人類尚且不能了解全部真相,何況遙遠的宇宙奧祕?又怎麼敢說這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