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起手式 國安仍首選

▲李家超於2022年5月8日當選香港特首後,在香港會展中心舞台上揮手致意。Getty Images
第234期
林保華

香港新一屆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於5月8日舉行。有些西方國家根本不承認這是一場選舉,YouTube更是封殺有關新聞。當然,因為它根本是一場指定的任命,所以沒有人能夠阻擋,北京與港共也自得其樂。再批它破壞「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也沒有太大意義了。「我是流氓,我怕誰」?於是香港在商人董建華治港、公務員曾蔭權治港、地下黨梁振英治港、女性公務員林鄭月娥治港後,再來個武官治港。前幾位沒有一個可以做滿兩屆,只好動用「武官」以威懾?

香港選舉「聽黨話,跟黨走」

這個「選舉」雖然有若干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聲稱參選來湊熱鬧,當然全部被候選人審查委員會所拒絕,而在警察出身的李家超宣布參選後,中聯辦隨即宣布他是北京唯一支持的候選人,其他建制派人物也就望而卻步,後面的一切,只是照章行事的表面功夫而已。在沒有任何對手情況下,1,428名選委中,他得票1,416票,8票不支持,4票無效。

北京一貫把美國「不支持台獨」歪曲為「反對台獨」,用在香港特首,反對票變成「不支持票」,廢票則為「無效票」。所以支持率是99.44%,這是不是巧奪天工的「久久死死」,這種假選舉能夠維持多久?雖然反對票與廢票只有12個人,不管什麼原因,這12人的勇氣還是值得稱讚,因為他們涉嫌顛覆新的港共政權,他們沒有「聽黨話,跟黨走」,這些選票很可能拿回深圳去檢驗手指紋,看看是哪12個人表面上擁護黨的領導,實際上卻是反黨、反社會主義,他們是不是帝國主義安插的臥底?

也就是這樣一個只有唯一的候選人與1,400多個「選民」的「選舉」,當局竟然派出7,000名警察來保護,如果不是小題大做,該是內心非常的恐慌?他們知道這是一場完全脫離民意的假選舉,否則為何如臨大敵?

選舉過程,李家超倒是有自知之明,避談敏感問題,例如不談他任內是否要完成《港區國安法》23條的立法,而大談民生經濟,然而後者並非他的特長,倒是前者才是駕輕就熟。所以未來的施政才是大家所應該注意的。

選後清算「勾結外國勢力罪」

比較意外的是,面對「武官治港」的質疑,北京與港共理應裝修一下自己的門面,然而他們都顧不到這些。李家超才成為候任特首一天,5月10日晚上,警方在機場拘捕了「612人道支援基金」信託人之一的許寶強,指他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的「勾結外國勢力罪」,當時他正準備搭機去德國。許寶強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前客席副教授。接著5月11日傍晚,警方又拘捕了「基金」另外3名信託人,他們是陳日君、何韻詩及吳靄儀,3人同時因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而被扣查。仍在服刑的前立法會議員何秀蘭,也因為身為該基金信託人,在獄中被捕。何韻詩是藝人,吳靄儀是大律師,陳日君則是已經榮休的90高齡的香港教區樞機,均是香港德高望重的名人。

「六一二」指的是2019年6月12日香港立法會要討論通過《送中條例》(香港人犯法可以送到中國審理裁決),大批香港市民包圍立法會抗議,當局出動警察毆打逮捕,後來形成大規模運動。公民黨法律界前議員、大律師吳靄儀了解到基層市民的需要,於6月15日臨時成立「反送中受傷被捕者人道支援基金」,以協助因參與運動而受傷或被捕的示威者。7月6日,「612人道支援基金」正式成立,並取代「反送中受傷被捕者人道支援基金」。「基金」成立目的就是為所有在「反送中」運動中被捕(不論罪名)、受傷或有關人士提供人道支援,包括醫療費用、心理/精神輔導費用、刑事/民事法律費用、緊急經濟援助等支援。

從後來運動的發展,數千人被捕需要法律援助,成百上千人被警察與黑道毒打、噴毒,還有人因為不同原因死亡,這個基金的確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然而對獨裁專制的政權來說,這種救苦救難的行為違背了他們殘民以逞的目的,當然視之為天敵,找時間算帳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因為這是人道機構,迫害人道機構比起迫害政治人物更加惡名昭彰,所以必須放在後期,而且尋找比較「適當」的時機進行。

 

《港區國安法》的制訂無疑宣告香港民主法治破產。Getty Images

▲《港區國安法》的制訂無疑宣告香港民主法治破產。Getty Images

 

2020年「七一」前夕,《港區國安法》開始推行,這個基金會必然被盯住。然而許多受苦受難的民眾需要救助,尤其推行《港區國安法》以後,受迫害的民眾更多,基金也勉為其難繼續運作,更加成為北京與港共的眼中釘。2021年8月,「612基金」被多間官媒批判,指基金未有社團註冊,尤其「與外國勢力勾連」。8月18日,由於負責託管「612基金」的真普選聯盟有限公司將結束運作,「612基金」遂宣布已制定方案,將有序停止運作,即日起停收新的個案。然而警方國安處並沒有放棄追殺,命令相關人士提供資料,包括眾籌詳情、捐款人資料等。9月6日,「612人道支援基金」宣布即時暫停接受捐款。9月9日,「基金」表示,由於網上捐款平台收集的款項已無法存入基金銀行戶口,決定將存於捐款平台的款項退回由9月3日中午後的捐款,合共約317,000元。基金會還一再解釋他們的人道支援工作目標與一般社會福利機構無異,對政府官員曲解深表遺憾。

 

香港歌手何韻詩(右)2021年8月18日在香港舉行記者會支持「612人道支援基金」。2022年5月11日,何韻詩與陳日君、吳靄儀因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被香港警方扣查。Getty Images

▲香港歌手何韻詩(右)2021年8月18日在香港舉行記者會支持「612人道支援基金」。2022年5月11日,何韻詩與陳日君、吳靄儀因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被香港警方扣查。Getty Images

 

前特首難逃「狡兔死,走狗烹」?

人道救援超越國界,這是全球公認的,因此全球出現的天災人禍,都會受到來自各國的救援,包括資金與人力。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這個基金會所得到的捐助除了來自香港,也可能有來自其他國家人士,這正是港共、京共所謂「勾結外國勢力」的藉口。當年汶川地震,來自全球各地的支援,難道也是中共「勾結外國勢力」?1932年,宋慶齡等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有外國人直接參與,以民權、人道為名,專職營救被捕的共產黨人,這難道不是中共「勾結外國勢力」?怎麼現在中共比當年的「國民黨反動派」還要反動?

宗教也沒有國界,陳日君身為樞機,自然也與梵蒂岡及全球天主教徒有接觸,這也是「勾結外國勢力」嗎?香港是不是也要成立愛國教會與「三自運動」之類來讓耶穌教「中國化」?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是天主教徒,是陳日君的教友。就憑這一點,中共根本不會信任林鄭月娥,就像不能信任前任特首曾蔭權一樣,最後還將他整了一通教訓這個「港英餘孽」。林鄭月娥還充當傻瓜賣力鎮壓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中共借刀殺人後,把她當廁紙丟棄。而這次趁林鄭月娥還沒有下台,李家超還沒有上台之時,逮捕「612人道支援基金」信託人這種極為不得人心的做法,既是為李家超壯膽開路,也是再往林鄭月娥臉上潑屎的行為,榨乾她的剩餘價值。這也是習近平在四面楚歌時把香港當出氣筒。林鄭最後會不會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還是自求多福吧!

全球通貨膨脹的怪罪遊戲

▲全球經濟目前受到幾重衝擊:能源原材料供給衝擊、勞動供給衝擊,以及全球供應鏈衝擊,引爆通貨膨脹危機。Adobe Stock
第234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目前,全球經濟受到幾重衝擊:能源原材料供給衝擊、勞動供給衝擊,以及全球供應鏈衝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陷入高通膨的泥潭,且看不到盡頭。美國等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創下近40年以來的新高,德國等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更是創70年來新高。就連台灣4月CPI年增率也高達3.38%,繼續創九年半新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與白宮早就在尋找推高全球通膨的替罪羊,俄、中兩國是其目標。

 

「標普全球」認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清零封城措施,使得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導致4月全球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通膨創下新紀錄。Adobe Stock

▲「標普全球」認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清零封城措施,使得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導致4月全球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通膨創下新紀錄。Adobe Stock

 

標普全球分析報告如是說

日前美國「標普全球」(S&P Global Inc.)發表研究報告,認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清零封城措施,使得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導致4月全球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通膨創下新紀錄,並且拖累全球經濟成長在4月放緩至22個月以來的新低。標普全球的這項「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簡稱PMI)根據45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家公司提供的資訊編制而成,其最新的資料顯示4月的指數為51.0%(超過50%表示製造業景正處於擴張期),較3月下降1.7%。

報告認為,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而遭到西方制裁,使得俄羅斯的製造業產出和服務業連續第二個月大幅下降;中國由於嚴格的防疫限制,導致製造業和服務業產出也連續第二個月下滑,降幅僅次於疫情爆發初期的2020年2月。

報告指出,這兩個因素也使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進一步增加了通膨上漲的壓力,尤其是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價格的飆升和供應鏈遲滯導致的價格上漲。

這個報告的分析是採集某時段資料分析,只能說明俄烏戰爭以來的情況,不能說明全部,甚至大部。美國人對拜登總統上任以來節節升高的通膨嚴重不滿,俄烏戰爭開始後,拜登政府立刻就將通膨諉過於俄羅斯,從4月開始又諉過於中國。這種諉過說法,就算在美國內部,也沒得到多少贊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家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表示:「2020年和2021年,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推高價格)最大的因素,數額龐大的開支法案是其次。然後就是一些特別的因素,比如:烏克蘭戰爭、供應鏈瓶頸、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供應不足。」

資料也證明通膨是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引起。3月10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2月通膨率達7.9%,為40年來最高。這時俄烏戰爭剛發生不久(2月24日爆發),美國左媒也只得承認「拜登經濟學」引發了高通膨。2月24日俄烏戰爭開始,美國3月份通膨率比去年同期飆升至8.5%,再創40年新高。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在3月10日的發言中,立刻將美國通膨歸咎於俄烏戰爭,稱:「預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的汽油和能源價格上漲是暫時的。」其實,就算3月以來升高的0.6個百分點,全是俄羅斯普京的錯,2月份之前的7.9%的通膨率還是拜登政府的「成就」。

美國一年內新增10兆國債

究其事實,這一輪全球通膨的特點是美、歐、中幾大經濟體貨幣超發引發,其中美國一年多內增加債務10兆美元,相當於2021年全球GDP總量98兆美元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美國的印鈔機開動到了瘋狂的程度。全球貨幣與美元掛鉤,是全球貨幣的定價之錨,如此濫發,自然會形成輸出型通貨膨脹,從而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俄烏戰爭引發的通膨,相比美國濫發鈔票,只是次要因素。

以下是美國官方公布的資料:拜登政府上任伊始就以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擬出一系列投入極其龐大的公共支出計畫,規模超過6兆美元,占美國GDP的30%。其中以抄中國當年大規模基建刺激經濟的作業為主,推廣綠色能源、發放福利為次,這一系列政策被美媒冠名為「拜登經濟學」。雖然計畫還未正式成行,但福利等各種開支,導致一年多時間內美國公共債務增加了10兆。截至2022年5月22日,美國債務已經激增至30.4657兆美元。

更讓拜登政府覺得面上無光的是美國經濟進入負成長。4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GDP折合年率下降1.4%,急劇逆轉了2021年第四季度成長6.9%的局面。美國經濟自疫情爆發以來首次萎縮。

在世界GDP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只有美國與加拿大是資源、市場對外依賴都不嚴重的國家,無論世界發生什麼,受影響遠比市場、資源對外雙重依賴的歐盟國家要小得多。美國經濟負成長,主要是「拜登經濟學」惹的禍。但美國由於美元的霸權地位,以及美國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美國的政治經濟狀態對全球的影響相當巨大。

歐盟通膨:本想制裁俄羅斯 卻被制裁反噬

歐盟27國,基本上是對外雙重依賴,能源多依賴俄羅斯,市場對中國依賴甚高,因此對國際政治經濟的波動之反應,遠比美國敏感。俄烏戰爭的影響迅速波及整個歐洲,不僅擾亂了本已緊張的供應鏈,削弱了信心,而且推動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飆升。而隨著能源成本上升推高消費者物價,俄烏戰爭將對經濟成長造成更嚴重影響。

考慮到俄烏戰爭影響,5月18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簡稱UNCTAD)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下調至3.1%。大部分放緩將發生在歐元區,目前預計歐元區經濟只會成長1.7%,僅為此前預期的一半。

歐盟委員會今年2月份對通膨率的預期是3.5%,俄烏戰爭於2月24日開始後不到一週,美歐啟動對俄全面經濟制裁,歐盟委員會將2022年歐元區通膨率調整為6.1%。但現實證明,歐盟的預期還是偏於樂觀,德國2022年2月通膨率上升至5.1%,德國4月通膨率升至7.4%,連續兩個月創新高。法國2月是3.6%,4月高達4.8%。

歐盟倒也明白,這是對俄羅斯制裁引起的反噬。德國內部一開始就存在兩類相左的意見,政界與媒體表示,為了支持烏克蘭,願意承受通膨及經濟下滑的代價;企業界與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German 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也稱「經濟五賢人」)等,希望決策者認真面對這些嚴重的經濟後果,其他歐盟國家也莫不如此。這些國家在制裁之後曾拒絕用盧布購買天然氣,但嘴硬了1個月不到,據《路透社》5月19日與5月21日兩條消息,俄羅斯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Alexander Novak)透露,與俄氣簽有供氣合約的54家企業中,約半數已在俄銀行開設盧布帳戶。德國、義大利、奧地利、斯洛伐克四國,已同意開設盧布帳戶以繼續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中國疫情清零躺平:西方指責嚴重影響供應鏈推高通膨

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進口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商品出口國。中國對資源的需求之大,甚至讓中國覺得自己可以擁有定價權(與歐盟當初制裁俄羅斯的想法類似),如今中國因清零躺平,目前中國45個城市中約3.73億人處於完全或部分封控中,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高達40%,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嚴重。野村證券警告,中國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

中國是全球廉價商品的主要供應者。早在今年1月,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就指出,中國頻繁採取大規模防疫封鎖措施,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新的瓶頸,也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影響。5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明確表示,中國封城阻礙全球供應鏈復興,「加劇我們面臨的供應鏈困境,並且推高價格。」《紐約時報》早在5月5日發表文章,稱「物美價廉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

簡單做個總結:全球化時代形成的經濟格局,以美國(後來加上中國)為兩大重要支柱,無論這兩國發生什麼,最後必然會引發全球後果。但這輪通膨,卻是美國嚴重超發貨幣引發,就算玩怪罪遊戲,也無法諉過他國。

「瀕死體驗」的醫學研究

▲一名美國女子從看似漩渦的宇宙中心遇見上帝與耶穌。示意圖。Adobe Stock
第234期
青蓮

生命是奇妙的。有些人會在遭遇到危險的時候看到一些神奇的景象,在醫學上稱為「瀕死體驗」。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研究此現象,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分享自己的經歷。

荷蘭Rijnstate醫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爾醫生(Pim Van Lommel),對被成功搶救的334位26至92歲的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了長達8年的追蹤式「瀕死體驗」研究。其中62人報告顯示其經歷過「瀕死體驗」,具體情況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已經死去,但出現愉快的正面情緒、靈魂離體、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看到各種奇異的色彩和天國景象、與去世的親友見面、回顧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經歷。

在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網站上,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曾經歷的「瀕死體驗」,驗證了拉曼爾醫生的研究。

 

有些人的「瀕死體驗」,感覺到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示意圖。Adobe Stock

▲有些人的「瀕死體驗」,感覺到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示意圖。Adobe Stock

 

美國女子的瀕死體驗案例

美國女子布里奇特在1995年發生過一場車禍。車禍發生後,她感覺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身體,飛向空中。她覺得從未有過的輕鬆自在,想要飛高、飛低、飛快、飛慢,都能隨自己的意念掌控。剛開始的時候,她認為自己正身處在一場奇妙的夢境中,但當她看見自己駕駛的車輛翻覆在下方的道路上,才意識到這並不是夢境。她自由自在地飛著,飛了一段時間以後,天空中形成一個奇異的漩渦,漩渦的周圍圍繞著雲朵與電閃雷鳴,漩渦中心處閃爍著類似星星的亮點,像是銀河中的星星圍繞著一道明光旋轉著,陸續有變化多端的光團在此處進進出出。她突然意識到,那是宇宙的中心。

布里奇特從數不清的光團中看見一個強大的光團,意念告訴她,那就是上帝的存在。在上帝身旁還有一個光團,那是耶穌。上帝與耶穌來到布里奇特的身邊,隨後帶她前往時間的起點,在這裡能知曉宇宙中的萬事萬物。

布里奇特表示,她從未信仰宗教,也從未接受過任何洗禮儀式,但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告訴她,眼前的生命就是上帝與耶穌。布里奇特說:「祂們是充滿純淨與慈愛的神,我無法了解祂們慈愛的層次。祂們朝我頭腦賦予知識的源泉,彷彿有一股巨大的水流衝進我的腦中,讓我能夠看見一切事物的開端。我看見整個宇宙始於大爆炸到結束,周而復始。我看見整個宇宙的記憶。了解到宇宙學、生物學、生命等。」布里奇特沉浸在眼前難以置信的一切,這太不可思議了。

突然之間,她的意識被拉回到人世間的身體中,此時醫護人員正在對她急救,布里奇特奇蹟般的活下來了。甦醒後,她對於這一次神奇的「瀕死體驗」與所見所聞歷歷在目。她心懷感激,決定與更多人分享這次的奇妙經歷。

美國高中生的瀕死體驗案例

2015年5月5日,美國德州一所中學的高中生克萊門茨,在上體育課練習短距離快速奔跑時,突然昏倒在地。老師迅速將不省人事的克萊門茨送醫,此時克萊門茨的心跳已經停了20分鐘,醫師盡力搶救,仍無法恢復。正當醫師準備宣告他搶救無效時,克萊門茨卻奇蹟似地恢復了心跳。後來克萊門茨轉院到另一家醫院,數天後才恢復意識。

克萊門茨甦醒後表示,他在失去意識之後,耶穌出現在他的面前。他說:「當時我遇見一名留著長髮與大鬍子的男子,我直覺認為眼前的就是耶穌。祂伸出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對我說:『一切都將沒事。』」克萊門茨重新回到學校後,將「瀕死體驗」中的所見所聞與老師、同學分享。

有人認為,大多數「瀕死體驗」的研究是回顧性的,有此體驗的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偏差。但拉曼爾醫生的研究發現,「瀕死體驗」發生於病人沒有腦電波、心電圖的死亡狀態之時,與藥物作用及患者的病情、心理因素無關。經歷「瀕死體驗」後,患者大都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洞察,不再過分顧慮失去物質利益,也不再恐懼死亡,而這種體驗也並未隨時間流逝,或發生實質性的記憶偏差。

對抗瘟疫的祕方

▲生於1904年的安德瑞修女,今年118歲,目前住在法國的一家安養院。Getty Images
第234期
青蓮

一場席捲全球、持續兩年多的大瘟疫,讓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老人更是死亡病例的重災族群。但在法國卻有一位118歲的人瑞,在確診染疫新冠病毒後,從容應對,順利康復,被媒體稱為奇蹟。

百歲人瑞確診後康復

1904年出生的安德瑞修女(Sister André),今年118歲,住在法國的一家安養院。她性格樂觀開朗,雖然雙目失明,須乘坐輪椅,但非常喜歡與人接觸交談。

2021年1月,安養院內新冠疫情爆發,安德瑞也確診。被隔離後,她很納悶,自己根本沒事,為何別人不能來看她,她也不能和別人接觸?為什麼大家每天都在談論病毒,這個病毒真的很可怕嗎?當時安養院有80人確診,其中11人過世,但年齡最大的安德瑞卻順利康復了。

在談到118歲人瑞康復的奇蹟時,安養院的管理人員塔維拉說:「如果說有什麼祕訣,那就是她有極強的信念,深信自己生命終結時,會見到創世主。內心強烈的信念,讓她堅持下來。」

也許無神論者會說,這太荒唐了,不科學。但恰恰是科學研究證實了這位118歲老人對神的堅定信仰,才是她戰勝病毒的法寶。

哪種人不易染疫?

科學研究發現,有堅定信仰的人,通常都有弘遠的人生觀、明確的人生目標,與人為善。具有這種正向價值觀的人,免疫系統的抗病毒能力往往比較健全。

人體的免疫系統與情緒息息相關,憤怒、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都會使免疫力降低,因此,很多人認為,人活著就要開心快樂,及時享受生活,快樂才是健康的根本。但科學家研究發現,不同形式的「快樂」,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卻有天壤之別。

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簡稱為PNAS)的研究發現,強調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並以此為樂的人,其免疫細胞的基因表現非常健康,體內較少發炎,抗病毒能力及抗體生產力較強。這樣的人被稱為「完善型」的人。

而世俗意義上的快樂,即強調趨樂避痛、滿足自身欲望,也稱「享樂型」的人卻是相反,他們的體內易發炎,抗病毒能力及抗體生產力較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鮑爾(Julienne E. Bower)與其他專家研究發現,重視人際關係、尋求人生真諦的女性,體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強。「自然殺手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能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和癌細胞。

專家表示,一個重視生命價值的人,他的自律神經或神經內分泌系統適應壓力的能力可能會增強,免疫系統也隨之變強。

 

法輪功第五套功法——神通加持法。Adobe Stock

▲法輪功第五套功法——神通加持法。Adobe Stock

 

信仰可增強免疫細胞

在這場世紀大瘟疫面前,人類迷信所謂的科學抗疫,把希望寄託在疫苗上,卻忽視培養自身的免疫力。疫苗對抗病毒,是依靠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同時疫苗產生的抗體有期限,而人體免疫系統是靈活、動態的。免疫功能健全,即使病毒千變萬化,也無法入侵人的身體,或者就算感染,也能很快恢復。

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免疫學家曾經研究信仰「真、善、忍」的法輪功學員的免疫力、嗜中性白血球與普通人的差異,結果發現,法輪功學員的嗜中性白血球內一系列與免疫力有關的基因活性,包括干擾素-γ都明顯高於普通人。干擾素是身體對抗病毒的重要物質。這些人的免疫細胞還具有獨特的「雙向調節機制」。他們的嗜中性白血球在正常狀態(無炎症狀)下,壽命比普通人長,加上吞噬力也強,因而更有利於保護機體;在發炎狀態下,嗜中性白血球消滅病原體之後,會迅速凋亡,這有利於快速消解發炎症狀,避免發生免疫反應過度。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替代與補充醫學期刊》(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為什麼人的心態或信仰對免疫細胞影響這麼大?有研究者認為,人體的結構不僅僅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除了肉體,還有許多微觀下的精神層面的東西,疾病也是由許多層面的因素造成的。人類只有打破固有思維的局限,才能看清生命的本質。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 一個時代結束了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象徵結束了一個樂觀的時代。Adobe Stock
第234期
程雯

全球速食業巨頭之一的麥當勞(McDonald's)5月16日證實,它正在俄羅斯出售其850家門市。不過,麥當勞也希望將來有朝一日有重返俄羅斯市場的可能性。有商業專家表示,西方公司想避免選邊站的時代結束了。

「金色拱門」走下俄羅斯舞台

麥當勞關閉俄羅斯門市,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結束了一個樂觀的時代,並增加了俄羅斯因為入侵烏克蘭而被世界拋棄的孤立感。

這是麥當勞第一次全面退出或撤出一個主要市場。麥當勞表示,它將尋找一位會在俄羅斯僱用其6.2萬名員工的買家,麥當勞將繼續支付這些員工的工資,直到交易完成。

麥當勞總裁兼執行長克里斯‧肯普欽斯基(Chris Kempczinski)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說:「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提供食物並繼續僱用數以萬計的普通公民肯定是正確的做法。但不可能忽視在烏克蘭的戰爭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

麥當勞計畫開始移除帶有公司名稱的金色拱門和其他符號和標誌。麥當勞還將在俄羅斯保留其商標權,並在必要時採取措施以強制執行。

麥當勞3月初曾表示,它將暫時關閉在俄羅斯的門市,但將繼續支付員工薪資。這是一個代價高昂的決定。4月底,麥當勞表示,由於店面關閉,每月損失5,500萬美元,還損失了價值1億美元的庫存。

麥當勞也關閉了處於戰火中的烏克蘭的108家門市,並繼續支付那裡的員工工資。

選邊站的時代結束

西方公司一直在為脫離俄羅斯而苦苦掙扎,在面臨制裁的情況下暫停或關閉業務。對它們的商業造成了打擊。其他一些公司選擇至少部分留在俄羅斯。

 

雷諾汽車將把AvtoVAZ汽車的多數股權和一家工廠出售給俄羅斯。Adobe Stock

▲雷諾汽車將把AvtoVAZ汽車的多數股權和一家工廠出售給俄羅斯。Adobe Stock

 

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Renault)5月16日表示,將把其在俄羅斯汽車公司阿夫托瓦茲(AvtoVAZ)的多數股權和莫斯科的一家工廠出售給俄羅斯,這是自俄烏戰爭開始以來外國企業在俄羅斯的首次重大國有化。

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管理與組織學教授馬克沁.賽奇(Maxim Sytch)表示,麥當勞和其他公司在俄羅斯業務方面也面臨來自客戶、員工和投資者的壓力。

賽奇說:「公司可以避免選邊站的時代已經結束,人們希望與做正確事情的公司建立聯繫。除了最大化利潤率之外,還有更多的商業和生活。」

期待「再相逢」

三十多年前,柏林牆倒塌後不久,麥當勞在俄羅斯的第一家餐廳在莫斯科市中心開業。這是美國和蘇聯之間冷戰局勢緩和的有力象徵,因為蘇聯在1991年解體了。

分析人士說,現在,麥當勞撤出俄羅斯被證明是又一個新時代的象徵。

當年麥當勞進入俄羅斯市場時,賽奇就生活在俄羅斯,他還記得麥當勞開業時的興奮。他說,麥當勞現在的關閉,標誌著俄羅斯正在逆轉回蘇聯時期的孤立年代,「看到民主戰線多年取得的成果,被烏克蘭的這場殘酷戰爭抹去,真是令人痛心。」

但是肯普欽斯基也留下了麥當勞有朝一日重返俄羅斯市場的可能性。他在給麥當勞員工的信中寫道,「無法預測未來會怎樣,但我選擇以最初將麥當勞帶到俄羅斯的精神──希望,來結束我的資訊。因此,讓我們不要以說『再見』作為結束。相反,讓我們像他們在俄羅斯的說法:直到我們再次見面。」

麥當勞在俄羅斯擁有84%的直營門市,其餘由加盟商經營。企業分析公司「全球資料」(GlobalData)的董事總經理尼爾‧桑德斯(Neil Saunders)表示,由於麥當勞不會為其品牌在俄羅斯授權特許經營,因此,這次的出售價可能低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的價值。麥當勞表示,預計在離開俄羅斯後,它將收取12~14億美元出售價收入。

麥當勞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9萬餘家分店。大多數由特許經營商擁有,只有約5%由麥當勞擁有和經營。

全球食品大漲 聯合國:糧食危機恐長達數年

▲若俄烏戰爭未歇,可能導致持續數年的全球糧食危機。Getty Images
第234期
楊天姿、聞天清

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聯合國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家在未來數月可能會出現食品短缺。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表示,這場戰爭已經令一些貧窮國家出現(糧食)價格上升,「可能使數以千萬計人口瀕臨糧食不安全的邊緣」,接下來可能出現「營養不良、大規模饑餓和饑荒,這場危機可能會持續數年」。如果烏克蘭農產品出口不回到戰爭爆發前的水準,世界一些地方就可能出現長達數年的饑荒。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生產占全球供應量30%,國際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擾亂了肥料、小麥等商品供應,推高食品和燃料價格,在開發中國家尤其嚴重。

俄烏戰爭影響烏克蘭小麥出口

烏克蘭之前每月經其海港出口450萬公噸的農產品,相當於全球小麥的12%、玉米的15%和葵花籽油的一半。但由於敖德薩市(Odessa)、切爾諾莫斯克(Chornomorsk)和其他港口與世界的交通被俄羅斯軍艦阻隔,供應只能經由效率更低、更擁擠的陸路運輸。

古特瑞斯說:「俄羅斯必須允許存放在烏克蘭港口的穀物安全可靠地出口。」「如果不重新整合烏克蘭的糧食生產,就沒有有效的糧食危機解決方案。」

德國外長安娜琳娜‧貝伯克(Annalena Baerbock)批評,俄羅斯發動的是「穀物戰爭」,導致全球糧食危機。「而且發動的時刻,正值是數百萬人本身已經面對饑餓威脅的時候,尤其是在中東和非洲地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指出,全球正在面對近年最嚴重的食品供應危機,俄羅斯總統普丁選擇發動戰爭,令情況更嚴重。

全球食品供應受到影響,也令替代品的價格上升。聯合國的數字顯示,全球食品價格較去年上升了30%。

聯合國指烏克蘭目前有約2,000萬公噸的農產品積壓在倉庫,若可以出口這些農產品,有望使糧食價格升幅放緩。

古特瑞斯表示,烏克蘭的食品出口,加上俄羅斯和白羅斯的肥料出口,對解決這場食品危機非常重要。他形容,這場危機「連帶的複雜,影響到安全、經濟和財政,需要各方善意才能解決」。他已經與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和歐盟當局取得緊密聯繫,努力使全球食品出口回到正常水平。

世界銀行早前已經宣布,將會提供約120億美元資助一些可以解決食品危機的計畫。該決定將使全球類似的計畫,在未來15個月可以獲得約300億歐元的資金。

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

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並成為北非、中東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穀物供應國,其作物中,小麥的意義最為重要,因為依賴烏克蘭糧食出口的人們將小麥作為主食來源。烏克蘭小麥大約35%在該國東部種植。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衝突開始前,已經警告糧價飆升,全球糧食價格2021年創下了10年來新高。

除了烏克蘭,另一個主要小麥出口國是俄羅斯。在過去20年,俄羅斯已經從一個50%的糧食進口國變成了一個淨出口國,並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小麥生產國,每年的出口量超過3,500萬噸,超過了排名第五的烏克蘭。此外,烏克蘭是世界上主要的葵花油供應國,烏克蘭玉米占全球出口的16%。

大宗商品價格高於5年均價

據世界銀行4月26日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過去兩年全球能源價格漲幅,創下自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高紀錄。因為天然氣價格高漲導致糧食和化肥的價格達到自2008年以來最大漲幅,而俄羅斯和烏克蘭是都是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和出口國家。

預計2022年全球能源價格漲幅將達50%以上,2023年、2024年將會回落;農業和金屬等在內的非能源商品今年價格上漲約20%,隨後幾年中將放緩。雖然如此,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仍遠高於最近5年平均價格。如果俄烏戰爭演變成曠日持久的戰爭,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更多制裁,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比目前的預測還要貴,且波動幅度也更大。

報告寫道,由於俄烏戰爭爆發,與之相關的國際貿易活動和生產被迫中斷,預計布倫特原油價格今年的平均價格為每桶100美元,達到自2013年以來最高水準,較去年上漲超過40%。2022年歐洲天然氣價格可能達2021年的兩倍,煤炭價格預計增幅將達80%,均創歷史新高紀錄。全球小麥價格預計漲幅將達40%以上,今年的價格將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全球金屬價格預計上漲16%。

大學哪些科系不值得讀?

▲哪些大學科系值得讀?哪些不值得讀呢?Adobe Stock
第234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最近台灣賽車教父廖志賢(廖老大)在網路直播中,豪氣批評5個大學科系不值得讀。言論一出,激起了網路上的廣泛討論。

被廖老大點名讀了沒用的5個科系分別是昆蟲系、農(漁)牧系、經濟系、企管系、海洋系。他還特別點名經濟系,質疑讀經濟系「以後出來是很有經濟能力嗎?」並質疑企管系讀出來「能夠管理企業嗎?」「我廖老大會請一個大學生來管理企業嗎?」問完自己直搖頭。

有趣的是,廖老大並非認為所有的大學科系都沒有用。儘管他很嫌棄上面5個科系,他卻很肯定醫學系、法律系,或者出來可以考上公務員的人。

廖老大是對的嗎?哪些大學科系值得讀?哪些不值得讀呢?我今天從經濟學近年的專業研究成果來提供一些答案。

先釐清問題

讀大學有沒有用?首先我們先要釐清一個觀念:如果不讀大學的結果是保持高中學歷而已,那除了後段的學生之外,讀大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大多數學生橫豎一定會選擇一個大學科系來就讀。對他們而言,比較有意義的問題是他們應該讀哪一個科系,例如讀醫學系還是電機系比較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估計出一個醫學系畢業生如果當初沒有讀醫而是跑去讀了電機系,畢業後薪資會有什麼樣的差別。這當然是一個困難的任務,因為技術上我們無法觀察到這個反事實(Counterfactual)的結果,總不能讓時光倒流然後讓這個醫學系學生改去電機系就讀,然後把他畢業後的薪資拿來做比較。

經濟學家的估計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經濟學家Lars Kirkebøen、Edwin Leuven,以及Magne Mogstad 利用挪威豐富的行政資料來進行估計。跟美國不同,挪威的大學入學是全國統一的系統:中學生在申請大學時,需要將所有想要申請的科系填上志願序,送交給中央系統來分發。

跟台灣的情況類似,由於最後會被哪一個科系錄取,在申請前很難確定,許多學生都會填上很多科系以備萬一,因此申請表上的志願序就非常充分地揭示了每一個學生對於各類科系的偏好。

如此一來,不論學生最後被哪個科系錄取,我們都可以觀察到他所填寫的「下一個志願」以及「上一個志願」為何。例如,學生A被醫學系錄取,剛好他的下一個志願是電機系;同時學生B被電機系錄取,而他的上一個志願是醫學系。由於沒有任何學生可以準確預測自己的落點,所以A、B兩位學生雖然都將醫學系排在電機系前面,但A最後落在醫學系,而B落在電機系這樣的結果在申請前是無法準確預知的,因此最後的錄取結果就是隨機的。

三位經濟學家正是利用了這種隨機性來進行估計:由於資料量龐大,它們可以找到一組A學生以及一組B學生,追蹤他們畢業後的薪資,就可以比較出讀醫學系相對於讀電機系的薪資差異。

利用次佳(Next-Best)志願

值得注意的是,當然也有很多學生將電機系列在醫學系的前面,或者被電機系錄取的學生將商學列在下一個志願。總之,無論一個學生被哪一個科系錄取,總是會有一個次佳志願(除了被最後一個志願錄取者之外)。

作者利用上述A、B兩組學生的比較,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A、B兩組學生的興趣是相同的;兩組人都對醫學系與電機系感興趣,並將醫學系的志願排在電機系前面。因此最終兩組人的薪資差異就排除了興趣不同這個影響因素,而純粹是學科專業導致的結果。

三個領域薪資低落

由於科系眾多難以一一比較,作者們將各科系歸類成10個主要的學門領域,包括:人文(Humaniti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教育(Teaching)、健康(Health)、科學(Science)、工程(Engineering)、技術(Technology)、商學(Business)、法律(Law)、醫療(Medicine)等領域。其估計結果整理在下列表一:

10個主要的學門領域,表一

左邊縱向排列的是學生最後錄取的領域,上面橫向排列的是各項次佳選擇。第一個欄位中的第一個數字是18.72,這代表就讀社會科學領域而且次佳選擇是人文領域的學生,比就讀人文領域而且前一個領域是社會科學的學生,就業後的平均年薪多出1萬8千多元美金。

第一個欄位中的最後一個數字是83.34,這代表就讀醫療領域而且次佳選擇是人文領域的學生,比就讀人文領域而且前一個領域是醫療領域的學生,平均年薪要多出8萬3千多元美金之譜。

事實上,第一欄中所有的數字都是正值,而且數字不小,這代表所有將人文領域列為次佳選擇但沒有去人文就讀的學生,最終的薪資都高出許多。

薪資弱勢並不限於人文領域,第二、三欄的數字顯示社會科學與教育兩個領域也呈現出很嚴重的薪資弱勢。

根據這張表,薪資最強勢的領域有4個:法律、醫療、工程、商學。所以廖老大說醫學系、法律系值得讀算是說對了,但質疑企管系算是說錯了,商學領域的科系應該還是滿多金的。

哪些科系不值得讀?

目前正好進入大學自主申請的旺季,選擇科系的各項議題又浮上檯面。學生到底應該按照興趣選擇科系?還是應該根據未來的薪資來做選擇呢?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起碼在挪威,興趣相同的人選擇不同的主修,最後在薪資上的差異會非常顯著。因此,想要就讀人文、教育、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同學確實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不只是挪威,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也發現這些領域的薪資跟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4類學科的縮寫,泛指理工科)相關領域的薪資差異很大,而且近年來差距有愈來愈大的趨勢。

換個角度看疫情

▲由於美國特殊的社區發展型態,使得同一郵政編號的居民,有著極為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因而成為公私立機構大數據研究的寶庫。Adobe Stock
第234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今年3月,芝加哥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的研究人員在銀行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小研究:〈新冠病例和死亡在芝加哥郵政編號上的分布〉(Covid Cases and Deaths Across Chicago Zip Codes)。雖然這不是正式的官方論述,但從社會經濟面的角度切入,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觀點與思考方向。

疫情和郵政編號有什麼關係?

讀者可能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疫情和郵政編號有什麼關係?說起來,這正是有意思的地方。由於美國特殊的社區發展型態,形成根深柢固的社會區隔,使得同一郵政編號的居民,有著極為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包括教育、所得、種族、職業、犯罪等。另外,美國許多地區性的統計數字,通常提供到郵政編號的層級,因而成為公私立機構大數據研究的寶庫。

大量的研究顯示,美國郵政編號是個人健康的最佳指標,除了預期壽命以外,還可預測罹患慢性病機率,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中風,甚至中風後復健恢復能力等。總之,郵政編號代表了一個人的居住環境與生活習慣,這些後天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似乎更甚於基因遺傳。有人稱之為「郵政編號效應」(Zip Code Effect),或是更正式的專有名詞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OH)。

從「貧富不均」到「健康不均」

現代的健康問題和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已經大不相同。由於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很少出現飢餓、營養不良等問題,取而代之的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慢性病。慢性病不是傳染病,形成原因複雜,很難根治,卻耗用大量醫療資源,同時也為患者帶來極大的折磨。有一點很確定:慢性病和不健康飲食、肥胖、缺乏運動、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顯然又和貧窮緊密結合,成為難以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問題從「貧富不均」演進為「健康不均」了,不是花錢買藥給窮人吃就能解決的。

回到芝加哥這篇文章。以芝加哥地區2020年3月到2022年1月的資料分析,這段期間一共有五波的疫情爆發,雖然每一波的確診人數和郵政編號沒有一定關係,但死亡數卻和郵政編號有著獨特的關係。貧窮比率愈高的郵政編號,死亡數越高。此外,低所得區域的疫苗注射率較低,一部分解釋了高死亡數的因素。

為何貧窮區域死亡人數高?

關於貧窮區域死亡人數高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合理推論另外二個因素:第一、美國醫療費用高昂,所以沒有醫療保險的窮人可能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其次,美國許多統計資料顯示,慢性病和貧窮的郵政編號有關,而慢性病患者一旦染疫,就是高危險群。

但無論是不打疫苗、無力就醫或罹患慢性病,相關議題的探討,已經逐漸屬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而不只是單純的健康問題。窮人沒錢就醫可以理解,但為什麼他們打疫苗的意願較低?為什麼他們容易有慢性病?我們要如何導正他們的行為呢?按照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的「推力理論」(Nudge Theory),生活中的「默認選項」(Choice Defaults)至關重要。

如果窮人家普遍認為,打疫苗既麻煩又花時間,不如去工作賺錢或在家休息,那麼,他們的默認選項就是不打疫苗。打疫苗反而會被家人、朋友視為異類,需要相當的意志力和勇氣。如果住家附近的食物就有速食店和加工食品,如果家人、朋友的休閒就是看電視或開車兜風,從不運動,那麼,他們的默認選項就是不健康飲食和不運動。反之,健康飲食和充分運動對他們而言是昂貴的,而且非常突兀,會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簡單說,生活次文化就是他們的默認選項。而當他們的次文化是以加工食品為主食、沒時間運動、不戴口罩也不打疫苗時,短時間內,你很難改變這樣的行為。除非設計一套激勵措施,即所謂的「推力」,讓健康行為成為新的默認選項。

台灣人民健康也存在「不平等」

台灣的健康差距或許沒有像美國一樣反映在郵遞區號上,但根據2017年衛福部委託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所出版的《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最弱勢鄉鎮的預期生命比最優勢鄉鎮少了8年,差距相當明顯。主要的不平等項目來自教育程度、職業和所得,而且互相交雜。例如從事農、林、漁、牧勞動者,一般而言,所得和教育程度都比專業人士或經理人低。而慢性病中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盛行率和教育程度呈反向關係,即教育程度愈低,三高問題愈嚴重。尤其教育程度是國小(含)以下者,高血壓和高血糖比例竟然是大專以上者的5倍!

現在應該沒多少人教育程度是國小了吧?錯了!台灣15歲以上教育程度國小及以下的人數約有220萬人,他們的年齡多在65歲以上。也許拜健保之賜,健康弱勢族群人數遠比想像的多。當防疫模式改為與病毒共存時,災情將集中到患有慢性病又沒打疫苗者,而如果芝加哥新冠肺炎的健康不平等經驗適用於台灣,很可能,他們大多屬於低所得、低教育程度的弱勢族群。

本質上,這將是弱勢族群的保衛戰。比起一般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

供給面降低物價的政策有很多困難

▲諾貝爾獎得主史提格里茲認為目前的物價上漲是供給面的問題,因此該從投資下手來增加供給或解決供給面的瓶頸。Getty Images
第234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最近許多國家物價大幅上漲,各國央行面臨必須提高利率和緊縮貨幣的壓力。但緊縮貨幣是不是當前適當的對策則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就認為,現在的物價上漲是供給面的問題,因此該從投資下手來增加供給或解決供給面的瓶頸,而升息這種政策反而會造成投資困難,所以不是正確有效的政策。就如本專欄3月號(《看》雜誌231期,〈物價問題沒有單一藥方〉)所指出,物價問題有許多原因和許多層面,看法難免分歧。如果先不管其他原因,而照史提格里茲的主張,假設目前物價上漲是由供給面的因素所造成,緊縮貨幣政策的確不是適當的對策,但他主張的投資恐怕也緩不濟急,也許允許一般物價比平常多漲一點,會是更合理的做法。

若用一般個別產品由供需來決定價格的理論或思維來看,產品若因需求增加而使價格上漲,則升息這類讓需求減少的政策,能使價格下降而產量恢復原狀。但若是因供給減少而使價格上漲,則降低需求的政策即使能壓低價格,產量卻會減少,這再加上原本供給減少而價格上升時所減少的產量,將使產量減少更多,若有很多產業出現這種現象,經濟可能會陷入不景氣。所以到這裡為止,史提格里茲的主張是對的。

增加投資以壓低物價有用嗎?

但要藉投資消除供給面的問題而使物價回跌,則不是那麼容易。其第一個困難是供給即使能因此增加,也常是在一段時間之後,以晶片而言可能要好幾年,因此阻止不了現在的物價上漲。幾年後供給增加時,價格卻可能回跌,但那不是解決現在的通貨膨脹,而更可能是造成幾年後的物價下跌,甚至通貨緊縮問題。

靠低利率增加投資以增加供給平抑物價的第二個困難,是低利率不見得能增加特定產業的投資。以半導體為例,技術和人才的限制就可能使投資不易因利率降低而增加,否則各國只要給台積電低利貸款就可吸引台積電去投資,不必提鉅額政府補貼和很多其他配套措施。即使就整個國家而言,利率對投資的影響也可能不是很大,許松根教授的實證研究即曾指出,利率對台灣民間投資的影響並不大。

而所謂供給面的因素也並不只有供給減少,或供給曲線左移這種教科書上的標準情況,其他還有不少更複雜的情況,並非增加投資所能解決。這是以投資降低物價的第三個困難。近幾十年,甚至歷史上供給面造成物價上漲最嚴重的例子,大概是1973年的第一次能源危機。當時石油輸出國家聯合抬高價格,使油價上漲三倍,各國採取了很多不同的對策,但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產量和價格大部分控制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手中。現在天然氣、石油、糧食以及供應鏈中的不少產品的漲價或斷貨,也有政治或其他因素,不易用供需和投資等經濟方法在短期內解決。雖已事過近五十年,至今仍沒有那種公認可行的經濟方法,可以順利消除1973年油價上漲對物價的衝擊。

本次物價上漲原因複雜

而這次物價上漲更有眾多複雜原因,新技術發展、對全球化利弊的反思、美中貿易紛爭、新冠肺炎流行造成的各種障礙和風險,以及對某些國家不公平政策,乃至侵略野心的認識,都促使全球分工方式須重新規劃,而產品相對成本和價格也因而必須改變。這種相對價格必須改變的情況,使根據暗中假設只有一種產品的總體經濟理論和簡化的政策推理,很難解決實際的問題(請參閱《看》雜誌3月號本專欄〈物價問題沒有單一藥方〉的說明)。如果技術因素原先使A產品的成本大約是B產品的2倍,現在技術改變使成本變為了3倍,則各種供需面的政策都難以使兩種產品的價格都不變。B的價格若不變,A就得漲價;A的價格若不變,B就得跌價。

上例中,若假設A和B原先的價格分別為2元和1元,則在相對生產成本和相對價格改變之後,若要維持兩者的平均價格仍為1.5元,A必須漲價為2.25元,B必須跌價為0.75元(A產品的成本變成B產品的3倍)。這也就是說,為了維持一般物價不變,相對成本或價格下降的產品必須跌價,相對成本變化愈大,所需的跌價幅度也愈大。

這種情況下的供給面一種可能政策是要提高B的投資和產能,而以產能過剩乃至不景氣來逼其價格下跌。但廠商可能不太願意在這種預期和目標下配合政府投資。如果B產品因為某些原因不願跌價,則相對成本的變化也可能反映在A產品價格的上漲。這是目前常見的物價上漲原因。人們若看到A價格上漲,而要增加A的投資和產能以抑制價格,則更是違背了相對價格該調整的正確方向。因此,除非能將相對生產成本的變化扭轉回來,否則供給面的政策並不是平抑相對成本改變所造成之物價上漲現象的好方法。

降低關稅和貿易障礙?

在史提格里茲所講的投資之外,降低關稅和貿易障礙以降低進口成本,也可算是一種供給面降低物價的方法。在簡化的理論中,這似乎是立竿見影的方法。但在較細緻的理論和實務中,問題則比較複雜一點,其效果要看進出口雙方的壟斷能力和策略而定。進口關稅下降時可能出口價格不變,而使加上關稅之後的進口成本下降,但國內有獨占力的進口和銷售商不一定把這成本下降反應在售價上,而不一定有平抑物價的效果。有獨占力或其他目的之出口商或外國政府也可能提高出口價格,而吃下降低關稅的利益,使進口成本及進口國內的售價不變或下降不多。想降低關稅以平抑物價的國家,要小心評估降稅能使價格下降的程度及可能性,不要只用簡化的理論或感覺來做決策。

美國在川普政府對中國產品課附加關稅時,即有人以這會使物價上漲來反對。現在美國物價因各種原因而上漲,當然也有人認為該降低或拿掉這些關稅。拜登政府也已表示要考慮調降。但美國不只該考慮前述獨占力量和外國策略使某些產品降稅卻未能降價的可能性,也應考慮當初加徵關稅的目的再做決定。加徵關稅是要減少對中國進口以減少其對美國產業和勞工的傷害,加徵關稅也有要中國降價,以吐出部分不公平競爭之利益的作用,而加徵關稅更是要抵銷中國的補貼等不公平政策,並逼中國拿掉不公平貿易的手段。降低關稅在降低物價方面的短期利益要大於上述長期政策目標的利益,才值得考慮。而符合這條件的產品可能不多。

由此看來,物價上漲的原因和涉及的產品很多,需求和供給政策可能都只在一部分情況下有用,所以政府可能要多種政策同時考慮,而分別運用在不同情況。而由於不少產品有價格不易下降的問題,為使相對價格應順利調整到合理水準,各國政府似應考慮暫時接受稍高的一般物價上漲率。

普印通做好「內容」,指標性客戶主動上門

▲連鎖火鍋餐廳海底撈,身體除味機使用場景。普印通提供
第234期
楊戎真
內容行銷被認為是比廣告更有用的觸及消費者的方式,多數採用內容行銷的主要是2C的品牌或商品。2B的企業是否需要做內容?早在8年前便開始做內容行銷的普印通,其指標性客戶如特斯拉汽車,均是仰賴內容行銷獲得。

「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向來被認為是2C(to Customer,對消費者)的一大利器,但2B(to Business,對企業)就不需要做內容行銷嗎?過去專營辦公室輸出設備租賃的普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在8年前便透過內容行銷,針對該公司的「除味道」服務進行推廣,成功將其業務範疇拓展至空氣異味處理、空氣品質檢測驗屋服務,觸及與空氣相關的指標性客戶。普印通總經理許紋賓認為,內容行銷有助提升企業的能見度,有效掌握該領域的話語權,也是花費最少的行銷方式。

 

內容行銷四大好處

許紋賓談到,內容行銷有四大好處:能見度、話語權、黏著度、降低廣告費用。

首先,透過內容行銷的文章,企業品牌能夠被搜尋到,有助維持品牌的「能見度」。其次,在某一個領域做內容行銷,可經營企業在該產業的「話語權」,講多了、講久了,在該領域的話語權就會提升。

 

透過大量的內容文章,普印通成功觸及有需求的受眾。網頁擷圖

▲透過大量的內容文章,普印通成功觸及有需求的受眾。網頁擷圖

 

此外,內容行銷所吸引來的客戶,相較於關鍵字廣告,「黏著度」更高。許紋賓表示,被內容吸引來的客人,通常是覺得內容對他有幫助,從而產生信任;相對來說,關鍵字帶來的客人雖然來得快,可是忠誠度不高,也不容易留客。

另一個內容行銷的優勢在於可「降低廣告費用」。因為內容行銷的文章,24小時都等待著被搜尋,而有搜尋背後就是有需求;且Google最喜歡優質的內容,如果大量使用者都是透過搜尋內容的關鍵字再進到網站,網頁與網站權重都會因此而加分。

 

普印通總經理許紋賓。吳長益攝影

▲普印通總經理許紋賓。吳長益攝影

 

啟動內容行銷的步驟

內容行銷怎麼做才能有效果?許紋賓從前置與具體操作的角度提出其看法。他認為,首先要確認目標,例如:是希望做形象、還是要成交、還是要做公司品牌?目標確立後,便可著手進行下列步驟:

 

內容行銷需透過關鍵字搜尋,掌握市場上關注的議題,並鎖定精準受眾。Adobe Stock

▲內容行銷需透過關鍵字搜尋,掌握市場上關注的議題,並鎖定精準受眾。Adobe Stock

 

1.布局關鍵字,掌握市場需求

文章產出前要先利用關鍵字搜尋找出消費者感興趣的議題,並透過關鍵字的設定,篩選出精準的受眾。許紋賓舉例:假設搜尋關鍵字「清淨機」的有100萬人次,因為普印通的空氣清淨機是商用的,加上「商用」二字,可能搜尋量只剩20萬或10萬;如果再加上「租賃」,可能就剩1萬。而客戶更小眾,行銷就更精準。許紋賓強調,針對企業客戶,內容的針對性尤其要更精準,不能很廣泛,很廣泛就不知道是對誰行銷。

2.產出有效益的內容

內容規劃要思考幾個層面:埋入關鍵字、帶入場景、帶入品牌、商品名稱,然後行動呼籲,最終要讓客戶找到你,或是讓讀者建議業者使用這個服務。許紋賓強調,內容必須有的放矢,每隔一段時間找一個所要推的服務,以商品為主軸展開,最終要再回到商品或服務,才能帶來收益。

內容的產出可以委外,也可以由內部產出。許紋賓認為,如果公司原本沒有配置這方面的人員,委外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有推出新品時,普印通也會考慮請部落客撰寫商品置入性的文章。

3.設立檢查點

許紋賓強調,內容行銷上架之後就急不來,但要設立檢查點,兩週或是一個月觀察一次,以了解效益。普印通有時候也會做A/B測試,相同的服務寫兩篇文章,測試哪一個效果好。至於階段性的曲線或效果,主要就是看GA(Google分析),透過數據可以掌握加入LINE官方帳號的數量,點擊臉書、透過電話或email聯繫的數量等,加上不重複的進站瀏覽量,就可以算出獲客數,再層層算出諮詢、報價、成交比例,行銷漏斗就會越來越清晰。

內容行銷的一大好處是,文章可延續很久。如果文章一直都能夠被搜尋到,就代表議題是受眾關注的,有關注背後就有需求。許紋賓自豪地說,普印通在味道與空氣的服務上,客戶全部來自網路,「我們幾乎沒有業務人員去挨家挨戶拜訪,都是客戶透過內容行銷,或是著陸頁找到我們,我們再電話聯絡。」

 

普印通的指標性客戶,如特斯拉汽車、可口可樂、海底撈火鍋、施華洛世奇等,都是透過內容行銷而來的。普印通提供

▲普印通的指標性客戶,如特斯拉汽車、可口可樂、海底撈火鍋、施華洛世奇等,都是透過內容行銷而來的。普印通提供

 

普印通的幾個指標性客戶,如特斯拉汽車、可口可樂、海底撈火鍋、施華洛世奇等,都是內容行銷帶來的。透過內容行銷,普印通只要等電話,或接收LINE、email上的詢問,再透過專人回覆、約訪即可。

 

當讀者對內容感興趣時,讓讀者留單很重要。網頁擷圖

▲當讀者對內容感興趣時,讓讀者留單很重要。網頁擷圖

 

4.乘勝追擊,行銷再強化

好的內容,則可以用來乘勝追擊。許紋賓舉例:如果有一篇內容行銷是網站搜尋最高的,就可以考慮把這個事件獨立出來,當作是一個新聞稿,或是把這個內容用在其他地方再滾動,「既然知道這個議題很多人在找,就要擴大其接觸面。」

許紋賓認為,內容搭配新聞稿的力量相當大。但他也提醒,最好用議題方式切入,如果太像廣告的話,就沒有人要看。至於數量,他建議每年約4到6篇,可能是每兩、三個月挑出一篇去發新聞稿。

 

5

▲空品檢測,幼兒園使用場景。普印通提供

 

做內容行銷要趁早

累積了數年的成功經驗,許紋賓認為,企業做內容行銷要盡早,因為網址相對Google的搜尋是有時間性的,越早開始,網址越容易被搜尋到,「卡位越久,你的搜尋量越不容易掉。」

在內容經營上,最好要訂出一個計畫,比如每個月要有多少不重複人次的進站量,需要多長時間內達到這個目標,再推導出需要產出多少文章。

許紋賓強調,訂定目標後,不管有沒有效果,還是要照計畫執行,然後邊做邊優化,包括內容與關鍵字的改動或調整。他建議,如果公司沒有好的團隊,就委外執行,因為這些工作不是員工原本該做的,應該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讓員工專注做好分內的事情。

以客戶為基礎,不怕沒內容

普印通的官網上目前有70多篇文章,是否還能源源不斷的產出?許紋賓認為,做客戶服務的時候,其實同時也在發掘素材,「我們最多的來源跟靈感是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即使是同一個客戶樣貌,他會有新的問題,我們就解決他的問題。」

許紋賓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有在這個產業繼續深耕下去,有跟客戶持續溝通,故事就會源源不絕。

 

 

 

相關文章:

BOXFUL經營電商物流研究室 產製「內容」降低說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