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冰風暴 新時代出版術

力抗冰風暴 新時代出版術
第177期 2017年4月5日

出版不朽 閱讀不變


隨著行動裝置普及,網路時代進化成「滑時代」,手遊、網路文章、社群、線上串流影音……當資訊與娛樂唾手可得時,閱讀需求隨之降低,「紙本已死」、「出版黃昏」等詞語不時映入眼簾。就在台灣整體出版業彌漫著徬徨、迷惘氛圍之際,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台北國際書展面對這樣的窘境,也難以發揮領頭羊效應,在缺乏亮點下,屢屢被外界譏諷淪為出版界的大拜拜、大型賣書場。

沒想到,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展現了何謂「絕處逢生」。

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從策展到攤位布置、閱讀場域設計,不約而同將重點放回閱讀行為的起點──讀者──身上。攤位布置不再以坪數乘以書籍販售量為評量指標,而是著重在閱讀氛圍的再現。主題式選書與符合出版社風格的展位設計,讓民眾逛展彷彿在逛書店。最神奇的是,所有出版社幾乎就像約好一樣,在各自攤位裡盡其所能挪出空間,舉辦各式沙龍講座。除了推銷新書,更多的是讓作者、編輯能夠站上第一線,與讀者對話、思考。書展不再只是單純販售書籍的空間,而是成為知識交流的場域。

我曾多方詢問業界人士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原以為是有特定組織號召,結論是純屬巧合。或許可以更樂觀地看,在經過這麼多年的「出版寒冬」後,出版業者嘗試轉身,重新檢視自己與讀者間的關係,無論是親身接觸,抑或是重塑閱讀氣氛,大家不約而同地想方設法建立讀者與書籍間的「共鳴」。

想起一年前探訪專門販售推理小說的獨立書店「偵探書屋」時,當我對店員提出紙本書是否將會消失的問題,她不僅未感到困擾,反而一派淡定地回答:「人類對於故事的需求永遠存在。」套句廣告知名用語──出版,始終來自於人性。

「出版不朽」,這是今年滿70週年的臺灣商務印書館,在書展內的策展主題。書展閉幕一週後,在看到媒體紛紛報導今年書展參觀人數破新高的新聞時,這四個字忽然打入腦中。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閱讀永遠不變。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2016年 這些書最好賣整理☉賴宛琳
封面故事郝明義:打開紙本書的孤獨旅程李唐峰、賴宛琳

看台灣

活動櫥窗活動櫥窗整理☉曾允盈
每月選書小數據 大效用李唐峰
每月選書小數據 大效用李唐峰

看中國

看世界

看論壇

中國經濟社會系列朝核問題成中美之間的「硬核桃」何清漣
經濟新視野有線電視與女權樊家忠
財經搖滾醫院裡的匱乏行為林茂昌

GOODS

看生活

邊走邊看探訪山城裡的桃花源曾允盈
影劇心情讚神韻風采艾艾子
好劇萬花筒印度的良心「阿米爾罕」 用電影改變社會整理☉賴宛琳、曾允盈
週六徹夜談過個像「人」的生活劉惠宜

看古今

紅塵手札珠痕朱泥
溫古知新算命與福德阿莫
溫情滿人間溫情滿人間整理⊙劉佩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