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舞台 台劇突圍新勢力

堅守舞台 台劇突圍新勢力
第175期 2017年1月5日

以創意和自由反攻

 

你知道台灣是代工王國,但你應該不知道,台灣的影視圈正在幫中國代工。

當從戲劇圈人士口中輕描淡寫說出「代工」的現況時,我們這才知道原來台灣要突圍有多辛苦。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創意,常常因為資源不足,在電影、電視劇的製作上沒有舞台能夠實踐,許多人只能選擇幫陸劇拍片。也有不少兩岸出資合拍,共同製作發行的電視劇和電影。

台灣確實缺少資金和市場,但是,難道因此就拍不出好戲?反過來說,11月26日舉行的第53屆金馬獎,大獎幾乎都頒給中國電影,難道是因為有龐大的資金?

其實未必。以金馬獎來說,此次中國大陸的得獎電影,包括《八月》、《我不是潘金蓮》、《七月與安生》、《九月二十八日晴》等,都不是大成本製作。這些電影會得獎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因為水準夠高。

這些電影得獎,其實是對中國蓬勃的電影市場的質疑。市場大到快要超過美國,卻在錢多、資源多、觀眾多的環境下,拍出一大堆抄襲原創、內容空洞的爛片。有錢不會花的窘境不是人人能懂。背後的原因,正是被壓抑的創作環境。就如中國流亡導演應亮受訪的時候說:「威權統治就是這樣,人格會萎縮,大家會自我審查。」

金馬獎代表的台灣價值,除了創意,就是創作、發行的自由,訴求的對象就是針對中國。應亮因為第四部電影《我還有話要說》,改編了真實發生的楊佳襲警案之後,遭到當局通緝,不得回中國,電影也遭查禁,然而金馬獎依然將「最佳劇情短片」頒給他的《九月二十八日晴》。

藉著金馬獎的「公正頒獎」,對中國大陸電影環境重新反省,也給「一蹶不振」的台灣影視環境一個思考的契機。雖然資源不如人,也不要放棄用創意和自由反攻。

這就是台灣的珍寶,電視、電影以「內容創造」為先,有錢能夠加分,但絕對不是唯一,自由土壤滋養的多元創意,才是真正的王道。就看台灣影視圈的提燈者,如何在黑暗中劃下火柴,點亮台灣電影和戲劇的希望。

編輯部新年啟事:
元月底欣逢黃曆春節假期,本刊2月號自本年度起不出刊,一年發行11期。原訂戶12期權益不變。懇請舊雨新知續予支持,並祝新年萬事如意!

封面故事

看台灣

看中國

看世界

看論壇

GOODS

GOODS過大年軼飛
GOODS臘八粥軼聞倪健哲
GOODS圍爐的人楚南雁

看生活

邊走邊看迪化街區的歷史風華張庭慈、葉俊宏
藥材身世化痰散結的貝母溫嬪容
內經養生氣功能治病嗎?溫嬪容

看古今

心靈觀點小職員求生記劉惠宜
紅塵手札遊戲朱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