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害怕失敗的你
沒有人喜歡被稱作失敗者,更不會有人想聽失敗者言。台灣的社會氛圍慣於教人如何追求成功,抵達勝利人生。因此,害怕失敗、想求安穩、不願挑戰,幾乎成為這個世代的特徵。但是沒有人能完全與失敗、錯誤絕緣,害怕失敗的你,可以聽聽這些建議:
一、"Success is a lousy teacher."(成功,是一個差勁的老師。)
這句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名言,是許多創業者的座右銘。當一個人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比較虛心,因為只能向失敗學習,再去嘗試下一條路徑。一旦找到成功方程式,且比別人來得更快的時候,容易開始誤以為自己是萬能的。成功讓人志得意滿,讓人容易忘記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小心!在成功的另一面,充斥著潛在的風險。
二、必修課:「失敗者社會學」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曾經開過一門課,叫做「失敗者社會學」,這是一門談論失敗,也是給失敗者的課,在這個世代特別受用。這堂課時常高朋滿座,不只是台大的學生,還有高中生、劇場工作者、上班族,甚至年輕爸媽來聽課。
PTT這幾年的流行語「魯蛇」(loser),已經氾濫得成為年輕世代最焦慮的議題之一。這些自嘲是「魯蛇」的困惑,部分歸因於社會上的經濟條件和流動機會不如以往,絕對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但是這些自稱「魯蛇」的失敗者,往往是更想釋放追求成就壓力的一群人,顯示出的是年輕世代更沉重的害怕挫敗、又無能為力的壓力。
三、電影的啟示:不對自己的選擇後悔
人生是選擇的過程。電影《倒帶人生》中,設定主角能夠看見未來發生的事,不斷重新來過。他想扭轉失敗的結局,但是即使如此,每次事發當下,無論重新做出哪種選擇,總是不能改變事件的結果。最後他說:「我不能看見未來,所以我無法做出決定。但現在我看見了,我還是無法做出決定。」
也就是說,許多事情早已安排注定,許多結果都是各安天命,因此一旦做出任何選擇,就不要為當初後悔,而應在過程中累積經驗。就如電影所說:「每一條路都是對的,每段人生都是正確的路。」
曾經失敗的創業者,是甚麼樣貌,每個人都不同;但是他們有相同的心聲:「擁抱失敗,才可能邁向未來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