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做群募 打出品牌知名度

傳產做群募 打出品牌知名度
第214期 2020年8月5日

傳產變身,讓群眾都買單!

 

文⊙曾允盈

 

 

 

2011年,由繆思有限公司出品,製片人楊育修、黃幼萱,導演蔡牧民,創意總監賴佩芸等合作拍攝的紀錄片《設計與思考》(Design & Thinking),在Kickstarter成功募資,打開了台灣群眾募資的視野。

此後,群眾募資成為台灣實現創意的重要推手。例如:最近大家一定記得由台灣意見領袖、網紅號召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抗議,集資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當時一天內就動員了上萬名贊助者,最終集資近二千萬台幣。過往,台灣也曾促成紀錄片《看見台灣》三千人的戶外首映會,也烘托出知名脫口秀節目《博恩夜夜秀》,甚至促成一台空氣清淨機賣破上億元。

近日在嘖嘖推出專案的,還有媒體人張鐵志創立的文化雜誌《VERSE》。辦雜誌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坦言用群募的方式,希望可以打破媒體同溫層。並且因為一次募資就預售一年期,一年內能更專注於打造內容,也獲得文化界普遍支持。

募資越來越熱,成了一種挖掘網路客群的行銷管道,也是測量市場水溫的新工具。在本期封面故事裡,我們找到參與募資的台灣「傳統產業」。其中彰化製造雞毛撢子的陳忠露老師傅和永茂木藝(正利木器),由手手企業社挖掘合作後,讓老工廠相對固守原有訂單的思維,開展出商業模式上的新可能,翻轉在地工藝。也讓不少參與募資的人驚覺,台灣還有許多傳統技藝值得發掘與傳承。

另一家台灣老字號工廠,涂火龍鞋楦第三代老闆涂旭東關心的,則是製鞋產業鏈上所有的節點,如何可以轉型並串連起來,為製鞋業帶來蛻變。募資是其中最後一段路程,「市場的接受度如何,這就是驗收的時間。」猶記採訪的地點人聲吵雜,涂旭東堅定的語氣卻不絕於耳,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近年隨著市場漸大,也有不少專案出現爭議,潛藏危機。最大的爭議事件「嘖嘖杯」,在2017年底集資近六千萬,未料最後卻因提案者與製造商產生糾紛,導致案件無法兌現。還有不少產品,將募資當作預購,淡化「參與開發」、「支持原創」的初衷,模糊了募資的原意。因此,若有意推出募資專案,還是必須回歸:如何用一個好產品,說出一個好理念,和還未認識你的人溝通對話。

封面故事

看台灣

活動櫥窗活動櫥窗整理☉曾允盈
每月選書來點微創意 重新釋放個人潛力星出版提供
每月選書來點微創意 重新釋放個人潛力星出版提供

看中國

看世界

看論壇

中國經濟社會系列美中新冷戰序曲開場何清漣
財經搖滾價值股的明天林茂昌

GOODS

GOODS清涼一夏!水果大餐好消暑文☉楊櫻淑 圖☉Adobe Stock

看生活

邊走邊看盡享夏日風情 暢遊花東金針花海文、攝影⊙楊櫻淑
週六徹夜談北投貴子坑的故事文、攝影☉劉惠宜
品味古時尚故宮南院「青銅饗宴」:從生活用品發展到「國之重器」文、攝影⊙謝平平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影劇放映室七夕 品味愛情片李智鳴

看雜誌第214期

NT$128

傳產做群募 打出品牌知名度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早期資金資訊平台FINDIT」觀察,2018、2019年是傳統產業「群眾募資」的爆發時期,連續兩年傳統產業的提案皆超過300件,成功案件則都超過200件。品牌參與群眾募資最大的效益,在於可以測試市場、快速進行產品設計開發的調整、創造話題,並且打響品牌知名度。

==============================

為台灣傳產注入活水 「群眾募資」打響品牌知名度  ☉曾允盈

台式生活風「手手企業社」 透過群募讓老工藝找到新價值  ☉楊戎真

台南老鞋廠啟動「原足力」 透過群募為鞋墊說個好故事  ☉曾允盈

故宮南院首檔書畫展 賞析文人生活之「翰墨空間」

▲故宮南院的第一檔書畫常設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謝平平攝影
第213期
謝平平

故宮南院在6月初開展的首檔書畫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大概是台灣近期最大的藝文話題了!國立故宮博物院過去對於文物出館的態度向來謹慎,但時代的變化也驅動著故宮更加開放,院長吳密察上任後,推動南北平衡,南院也終於有了書畫常設展。

這檔展覽選出從六朝到民國的46件書法作品,小巧而美的展品包括唐朝褚遂良的〈倪寬傳贊卷〉,雖推斷是宋朝仿作,但藝術價值高,褚字精髓盡在其中。

此外,黃庭堅的〈致齊君尺牘〉上,有難得的蘆雁壓印;清朝揚州知府伊秉綬題寫的「寒香千古」,圓厚拙重;于右任贈與何應欽將軍的魏碑作品,酣暢淋漓。這些文人不僅是書法家,作品也連結了藝術創作外的生活樣貌。

黃庭堅:千里江陵一日貶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說的是自己即將返京就職,心情歡快。但黃庭堅(1045~1105年)身處北宋新舊黨爭最烈之際,即使工作與執政無直接關係,仍然一路被貶到廣西,可謂千里江陵一日貶。

宋神宗熙寧年間採用王安石之策,推行「熙寧變法」,在經濟、軍事上有相當的革新,但因民眾納稅加重,引起「舊黨」人士反對。變法尚未完成,神宗駕崩。哲宗9歲繼承大位,太皇太后重新啟用舊黨司馬光等人,中止變法;但哲宗16歲親政後,再度啟用新黨人士。

黃庭堅在朝編修年史,但因身為蘇東坡門生,捲入新舊黨爭,在哲宗啟用新黨之時,從四川一路被貶到貴州。宋徽宗即位後,他回到安徽蕪湖一帶任事,但不到九天,又被大臣誣陷,徽宗大怒,隨即將他流放廣西。

新黨人士透過當地官府勢力脅迫,讓房東都不敢租房子給黃庭堅,被迫搬到廟裡,還是屢被官府刁難。最後,黃庭堅只好搬到破敗的守衛戍樓居住,一代書家就在此辭世。

 

黃庭堅〈致齊君尺牘〉。「國立故宮博物院」粉專

▲黃庭堅〈致齊君尺牘〉。「國立故宮博物院」粉專

 

當時,一位齊姓朋友想請黃庭堅寫字,黃庭堅婉轉回絕,信中說朋友二次來訪,真是不好意思,但南方天熱,動不動揮汗如雨,好不容易寫了幾張,就被門生要走了,文末則拜託朋友不要再來索要墨寶了。這封信就是〈致齊君尺牘〉。

 

黃庭堅〈致齊君尺牘〉隱約可以看到壓印圖樣。謝平平攝影

▲黃庭堅〈致齊君尺牘〉隱約可以看到壓印圖樣。謝平平攝影

 

當時黃庭堅的日子不好過,但仍用蘆雁雕板在紙上壓出圖案,可見他對寫字的講究。〈致齊君尺牘〉變化靈動,後世公認為黃庭堅尺牘中最妙佳品。

這次因南院展場設計特殊,加上燈光設計配置,民眾首次能見到壓花圖樣。北院因燈光之故,一直無法看到蘆雁雕板內容,民眾如果彎腰側看,就能清楚看到書信的壓印。

 

清朝伊秉綬為錢杜《墨梅圖》的題字「寒香千古」。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朝伊秉綬為錢杜《墨梅圖》的題字「寒香千古」。國立故宮博物院

 

伊秉綬:揚州炒飯的發明者

清朝伊秉綬(1754~1815年)為揚州知府,隸書作品至今仍受書法家喜愛,而「揚州炒飯」、「意麵」(伊麵)據說就是他與家廚共同研製發明的。

今人較多聽到廣州炒飯,反而較少聽聞揚州炒飯,二者不同處在於前者配料為叉燒肉、白蝦仁,後者為太湖特產湖蝦、金華火腿切絲。據美食專家唐魯孫考證,揚州炒飯由伊秉綬所發明,其用料、刀工皆出自淮揚菜系,此說另一美食家朱振藩亦表同意。

這次展出的「寒香千古」題字,因是為錢杜的《墨梅圖》題字,伊秉綬沒有落款,僅有用印。橫向布局的字體結構端正,融入篆體筆法,不重而穩,求得圓融的收筆,很有自己的想法與風格。

 

于右任贈予何應欽的五言詩聯。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于右任贈予何應欽的五言詩聯。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于右任:鼎泰豐題字

于右任(1879~1964年)是陝西人,晚清舉人,讀書、寫詩、行文樣樣在行,書法與美食都為他所愛,尤其愛家鄉菜「辣子煨魷魚」。現今鼎鼎大名的「鼎泰豐」即是于右任所題。不過他不是拿書法換小籠包,而是「鼎泰豐油行」老闆楊秉彝剛創業,向于老求字,在企業轉型後,于右任的墨寶依然掛在店內。

身為大老,于右任經常為大眾題字,並不顯出特別高姿態。而這次展出的五言詩聯「乾坤一夕雨,草木萬方春」,出自唐朝詩人李中〈春日作〉。于右任當年與何應欽將軍往來密切,寫下此聯相贈。

這幅作品的選紙、用筆都不相同,于右任選擇清宮內常用的手工蠟箋,以手工在紙上描金,撒上金箔、銀箔,加蠟砑光,做工繁複,且得等氣候合適才能製作。于右任下筆時,年約五十,用筆爐火純青,隨興自然,墨到之處不刻意經營,但又有碑體的厚重特色,讓許多書家心服。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9月13日

地點:故宮南院S203室

關於電影的後設之作 《他們的美好時光》

▲2016年10月13日電影《他們的美好時光》女主角潔瑪.艾特頓和男主角山姆.克拉弗林出席第60屆英國電影協會(BFI)主辦的倫敦電影節。Getty Images
第213期
李智鳴

通常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總呈現出較深的內涵,原因在於文學作品本身就是著力於「意義」的表現。然而這類電影也容易出現轉換的困難,因為許多文字內容難以用畫面呈現,法國小說《刺蝟的優雅》(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就是一個例子。

《刺蝟的優雅》原著裡有太多的哲學思想,且不容易以對話形式呈現,因此改編成電影時,原著的重點與特徵就消失了,變成一部內涵不豐富、劇情普通的影片。另一方面,由於電影製作費用高,且必須在一定的場景裡拍攝完成,因此改編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得不的抉擇而顧此失彼。所以,就電影的完整性而言,改編電影往往不如一開始就是為電影編寫的劇本。

然而,2016年上映的英國戰爭喜劇電影《他們的美好時光》(Their Finest),卻沒上述改編電影的缺點。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後,頗訝異這是一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

一部關於「電影」的後設影片

《他們的美好時光》是一部後設作品(「後設」是一種表現手法,可用於各種媒材,指「以同一方式討論方式本身」,在此即為「利用電影創作探討電影本身」,類似「劇中劇」的概念。)這類型的電影作品已經很多,比如最近熱門的《她們》(Little Women)就是改編經典名著《小婦人》,並將原作者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真實人生故事,加入至女主角的生活中,呈現「作品」與「現實」間的異同;而更早以前的《巴黎小情聖》(Edmond)則是以舞台劇《大鼻子情聖》為題材,是一部成熟而傑出的後設型作品。

《他們的美好時光》是關於二戰時期「敦克爾克大撤退」發生不久,英國政府籌拍一部相關電影的故事。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故事以英國中央宣傳部需要拍攝一部電影來提振民心士氣,扭轉節節敗退的戰局,受邀的編劇,以及飾演男主角Tom Buckley的山姆‧克拉弗林(Sam Claflin)為了在影片中能加入「女性視角」,決定讓飾演女主角Catrin Cole 的潔瑪‧艾特頓( Gemma Arterton)加入編劇組。

《她們》是一部文學相關的後設電影,《巴黎小情聖》是一部關於舞台劇的後設電影,而《他們的美好時光》則是一部關於「電影」的後設作品。一部後設作品自然是要呈現「創作過程」的,而關於電影的製作,涉及多方專業的合作,是相對複雜的創作。

「那對雙胞胎到達敦克爾克時,她們做了其他小船所做的事情:擺渡軍隊離開海岸,再開到深水區等待的大船上。當時砲聲隆隆,機槍掃射,但她們沒有提到這些,真正讓她們記憶深刻的是那些細節,那些小而可信的細節,比如一位士兵在他的急救包裡裝了一隻狗,還有那位想要親吻Lily的法國佬……」

這是電影製作公司跟宣傳部(金主)進行拍攝提案時,由Cole拜訪當事人之後所講述的動人故事。

整部電影花費很大篇幅在呈現編劇的創作過程上:怎麼進行角色設定、人物性格的形成,關鍵的情節、元素誕生之後,編劇們在創造對話時怎麼思考。

同時,電影也呈現出拍攝過程,除了讓觀眾看到(早年)電影是怎麼拍攝沙灘的萬人場景,以及海上救援的棚景怎麼製造之外,也把製作過程中各方(宣傳部、戰爭部、發行商、演員)意見參與,怎麼影響作品的情況也表現出來。

除此之外,它也把一些「電影人」的心聲傳遞了出來。

它讓老牌演員比爾.奈伊(Bill Nighy)替「演員」說出下面一段話:「也許因為我們的工作是重現生活,所以就有一種常見的誤解,覺得任何一個活著的人,都能做我們的工作。我是一個演員,我只懂我的藝術,關於教學、模仿秀,這些我是一竅不通!」

透過編劇之口,也把所有電影創作者們的心聲總結出來:「你就應該創作出一個作品,值得一些人花費生命中的一個半小時來觀賞它!」

關於什麼是「電影」的思考

然而關於後設(meta),它積極的意義在於呈現對既有事物的反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清楚自己知或不知,這種清楚就是一種反省之知,一種超越之知。正如形上學,「metaphysics」即是對物理(physics)的反省。所以一部好的後設作品,理應呈現出它的省思,從這點上,《他們的美好時光》稱得上是部好的後設影片。

「這是電影!現實生活中那些無聊的部分得刪除掉。」

「不要將事實與真實混淆(Don't confuse facts with truth)。不要讓它們(無聊的部分)干擾故事的創作!」

為了凸顯這個觀點,他們鋪了一個很大的哏:他們籌拍的這部電影,是以一對雙胞胎女孩為藍本,講述她們駕船參與敦克爾克大撤退。然而事實上她們的船出海未久就故障了。當宣傳部得知這個真相時,不得不停拍這部影片,因為這不是一個真人真事,這對雙胞胎女孩並沒有抵達敦克爾克,沒有參與大撤退。

「事實是他們偷了一個她們害怕人的船,準備開出50海里去參加戰爭。」

「我們揀選哪些真實(we pick our truths),這不是我們該做的事嗎?」

「七百條船去了敦克爾克,卅三萬八千人活下來了。不要說基於一件真人真事,說這是基於一百個真人真事,一千個……」

編劇Buckley激昂地陳說,當然,也成功說服了大家。

「你覺得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影?因為故事就是完整的結構,他有自己的形狀,一個目的,一種意義。哪怕劇情往壞的方向發展,那也是在計畫中的,你知道,他總歸有它的意義、作用。不像生活!」

這是Buckley對Cole所說的,是對電影思考的總結。

 

《他們的美好時光》男主角山姆.克拉弗林。Getty Images

▲《他們的美好時光》男主角山姆.克拉弗林。Getty Images

 

電影中的現實與真實

宣傳部對這部電影有兩大要求:「真實」與「樂觀」。Buckley說,在他看來這兩者是衝突的(對他而言現實是灰暗的)。事實上這部電影在「現實」與「電影」之間,有許多的暗示。

劇情裡刻意安排了一個擬真的慶功宴:為了慶祝終於完成困難的敦克爾克海灘的拍攝進度,劇組在小酒吧裡喝著酒,有人上台獻唱,在現場的鋼琴伴奏下,台上台下和聲著……而在這個情節之後,緊接著出現的是一個大大滿月的海角,海浪柔柔的,一波一波湧上沙灘——典型被安排的、非現實的電影場景。從極力的擬真,但是總能看出安排的痕跡,轉換成非現實的,但又帶有某種真實的場景,兩相對比。

在這極美的月圓海角的時空裡,男、女主角在這裡談心、爭吵,又再互訴衷曲。這個片段,又巧妙地呈現書寫與影像的差異,非常精彩。

「圓月當空,萬里無雲,一個男人坐在海邊,一場爭吵剛剛結束,一個女人正走離他。現在,她轉身回頭:『我之前說的都是氣話,但不管怎樣,你說得更難聽!』」

「我想說的是,如果這一切都結束了,爭吵、譏諷、侮辱、辯駁,我會挺想念的。即使我死去之後,我還是會想念它。」

這是女主角Catrin Cole的說話風格,重視細節,委婉而含蓄。而Buckley總會要求它簡短些,他會說:「刪掉一半。」然後她會問:「刪掉哪一半呢?」

「你不要的那一半。」Buckley總是這樣回答。

「好的,好的。」然後,這次她改得如此簡短:「我會想念你!」

還有另一半沒有寫下的對話則由她自語的、低聲念出:我會想你到無法言說……

「美好時光」從何而來?

所有的創作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他要傳遞的思想或情感,這部電影自然也是如此。從女主角的遭遇,以及大量的細節都在為女性爭取公平的機會:"Rose can do it !"顯而易見的,這是部為女性發聲的電影。但顯然這不是作者的終點思想。

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戰,丈夫、兒子、孫子,男人們紛赴戰場,後方虛空,許多工作必須有人補上,不論男女。

「在打敗希特勒這件事情上,我們都有角色要扮演。」這是電影裡的一句台詞。劇情裡,由飾演雙胞胎的兩位年輕女性輕輕合唱著主題曲「黑夜裡月光仍在」(They Can't Black Out The Moon),這就是現實裡的樂觀主義。為了爭取勝利,有人在戰場上犧牲,有人則是為了一部振奮人心的電影而犧牲,誰比較偉大呢?

「你是否願意把你的時間與天賦……」這是電影刻意安排出現了三次的台詞。在邪惡降臨之時,在悲觀籠罩之中,為了擊敗邪惡的納粹,當我們都為「一個值得我們為之戰鬥的結局」而努力、奉獻時,人生的意義出現了,無論男女,無論前方或後方,那就會是我們的美好時光!這才是這部電影(而非原著)的真正主題。

最美森林鐵路步道 一探特富野古道的神祕魅力

▲特富野古道。
第213期
文、攝影⊙楊櫻淑

時序進入夏季,氣溫日漸升高,令人難以消受。要避暑,就會想到前往山林,來場舒服的森林浴。這次要介紹的,便是近年來爆紅的阿里山景點——特富野古道。

 

觸口龍隱寺廟頂生動的雕飾。

▲觸口龍隱寺廟頂生動的雕飾。

 

觸口龍隱寺

在前往特富野古道前,我們先來到第一站:位於阿里山國家公園風景區番路鄉觸口山麓邊的「觸口龍隱寺」。龍隱寺於民國79年8月開工建廟,至今有30年歷史,整體建築富含美感,廟頂以新型琉璃瓦舖蓋,廟前正門左右兩旁的大石堵上有精美的雕刻藝術,正中央的天公爐外觀特殊而醒目。

 

特富野古道有兩個入口,分別是自忠與特富野。

▲特富野古道有兩個入口,分別是自忠與特富野。

 

特富野古道

下一站就是本次行程的主角「特富野古道」了。歷經蜿蜒崎嶇的山路洗禮,抵達時幾乎被暈車的不適感打敗,然而望著遠方翠綠的山巒與蔚藍天空,呼吸幾口高海拔山林的清新空氣,五臟六腑都發出舒暢的歡呼。接著於古道入口處吃完美味的奮起湖便當後,立刻整裝出發!

特富野古道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與南投縣信義鄉的交界,有兩個入口,一是由東端新中橫公路的「自忠」,循著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線」舊鐵道西行,再下降至特富野;另一是由特富野進入,上行至自忠。全長約6.32公里,單程步行時間約為三至四小時。

 

登山客絡繹不絕。

▲登山客絡繹不絕。

 

早期,鄒族人開闢這條步道至自忠以連接塔塔加、玉山地區,是保護部落的要道,也是鄒族人打獵、出草、征戰必經的舊獵徑。在鄒族的傳說中,上古時代洪水淹沒大地時,鄒族人至玉山山頂避難。水退後,天神率領族人從玉山下來的路徑,就是特富野古道。

 

舊鐵道加上參天群樹,讓特富野古道擁有獨一無二的氛圍。

▲舊鐵道加上參天群樹,讓特富野古道擁有獨一無二的氛圍。

 

不同於一般的森林步道,特富野古道上除了高聳參天的群樹,更有著乘載歷史的鐵路遺跡穿梭其中。在大自然與人工建物的相乘作用下,為此處營造出獨一無二的氛圍,幽靜而神祕,讓它擁有「最美森林鐵路步道」之譽。漫步其中,蓊鬱的綠意與好似沒有終點的鐵道無限延伸,讓人彷彿隨著穿越時空,回到那遙遠的年代……

 

柳杉解說牌。

▲柳杉解說牌。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開發阿里山地區豐富的森林資源,例如檜木、扁柏等,於特富野古道東段鋪設鐵路軌道,以利運輸木材。1971年政府禁止伐木,鐵道不再有火車行駛。2001年嘉義林區管理處將古道重新整頓為登山健行步道,供民眾休憩運動。步道的前段較為平緩,沿途遍植柳杉;後段則是陡下的枕木階梯步道,為闊葉原始森林。

什麼季節前往特富野古道最好呢?其實此處四季皆宜。自海拔1,100公尺的特富野至海拔2,300公尺的自忠,沿途穿越中高海拔林相,景觀隨著季節遞嬗變化萬千,生態資源豐富,例如妝點春天的森氏杜鵑、點綴夏季的紫花鳳仙花、烘托秋意的各色變葉木等,繽紛多彩,等著大家去發掘。

 

穿過小小的綠色隧道。

▲穿過小小的綠色隧道。

 

特富野古道也是許多冰河孑遺動植物的分布地,例如沿線的溪流裡棲息著台灣特有種「阿里山山椒魚」、世界珍異闊葉樹種之一的「台灣檫樹」、樹形壯碩優美的「雲葉」等。這裡也是絕佳的賞鳥步道,如長尾雉、藍腹鷴、金翼白眉、酒紅朱雀、黃腹琉璃、白耳畫眉等,如果你夠幸運,或許能一睹這些嬌客的芳姿喔。

 

一起守護台灣美好的山林。

▲一起守護台灣美好的山林。

 

而在享受森林浴的同時,也須落實「無痕山林運動」:台灣是全球高山密度最大的島嶼之一,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268座,為了守護台灣美好的山林,我們在山中遊憩時,應以尊重、友善的態度與大自然共處,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例如將垃圾帶走、不干擾野生動植物、減少用火等。

古人穿鞋的習慣及趣事

▲在古代,鞋被泛稱為「足衣」,除了具有裝飾功能外,有的還有等級的標誌。Adobe Stock
第213期
美慧

中國古代非常注重服飾文化,鞋子作為服飾的一部分,當然也受到了人們高度的重視。古人曾經創造非常豐富的鞋文化,甚至還有極為嚴格的禮儀規範。

在古代,鞋被泛稱為「足衣」,除了具有裝飾功能外,有的還有等級的標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甚至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並且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除了這些,您知道古人對於穿鞋還有哪些講究?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嗎?

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腳

在古代,穿鞋是很講究的,上朝時穿「履」,祭祀時穿「舄」(音「夕」),家居時穿「屣」;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穿皮屨。

對現代人來說,鞋子有左右腳之分,這是大家公認的常識,但在古代,鞋子可是不分左右的,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那麼,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呢?這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裡,兩隻鞋必須一模一樣,兩隻不一樣的「鴛鴦鞋」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

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很嚴格,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北魏孝文帝就曾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

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隻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便是最初「鴛鴦鞋」的來歷。後來,由於商人關係複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Adobe Stock

▲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Adobe Stock

 

古人穿鞋先試左腳

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

比較特別的是,古人買鞋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另外,您也許會好奇,古代的鞋子穿起來舒適嗎?其實,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是使用動物皮當材料的鞋,也會製作得很柔軟,所以古代的鞋是相當舒適的,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

 

「鞋翹」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與鞋底是一體,還包含著古人的美好願望,希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能夠「步步高升」。Adobe Stock

▲「鞋翹」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與鞋底是一體,還包含著古人的美好願望,希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能夠「步步高升」。Adobe Stock

 

古代鞋頭有高高的「鞋翹」

「鞋翹」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到漢代則出現了革命性的履頭絇分歧設計,即所謂「歧頭履」。隋唐時期,女鞋的款式變化主要在鞋頭上,或圓、或方、或尖,或分為數瓣,或增至數層,但均是高頭鞋翹設計。

古人為何對鞋翹如此情有獨鍾呢?

首先,鞋翹與鞋底是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易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裙袍便不會被踩在鞋底而跌倒。此外,鞋翹設計還包含著古人的美好願望,希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能夠「步步高升」。

並且鞋翹還有防身、自衛的功能,貴州苗族女性過去在做鞋翹時往往在鞋翹裡暗藏刀片,在遭遇侵襲時,這刀片就是擊退色狼、保護貞潔的祕器。

刺繡工藝的興起

在鞋上繡鴛鴦一類飛禽圖案做裝飾的鞋稱為繡花鞋,在古代是很常見的,特別是漢唐以後,婦女常用鴛鴦圖案裝飾鞋履,唐代詩人令狐楚在《雜曲歌辭‧遠別離》一詩裡即說:「玳織鴛鴦履,金裝翡翠簪。」除了繡鴛鴦,還有在鞋頭上繡鳳頭、雀頭、伏鳩等圖案。

繡花鞋的出現傳說與晉獻公有關。春秋時期,晉國原先是個小國,晉獻公當上國君後勵精圖治,擴展疆土,一舉吞併了十個諸侯小國。之後晉獻公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逐漸發達,從鞋面發展到其他衣飾上。

有趣的是,在晉獻公之後三百年的荀子(紀元前316~237年),因為民間的針繡工藝發達,對針繡相當有研究。

他在《荀子‧賦》中詳細記錄這項工藝。他說鐵針不僅「既以縫表,又以連裡」「既能合縱,又善連橫」。針織成果則是「下覆百姓,上飾帝王」,貢獻卓越!

「繡花鞋」常被作為定情之物

從古至今,戀愛中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送定情信物給心上人,現在多為鮮花、鑽戒,但是古代最常見的定情信物不是什麼名貴首飾,而是繡花鞋。

實際上,贈鞋在少數民族中也有這個習慣。如廣西地區毛南族的女孩與男孩子定情時,會贈對方「欖子鞋」;而鄰近地區的仫佬族姑娘在「走坡」節慶時,就會去觀察節慶上中意的郎君,去猜測情郎腳的大小,做雙繡花鞋,下次會面時作為定情物送給他。

古代女性熱衷「鞋卜」

鞋在古代還是一種占卜工具,即所謂「鞋卜」。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就有鞋卜的故事。說道丈夫外出半年後未歸,年輕妻子唱道:「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閒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

至於古代怎麼用鞋子來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占法。用鞋占卜或與纏腳有關,是流行於古代女性中間的十分獨特的占卜形式,女人常用它來預測她們的丈夫或情人何時回來、是否回來。鞋卜是凶、是吉,是好、是壞,要看鞋頭和鞋口的朝向。

明代戲曲家李開先《一笑散》中的「鞋打卦」詩最後四行是這麼說的:「不來啊,跟兒對著跟兒。來時節頭兒抱著節頭兒,丁字兒滿懷,八字兒開手。」

看來,古人的「鞋文化」要比今人更為多采多姿呢。

台北行腳

▲台北遠眺。
第213期
文、攝影☉劉惠宜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派駐台北的國外友人,每每捨不得調離,除了人情味、生活品質、治安等,還有一個原因是,一個大都會,近郊就有大自然。短短的一段車程,就能遠離喧囂,進入一個蟲鳴鳥叫的世界──難怪台北2018、2019連續兩年,被全球旅外人士線上資源機構InterNations評為海外人士移居就業理想城市之首。

 

軍艦岩親山步道入口。

▲軍艦岩親山步道入口。

軍艦岩。

▲軍艦岩。

 

我也愛探索台北,例如陽明大學內的軍艦岩。這座單面山海拔不到兩百公尺,但地質奇特,挺有意思。隨處可見的雪白砂岩上溯兩千多萬年前,砂岩與頁岩層交錯,經過海水沖刷、沉積,在歲月的漫長洗禮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觀。

站上軍艦岩山頭,可見台北盆地與淡水河、基隆河的交會。居高遠眺,總令人心曠神怡。

 

前往照明寺的路上。

▲前往照明寺的路上。

 

離開軍艦岩,可就近前往又稱情人廟的照明寺。我很喜歡這段路。走在樹林間,耳邊盡是大自然的聲響,心裡的煩惱、雜念頓時無從生起。照明寺的許願池旁寫著「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很多廟宇、池湖、橋梁,甚至樹木、庭園等,常以「情人」命名。愛情在人生的比重,在媒體渲染下,常被過度放大。人的各種情感、生活的組成,還是以均衡為好。

 

多田榮吉故居庭園。

▲多田榮吉故居庭園。

多田榮吉故居室內。

▲多田榮吉故居室內。

 

在台北,自然與人文間的距離並不遙遠。從山林裡走出來,搭個捷運,不假多時即可步入充滿文化氣息的古蹟,如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多田榮吉故居在埔頂山丘半山腰,是全台第一間擁有自來水設備的民宅。它的格局與一般日式宿舍相仿,以紅檜木搭建,外牆的雨淋板、屋頂的黑瓦至今留存。庭院小巧雅致。

園內有一冰店,我買了一盒冰淇淋,拉了一張椅子,坐在欄杆旁吹風,邊吃邊賞景。不遠處的淡水河及觀音山在假日午後格調特別悠閒,而自己則是安靜而真實地存在著。

 

淡水藝術踩街一景。

▲淡水藝術踩街一景。

 

巧合,是旅行中最美的點綴:淡水一年一度的藝術踩街竟被我遇到了!一下子從遺世獨立之感頓入活絡鬧騰。讓他人的歡樂成為低潮脫困的助力,讓滿街明亮的色彩洗掉一身灰撲撲的底色,為自己重新著裝。歡慶場合的展顏,是與眾人同喜;不經意的掉淚,是對憂鬱的送行。

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國外,能夠自己背了包包啟程,就具備了自救的能力。很多時候,唯有離開現場,才能看清現況。行走於人文與山林間,一個小小的出遊,也能修補、療癒。

徒步北極圈 一個人的極地日記Day1

▲北極圈步道徒步之旅首日,沿路景致相當遼闊。
第213期
文、攝影⊙方世宇

要走過北極圈步道ACT(Arctic Circle Trail)絕不容易,全程必須攀山、越野,穿過沼澤、溪流,經過各種荒涼,歷時需9至12天。

北極圈徒步第一天,重新收拾行囊,比台灣出發時多了一瓶八分滿的440克瓦斯罐、六個麵包和一包火腿,預估負重約23公斤,於上午9點多從Sisimiut(編按:西西繆特,格陵蘭第二大城市,北極圈步道起迄點)出發。

 

離開Sisimiut,回頭看逐漸變小的房舍。

▲離開Sisimiut,回頭看逐漸變小的房舍。

 

走在城鎮上,路面平坦,先調整腳步和呼吸,適應負重。一個彎道往東轉,離開了鋪設完好的路面。回頭看Sisimiut越來越遠,房舍逐漸變小,最後完全消失,前方是看不到盡頭的山谷。終於進入無人區,接下來的160公里路,我要和自己對話,面對自己的情緒,然後自我激勵。

 

夾了一個瘦弱的漢堡果腹。

▲夾了一個瘦弱的漢堡果腹。

路上遇到的野生狼。

▲路上遇到的野生狼。

 

不久後,前方出現一片湖泊,沿著湖邊逆時針向東北走,右邊是坡度相當險峻的山脈,有一條捷徑可以直接上切Nasaasaaq(編按:西西繆特附近一座山峰)。不過評估背上的重量,決定稍微繞點路。

 

往Nasaasaaq前行,風景美不勝收。

▲往Nasaasaaq前行,風景美不勝收。

 

往Nasaasaaq的路坡度不小,先是寬闊的斜坡,然後進入狹窄的峭壁路段,以之字形往上爬升。眼前一座尖塔狀的山峰拔地而起,旁邊是懸崖,一路通往北極海,北面是成排雪山,東北則是一條很長的山谷,更遠處還有湖泊、山脈,通往看不見盡頭的遠方,是待會要繼續走的路。這就是整條ACT上,唯一能稱得上是山峰的Nasaasaaq,標高784公尺。

山勢看起來險峻,其實大部分路段並不難走,只有兩處有架固定繩,第二段是近乎垂直的上升。好在架繩都相當粗,還算安全。

 

從Nasaasaaq山腰向下鳥瞰。

▲從Nasaasaaq山腰向下鳥瞰。

 

接著經過一處沒有營運的滑雪吊椅,就再也沒有任何人為的設施。我沿著河谷走,有時會懷疑腳下踩的到底在不在步道上。GPS只會標出基本的路線,如果位置太偏離那條路線,我便會切回GPS上的路線。繼續前行,我卻逐漸對腳下的步道失去信心,開始穿越沼澤地,想要修正路線。正當我退後一步準備尋找較窄的河道橫越時,前腳一個打滑,後腳也失去平衡,先後直接踩進河裡。水不深,但足以浸濕雙腳,我感受到沁涼的河水從綁腿和鞋子之間的空隙滲入,「我居然在第一天就弄濕鞋子……」心裡一陣懊惱。

 

站在Nasaasaaq山頂上遠眺。

▲站在Nasaasaaq山頂上遠眺。

 

不知不覺,天色開始暗下。路程比想像中遠,速度比想像中慢。好在日落殘存的光線還能讓我看得到路,不需要打開頭燈。北邊出現一大座湖泊,我知道山屋就在邊緣。但這座湖何其大!我爬上一座又一座的山丘,在朦朧的夜色中切過一條溪流,又爬上溪谷,終於抵達今天的目的地Kangerluarsuk Tulleq hut(編按:ACT路線中的荒野小屋),標高139公尺。時間是晚上10點25分,總共走了超過16.1公里。我推開山屋的門,發現裡面已經有三個人正呼呼大睡,只能小心翼翼地打開行李,用殘存的水在寒冷的屋外煮了簡單的晚餐,坐在屋子的角落吃。(待續)

來自天堂? 「木鱉果」大解密

第213期
文☉楊櫻淑 圖☉Adobe Stock
因為富含營養素,讓木鱉果擁有「天堂果」的美譽,另外還有長生果、夫妻果、陰陽果等別稱。

聽過「木鱉果」嗎?光是名字便令人感到好奇。再看外觀,紅通通且滿布小刺,簡直像是外星來的;剖開後,蹦出的是橙黃色的果肉與大量紅色籽。一起來認識這個長相奇特,實則營養豐富的超級水果吧!

 

Adobe Stock

 

#01 何謂木鱉果

「木鱉果」又名木鱉子、藤桐子,是葫蘆科苦瓜屬的草本植物,也俗稱刺苦瓜。果實為長橢圓形,表面有許多軟刺,未成熟時為綠色,成熟時會轉紅,掛在樹上像一顆顆垂吊的紅色氣球,相當醒目。木鱉果的產地為越南、中國廣東、廣西等地,屬於熱帶水果,多為野生,現也有栽培。台灣也有業者引進種子,在雲林、嘉義、台南一帶栽種。因為富含營養素,讓木鱉果擁有「天堂果」的美譽,另外還有長生果、夫妻果、陰陽果等別稱。

#02 名稱由來?

木鱉果裡的黑色種子,雖然有毒不可食用,但將其曬乾後可以種植,看起來真的就像是「鱉」的形狀。

#03 營養價值與健康功效

木鱉果是越南的傳統食物,當地人的食用方式是將其與煮熟的米飯混合,也經常作為小孩、孕婦及體質虛弱者的營養補充品。由於木鱉果擁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例如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輔酵素Q10、Omega-3等。其中β-胡蘿蔔素的含量是胡蘿蔔的15倍,茄紅素更高達番茄的76倍。

#04 木鱉果顧眼睛?

另外,防疫期間許多人窩在家滑手機、追劇,或是透過電腦進行遠距上班、上課,使用3C產品的時間大幅增加,導致出現眼部問題者愈來愈多,而木鱉果含有的葉黃素能保護視網膜,並預防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05 木鱉果保護心血管?

被視為美容保養聖品的輔酵素Q10,除了幫助膠原蛋白的形成,還可以保護心血管,改善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問題。Omega-3則能降血壓、抗發炎,同時也是優秀的「血管清道夫」。 

#06 木鱉果可以消除便秘?

木鱉果也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潤腸並改善便秘。中醫則認為,木鱉果性溫、味苦微甘,種子可以入藥,也稱土木鱉、殼木鱉,可消腫、攻毒,主治腫毒、痔瘡等。

 

Adobe Stock

 

#07 熟果料理方法?

成熟的木鱉果為鮮紅色,果肉與「假種皮」(包覆種子的膜)皆可食用,果肉燉湯的口感類似絲瓜,果肉與假種皮也可以製作果泥,方法如下:

1.  將木鱉果清洗後剖開,取出紅色籽,將果肉切塊去皮備用。

2.  將紅色籽放入過濾杓,加水並以器具小心攪拌,待黑色種子與紅色假種皮分離後,將種子挑起。由於種子有毒,此步驟務必注意不可讓種子破裂。

3.  將過濾後的汁液和步驟1的果肉放入果汁機打勻。

4.  將果泥稀釋後,倒入鍋子加熱煮沸。

5.  冷卻後的果泥可做湯底或入菜,也可以添加檸檬、鳳梨等果汁或蜂蜜、冰糖,調製成木鱉果汁。

Adobe Stock

 

#08 青果料理方法?

未成熟的木鱉果果肉呈青色、肉質清脆,口感類似蒲瓜,是原住民餐廳常見的菜餚。處理時由於外皮多刺,建議戴上手套,將青果沖洗後去除頭尾,接著削皮,剖開後切塊,若內部有成熟種子則務必剔除。上述作業完成後,就能自由選擇是要燉湯、清炒、涼拌或做鑲肉料理,或是做成雞湯、排骨湯,都是相當推薦的搭配。

瘟疫時期 成就大師的黃金時光

▲達文西是個天才,他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學術訓練,卻被人們稱為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建築學之父。Getty Images
第213期
青蓮

一場大瘟疫,使得全球數十億人被禁足在家,人們滑手機、追劇,聊天以打發時間。人類歷史上也曾經歷過多次大瘟疫,在沒有手機、電腦、電視的時代,人們如何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毀滅性的大瘟疫。那時對付瘟疫,沒有疫苗也沒有什麼特效藥,和現在一樣,只能採取社交隔離的方法,阻斷病毒的傳播。被禁足的這段時間,對普通人可能就是在焦慮、恐懼中度日如年,但對大師們來說,卻是締造成就的黃金時光。

天才達文西

黑死病1346年在義大利爆發。至1353年,黑死病造成歐洲至少約2,500萬人死亡,15至17世紀又幾度捲土重來,令歐洲人口急劇削減。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也在這個非常時期孕育和形成。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歐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文藝繁榮,開啟了歐洲歷史上的輝煌時期。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85年在米蘭為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Ludovico Sforza)做事。當時,瘟疫已造成5萬人死亡,占米蘭人口的三分之一。

達文西目睹了狹窄、骯髒、擁擠的米蘭城被瘟疫肆虐的慘狀,他開始構思,如何能夠讓這個城市在災後能更快復原,並進一步改善都市規劃的結構,包括統合地下水道與運河、城市往高處垂直發展、開闢行人專用道等。

從達文西的手繪圖與手稿批註可以看到,規劃中包括交通、地下水、新舊城區共存、人口的發展等。雖然他的規劃圖在當時因為過於激進而沒有被採納,但在當代的都市規劃中,尤其十九世紀巴黎新建設中的設計概念,許多地方都與達文西的設計有共通之處。

達文西是個天才,他沒有接受過正式學術訓練,卻被人們稱為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建築學之父,被廣泛認為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大師思考問題的眼界非常人所能及,在瘟疫時期的恐懼、困頓中,達文西的卓見領先了世人好幾個世紀。

戲劇家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位傑出大師、英國思想家、作家、戲劇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次瘟疫。在席捲倫敦的瘟疫中,莎士比亞有許多親人感染過世,包括他的兒子。

據文獻記載,當時莎士比亞所屬的倫敦環球劇場在1593、1603、1606年都因瘟疫蔓延而休業。無法在劇場演出,劇團只好四處零星表演,演員們也都人心惶惶。

這段時間正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黃金時期。《李爾王》(King Lear)、《麥克白》(Macbeth)與《安東尼與克麗奧佩脫拉》(Antony and Cleopatra),據推測都在這時完成。

瘟疫的慘烈讓倫敦街頭到處都有因感染倒斃的死者,空氣汙濁塵穢。莎士比亞在這樣愁慘的氛圍中,創作出上述三部有名的悲劇。

 

英國1665年爆發大規模鼠疫,到1666年已造成英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當時也恰是牛頓發明的巔峰時期。Adobe Stock

▲英國1665年爆發大規模鼠疫,到1666年已造成英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當時也恰是牛頓發明的巔峰時期。Adobe Stock

 

科學家牛頓

1665年,英國本土繼十四世紀黑死病之後,爆發最大規模的致命瘟疫,到1666年已造成英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鼠疫蔓延到了劍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也隨之關閉。教職員、學生開始實施社交隔離,遠避郊區。時年22歲的牛頓(Isaac Newton)也回到自己的家鄉伍爾索普莊園避疫。

伍爾索普莊園屬於林肯郡,位居大學城以北約60哩距離。牛頓在這裡一待就是兩年。不用上課,沒有社交活動,清淨、隔離的環境讓牛頓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探索,也成就了一個天才的輝煌。

在數學上,牛頓發展了現代微積分、解析幾何學的雛型;設計實驗測量重力,醞釀萬有引力定律的概念。他還在臥室裡做光學實驗,在百葉窗片上穿一個小洞,讓白光射進來,然後他運用三稜鏡觀察可見光譜的七彩變化。

1667年,牛頓回到劍橋後,發表了大量論文,半年後便成為院士,兩年後成為教授。後來,牛頓回憶說,那段日子是他發明的巔峰時期,他對數學與哲學的深度關注是空前絕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