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
台灣中南部,是典型農業集中之地。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雖然散發著純樸平實的魅力,但不容諱言,在工業發達的今日,相形之下,卻也讓人覺得有一股「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落寞。最近ECFA「山雨欲來」,撇開好處不談,台灣一些弱勢產業勢必受到波及。刻苦堅忍的台灣農民,是否可以面對這些考驗?
其實,台灣農業技術的地位,在全世界可謂數一數二。以農委會2004年選出的四大外銷旗艦農產品──台灣鯛、烏龍茶、蝴蝶蘭及芒果來說,無不融合了台灣農民的辛勤汗水以及技術智慧,方能打下一片江山。在49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曾介紹了美麗的蝴蝶蘭的故事,本期則要來看看另一個台灣之光──台灣鯛。
說起台灣鯛,非常吻合台灣農民特有的「草根土味」,因為台灣鯛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吳郭魚。這種肉質有土腥味的魚種,由於適應力強、繁殖力高,幾乎在台灣的河流湖泊裡都可以看到牠的蹤跡,後經人工畜養而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經多年的研究、改良與管理認證,逐漸成為台灣在地獨特的種系,並於2002年經台灣鯛協會正式命名為「台灣鯛」。我們在超市看到的台灣鯛,多半切成魚片型式加以包裝,除順應現代人的飲食特性外,也符合歐、美、日的外銷市場需求。
台灣鯛在發展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期間曾因部分養殖業者前往中國投資,造成技術外流、外銷市場流失,歷經了一段困頓。2003年,歐盟檢測出台灣鯛有藥物殘留,導致出口受阻,也曾大大挫傷了台灣鯛的銳氣。然而,台灣人特有的韌性,還是一一克服了這些挑戰。例如,只有小學三年級學歷的台灣雕魚苗大王邱益華,歷經30年成功開發出52種品系,每年生產超過1.5億尾台灣鯛魚苗,達75%市場占有率;「七年級生」的2009年最年輕神農獎得主王益豐,從原本被丟棄的台灣鯛魚鱗中萃取出膠原蛋白,讓「下腳品」變成美容「聖品」;榮獲2008年北京迎奧運海峽兩岸美食藝術大賽「特金獎」的台灣鯛料理達人李宗銘,研發出200多道台灣鯛料理,目前積極投入開發台南縣葫蘆埤休閒園區,計畫以多角化經營模式來帶動農特產的銷路。這些經典人物以及更多默默無聞但堅守崗位的台灣人,共同串起了台灣鯛的歷史與蛻變,也是將台灣鯛打造為台灣「國寶魚」的幕後「國寶」。
看到他們的故事,就會知道:台灣農業絕非夕陽產業,台灣農民絕對禁得起未來更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