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台灣米
近幾年台灣最夯的伴手禮,公認有兩樣:鳳梨酥和台灣米。
鳳梨酥是一種具有特色的點心,送人當禮物,十分得宜。但把看起來稀鬆平常的小袋包裝「米」當成禮物送人,乍聽之下,還真有點匪夷所思。這裡面究竟有甚麼學問?
中國長江流域以南,自古就以稻米為主食。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島稻米一年兩熟,米飯理所當然的就是台灣人餐桌上的主角。「吃飯皇帝大」台灣人認為天經地義,「吃飽沒?」更是過去常掛嘴邊的問候語,足見台灣人和「米」交情深厚。
由於米是大宗消費,以前歌仔戲中演一個窮人,就說他是「一小袋一小袋」的買米。那時候,實在很難想像「一小袋一小袋」的米竟然成為最夯的高尚禮品。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土地汙染,米開始依產地分等級了,例如「有機稻米」蔚為大觀。不數年間,居然「風水輪流轉」,在生產技術和文化創意的加持下,台灣米不僅品類多,品質更是一流,搖身一變後,竟也鹹魚翻身成為「登上大雅之堂」的實惠禮品。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婚禮上,囍米就是他送給賓客的伴手禮,不僅轟動一時,更帶動了台灣人送米的時尚潮流。
由小小的一粒米中,我們彷彿也看到了台灣產業的變遷以及台灣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再普通的東西,透過精心的耕耘與巧思,都有可能化腐朽為神奇,成就一番天地。
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就是要介紹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老朋友──「台灣米」。說來有趣,雖然「常常見面」,但由於工業化社會分工日細,很少人知道台灣米的「身家」如何──有多少品種?如何栽種?怎樣才能煮得香Q好吃?不僅多數人「吃米不知米價」,更別提在全球的競爭壓力下,尤其是加入WTO後可以預見的山雨欲來,業者又是如何努力地拚出一條「台灣米」的康莊大道?
當年以一句廣告詞「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打響知名度的「中興米」,2012年以360公噸創下對日本出口的新紀錄,更促成史上第一次台灣米直接在日本超市上架販售。台上的風光絕非一蹴可幾,這是聯米企業總經理劉德隆與董事長莊麗珠賢伉儷,胼手胝足與農民一起打拚多年的成果。有「米的魔法師」之稱的余政隆推廣紫米飯糰二十多年,讓台灣紫米種植面積多了三倍。他推廣冷凍熟飯外銷,每個月出口40呎貨櫃的台灣米飯到新加坡,旗下「傳香飯糰」連鎖事業,至少養活七、八百個家庭。承襲家業,家裡自清朝開始做米食,從小磨米長大,目前在新竹縣竹東鎮經營「客家米食中心」的黃崇盛,曾經應世界客族總會之邀到美國製作客家米食,讓華僑感動得鼻酸淚流。
以上故事,都是「台灣之光」,也讓我們對於「粒粒皆辛苦」的盤中「米」,有了更多發自內心的珍惜。